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10篇

  《珠穆朗玛之魔》是一本由[美] 丹·西蒙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8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一):人心魔鬼,要比大自然的魔鬼可怕一百万倍。

  珠峰之上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古往今来,挑战珠峰的不止他们四个,而真正登上珠峰的又有几个,那真正活下来的呢?更是少之又少。

  以下是书中的那些英勇的人:

  理查:勇敢无畏的上尉,参加过一战最激烈战斗,受到不少于14次嘉奖。受人之托,毅然发起了这场珠峰挑战。

  杰克:年轻浪漫的美国男孩,醉心于登山,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了这场珠峰探险。

  让-克洛德:世界上最顶级的登山向导,他能否带领探险队走出“死亡地带”……

  雷吉:神秘自信拥有蓝色眼眸管理着印度的大片茶园,为什么执意要攀登珠峰?

  除了努力攀登珠峰之外,他们面临着非凡的魔鬼的挑战。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与魔鬼进行殊死搏斗的画面,真是刺激万分。

  书中的魔鬼,既是大自然的魔鬼,也是人心的魔鬼。大自然的魔鬼,最多是让人敬畏,但人心的魔鬼,却是比大自然的魔鬼要可怕一百万倍。西蒙斯对政治历史是有所偏爱的,最后的真相上升到了一个政治高度。西蒙斯的写作宇宙真是无边无际,对历史和政治的考究,对文字的把控,实在令人佩服。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二):好看在第三册

  记得小时候,用零用钱心疼的花了3毛多买了套《神秘的雪人》连环画,上下册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当时第一次接触到“雪人”和“登山”这些主题,用现在眼光看,埃尔热笔下的雪人有点二哈。很美妙回忆

  看到第二册结束,也就是雷吉听到尖叫时,我确信《珠穆朗玛之魔》里不会有雪人出现,不会像《极地恶灵》那样将进入人兽惊悚的篇章。真得怀疑西蒙斯在开篇描述的是事实,这本书的手稿来自于一个登山者——小说主角,西蒙斯只不过做了编辑的活。因为故事显得非常非常冗长

  小说整整用了两册500多页的篇幅来做最后登珠穆朗玛峰的铺垫,从英国到德国、瑞典、法国,另外涉及到登山专业领域的也很多,从装备到攀援技巧,营造了一些算得上紧张情节。当登山三人众来到慕尼黑小酒馆碰到纳粹的褐衫队时,西蒙斯已经剧透吐槽了。

  第三册是最最精彩的,从一号营地到六号营地,很有既视感,不少地方读起来像是也要呼点英国空气似的,否则要被紧张窒息掉。原先是人类跟自然争斗,后来进入人和人的你死我活中。至于希特勒的照片导致海狮行动的取消,我觉得是在吹。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三):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

  我有个发小,曾经的签名是“海伯利安的你和伊谢尔伦的我”。我也觉得这两个名字可算二次元世界里的绝配——伊谢尔伦、海伯利安,轻轻张开嘴,爆出四个音节,念出来自科幻世界的某种浪漫。

  这里其实有个问题,与决定着宇宙局势的超级要塞伊谢尔伦相对的,海伯利安究竟是指的杨威利的旗舰还是指的丹·西蒙斯的小说,光阴所在地,那颗神秘而脱离管制的边陲星球呢?我更倾向是后者,因为大陆的《银英传》里,杨威利的旗舰一直被翻译为休伯利安,大多数粉丝喜欢用休伯利安这个名字。至于海伯利安,则在大家印象中则是丹·西蒙斯的小说。

  “我的征途星辰大海”,这句陈词滥调被用的太多,恐怕现在很多小朋友已经不知道它的真正出处。况且洋洋洒洒的十卷本,大概也已经超出很多年轻人阅读极限。可十年前,银英真的和《灌篮高手一样作为耽美入门的必修书籍疯狂流传在网络上和校门口的租书店里,不停地培育出各种腐女和热血青年。当然,大家看得也全是盗版。

  后来,这两套书都引进了,也和所有科幻小说一样,经历过惨淡的销量,后来辗转换了出版社,索幸没被科幻迷们忘记,现在市面上都还买的到,也都有全集。嗯,《银英传》和《海伯利安》,真的是科幻迷不可错过的两场饕餮盛宴,如果你年轻时有幸读过它们,它将一生与你同在。

  不过,这里有些槽也是不吐不快,几年前读客曾经把海伯利安系列改名叫“当人类决战机器人系列”;《海伯利安》究竟是不是关于人类决战机器人的故事,其实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幻里最正儿八经的机器人史诗,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加“基地系列”,它又一起打包改为了“银河帝国系列”;可是银河帝国和自由惑星同盟不是银英传里的吗,是关于金发有翼狮子和不败的魔术师的故事……如果读客再出版银英传,我觉得真的可以改成“伯伦希尔决战海伯利安”,完美的将这三个经典系列做一个转换轮回,然后打个超级科幻史诗套装,命名为“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那个笑话怎么说的来着。刘备称帝打的是复兴汉室的旗号,所以他们的旗号是汉。至于“蜀”,则是他的敌人给他的蔑称。电视剧里刘备打一“蜀”字旗,就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扬起一面大旗,上书“鬼子”两字是一个概念

  说起来,帝党、红茶党、机器人、人工智能、科幻史诗……十几年前的科幻迷可能为这些细枝末节的划分嘴炮斗上许久,现在他们都被三体消灭了:科幻属于三体。好吧,所有的科幻都统一改名叫The Three Body Problem

  END

  当然,这也只是我作为科幻爱好者的一点碎碎念。事实是,后来闹得凶,读客也把海伯利安系列的名字都改回来了,封面也直接用的外版,至于翻译,我个人其实更喜欢读客版的,简洁易读很多。

  总而言之,科幻小说读者在国内一直苦兮兮的,处在一种跪求嗟来之食状态下。你看人家推理圈,几乎三天一民翻,作品多、译者多、读者数量吧,好像也比科幻多那么一丢丢吧?你再看科幻圈,那是作者和读者一样多……,要么是作者,要么是译者,要么是编者,你说说,统共就那么几号人,编者还敢抄作者,这都什么事啊。扯远了,反正科幻圈的好译者流失的太厉害了,引进图书的速度倒不说是下滑,因为早就到谷底了,除非灭门否则大概不会更惨了。反正这么些年了,一直都这样半死不活的。

  最后要出本什么新书能炸出一堆老鬼,然后大家发现译者、编者、各位校审以及站台摇旗呐喊的彼此都相熟,然后互相在朋友圈为“我们”的新书点个赞,齐活了。

  真是,说多了都是泪~!

  对了言归正传,这本《珠穆朗玛之魔》不是科幻,应该是惊悚,平心而论它更像斯蒂芬·金的作品,连那些缺点都像。

  比不带剧透的评价一部惊悚悬疑小说更闹心的是,公正地评价一个优秀作家的非最佳作品。我只能说,这本确实比不上《海伯利安》,也比不上《腐朽慰藉》和《极地恶灵》……《迦梨之歌》和《Ilium》我没看过,没法比较。这么算来,起码我读过的丹·西蒙斯作品,这本真不算特别出彩。

  所以如果你是科幻粉又比较闲,我的建议是不妨再看一遍《海伯利安》,它总值得你再看一遍的。你要真是读过很多遍《海伯利安》,或者刚读完意犹未尽,想换下感觉,可以出去散散步爬爬山,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这些你都做完了,还觉得精力旺盛,大可以读下这本《珠穆朗玛之魔》,算是某种很好的调剂,故事简单,紧张刺激,捎带有大量的专业知识,至于缺点,我刚说过了,和斯蒂芬·金的小说一样……有点吓人

  对了,我有个先入为主错误设定,喜欢读这种没啥鸟用小说的都是和我一样热衷宅起的死肥宅。反言之,《珠穆朗玛之魔》其实非常适合热爱西藏,热爱登山的现充们,有很多姿势和知识,供你们去喜马拉雅洗涤心灵时候八卦下。

  《海伯利安》是个让你在四叠半大的房间憧憬无限时光和无垠空间的伟大小说,而《珠穆朗玛之魔》是激励你去现实的世界里挑战人类已知的极限高度的不那么伟大的小说。嗯,这是我的偏见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

  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

  第一或许所有人都知道,但只知道第一的世界很无趣,更多选择才能有更多的乐趣。如果喜欢《海伯利安》不妨多读几本作者的其他作品。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四):在世界最壮阔的舞台演出

  ◎文/杨南郡 登山家

  一九二四年六月,全世界的登山界都在为马洛里的殒落而嗟叹。

  马洛里何许人也?他就是那一位回答“为什么要登山?”,说出千古名言:“因为山在那里!”的伟大登山家。

  一半的人相信:马洛里与他的伙伴欧文,是摘下圣母峰首登荣冠的人,他们两人于攻顶成功,下山之际坠崖失踪。另一半的人则坚信:马洛里与欧文,在尚未抵达峰顶时就失事了。

  由于始终没能找到他们的尸体,这件事情成为千古悬案。因此,也给了我们的作者丹•西蒙斯一个绝佳的发挥空间。

  丹•西蒙斯算得上是当今最厉害的小说家之一,意思就是说他“写什么,像什么。”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登山家,然而,在小说中,他就跟他笔下那几个伟大的登山家:马洛里、迪肯、让-克洛德……一样厉害。

  从小说起头时,主角们在欧洲攀登马特洪峰时,意外得知攀登圣母峰的马洛里坠崖的消息。丹•西蒙斯就开始逐步引导读者,进入近代登山史最受人瞩目的两座高山的首登竞逐与悲剧

  傲立于瑞士与意大利国界上的马特洪峰,像一只插入天空的尖角,独特的山形,几百年来让登山者疯狂地想征服它,在牺牲无数生命后,终于由英国人怀帕所率领的七人队伍登顶成功。然而,下山往往比上山更艰险,这一支还沉浸在首登荣耀的队伍,于下山途中,意外的摔死四个队员。现在,每一个在瑞士山岳博物馆参观的人,看到那一条断裂的登山绳,都庆幸现在的登山装备好太多了!

  比起马特洪峰,横亘在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圣母峰(或者有人要称她为珠穆朗玛、埃佛勒斯山),无论在高度、广阔度或艰难度,都是数以倍计的。最重要的,这是地球上的最高点,人人仰望注目的神圣之域。

  圣母峰的攀登,最近几十年因为登山装备的演进、登山路径的固定,已经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然而,丹•西蒙斯要带我们去的,是1920年,这种超越人体极限的高度,在当时简陋、正在努力改进的登山装备下,是非常艰困的。最重要的是,对于前方地形茫然无知,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无知,是造成最大恐惧原因。丹•西蒙斯充分利用这一点,他的小说《山之魔》里,始终笼罩着一股莫名的恐惧,对前方即将面临困难的无知,对随时会威胁自己生命,邪恶力量的无知。

  为了找出马洛里,以及,另一个虚构人物波希.布罗姆利爵士的死因或遗骸,英国登山家迪肯与珀西的堂姊,坚毅美丽的蒙特福特夫人,率队登上世界最壮阔的舞台——圣母峰。我们一面看着他们忍耐凛冽严寒气候与缺氧的痛苦,看着他们攀登未知的冰壁,也看到一页登山装备改进史。

  马洛里与跟随在后的珀西爵士为什么会丧生呢?是严酷的气候和地形所致?还是传说中猛恶的雪人?

  马洛里和欧文究竟是不是圣母峰的首登者?或者,丹•西蒙斯笔下的主角迪肯与蒙特福特夫人才是首登圣母峰的人,而不是一九五三年终于登顶成功的希拉瑞爵士?

  我只能再一次说:丹•西蒙斯真是太厉害了!他的小说虚构得太真实了!对于不是登山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奇幻悬疑的小说,然而,如果你是登山者,尽管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圣母峰,但是,你可以在这一本小说里,亲身参与一九二五年那一次精采又惊险的登山历程

  我必须要说,这个近九十年前的喜马拉雅登山活动,因为包含着更多的困难与冒险,事实上比现代的登山活动,更加令人神往

  看完这本小说,得到了近代登山史的知识、分享了攀登圣母峰的历程、也解开圣母峰“山之魔”的谜底,真是一举三得啊。

  【转载自http://www.cite.com.tw/book?id=46672】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五):关于丹·西蒙斯及《珠穆朗玛之魔》的二三事

  《珠穆朗玛之魔》是丹·西蒙斯2013年的新作,也被认为是其所有作品中最为惊悚的一部。

  这是我来读客,接到的这一个项目。来之前,没听过《海伯利安》,更不知道丹·西蒙斯是何方神圣。

  知道真相的我,觉得自己真是超幸运的。原来一入公司负责了一位美国文学大师的项目。

  从来不读科幻小说的我,来到读客,开始对科幻小说感兴趣。开始看那部被科幻迷称为“科幻圣经”的《海伯利安》。约翰·济慈本就是我爱的诗人,我的大作者写了一部以他的诗为命的著作。这也让我乐坏了。读过《海伯利安》的人,都会懂被丹·西蒙斯文惊艳到的感觉,当然还有渗透到字里行间人文气息。厚厚的四部,我也只能在工作间隙慢慢读,但我心里,一直会惦记着这本书。惦记着,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套书读完。

  《珠穆朗玛之魔》读后感(六):本该有一个更为温暖的结局

  1、书的译名和封面很失败。血爪应该是代表了雪怪,珠穆朗玛峰之魔这名字颇具玄幻色彩。这两个因素都属于博人眼球的类型,而与实际剧情并没有太多关联,看完了就知道,雪山上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这只是个幌子,在剧情中出现幌子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把幌子拿到封面上来,并且都算不上可以上升到主题性的幌子,就有点肤浅了。

  2、在小说的第一本(第一本是最厚的)涉及到了较多的登山知识,其实通读全文来说,这个小说并不是那么虚构和架空,所以提及较多的登山知识,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就故事性来说,作者要尊重历史事实,就不可能写得太架空,什么雪怪啊,妖魔啊,都是没有的。

  3、回过头去看,小说从内容上而言有点枯燥,没有任何超现实的东西这一事实到后半段才揭开,对于期待了半天的读者而言,难免会失望,后半段强行引入了谍战路线,如果不引入谍战,又没有雪怪,那么这个小说后面就没什么可写了。前半部分缺乏对谍战的必要铺垫,导致读来会感到前后断片。

  4、理查和雷吉,马洛里和欧文是否登顶成功,注定是没有结果的。这种结尾未免有些伤感,放在这个小说上,属于“无谓的伤感”,这个小说天寒地冻了那么久,适合来一个较为温暖的结局,但是出于对事实的尊重,作者没法给出一个可能在文学意义上有必要的结局处理,因此只能含糊含糊再含糊。

  5、小说在有限的框架内,对于人物的塑造是很成功的,我发现作者对于多人物的把控很到位,像《海伯利安》里也是多位主角同步推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