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经典读后感10篇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是一本由加里•维纳查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一):“圣经”过誉,但有所感,有所得

  《新媒体营销圣经》这本书是实打实的“新书”,2016年6月刚出版。买下前,我特意去豆瓣看了评分,8.3算高的,于是买下。后来才发现,评分基数太小,到目前为止也只有38个人。为什么说这些?因为我觉得书名称“新媒体营销圣经”实在过了。

  全书强调了“好的故事,无非是好的创意+好的视觉、文本内容品质简单明了信息量对上适合的人群,‘微故事+新媒体管理有效的新媒体营销’。”通俗的说就是,在什么平台说什么样的话。这样看来书里用大部分外国新媒体网站做佐证就显得尴尬。在中国出版,不同平台、不同环境、不同国情,说能通用多少有些牵强。但是书中确实对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几个观点分享如下

  ——社交营销是大势所趋

  书中说“现代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想和社会产生联结,所以营销人员公司领导人应该跟上潮流,在思考策略时,无时无刻不融入新媒体社交元素,即使使用传统纸媒营销也一样。”匹配国内的营销环境发展,确实如此,从最初的传统媒体营销变为数字营销,最后到现在的社交营销。流量被细分,距离在拉进,社会更加尊重小众群体,任何人都能发声。而发声的渠道,正是目前依托的社交红利,并且维度越来越丰富文字图片声音肢体

  不过仍有部分人只追求趋势,看见直播热络,就一头扎进平台,色情、暴力、迎合人性弱点,但是忘了社交营销,本质必须是社交,然后才是营销。

  ——营销场景:我不是为了购物才来微博

  书中原话是这样“很多时候,营销人员会忽略营销情境,因为他们出现在新媒体上的目的是营销,却忘记了消费者不是为了购物才上新媒体网站的。”让我如梦初醒,我们所说的“站在用户角度思考”,并不是思考如何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怎么卖我们的产品”,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我们,在兜售。

  不同的平台就有不同的营销场景,你在娱乐平台玩儿煽情,在严肃平台搞二次元,可能出其不意,但大多是必自毙。归根结底,还得明白不同平台的属性和玩儿法,用新媒体造势,创造一个让用户可以联想到消费的环境。比如用户临睡前逛微博,打算看看笑话放松身心,然后看了一篇吃鲱鱼罐头被熏成傻逼的搞笑视频突然好奇心就上来了,这时候你视频贴一个购买链接,或者补一篇“全球十大诡异事物”的猎奇文章搭个顺风车,怎么也能成几单吧?

  所以想要顺利销售的第一步是先满足用户的原始需求,毕竟用户不是为了购物才来的。

  ——猎奇、搞笑、情感加持

  书中说“现在的营销人员在做营销时,不需要再打断消费者的娱乐生活,并且应该尽力不干扰他们。”那么怎样不干扰呢?人家是来消遣的,我们却是卖东西的,任何不属于消遣的内容都是打扰。所以,我们要把想买的东西放在新媒体广告的第二顺位,以用户的喜好作为加持,使产品和用户的需要点产生联结。这方面,国内无疑是@杜蕾斯玩儿的最溜。

  加持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化,最开始清一色软文,现在图片视频也迅速跟上。如何在内容篇幅越来越少的环境中突出主题?需要新媒体人有卓越的内容组合能力

  ——引诱,引诱,引诱

  原书的全名为《新媒体营销圣经:引诱,引诱,引诱,出击!》,但是我觉得把副标题变成“引诱,引诱,引诱”会更有意思

  “还有不少营销人员不信任新媒体,他们使用新媒体纯粹是因为品牌要受到关注,非这么做不可。而我只是给予新媒体营销平台应有的尊重。”很多企业确实像原书这句话所说,看不起新媒体,如果做也是非做不可,给新媒体人分拨的资源少得可怜,还配以“我不插手,放手去做”的豪言壮语。这让我想到了罗胖在2015《时间朋友》上的演讲“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前一段时间给插座学院投稿认识编辑一番,一番在自我介绍中说“我是一番,至少会用3年的时间,扎根新媒体领域。”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能有这样的决心,真是了不起。如“引诱,引诱,引诱”所写,翻译过来无非是“坚持,坚持,坚持”,为什么没有写出击,是因为,当你真正足够扎实,不必出击,用户也排队来了。

  可这道理人人都懂,沉下心三个字何其难?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成功,在于他们只看见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

  坚持,共勉。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二):新媒体营销如何一击命中?

  新媒体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5年里,市场营销人员已经学会将营销行为划分为三类——传统型、数字型和新媒体型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出现,人们逐渐远离了电视广告和印刷品,我们很清楚传统营销已开始失去影响力了,但如果把这三种营销渠道联合起来,它们其实可以互补。然而新媒体不只是把大家的注意力从传统媒体上移开而已,还逐渐蚕食数字化媒体——现代人对新媒体社交关系上瘾,只要媒体上没有社交原则,人们就会因为不习惯或者互动性差而选择离开

  用数据说话,电子邮件横幅广告和搜索引擎优化(SEO),这些互联网时代坚不可摧的数字化营销策略正在衰减,但有一种情形例外,就是当数字化平台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数字化平台具有新媒体的社交构成要素时,就能提升平台效果实际上,不仅仅是数字化平台,任何新媒体增加一点点社交元素,都会立即提升平台的效果。

  任何关注媒体趋势和其历史的人都不应对此感到惊讶,每一个新的营销平台都会侵占以前的平台,这是很自然的事。广播抢走了纸质媒体的观众,电视侵蚀了广播的大饼,互联网吸走了所有这些旧平台的观众,而现在的新媒体(其实只是互联网的演变)又以压倒之势攻占前面所说的各个平台的领地。然而,真正让人震惊的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无线电广播用了38年俘获了5000万听众,电视用了13年,而微信却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

  现代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想和社会产生联结,所以营销人员和公司领导人应该跟上潮流,在思考策略时,无时无刻不融入新媒体社交元素,即使使用传统纸媒营销也一样。无论是在微博上留言、在横幅广告中加入游戏效果、在新闻咨询软件上发布信息,或是在30秒广告之后引导观众连入微信、扫一扫……和用户互动时,都不要忘记社交元素。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把每个平台都当作新媒体社交平台。

  为什么说故事就像打拳击

  传统营销是由一方攻击的拳击赛,公司都在同样的几个平台上营销,包括广播、电视、传单、户外广告,以及相对现代的网络广告,“右勾拳”被疯狂使用,大家都在比快、比出招频率

  “买2送1,仅限今天!”重击。

  “拿上钥匙,拎包入住!”重击。

  “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千载难逢,不要错过!”重击。

  这是场不公平竞赛,但消费者无从选择,只能被迫接受。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局面翻转了——用户获得了决定权。这场拳击比赛阵地转移到了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改变比赛方式,他们要求拉长比赛时间,要求品牌和公司多和他们进行几轮攻防,多在乎他们一点,让他们有机会发表意见担忧。他们要品牌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再给他们强劲的一击,让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在这样的平台上,营销人员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使用直拳战术试探消费者,等待时机成熟,再使出最强劲的右勾拳。

  直拳战术就是为你的顾客设计轻松小品,让他们大笑、坏笑、沉思、玩游戏、做白日梦,感觉得到尊重。相反,右勾拳则是以公司为中心设计的“行为召唤(Call To Action)”内容,鼓励顾客下单消费。做营销就像在说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销量,而故事需要生动的阐述做铺垫才能有打动人心高潮。所以,现在的营销和打拳击一样,没有准备,就无法在最后关头重击获胜。

  新媒体让营销人员得以直接与用户互动,成功使出直拳试探,然而它也是公司接触用户、试图提高销量的阻碍:即使公司在新媒体刚问世的时候就加入了战场,伴随着新媒体不断扩大,把流量转化为销量的难度提高了十几倍,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公司的直拳技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它们除了学习直拳之外,还要让右勾拳更上一层楼考虑出拳的时间、场合,学习尊重营销平台,仔细钻研让营销内容更有趣的小细节

  如何讲好故事?

  好的营销故事会创造一种情境,引导消费者乖乖埋单。手机公司希望大家都能注册、订购服务;迪士尼(Disney)试图说服人们订票、订酒店,到游乐场里消费;非营利组织则鼓励大家踊跃捐款……如果故事的营销力度不够,就像把马带到水边,却不让它喝水一样。在新媒体上,要讲一个能让马儿喝水的故事,就要“入乡随俗”,发表为平台量身定做的内容(Native content)。

  定制化(Customization)能增强故事的说服力。会说故事的人了解平台带给用户的价值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懂得模仿平台的美感、设计感和口吻,这样才能说出定制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带给读者的价值,与平台上的其他文章一模一样。20世纪90年代十分盛行的电子邮件营销就是一种定制化的内容形式。当时电子邮件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提供消费者某种价值,用定制化的方式说故事就能带来相同的价值,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新媒体上营销,和当年利用电子邮件吸引目标用户的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你的直拳技术足够精湛,让消费者心动、下单,就能把流量转化为销量。

  媒体平台没办法告诉你要讲哪些故事,但它会让你知道消费者希望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在什么时候听,以及哪些元素会吸引他们。例如,超市快餐店通过广播节目的数据,得知下午5点是通过广播平台做宣传的最佳时间,因为那时候正是妈妈小孩放学、决定晚餐要煮什么(或者思考自己是不是需要带小孩外出吃饭)的时候。新媒体也拥有这样的数据。通过数据,你可能会发现在公众号上发文的最佳时机是一大早大家还没上班前,以及午餐时段。故事要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是没有侵略性的,能够带给消费者价值,并且自然引导消费者下单。你越接近新媒体上的消费者,摸透他们的心理和习惯,就越能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故事。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三):所有公司本身就是媒体公司,要花点心思,让用户开心

  重点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所有公司本身就是媒体公司。

  随着品牌不断把过去发布内容的传统渠道向外拓展,公司发现他们可以直接拥有媒体,甚至直接把自己变成新媒体公司。在营销的世界里,一般公司和媒体之间不再相隔遥远。品牌即将成为媒体世界的主角

  “新媒体是关键战场”“所有公司都是媒体公司”,这是互联网时代公司互联网化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

  本书通过研究当今全球最受欢迎、最有趣的平台,让大家看到它们的基本组成:文字、图像、语调关联力。营销人员只要认真搞懂这些平台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便能攻无不克

  维多利亚的秘密文案图案都是额外出众的。

  “穿出属于你的一道秘密的风景”是维多利亚的秘密长久以来的口号。成功打造出了内在美学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图像永远会给人以诱惑。引诱、引诱、引诱。

  第二,做好就内容就是“像朋友一样讲故事”,花点心思,让用户开心

  媒体运营的关键在于——内容,内容,内容。重要的事说三遍,不要为了发文而发文。

  为了做好内容,“你所要做的,就是用心讲好一个又一个故事”。没有人喜欢看一个从头到尾都是自吹自擂的公司营销账号,没有人喜欢听一个喋喋不休的无趣话题。好的故事,无非是好的创意+好的视觉、文本内容品质+简单明了的信息量对上适合的人群,“微故事+新媒体管理=有效的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应用是不断轻柔地引诱、引诱、引诱,实现用户打心里出发的“心智认同”,为“营销转换召唤”攒出足够的RP值(人品值)来。

  好的营销故事会创造一种情境,引导消费者乖乖埋单。让消费者心动、下单,就能把流量转化为销量。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公众号运营者的心声:“所谓聪明,首先就是不要偷懒”。

  正如书中所说,几乎所有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媒体营销案例,都是花费诸多心血,反复打磨过的。研究不同平台的产品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内容,显然要比一套图片文案打天下费劲;发一条促销信息加个链接,显然比要铺垫若干天的一则故事要麻烦,但是优劣差别就是在每一次多花的一点心思里拉开的。

  所以,好的新媒体运营,就是多花点心思,让用户开心。

  当今商业模式的最高宗旨就是“让用户开心”,不是吗?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四):新媒体营销人员必读

  这本书慢悠悠的看了两周,虽然书名有些夸大,但还是得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对做新媒体营销的朋友来说,本书就是一本行动指南。

  对想打造自品牌、个人IP的朋友,本书也会给你一些小点子,值得看看。

  另外用拳击来比喻营销不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吗?

  正文

  直拳:每一次试探的接触,节奏的变化。

  右勾拳:精心准备,力量十足的决定性“销售转化召唤”。

  直拳战术就是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或互动,逐步建立品牌和用户之间坚固而值得信赖的联系。

  右勾拳就是如何为每个平台都创建完美且独特的,符合该平台特性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相互影响、融合,让品牌和信息在各个平台不断发酵。

  为新媒体平台准备一个故事

  每个营销平台都有自己的语言,好的营销故事会创造一种情境,引导消费者乖乖买单。

  如果故事的营销力度不够,就像把马带到水边,却不让它喝水一样。在新媒体上,要讲一个能让马儿喝水的故事,就要“入乡随俗”发表为平台量身定做的内容 。

  定制化能增强故事的说服力。我们要了解平台带给用户的价值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懂得模仿平台的美感 、设计感和口吻,这样才能说出定制化的故事。

  故事还要个性化和多样化。每个平台都是独特的,因此不能把同样的公式套用在所有的平台上。所以要先了解各个平台之间细微的差异,再针对差异调整发文的内容。

  媒体平台虽然没办法告诉我们要讲哪些故事,但它会让我们知道消费者希望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在什么时候听,以及哪些元素会吸引他们。

  故事要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是没有侵略性的,能够带给消费者价值,并且自然地引导消费者下单。我们越接近消费者,摸透其心理和习惯,就越能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故事。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品牌自身的历史和它所在产业的竞争史,还要随时关注社会趋势,探寻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

  注意:不管说的是哪一个故事,一定要忠于品牌本身,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品牌定位,只是在不同的营销平台展现品牌的不同侧面而已。

  内容与故事所扮演的角色

  1.定制化

  各个平台的功能往往有所重叠 ,但仍各自发展出不同的语言、文化、氛围和风格,形成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些平台适合放纯文字的长文,有些平台则是精心设计的图文混排;有的可以放链接,有的则是禁止的。发文形式错误可能让你在营销上的努力功亏一篑。因此发文的内容要为平台量身定做。

  2.不间段、不干扰

  在做营销时,不要打断消费者的娱乐生活,并且应该尽力不干扰他们。我们应该努力复制大家在各平台上寻找的各种生活体验。

  3.无要求

  简单说就是不要强硬的推销。只是与他们对话,回应他们,和他们分享某个开心、搞笑、机智、知性、戏剧化或温暖人心的时刻。这些巧妙的内容更能捕获读者的心,这样以后在拜托他们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我们来而觉得不忍心或无法拒绝。

  4.使用流行文化,撬动舆论

  把营销内容与时代潮流融合,让人们在吸收流行文化的同时,连带吸收我们的故事。

  5.微故事

  小而独特的资讯、幽默小品、评论或感悟。每天,甚至每小时,在平台上都要不断创造新的微故事,使用为平台量身定做的语言和形式来回应当下的文化、对话或即时事件。

  6.一致性

  每一条发文、推送、留言,喜欢或分享都在塑造品牌的识别度,所以要尽量学习各种不同的平台语言,但不管用哪种语言、哪种方式去说故事,都要维持核心故事、个性和品牌特色。

  当然品牌也会视情况配合观众做出调整,那微故事就是一种让品牌随变化调整的方式 。

  当我们在平台上创作出符合平台特性又吸引眼球的内容时,就会让读者产生共鸣。读者产生了共鸣,就会与其他人分享,从而带来好的口碑 。

  这种口口相传的营销方式,其成本远低于其他营销手段和营销媒介。最棒的是不仅拥有自己的内容,还能建立自己和顾客之间的联系 。

  在Facebook说精彩的故事

  在Twitter上倾听

  在Pinterest上装饰新故事

  在Instagram上创造惊人的艺术

  让图片在Tumblr上动起来

  虽然我们上不了Facebook、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Tumblr这些网站,但我们有中国版的同类型平台,比如微博、天涯、花瓣、猫扑····等等。

  这五章内容非常值得参考,其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图片和文字营销的效果最好,以及他们好在哪,还有做得差的营销宣传,到底哪里差,都讲得非常细致,跟着作者的视角去看每一个案例,也是对自身的反思和促进。

  以下是归纳的核心内容:

  1.在建立微故事或发文时,先问问自己:

  篇幅会不会太长?是否有重点?

  主题标签是否独特,令人难忘?

  内容是否够振奋人心,逗趣,让人吃惊?

  照片质量够不够高,是否够吸引人?

  品牌商标是否明显?

  帖文形式是否适当?

  GIF动画酷不酷?

  行动呼吁摆对地方了吗?

  一般人都会觉得这则帖文有趣吗?

  话说的口吻是否真实?能不能引起共鸣?

  在这个时间 ,要求大家看这则动态会不会太过分?

  2.打造独特的推文情境

  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如果可以有技巧地编织、阐述、重组故事,用自己独到的方式说给别人听,那就可以讲出比实际新闻或事件更有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信息 ,而是“娱乐 ”信息。信息又多又廉价,但用故事包装过的信息就很特别了。品牌应该要用现有的内容来编织故事 ,让故事很诱人。

  3.善用主题标签

  善用主题标签是引起注意的好方法,几万人同时点阅当红主题,那他们极可能看到我们的推文,因而点进专页看其他推文,然后再决定是否关注。

  4.跟着消费者走

  消费者去哪里,营销人员就应该跟到哪里,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网站。

  5.善用XX日

  一年365天,几乎每一天都是非国定假期的“某某日”,多想想怎么运用他们。

  最后总结新媒体营销的三要点:了解平台特征、发言风格独特、符合公司目标。

  世界瞬息万变,无时无刻不在进化。我们的工作就是要随着市场情况调整,因为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为我们放慢脚步。

  与君共勉之~

  请注意

  并没有结束

  以下是作者对营销决策者

  和营销人员的

  三条建议

  对于营销决策者而言:

  1.首先,不要对新媒体平台有着太强的功利心,不要总是指望它每天都能源源不断直接创造营收,拳击赛不是从开场就不断猛击右勾拳,用力过猛、失去平衡反而容易被KO 。

  2.“说得多”往往不如“说得好“,一次干净利落、漂亮到位的发言,要远远好过十次扯着嗓子毫无风度的呼喊,所以不要用量去简单考核你的新媒体运营员工。

  3.一定要回避一个关键误区——做新媒体运营是不用花钱的灵丹妙药。新媒体平台随着一些大平台起步窗口期红利的消退和用户口味的提升,运营成本自然也水涨船。

  但相比传统的媒体投放形式仍然性价比超群——而且它有着足够的奖励机制,内容越好,扩散越广,实际上边际成本越合算。

  所以,还是多给运营团队投入资源,让他们能够从容做出更高品质的内容。放心,只要有一支靠谱的团队,这笔投资会被证明物超所值的。

  对于一线运营者而言:

  1.在新媒体上的运营行为,是具有拟人化人格的公司在和他的朋友们说话交流。你所运营的账号并不只是在他们的对面,而是在他们的身边;你要做的并不是官方发言式的告知,而是分享你的感情你的见闻,去倾听他的意见,迎合他的爱好,分享他的情绪。

  无论你想说什么,都应该向和朋友聊天一样说。新媒体上没人喜欢端着说话的发言者。这么做才能让用户有可能真正去关注你表达的内容,愿意参与到你的营销活动中来,不管是大到参与意见反馈、产品意见,还是小到只是随手一赞、随手一转。

  2.“你所要做的,就是用心讲好一个又一个故事”没有人喜欢看一个从头到尾都是自吹自擂的公司营销账号,没有人喜欢听一个喋喋不休的无趣话题。好的故事,无非是好的创意+好的视觉、文本内容品质+简单明了的信息量对上适合的人群。

  3.“所谓聪明,首先就是不要偷懒”几乎所有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媒体营销案例,都是花费诸多心血,反复打磨过的。研究不同平台的产品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内容,显然要比一套图片文案打天下要费劲,发一条促销信息加个链接,显然比要铺垫若干天的一则故事要麻烦,但是优劣差别就是在每一次多花的一点心思里拉开的。

  最后

  想问问:你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五):广告已死,品牌的未来是做自媒体

  —— 传统广告已死 ——

  无论是企业还是agency,目标都是把品牌的故事告诉消费者,不管他们在哪儿。

  但随着手机、ipad的出现,再也没有电视时代的 “百分之百的关注”。

  人们可以边看综艺,边上facebook;过马路的时候刷朋友圈;一边开车一边上传照片到instagram。

  但品牌仍旧花大价钱在大超市找最好的曝光位吸引消费者。

  谁知道,现在逛超市的人,都在看手机。

  —— 营销未来属于social ——

  就算现在的消费者只把10%的时间花在移动网络上(比例仍在飙升),品牌却只肯把1%的经费花在新媒体平台上。

  大家不能只是把某个平台的内容拿来改一改,就发到另一个平台上去,还抱怨读者觉得你的内容很无聊。

  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把每个平台都当作新媒体社交平台。

  哪怕增加一点点社交元素,都会立即提升平台的效果。

  —— 品牌关键是定制微故事 ——

  营销人员的目标是在对的时间,在消费者产品购物念头时,把产品端到他们面前。

  要达成目标,你得紧跟着消费者,一起四处乱逛。而且跟上还不够,你还需要拿出营销的杀手锏——好内容。

  现在,各种app和社交账号上的媒体数量空前庞大,大家都在抢关注。

  大品牌和小公司都在不断发文,希望自己看起来很真诚,亲近大众,但如果发文平庸且没有创意,只会显得自己没能力。

  重新审视你的新媒体创意营销时,不要再把内容想成是“内容”,你应该转换思维,把它当作“微故事(micro-content)”。就是小而独特的资讯、幽默小品、评论或感悟。

  想要完美的微故事,你必须深入了解品牌自身的历史和它所在的产业的竞争史,你还要随时关注社会趋势,探寻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

  也就是国内俗称的追热点,找痛点。

  关于怎么做好内容,广告大师李奥.贝纳(Leo Burnett)说:

  简单,好记,吸引人,又有趣。

  除了营销内容,营销情景(Context)才是最重要的。

  哪怕想出很好的内容,如果不顾投放平台的状况,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这些社交平台的功能往往有重叠,但仍发展出不同的氛围,风格和文化。

  也就是说,每个营销平台都是独特的,每个营销平台都有自己的语言,没有内容可以套在所有的平台上。

  在Facebook上有效的内容,搬到Twitter上就不一定管用了。

  整体的应用平台分三类:

  1、社交类,代表人们对其他人感兴趣;

  2、娱乐类,包括游戏和音乐软件,代表人们希望逃离现实;

  3、功能类,包括地图、记事本、管理工具和健康类软件,代表人们重视服务。

  想让马喝水,就要“入乡随俗”,发表为平台量身定做的内容(Native Content)。

  定制化(Customization)能增强故事的说服力。

  了解平台带给用户的价值和它吸引人的地方,懂得模仿平台的美感、设计感和口吻,才能说出吸引人的故事。只是大部分人懒得学。

  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尝试和长时间的观察,比如:

  整体大环境的改变和人口结构转移,什么时候回应能够达到最高峰,使用网络语言会带来什么效果,同一段话搭配不同图片结果会怎么样;加一个新的标签(Hashtag)会怎么样;加个动图会怎么样……

  只有学会如何测试并且准确解析数据,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不管在哪个平台,面对哪些观众,要在新媒体上做营销,只有一个公式:

  微故事+新媒体管理=有效的新媒体营销

  内容很重要,情境是王道,再加上努力,三者相结合,才能构建品牌在新媒体营销,甚至其他商业领域中的“成功金三角”。

  —— 直拳引诱,右钩拳卖货 ——

  拳击中有个直拳和右钩拳。

  新媒体营销中也有。

  没有人喜欢被打扰,没有人喜欢被推销。随着技术进步,人们都希望一口气跳过所有广告。

  营销人员不能再打断消费者的娱乐生活。

  品牌要努力复制大家在各个平台上的体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缝融入他们的娱乐生活、新闻、家庭生活和社交中。

  这不仅不会干扰用户使用新媒体的心情,还能帮助提升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互动。

  直拳战术就是为你的顾客设计轻松的小故事,让他们大笑、坏笑、沉思、玩游戏、做白日梦,感觉得到最终。

  相反,右钩拳则是以公司为中心设计的“行为召唤(call to action)”内容,鼓励顾客下单消费。

  最有效的直拳往往是最轻柔的。

  它可能是一句引言、一张图片、一个构想、一篇文章、一幅漫画、一首歌或是个文字游戏;它会触动用户,让用户乐于与人分享。

  不管以什么形势出现,它与用户的关联性都与和它所属的品牌的关联性一样高。

  人们的微笑、傻笑、轻笑,甚至泪水,经过长期累积之后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当拳击手获得这些信息时,他们已经针对对手的技巧涉及了一系列策略,利用对方的弱点,避开对方的强项,准备一招毙命的右钩拳。

  完美的右钩拳都有三种特征:

  1、行动呼吁的内容简单明了;

  2、为以动画、智能化设备精心设计;

  3、仔细观察发文所在的新媒体平台的小细节。

  那些享用完优质内容的消费者们,就算在理发厅,也能点开链接,完成购买。

  记住了吗?

  直拳,直拳,直拳,直拳,直拳,直拳,右钩拳!

  或者……

  引诱,引诱,引诱,引诱,引诱,引诱,出击!

  —— 不同平台,统一口径 ——

  虽然你每天都在创作不同的微故事,但你必须不断告诉消费者“我是谁”。

  每条发文、推送、留言,喜欢或分享都在塑造你的品牌识别度(Brand Identity)。

  不管用哪种平台语言、哪种方式去说故事,都要维持核心故事、个性和品牌特色。

  一个有礼貌的人去奶奶家吃饭时,穿着、用语和他与朋友去夜店时不同。

  品牌也会视情况配合观众做出调整,微故事就是一种让品牌随变化调整的方式。

  同样100万美元,再电视上你可能只能租用30秒的广告时间,但如果你花在Facebook上,你可以吸收更多具有忠诚度的粉丝。而且,只要你的故事足够好,其实不再需要支付任何额外的成本,你的内容就会一直流传下去,通过粉丝和追随者们不断重复、分享,为你不断建立和强化良好的口碑。

  这种口口相传的营销方式,其成本远远低于其他营销手段和营销媒介。

  最棒的是,你不仅拥有自己的内容,还能建立自己和顾客之间的联系。

  —— 品牌本身就是媒体 ——

  随着品牌不断拓展发布内容的平台和渠道,它们越来越不需要“租借”媒体,而是可以直接拥有媒体。

  所以,为什么不直接将自己变成媒体?

  这个想法并不疯狂。

  :

  书中有一半的篇幅都在列举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上,各个品牌怎么发推文的案例,非常有用和详细。

  毕竟,理论和实践搭配起来更配哟。

  :

  看完国外的案例,再自己总结总结国内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的环境,对你的工作才更有帮助哟。

  -----------------------------------------

  言者吴异

  订阅号:yanzhewuyi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六):《新媒体营销圣经:引诱,引诱,引诱,出击!》:美国主要新媒体上的营销策略与实例点评,离中国有点远。2星

  主要内容是作者总结的在新媒体上的营销策略,以及一些实例的点评。这些新媒体包括:Faceboo,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Tumblr等。

  书中的营销策略值得看一看,但是作者熟悉的美国新媒体,跟国内的差异太大,书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在说在这些新媒体上的策略与实例,对国内读者参考意义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观点的摘抄:

  1:然而,真正让人震惊的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无线电广播用了38年俘获了5000万听众,电视用了13年,而Instagram(照片分享应用)却只用了1年半的时间。#314

  2:然而,时代变化了,营销模式也跟着改变。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单一的营销活动能够撑满6个月。#377

  3:我难以想象,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的营销人员会对拥有500万用户的媒体置之不理,你年轻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对新平台疯狂,并不代表这个平台就仅仅只属于他们,和你或你的品牌无关。#411

  4:因为很多大品牌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所有的平台上坚持用同样的语调,采用模式化的推广方式。#463

  5:完美的右勾拳都有三种特性:1.行动呼吁的内容简单明了;2.为移动化、智能化设备精心设计;3.仔细观察发文所在的新媒体平台的小细节。#487

  6:创作优秀的定制化内容其实和卖什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和“说故事”的关系却很大。#559

  7:要人们停下手上的工作去看广告的年代正在消逝,甚至可能已经消逝了,这种营销手段的成本太高,会拉低收益率,现在你应该把营销内容与时代潮流融合,让人们在吸收流行文化的同时,连带吸收你的故事。#623

  8:关于Facebook,还有什么可谈论的?我们不仅都知道这个平台,而且清楚它在做什么。它是全世界最大、最坏的新媒体网络,像电视一样彻底改造文化,设立新的里程碑。#699

  9:目前大部分的品牌和公司还是没有意识到Facebook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宝贵信息,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所有大众的生活和心理,让营销人员利用这些信息,把每一则微故事、每一记直拳和右勾拳都发挥到极致。#708

  10:在Facebook这个平台上,好故事的标准不是一则故事能够卖出多少商品,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分享给别人。#750

  11:可喜的是,Facebook一直在精进自家工具,让你可以设计出粉丝检验过的内容,这不只会增加帖文流传的广度,也可以避免帖文浪费自己和客人的时间。这种工具就叫作“赞助商内容”(SponsoredStory),不同于电视和杂志广告,它是一分钱一分货的。#856

  12:然而,唯独在Twitter这个平台上,情境远比内容重要。#1334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七):黎万强:我的新媒体营销心得

  这本书拿到手,就感受到特殊的吸引力。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

  用拳击来比喻营销非常有意思,“直拳”寓意每一次试探的接触、节奏的变化;“右勾拳”则是一次精心准备、力量十足的决定性“销售转化召唤”。这组概念非常有力,充满想象,纸上满满跳跃的画面感和律动感。

  这本书关注的新媒体发展时间是从2010到2013年间。那段时间,我也在探索小米创业早期路上“参与感”的构建方式。“像朋友一样讲故事”“新媒体是关键战场”“所有公司都是媒体公司”……当看到这些结论时,就难免会有些小激动——原来,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朋友和我大致想到一块去了。

  这种微妙的“印证感”实在奇妙。“用直拳累计用户与你的感情联系,会在你准备好使用右勾拳的时候发挥功效”,这一句,实在于我心有戚戚焉。简直想到Facebook上Follow这位作者,点上N个赞,再评论一句:“老兄,真有你的。”

  说回这本书,不仅好看(书稿本身就是一系列“直拳”,文字直白流畅又幽默,图文排版清晰明了,赏心悦目,循序渐进、令人信服后给出结论概括的“右勾拳”,让人醍醐灌顶),而且有用。这是一本工具书,一本实战指南。有理论梳理,有对不同新媒体平台产品特征的分析,更有丰富的案例剖 析,所以,无论是对于企业营销决策者还是具体新媒体营销账号的运营者而言,都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营销决策者而言,在这本书里能得到的最好的建议大概是这么三条。

  首先,不要对新媒体平台有着太强的功利心,不要总是指望它每天都能源源不断直接为你创造营收,Gary Vaynerchuk说得很到位,拳击赛不是从开场就不断猛击右勾拳,用力过猛、失去平衡反而容易被KO。“直拳”不断试探引诱、找准节奏、累积优势才是新媒体上该做的事。

  其次,“说得多”往往不如“说得好”,一次干净利落、漂亮到位的发言,要远远好过十次扯着嗓子毫无风度的呼喊,所以不要用量去简单考核你的新媒体运营员工。

  再者,一定要回避一个关键误区——做新媒体运营是不用花钱的灵丹妙药。新媒体平台发展多年后,尽管随着一些大平台起步窗口期红利的消退和用户口味的提升,运营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但相比传统的媒体投放形式仍然性价比超群——而且它有着足够的奖励机制,内容越好,扩散越广,实际上边际成本越合算。所以,还是多给你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投入资源吧,让他们能够从容做出更高品质的内容。放心,只要有一支靠谱的团队,这笔投资会被证明物超所值的。

  而对于新媒体平台营销账号的一线运营者而言,这本书就是一本行动指南。我想每一个热爱这个行业的人都没法不喜欢它。这里居然有那么多不同平台上基于产品特性的运营策略分析,还有丰富的案例解析——它都已经细化到每一个案例从多个构成角度讲解好坏得失了!我一口气看完后,第二天一早还意犹未尽,把各章节案例部分又翻了一遍。

  对于这些朋友,我觉得从这本书里也同样可以获得至少三条至关重要的行动指南。

  首先,在新媒体上的运营行为,是具有拟人化人格的公司在和他的朋友们说话交流。这并非是广播电视时代的面对面目模糊、不知身在何处的受众们的“Broadcasting”式的单向推送,而是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对等地聊天。你所运营的账号并不只是在他们的对面,而是在他们的身边;你要做的并不是官方发言式的告知,而是分享你的感情、你的见闻、去倾听他的意见,迎合他的爱好,分享他的情绪。

  在这里,“说人话”是最核心的准则。无论你想说什么,都应该向和朋友聊天一样说。新媒体上没人喜欢端着说话的发言者。这么做,才能让用户有可能真正去关注你表达的内容,愿意参与到你的营销活动中来,不管是大到参与意见反馈、产品意见,还是小到只是随手一赞、随手一转。而这些不断累积起来,就是对你最大的帮助。

  然后,“你所要做的,就是用心讲好一个又一个故事”。没有人喜欢看一个从头到尾都是自吹自擂的公司营销账号,没有人喜欢听一个喋喋不休的无趣话题。好的故事,无非是好的创意+好的视觉、文本内容品质+简单明了的信息量对上适合的人群,“微故事+新媒体管理=有效的新媒体营销”,Gary Vaynerchuk这句话不由得引人点头。

  值得多说几句强调下的是,新媒体平台已经越来越成熟,在用户Timeline中充斥着驳杂、良莠不齐的溢出信息时,内容品质出众的好故事的价值就更会成为营销战役胜利的关键。

  其次,“所谓聪明,首先就是不要偷懒”。几乎所有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媒体营销案例,都是花费诸多心血,反复打磨过的。研究不同平台的产品机 制、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内容,显然要比一套图片文案打天下要费劲;发一条促销信息加个链接,显然比要铺垫若干天的一则故事要麻烦,但是优劣差别就是在每一次多花的一点心思里拉开的。

  最后,“最有效的直拳是最轻柔的、定制化的。”这也是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论断之一。显然这意味着要多花若干倍心思,因为各家新媒体平台一直在进化改变,还不断有新的平台崛起。所以,在新媒体营销的世界里,聪明这项品质的第一条反而是不要偷懒。花更多心思、更多精力去陪伴更多不同的用户群吧。

  总结下,做营销就是做人。欲“取”需要先“予”,新媒体营销首先是获得用户的信任、赞赏、喜爱。就像书名一样,新媒体营销应用是不断轻柔地引诱、引诱、引诱,实现用户打心里出发的“心智认同”,为“营销转换召唤”攒出足够的RP值(人品值)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更加确信,新媒体营销的第一要务是建立用户对品牌、产品的喜爱和认同,而非只是直接宣传产品或者销售活动——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甚至可以不提我们的产品,而是通过其他内容给用户传递一种印象——我们和他在欣赏的品质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另外,这本书也帮助我下了一个决心——眼下,新媒体平台的进化呈现出更多去中心化的趋势,大量用户的更多时间,投注在了很多基于兴趣和亚文化分支的细分平台上,小米的品牌营销团队在微博、微信等巨型平台上继续挖掘的同时,也应该成立一支特种小分队,正式开始探索新兴崛起的亚文化领域。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八):人人即媒体

  我在我的朋友圈曾经发过一条说说,就是我这辈子梦想要去一个可以免费用FB和YOUTUBE的地方。中国自己的市场虽然自己本身很大,但是和世界整体相比,也只是一个百分之几的问题。而且导致中国年轻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封闭,除非自己有留学的背景。

  我们自己英语使用能力整体不高,除非在北上广会好一些。为什么要讲这些呢?因为这本书讲的都是美国制造全球人民都在使用的app,因为网络的问题。书中的一半app我们是用不到的,何谈了解,研究他们的营销方式。

  但是,我们也不用怕。我们现在最强大的能力就是抄袭和模仿。我用的所有中国app都能找到一个美国app的原型。当然没有鄙视的意思,我自己现在觉得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真的很不错,大家都是在一个学习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我自己也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没有那么好的商业嗅觉。要不早都去做微博,微信变网红卖广告了。只能在这里没事瞎掰掰书评了。这本书写的有一点啰嗦,但是对我们国内做新媒体运营的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传统媒体已经在死,要么在死的路上了。这是一个人人即媒体的时代,只要你有才,不怕没有途径去展现它。考验的是你要一直保持优质的内容输出。前两年做微信平台还比较容易,最近两年做好的公众平台的成本也逐步在提高。但是文章这个东西,你有没有认真写,读者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新媒体工作的一个原因,新媒体的工作不是由公司来直接考评的,你做的好不好。群众会用行动“分享”“点赞”“喜欢”来说话。这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但是也充满成就感的工作。

  讲了这么久,来说说书的精华吧:

  “内容越好,扩展越广,实际上边际成本越合算。”——黎万强

  书的名字叫“出击”,书里面提出了两个概念:

  “直拳”:每一次试探的接触,节奏的变化

  “右勾拳”:精心准备,力量十足的决定性“销售转化召唤”。

  就像一个拳击手一样,首先要和你的受众有联系,其次你的联系是为了转化而服务的。

  做营销的需要每天给自己洗脑300遍:

  1.从现在开始把每个平台都当作新媒体社交平台。

  2.新媒体运营的关键在于—内容,内容,内容。重要的事说三遍,不要为了发文而发文。

  3.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语言,不要懒惰,去研究去学习。什么平台适合放长文,短文,什么平台适合插图片,什么样的图片等。

  4.关注各种变数:环境的改变,人口结构的转移,什么时候到峰值等等问题。

  5.行为召唤:这是一个交互设计的概念,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也就是我们的右勾拳。

  什么样的内容叫好内容:

  1.定制化:针对每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的内容不一样。

  2.不间断,不干扰:不要打断消费者的娱乐生活,并且尽力不干扰他们。无缝的融入他们的娱乐生活,新闻和家庭生活。

  3.无要求:广告大师李奥•贝纳的建议:让它简单,让它好记,让它吸引人,让它有趣。

  大方,搞笑,有意义,激励人,加入你想要的,讨人喜欢的人格特质。

  在这里作者给了3点热门的应用,你也可以用到新媒体营销中:

  社交类:代表人们对其他人感兴趣

  娱乐类:包括游戏和音乐软件,代表人们希望逃离现实

  功能类:地图,记事本,管理工具和健康类软件,代表人物重视服务。

  4.使用流行文化,撬动舆论:营销内容和时代潮流融合

  5.微故事:小而独特的咨询,幽默小品,评论或感悟。每天,甚至每小时,你在平台上都要不断创造新的微故事,使用为平台量身定做的语言和形式来回应当今的文化。

  “作为市场营销人员,你的工作不只是卖更多的产品(虽然那个是你要谨记在心得第一要务),还要确定你是整个市场里的第一名,后面的追赶着越来越多,你要尽可能成为最早发送,微故事品质最好和用最有创意方式回应即时动态的人。”——P44

  “企业只要不是把新媒体想成重要事情的陪衬,就可以直接建立新媒体和品牌之间的联系。新媒体本身就是重要事件,它替各方搭起桥梁,让企业和顾客对话。”——P45

  “每天,随时随地的使用直拳

  聊大家都聊的事情

  当他们开始讨论别的事情,你也随之改变

  再做一次

  再做一次

  再做一次”

  6.一致性

  “你必须每天告诉读者“我是谁”,每一条发文,推送,留言,喜欢和分享都在塑造你的品牌辨识度,你应该尽量学习各种不同的平台的语言,但是不管是哪种语言,哪种方式去说故事,都要维持核心故事,个性和品牌特色。”

  “读者产生了共鸣,就会与其他人分享,为你带来好的口碑。这种口口相传的营销方式,其成本远远其他营销手段和营销媒介。最棒的是,你不仅拥有自己的内容,还能建立自己和顾客之间的联系。”————P46

  书中第三章到第七章讲了美国最火的四种新媒体营销的方法和案例:fb, pinterest,instagram,Tumblr.具体的我就不说了,我准备再好好研究一下。

  最后再给大家放个书里的大招,我每天也要对自己洗脑300遍:

  篇幅会不会太长?

  内容是否振奋人心,逗趣,或让人吃惊?

  照片质量够不够高,是否吸引人?

  品牌商标是不是明显?

  贴文形式是否适当?

  行动呼吁的地方?

  一般人会觉得这贴文有趣吗?

  这个时间,要求大家看这则动态会不会太过分?

  后话:作者写书有点啰嗦,不代表做事啰嗦。看作者的简介fb独立董事,全美20大天使投资人,新媒体营销教父。成立了数字营销机构“范纳媒体”是。全球顶尖的新媒体营销机构,目前与数十家《财富》“500强企业合作”。(书是不是为自己公司打广告的大软文我就不知道了。哈哈)

  最后呢,其实大家也可以赶上这波,电商策划团队做的如火如荼,真有很好的策划能力,哪天自己搞个新媒体运营公司也不错,但是你的能力就是产品,让市场说话吧。

  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变化很快的时代。没有敏锐的嗅觉,就慢慢培养吧。过几年我相信还会出来新的媒体。到是希望自己还有一颗少年心去和00后的孩子们玩了。

  看完,和世界民众讨论一下这本书到底怎么样吧~https://www.amazon.com/Jab-Right-Hook-Story-Social/dp/006227306X/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68661301&sr=1-1&keywords=how+to+tell+your+story+in+a+noisy+social+world

  《新媒体营销圣经(全彩)》读后感(九):作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产品狗看着真是脸上热热滴

  这本书的正标题叫做《新媒体营销圣经》,一般来说所谓“XX圣经”的书含金量都不高,水分较多。这本书的译名其实并不准确,原书的副标题很明白地指出了,本书希望告诉大家的是怎样在社交媒体上讲故事,并让你的故事在喧嚣的网络世界脱颖而出。嗯,又是一本翻译毁原作的,只能说译者虏获眼球的方式太low。

  【读后感整理】

  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多一些“勾拳(引诱),少一些直拳”。讲故事的误区,就是很多人会习惯性地把“自己所关注的重点”扔给对方(也就是直拳),更令人难过的是,大多数的文案都属于“直拳”,而且这些企业的文案,只有“直拳”(看这段时候觉得脸热热的……)。这里面犯的两个错误,第一,讲故事的人关注的并不是听故事的人关注的,第二,讲故事的人其实并不Care听故事的人在关注什么。连接企业和用户的往往都是各种营销(宣传、促销etc),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例如广播、报纸和电视),因为没有互动,所以才没必要关注接受者的感知。但是这一套拿在社交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上面,简直是灾难。

  第二部分,不同的新媒体,信息展现方式不同,“引诱”的方式也必然不同。但这段的带入感太差,作者提到的facebook、twitter、instgram、pinterest…说多了都是泪。讲白就是微博、微信是不同平台,“语言”是不同的,平台群体也是不同的,交互模式也是不同的。想用同一条文案打遍所有平台是不现实的。

  【推荐指数】三星,随便看看即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