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荷马3000年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荷马3000年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5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荷马3000年经典读后感10篇

  《荷马3000年》是一本由亚当•尼科尔森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3000年》读后感(一):《荷马3000年》被神化的历史真实文明

  正如书名那样,《荷马史诗》的两部诗集《伊利亚特》和《欧德赛》是西方的神话历史和精神世界源泉。几千年来,众神、英雄个人自由、冒险主义向往未来等是西方的模式

  亚当·尼克尔森的《荷马3000年》,站在前人对荷马的认识积淀基础上,开拓了一条让我们读者充分理解和认识荷马的阳光大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对外界事物的理解都会带上自己的思想。就像众多的荷马版本一样,自从荷马流传以来,后世阅读者者、学者以及编撰者在传承荷马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加入了自己的所处的外界环境等各种因影响下的内心理解,致使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荷马丰富多彩而本源失却。作者自己的生活旅途意境中偶然接触到了荷马的真实性,激发了其探索真实原本荷马的决心勇气

  作者在偶然中初试荷马,在真是的环境和境遇中领会到了荷马的真实,逐渐爱上荷马,开始探索发现荷马,在积累了许多于荷马的理解之后,仿佛觉得荷马是陌生的,再读荷马探索其真实性,通过重组点滴的荷马碎片细节的论述,再度思考荷马的存在根源,最后给出荷马是一个真实的探索的过程:“在他的气息吞吐之间,是人生复杂,是海上船筏汩汩的力量,是他一遍遍说的——你身后闪耀的复杂的晨光。”

  非常佩服作者的文献积累和阅读梳理的能力,从众多的荷马版本,以及海量的荷马研究以及考古文献中用追溯的笔法,描绘出了《荷马3000年》,这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煎熬,这种探索发现真实的荷马的精神是每一个研究者以及作者所应具有的。

  中华文化何其的博大精深,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一大部“《荷马史诗》”。我们传承文化,繁衍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何尝不是在传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荷马。在探索的发展道路上,虽然硕果累累,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亚当·尼克尔森”何在?

  《荷马3000年》读后感(二):欲懂西方文明,欲懂好莱坞电影,先读荷马三千年

  这本书不单是一本讲述西方考古,讲述荷马时代同在的古希腊文明,当然(品读此书,再到各博物馆也许会有更深感悟)亦顺流而下,从古罗马帝国时代,直到中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终来到英语世界,蒲柏,雪莱,济慈等大诗人一代代歌颂荷马,一代代如歌手一般重新诠释自己的荷马。

  。普罗大众跟随大文人,大诗人,贵族集团喜好随之欣赏荷马,英美中小学生课本亦指定荷马史诗为必修课。然而时间越久,现在人们对荷马史诗这种古老经典开始迷惑不解。荷马史诗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耗费时间去探求,有可能是蒲柏式的符合欧洲中古贵族审美的“优雅”荷马,亦有可能是查普曼,济慈为之鼓吹的粗野粗犷与大海搏斗的英雄版本荷马。这一本书出人意料的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年初曾经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权力之眼》,这部讲述古埃及或者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电影,神为了自己的诉求自私自我,甚至不惜利用欺骗凡人去冒险,而凡人最爱的女子总是徘徊在冥河彼岸,任凭着接引使者的勒索,准备浑忘前世,听从死神对自己裁决。这部电影最终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神终于有了人性,也挽救了即将毁灭的世界,凡人亦挽救了心爱的女人,甚至改变了冥界的规则,魂灵不再以珠宝财富贿赂使者,而是以在凡间的善行判断。没有西方文学背景素养的观者,也许会认为这部电影太简单化,善恶因果报还太分明,最终会归咎为这是部大烂片。

  这样的疑惑,直到我阅读了此本书,才算些许揭开谜底,原来编剧导演演员并不是在制作一部普通的娱乐电影,而触目所在,总是有一部荷马史诗的影子,荷马史诗对西方凡人大众的影响,不仅于中小学生的指定书目,而是随着久远不绝的歌咏传颂,已经渗入了欧洲各民族血脉宗教,和社会文明,甚至好莱坞电影,其实不仅《权力之眼》,《特洛伊》这样复古的电影,而《碟中谍》,《007》,《伦敦陷落》的孤胆英雄,又何尝不自荷马史诗的变化而来。

  荷马史诗这样的英雄叙事,西方民族有,而东方民族的神话传说,何尝又没有,只是现代化生活脂粉越浓,人们生活越骄矜,已经逐渐遗忘了英雄的传说。我想,在此情景下,花一点时间去阅读《荷马三千年》总是有好处的,更不用说此书翻译文字较为平易清晰,阅读起来较为愉快

  《荷马3000年》读后感(三):被神话的历史和真实的文明

  雨果说,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第一位诗人成功了,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你跟随着他攀登而上,即便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也绝不会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而他的名字却叫荷马。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荷马史诗》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它定义了一个时代。

  现在,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给新一代人重新诠释了荷马,详尽地记叙了荷马的生平,以及他的两部史诗诞生的过程,从《伊利亚特》的粗犷雄奇到《奥德赛》的温谨绵密,荷马从何而来?又为何重要?为何几千年前写就的故事,却依然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又如何能与如此遥远的事物产生如此亲近之感?它帮你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那个被神话的历史和真实的文明,充满困境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依然存在。

  《荷马3000年》读后感(四):直扣心底声响

  初遇荷马,是在初中历史课上,记忆中的荷马是一个悲苦的盲眼诗人,坐在石头上,叙述着那或真实或夸张或缥缈过往。那时的我,觉得《荷马史诗》离我好遥远,并不是由于年代地域鸿沟,只因听闻体裁是诗歌。直到邂逅《荷马3000年》,才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方面去接触荷马,听闻他在《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中瑰丽的叙述,也有幸了解了迈锡尼文明和那段并不平静的跌宕历史。

  真心觉得《荷马3000年》这本书值得一读,无论是作者对于荷马时代文化、历史、政治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剖析,还是充满描述性布景式的写作,都会将你引入一幅幅栩栩如生画面之中,仿佛你就站在那里观望着3000年前发生的一幕幕。在那里,你既会看到特洛伊战场上的惨烈,又会看到某个时间某个岛屿平和宁静;既会看到英雄的荣耀光环,又会看到人性中的软弱不堪一击、却又一直苦苦寻求加添的自尊;既会看到爱和悲悯,又会看到人性的扭曲和残暴。作者细腻笔触带领读者走过的不仅仅是荷马那一行诗句,还有对人性的另一个层面认知经验,让我们知道《荷马史诗》的瑰丽来源于它的真实,来源于他对人性不加以评判直白的描述。

  与此同时,作者也从文字、金属开采冶炼铸造、交通草原文化等方方面面还原了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形态,使我们尽可能真实的了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环境。

  非常开心能够读到这本书,可以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被神话的历史和真实的文明。将这本书推荐给那些喜欢古希腊历史和文明的朋友们,愿从中得到更多的见闻和启迪

  《荷马3000年》读后感(五):从英雄式的崇拜到探究式的存疑

  【前言】

  接触荷马时,我还是个初中生。记得当时,自己一个人跑去博鳌书城买下了一本《奥德赛》,不厚也不薄,印象中大概200多页。现在想来,那本估计是经过处理的,并非原版。时隔许久,在我读完《耶路撒冷三千年》后,我无意中看到《荷马3000年》这本书。《泰晤士报》如是撰评——本书乃是尼克尔森的才气热情与游历的结晶,是他给荷马写的情书......与其他同类学术著作相比,他的文字绝妙,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令人鼓舞。倘若为以荷马为题材的书设定一个合格标准——读罢是否令人心生投身荷马世界之中的念头,那么《荷马3000年》一书绝对可以轻松胜出。于是,我重新带着一颗热忱的心回归到角力、血腥的荷马世界中。

  【正文】

  《荷马史诗》是包括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巨作史诗。如果说,一个人要想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那么他必定会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而那个时期诞生的《荷马史诗》则也是不可避免成为研究西方文明起源材料。在《荷马3000年》中,作者提到这么一个细节,即许多人都爱搜藏《荷马史诗》,即便有些人压根便不懂希腊文。从侧面或可推断《荷马史诗》影响极为深远

  在阅读时,我亦能够体会作者的激情。这部书不似一般的学术研究毫无生气冷静,没有波澜;这部书是充满着激情的。全书共十二章节,从初遇荷马、领会荷马、爱上荷马、探寻荷马......一直到最后再思荷马,这既是作者的心灵追索过程,更是一场别具特色的西方文化之旅。

  从《伊利亚特》的粗犷雄奇到《奥德赛》的温谨绵密,在尼克尔森赋予激情的文字中,读者能看到《荷马史诗》对诗人——雪莱与济慈的影响;对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影响;对城市、对草原的影响。简而言之,荷马存在于欧洲的每一处海滩

  尼科尔森说:就某种角度而言,荷马检视了人生最糟糕的层面,尤其是《伊利亚特》,这会让人严肃起来,而且他不提供任何抚慰战士部分都死得凄惨,而死后也没有天堂,他们全都去到了冥王的冥府。但荷马想表达重点是:在这充满困境与磨难的世界,真正美丽的东西是爱——尽管暴力很真实,人们还是有爱人的可能。

  我不由想起当初自己的读《奥德赛》的初衷,那仅仅是出于对《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故事而痴迷,对于与之有关书籍读本都想读上一番。因此,当时读《奥德赛》,我并没有体会到这部史诗是怎样的温谨绵密,而迷失在了独眼巨人诱人毁灭的海妖的奇幻中。现在想起来,我并没有读深入下去。夏虫不可语于冰者,苟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次阅读《荷马3000年》想来是一个正确选择,因为他重新调整了我的认知,使我对《荷马史诗》的认识变得深刻起来。这本书的核心是一对相互依赖问题:荷马从何而来?又为何重要?作者也深知荷马的巨部史诗艰深晦涩,令人望而却步,但他依然坚信他对战争和苦难描写依然能够关照天命残忍、人性及其脆弱,以及无法逃离的宇宙。作者的看法成了导火索,让我从对英雄式的崇拜变成了一种带有探究性的存疑。这正是书中所提及的“单荷马”与“多荷马”之变。探究的种子被这个开篇而来的问题种下,而我在写下这篇文章时,种子生根、发芽甚至会开出一朵花,至于是何种花卉,我便布的知。

  虽然《荷马3000年》是学术著作,却并不枯燥乏味,相反它充满了文学色彩,也因此,我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挚爱深情。尼克尔森例举了许多译本对比细致地剖析史诗的写作规律,荷马的六韵布格调奠定了口述文学的基准。这是一种“将素材利用、组合起来的方式有效坚固可靠而真实;可以应对夜间的大海和风暴,可以保持其优雅和价值,就像其丝线在烛光中也能闪闪发光;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代代传承。”所以,译本如果过于修饰,其实是“反荷马”的,而欧洲山村不通文墨的诵诗人,恰恰是最接近荷马的人。在他们的头脑里,“诗是被封在神龛里的记忆,它的乐律永生不灭”。这不是崇古非今,记忆术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它曾经是一项无比重要的技艺,它的失落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遗憾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很可能代表口头诗歌传统终结。口头诗歌从本质上与笔头诗歌大相径庭,尼科尔森揭示了实际文本的研究如何消弭了二者的截然分别。尼科尔森从19世纪巴黎左岸小餐馆,龚古尔兄弟与圣维克托的激烈争论入手,转引至文学界对蒲柏《荷马史诗》译本的批评,蒲柏译本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对史诗中词语重复和些微的不雅穷究不休,为了叙事的优雅而牺牲了真实,反而破坏了史诗的本来面目完整性。当然,蒲柏将荷马带到了英语世界,就像一场激烈的文学风潮,席卷了济慈和雪莱等人,雪莱说“荷马是‘真’与‘美’的化身”,而济慈因为诗风的变化而被称为“伦敦腔的荷马”。

  荷马史诗融合了时代的气息,它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充实丰满,“就像浪涛一般,在希腊的礁石海岸涌动了若干世纪”。 荷马总是把一个繁杂的故事讲得简单而精彩。我们只要真实地去记述荷马,他的伟大、简洁和辉煌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种朴素和真实的力量是文学最重要的品质。

  荷马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强度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在《伊利亚特》四大段战争的描述中,我们经历了双方无数的厮杀。尼科尔森说,“杀戮是《荷马史诗》的真相”,这个真相中包裹着深沉的叹息,关于生命的无力和杀戮的无益。最揪心的场景:阿喀琉斯因为痛悔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于是亵渎赫克托耳的尸体,他将尸体绑在战车上,连续几天拖拽尸体,拒绝将其安葬。但《伊利亚特》不是阿喀琉斯一个人的愤怒之歌,他还是气势雄伟的特洛伊战争史诗,更是一首人性复苏的赞歌。我们目睹了阿喀琉斯的一切:最初的怒火中烧,盛怒难消,他的专断决绝,他最后克服冲动,陷入无尽的悲痛。直到全诗最末一卷,我们才终于在一幅心酸的场景中看到这位“弃绝怜悯”且“性如雄狮般残忍”的英雄,面对赫克托耳老父普里阿摩斯的痛苦时,他放下了他的敌意来盛情款待老人。阿喀琉斯站在对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人类在同理心的召唤中获得了共情,仇恨消逝,善战胜了恶。

  荷马史诗讲述的是英雄的业绩和命定的不幸,但是,如果不在诸神和死者的背景中解读,我们会很容易误读它的意旨。就像尼科尔森所强调的,西蒙娜•韦依将荷马史诗理解为反战诗歌,这样的理解还是小看荷马了。英雄的生命激烈、壮丽却转瞬即逝,所有人类的归宿趋向一致,这是神也无法解决的难题。正是出于对这一终极问题的突出兴趣,荷马史诗对死亡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战斗的关注。这也是尼科尔森本人面对死亡威胁,一次是海上风暴让他想起了《奥德赛》,一次是遭遇歹徒让他想到了《伊利亚特》,他的个人经历是本书一条副线,不时与史诗的主线相交叉,在这种交叉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史诗是如何进入个体的思维,这俨然是西方文化长期演化的基因起作用的结果。

  之前,我也提到了“单荷马”与“多荷马”的问题。尼科尔森说荷马“是擅于缺席的人”,的确,所谓荷马生平的信息是那么的不确定,似乎每个研究者的发现都大有不同,荷马出生在希俄斯岛?士麦那?伊萨卡岛?阿格利斯半岛?有人说他是英国剑桥郡人,甚至还有人说他其实是瑞典人。尼科尔森汇总了荷马史诗的历代手稿遗迹,也汇总了各类研究者的不同意见,最终在美国学者密尔曼•帕里的研究成果上继续阐发,认为荷马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但他的成就整合了前人“程式化的框架”、“精准的记忆”和“灵光闪现的创作”。所以,“《荷马史诗》,实质上继承了多样的传统:既是灵活的、现编现演的诗歌;又是永恒不变的、像墓前的石碑一样的、前人伟业的丰碑。”

  本书结尾,尼科尔森说,荷马不给我们提供答案,他拒绝作答,他只是把所有问题编成了故事。“在他的气息吞吐之间,是人生的复杂,是海上船筏汩汩的活力,是他一遍遍反复说的——你身后闪耀的复苏的晨光。”在尼科尔森如歌的行板的诗意语句中,缓缓合上此书,抬头仰望星空,有光芒穿越3000年。

  放下英雄式的崇拜,我们能够更容易地走进荷马与他的世界;带着探究的心,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何“荷马是擅于缺席的人”?

  《荷马3000年》读后感(六):我眼中的《荷马3000年》

  言及荷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部闻名世界的巨著《荷马史诗》。确实,除此之外我们对于荷马几乎是一无所知的。然而我们对于《荷马史诗》又了解多少呢?读罢这部《荷马3000年:被神话的历史和真实的文明》,我认为我们可以说对于荷马及其史诗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了。

  这本书卷帙浩繁,近40万字。正所谓“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荷马3000年》。我读这本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作者对史诗的定义。作者认为,“史诗这种载体,跻身于记忆之后、历史之前,占据了二者之间的空档,形成了人类追忆往昔的第三种方法:它尽力拉伸人类的记忆,使之接近历史的始发点。史诗旨在使遥远的的过往一如发生在今生今世,使那些伟大而古老的传说在今日仍能美丽而痛苦地绽放。”尤其是在作者描述其在南部斯拉夫以及塞维利亚采风时与当地游吟诗人的接触,更是用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了史诗的特殊属性。

  二、作者对荷马史诗语言风格的认知。这其实与上一点是完全相互呼应的,因为史诗在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中的特殊地位,所以造就了史诗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性。“荷马……不是古典时代的一分子,他与审慎的层级、与管理有序的人生和社会没有瓜葛。荷马出现在这种 ‘有序’的世界之前,是‘前古典时代’;他放纵,强硬,绝不会为了优雅而牺牲叙事的真实性。”因之,我们在荷马史诗中能够读到对残忍的杀戮场面血淋淋的描写,也能读到对性赤裸的渲染。

  以上的这些感触,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偏好。《荷马3000年》这本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认为是一部专题研究性质的论文,其内容庞大,想来也耗费了作者不少心血。总而言之,我强烈推荐大家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荷马3000年》读后感(七):荷马史诗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真正原味的“丛林社会”

  如何理解荷马史诗,这是否只存在于学院派的古老经典,是否已经远离我们而去。这是不是只有小孩子才会读的神话故事,究竟有什么意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斯》代表着什么,古希腊的英雄们真的是冲冠一怒,因为帕里斯抢夺了海伦,就要来特洛伊打这一场架吗?

  帕里斯,阿咯琉斯,阿伽门农在到底这场旷古烁今,连奥林匹亚山的诸神也来参与的战争里意味着什么,这所有的一切,就是为我们提供一部旷世史诗巨作供人赏析吗?荷马史诗篇幅巨大,古希腊文字艰涩,一望令人却步,为何我们还要讨论,从古到今,从地中海的农村游吟诗人含泪而惊人的吟诵诗人,到巴黎伦敦风雅的文艺评论界,从龚古尔兄弟,到雪莱济慈,一代代人讨论荷马,甚至各不相让,几有挥之老拳势态。

  然而他们真的没有意义吗,好莱坞直到现在每隔一两年就会拍些荷马史诗题材的电影,特洛伊,奥德赛,诸神之战,权力之眼,看着那些经典而又巨大气势的电影,除了惊心动魄的视觉听觉刺激之外,是否还会想到对于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中世纪,一直绵延到现代的西方,他们一遍遍不知疲倦的拍摄荷马史诗题材,是否他们的血脉里早已记入了古希腊的英雄们。但是荷马史诗代表的文化呢,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古希腊城邦如今又在那里,诗中的冥界在现实中是否真的毫无痕迹可寻?看看这本书吧,也许都给出了答案。

  《荷马3000年》读后感(八):每一个有希腊神话情结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荷兰3000年》,书名很容易让人想起那本广受欢迎的《耶路撒冷三千年》,这种以亲民的文学笔触娓娓道来的非虚构文本,少了学术书的古板和冰冷,读来让人兴致盎然。关于这本书写作的缘起,作者在第一章中有交代,脑补一下那个场景,也就是作者和友人在经历了一次穿越生死的出海远航后,翻开了《奥德赛》,突然对这本书对当下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感受,并由此展开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追寻之旅”。人和书的相遇就是这样奇妙,不早不晚,就在那一刻,它走进了你的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撞击你的灵魂。作者尼科尔森是一位历史学者,这也让他超越了文学和语言的层面,通过人生经历、考古发现、实地探访等,以更宽广的视角,走近荷马,做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解读。

  如果你有希腊神话的情结,这本书是一定要读的。没有读过希腊神话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本人读希腊神话是小学,那时课外读物极为稀缺,也没有什么新课标必读推荐书目,我甚至不知道希腊神话为何物,那本书就这样被我随手翻开,一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我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玩耍,坐在爷爷家小院的石墩上,从中午一直读到了暮色四合的傍晚。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句话,精确地描述了当时合上书上无以言表的感觉,“每次读罢《伊利亚特》的某个译本……在放下书的那一刻,我都像是饱经了人生沧桑一样。我深信,那一刻,在超越了艺术的层面上,我与‘生存之意义’直面相对。”这是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晚年说的一段话。

  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很多的知己,荷马对你而言也许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然而,对他们而言,已经把他作为严肃的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促使我们想重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次不是改编的故事,而是史诗了。在书中还能读到很多新颖的观点,在《匪徒与城市》一章中,作者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视为匪帮vs城市,个人暴力vs和睦有序,将现代社会的黑帮与彼时的希腊世界类比,然而,荷马并不持什么观点,他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他是所有人的父亲,悲天悯人看着这个世界。我们常说人文主义滋养了西方文明,希腊神话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荷马的确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荷马3000年》读后感(九):为什么说一定要聆听死亡的震耳钟声

  关于本书:跟随这位好领队,你不会迷路

  如果没有对这本巨著的基本了解,那么《荷马3000年》将会成为一本非常负责的导读之选。

  就好比对于一部电影的欣赏固然过瘾,而幕后花絮和演员花边更能帮助观众们解读电影更丰富的意义,而对于一本读后感或者二次元研究著作,将读者引领原著,更清晰深刻地肢解剖析,无疑就是最成功的功绩了。然而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学人推荐书籍”,我想更多还是因为作者能够遍布古迹,搜罗历史,将荷马的万卷书和万里路不遗余力的汇总,分析,并加以思辨,其信息量的之丰满和,镜头之多角度,方向之多纬度,所呈现出的文学研究价值,都足以让读者对这高精华度的盛宴大快朵颐。不仅如此,作者“掰开揉碎”的细腻笔法与“分享共鸣”的人文情怀,无不彰显着他作为研究者,诉说者,以及受感者的真诚与赤子。

  关于荷马:虽然来自西方,却能唤醒东方感应

  阅读书籍,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

  通过和本书作者的交流,也让读者间接获得了他与荷马作者交流的宝贵信息,打开了眼前一扇通往西方文化发源地的大门。随着这扇大门徐徐推开,我努力搜寻脑海中关于它的种种印记:竖琴,葡萄酒,木马记,很普遍是不是?动画片,童话书,高中语文课本,其中都出现过,对不对?

  对于东方世界,《荷马史诗》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听似距离现实世界如此陌生,但经过大脑检索,这些细枝末节的身影早已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悄然融入并不足为怪了,或许这些融入信息的精髓其本质就是共通的。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介绍到的“勇士三件套”:宝剑,镊子,镜子。这仿佛让我想起“徐公之美”,东方文人爱美亦然;又比如荷马的作者或者是一群人,由口口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东方的《诗经》算起来亦是同时代,同样的来自民间,来自传唱收集。东西方在历史的推动下,让这些分门别类的相似点,遥相呼应。

  关于生命:敲响死亡的警钟,世人震耳发聩

  作为古希腊的经典著作,诚如书中一位学者若所言“荷马的地位可与《圣经》媲美,而如果当年西方世界尊崇的是《荷马史诗》,那么现在的欧洲世界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荷马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那么除了历史和传承,是什么让荷马处于尊位,屹立不倒?书中已经给出了解读:死亡的意义能压倒一切。直面死亡,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经久的困扰现代人的问题,在遥远的荷马时代就已经被识破了。然而,阿喀琉斯到成为冥界鬼魂后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颇有一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味,却更加冷峻地认识:我们其实都是流浪者,我们其实一无所有,我们的生命轻如鸿毛,而财务都是浮渣。往时人在往时,现时人在现时,面对的问题一模一样:人们面对时代的局限,存在同样的差距难以逾越;面对万物宇宙痕迹之不可逆的无奈,分毫不差。

  可惜,这个问题微观到个人,将永远没有标答,如果你还没有死过。

  然而,一个对濒死之人的调查“你今生最后悔的是什么?”最多人回答遗憾某事未能去做。

  或许,正是因为时间轴对万物的公平碾压,“去改变,去创造,去生活,问问你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全力以赴,现在立刻。”才是对待死亡,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

  《荷马3000年》读后感(十):一个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的推荐

  因为本人没有读过荷马史诗,尽管《荷马史诗》这本书被冠以很多头衔,“最早的一部史诗”“ 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著作”“ 叙事诗的经典范例”“ 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 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尽管如此我仍然因为文化的差异没有去读它,好吧~我承认我怕读不懂这个事实打击我。但是荷马3000年这本书是简单的把荷马概括性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用“概括”这个词,是因为我觉得简单的一本书,不足以去让我这个对于西方文学的文盲,能够清楚的了解。我没有那个文化基础去对比,但是至少荷马3000年不至于让我在别人提荷马史诗的时候那么心虚!原谅我这旺盛的虚荣心!

  其实里面仍然有很多我不了解的,但是它足以让我对荷马产生了兴趣,以至于让我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在明亮的玻璃窗前,去细细品味荷马,或者某一天在一群文艺青年高谈阔论提及荷马时,我第一时间想起的不是那个凶猛的巨型动物。而对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简要分析,只是让我这个对于西方文学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点点不同而已。并没有让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仍然的混沌的,我不懂他们的心理,不懂的做法,不懂他们的信仰,不懂,不懂的太多了。可是,正因为不懂得太多,所以不想像白痴一样,所以想去了解!

  我没有过多的去说书里的内容,因为我觉得以我的文学素养,还不足以有引导大家,所以我能做的只有推荐。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就是让我产生好奇。希望你们能真正的有收获。

  存在即合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