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10篇

2018-04-29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是一本由[美]斯蒂芬•彼得拉内克(Stephen Petranek)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一):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Time: 周日是圣诞节

  lace : 爱琴海单向空间

  Topic: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 在参加海明威书信活动时候,让我有意外的收获。海明威有一股子冲劲儿,去和这个世界干,去体验 去钓鱼 去冲浪 去经历 ,书信代表一种期待 一种思绪碰撞

  Content: 随手翻到这本书。登陆火星并且移民火星并不是随便说说或者科学狂想,这是货真价实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马斯克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他的想法

  冯、布劳恩 应该是叫这个名字 纳粹军官 同样很早提出想法并且实践

  在美国监狱有图纸,有详细方案计算 计划可惜美国宇航局没有更加重视

  aceX 的建立 让大家看到民间个人力量对航天事业的推动,火星并不遥远

  地球环境污染破坏依然很严重,北京的雾霾持续

  这些当然都不是偶然,经济发展以环境的恶化作为代价

  做好眼下是实际,着眼未来并不空虚

  关键在于做好平衡合理时间分配,并且去践行。

  自我管理是门修行,我愿意且行且修行。

  当我们在地球上承接先辈留下来的所有遗产财富

  与亲朋伙伴分享喜怒哀乐

  是时候该为子孙后代做些有意义事情

  那么火星自然显得更为实际些

  更遥远的星际与未知

  交给子孙后代去探索

  让他们来给他们的子孙后代谋未来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二):读书随笔记

  很快撸完了这本书,整本书里介绍了两个大神级的人物:一个是导弹之父冯•布劳恩,他以前是纳粹德国的军官,后来在48年之后作为战俘加入到美国,帮助美国研究弹道导弹和太空探索。他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火星计划》,在这部严肃的科学类小说中,他用严谨态度设想了人类登陆火星的种种可能性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用自己方法逐一进行解决。由于这本书太具有前瞻性,以至于初版时许多人都把它当成一本异想天开另类文学,直到多年之后,人们开始逐渐认可并惊叹于书中的这些文字理论。比如在去年上映的电影《火星救援》中,里面的许多许多镜头,就和书中的技术理论相符。比如书中的霍夫曼转移轨道理论:在飞船飞行过程中利用其他行星轨道引力进行滑行以节省原料;比如向火星发射飞船的窗口大概每25个月出现一次距离火星最近位置,在此时进行发射可以大大缩减航行的时间;以及他对于火星航飞行旅程中各种资源配比的精准计算等等,都在电影中得到了全面展示。

  另外一个大神人物就是马斯克。他卖掉了其参与创办的贝宝(PayPal)等公司股份,之后毅然用这部分资金成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以及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马斯克是一个疯狂而又坚定的技术迷,在电动汽车还仅在理论上存在市场可能的时候,他就创造出了特斯拉——这个风靡全球的电动汽车,并且还开始测试超级高铁这种颇具魔幻色彩交通运输系统…不过与之相比,对他来说也许最伟大项目,则是他决定在2030年之前能将人类送上火星。

  得益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也许就在不久之前,我们都无法设想一个私人资本就可以创造出进行太空探索这种庞大高端技术的公司,然而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吊诡,似乎在所有关于火星探索的项目中,这个公司的居然处于领先位置,以至于美国航天局都在设想与马斯克等人的私人航空公司进行合作…嗯,打个有些不大恰当的比方,我们很难想象忽然有一天马云卖掉了他的淘宝,然后把他的全部资金都投入到新能源开发领域和外太空探索这两个看起来并不很实际,甚至虚无的项目当中来,而这也更让我们能看出马斯克更伟岸精神以及他的浩瀚雄心。

  书中第四章应该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了:这部分文字设想了火星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之道,涉及到的有关内容包括如何防御太空辐射,水的制作食物的获得,氧气的供应等等…得益于前人的不断探索,似乎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比较可靠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有些方法暂时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或是需要的时间周期特别长。

  火星探索这一计划毋庸置疑是伟大的,只不过按照目前的技术能力,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真的难以见到人类定居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然而就像大航海时代后人类所遇到的情况那样,众多思想激情的碰撞,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以至于后来我们的整个世界进化之快,恐怕连人类之中最乐观的那一群都预想不到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尽管按照计划,我们可能需要九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火星大气的环境改变方案,可是“在这样的时间范围里,人类有可能会发生惊人的进化,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是可以成功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三):30秒上火星

  orry,借用了一个另类摇滚乐队的名字做标题

  30 Seconds To Mars,

  第一次在黑兔音乐节现场听到这个乐队就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这个名字——30秒上火星,让人充满幻想

  当然,更让人们充满幻想的,是火星本身。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

  也许是因为月亮太近,

  而冥王星又太远。

  月亮近到自古各国就在神话里让仙女男神登月,

  而美帝1969年就轻而易举在月球插上星条旗。

  冥王星呢,远到错误的把它归在太阳系,

  尽管2015年“新视野”号历时9年成功近距离为冥王星拍了一张桃心脸大头照,

  但人类想再一次近冥王星,还需要再过200年才能等来擦身而过缘分

  200年太长,只争朝夕

  火星的距离恰到好处

  当然最吸引那些渴望登陆火星的科学家,尤其是冯·布劳恩和他的火箭团队们的,不只是美好幻想,

  而是火星存在可供人类改造适居的机会

  水,

  大气,

  土壤

  以及远古的生命迹象

  ……

  是的,就像许多科幻电影中的人们的想象一样

  火星确实被证实曾经存在生命,

  并早于地球生命的诞生

  有科学家大胆推测: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是细菌细胞搭乘陨石经过宇宙旅行来到地球,

  然后在地球生根发芽,最终进化成人类。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也许是人类想衣锦还乡,再把老家也好好改造装修一下吧。

  但改造火星并没那么简单

  《火星救援》里面马特达蒙利用基地一些设施经过改造,就种出了刚刚够自己吃到救援的土豆

  这种戏剧性的情节只可能存在于电影里。

  开采固态的水资源并将其融化,

  将大气中高达98%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到0.03%,

  还有人类无法承受的宇宙辐射,

  以及与地球不同的大气压与地心引力

  ……

  都是移民火星的艰巨难题,

  所以改造过程需要经历几十代人,数百年的时间。

  但为了给脆弱的地球找个备胎

  为了能够探索比火星更远的无限宇宙,

  人类必须走出地球,开发火星。

  值得警醒的是,

  即便人类能够成功殖民火星,

  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对地球肆无忌惮

  最后,送一首30 Seconds To Mars的音乐,

  现在就带你上火星!

  http://www.xiami.com/play?ids=/song/playlist/id/1773703723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四):去火星

  对于喜欢探险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趣的年代地理发现时代已经过去了300年,地球表面再没有什么地方神秘感了,且不说,人类的足迹早已踏遍全球,甚至不出家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地球任何角落的卫星照片,世界尽在掌握,世界如此普通

  然而这又是一个充满刺激挑战的时代,在人类眼前,另外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冒险游戏序幕正在徐徐展开,脚下的实地已经踏遍,头顶星空正在等着我们仰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人类成功登月开始,人类就踏上了对星空的探索之路,对于大海征途,我们已经走完,眼前正是星辰的征途。

  这本书,可作为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第一章的第一节。

  电影《火星救援》热播,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孩子,向他们的父母们被问起,火星上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能否生存,是哪些条件限制生物在火星上的生存繁衍,如果生物需要在火星生存,需要做哪些事情来改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大一点的孩子能自己读,父母也可以读了之后解答好奇宝宝们的问题。而书中却绝不仅仅是解答了电影中的问题那么简单,可称得上是电影的正传+前传+后传的科学解读,涉及火星生存的方方面面,比电影的剧情涉及的科学问题更多更广。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本书又不只是回答好奇儿童的问题这么简单,地球表面已经探索完毕,每个大国都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太阳系,在未来,探索火星、木星的卫星等潜在的人类移民地,比探索南极北极的有着更加重要战略意义。300多年前,几百个清教徒漂洋过海到达美洲大陆,建立了波士顿,一个新的大国就从这里诞生,人类向火星的移民,注定也是这么的波澜壮阔,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大国,都不会错过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然而探索火星,又不仅仅是大国政府的事情。这两年,电动车Tesla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而熟悉Tesla创始人Elon Musk的人知道,他除了Tesla,还拥有另外两家高科技公司:做太阳能技术的SolarCity和做火箭技术的SpaceX,有火箭,有太阳能,有自动驾驶技术的电动车,这些加在一起,描绘出了火星探索的宏大图景,Elon Musk手中的这几家公司,不光有远大梦想,而且实实在在的产品也做得非常不错。我们的商人投资人和创业者,也可以把眼光从手机的三五寸屏幕上移开,投向广阔的星际空间。

  因为,对星际空间的探索,从来不是虚无缥缈公式,在人类一步一步推进科技向探索火星发展,其中产生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完全可以造福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的:Elon Musk的太阳能技术、电动车技术已经走入并开始改变人类的生存。即便你不打算去火星,即便你根本没有机会去火星,即使你根本不关心火星,你的生活也会被这些研究改变,从中获益。

  最近,谷歌的AlphaGo大战李世石,让“深度学习”的概念变得流行。遥想当年IBM的“深蓝”电脑打败人类冠军卡斯帕罗夫之后,IBM宣布深蓝退役,国际象棋只是深蓝的业余爱好,深蓝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药物设计、模拟核爆炸、全球气候建模、航天设计、模拟汽车碰撞等领域大展拳脚。如今,有着更强大计算能力和更先进算法的AlphaGo,在围棋这个“业务爱好”之外,在其他领域注定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图像识别、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这些都可以应用于火星探索和改造之上。

  如前所述,这个时代其实充满了刺激和挑战,引力波的发现、电脑围棋程序战胜人类,现在又有火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等待着我们。历史上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仅让人类探索了地球,随着人类航行的路程文艺复兴也在文化艺术上创造了辉煌成就,对星际空间的探索,注定也会伴随着文明层面上的巨大成就,改变人类文明,甚至,改变人类自身。而对火星的探索,就是这遥远航程的第一步。

  [本文为约稿]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五):从大航海时代到星际旅行时代

  多少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习惯于生活在地球这样熟悉的环境,看看我们的四周,即使是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也不至于让我们有多么陌生。但火星,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或许根本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也或许根本不关心那里是否会是我们未来的家园,因此我们都习惯于地球、依赖于地球,人类的惯性让我们认为这就是永恒的家园。

  可是总有些“不安分”的人,他们的眼光绝不停留在眼前的事物,他们的视线超越现实的束缚而延伸到未来数百甚至数千年之后的世界。当今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这个人是埃隆马斯克或者杰夫贝索斯,但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就在其《火星计划》中详细阐述了移民并开发火星的方案,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似乎都像是本科幻小说,更不要说那个年代,过于超前的眼光换来的可能只会是冷嘲热讽,每个时代都是这样。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内含精确的科学计算与技术图纸,可以说是火星探索的第一本具有科学指导性的作品,不过它的作用并未在当时发挥作用,美国宇航局也在“阿波罗计划”之后错失了登录火星的良机,之后也对此计划兴趣大减,变得越来越保守。

  这给了私人企业机会,Orbital公司就是第一个尝试进行进行私人火箭、卫星研发的公司,而之后的“SpaceX”、“Blue Origin”等一系列公司的兴起开启了私人太空开发竞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箭、航天飞船等航天器的问题,“SpaceX”的“猎鹰9号”以及其“天龙号”宇宙飞船,目前可以说是最有希望在登陆火星计划中使用的航天器以及推进器,其技术水平几乎已经超越了美国宇航局。除了航天器的问题之外,更棘手的问题当属人类在火星的生存问题,空气、温度、辐射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看来都是段时间很难解决的难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宇航员在漫长旅行中的心理问题,登陆火星等一系列计划的成本问题,毕竟一切都要符合商业逻辑,成本过高而没有回报的项目是没有人愿意去完成的,即使这关于人类未来的生存。

  本书对火星上的几个生存要素也做了分析,给出了一些已经有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氧气的问题,火星的空气不但稀薄,而且大部分成分是二氧化碳,不过幸运的是火星上的氧元素很多,可以通过化学的手法将其氧元素释放,采用点解或其他设置进行氧气制造(不过缺乏电力);另外,也可以通过大量的植物进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并释放氧气。而水的问题,相对简单一些,火星上确实有大量水,不过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风化层或者地下,这就需要热量来将其转化为液态水,似乎也是缺乏转化的能量。食物的问题或许在最初需要依靠地球的补给,在火星自给自足的难度很大,况且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能量,在最初的环境中未免得不偿失。总之这是一个漫长的改造火星的过程,想将火星的环境改造成像地球一样的适宜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似乎难度太大了。

  除此之外,另一种思路就是改造人类,在如今基因工程发展迅速的条件下,将人类的基本需求改造也是一种移民火星的可行方式。或许在未来,人类能够抵挡宇宙辐射,就如今天适应太阳光一样,人类也不必呼吸以氧气、氮气为主的空气,而是可以适应二氧化碳的空气,对温度的要求也没有现在这么高,极端气温下也是可以正常生存的。改造火星与改造人类,或许这两种方法在未来会结合起来,并且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火星的环境被改造了一大半,而人类也逐渐可以适应这种环境。

  未来的星际时代会不会是大航海时代的一次轮回呢?300多年前的大洋探索之路,带给了欧洲人新的大陆、财富以及权力,这让我想起了刚读过的《丝绸之路》,以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为代表的航海家们,将财富与权力逐渐集中到了欧洲,也让欧洲成为了世界中心。当时的背景是欧亚大陆被奥斯曼帝国封锁,西欧南欧的国家纷纷开始从海上寻求另一条通道,其原本想找到另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却意外的发现了美洲,开启了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与非洲的殖民,以及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似乎对于未来的火星登陆计划也与此相似,人们对于地球在未来的前景感到不安,迫切寻找下一个家园,于是开启了星际的探索之路,300年前对大西洋的未知恐惧,与今天对宇宙、对火星的感觉几乎一摸一样,人类在不断征服着星辰与大海,开辟更多的家园。鉴于大航海时代也同时开启了对财富的搜刮、对原著民的残暴统治,我们在面对未来的火星、甚至宇宙探索时,一定要未雨绸缪,严加防范人类的贪念与邪念,切勿将“需要”变成了“贪婪”,若将人类的黑暗一面扩散至整个宇宙,那么必将迎来一次巨大的毁灭。

  关于星际探索,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玩的游戏《星际争霸》,黑暗的地图中探索敌军,在星球(不知道是什么星)灰暗的土地上建造着自己的帝国,三大种族的设定是否也预示着未来对人类的改造?在小学时代的我们被这样充满科技感的游戏所吸引,而如今仅仅十余年就让这种对星际探索的梦想照进现实,对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既感到熟悉,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落寞,身在航空航天学校,且专业为飞行器设计,却只能为在国内的就业感到悲观,从而转去做互联网产品经理,不知是体制还是自己没有这种情怀,对这个领域的苍白感觉,以及与国外各种环境的差距,让人觉得没有希望。我也只能在《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电影中看到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痕迹,而无法继续做点儿什么。不能说国内没有马斯克一样的人物,而是说整个国内的环境导致了人们无法专心聚焦于未来,规则与现实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界,一个过度追逐“风口”的市场让人们仅仅追求短期的红利,善于炒作善于投机的人们,将多少世人眼中的“异类”以及他们的才华扼杀在摇篮。我不能说我们和硅谷的差距是多少,或许从数据表象、从新闻媒体来看,似乎已经很接近了,但是短期做出的漂亮数据以及利用人口红利产生的价值,是掩盖不了大环境以及意识的差距。

  大航海时代的引领者是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荷兰、英国,而未来的星际探索时代,真的希望不只是一个国家去引领,不过目前看来的确只有美国有这个实力以及技术积累去做点事情了。

  本人简书首页,欢迎喜欢写东西的小伙伴互粉:http://www.jianshu.com/users/8c2fdbc41512/latest_articles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六):火星来客

  对于火星,我们毫不陌生。从古代代表天谴的荧惑星,再到近代的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影片、游戏,以及近年来活跃的《火星救援》等以火星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无不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特别是在NASA通报火星可能有水的情况之后,在无数人的眼里,火星就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下一个聚居地,吸引和召唤着怀揣梦想的人去探索、开发。

  众所周知,火星的环境极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且距离地球较远,想要登陆火星、占领火星,更是难上加难。但是,难不代表没有办法,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特别是改造自然的智慧更是无穷的。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发现》(Discover)杂志总编辑斯蒂芬•彼得拉内克(Stephen Petranek)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一书中,对登陆火星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看起来似乎登陆火星已经不再是幻想,而是有迹可循。

  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去火星。我认为,去火星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三个目的:

  不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自智人时代起,人类就开始了探索之旅,从非洲出发,沿着地平线前行,直到遍布全世界。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还有未来登陆火星的梦想,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自身不足而采取的行动。

  不安。人类在地球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威胁:生态破坏和核武器战争;任何一颗小行星的偶然撞击都可能毁灭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当太阳寿终正寝时,人类必将面临灭顶之灾。正是因为地球不可能有永远保持适宜居住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要探索另外的星系,让我们人类继续繁衍生息。

  不满。利益驱动是关键。据称,地球上很多重要的金属资源储量即将用完,大多数容易开采的金矿、银矿、铜矿、锡矿等等,可能在199年内开采殆尽。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和电子行业十分关键的金属和矿产资源,原本就是从小行星带到地球上的,更有开采殆尽的可能。而据美国宇航站网络透露,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金属矿藏,一个12米长的S-型小行星就可能含有超过500万吨的镍、金、铂等,这些矿藏的价值如果分给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平均每个人可以得到1000亿美元的财富。

  其次,理论是否成熟。很久之前,人类就曾经对星际旅行进行过认真思考,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过详细的计划和精确地测算。知道科学天才冯•布劳恩的出现,他用严谨细致的测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写就了《火星计划》一书,提供了具有完善的飞行轨道设计、完整的公式搭建、详尽的技术图纸和精确地计算过程,甚至设定了具体的发射日期。似乎火星假想旅行与实际登陆之间的最大差别便是切实的努力和投入。但最终由于政策原因,不了了之。之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对火星的登陆计划。最终,美国宇航局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成功登陆火星,为移民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难题是否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水的问题。火星上没有任何区域有水覆盖,所有的水资源几乎全部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但是,不要紧,为降低取不到水的风险,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水汽吸附反应器”的装置,可以从火星大气中提炼出足够多的水分子,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其次,就是氧气的问题,美国宇航局已经解决了氧气的问题,2020年他们发射“好奇号”探测器继任者的时候,会携带一种成为MOXIE的装置,可以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每小时生产55升的氧气。第三,关于食物的问题。在模拟的火星土壤中,水芹、土豆、黑麦和胡萝卜比较能够适应火星土壤,且保水性较好。但这些食物仍然不足以供应人类生存,更多的食物还要依赖地球的供给。此外,还有住处、服装、辐射等问题还需要一一解决,更重要的是成本问题。在书中,蒂芬•彼得拉内克一一给予了解答。第四,关于改造火星的问题,美国宇航局提出了“行星生态综合改造”,将火星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充分发挥了脑洞大的特点,提出了安装巨大镜子反射太阳光使地表升温、在小行星带放置一大块固态氨的凝结物,以及激活远古生命的方式,改造火星外部环境。虽然想法惊人,但却是可行之策。

  前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一书指出:火星将会是我们的新边疆、新希望,以及上百万个尽一切努力想要抓住火星机遇的地球人的新宿命。

  走,出发,去火星!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七):当然要走出去,就像走出东非,就像走出欧洲

  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想着的是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

  他说我们不应该永远耽于安逸,以至于失去面对未知的机会

  当然,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这颗小小蓝星

  我们必将走出蓝星,征服MARS,然后是更远的星辰大海。在这个过程里,越来越强大

  因为安逸会让我们失去进化的能力

  (以上,大概是对于前一个读者留下的读书卡里的观点的一点反驳)

  当然要走出去啊,哪怕代价是无数次的失败,是牺牲,是在改变火星大气成分的时候不小心把火星毁灭而不得不转向水星,都得要走出去,探索,尝试,大发现,迁徙,发展,进化

  我喜欢那句话,“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詹姆斯敦,但有多少人想要移民美国啊!”

  最后书末的改造人类计划,初看简直受到惊吓,仔细想想,似乎也未尝不可

  为什么我们不能改造自己呢?

  最感动的是,我们有那么多人在做这件事情

  为了这件在有生之年看不到收益的事情,卖掉公司股份,放弃安逸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八):一本非科幻的科普书

  写作/柚金

  不是“我们要上火星”,而是“上了火星,我们怎么做”。

  正是这样的写作思路把这本书带向了类似于科幻小说那样的狂想的阅读快感中。缺乏想象力的人需要科学的刺激。往往科学的发展是想象力的根基。

  科幻小说里有一个词叫“硬科幻”,读起来就有一种饶有意味的坚实,硬科幻像是某种冰冷的建筑群,地基仿佛是经得起检验的数据和实验材料,它常常以一种未来来客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对你描绘出可信的景象,于是阅读者并非脱离现实,而是“去未来”。这种阅读在结束之后留下的余韵对一个人的眼界和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有强大的重塑作用。

  何况这还不是一本硬科幻。

  不是“火星离我们有多远”, 而是“火星使用指南”。

  好的科普,贴近生活本质。普通人很难掌握从科学问题转化入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趣的知识是生活的可能性,理解了这一点的人往往能对生活有更好的理解。

  “使用火星”充满了游刃有余和丰富的细节,在火星旅程开始的时候,如何划定移民的范围,如何控制人性可能会对新世界造成的破坏。当我们开始探讨这种种原以为无足轻重但一旦开始思考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时,日常仿佛有了一点嚼头,因为地球与地外这个宏大命题,平常并不太能对于我们的里里外外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除了我们自己置身其间时。

  在阅读时,你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这就是现实。只要Space x以及它的追随者或是竞争者始终存在,上火星基本只是一个需要在时间尺度上考虑的问题,我们很难不被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乐观前景打动,毕竟我们有过如此多的经验,不断在对我们说明着,人类总是能做到。

  是一本可读的书,不只是因为它有趣。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九):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和所有有女儿的爹一样,我经常忧心忡忡看着我的女儿,我一遍又一遍摇着头叹气:“我把你养得这么好,你将来会不会给那些臭男人欺负?”这个时候我往往忘记了自己也曾是我鄙视的那些臭男人之一。

  当爹想这问题想到受不了,就把女儿喊过来,准备语重心长问她:

  “宝贝,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

  “你走。你烦不烦啊?”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和我当初对我妈是一个德性,报应。

  所以我自己的经历和我女儿的态度,让我明白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

  父母替子女操的心,99%都是瞎操心。

  女儿不要我操心,但没法让我不去操心。你看她们这代人,从小吃好穿好,带她看个电影没买爆米花还不出场,从小遇到事情解决方案都是——爸爸,我要XXX,你去给我买。关键是我还屁颠屁颠高兴去给她买,还一脸谄笑:好吃不?好吃再给你买。她吃得开心,看得我心满意足,想起我嘴馋到不行就是不能解馋的童年,做父亲的人生成就感,此时无以复加。

  突然冒出一句话:当爹的疼女儿,多少有点疼自己爱过又不知道怎样去爱的初恋。

  其实我已经忘记了我的初恋,到底我当年先爱的是A还是B?如梦如烟的往事,今天问我,我会回答:喔,我只爱胸大的那只。——你这个老司机,你坏透了!

  我哪里坏?我真在担心她呢。咱们得回到这代人的话题,她们这样长大了,还有梦想吗?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玩,啥都不缺,但我觉得她们缺梦想,每天只关心自己的情绪,从来不关心人类的命运。

  她们的爱恨情仇只有三个字——小确幸。

  我12岁的时候,半夜睡不着,我在想很大的问题。比如人类为何要存在?宇宙何时会毁灭?我会不会是最后一代地球人?如果我们每天都这么努力,最后却要在一场大爆炸里变为粉末,啊,连粉末都不是,一点意识都没有办法留下,那为什么我今天要活着,要去努力?

  如果结局注定是毁灭,我们为何今天要拼命努力?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有时候想到半夜我睡不着,我爬起来看天空,月亮很圆,星星很多,一个男孩的头脑,自由漫游在星夜和宇宙。也许我们做不到的问题,想不通的答案,外星人可以搞定吧,要是你记得一个词——ET,你懂我。

  带着这样的安慰,我慢慢变成了一个读书、考试、背单词、找工作、谈恋爱、生孩子、养二胎、做事业的中年大叔。那个曾经想和神秘的宇宙人对话的小男孩呢?——他被中年大叔亲手杀死了。

  今天我坐在书房,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享受“小确幸”的时代是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是人类最辉煌的时代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大航海”时代。我希望我的女儿除了每天在家里吹空调,玩电脑,看动画片之外,还要知道,人类中会有一群极少的人,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

  选择伟大目标的人,才会更耐心等待

  这个世界还真有这样的人?——真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我拿了这本《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放在女儿的床头,一群为1000年后人类命运操心的人,一群希望改造火星成为人类新大陆的人,一群充满奇思妙想又富有科学精神的人,一群富有远见和充满行动力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这样的人,我向你推荐这本书《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爸爸,你把书乱放我床上干嘛?给我拿走!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读后感(十):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地球确实非常舒服,对于人类来说,有吃有喝,阳光明媚,海水清澈,还有小风飕飕吹,花前月下,虫飞鸟鸣,是人类文明孕育的摇篮。但是人类文明逐渐成长以后,必然要不安分,像娃娃一样翻身、抓挠、最后爬、走、跑,具有探索更广大世界的能力。

  地球越来越小,变成了地球村,自然的,我们就该去火星村看看吧?去火星,就是挑战自我,提升能力的过程,哪里有需求,哪里才有供给,没有探索火星的压力,那些尖端的火箭技术、密闭生存维持技术、辐射防护技术,都发展得非常慢。

  我们因为航天需要,而研究相应的材料、燃料、失重生理、心理、天体力学、太空辐射、通讯等。航天科技的进步,大量卫星的发射,直接导致了即时通讯网络、精确定位、天气预报等等,在几十年的航天探索中也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所以探索新世界,让我们的视角更宽广,换一个角度,世界更精彩。

  分析火星探索的好处

  1、直接收益,通过科研掌握了技术以后,形成很多专利,专利是直接可以卖钱的,收费的,替别人发射卫星也是收费的。当然,不这么赤裸裸谈钱的话,也可以说美国掌握了技术以后,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去美国学习,大批留学生到美国,都是挺厉害的人,很多就留下来建设美国去了。

  2、还可以形成科研、探索的氛围,鼓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未成年人的成长。人心齐,泰山移,激励人心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历史上,曾有数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半数以上的生物种类灭绝。平均是一亿年一次,但又有些随机因素。下一颗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通过探索火星的过程,我们的火箭技术进步了,也随时有火箭在制造中,那么当小行星飞近的时候,就可以有火箭、有技术,把小行星推离轨道或直接炸掉。【探索火星的同时,顺便防备小行星】。

  4、在探索火星、移民火星之后,万一来砸场子的小行星很大坨,在无法拦截的情况下,火星还算有个人类文明的备份,不至于一下子灭绝。

  5、移民火星的好处:形成两个世界的局面,这就回到那句话“换一个角度,世界更精彩”,视角的变化,必然导致创新的爆发。

  (1)通讯将出现6—46分钟的延迟,找回了电报通讯的感觉,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也许很快就通过量子通讯,实现了即时通讯?

  (2)火星上有生命吗?和地球的生命起源相同吗?通过研究判断出生命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计算宇宙其他星系出现生命的概率。

  (3)在火星开发的环境地球化改造技术,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地球荒漠、深海、寒冷南北极。

  (4)火星距离小行星带比较近,开发那里的铂系贵金属、钻石等成为现实。

  (5)地球和火星人将出现基因隔离,人工基因改造成为生儿育女的必选方案,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人类,甚至实现人类的冬眠和苏醒。

  (6)地球人和火星人究竟谁更牛?在竞争中,每个人都表现出强大的动力和积极性。

  综上,火星移民的实现,是人类文明的层级性成长,是文明的整体性复制(文明数量由1到2)。人类文明的未来必然是遍布银河系的文明,那么,移民火星只是第一步。在移民火星的过程中,积累星际移民的技术和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