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宽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宽容》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宽容》读后感10篇

  《宽容》是一本由[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宽容》读后感(一):一部宽容与不宽容斗争的历史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

  是荷兰裔美国人,作家、历史地理学家。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一直与“不宽容”做斗争的。

  在这本书里,大多是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这个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我们期待美好,期待宽容。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宽容》读后感(二):如此成长

  何谓宽容?《不列颠百科全书》下定义曰: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现代汉语词典》曰: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而我在阅读了房龙这部用文艺性笔法叙述了自中世纪以来人类反抗无知、偏执和暴虐的历史作品后,对宽容的理解更简单明了。宽容即宽恕和包容,就是用一颗宽大、包容的心去对待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绝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也不是懦弱无能地委屈忍让;宽容是宽而有度地恕,包而见底地容。宽容是人类至高无尚的美德,放射人性独有的光芒。宽容包含着人的心灵,宽容可以超越一切,宽容需要一颗博大的心。

  正如作者在本书的末尾所分析的:不宽容,从根本上源于恐惧。一群狼不仅不能容忍一只羊,同样也不能容忍一只与他们不一样狼,因为不知道这只不一样狼会给他们带来什么灾难。

  宽容,是人类应该具有的一种修养,也是使世界充满爱的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那么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房龙的《宽容》,不用我多说,大部分人恐怕都知道,尤其是00年前后上高中的,应该都学过他在《宽容》中序的选段。那种把先知处死的结果,当时很是震撼了我。先知为别人做出了这么大贡献,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个结果。人类的集体行为有时真的很可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多数人的暴政”的恐怖。这次完整的看了这本书,终于体会到房龙所说的因为恐惧,人类选择了不宽容。

  书中所写的不宽容,译者吴奕俊总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人们固执地坚持陈旧的世界观而无法接受不同的事物;第二类是因为无知,无知的恐惧使人变得嗜血;第三类是因为专制者只维护自己的利益,对触犯自己利益的人当然不会宽容。房龙从原始人开始写起不宽容的历史。

  文明之初,原始部落被一个信条所主导:生存。在这一信条之下,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集体生活也就不可避免了。而且是个体无足轻重,集体事关重大。这是文明之初写下的基因,唯有如此,才能求得生存。在这里,个性是被泯灭的,你与人不同,就会受到排斥。而作者所写的宽容与不宽容的斗争史是从希腊人开始的,一直写到本书诞生之时。

  希腊是多神社会,这就给宽容留下了生长的土壤。一个个新观点的提出,一项项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在冲击着人们的陈旧观念。他们大部分被包容了,也有被不宽容所冲击,苏格拉底之死就是最著名的一例。其实,苏格拉底完全有机会可以不死的,但他自己放弃了,他觉得不虚此生,已经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了。他喝下了毒药,牺牲了自己。

  以上只是我对此书前面几章的一个浅薄认识。

  最后想说一句:人们熟悉的事情,是一个危险的领域,因为跟大众的认识不同,最容易被大众的暴政打击。

  八十年代中期,“宽容”一词在中国突然被“发现”,成为当时挂在人们口中的一个热门之词。《读书》杂志曾经在书中以宝贵的篇幅,刊载了《宽容》的部分章节,并在杂志中,重点介绍了书中的主要观点。这个时间大约是在1986年。

  那个时代的确是中国理论文化界的各种论点层出不穷的爆发时期。今天看来,莫言的最重要的作品《红高粱》也出现在那一年。在“宽容”的旗帜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确成了各个思潮展演的绝佳平台,那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人士,至今还活跃在中国当下的理论前台上,他们对那个时代留下的记忆,使他们日益在他们的回忆中把八十年代美化为“美好时代”,但是八十年代末的戛然中止,还是让呼啸而来的各种语词进行了一场不由分说的“洗牌”,包括“宽容”这一概念。今天,我们看待这一词毕竟要风淡云轻得许多。最近果麦文化与江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的《宽容》的新译本,以更加流畅的翻译风格推到我们的面前,也许它不会像当年三联版出现的时候那样带来更多的理论层面上的震荡,但却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一与时俱进新译本中所包含着的作者睿智与洞察,还有作者的娓娓道来的文风中体现的那一份宽厚以及平静。

  在全书中,我们的确能够感受到作者房龙叙述时的平和。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他写作时的1925年,这个年代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能够让人心平气和的年代。而在书中,作者房龙对其所站立的时代感到非常的满意,用作者的话说,这个时代“没有风险”(P275),“不会进监狱”(P166),所以作者能够拥有叙述的从容,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人们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的时代,茫茫中国何去何从,纠结着中国的仁人志士,宽容对于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遥远的乌托邦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宽容”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奢侈品。

  作者房龙也的确在书中提到他把本书的主题确定为“宽容”所带来的尴尬。他在第十三章里,突然跳出全书的连贯性叙事,与读者唠起嗑来,谈及他写到这里时已经处于艰于写下去的瓶颈状态。其实任何一名作者写到书的一半时候是最为痛苦的时候,中国作家苏童就直言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处于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就像长跑时跑到一半的时候最为痛苦一样。房龙的困惑,是他发现,到他为止,没有人能“讲清楚‘如何做到宽容’”。他说:“人们可以撰写大部头的著作,讨论奴隶制、自由贸易、死刑和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非常明确具体的。”(P141)。

  其意不言自明,这恰恰反证了“宽容”这一概念是不够明确而具体。房龙说:“从没有人把宽容当作自己的职业。……宽容只是副产品,他们追求的是别的东西。”(P142)。说的太好了,宽容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与浪漫、温柔、矫情、执着一样,只是一种情绪状态,而不是实际存在,它是附着物,依托实际的存在,才能显示它自身的质地。

  这里的确提出了一种人类的规律性的现象,那些反“不宽容者”,一旦自己获得了权力,他们同样站到了“不宽容”的立场上去。为什么会这样?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房龙写的是一本通俗性的普及著作,有趣之后有益,可能才是他写作的真正追求。全书看起来,充满了细节与评判的趣味,但房龙还是在全书中,对“不宽容”进去了有限的理论探讨,他认为“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P101)。而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再次作了总结性的发言,“我要重复一遍,所有不宽容都源自恐惧。”(P299)。这种恐惧是什么?作者没有细谈。恐惧同样是一种心理状态,如果宽容最后还要回归到心理状态里寻找原因,那么,从“宽容”的表面追溯到“恐惧”的内在,完全走的是一条从“从虚到虚、从心到心”的推理路线,我们是否找到了真正的“不宽容”之因?也许房龙的解释不一定是最佳答案。至少,我们会从中国人所感知到的事实中,会明悟到“宽容”还可能有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冲突、人类争锋之因。这里面可能有人类资源的有限、导致竞争的惨烈,包括有强权政治的漫溢,导致非我族类的暴力。为什么八国联军杀到中国来,杀人放火,烧我家园,没有一点“宽容”?是因为八国联军“恐惧”吗?恐怕不是,是因为他们想传播“恐惧”想征服另一个民族。今天我们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依然受到“不宽容”的对待,也是因为生存空间的竞争、权力渲泄的显摆,这也不是“恐惧”能够解释得了的。

  往深度挖掘,房龙在书中提到的一种“不宽容”的可能,就是“凡是为宽容而战的人,……他们的信仰总是存在怀疑,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却又不会太绝对。”(P142)。反过来说,就是那些“不宽容”的人,总是以为抓住了“绝对的真理”,故而容不得异见。说到底,这种心态最后要归结到“偏执”的个性之中。但是这种性格的产生,纯粹是一个人的性格所致,还是社会积淀酿成了性格的属性?这里面我们只能感受到部分的符合现实,而我们期待用作者提供的标尺去实地验证时又会发现似是而非。可见,实现宽容之难,正因为宽容的存在肌理,我们还难以把它彻底地搞清楚。

  好在房龙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最后一节中,房龙乐观地相信,“人从几乎难以启齿的野蛮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人类具有难以置信的生命力”,他相信人类会战胜自己的阴暗面,而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光明的一面。此书写于一战之后,他提到了“即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会动摇这一坚定的信念。”相信,在之后的二战、冷战到今天的世界乱局,房龙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发散出它应有的力量,支撑着世界会变得更“宜居”,更美好。

  《宽容》读后感(五):所有的不宽容都源自恐惧

  所有的不宽容都源自恐惧。要想真正地实现宽容,必须要解除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恐惧足以引致毁灭;对于个人来说,恐惧也是束缚其实现人生各种可能性的枷锁。只有在内心彻底消除恐惧,破除陈见,才能打开新视野,入无人之境。

  《宽容》读后感(六):房龙也算是硬汉了

  何谓文化工业?说白了,即出版商、投资商与文化人联手,套用最先进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大批策划、炮制、包装并推销文艺作品,令其像时髦商品一样流行于世,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在此意义上,房龙属商业的成功。

  房龙的盖世大作《宽容》,初版于1925年。此际,欧洲革命刚刚退潮,德意法西斯蠢蠢欲动。面对凶险难测的世界,房龙感叹人类步入一个“最不宽容的时代”。为此,他欲以“宽容”为话题,带领读者回到古代,从头检讨祖先的愚昧与偏执。

  1937年,希特勒发表《我的奋斗》。次年,房龙推出《我们的奋斗——对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的回答》。作为一本反纳粹宣言,此书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嘉许。1939年,德国入侵荷兰,大举轰炸鹿特丹。房龙怒不可遏,遂以志愿者身份,出任美国国际电台播音员。二战期间,他代号“汉克大叔”,日夜报道欧洲战况,鼓励家乡民众,并以暗语指导抵抗运动。

  1940年《宽容》再版,房龙写下后记《这个世界并不幸福》。为啥不幸福?只因“宽容理想惨淡地破灭了。我们的时代仍未超脱仇恨、残忍与偏执”。非但如此,“最近六年来,法西斯主义与各种意识形态大行其道,开始让最乐观的人相信:我们已经回到了不折不扣的中世纪”。结论:“宽容并非一味纵容。如今我们提倡宽容,即意味抵抗那些不宽容的势力。”

  《宽容》为何在中国受欢迎?窃以为:起因在于反法西斯,同时离不开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上海世界书局惨遭日军轰炸。废墟中,中国工人冒险捡回房龙著作的纸样,又为《圣经的故事》出版了中译本。该译本留下一封房龙1936年底写给译者谢炳文的信。

  这封信中,房龙自称他“痛恨徒劳无益的暴虐”。“我试着为普通读者和孩子们写书,以便他们学到这个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他又提醒译者:要特别留意书中讨论“宽容”的部分,因为“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尚不足以表明宽容取得了胜利”。遥望德国坦克扬起的滚滚尘埃,房龙自问“我能做到吗?”,后面连加五个问号。

  再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后。1985年,三联书店出版房龙代表作《宽容》。至1998年,此书连续印刷11次,成为三联书店评选的“二十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百本图书”之一。紧随其后,房龙《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也热闹上市,掀起了难得一见的“房龙热”。是何道理?据沈昌文回忆:“翻译出版此书,得益于李慎之。李先生洋文好,又是老共产党员。他曾跟我说: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要回到西方的二战前后。按照指点,我找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宽容》。”沈公又说:“宽容这个题目好。大家都经历过文革,那个年代没有宽容。所以《宽容》出版后,一下子印了15万册。”

  到了90年代后期,三联不再重印《宽容》。然而此书却不断引发多家出版社的追捧。根据沈公收藏目录,其中便有广西师大中英双语本、陕西师大全彩珍藏本、中国人民大学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版等12个不同版本。1999年,北京出版社又出版一套14册的《房龙文集》,囊括了他的全部著述。

  于是有人开始美化房龙,誉其为“自由主义代表”、“人文主义大师”、“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云云。对此,我要插一句闲话:房龙不入流,他只是一个通俗作家而已。大家若想了解美国思想史,或是研究英美自由主义,有许多经典可以选读。偏偏这个房龙,可以忽略不计。

  同样都是书,差别为啥这么大呢?对此,王国维先生在《静安文集续编》中,早已指点过我们:“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纯粹之美学,皆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王先生古板。他老人家不晓得:文革之后中国老百姓发现:他们可以自由读书了,岂不皆大欢喜、人人捧读?因此便有文化热、房龙热以及各种各样略加一点儿学问、实为消遣取乐的玩意儿。如今中国人都读书、都买书。其中最好卖的书,就是闲书、杂书、可爱书、读了不痛苦的书。

  比较上世纪30年代,如今中国可是宽容多了。即便同90年代比,眼下也是过之不及、量之有余。经此一想,我也变得十二分宽容起来。三联要出房龙文集?可以呀,我很乐意为它写序!

  最后笔录两段房龙名言:“百家口味、各个不同。所以能否宽容,能否兼收并蓄,事关历史能否进步。任何时代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拒斥宽容,那么不管它曾有过怎样的辉煌,都要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与衰亡。”

  他又在《宽容》后记中告诫说:“我们仍处于一种低级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们以为现状完美无瑕,没必要再做什么改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别的世界。一旦我们麻痹大意,病毒就会登上我们的海岸,把我们毁掉。”

  摘自《我们的奋斗:对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的回答》

  《宽容》读后感(七):用“不宽容”呼唤“宽容”

  用“不宽容”呼唤“宽容”

  研究历史我们有许多种方法,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宽容是一个全新的感受,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用一本《宽容》,让我们从历史的进程里真正明白了宽容的意义,在广阔的时间长河里,虽然人类大多数都在进行着不宽容的斗争,但总有那么些人用宽容在让时代进步,让人类进步,给人们以希望。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著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圣经的故事》等作品,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在不断变化,同样不宽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当人们越来越能正确的认识“宽容”,即使恐惧依然存在,人们对于宽容和自由依然充满了希望,正如作者所说“宽容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宽容》读后感(八):坚持、捍卫宽容的精神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雅典人迫害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往事。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不喜欢他,因为苏格拉底老是提出不同的问题要他们思考,要他们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及理据再作决定。他认为任何问题都需要充份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人们必须享有完全自由的、不受权威干涉的讨论各种议题的权利。苏格拉底的温和、理性在正反对决中反而成了极端分子,大家都想置他于死地。终于他被带上法庭,判了死罪。苏格拉底没有畏缩,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拒绝流亡,毅然饮下毒药,安然离去。

  掩卷之余,其他不宽容的事也一一涌上心头。二战期间德国纳粹把超过六百万犹太人一车车运到集中营,一个个送入毒气室。然后是我国五十到七十年代的一波波运动,数以千万计的人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被长时间批斗虐打,被关进苦牢,有不少被杀或虐待至死。当然还有最近极其猖狂的极端组织如伊斯兰国的暴行,他们把无辜的记者、志愿人员虐杀,还割下他们的头颅以示威吓。

  时至今日,人类文明高度进步的21世纪,宽容也没有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价值及标准,战争暴虐、种族歧视、思想禁锢依旧无处不在,虽然允许容纳不同意见及想法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但还是要不懈地坚持、捍卫这份宽容的精神,希望如房龙所愿,未来不会有不宽容的事发生。

  《宽容》读后感(九):觉得《奇葩说》太需要“宽容”理论支持啦

  本季奇葩说结尾总结陈词......马东童鞋到底是有多怕别人对《奇葩说》“不宽容”???

  想告诉奇葩说节目组——房龙《宽容》有答案哦~~~

  所有人都那么怕别人“不宽容”,到底是因为什么?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 见解有着耐心而公正的容忍...不用说,世界和平。

  要想真正地实现宽容,必须要遏制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先贤思想 的火花正是点燃人们心中良知的火种。《宽容》虽然是在回顾历史,但 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当下与未来。唯有鉴古知今,跳出历史悲剧的循环, 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感谢房龙。

  《宽容》读后感(十):宽容即希望

  20世纪至今是人类文明发展最迅猛,最发达,最璀璨的一百多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驾驭自然的力量,对空间的探索,对自然资源的开掘,对生产力的颠覆式创新都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然而,20世纪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宽容的一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让杀戮成为了世界的主题,七千多万人在大战中丧生。其中苏德之间在波兰边境卡廷森林制造的卡廷惨案;让德国哲学家泰奥多·阿多诺啼血概叹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德国屠戮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罄竹难书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都是不宽容造成的,即使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骇人听闻的惨剧。更有甚者,在文明高度发达,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共识的20世纪末期的1994年和1997年人类社会两个欠发达地区卢旺达和印度尼西亚依然在发生灭绝人性的屠杀活动,而文明世界的绅士们袖手旁观,坐视惨剧的发生,让整个人类蒙羞,我们有必要铭记这段历史,有必要反思这段历史,宽容的缺位让人类光明的前景蒙上厚重的阴翳。

  今天我们读到的这本由荷兰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攥写的《宽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希望和力量。想必大家即使没看过也听说过房龙的众多经典历史地理及人文著作。无论是《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还是《房龙地理》爱书之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优美晓畅,汪洋恣肆,又秉持人文精神,探索人类精神家园,超越世俗偏见,为人类的发展施与终极关怀。

  那么《宽容》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认为他是一本能够与斯蒂芬·茨威格先生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相媲美的佳作。

  《宽容》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在历史学和思想史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它是一部极简的欧亚通史。整本书的时间线叙述了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到作者所处的20世纪20年代的漫长历史,从尼罗河流域此消彼长的不同文化到冰岛极寒的不毛之地,文明的进程碾过,不宽容和宽容始终在进行博弈,谁也没有战胜谁。宽容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房龙带领我们上下求索。

  房龙在《宽容》中精辟地指出: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我们回归心灵的世界,三省吾身,是否看到不宽容的火焰曾今而且正在舔舐着我们的内心。时时处处我们都可能因为一点不顺心产生争执,不宽容的怒火随时有可能让我们歇斯底里。而先贤伏尔泰却这样诠释着宽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房龙也信奉米尔顿的格言:“最高形式的自由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自由地了解、自由地表达和自由地辩论。”

  宽容即希望,宽容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同房龙一样坚信:

  宽容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那时,不宽容会像屠杀无辜的俘虏、烧死寡妇和盲目崇拜一纸文字那样成为荒谬之事。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取得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的胜利,那么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宽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