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做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做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9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做读后感精选10篇

  《不做》是一本由[日]辻信一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做》读后感(一):你的人生,也请来过滤一下

  刚刚上班的时候,公司有个犹太裔的美国男生,我们在同一个项目小组工作,每个周六的安息日,他都会推掉所有的聚会,把手机电脑关掉,停下任何没有做完的工作。

  “又不能出门花钱,又不能在家干活,不用电子产品,不看书,你每周这一天都是怎么过的啊?”我们都对他周六的生活感到好奇

  “坐着发呆,躺着什么都不做,随意聊聊天,发呆走神想事情,什么都可以。”

  “不会无聊吗?”

  “怎么会”,他用那双海蓝的眼睛看向我,“时光被拉的好长,一天像是一年,你可以想清楚多事身体也会真正的放松下来,这才是安息日的意义啊,相反倒是你们,每个周末跟工作日都一样忙,不累吗?”

  不累吗?

  同事小C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着每天从清晨起床睁眼到晚上关灯睡觉的To do事项,看XX页书,回XX的邮件,跟XXX开会,给老板提交初步预算,每一页都写的满满,每一分钟都不浪费,而我听到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行,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看一场心仪已久电影,没时间跟老友煲一顿电话粥,没时间享受一首歌,也没时间好好的给自己做一顿饭。

  “我不知道,我明明节约了那么多时间,它们都去哪儿了?”她一边说,又一边掏出笔,在小本本上写下一项,“去超市购物”。

  我们都早已习惯了她那下意识动作----

  每一项完成之后,一定会在日程本上加上新的一项,不给自己每天的生活留下一丝缝隙

  她说,“一看到自己每天过的这么充实,就感觉这一年没有白过”

  日本有位叫做辻信一的作家,他是位文化人类学者环保活动家,开创了日本第一家懒人俱乐部以提倡“慢生活”。

  辻信一在《不做》一书中,对这种现象做了精准描述

  “空白综合症,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做更多的事,只考虑如何做的更快更多,反而把重要的事当作麻烦一拖再拖,因为那实在是太麻烦了。完全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去做一件事,常常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感到焦虑不安。”

  我们永远思考“做”什么,却很少有人敢于“不做”。

  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用,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时间管理培训

  然并卵。

  真正的时间管理,就是精力管理,而“什么都想要做”原本就是最大的精力杀手

  《不做》中这样写道:

  珍惜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做那么多,去“浪费”时间吧。

  作者辻信一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方法,来帮助我们过滤人生中那些,“看上去有用,可是并不必要”的东西

  1. 只计划90分的人生,剩下的十分,为自己留白。

  2. 别让“要做”超越存在”,让自己可以沉浸在每一段时光中,如生活本身所是,而不是永远匆忙的赶时间

  3. 用“排除法”,确定不必须且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做它们。

  4. 不要说“绝对”,顺其自然

  5. 珍惜眼前人,做好眼前事。重视“当下的力量”,而不是只看向未来

  6. 不赶车,不在吃饭的时候谈公事,不催促,不囤积

  生活本身已经足够复杂,就不要添加更多的加法了吧。敢于做减法,有舍才有得。别再给生活添加层层的包装了,它本来就很美。

  《不做》读后感(二):用“不做”的方式体会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好

  这是我写的这篇书评的第三稿了。在借鉴和看了其他人写的书评后,又来修改和补充的。着实感到我的阅读能力思维辩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好。我看了两遍写了一篇。怎么也感到不怎么好。又仔细的看了一遍。写了一篇书评,回头看内容着实不怎么舒畅,总感到没表达清楚什么,也感到整本书是通过道家思想来作证“不做”的观点。在写书评时总也表达不清楚。只好写成类似读书笔记一般跟大家分享书里的精华

  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的记事本上写满了每天要做的事。我们每做完一件事之后,将其从记事本上划掉之后,又会添加上许多即将要做的事。每一天,都充满了许多要做的事,我们渐渐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忘记了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与感动

  我们需要在“要做的事”的旁边放上一张“不做的事”的列表,上面写满了“不做的事”。用“不做”的方式去体会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好。

  这是日本文化人类学者,环境活动家,自称树懒教授的辻信一先生写的《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学问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专门去查阅和温习了什么是哲学。它的定义条件原因、分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哲学的思索著名哲学家等等。

  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

  这本书是辻信一先生于2009年出版《为了慢生活的“不做”》一书的基础上修改后的作品。回首过去的时间,东日本在2011年发生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持续到今天仍然一触即发危机,核辐射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辻信一先生无论如何想要填进这本书的“不做”,就是“不再建核电站”。现在很多人都用“拒绝核电站”代表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变相信这凝聚着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方式的丰富的世界史观。每一个“要做”都关系经济增长,都需要能源。为了“做”而“做”,不断循环,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本质。为了未来的新时代,首先要思考“不做”列表。

  在书里面,有关“不做”列表,辻信一先生提出了很多自己和家人亲身实践的“不做”的事,一些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实践的事情。比如不看电视,不说绝对,不依赖手表,不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自动贩卖机,不吝啬睡眠时间,吃饭不谈工作等等。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强迫,不焦灼,过好每一天。

  日本人很忙。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忙碌的人如此之多。因为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但忙碌仍然是日本社会主流。在这样的社会里面,拥有闲暇的人会因为自己不够繁忙而感到烦恼寂寞愤怒焦躁、甚至自责。

  “忙”就像是一种疾病,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只有对其加深了解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是辻信一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什么好方法呢?就是在“要做”的列表旁边建立一个“不做”列表。那么应该“不做”什么呢?

  职场精英的“不做”列表:

  不浪费时间。书里面讲了一个节约早上挑选服装搭配时间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喜欢服务装搭配拍成照片贴在衣柜上,每天早上看着照片搭配衣服。我个人觉得是个很好的方法,现在中国的北上广发展节奏快速,或许有人也在用这种方法。

  如果知道还没实践的人,不妨去试试,换种生活方式也不错。比每天早上着急穿什么,不是省心多了啊。

  普通人的“不做”列表:

  自律。追求幸福人生。摆脱效率竞争。其实我个人观点就是普通人在力所能及范围做事情,不能过于强求,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与生俱来活力

  在这本书里面辻信一先生融汇中西方的哲学,在每一章里加入了了一节不做名言集的专栏,提到了道家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名言,日本诗歌基督教的思想等,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西方哲学思想,日本诗歌的美等等,还有电影,文学中的与作者观点一样的让人们感到生活美好的思维和力量。

  看了这本书以后,根据书里讲到的冥想的方法,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不做“的列表,感受自己的存在,做一个和平幸福的自己。学会舍得,有舍有得,让生活更加的简化,让我们更加从容面对人生用心体会生活。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节奏,度过自己的人生。

  《不做》读后感(三):人生不过好好生活

  群里有朋友呼唤着,大家一起趁着周末出去玩玩。

  我有些犹豫,要做的事情挺多的,有点舍不得时间,但又想去。正琢磨着,还没开口,对方已经回话:“你挺忙的是吧?那你忙你的,我们自己去吧。”紧接着,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没人再搭理我。

  我很委屈:我也不是不想参加集体活动,只是真的很忙啊,每天待办事项都有二、三十件,我能怎么办?

  其实我挺为难的,一方面我觉得休息日都不能陪伴家人朋友,这样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我又为事情的繁多而感到苦恼

  所以在看到《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时,我整个人都是懵的:不做?还更丰富?这怎么可能

  真读起来才发现:人生不过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过日子。我们为了“要做”而浪费了太多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辻信一,是日本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和环保主义者。2009年,他出版了《为了慢生活的“不做”》一书,这本书就是在其基础上修改后的作品。2016年,这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辻信一在书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要做”过剩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一长串的“要做”清单。当时间不够的时候,我们便大力提倡“效率”,但当效率提上来、节省了时间之后,我们又会把这些空出来的时间全部用新的“要做”填满。

  辻信一先生把这称为现代人的“空白综合症”:即我们见不得日程表上的空白时间段,总想把它们全部用待办事项填满。

  但填满的,全部是“要做”,我们真心喜爱的“想做”,却不见踪影。而我们这样拼命努力地工作,不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去做“想做”的事吗?为什么我们会让“想做”为“要做”腾地方呢?我们又该如何,才能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书中,信一先生举了日本电影《海鸥食堂》中老板娘例子,当游客羡慕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她说:我不过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罢了。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为了“想做”的事,我们先从“不做也可以”的事情开始,给自己列一张“不做”清单吧!

  在书中,信一先生列了这样的“不做”清单:

  不看电视

  不赶车

  不用一次性用品

  吃饭时不谈工作

  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

  ……

  表面看来“不做”,好像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一样,但细细想来,所有的“不做”全都是“在做”啊!

  不看电视,我在感受生活

  不赶车,我在摆脱尴尬、慢慢行走

  不用一次性用品,我在珍惜生活、保护环境

  吃饭时不谈工作,我在认真吃饭

  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上厕所,重点就是在排泄啊

  在空间上,许多人的断舍离总是断不干净:扔了旧东西,家里有了空地方,就必须要买新的东西填满。有了新衣服,就一定要买其他可搭配的衣服、鞋子、包,我们的欲望无穷无尽

  时间也是如此:我们用无穷无尽的事项填满了所有时间,却忘记了我们生活的根本目标;我们盼望简单生活,却用无穷无尽的“要做”亲手摧毁了自己“简单”、“要做”的生活。

  当我们老去,我们回忆起的,不是每日做了哪件事、完成了哪个项目,恰恰是我们为“要做”而常常放弃的那些生活中的琐事:与朋友的交往、家人间依偎、晨光下的牵牛花、夜幕下的牵手

  生活本身很美,只是我们在外面包裹了太多的名、太多的利、太多为追求而进行的追求。层层包裹之下,我们便忘记了最初的梦想,是简单快乐、做自己想做事情的生活。

  放下这些“要做”吧,列一个“其实不做也可以”的列表,让生活回归本心,变得简单又丰富。

  《不做》读后感(四):如能真“不做”

  精简,环保的生活。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身心的连接。

  当代社会的人都努力去“做”,是为了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以及来自外在世界的正面认可

  可是,得到认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

  做为一个妈妈,我每天都在告诉自己要努力,要赚更多的钱,要“去做”

  这样我才可以让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不能输在了我的原因下。

  诚然,我现在有些矛盾了!

  书中用英语单词的及物和非及物性来做比较自然事物的发展,对于我来说比较新颖

  但是对于孩子的的“培养”和“成长”我又是不认同的。孩子的可塑性太大,家长培养仍旧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吝啬吃饭的时间,不催促自己和他人,不过分察言观色,本书还是有些可以吸收的观点。

  《不做》读后感(五):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我的读书笔记及摘要)

  《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辻信一)

  人生重要的不在于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长田弘《诗人之死》

  绝对不要急躁。因为一切都遵循着宇宙的法则。很快你我都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录》

  只有停止“要做”的想法,你才能从对未来的不安中解脱出来,享受你已经拥有的一切。这是一种财富,一种幸福。

  “要做”经常会使人觉得不满足,而“不做”才能使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

  愚蠢的人才过分依赖他人,因此才会产生憎恨和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不说“绝对”,使用“或许会做”,“做也可以”,“试着做”之类打开通往“要做”可能性的道路也不错。

  “不做”的事情列表

  不说“绝对”、不依赖“手表”、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不用一次性用品、不赶车、不吝惜睡眠时间、不看电视、吃法时不谈论工作、不用自动贩卖机、今天不做明天的事情。。。

  为什么要自己责备自己呢?如果有必要,别人自然会来责备你。——爱因斯坦

  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然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新约圣经》

  最重要的时候是现在;

  最重要的人是现在在这里的人;

  最重要的事是现在在这里的人做的事。

  “不做”的减法思维

  减少东西,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空间

  东西太多会让人感觉疲劳

  整个地球都“要做”过剩

  走出“过剩”世界的方法

  不要固执于“不做”

  摆脱加法模式

  减法改善生活质量

  享受不便带来的快乐

  不必畏惧人生。人生必不可少的只有勇气、想象力和非常少的金钱。——卓别林

  老子2500年前“不做”列表

  1、不过度思考

  2、不急躁

  3、不选择

  4、不逞强

  5、不贪图别人的东西

  6、少说,少听、少看。

  7、控制情绪

  8、消除杂念

  9、不斗争

  只有知足的人,才能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丰富。“要做”经常会使人感觉不满足。而“不做”给人带来的“知足”,才能够使人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

  “要做(do)” 的反义词 “在做(be)”

  “不做xx”——“不做xx,在做xx”的状态

  面向未来的“不做”列表

  不催促自己和他人

  不浪费上厕所的时间

  不要不杂事扔进垃圾箱

  不要过分察言观色

  不考试

  不学任何新东西(亚历山大健身法智慧)

  不勉强提高干劲

  不要急于前进

  “不努力”和“不放弃”

  不能失去更多

  不留遗产

  “加法”教:more is more;“减法”教:less is more

  与爱人一起生活有一个秘诀:

  不要尝试改变对方。因为如果你想要改变所爱之人的缺点,很有可能连对方的幸福也一并破坏了。

  若想得到真正的安宁,就是不要将目光转向外侧,而应该将目光转向自己。这样,你才是你自己。

  如果你认为“我不拥有任何东西”,那么你便拥有了一切。

  娱乐,休养 recreation = re+creation 再创造

  与强调效率的二十世纪相比,非效率的二十一世纪的关键词是“杂”。只有接受“杂”,我们才能享受非效率的人生。虽然看上去好像非常辛苦,而这里一定充满了“生存的理由”。

  考试——年长者用在年轻人的经验范围内无法回答只能重复他人的语言来当作回答的质问,来折磨年轻人。——《为了生存的学校》

  你所学的所有东西,在你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只是你自己还不知道而已。学习“新”东西,只是在阻碍你的进步罢了。

  在这个世界上,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知道自己的错误。不必知道怎样行走是正确的,只需要知道怎样行走是错误的。

  Life is slow,人生从本质来说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极限的,所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无法接受这种不如意,那么内心中就会充满挫折感。我认为那些极少数的成功人士说“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是一种傲慢!

  榊七夫(诗人)通往清爽可靠的经济社会的道路:

  1、只追求最必要的东西

  2、不用工厂制作而手工制作

  3、不去超市而去个体商店

  4、抵制象征虚伪和浪费的虚假广告

  5、拒绝最大的浪费——军国主义

  6、让生活的一切都有更多的细节和创造

  7、尝试新的生产和流通系统

  8、在快乐中分享汗水和想法。

  9、真正的富裕不依赖物质和金钱

  10、迈向自然的第一步:开怀大笑,放声歌唱,畅快游玩

  空间目标:拥有,支配,征服

  时间目标:存在,给与,分享

  我们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就好。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都是附带的赠品。也就是说,“要做”是从“存在”的根干上分出来的枝杈。

  什么也不做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你的时间,是为了你存在的时间,是为了让你的生命充满安详和喜悦的时间。——《不丹的幸福冥想》

  相关延伸素材:

  电影《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

  《适可而止》、《不努力》、《不放弃》、《即便如此,还是不努力》镰田实

  《安息日》The Sabbath (希伯来语:休息)

  《日本的思想》《“存在”与“要做”》 丸田真男

  《不丹的幸福冥想》

  《整理情绪的力量》——有川真由美

  《不被理想束缚的生活》——金子由纪子

  《不做》读后感(六):如何高兴地过“减法生活”,你“不做”就好啦

  九百年前西藏的圣人密勒日巴大师对别人提出三个问题:

  “最重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最重要的人是什么人?”

  “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事?”

  你会如何回答呢?请先认真思考,答案在文末。

  “要做”型的“加法生活”让人焦虑

  “奇妙清单”是个好工具,脑力里一旦有了“要做”的事,立马打开手机或者电脑记下,防止一闪而过的好想法被忘记。每天记录自己的“要做”的好想法,日复一复,打开清单发现满眼都是“要做”的事,已完成的寥寥无几。我是先完成“每日两个番茄阅读”还是先“研究X叫兽的营销订阅号文章”,纠结了一会儿还是算了,先去看看简书吧。又发现秋叶大神PPT不错,赶紧在“奇妙清单”新建个任务“学习秋叶大神读书PPT”,于是要做清单又变长了。工作日事太多,周末时间长,可以专心读书学习,消灭清单。

  周末到了,闹钟7点响起,随手关掉后,自己睡到了10点。屋子里都是臭味儿,都是拜七仔所赐,猫砂该换了。满地的沙粒和咬碎的废纸,不得不拿起笤帚,扫完了卧室开始扫客厅。已经快12点了,不吃点饭真是快要饿死,做饭、吃饭、洗碗……忙完上述已将近下午2点,困觉。再爬起来已是下午5点,心想再不消灭清单这一天就算过去了,刚打开电脑,拿出纸笔,女票说:我想吃带鱼,你做的好吃。看看她期待的眼神,再看看长长的“要做”清单,我极不情愿而又无比焦虑地拿出手机,打开优步,定位了离住处最近的大超市……

  干货盛行的当下,我们希望变得更加强大。我们对时间要求的越来越苛刻,脑子满是完不成怎么办的焦虑。我们还常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在没有达成任务的时候焦虑感又起,而这种焦虑会再次拉低当下的效率,消极的情绪循环往复。

  为什么‘’不做‘’要比‘’要做‘’更好

  点亮屏幕-解锁-微信-朋友圈(因为看见了小红点),这一系列流畅的动作根本不用经过大脑很顺利地进行着,在一遍遍地滑动屏幕,一次次地完成“正在加载”后的阅读关注后,突然醒过神来,自己又已经盯着朋友圈看了不知多久,问自己看到了什么吗?没有。收获了什么吗?焦虑。

  从上个月开始,我关掉了朋友圈。看不到小红点,也就不会再点开朋友圈。偶尔也会再打开朋友圈,看看最近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动态,然后再次关上。不再像之前一样不经意地就打开朋友圈,我错过什么重要事情了吗?没有。我得到了什么了呢?更多的时间和不再因为感觉浪费了时间而产生的焦虑。

  “不做”的“减法生活”是剔除生活中不必要的繁杂,减少对本就少的可怜的意志力消耗,集中注意力做好现在正在做的事,享受当下。

  “不做”的2种养成方法

  第1个方法:建立“不做清单”。日本作者辻信一在《不做》中谈到:

  在建立“不做”列表时,关键在于避免使用“绝对”这个词。不要说“绝对不要”。甚至可以说,“不做”列表的成功与否全在于此。本来“不做”列表就是作为我们“要做”列表的抵抗而产生的。“要做”列表不断增加,不断地对我们施加压力,最终使我们精神崩溃。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要阻止的事情。而我们最有效的反抗手段,就是采取“不执著”的态度,因为“要做”列表对于我们来说是“绝对要做”的列表。但如果我们针锋相对地用“绝对不做”的态度去面对,肯定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绝对与绝对的碰撞,是双方正面的力量比拼。只会让你产生更大的压力。

  辻信一的“不做”清单如下:

  不说“绝对”;不依赖手表;不用一次性用品;不赶车;不吝啬睡眠时间;不看电视;吃饭时不谈论工作;不用自动贩卖机;今天不做明天的事。

  第2个方法:保持正念。

  所谓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们逛超市时就应该只是逛超市,不去做也不去想其他的事。也就是说,在逛超市时,应该对“正在逛超市”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在逛超市的当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随着自己的呼吸,觉照到我的存在,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就是正念。

  如果陪女票逛超市的时候想着“要做”清单上还没有看完的书,还没有写完的文章,就会急急忙忙地把超市逛完,就像不喜欢和女票一起逛超市一样。那我们就不是为了逛超市而逛超市,换句话说在逛超市的时候就没有活在当下,没有保持正念。结果呢,可想而知,和女票大吵一架,回到家也没有心情完成“要做”清单上的事。

  如果我们不懂得逛超市,也就不懂得喝茶,当然也就不懂得吃饭。所以,我们总的来讲就是不懂得生活。每天的生活就像应付差事一样,从我们身边滑过,似乎没有生活过。

  《正念的奇迹》中一行禅师讲到了如何修习正念:

  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具体方法有二:

  有觉知的呼吸

  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在入息;深呼一口气,知道自己在出息;

  入息长时,知道自己入息长;入息短时,知道自己入息短;

  出息长时,知道自己出息长;出息短时,知道自己出息短。

  数息法:吸气,在心里数一,呼气,在心里数一。再吸气,在心里数二,在呼气,在心里数二。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如果没有正念,你很难数清楚,很快就错了,然后从头开始。等到你不会错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数息法,只专注于呼吸本身就可以了。

  行住坐卧都是禅

  除了呼吸之外,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洗手、洗碗、拖地、喝茶、聊天时都练习禅修。能保持正念,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高僧得到后说:饥来吃饭困来眠。以为他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而我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困了的时候还想着吃饭。

  《不做》 作者:辻信一 江西人民出版社

  密勒日巴大师自己的回答:

  “最重要的时候是现在。”

  “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在这里的人。”

  “最重要的事就是现在在这里人做的事。”

  《不做》读后感(七):别再让“高效”毁了你

  1.

  刷朋友圈的时候,经常读到别人分享的不错的文章,于是顺手一点右上角,加入收藏夹中,备着以后再看,其实,“以后再看”的意思大多数是“再也不看”。

  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时不时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推荐下加一个,再加一个,某天一翻,一长串的冒着红点的公众号,静静躺在订阅号栏。

  为了成为高效能人士,在别人的推荐下,下了一大堆APP,填满了几面手机屏幕,经常得宠的也就那么几个,大多数都被打入冷宫,难得被临幸一次。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不住的得到、汲取,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玩转尽可能多的工具,好似成为了通往卓越的必备之路。然而,有时候,这些大量的信息,不断迭代的工具,并没有真正便利生活,反而令生活显得更为杂乱。

  日本作家辻信一在《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中,指出:“我们在面对身无一物的自身时有着一种不安和恐惧,正是这种不安和恐惧驱使着我们去追求‘拥有’带来的安全感。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无力感和不自信,引导着我们去追求拥有。”

  正是这种无力感,促使人们不断的给自己加码,看到一丁点有用的东西,就一股脑塞向自己,恨不得把自己装得满满的。装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有掌控力。然而现实却并不尽人意,这种“满”大多数情况是杂乱无章的。

  2.

  或许你会说,的确是有很多高效人士,就是可以同时做到很多事情的啊!

  那么请问,你追求高效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节省时间。

  问: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

  答:用来做更多有用事情啊!

  问:什么是有用的事?这些有用的事情总共有多少?都是你想做的吗?如果一天24小时全部给你,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有没有完成期限?

  辻信一在书中告诉我们,高效生活之前,请先区分出“什么是想做的事,什么是必须做的事。”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必须做的事”远远多于“想做的事”。

  这些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某个项目,得到老板的赏识,做成某笔生意,赢得粉丝的认可,完成一次谈判……

  想做的事包括:去某个地方旅行,陪孩子放一次风筝,回家看看父母,对暗恋的人表白……

  有没有发现,“必须做”清单可以无限延长,高效生活的结果就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无限延长的“必须做”的事情上。然后,生活被源源不断的填满,你又源源不断的使用新的方法,使之更高效。高效,是个死循环。

  在这个死循环之外,想做的事情究竟何时做?“我们不能用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只能去做‘必须做’列表中的内容”,这是多么无奈又悲哀的一件事。

  该怎么办呢?

  《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给出了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拒绝效率竞争。让围绕着‘要做’而产生的没完没了的竞争彻底终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需要在‘要做’列表的旁边放一张‘不做’列表。”

  3.

  辻信一告诉我们:我们都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幸福。但“做自己想做的事”实际上非常困难。因为知道自己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容易,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种排除法的生活方式。

  列一个“不做”清单:

  (1)退出无意义的微信群

  (2)精简自己的收藏夹、APP,删掉没有价值的内容

  (3)不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换取工作的成功

  (4)不做无意义的应酬

  (5)同一个邮件不读两遍

  (6)不看泡沫剧

  (7)不与傻瓜论短长

  (8)不试图改变对方

  (9)不与任何人攀比

  ……

  或许,这样的一个“不做”列表,能拯救一些患了“必须做”强迫症的人。

  诚然,与争分夺秒的时间管理理论背道而驰,《不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你正困惑于忙碌又杂乱的生活,给自己一个“不做”列表吧!别再想什么高效不高效,精简自己的周遭一切,清净下来后,或许你会发现生活的不同。

  最后以书中的一个小故事结尾:

  在已芬兰为舞台的日本电影《海鸥食堂》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是一位独自旅行的老年女性,对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开了一家饭店的主人公所说的话。

  “真好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只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不做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