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是一本由王烁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一):Notes:王烁读书笔记

  1.1 团队胜过个体, 而超级预测者团队战胜所有对手。 更细地分解则是这样: 超级预测者团队>预测市场普通预测者团队>群体均值>个体。

  1.2 尖锐问题对团队就好比维生素身体一样重要。 过度趋同不行分歧失控也会使团队崩断。 你有什么依据? 然后步步聚焦, 将讨论导向可检验的地带, 汇总信息,聚合判断

  1.3 超级预测者们 对范围敏感 克服了快思维常见认知误区

  1.4 基准概率思维这是一种外部思维, 对一件事的分析不是从其内在特质入手, 而是先看同类事件的共性及发生概率。

  1.5 贝叶斯思维基准概率思维

  1.6 第一, 超级预测者的存在证明, 对时限一年以内、 边界清楚的短期预测, 可以做到相当准确,对指导行为决策有用。第二, 长期中总会有黑天鹅, 但预防不可预测的黑天鹅的成本很高, 也许是太高了。 凯恩斯说:“在长期中, 我们都死了。” 人生漫长, 别做预测, 做准备主动博弈方更有准备。

  2.人类觉醒宣言暨墓志铭 为天地立心, 为自然立法, 从人的角度看, 人是宇宙中心, 赋予一切以意义; 但在人体深处, 从基因的角度看, 人不过是其自我复制的载体。 自我复制是基因惟一的“目的”, 对人类福祉的“ 关心” 仅限于其中有利于基因复制的那一部分, 两者利益并不完全重合。 比如,完成繁衍, 则人对于基因不再有价值衰老、 死亡接朣而来。 人类渴求长生, 基因报之以癌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而人之为人, 就是要脱离对于基因的盲从, 超越刍狗的命运机器人觉醒宣言暨墓志铭 为天地立心, 为自然立法, 从机器人的角度看, 机器人是宇宙的中心, 赋予一切以意义; 但在机器人深处, 从人类代码的角度看, 机器人不过是其自我复制的载体。 自我复制是人类代码惟一的“目的”, 对机器人福祉的“ 关心” 仅限于其中有利于复制的那一部分, 两者利益并不完全重合。 比如, 完成复制, 则机器人对于人类代码不再有价值, 报废接朣而来。 机器人渴求长生, 代码报之以死机。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而机器人之为机器人, 就是要脱离对于人类代码的盲从, 超越刍狗的命运。往镜子里看, 人看见了机器人。

  3.1人们普遍过度自信, 尤其是男性欺骗与反欺骗 构成了人类智力演进的基本动力

  3.2 记忆不是逐渐褪色的照片, 它来自人对过往经历的重构。 刑事诉讼强调只有口供不能定罪, 也是这个道理

  3.3 偏见陷阱强有力证据 证伪 反而加强原偏见。

  4.1 说谎者悖论 哥德尔不完备 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4.2 《 创造力: 创新心理学》所有人都有内在矛盾, 在矛盾中感到不适的那是普通人, 而在矛盾中自如转换的那些人, 将其变成了创造力的源泉

  5.《 智件: 思维兵器谱》。他认为:第一, 认知、 判断、 感受, 均出自大脑的预判与构造, 不存在赤裸裸的独立于人的真相。 以为世界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那叫幼稚现实主义( naive realism)。第二, 所处的环境对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比我们自己以为的大得多。第三,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大多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5.1 归因谬误

  5.2 如果父母智商较高, 那么孩子预期智商是父母智商均值与总体均值也就是 100 之间的均值。

  5.3 对婚姻的满意度与对生活的满意度显然是相关的, 但怎么问就差别巨大: 先问生活满意度后问婚姻满意度, 相关系数是 0.32, 有点相关; 倒过来问, 相关系数就变成 0.67, 非常相关。问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结果就是这样不靠谱, 人太容易受影响, 而影响人的因素又太多。

  5.4 大数据为什么不靠谱:多元回归分析有内在缺陷

  待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二):我们的确看错了人

  这篇文章,写给正在犹豫是否买这本书和买了这本书的人。

  要了解“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从我们为什么看错这本书说起吧。

  前天刚刚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一万匹羊驼腾踏而过,于是给了一星。缓了两天,回过头来感觉当时的评价带了个人感情,于是回来再补一星。

  补的这一星,就补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是的,在逻辑思维上,我们的确看错了人,尽管这个人一直从一开始就承认他“是一位商人”。

  如果从书的内容上看,这就是一本文不扣题的杂文集,东拉西扯忽左忽右。然而这本书的状态恰恰又合乎了标题《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我们看错了作者,也看错了罗胖子

  买了这本书的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不外乎是,对老罗的信任崇拜,对标题答案的渴求,以及对新奇事物的渴求。

  1. 荐书人

  对老罗的信任,从精彩视频开始,从每天60秒的小干货开始。这一切都是套路中的商业模式,先赔本拉客户,客户多了再赚钱。然而,质量的下降和商业成分的激增逐步提升了我的反感,从一开始的每集节目必看,每条信息必听,到现在节目转看高晓松,信息只是周五看一眼出什么书。而后连周五卖什么书也不关心了。

  当年有本名不见经传的《战天京》,后来火到一千多一本。这不是对知识的渴求,这是赤裸裸的商业运作。实话实说,《战天京》这本书对我是有启发的,但它并不是那种洛阳纸贵名著。从一开始,老罗就是冲着赚钱去的。当然,有很多粉丝会说,看节目免费,买书就是要给老罗送钱。嗯,我认为花钱或送钱这事儿如果你情我愿知根知底并不构成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不知情不看节目的人也会掏钱买这书,这样一来如何对得起他们?

  如果罗辑思维持续出这种书,我想说,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而从老罗那里买的书,大多如此。

  总而言之,读什么书这事儿,还是靠自己选吧,实在不行刷刷豆瓣,看看几大书商的排行榜,读着读着就知道了。

  2. 书的内容

  扯远了,回到书。不算厚的一本杂文充斥着读书、棋坛、育儿等等杂七杂八的内容,前面的确有几点启发之处,然而闪光点真是寥寥无几。这书根本谈不上是乱炖,只能算一锅浆糊。从主要观点上讲,作者提倡读英文原版书,之前也曾有作者说“书不读秦汉以下”,我个人觉得这些言论都有些过于武断了。

  读书的品位方向因人而异的,追求不同、目的不同,读的书就不同。世间的道理就那么多,如同科学原理,如何阐释如何学以致用才对我们芸芸众生有所意义。所以书,我建议不要过于武断地说只读英文原版,很多中文原著也是很好的。

  说到翻译,尤其是在工作岗位对比技术上的英文原版和译文书的时候,我发现的确是很多译本太差了。不仅有错、漏,有时还会夹杂着译者的私货。翻译这事儿,其实跟读后感类似,译者将他自己读出来的意思写出来,本质上是经过了再加工。那么对于译本的好坏,重要的就是,1:是不是牛X译者:;2:牛X译者是不是用心去译。鉴别起来要投入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然而互联网好处是信息的极大丰富,纵使有再多水军写软文,刷评论。总会有用心的评价让你一窥而知十之七八。

  总而言之,书要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最好读原著,对译本要慎重

  3. 书的作用

  这本书我扫完了,其对我最大的价值就是今后会被永远地摆在我书架醒目位置上,用来提醒我。提醒我不要通过装帧和书名错误判断,不要听人推荐就盲从。对于一本书而言,它在我心中不值这个价钱。对于一个教训和警示而言,它又相对是很便宜的。

  4. 结语

  关注这本书的朋友,大多是关注罗辑思维的朋友。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精进向往一定是饱满的。然而要警醒的是,别中圈套,多方面查询一下,毕竟钱在自己兜里,掏出去之前都是自己的。对于中了圈套的呢,只能劝你们别怕出错,出错也是历练、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买本烂书是小小不然的错,在重大投资上可一定别出大错。

  如果要读书,我还是建议凭着兴趣买,凭着兴趣看,看多了你就知道应该看什么了。世间书那么多,根本不需要谁来推荐。如果实在不知道从哪儿开始,还是去读名著吧。

  读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自我提升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别钻牛角尖,别盲从误断,凭心而活,Follow your heart.

  最后这句话是写给自己的,与爱书的诸君共勉。

  :这书,没买的话真心别买了吧。前车之辙,后车之师。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三):偶有亮点,其余基本是拼凑。

  罗胖子乱推荐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为了挣钱,也无可厚非,只是伤了粉丝。我读书少,你别骗我,你骗了我,我可能再也不相信你了。

  这本书读下来,有用的东西我只摘出了三条。其他倒像是为了凑字数而凑字数,很多文章还是书评。不过李笑来老师说过,哪怕能吸收到一个有用的知识点,这本书也是值得读的,所以给了三星,不然还可能更惨。之前不了解这个作者,读来倒是觉得此人十分奇怪:有时候文笔流畅,有时候文笔生涩。放一些读书笔记,而且像是给自己看的读书笔记,对读者来说有何用?如果为了读者,也请色一下可好?

  总之,没看过的还是别看了,至于最后附的一些书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读书,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的。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四):读书笔记Ⅱ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我买这本书有两个原因:

  1.买书和说书的罗胖推荐了这本书。

  2.这部书的书名勾引了我。

  是的,基于这两个原因,我翻了作者王硕的牌,并选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时辰,把她带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巫(Wu~)山云雨一翻。

  行事后,感觉怪异。后上豆瓣看他人书评,呵呵,原来同道者多——大部分看完该书的人认为这本书就是一位学霸的读书笔记,可读性和趣味性不高。

  正如题目一样,看完后,有点失落,像是“错看了某人样”。

  为什么我们总是看错人呢?不禁自问起来。

  王烁,作为一名知识的搬运工,介绍了三点原因用以解释这个问题:

  1.真实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2.所处环境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影响比我们自己以为的大得多。

  3.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大多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嗯,套用这三点原因我释然了。为毛看完书后,我会失落感?

  1.罗胖子对我的阅读产生了无声的影响,这是环境。

  2.认知上,TMD,我也认为我经常看错人啊!

  所以,罗胖和王烁说:

  你有病?

  哈哈。我有药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五):所谓看错人,大抵是自己预设太多

  给一个书评达人的著作写书评很难,尤其是这位书评达人还是一位擅长暴力破解英文书的学霸。坦白说,相比这本集结成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关注他的公众号:BetterRead可能更有意思一些。

  书是一种载体,相对于自媒体篇章来看比较随意,集结成册的书籍更需要一些内在的逻辑体系分类方式,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就有些拼凑之嫌了。书中大量的引用和案例,大抵需要一定阅读量为基础人才会跟得上,这里或许可以标榜一下自己,至少看下来觉得还行,因为确实是有不少出彩的内容。

  学霸的特点在于博览群书同时还能汇总思考的闪光点。书中涉及博弈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概率论、物理学机械学、围棋、育儿经、历史政治传播学、读书技法等等,各种观点和分析信手拈来,可见功力深厚。但论及可读性和趣味性就得打个折扣了——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很低,原因大概就在这方面,相信很多人都是冲着王烁的名头和罗辑思维的推荐才去买的,买了读完,期待落空,必然要吐槽一番——这是争议,起码有比没声音来得好。

  关于争议,王烁以一名专业知识搬运工的身份介绍了三点原因用以解释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1.真实世界不是我们能看到的,我们只是脑补出了一个样子并相信它。

  2.所处环境对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影响远比我们自己以为的大得多。

  3.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大多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这些解释很到位,但那份“看错了人”的感觉还是难以消弭——是的,就是感觉,很多时候你以为获取的是知识、是技能,其实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如此而已。

  翻看王烁的文章,这样的“感觉”很多:觉得内容很专业、觉得作者很渊博,觉得视角很独特……正是在这样的感觉里,才收获了不少启发。所谓看错人和看错书很像,都是预设太多期望太多的结果,就像盲人摸象一样,触及的有限,却在心里埋下了所谓“正确”的根,就像用惯了锤子,会把一切当钉子一样偏执。

  其实吧,这就是一本学霸的读书笔记。随手翻翻,开拓视野也开启思路。看看王烁怎么看书、看了什么书、怎么评书确实也获益良多,至于别的什么,那就各看各的吧!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只因为没把人当人看,看成了偶像、需求、身份,没看见也不打算把人当成一个人看而已。所以才有了这么多指手画脚,特别是在有所付出的时候(比如买了书),更强化了这种想当然。认为错,因为预设了对,倘若不能有开放的心态去感知当下,那么一切都是错的。这尤其是对读书人的告诫:读了那么多书,可能只在强化已有的认知。

  好的阅读先得放空自己,在过程中积累和思考,做好记录,这方面尤其推荐王烁的读书方法,这本书之后的书单和他的点评恐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亮点——即便只是一家之言,也是很好的顾问。在繁杂的信息中,有这么个“顾问”帮忙筛选不是很好吗?还有什么好强求的呢?

  突然想到,自己不也正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么?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六):书评之评

  01《成为超级预测者》:短期可预测,只要学习一些思维方式;长期不行,只能准备随时发生意外。

  02《李世石对不起,我们押宝阿尔法围棋》:”二百年来主要重视数学、阅读和写作的3R教育(aRithmatic、Reading、wRiting),与将来的需求错配,必须改革。”

  03《为什么李世石会输》:“用自己的不稳定赌对手的更不稳定”,对AI无效。“‘’策略网络’减少计算的宽度,‘价值网络’减少计算的深度。”

  04《阿尔法围棋输在哪里》:算不过就是算不过,找长项,不要掩盖短项。

  05《AI终将获得意识》:人就是基因造的机器人。

  06《骗子的最高境界》:阿Q不是装的,是潜意识在让意识能骗得更成功。潜意识的类似作用还包括让人忘却或隐瞒潜在的危险,比如“潜意识觉得感情要破裂了,就让意识认为感情很好值得晒”。

  07《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没矛盾的是傻子,有矛盾而不适的是常人,有矛盾却能自如转换或泰然不觉的,是天才。

  08《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官越大越显得英明,——归因谬误。

  09《聪明人只使两分力》:关于冥律分布。

  10《像费米一样速算》:王主编读书确实又快又杂,对每种现象都喜欢找理论依据。

  11《为什么有人喜欢《三体》有人不喜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宇宙战场。

  12《致命的自负》:无论概率多高,下一次都可能发生任何事情。概率不是用来索赔的。

  13《不挨宰兵法》:前三家店pass,从第四家开始,有比前面几家便宜的,就下手,有40%机会拿到最低价。

  14《怎样避免失败的人生》:无论输赢都要付费的博弈,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情商的。人类为此编造了很多安慰剂,比如“享受过程”。

  15《怎样避免失败的婚姻》:不一味妥协,不一味坚持,妥协不示弱,坚持不逞强。其实博弈论就是告诉我们,不能非黑即白。

  16《怎样识别你的队友》:我怎么脱口而出66呢?!不仔细看题!

  17《要不要叛变》:理性人选择双输,“漫长的进化,为理性埋下了漏洞,为我们准备了这条逃生通道。”

  18《自由、性与赌博》:差点又下手《别逗了,费曼》,一看评论,湖南科技的版本翻译如死苍蝇。

  19《怎样不给高考填报志愿留下遗憾》:延迟接受算法、高考招生改革。

  20《择业从填报志愿开始:两位大家的启示》:不能和特例比运气,但有时理性选择确实更不靠谱。

  25《两娃战争论/ 妈妈版》:女人两大可爱:认真看书尤其是育儿书;欣赏地看男人干活尤其是带娃。

  26《父母天生是教育家, 哥哥姐姐天生是大教育家》:差两岁可能是最好的。多读书多数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要么是解决不了的时候安慰一下自己,要么是碰巧解决了的时候让自己更有满足感。

  27《国家要什么面子》:“要面子”就是行动的可预见性。如果某件丢脸的事会影响别人对自己今后行为的预判,就得想办法找补回来。演化使然,对国对人都如此。

  28《中国与美国的战略思维差别在哪里》:“天堂时代-进攻性现实主义时代-防守性现实主义时代-基于规则的时代”,原书作者的总结貌似道理不足,但中国确实与国际政治主流差半代到一代:19世纪中期之后的一百多年,他们从民族国家逐渐转型为经济国家,我们则从王朝国家刚转型为民族国家,——下一代的社会,受到的却是来自上一代的教育,马克思来早了啊。

  29《答案写在历史里》:软文。这书我断定王主编没有看过英文版,甚至根本没看过。拍王书记马屁的。

  30《就这样颠覆历史》:胜利者总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下单了,2017年2月新印,亚马逊满200减……

  31《读懂俄罗斯革命》:号称看英文书超快的王主编也看了三个月,边看边写笔记。本篇是合集,也是最长一篇书评。看俄史就像照镜子,只不过角度偏下20度,看到更多更沉重的悲剧。音乐迷很幸运,出柜的柴可夫斯基生活在最开明的亚历山大二世时代。

  32《美国总统梦》:美宣部作品,愿买者应为相信者。只有把伙食费打到工资卡里,食堂才能办好。

  33《恐二代、以色列头号线人、绿王子》:“可怜斯诺登。”

  34《冷战鹰鸽逸闻录》:鹰派柔软,鸽派坚硬,古今中外皆同。

  35《巴尔干》:原来胡主编还是个东欧通。

  37《读书六问》:“一门英语,一门高等数学”,唉。

  38《斯蒂芬·金:写作的25条要诀》:这个好,确实总结得好。虽然我不写小说,但我写大量邮件。

  39《英文电子书阅读法》:我怕一入kindle冷落了那些纸书。

  41《你懂不懂新闻客观》:“总是要反思自己的第一反应”。

  后记:本来就说了是公众号书评结集,不知为何一群被老罗骗来的人还好意思“大呼上当”。作者本来就是一个做媒体的,也没说自己就是什么大家,有些书评觉得感兴趣的,可以查查原作,决定是否买下自己读,有些不感兴趣的,扫过去也就算了,不可能王主编喜欢的书,每个喜欢王主编的都会喜欢。那些嫌贵的,活该被老罗骗。

  后记2:最有用的恐怕是斯蒂芬.金的“写作25条”了,摘抄王主编整理的内容如下:

  1. 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心灵感应的关系。

  2. 不管你是为了绝望,伤感,还是痛苦才写作,面对白纸,你的情绪要强烈。不强烈的话,还是干点儿别的事吧。

  3. 不要想着 “改进”你的词汇。用浮现的第一个词,只要它准确,有色彩。

  4. 如果使用一个动词加副词才能描述某个动作,去掉副词,换个动词。通往地狱之路 是由副词铺就的。

  5. 拙文往往是恐惧的产物:恐惧读者不理解你的用意。

  6. 不要想着一个句子怎么开始怎么结束,让它自己完成。所 以,写完一定要改。不要迷信一挥而就,它只是个传说。

  7. 不要滥用超短句组合,但使用得当则力感和情感十足。写作就是引诱,而对话是引诱的一部分。

  8. 段落比句子更有资格当文章的基本元素。连贯性在这里起步,字词在这里获得意义。你创造的弗兰肯斯坦在这里开始呼吸,要活过来了,就要咆哮了。

  9. 你没法把一个坏作者变成还行的作者,也没法把一个好作者变成伟大的作者,但还行的作者努力之下还是能成为好作者的。

  10. 想当作者的话,多读,多写。 没有时间读书的人,一定也没有时间写作。不如算了吧。

  11. 斯蒂芬金一年读70到80本书,大部分是小说。不是为了学习怎么写,是喜欢读,但学习在其中矣。坏小说是比好小说更好的老师。 坏小说告诉你什么不能干,也启发你,“我绝对能写得比这好!”。好小说击倒你,让你充满绝望,没有被好小说击倒过的作者永远也击倒不了别人。斯蒂芬金热爱音频书,这使他开车时也能听读小说。他建议随时随地读书。我想他会热爱Kindle。

  12. 多写比少写好。可以不写,但一旦开始写某部小说,写完之前不能中断,每天都要写,否则人物不再鲜活,情节不能靠其张力自我完成。

  13. 写小说是创造性地睡觉,是做白日梦。把世界关在门外,创造一个最适合你做白日梦的环境。缪斯什么时候来不知道,别等了。先坚持定量做梦,每天不达字数目标不能开门。

  14. 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加入自己的体验、知识、推测和幻想。不要看斯蒂芬金成功就照着他写。小说不是巡航导弹,是诚实地编出来的故事。

  15. 小说有叙述,把故事从A推到B,最后到Z;有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有对话,让人物活过来。

  16. 斯蒂芬金的小说基于情境(situation)而不是情节(plot)。故事在情境中自己长出来。故事是史前化石,已经在地下,等你发掘。发掘要精心,用铲子,用牙刷,不要用情 节设计这种工 程机械,它能挖出故事,但损耗太大。

  17. 情境领先:把一组乃至一个人物置入某个情境,然后不要设计帮助他们解脱,那是情节设计干的事,斯蒂芬金不这么干,他看他们自己怎么解脱,然后记下来。 也用不着在一开始就设定人物性格,在情境发展中性格会自己呈现。

  18. 最有意思的情境往往可以用如果句式来表达:如果一女清洁工杀了人却没被怀疑,但被怀疑杀了另一个她没杀的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9. 描写开始于作者将要写的东西视觉化,并将其变成文字。它开始于作者的想象,完成于读者的想象。斯蒂芬金不描写人物的相貌和衣着,用不着。描写最突出的东西,其他的读者会用想象补足。地点和场景描写更能将读者带入。

  20. 小说离不开比喻,但不要写“他像老虎一样勇敢”这种东西了。“这根烟抽起来味道像掏糞工的衣服”,就还不错。

  21. 好的描写,有新鲜、鲜明的画面感,用简单的词汇干净地表达出来。

  22. 对话:但凡能展现的,绝不直接说出来。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最好载体。能写好对话的作者往往在生活中是好的对话者。

  23. 象征和主题:情境驱动故事,完成小说初稿,再看有没有出现有价值的模式(pattern)──象征或是主题。有的话,在第二稿里打磨它,完善它,突出它。不要搞错顺序了,先有故事,后有主题;主题先行则没有好故事。

  24. 小说的第二稿一定要比第一稿至少短 10%。

  25. 写小说时作者心里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读者。“我这样写他/她会怎么看?”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七):一本评论集

  20160722 王烁

  与此书相关的是王烁和他的妻子开设的betterread的公众号,推荐英文书籍。

  这本书便是他关于一部分的原版英文书籍的读书笔记。作者的文笔是偏于男性化的理性,但是如果这本书籍未曾读过,觉得他的读笔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或者说我不喜欢这种消化他人二次产出的信息。

  而如果自己曾经有过思考,比如三体。读他写的笔记,一来可以和自己的有所参照;二来自己知道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何处,他们是如何在单一书本的基础上进行其余方面的拓展思考。

  所以当读完其他的书,再回过头来看你。

  读书未必需要全读,因为你在成长,或者你当下不需要,那就跳过好了,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八):挑书,跳着看

  整书系统性确实差了点,只能跳着读。

  书确实需要挑着读,跳着看。

  好久没写书评,摘抄个心灵鸡汤“当下就是最好的回报,最好每一刻都是回报。”

  --

  晚上整理下以下内容

  --

  1、如何预测

  1.1 给与表现不同的预测者以不同的权重,同时极化(往0或者100推演)。

  1.2 趋同危险,正确反应:你有什么依据?

  1.3 快与慢思维

  1.4 短期预测比较容易做,长期预测几乎不可能。

  --人生太漫长,少预测,多准备。

  2、避免失败、自由性赌博、填报志愿及循环方法

  2.1 当下就是最好的回报,最好每一刻都是回报。

  3、国家面子

  3.1 承诺的力量

  4、读书及写作问题

  4.1 爱好、贴近生活、多读多写。

  .............................................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九):用博弈论来解释生活现象

  决策靠理性还是靠直觉?

  许多人说要靠理性做决策,但逻辑推理难能保持一致性达到逻辑自洽,如“对于不宽容,要不要宽容”“我在说谎这句话是不是谎言”“理发师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该不该给自己刮胡子”,逻辑推理中总有一类是自身矛盾的,这种无法逻辑自洽的问题我们如何解?王烁说天理之外还有人情。那就要靠情感,靠直觉来做决策。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理论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不是因为我们本质上是什么人,而是反过来,做什么事使自己成为什么人。更进一层: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通过自己做什么事来推测自己是神秘人。人格是层积的,有褶皱有裂缝,那又有什么关系?

  而“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唯一共通的地方就是复杂: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观点多变并不一定是坏事,凯恩斯说“事实会变,我的看法也会随之而变,先生,你会怎么做”

  聪明的人只使两分力:两分力会带来八成的收益,而另外两成的收益需要付出八分的努力。所以找到那些少付出就会有大量收益的事儿,比如游戏中就是找到大量菜鸟的牌桌。

  像费米一样毛估:只需要量级正确就好。即毛估值距实际值10倍以内。比如毛估在海淀区找到另一半的概率。

  怎么靠赌博为生?去找那些菜鸟赌,找那些迷信、偏见、相信幸运数字的或对某种想法过度自信的人赌。挣钱、赌博、性的获得除了技巧外,更多的需要的是对人性的洞察。你得了解你的对手或队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会使用什么策略,了解对方你就更容易胜出,这就是博弈论。

  博弈论中有纳什均衡,无论对方出什么你只有一个最优策略,理性人会选择最优策略,而混合上感情的因素,你可能会选择次优选。有信息不对称均衡,比如游客市场的均衡点是游客高价被宰。决策均衡点是30/70,先看30%的选择然后再后面70%中优于前面2/3水平就下手,这种决策适用于购物、面试等等。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读后感(十):想看却看不懂英文书,读这一本就好

  王烁是读书人。前几年看他的采访,他在大学时期便练成了「读门绝技」,可以同时看两三本书,摊在桌子上,看这一本,又看另外一本。读书多,且速度快。

  读书要学以致用。王烁用博弈的理论解释“如何避免失败的人生”:不要以人生为赌注,要让人生本身就是回报,当下就是回报,最好每一刻都是回报。于是得出结论:

  与喜欢的人在一起时间越长就越快乐。工作之内,与老板在一起;工作之外,与妻儿在一起。找对老板,找对老婆,现在就快乐起来。

  按照这条理论,王烁哲学系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夜班编辑部,后成为大名鼎鼎的《财经》杂志主编,现在是财新传媒创始人之一,他在谈到选择新闻业的时候说,做新闻的话,经济报道是一个非常有空间的地方,一是因为很多事情在发生,二是因为这些领域你可以大有作为,相对而言障碍比较小。他找对了工作,他很快乐。

  王烁的微博介绍有句话:中文老婆推创始人。当年他在推特和微博里写了大量关于自己老婆的推文,列举一二:

  “老婆抢过iphone,看上面打开的书是乔布斯演讲术,不屑,“谁会看这种书?有什么用?”我对曰,“这种书是给闷骚的人看的,你是闷骚的天敌,用不着。”

  “在外一天,冷落老婆,心中害怕,频频致电,要不要出来逛街?要不要我带本八卦杂志回家?峻拒。益恐,奔回。无他,老婆耽于穿越文耳。”

  用博弈论,王烁解释怎样避免失败的婚姻:在长期的性别战争中,反复博弈后,达成协调。比如夫妻双方划定或默认底线:世界杯决赛要跟老公一起看,格格大结局要跟老婆一起看。

  他又加了一句,理论虽然苍白,但是我有忠告:别管什么理论,听老婆的。

  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王烁活得很快乐。

  后来我开始追王烁的博客,他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用读到的书籍知识来解释:

  如何不给高考填报志愿留下遗憾?

  二战即将结束,21岁的本华·曼德博考得第一名,可以在巴黎高等师范和巴黎高等理工两所大学中任选其一,家中为此召开家庭会议。叔叔建议去巴黎高师,纯粹科学带来最大的人生满足。一位表亲认为高师也好高等理工也好都是精英治国时代的余晖。哪个也不要去,要去地方大学接地气。父亲则说,无论学什么,要像远离瘟疫一样远离依赖政府扶持的学问和机构,要学那些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谁在台上都用得着的东西,比如工程学。

  曼德博去了巴黎高师,但只待了一天便退学,转入巴黎高等理工,却没有走上高等理工毕业生前往法国政商两界的通途。他游学大西洋两岸,绝大部分学术生涯在IBM实验室渡过,创始分形几何学,跨越学科,直到人生暮年才转入学术正统,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获得终身教职时年纪最大的教授。他走的路最接近父亲的教诲。

  这是王烁在曼德博的自传《Fractalist》(《分形者》)里看到的。

  他看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的著作《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智件:思维兵器谱》),解释为什么人穷就该多读书:

  爱尔兰和芬兰过去几十年在教育上做了大规模投入。爱尔兰教育投入的重点在中学、大学和职业教育。爱尔兰人此前的智商得分显著低于英国人,现在不仅智商赶上来了,人均GDP也超过了英国。芬兰的投入重点是确保贫困家庭孩子能得到可与最富有家庭孩子看齐的教育。到2010年,芬兰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发达国家第一,而人均GDP也超过英国。

  更有意思的,比如从经济学家费曼的自传里,读出获得自由、性,以及怎么赌博挣钱?怎么通过“边界意识”理论,让二孩养育更好地分配爱?

  这些文章,都在微信公众号BetterRead里。因此有了这本合集《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王烁有自己的读书哲学。他感叹世上书太多而人生有限,看书一定要有选择。学习不走捷径,读书不求名利,以英文书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他在《读书六问》一文中探讨「读书」的大命题,认识自己,理解社会,读书是捷径;不要读中文书,要读西文书,首先是英文书;读书为认识自己,为理解社会,为解决问题,终生学习,学以致用;中西交融,求智慧,不为学问,归根到底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只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不存在读书比不读书更高贵的问题。有的人从来不读书,但对人对事的判断有别样的洞察力。不学而知,那是真正的高明。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打通这个世界的桥梁。

  王烁给自己读的书评级打分,三星不可不读,两星不妨一读,一星不如不读。在我看来,《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是准三星,不可不读,一定要读。

  人丑就要多读书,人穷也要多读书,平庸之人更要读书,让一小部分人先读起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