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10篇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是一本由[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著作,后浪出版公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24+64(四色),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一):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地图是危险之物,精度越高的地图越危险。这是因为,如果说古代那种线条变形、有时还加绘鬼怪的地图,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确认那不过是中世纪式想象的产物,那么现代高精度的地图却会让我们忘了那同样是我们对世界的抽象呈现,在下意识里就轻信那是对真实世界的精确再现,甚至就是世界本身。

  习惯了通过地图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人,不免会产生某种确定的预期——看到地图上弯曲的蓝线,人们自然地认为那里会有一条河,诸如此类。然而正如《寻路中国》中曾说的,现实的场景却往往千差万别,“《中国地图》上,一条细小的红线可能表示一条崭新的柏油路,但也可能就是一条土路,甚至是一条干枯的河床。通常的情形则是,道路正在翻修。”在二战中,坐在作战室里的军官们常常根据地图来确定作战的行军计划,但很多在地图上看着很近、只不过隔着一座山的战场,现实中也许意味着需要两三周才能穿越的艰苦行军。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图不如说是一种隐喻,“地图是世界”和“人是机器”一样,并不是对事实的叙述,而是一种观察和再现的方式。Jean Verdon在《中世纪的旅行》中早就说过:“世界地图所反映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它所反映的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种寓意。”

  不论哪个时代的地图,都是一些浓缩的抽象符号组成的:一个点代表一座城镇或村庄,一条线代表一条公路或河流、一块蓝色的面代表海洋。绘制地图的持续努力本身表明了一种冲动:真实地呈现这个世界,并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认知、把握、掌控世界。只不过这些符号在古代两河文明的泥版上可能是一些楔形符号、圆圈和三角形,而在现代则是根据投影比例原则和配色确定的点、线、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因而很难被具象思维的原始部落所理解。在非洲的多瓦悠人看来,地图是神奇之物,他们始终搞不清楚其原理,不明白为何来访的人类学家可以指得出村落位置,却说不出那边任何一个村民的名字。这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地图并非地域”这一断言,即人的经验世界与外在世界实体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

  在近现代历史上,地图是欧洲列强在瓜分世界时经常出现的一个背景元素,他们通过地图来把控自己从未去过的那块地方,在地图上划定边界,就这样决定了当地千千万万人的命运。一如Edward Said曾说的那样,“你对帝国主义所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土著没有地图,白人有地图。”因而在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都有许多看起来非常不自然的边界:那是完全笔直、不顾当地地形变化的直线,因为他们最早就是在地图上划下来的。在巴黎和会上,地图几乎就是一切,政治家们争吵着在地图上划线,确定这里应该划归哪一国、那里应该出现一个独立国家,有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气氛:“一幅地图的价值等于千言万语。”赢得了地图绘制室的主动权,就相当于赢得了对重组空间这一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读读《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就知道地图从来都不只是地图而已,那实际上也是一部观念史。空间是有历史的。书中说得明白:“本书的十二幅地图各自呈现出对全世界实体空间的不同想像,亦即理念和信仰的产物。世界观造就了世界地图;但世界地图反过来定义其文化的世界观。这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共生魔法。”人们总是把地图展现为他们所了解或希望看到的那个“世界”,这既是能力的局限,也是想象和理解的局限:中世纪的人不可能画出美洲大陆,但却会在远方画上不存在的“约翰祭司王”的领地,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设想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虽然回头看古代的地图,总感觉它们在比例和尺度上有些扭曲和怪异,但那或许就是当时人所看到的空间,因为地图的地理想象(geographical imagination)总是隐藏着某些观念和思想。其实这种微妙的心理在现代又何尝不是: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中国似乎位于世界中央;而在欧洲中心的地图上,用莲实重彦的话说,“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被挤到了地图的右角而且极端地变了形,仿佛是在世界的尽头簌簌发抖地相互靠在一起”。

  不仅如此,地图实际上永远都在操纵它试图要呈现的现实,让我们以为它代表了真实而多样化的感官经验世界。在《统计数字会撒谎》中就曾说,“扭曲统计数据的最巧妙方法是利用地图,充斥在地图上的变量,往往隐藏了事实、扭曲了关系。”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地图对现实的操纵最为隐蔽,人们更乐于相信他们就是事实。值得补充的是:地图不但呈现观念,还会塑造观念。19世纪穿越北美洲中部的拓荒者们深信那里存在一个干旱的“美洲大沙漠”,并在地图上明确标示出来,而这又让更多人确信那是事实,有些人甚至在出发前预先备好了骆驼——而那里其实却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这也不仅是当时人的技术手段所限,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同样会被地图所塑造:姚大力先生曾指出,关于唐代的历史地图常让中国人下意识里觉得那是一个包举天下的强盛时代,然而那样一个盛唐的版图其实仅维持了几十年,而色块的统一也掩盖了唐代对一些边疆地区控制力的薄弱。同样地,虽然现实中索马里这个国家早已不存在,但在任何一张非洲地图上却都仍标着它的存在,这又促使我们继续认为它似乎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既然是观念,那就一定会有随之而来的批判,因为总有人认为那是对世界的错误呈现,体现的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像中世纪欧洲人坚持将耶路撒冷置于地图的中心位置、中国人则惯于将中国放在世界地图中央,这都曾被人嘲讽为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1973年,德国历史学家Arno Peters甚至根据自创的投影法公布了一种新创的世界地图,因为他坚信现在通行的麦卡托投影地图将欧洲置于正中央,“过度重视白人,同时扭曲了世界的图像,以裨益当时殖民地的主子”,他认为自己的等面积投影可以让各国得到“平等”。这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学界尤其引发了恐惧和蔑视,认为这是把地图过度政治化解读了。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和难题在于:地球是个球形(或近似球形),当把它以平面呈现时,势必会出现某些扭曲(例如南极洲就显得远比实际面积大),因而在技术上没有一幅地图能真正“客观”而等比例地再现世界,它们全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政治的产物,而个人绘制、使用地图也都是出于自己的象征和政治目的。

  也许唯一可能改变这种认知的是2005年上线的google地图:它的卫星照片看起来是对地表的直接呈现,甚至可以通过360度的旋转和鼠标移动来观看全景街区,这令人惊奇地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质,即虚拟影像与现实世界看起来如此接近,人们可以完全沉浸通过前者来了解和“接触”后者。那看起来似乎实现了博尔赫斯那个著名的梦想:地图变得同大地一样真切,只是这张图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实际上,观看三维立体的城市图时的感受非常接近于一个电子游戏的场景。只是在这里,所有地理图像都变成了可量化的、垄断性的信息,可以由此获取海量的数据并积累财富。此外,正如《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一书中所说的,“古代地图在抹杀细节中,呈现出世界的生动。现代地图在凸显细节中,抹杀了世界的生动。”在此,世界变成了信息化的二进制符号。

  不过,由于现实世界不仅复杂生动,而且对同一地方的主观感知因人而异,又时刻在变动之中,艾柯早就说过,即便是1:1绘制出来的地貌,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正确,又或者说,在地图完成的那一刻,它就又发生了变化,居民们忙于修订地图还会大大加速地面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论如何,即便这在技术上可行,在现实中也将意味着它不再是地图:因为地图本身就是一种通过简洁的抽象符号来掌握和认知世界的努力。真正需要领会的是这样一种意识:我们既需要通过地图来了解世界,又要意识到地图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世界。其实,何止地图如此,我们的语言不也是这样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吗?我们会用“法国梧桐”一词来抽象地概括和指认千差万别的法国梧桐树,更不必说表述现实和事件时难免夹杂主观意识,然而我们永远也无法废弃语言。

  *已刊“腾讯大家”专栏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二):墙上的地图是错的~

  新鲜度:85%,有趣度:30%,购买度:75%(等有钱了会买,有钱先买地球仪)。

  开心,终于在月初,虽然不是1月末读完了,但是还是要为这么认真的小马马鼓掌~~~吼吼吼

  虽然我刚刚读完,但是内容我可能七七八八都有点不记得了~但是都是很新鲜的知识,说它新鲜是因为我都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所以对于非地理专业的人士读这本书也会很有趣,因为它还是偏地图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的。还有,我终于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即东罗马),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这些概念稍微分清楚了一些~~~但是这本书的有趣度方面还是有点欠缺,稍微有着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心态,不过也不乏一些有趣的地方,让我感觉到读非虚构类图书的开心。

  其中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赫里福德《世界地图》!这种将地理区域与人类信仰的相结合,对其的惊讶程度多于那些后来的将地理区域与政治管理和地理区域与殖民统治~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不曾想过,信仰能如此与除书籍,口述的方式结合起来~~~

  早期制图师没有工具,没有数据,只有书籍,便能着手于地图的制作,简直是令人敬佩~我们可能会吃惊于那样地图的准确性,但当时的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并不是准确,是与信仰,统治等有关,制图师的出发点有不仅是和准确性有关,可能更多的是与个人信仰(宗教,政治信仰等),金钱等等~即使是在当下,生活在这个蔚蓝星球下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对于地图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加之并没有完美的投影法将地球从三维转变为二维,所以地图不可能完美~~~

  当初让我决定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老是看见欧美影视剧中的地图和我们的不一样,我猜测是因为要把中国放在视野中心~看了本书,还有将欧洲放在视野中心,世界上,还有将大西洋视野中心,澳洲也有将自己作为视角的地图~我想等以后有机会,买了他们~~~

  我还有个畅想,我们所在的洲也是球体,我们浮于球体之上,球体背面是否为高尚的灵魂所在的地方。我们知道地壳下的密度和环境不被人类接受,但人类却不知道灵魂是否能接受~~

  最后,用书中的,来自布坎南的一首诗结束吧:

  愿你察觉到这是宇宙中多么微小的一部分

  我们用华丽的语言将它雕琢成骄傲的国度:

  我们手举刀剑将其分割,抛洒热血孜孜以求,

  最后凯旋,只为那一小块泥土。

  那种力量,单独看来,

  确实可观,但若与布满繁星的天穹相比,它不过是

  微小一点,或一粒种子,

  那位加吉托斯老人(指伊壁鸠鲁)从中造出无数世界。

  ......

  这宇宙极其渺小的部分,是荣耀抬头的地方,

  怒火爆发,恐惧致病,悲痛燃烧,匮乏

  持剑胁迫富有,以烈火与毒药伏击;

  于是人间世一片吵嚷!

  --------------------------------------------------------------------------------------------------------------------------------------------------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的精髓所在,是发生了基督教特定事件的地点之间的距离全都相同。这幅地图的基础是与特定地点相关的宗教历史,而非地理空间。地图为信徒们描绘了一系列场景,从创世、堕落、基督生平到末日启示,从上到下讲述了垂直发展的基督教历史,让信徒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获得救赎的可能。赫里福德的信众或前来造访的朝圣者会根据预定的时序进展垂直阅读《世界地图》,从伊甸园和亚当被逐开始,往下经过亚洲大帝国的成长、基督的诞生和罗马的崛起,直到最后审判的预示,在地图上以代表最西端的赫拉克勒斯之柱表示。所有这些关键的历史时刻,都可以通过他们的地理位置来确认,它们在赫里福德《世界地图》上相互之间的距离都相同。每个地点都是宗教故事的下一个阶段,这个故事最终预示着神的启示,表现在地图五边形外框顶点,不受地球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无论是一般的“世界地图”还是赫里福德的这一幅,它们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用一幅图像将人类整个历史具体呈现出来,同时又依序讲述了神的审判和个人的救赎。——P78

  因此,赫里福德《世界地图》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发挥着作用:向信徒们展现上帝创世的奇迹;解释创世、救赎和上帝最后审判的本质;通过地点投射世界的历史,方向上的从东到西,就是时间上的从起点到终点;描述朝圣的自然和精神世界,以及世界最后的末日。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赫里福德《世界地图》所继承的悠久历史、哲学和精神传统之上,可以经由早期基督教教父一直追溯到罗马时代。——P79

  在任何一幅世界地图诞生的历史时刻,我们发现的不是关于根源的不可动摇的证据,而是不同的故事、地图和传统在争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批判人们对起源的确定性的信念,他的话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世界全图》的历史:“对真相的崇拜和对科学方法精确性的要求来自学者的热情,来自他们彼此间的仇恨,来自他们狂热而永无尽头的讨论,来自他们互相竞争的精神。”——P141

  麦卡托生活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伟大世纪,......这指的是个人通过适应或利用各自特定的环境从而巧妙地塑造其个性的能力。当个人用于坚持自我时,他们往往会受到来自教会、国家、家庭等势力的攻击和约束;当他们寻找到新的、不同的方式构想他们的个人和社会存在时,这些势力常常会不遗余力地禁止这些另类方式。如果说十六世纪是追求自我的伟大时代,它同时也是欧洲宗教冲突和压迫最激烈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教会和国家共同限制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追求自身的宗教、政治和帝国目标。——P173

  中世纪地图预示的是世界的终结,而改革宗的地图则更专注于描绘上帝神意的可见迹象。路德始终强调个人阅读圣经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神学机构的官方教条,地图在这种个人阅读经验中越来越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品,以各种方式阐明圣经。读者因此对于圣经字面上的真理有了更直接的体验,冰球让信众在地图的指引下产生和路德(有些情况下是加尔文)的阐释一致的解读。——P180

  麦卡托的世界地图没有展现自信满满的欧洲中心主义,而是从侧面否定了这种价值,并且在宇宙空间和时间中寻找一幅更大的和谐图景。——P193

  但麦卡托的事业表明,在十六世纪中叶,科学离不开历史,历史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离不开宇宙学,而宇宙学则离不开神学。对麦卡托而言,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又都是臣服在一个精神权威之下的,这位神圣的建筑师东西这一切,包括它所创造的世界投影。——P202

  这种文化歌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获取,但同时又惧怕占有和消费财富的羞耻感——西蒙·沙玛有句名言称之为“财富的困窘”。——P211

  《大地图集》缺乏特定的思想原则,在金钱和知识的驱使下规模越来越大,成了一件有瑕疵且未完成的巨作。——P235

  波旁王朝的君主们鼓励土地测量是为了歌颂他们以巴黎为中心的统治。而到了共和国时期,这将视为把地图上的每一寸(或是每一米,1795年4月起国民公会开始采用公制)土地界定为法兰西,将人民和土地绑定在一起,不是向一位君主效忠,而是忠诚于一个非人格的、想象的国家共同体,它叫做法兰西。政治修辞现在宣称民族的实际领土和国家的主权现在融为一体,这个理念后来将输出到整个欧洲,最终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P239

  鼓励学术,并不只是因为他的天生爱好,也有充足的政治理由。他明白,光凭科学与艺术就足以荣耀政权;或许比武力征服能够更有效地传播一个国家的语言;可以让君主控制知识和产业,名利双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外国人,用他们的才华为国家富强服务。——P241

  最后,《卡西尼地图》远非只是一项全国性被测量。它能使个人将自己视为国家的一部分。如今,在一个几乎完全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如果说有人在看卡西尼的国家地图时,看到的是一个叫“法国”的地方,并且认为自己是居住在这个空间中的“法国”公民,这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在十八世纪末,情况却并非如此。与民族主义的宣传正相反,国家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们是在历史的特定阶段,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十八世纪抬头的时候,正值卡西尼家族展开测量计划,而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民族主义”一词诞生时,卡西尼地图也刚好被国民公会以法兰西共和国之名收归国有,这些都绝非巧合。——P271

  本尼迪克特·安德僧在他关于民族主义起源的经典著作《想象中的共同体》中主张,国家意识是在宗教信仰和帝国王朝受到长期历史性侵蚀后出现的。随着人们不再那么确信宗教救赎,欧洲旧制度下的帝国也渐渐瓦解。在个人信仰的领域,民族主义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慰藉,即安德森所谓的“通过世俗的形式,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在政治权威的层面,国家取代了帝国,展现了新的领土概念,“国家主权在一定法定疆域内的每平方厘米的土地上所发生的效力,是完全、平整而且均匀的”。这和帝国截然不同,帝国“是以中心来界定的,边界是交错模糊的,而且主权也颇有相互渗透重叠之处。”——P271

  如果说,语言和时间的变化“使人们‘想象’国家成为可能”,那么地图既然可以改变人们对空间和视觉的感知,就有可能将国家视觉化。《卡西尼地图》诞生于铁路、报纸和小说崛起成为主流文化的同一时期,这幅图像让购买它的人可以一眼就想象出全国的空间。从个人所在地区转移到全国,以标准的巴黎法语(由革命当局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开始标准化)阅读地图,地图的拥有者可以对一个地形空间及其居民产生认同。结果,国家开始经历漫长且往往痛苦的过程,发展出一种行政上的稳定性和地理现实,有助于激发国民产生前所未有的情感依赖和政治忠诚。——P272

  得益于历史后见之明,我们可以发现麦金德的1904年地图所彰显的,实际上正是启发赫里福德《世界地图》的意识形态几何学:虽然帝国的天赐使命取代了组织性宗教的追求,但两者都试图将多元、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一系列永恒的真理。现在他相信地理学能够揭示终极现实,并且使地图创造者能够以此预测政治的未来。这两幅地图的制作时间相隔700年,看起来完全不同,但都背负着相同的使命,要根据某种先定的意识形态几何学来创造一幅特定的世界图像。——P298

  根据政治理论家科林·格雷的观点,“对英美治国方略影响力最大的地缘政治概念就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理念,以及将当时心脏地带的强权遏制在(而非赶到)欧亚大陆内部的政策性理念。格雷相信,“在冷战时期遏制占据心脏地带的苏联这项政策,与麦金德的关系非常明显,无需多言。”——P299

  但这份遗产是一把双刃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去殖民地化冲击使地理学家和制图师渐渐开始质疑,为什么他们的学科如此轻易地向既有的政治势力屈服。尽管许多人从麦金德的遗产中获利,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地理学提高了的权威赶到深深的不安。——P302

  麦卡托投影是为了满足十六世纪东西方贸易迫切需求产生的航行需要,而彼得斯投影则建立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南北向的经济和政治重心之上,这不足为奇。——P320

  30年后,高尔在一篇文章中反思了这些投影法产生的影响,他发现“如果悠久的既定习俗已经变成了惯例,总是很难改变”,——P32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氛围正在改变,1968年5月发生在法国的政治抗争就是一例,这些抗争有种种表现方式,其中之一是全面重新评估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在社会中的地位。当历史和哲学这些学科带头批判既定的政治正统,而其他根植于社会政策和国家组织中的学科,如地理学,则自然不太愿意对这种改变做出回应。——P325

  彼得斯投影的使用状况让人看清一个事实,从托勒密开始,个人和组织都是根据自己的象征意义和政治目的使用世界地图,无视制图师对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宣称。地图使用者一直在利用这种宣称,用来推进他们的意识形态议程,而非被当做目的本身。尽管现代的制图师已经更好地认识到,把地球完整投影在平面地图上在数学上是不可能的,但这种知识仍然难以影响今天的人们理解和使用地图的方式。——P329

  虽然彼得斯在技术和学识上都错得离谱,但他和他的投影法引发的争论却在无意间揭示了一个世界地图绘制的深层真相,那就是任何世界地图都有偏颇性和内在的选择性,银耳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利用的对象。制图学至今仍在消化这些教训......P330

  我希望本书已经表明,没有一幅世界地图已经(或者能够)确定而直接地描绘它的主题,可以为观看者提供一只不存在的眼睛来看世界。每幅地图都是制图者和使用者持续不断进行协调的结果,因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面对赞助者、制作者。消费者和产生地图的世界这些互相竞争的利益,世界地图永远处于一个不间断的生成过程之中。——P357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提出了一种基督教对创世的理解,并预示了末日的降临;《疆理图》秒回的世界图像将帝国强权放置在正中心,并且相信风水的“形势”是尘世存在的核心。两者在逻辑上都和产生地图的文化保持一致,但它们也从各自的信仰体系向外推断,追求一个包罗万象的整全世界观。这种相互关系是全部十二幅地图共有的特征。每幅地图都不仅反映了世界,也属于这个直接。对历史学家而言,它们全都为理解一种主流观念——宗教、政治、平等、宽容——创造了条件,我们通过这些观念发现我们自身的意义,与此同时也理解了我们身边的世界。——P358

  永远不会大功告成,地图的工作永远做不完。

  吊诡之处在于,我们不能不依靠地图来了解世界,却又无法用地图完美地再现世界。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三):以图为心

  林亦霖

  就似书的扉页上写的那样,这本书将地图和历史相融合,历史里有地图,地图中有历史:人们在发展的历程中绘下了地图,后世可以见证;人们在展望的前景中丰富了地图,未来可以想象。

  书的印制很精美,拿在手中的感觉颇有分量;内页的彩色地图透着油墨的清香。在看书之前,我曾不止一次想过作者究竟会选择哪些地图,为什么会选择那些地图。当看完书,这些疑虑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感叹。

  地图在专业课上反复被提及,想作为一个好的战略学家,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最初的地图是作为知己而存在的,以自己为一个发散点,去一点点向周围扩散。制作地图成为一门科学,化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传播人类精神的信仰;不少时候,地图也会成为帝国版图的一种象征,推动人类对于陌生领域的发现;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国力的此消彼长促进地缘政治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则让地图变得信息化。可以想象的出未来的地图会更立体,三维技术和感官技术的发展,可以让世界出现在眼前。

  地缘政治的发展使地图和人文仅仅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优秀的绘图者总会与时代保持一致的步调。麦金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根据当时的时事,将地图和英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对英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并且讲不同帝国的兴衰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时的地图不仅仅是地图,知己之后,还要知彼,帝国的纷纷扩张,争夺有限的空间资源;虽然他将地图与权术结合起来在现在看来有些局限,但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地图的人文价值得到了重视,在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后,他的理论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更为甚者,通过史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研究,推测未来的走向;他将中心放在了亚洲,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并非在此,但他从纯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出亚洲的重要性。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道理;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西亚的问题冲突不断,民族问题不断加剧——俄美都在此有国家利益,有理由去信,他做出的地缘政治对后世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亚洲是21世纪的必争之地,谁影响了亚洲,谁将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这样看来,麦金德的确开辟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不仅仅满足经济诉求的时代,一个国家开始制定长远规划来维系自己力量的时代,一个国家更加主动谋求自己国际位置的时代。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四):十二幅地图的 读书总结

  阅读过程中断断续续写的,不成逻辑,方便回忆。

  。。。。。。。。。。。。。。。。。。。。。。。。。。。。。。。。。。。。。。。。

  引言

  地图是绘图人对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表达“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们以空间的方式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和事件”。本书选取12幅世界地图,通过分析他们如何解决绘图中遇到的问题技术问题,分析他们受到的关于情感,宗教,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观察世界,同时也在建造世界。本书用地图的方式讨论人们对于空间认识的历史。

  现今,学者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来自《地图学史》,这部多卷本著作1987 年开始出版,目前仍在继续编写,在第一卷的序言中*哈雷和伍德沃德对地图一词提出了一个在英语中的 新定义。他们写道:"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们以空间方式理解人类世 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事件”这一定义(会在本书中得以采用)"自 然也延伸到天体制图学和人类想象的宇宙结构地图",使地图不再局限于比较狭隘的几何学定义:哈雷和伍德沃德的地图定义将宇宙学(通过分析地球和 天体来描述宇宙》也纳入其中,让我们可以将巴比伦世界地图这样的古代作 品既视为一种宇宙图解,又视为一幅世界地图

  第一章科学

  托勒密《地理学指南》 公元150年

  宇宙的起源,从神话的起源到阿那克西曼德和柏拉图的宇宙论,希罗多德的怀疑,欧多索克斯的宇宙论。亚里士多德的《天象论》及之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地图的发展。亚历山大图书馆。欧几里得与希腊几何学对绘图的影响。

  希腊化的时代把地理看做是对已知世界的居住空间进行哲学和几何学的研究,罗马人讲其看做是一种实用工具(政治和军事上的),斯特拉波的地理观展示是这种转变。

  托勒密对于地图投影术的改进和贡献。《地理学指南》是第一部用数字和文本展现地理的地图

  第二章 交流

  西西里巴勒莫 1154年2月 《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娱乐》

  《娱乐》明显放大了鲁杰罗领地在世界地图上的尺寸。被称为"珍珠中 的珍珠"的西西里,比地中海的其他岛屿都大,其统治者被誉为拥有"华美 的王权和尊贵的君权"。但这是迫切的政治需求造成的结果,也是以自我为 中心进行制图的典型案例,伊德里西放大了自己及其君主的位置。在更基本 的层面,托勒密的几何学和巴勒希学派的神圣地理学都没有在《娱乐》中占 上风。伊德里西的地图全都没有比例尺,也没有统一的距离度量单位。

  最后这样短暂的共存现象破碎,十字军第六次东征,鲁杰罗外甥加冕耶路撒冷国王。此后的地图学者,宗教信仰超过了地理描述。

  第三章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1300年

  托马斯,坎蒂鲁普和佩卡姆的争,地图上面的描述与事实相差胜远,这是一幅由神学界定的地图,由信仰建立起来的世界。圣哲罗姆对于圣经地名的整理编纂影响了这部地图。T-O作图传统。这些地图从纵向反应圣经里面的故事

  休格的 方舟地图 时间空间和宗教故事

  第四章 帝国

  朝鲜取代高丽,采用一系列宋明理学治国的方案。巩固通知 权近《疆理图》受中国政治 学术影响较大。

  中国的古代宇宙观天圆地方和地理习惯九分,地图尝尝被用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比如战争军事,纳供等,还可以解决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裴秀的六项原则。《禹迹图》精确。《古今华夷总要图》印刷分布,提现空间永世不移,统一中华。

  朝鲜和中国一样有信风水的传统,受中国影响很重。在两国的外交交涉中,地理界限(鸭绿江)的判定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出使中国和日本之后,确定了外交关系之后,权近绘制了《疆理图》。《疆理图》表面上是一个世界地图,其实他深受大帝国也就是中国的影响,是它对周围政治势力的一个反应,体现了一个新成立的骄傲的新王朝,在强大的帝国势力范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第五章 发现

  《世界全图》马丁 瓦尔德泽米勒

  《世界全图》从德国被卖到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有美洲命名的地图。和赫里福德的《世界地图》不一样,尽管前者之比它晚200年左右,但是地图的格局意义已经不一样。希腊的几何观察代替了宗教理解,东西朝向变成南北朝向。但或许它又不是那么有开创性,它谨慎地称新大陆可能是岛屿,它复制了希腊地理学的错误,接受地心学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并不和我们现在的发现一样,当时的地理学家常识吧这些新发现融入到古代模型的世界地理中。很难放弃经典。环球航海旅行的地理大发现促使人们发现了新大陆,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说谎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哥伦布才是),但一直被《世界全图》沿用下来。以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为基础开始编写自己的世界地图,把新发现融入到脱托勒密的宇宙框架之中。这种学习是积累性的,并不完全与传统决裂。同时这幅地图的产生与印刷术的应用和兴起有着重要的联系。

  制作地图的艰辛。随后这些地图被重新发现,争论。(对真相的崇拜和对科学方法精确性的要求来自学者的热情,来自他们彼此间的仇恨,来自他们狂热永无止境的讨论,来自他们相互竞争的精神)

  第六章 全球主义

  第奥古-里贝罗 《世界地图》 1529年

  达伽马的印度之行破坏了香料贸易的平衡,地理信息对于国家之间的贸易之争显得尤为重要。《坎迪诺平面球形图》把世界二分,突出显示葡萄牙的经济地位。托勒密巨大缩小了西半球的面积,导致他错误的计划,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导致了双方对于领土权利的纠纷。双方通过勘测地球绘制地图试图解决纠纷,谈判代表团重要人物——第奥古 里贝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贝罗卡作为卡斯蒂利亚的朝臣,在编制一幅世界地图的同时,自然将摩路加群岛安置在其半岛内,身为一个宇宙学家,他还致力于将已知世界绘成地图,仔细将戈麦斯和同代人的发现融入其中。高超的作伪技巧

  霍尔拜因的画与里贝罗的地图一样,讲地球仪,科学工具和商业教科书摆放在宗教权威之前,是十六世纪上上半叶的长途旅行,帝国对抗,科学知识和宗教纷争给欧洲带来改变的见证。这个世界已经成为商业贸易和利益的世界已经不是宗教决定的世界了。在地图上划线是对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的政治活动,但这影响这后来的殖民活动。

  第七章 宽容

  杰拉杜斯 麦卡托 1569 世界地图

  麦卡托被指控为异端,被通缉。当时宗教氛围保守,他是他们这个时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制图者。麦卡托放弃哲学学习转而到地理和数学,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是——僧侣,数学家和金匠。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人们对宗教地图的理解产生了变化——中世纪地图预示的是世界的终结而改革宗教的地图是描绘上帝可见的意象。麦卡托第二幅心形地图有异端倾向。出狱后,他花了十年时间制作年表。在一幅世界地图中,对距离和形状的要求,航海需要,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圆柱等距长方形投影,创造性地把欧洲置于人类世界的中心,并且缩小了亚洲非洲的大小比例。他没有重视自己的科学创新,转而投入到他更大的宇宙学之中。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他的宇宙学巅峰作品出版了《地图集:对世界的构造和及构造形状的宇宙学沉思》随后,宇宙学被分裂成各个子学科,宇宙学消失了,地理学,数学,制图学还在发展。

  第八章 金钱

  约翰 布劳 《大地图集》1662年

  约翰 布劳的地图,积累了更多的地理学只是,使得它在描述大陆轮廓更接近我们现代的地图,它还接受了日心学说。东印度公司上市,创造了全新的金融模式,荷兰的地图商业贸易也开始兴起,为私人或者公司制作航海图成为收入可观的职业,地图世家。在17世纪,荷兰地图制造业竞争加大,不断推出更加精密和新的地图,布劳担任东印度公司的制图家,这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地理信息,他在荷兰的制图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影响力。布劳为了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没有对投影制图等作出创新,所谓的大地图集也大量运用老旧的地图,让它的规模变得庞大, 在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上,也偏袒了地心学说。可即使是是这样,布劳的商业头脑和政治影响力,这部地图集成为了当时最成功的地图集,随着一场大火,政治变化和地图市场的改变,伴随布劳的去世,他的宇宙学计划也付之东流,布劳家族也渐渐衰落,他们更像不择手段的商业家而不是务实的制图家。但地图集的形式却深刻的影响了地图的销售方式。

  第九章 国家

  卡西尼家族 《法国地图》1793年

  法尼西家族拥有的《法国地图》是尝试用三教测量法,和测地法绘制的地图,为后来的现代民族和国家地图提供的范本。土地和国家的主权融合在一起,成为的永久的政治象征。地图最开始是因为天文学,建立天文观测站。《修订版法国地图》更新了法国的正确位置,国王决定对法国全境用这种方法测量。测量工作在当时充满了困难。卡西尼二世的儿子卡西尼用自己务实的态度,纠正并完成了法国的国土的测量,并省略了关于细节的刻画,没有山脉,没有村庄,有一系列的三角形代表科学和可验证的准确性,他家族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地图的制作已经成为了国家公务的一部分,而不是探险家,公司和私人的作品了。卡西尼三世在测量中表现出了严谨的态度,后期由于进度和财政的因素,国家财政并不支持这项计划,然而卡西尼完美地将它私有化,认购资金的方法。每年出地图,在出产地图制作方面,卡西尼的地图也关注了美学和细节,卡西尼的地图大获成功。卡西尼又创造了制作地图的一套标准。法国废除皇帝,讲地图公有化,卡西尼四世的地图计划没有完成。1808年,就按拿破仑认为卡西尼的地图误差太大不能容忍,重新制作地图,然而卡西尼的地图1815年才完成。他是将地形和测地融合起来。国家的概念正在人们的心里逐渐建立,国家的权力均匀地散布在国家的角落,人民假象国家的事情在同一时空发生。卡西尼地图中蕴含着一幅地图,一种语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涵,民族主义开始崛起。

  第十章 地缘政治

  哈尔福德 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 1904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地图往专业化和行政化的方向发展。各种统计信息融入到地图中,对殖民国家的瓜分在地图中表现。麦金德的地图并不细致,运用的投影方法也并不高明,但他刻画了不列颠和不列颠海洋的战略地位。它描绘了一幅充满意识形态的帝国棋盘。麦金德用这幅地图扩大了地图的含义,分析了英国在世界上的政治战略地位。麦金德的政治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表面上他说的是维护和平,暗含了大国之间的政治军事较量。从此确立了地缘政治学。(但在这之前地图也用于军事战略不是么?可能没有这么宏大的视野吧?)

  地理学和帝国主义催生了地缘政治学,有人指责是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对纳粹主义的兴起负责。 他的贡献是一把双刃剑。纵然他的地图已经过时,他的理论仍然深深地影响现在世界形势和人民的生活。

  第十一章 平等

  彼得斯投影法 1973年

  20世纪的地图充满了政治意味,人种的,国家的。彼得斯号称自己的地图能描绘正确面积的各大陆,被来自各方面的专家攻击。他的地图被指在多个地方不符合科学,而他特意强调的热带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恰恰是扭曲最严重的,这场争论持续了很久,说明地图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带有政治色彩。仔细分析彼得斯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兴趣,我们可以看到他很早就显现出对地理政治的兴趣还有对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叙述的不满。他的图书《同步世界史观》。虽然彼得斯在学识和技术上都不怎么样,这幅地图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技术上讲制作一幅正形的等面积的地图是不可能的,任何的世界地图在表达上都有偏颇和内在的选择性,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利用的对象。

  十二章 信息

  谷歌地球 2012年

  包含大量的信息,世界上最详细的信息,甚至能识别人脸?而且不断地更新着,越来越挑战传统,给了谷歌很多商业机遇,我们的地图投影又回到了托勒密的投影,从太空俯瞰地球。制图正在面临一个革新,我们可能成为最后一代迷路的人,谷歌也垄断着地理信息,并且凭借着这个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五):记一次与历史的“0距离”接触

  以“地图”作为描绘历史更迭的线索,实在不能再恰当。历史的发展总与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和互动形影不离,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对已知世界轮廓的不断修正日臻完善,像布罗顿自己所述,“地理学和年代学是历史的双眼”,借由地图实现时间和空间在视觉上的统一,将历史发展通过肉眼可识别的视觉信息的变化直观形象的呈现。各个章节的叙述相对独立但遵循着时间脉络,将人类从古至今在茫茫宇宙中孤独的“上下求索”的经历、发现与改变在一幅幅地图的变化中进行演绎。对于派系繁多的哲学理论、眼花缭乱的宗教冲突、高深莫测的政治斗争,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在情感上与这些冰冷严肃的“男性”话题天然绝缘。然而对待本书却让我暂时放下了这种自我设限。古希腊建立的科学精神与秩序、宗教统治与改革的矛盾纷争、新大陆的发现对世界的震动、麦哲伦在全球贸易背景下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的形成、预言了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的地缘政治……完全没有印象中老生常谈式的刻板,即使是并不十分热衷这类话题的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发现“新大陆”的乐趣。读罢每章末一节带有哲学意味的品评,再回头看章首庄严凝练的标题,似乎重新理解了看上去再普通不过几个字眼的质地和重量。读书的过程十分愉快,整本书不乏作者模拟当事人心理的有趣视角和让人欲罢不能的冷幽默,带着西方人独特的俏皮的小情绪与无伤大雅的牢骚,让这部历史书充满勃勃的生机与灵动。

  以地理的视角解读世界和历史的尝试从开头托勒密的时代崭露头角,在此后的11个章节中一发不可收拾。从托勒密时代洒下了一张“用抽象的天文学、几何学定理和对经纬度测量的网,向杂乱无章的外在世界施以几何学秩序”开始,每一幅地图(不论在它们的时代获得怎样无尚的推崇与荣誉,抑或如伊德里西一样被彻底抛弃)都用当时的科学与记号再现了塑造那些传奇地图的时代们的模样。站在今时今日的地球上,对历史的分析和想象本就难逃作者本身所怀立场与偏见的摆布,尽管有些章节听上去略显夸张,却给我们在今天以“后见之明”的视角还原历史中种种微妙的关联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探讨无数地图的制作者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后知后觉”的影响。布罗顿像一个孜孜不倦的侦探,细致耐心的挖掘深埋于历史晦暗不明、纠缠交错、混沌难辨进程中的真实,尽管“在任何一幅世界地图诞生的历史时刻,我们发现的不是关于根源的不可动摇的证据,而是不同的故事、地图和传统在争鸣”。然而还原真实在这里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历史中那些令人着迷的意外与巧合,美妙的思考与发现,无时不展现出的冲突和妥协,统统没有一丝保留的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从“博学之士将天文学、星相学和宇宙学的神秘智慧融入他们制作的地图中”的时代,到发展出繁复庞杂的科学分支的今天,历史学、地理学、宇宙学再也不是听上去充满学究气的古板名词,不铺陈说教、不装腔作势,不是封闭单一、高不可及、仅供瞻仰的“科学”,不是放置在蒙尘书架上古董,而是流动绵延的,动听而亲切,包含着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伟大的思考和实践。历史从未像现在这样离我那么近,而我所身处的今天的世界,挂在从未也不会止息的滚滚车轮上,也终将成为未来世界眼中的样子。如果说制作一部“包罗万象、事无巨细的值得信任的地图(集)”终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就像将多元、复杂的世界简化成一些列永恒的真理一样),那么在线上地图无孔不入的今天,作为“可能知道迷路是什么含义的最后一代人”,快乐的接受这个“不完备”,或许可以遥想一下未来《?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六):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制作地图?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出门在外再也不用害怕会迷路,只要通过手机地图APP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而且地图会显示几种方案供我们自由选择。这一切在古时候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每个国家的制图者们都是费尽心思(或是步行或是航海……)制作各种地图,还不一定精确,既然如此,为什么每个国家还要制作地图呢?《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一书从十二幅地图中去窥见世界史,讲述地图的产生、地图的作用、地图的意义。

  绘制地图是人类的本能,古时候人们最初借助地图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从展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到他们认知的世界,再到他们所想要的世界。每个区间的划分,更是代表着所有权、所属地以及理想的位置。每一幅地图的产生,都有其背后创作的意图。

  一、古人的尊重。《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原石现在保存在陕西西安的碑林中,通过现代技术可以发现其精准度与现代地图相差无几,尽管无法知道其究竟是如何绘制的如此精确,却可以推测是根据《禹贡》这个作品来进行绘制,《禹贡》反应的是大禹治水,书中讲述了黑河这个地点,在绘制《禹迹图》的宋朝却没有这个地点,可地图上依旧标出,可见制图者是为了尊重大禹这个伟大的人物。

  二、扩张的野心。随着地图绘制技术日趋成熟,制图者开始在地图上标识已建成或是未建成的区域,通过标注来识别城市间薄弱的环节,为扩张或是攻破奠定基础。逐渐地,地图成为了政治统治工具,绘图者利用地图进行统计,分析人群的聚集位置,特别是在二战时期,统计地图成为极具毁灭性的工具,对犹太人居住的地区进行围捕。同时,统治者利用地图控制人们的思维,爆发战争,瓜分甚至想主宰这个世界。

  三、利益的驱使。当人们发现地图可以为他们带来利益时,地图不再是手绘物件,而成为商业的工具箱,像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他们的船只上有各种大小的地图,这些商业机密给荷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此外,地图也成为了探索工具,当人们发现描绘着数万黄金的黄金城寻宝图时,金钱的诱惑让人们不断地根据地图去寻找这片土地,想获取最大的收益。

  地图对于人类来说,是发展的催化剂,也是发展的绊脚石,它可以带来便利,也可以带来危险。仅仅十二幅地图无法讲述完整个世界的变化动态,却可以明确的是地图的产生,无疑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权力、掠夺和占有的气焰,而人类如何和平的、巧妙的利用地图,使其发挥重大作用,还将成为人类不断地探索的永恒话题。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七):地图之战 ! | MAPS WAR !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杰里·布罗顿,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文艺复兴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领土交易:现代早期世界的地图绘制》、《文艺复兴简史》(已有汉译本)、《全球性角度:东西方之间的文艺复兴艺术》等,BBC著名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主讲人。

  其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向我们揭示了地图是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总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八):用地图述说历史

  很多女生都自嘲自己是“超级路痴”,除了大型商场里面那里有好看的衣服好喝的奶茶可以立即找到以外。其他地方总是一脸的茫然。即便是现在手机上有最先进的智能地图,大多也只是摆设。科学家们为她们开脱道:

  自原始时代,男性和女性承担的责任不同:男性负责野外狩猎,女性负责采集蔬果,因此,对于男性来说,方向和路线的精确把握属于基本生存技能,但对于女性则不是。

  那么,从古至今,人们是怎么辨别方向和路线,到达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呢?《12幅地图中的世界史》把古往今来的地图故事浓缩成了一本厚厚的书,品上去如同一本espresso一样,香醇中透着厚重。

  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巴比伦世界地图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九):历史的眼睛

  地图第一次给我震撼的感觉不是源自课本,而是在《康熙王朝》里,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皇太后——这个饱经沧桑的老妇人嗫嚅趴在 《康熙皇舆全览图》上拿着放大镜寻索着自己出生的科尔沁大草原。这个人物给我地图的概念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图画,浮在表面的文字不带感情的诉说着地图的意义;而是家乡、土地和思念,在遥远的地方一直保持着鲜活的姿态。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读后感(十):一本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史的书:《十二福地图中的世界史》书评

  lt;图片1>

  地图,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一个东西了,不管是家里的墙壁上还是出行在外的城市坐标上,亦或是自驾的车上的导航仪也是通过我们熟悉的地图进行识别操作的。地图对于我们来说是出行必备之物,这么重要的地图,难道真的只是一张指引路线的图纸而已吗?在我之前的意识中确实如此。但是当我看过这本《十二福地图中的世界史》后,整个对于地图的认识就彻底被改变了,原来地图远不止是指引道路标注方向知晓地域的一张图纸,地图所承载的东西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和所知晓的范围。

  《十二福地图中的世界史》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里的地图向我们展现了二世纪时的古代世界的模样,而托勒密则是率先利用经纬网格制图的人,开创了现代制图的先列。而这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哲学、科学、政治等已然给了后人一些当时背景下的历史史实,而古希腊的制图术更多的着眼于宇宙和几何学。通过几何进行测量,这是托勒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世界的方法,也留给人们更多的探索。

  《疆理图》则是十五世纪东亚政治的重大变化,绘制出了朝鲜为独立王国的位置。关注边界的确定,维系帝国的实际用途等。而在这一章中,作者阿金中国对于地图的认识和发展历史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述,这里包括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制图理念以及关于数学的发展运用,还涉及到地理政治天文学等领域。从最早发现的陵墓平面图《兆域图》到有着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的《禹迹图》展现的是中国的地图绘制历史。而朝鲜的《疆理图》更多的展现了朝鲜和日本当时的帝国雄心,也反映了当时东亚各国之间的结构关系。

  ……

  《十二福地图中的世界史》中引用了世界各国发现的十二幅地图,通过这些来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的地图。向我们展现了地图远远不止是一个地理位置的记录,地图还受着当时政治、观念,甚至动机的影响,让我们通过这十二幅地图看到了每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从科学、交流、信仰、帝国、发现、全球注意、国家、地缘政治等等,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发现。主观意识对于当时制图者的影响,客观局限性对于制图者的干扰,折射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历程,通过这一幅幅地图的描述讲解,深挖,一个崭新的世界史画卷仿佛立现在眼前。

  这本书告诉我们,地图所承载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仅是人们的指路标和疆域的确定,更是反映历史的社会、政治、宗教信仰等背景下的当时历史的汇总。这本书以地图为引子,历史为主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阅读方式,了解地图和历史的方式。让我们对地图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新颖的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