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极简人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极简人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6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极简人类史》经典读后感10篇

  《极简人类史》是一本由[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一):《极简人类史》有什么看头?正是那一览众山小的视野才是最振奋人心

  没看过《时间简史》和《人类简史》,总觉得是大著作,包容万象,就像大辞典一般不易开启,因为一旦开启需要很多的勇气力量把握。直到看到这本大卫•克里斯蒂安的《极简人类史》。薄薄的小书,装帧和排版让人读起来很舒服文字内容又不深奥,相反的,读起来轻松但很长知识,有些东西很早就知道,或者在中学课堂里便分门别类的学过,但以书中“极简”“人类史”的角度,那些分类类似片段的知识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一个更广大的“大历史”的金线穿起来,更条理、更清晰了。就像推荐人比尔•盖茨所说,“正是那一览众山晓的视野才是最振奋人心的”。

  《前传:开端之前》读起来就是一部科幻片,当然,基于科学家们的考证,这些应该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片的起源基础吧。从宇宙大爆炸到基础物质粒子的产生,到恒星、星系的形成演变,各种辐射、能量此消彼长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息。那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呢?相对宇宙漫长的演变历程生命诞生进化都只占了一点点时间,人类的出现就更晚也显得更短暂了。有时候觉得生活很烦很累的人们,真的需要抬抬头,看看夜晚的天(或者看看此书),星星点点天空外,茫茫宇宙中有多少还是未知地球之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对比之下自己忧伤烦恼又算得了什么?

  人类出现以后,就进入了人类历史时期。当然首先是漫长的采集狩猎时代,历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远古人依靠采集或狩猎,利用自然中的资源满足衣食住等需要。在这艰难又漫长的约20多万年的时间中,采集狩猎者已经可以制作使用各种工具并能够恰当调整行为,迁移到新的栖息地。相对其他物种,这种能力也就是为何只有人类有历史的原因。随着发展,人类已经掌握语言符号并产生可能协作,人类的足迹开始扩展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到采集狩猎时代后期,一些地区的技术发展已经有所突破,引领人类继续向更近代的农耕时代迈进。

  农耕时代相对我们来讲就比较熟悉了,中国封建王朝有大部分都在此阶段。此阶段产生了最早的城市国家,有了不同等级和帝制统治,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加深,贸易网络军事侵占改变了不同地区的世界地位,直接影响了几大洲未来的发展。到了近现代,通常历史、地理政治课本浓墨重彩篇章,世界的变化就更快更大了。人口翻倍的增长,带来生产水平的翻倍提高工业革命带来的飞速发展),日益强大政府民主、文化的变革,政治、权利的普及和拉大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显著。但同时,人类面临更大的危机: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了更直接的对抗方式,军事强大、战争频发,各式武器纷纷作用于同是人类的自己,物质至上、欲望为先的精神虚无等挥之不去复杂的世界,不同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幻,资源总是有限,地球只有一个,现代人类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或许是因为书中客观通俗的语言,看到最后人类的结局更加让人思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人类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创新、自由沟通都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但却又是最坏的时代,全球变暖、资源枯竭、技术挑战伦理拥有摧毁地球的力量。书里一句话说得好,“所有这些(迈出的)步伐让人类的目光聚焦于现代革命带来的重大变化,提醒我们人类社会不断增强的力量和复杂性是有代价的。”

  如果在学校里就读到此书,真是学生们的一大幸运。书里串起来关于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的知识,以更高的历史视角、最长的时间线和系统的梳理方式呈现人类历史,引人思考。写到这里脑海里忍不住响起《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题曲,Our whole universe was in a hot dense state, Then nearly fourteen billion years ago expansion started. Wait…。仔细想想歌曲和历史完美贴合(虽然TBBT内容与歌曲并无多大关联)。想读此书?豆瓣简介在这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54615/。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二):人类的智慧

  《人类简史》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残暴一面,而《极简人类史》又展示了智人的智慧

  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历史学者,专注于研究“大历史”理论,著有《大历史概论:从原点到宇宙万物》等。本书是一本既学术又通俗的人类发展史,它涉及人类史的细节不深,但内容全面结构脉络清晰,给人展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全过程。书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宇宙演变为中心,从大爆炸到现在,宇宙进化经历了大约138亿年时间,8个层次,人类历史知识宇宙进化过程中最后出现的简短片段;第二部分,以原始生物出现为中心,展示了智人之前的一段地球环境转变的历史,如,最早的生命生于太古宙—原核生物,中生代的恐龙等;第三部分智人的出现,地球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断地改革突出了人类的智慧,一代又一代智慧的无限上升,文明的转变。

  《极简人类史》有两个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的写法:一是,它设有一个小型专栏,里面有记录一些额外的知识、试验,如农副产品革命的试验,关于在电子时代记录新石器时代定居点;大部分给人以一种思考— “思想实验”,在每一个小结时作者都会提出假设,给人一个思考的空间。二是,页面上方随时会有一个小贴士,提示关键词,如关于国家,关于战争,一战、二战等。整体上,在读人类变革的过程中并不简单接受历史,更是一种思考,跟着作者提供的假设,不如也想一想会发生什么。

  人类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地无限上升。采集狩猎时代是智人生活的开始,这个阶段发展速度有些缓慢,因为从动物到直立的人还是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当工具出现,技术和新型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预示着25万年的采集狩猎时代即将结束。随着人类的欲望、探索,人口地增长,农耕时代随之而来。在农耕时代(公元前8000至公元1750年),人类开始了更多的变革,也是在这个时代,世界快速地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的新格局。地球各个角落都在发展,西方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城邦,到最早的城市,最后成为国家,西塞罗提出了国家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人都是平等的。在东方,中国也从农业社会,逐渐建立了奴隶社会封建制度,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是秦朝,而最后一个是清朝。1750年至今属于近现代,工业革命,世界一战,二战等让全球又一次大变化,人类利用地球的资源、能源创新着新的技能、武器,帮助人类快速地成为所有物种的主控者。另一面,人类也造成了很多物种的灭绝,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人类到底还能掌控多久,还能创造多少惊喜,我们只能等待时间的继续……

  《极简人类史》为我们诠释了人类演变的过程,同时也给了人类思考的空间。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三):未来,会成为人类自由发展的新纪元吗

  历史学家就像一个双面雅努斯神,一双眼睛盯着过去,一双眼睛看着未来。专注于过去是历史学家向来的职责,着眼于未来则是一些历史学家,特别是大历史学家新近的使命。大历史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人类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日益与地球乃至宇宙紧密相连。在当今这个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生态危机此起彼伏,核战争阴影挥之不去的世界,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面临着共同的命运,都要认真思考他们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未来。大历史的提出,就是将人类的历史融入到宇宙起源、地球诞生和生命演进这样漫长的时段中,以此来揭示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意义。而这一切,最终指向人类的未来。

  作为大历史的奠基人,大卫·克里斯蒂安毫不讳言大历史的未来主义历史观。他在《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中如是说道:“大尺度历史观将不可避免地提出有关未来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应该成为现代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对未来的评估将影响到我们现在所作出的决定;而今天的决定反过来又将塑造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所居住的世界。”另外一位大历史的先驱弗莱德·斯皮尔也坦言,历史学家之所以要撰写如此漫长的历史,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担忧

  而未来曾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字眼,一个寄托着人们美好意愿和无限遐想的时代。未来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进入人们的意识,主要源于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主义历史观。人们相信,社会是不断向前演进的,事物总是朝着自身更高的阶段发展。然而,这一观念在19世纪末却遭到人们的质疑,一些敏锐思想家如尼采、斯宾格勒等人,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价值批判理性主义给人们带来的枷锁和桎梏。尤其是欧洲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后,对进步主义和总体上被称作现代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达到了顶峰。未来,那个被现代人寄予无限厚望和视为最终归宿的未来,会成为人类自由发展的新纪元吗?

  尽管现代文明的弊病给人类原本清晰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在一些现代主义者看来,这些弊病还是可以在现代性的内部加以解决。然而,诸如核战争、环境危机、资源衰竭等危及人类和地球的全球性难题,却不能仅凭更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性的自反精神就能够克服。今天,由于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持久巨大的影响,地球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的足迹不仅遍布整个地球,他们的活动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地貌,甚至成为地球地质变化最重要的力量。虽然科学家尚未确定人类世的起始时间,但他们给出了人类世开始的七个主要标志,即核武器、化石燃料、新材料、肥料、地层改变、全球变暖和生物灭绝。

  这七个标志中的前四个均为人类的发明,它们给地球环境造成的破坏显而易见。核武器的危害自不待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约增加了40%。水泥塑料、铝等新材料,因其降解过程异常缓慢,给地球的地表和地层也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化肥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过去25亿年以来一直保持平衡的氮循环,使自然界活性氮的总量比全新世增加了120%,直接引发了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森林退化等诸多问题。不仅如此,人类通过钻井、采矿、垃圾填埋、建坝、围海等活动,对地球的岩层结构以及地层沉积的过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某些物种的灭绝亦被归咎于人。因此,尽管这是一个人类主宰地球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类给地球带来不可逆的损害的时代,难怪一些悲观论者认为,人类世就是地球毁灭的开始。人类世的到来以及它所带来的这些重大问题,将促使历史学家从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的历史、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这正是大历史的任务,也正是这本《极简人类史》的任务。

  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历史学家高度概括出人类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线索,只提取那些人们已然达成共识关键节点。在这部《极简人类史》中,大卫·克里斯蒂安用一章来讲述人类历史的“前传”,即人类出现之前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和46亿年地球的历史;用三章讲述10万年的人类历史,并依次将之分为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和现代三个阶段。考虑到该书正文160页的篇幅(英文版只有101页),这部涵盖宇宙、地球以及人类的历史真可谓简之又简。也正是因为如此,书中没有一般历史著作中拘泥于某个特定时空的细节,只有那些对人类整体而言具有划时代性质事件,其意义或许正如克里斯蒂安在《致中国读者》中所言:“我们只有从各自的国家、民族历史中退后一步,将整个人类历史当成整体来审视,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即将面临的挑战。而为了更好地认清人类历史,我们不得不再一次退后,将人类史置于更宏大的地球史甚至宇宙史中来观察。”《极简人类史》所展现的这种大历史观为一种新的宏大叙事的回归创造了可能,它将超越任何形式种族中心主义,甚至人类中心主义,也力图摆脱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束缚,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客观和中立的宏观历史书写模式

  然而,批评者可能会认为,将人类史纳入地球史甚至宇宙史的范畴,必然会进一步弱化历史中人的因素,使这种历史充斥着冰冷的事实数据自然科学词汇,全无传统历史中生动鲜活人文内容。此外,大历史只注重历史发展的主干,放弃了丰富的细节,因而无法展示历史的多样性,有流于空洞的宣传和说教的危险。但在克里斯蒂安看来,传统历史编撰模式固然呈现出许多复杂多变的历史事件,但这些历史事件如果不能被置于一种明确的因果关系中,进而变得简单有序,便无法获得新的意义。从大历史的时间框架来看,传统的历史叙事,哪怕是延绵数千年的历史叙事,依然显得支离破碎,它隐藏了作为整体的人类本身,无法揭示人类历史在整个生物圈的进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就这一点而言,大历史不但不缺乏人的因素,反而直指人的存在和命运这样最具人的因素的根本问题。

  历史的编撰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历史学家既要关注细节,也要建构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固然无法涵盖一切变动不居的复杂事实,但它能够比较容易地阐明一种理念,一种从整体上考察世界、人类或者其他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并不代表一种普遍真理,而是为了接受人们批判性的检验,或者激发其他更具竞争性的元叙事。

  克里斯蒂安在《极简人类史》的序言中谦逊地指出:“尽管有种种不足,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书,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或许粗糙但却有益的世界历史轮廓,就像16 世纪航海家们使用过的地图一样。尽管它们最终被更精确、更复杂的现代地图取代,但是在当年,这些地图显得出奇得有用。希望本书亦能如此。”的确,在今天这个由于人类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风险性,而使人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历史的提出,为人类当下的生活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指导性框架。但大历史不应被看作是一种从整体上思考人类的宏大叙事的终结,它只是开始,目的旨在改变人类的历史意识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以便能够产生一种更为恰当地应对未来的新的叙事。

  2012年4月,在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召开的亚洲世界历史学家学会第二次大会上,美国大历史学者,加州多米尼克大学的辛西娅·布朗女士告诉笔者,激发她投身于大历史的一个机缘,来自于她在观赏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弗里达的名作《爱的怀抱》时所感受到的震撼。画中,弗里达怀里抱着自己的丈夫迪亚哥,而他们被大地母亲抱在怀中,在大地母亲的背后,则是宇宙母亲更为宽广的怀抱。这幅人类、地球、宇宙休戚与共的图景,让辛西娅·布朗不断去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他们未来的命运。

  弗里达名作《爱的怀抱》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四):万物自然生长

  在人类进化史中,万物都以自然生长的姿态更新迭代。00后世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怎么理解00后总喜欢把屌丝,傻B这些不等大雅之堂的词汇挂在嘴边呢? 00后,不需要标榜任何高大上的道德典范,拒绝接受成人告诉他的常规。屌丝,傻B,我们觉得这些词汇脏,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到现在就被灌输,任何表述人体生殖器词汇都是脏的,不能轻易说出口的。但00后不这样想,其他描绘人体器官的词汇都被公允,凭什么和生殖器有关词汇就很脏?这是成人世界的逻辑。00后不需要接受这套逻辑!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喜好去定义这个世界!无意中看到一段视频《儿童节,怎么认识00后》,真心觉得不错,值得大家一看。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五):极简不简单——极简人类史

  这阵子,北上广地铁站的丢书大作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这是作秀,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是重启全民阅读的新篇章。暂且不提这个行动最后成果如何,至少我所知道的是,现如今中国人的阅读率和阅读量仍然很低。赶英超美就不用想了,甚至于一些亚洲小国比如泰国在读书数量上比中国都要强。在中国除了读书少以外,另一点就是读书难。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人们,对于大厚本的、有深度的科普类、历史类、政治类书籍望而却步,把更多的读书时间分给了通俗小说、心灵鸡汤、成功学、养生保健这些书籍上。并且在读书时也有急于求成,尽快见效的心理,人们很难静得下心来去读一本与生活和工作无关无用的书籍。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其实也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读书喜好和读书习惯,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四本的极简系列,包括《极简人类史》 、《哈佛极简中国史》、《极简科学史》 、《极简海洋文明史》。用有趣、有料、涨姿势为口号,号召人们踏进历史的领地,掀起一场阅读的潮流。

  极简系列虽然号称极简,但是内容却并不简单,作者用极精细的笔墨,勾勒出了人类史、中国史、科学史和海洋文明史。历史细说起来讲上一辈子也是做得到的,即使如今已经分出门类,但是要将这一门类的历史讲好依然不容易。现存的史料需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同时还需要在彼此冲突的史料中做出选择,能够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极简历史除了要做到这些,还需要将语言和时间加倍提炼,这样写就的才能称之为极简,而对于历史来说,只有梗概,没有故事太过于枯燥,而细节多了,篇幅内容必然增加,这里面的取舍是一个大学问,幸好,这个系列的作者们功底都够深厚,这一本本历史读起来,框架清晰,重点突出,在趣味性上也有保留,极简系列将探索历史的门径就此铺就,等待着读者去做更深的探索。

  科学史算来是比较短的一段历史了。开端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当时的科学更准确的形容应该称之为神学。他们研究世界的构成,精神的构成,提出了种种如今看似荒谬的假说,但不可否认,就是当时的那些人,为科学做了一个开端。科学之路发展的既艰难又缓慢,原因主要是低下的生产力限制了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但人群中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依然借助个人的智慧,探索出了一条通往物理和数学的道路,科技的文明因此而有了增长的空间。

  当科学的真正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时光已经流逝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多年里,科学的发展几无可谈,直到哥白尼出现,科学开始了他独立于宗教神学的立场,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急速发展。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即使关策所得数据与地心说的计算不符,人们依然固守陈旧的思想,拥护古老的权威。而科学永远没有权威,永远没有绝对的正确,突破宗教的限制为科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生产力的提高为制造更精密的工具提供了基础,而这之前一千余年的积累则成为了科技爆发的动力。在这里,培根提供了方法论,伽利略用实地验证说明了什么才是真理,胡可用实验工具证明人类可以认识更多的未知,的牛顿一手构筑了覆盖宇宙的力学基础。科学终于被人所重视,而我们也在科学的益助下,开始了现代文明的生活。

  科学不断发展,人们的研究对象却永恒不变——我们生活的地球,包括我们自身的各种生命,地球之外广袤的宇宙。在科学兴起以前,宗教神学占据一切,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神学家做出论证,证明地球的生命开始于4000年前。但随着化石、岩层的发现,人们开始认为地球的年龄不止于此,但是究竟有多少,人们只能猜测,无法得出准确答案。直到1898年放射性原子的发现,人们找到利用原子衰变计算时间的方法,将地球形成的事件推测至40亿年。

  地球在这漫长的40亿年间如何变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同样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猜测与研究。起初大灾变理论占据的上风,居维叶认为,世界曾经经历过6次灾难性巨变,他认为巴黎地层发现的截然不同的化石可以证明他的观点,而且这个理论与创世纪6天的故事不谋而合。但是随着年轻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均质论取代了灾变论。世界如今的形貌并非突然而成,而是因为风、水、光的作用,在上亿年的岁月中缓慢改变行程的,而均质论的提倡者赖而也在西西里岛,法国立马涅平原等地找到了支持他观点的证据。然而大灾变理论却又在20世纪80年代重回科学中心,放射性元素铱的异常出现引起了阿尔瓦雷茨的注意,随后他各地寻访调查,找到了位于尤卡坦海岸的陨石坑,证明了地球曾经却是发生过大灾变,而恐龙和其他一些生物的灭绝或许就是与此相关。

  关于生命的科学永远离不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但进化论在当时解决不了靠什么能使子代继承遗传父代的特点,孟德尔靠他的实验得出了遗传的规律,赫胥黎发现的基因则进一步说明了进化的秘密,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生命的秘密一步步被打开,如今我们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没有能全部解开生命的秘密,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人们对的宇宙认识从最初的想象猜测,到运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变化。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现在人所皆知的太阳系,银河系等宇宙结构。经典力学也在对宇宙研究产生的量子力学前轰然倒塌,相对论论证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宇宙为我们大开了门,但我们所能接触的依然微乎其微。但人们也尽自己的可能去猜测去推演宇宙的产生和宇宙的变化,宇宙大爆炸理论应运而生。

  大爆炸开启了宇宙的生命,进而产生了星系,产生了地球,产生了生命,产生了地球上的主宰——人类。一部极简人类史,就由宇宙大爆炸作为开篇。人类史用薄薄一本小册子讲起来实在不易,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朝代、历史时期的划分都是讲述人类史的难题。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新的划分方式,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作为断代,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人类史。

  文明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生产力也随之不断发展。在文明初始的时期,即公元前25年,那时的人类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处于采集狩猎时期。当时人类数量稀少,发端于非洲地区,那时的非洲物产丰富,靠采集狩猎人们可以生存。人们组建部族,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社会等级制度尚未建立。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不断迁徙,踪迹遍布如今的各大洲。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稳定的农耕时代逐渐取代了采集狩猎时期。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种植谷物,驯养牲畜,由于种植农作物带来的财富积累,人们开始渐渐习惯于定居在固定的地方。城市慢慢出现,帝国逐渐形成。在农耕时代,科技进步和交流沟通都十分缓慢,各地因此发展出自己独立的特性。总体而言,农耕时期,社会的根基是农村,人口活力明显加强,社会等级开始分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创新,农耕时代以各种不同的帝国文明为顶峰。

  接下来就是科技、文明、社会飞速发展的近现代。以工业革命为契机,因大海航时代的到来,技术文明的沟通交流日益增速,科技改变了社会,帝国崩塌,自由民主平等的世界到来。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因于农耕时代的积累,而商业的发展,全球交通网络的建成,西欧通过工业革命的崛起,最终形成合力,让世界进入到科技文明的近现代。

  让世界进入近代的因素中,其中的一股力量来自于大航海时代,它带来的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资源、人口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农耕时代的发展和转变。而大航海时代正是海洋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受惑于精美插图,在这一辑极简阅读里,我最先翻开的海洋文明史。精美的插图配合着精炼的语言,海洋文明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上推至公元前四千年,人类就已经开始用原木或者芦苇造船,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但海洋文明史的开始则要往后在推2000年才有明显的进展,其实海洋文明史说穿了就是一场对于世界的探索征服掠夺的历史,中国在初始的时候扮演了一个开拓,创新的角色,自然也收益颇丰,但是中国在海洋文明史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急速发展的那一时段,竟然默默离席,任由他人坐大,后果自然你我皆知。

  作为中国人,在看这种涉及全球各个国家历史影响的时候,总不自觉的关注着中国,其实在海洋文明史上,中国占得分量真的实在太小太小,中国虽然也曾在唐代,尤其是宋代,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也在明代派遣郑和三下西洋,但是这些行为对于海洋文明史的发展,影响实在不大。真正对海洋文明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推动的力量,主要还是来自欧洲。

  欧洲被地中海分开,地缘的优势让这些国家纷纷进入航海时代。航海时代初始只是为了商业贸易,但随着交流的不断开展,文明、宗教、技术、物产在亚欧非三块大陆上不断交织碰撞,如今世界的雏形因此而成。海上贸易关乎着帝国的经济,也影响着帝国的发展。为了争夺贸易路线,罗马人和波斯人数次战争。而宋朝在北方民族的重压下,能够苟延残喘许多年,必须归功于航海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支撑了王朝的生存。

  海洋文明最浓墨重彩的一段就是大航海时代,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开端,西方文明因此是的航海拓展一举占据世界巅峰。西欧各国在西班牙殖民美洲带来丰厚利益的刺激下,你挣我夺,开始了殖民全球的脚步。他们的步伐在工业革命后不断加快,改变的了美洲这块土地,美国建立。殖民了非洲多年,非洲如今的情况大半归因于次。亚洲也未在航海时代里独善其身,印度沦为殖民地,中国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被迫从封建落后,走向革命民主。

  书写中国历史的笔墨实在太多,哈佛极简中国史是由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阿尔伯特•克雷格所著。西方人即使精研中国文化,依然会因为生长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在看待中国史的时候与中国人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所好奇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作者并未按照一般惯例上的朝代划分,而是将中国历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成了五段。第一段为早期中国,由旧石器时代开始至铁器时代的周朝结束。在这一段历史中,中国拥有夏商周三段朝代,发明了青铜冶炼锻造,陶器烧制和丝绸纺织等。此时的中国处于奴隶社会,直至周朝文明。在周朝,技术发展、政治制度变迁等等都不值得一说,周朝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思想的激荡碰撞,百家争鸣是这一段历史的最强音。这一时期诞生的孔子、老子、韩非子先后建立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这些人的学说流传至今,它们中间蕴藏的精神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也塑造了中国史。

  接下来的是中国最早的帝国及其后期,也就是秦朝和大汉。秦朝打败六国,统一天下,中国后来帝国的形貌都由此沿革继承。秦朝因法家而兴,却也因法家而亡。汉朝立国以后,为了便于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精神也从此指引中国读书人-更扩大范围的说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汉朝曾经无比兴盛,言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与中亚、欧洲国家开始了贸易上的往来。国家的强盛随着战争对经济的消耗而衰退,在连续碰到即为暗弱无能的帝王,西汉政权为王莽所篡夺。在作者的眼中,王莽的失败在于他不切实际的改革。而在中国人眼中,王莽则是败于他的不义的位置和卑劣的人品手段。

  中国在此时占据文人思想的是儒家与道教,但佛教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近来,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宗教。在此时,中国的科学也有发展,祖冲之发现了圆周率,但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这与儒家思想对科学的鄙弃有很大关系,另外就是中国对于科学理论的描述过于晦涩难懂。比如相似三角形的描述:“度高者重表,测深者累矩,孤离者三望,离而又旁求者四望。触类而长之,则虽幽遐诡伏,靡所不入。”科学未曾在中国真正兴起,而中国也因此在近现代吃尽苦头。

  帝制时代的高峰——隋、唐、宋。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混乱的时代,国家再次得以统一因为在治国中用力过猛,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大唐在中国史里是中国人心目中的NO.1。唐朝,在内国力强盛,对外文明兼收并包,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盛极必衰,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结束了唐朝的繁盛。作者在这一段写道:“最初,由于宰相李林甫有才能,玄宗不理朝政并无大碍。”有才干的李林甫大约只能出现在西方人的中国史中吧,作为中国人,只要读过唐史,都会知道李林甫是个什么货色,而玄宗后期的乱世,李林甫要负很大责任。

  宋朝基本继承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但与唐朝时相比,宋朝贵族实力减退,更多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士大夫阶层占据了贵族衰退的真空,成为社会上掌握权力的一个大集体。宋朝在商业上、技术上、文化上都有创新和进步。但是北方民族刚好在此时兴起,一路打到欧洲的蒙古人自然也征服了宋朝,蒙古人建都北京,史称中都,大元朝开始了他们的统治。

  帝国时代的后期,明清两朝。明朝继续帝国的统治,在统治期间,中国人口由6000万增至1.2亿。人口的增长刺激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永乐大帝时期曾派人出使西洋,但随后因为航海耗资巨大,明清两朝都秉持这闭关锁国的政策,直至被西方的炮舰打开国门。

  对于中国文明的自守,作者这样理解。中国政治的核心制度足以是国家抵御处理内部的事物,比如清朝晚期的太平天国起义等,发生了规模如此浩大的战争,清政府评定内乱后依然延续了70余年。中国的政治、文明核心足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但是当面度外来侵略时,中国古老的制度终于崩塌。

  中国被迫进入了近现代。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清朝与各个帝国的战争,民国的内战与抗日战争,国共的战争,直至和平统一。

  历史环环相扣,即使是分割为不同类别的历史在其中总有彼此关联的部分。站在更高的视野,看着曾经的历史,有震撼,有感叹。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阅读这套极简历史,就是为了知道曾经的往事,以此观照这个世界的未来。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六):极简人类史~从历史思考未来

  合上书,薄薄的一本,几天时间,我却已经浏览了135亿年的地球历史,不禁感慨世事变迁的神奇与并开始思考历史长河中人类行为的意义,这种宏观世界的读物总是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

  作为一个现代人,本书使我们站在近现代史的历程中,从宏观的大局角度看到了我们的地球是如何在大保障中产生的,这一部分现在看来不像是历史,更像是一种科学世界的科普,告诉我们粒子们如何产生凝聚,化学元素们如何组合,产生了什么,物种为什么来自海洋,这一部分其实对于不属于狂热科学分子的人来说是枯燥的,但书中却也以思考的角度引入了一些宗教神学对生命起源的思考。

  在这之后,人类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书中阐述了人类为什么如此特殊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语言文字的力量使整个地球联通起来,于是人类从适应地球变成了拥有改变地球的力量的主宰者,我们的视角变开始变得狭隘,因为与日俱增的人口数量,使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对我们自己的人类世界都自顾不暇,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生存的更好,如何在人类社会中与其他人相处,如何获得更多权力,交流沟通与矛盾的产生是一种无限循环,我们不断的改进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相比于地球诞生的135亿时间,历史只有几千万年的人类使地球在我们的角度变得越来越高级,变得使我们人类生活的越来越愉悦,但矛盾依然永恒存在却好像更加棘手,只不过我们从暴力解决更多的变成了沟通与谈判。

  终于我们发现我们现在的矛盾大多数却来源于: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只狭隘的将注意力放在了地球上一个物种——人类的身上,我们忽略了那已经消失的其他物种,曾经洋洋得意已经成为世界主宰的我们突然意识到了其他物种的存在,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和谐相处。

  摘录:

  现代产业革命最深刻的悖论就是,一方面人类掌控生物圈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展示出足够能力,表明我们可以正确运用这种掌控力,使生物圈更加平衡、可持续。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真的可以掌控我们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吗?想知道我们人类令人叹为观止的集体成就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流芳百年,我们尚需时日。

  想象着在未来我们的时代终结之后,在现代史也划上句号之后,我们的后人会如何来评价这个时期世界的历史呢?我们现在无法预料,书中说,我们应该时常想象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美好的样子和丑陋的样子都应该想象,因为我们就是属于创造未来 的这一代人~!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七):丰富有趣、视野宽广的人类史

  带图的文章点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c1MjAzNg==&mid=2649154489&idx=1&sn=d720411b36d567e1673c7d809dc596d6#rd

  这一本书是一位站在教学一线的历史老师写的。我们看惯了很多历史书,发现很多书写的非常厚。看一眼就感到非常的恐惧,比如《剑桥中国史》:

  当然,也有些的有趣的,比如这一套《易中天中华史》

  这一套来说每一本也不太厚,一本本的看下去也能发现历史中很棒的细节,是对教材的一个补充。 不过,这也还是太多了。

  那么有没有一本讲历史讲的轻松有趣的呢?当然有了,而且有很多,今天介绍一本《极简人类史》,抛开历史的细节,让我们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说起。

  说起这个,霍金的《时间简史》也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的,不过那本书比较难懂啊,毕竟那本书是现在人类的顶级科学家写的,让小白看懂真的是隔着太多的障碍啊!

  这本书把我们宇宙的浩渺历史简单粗暴的分为了四部分:

  1. 前传 开端之前

  2. 开端 采集狩猎时代

  3. 加速 农耕时代

  4. 我们的世界 近现代

  而这本仅仅200页的书,把宇宙几百万年的历史浓缩在了9.5万字之中,不得不说,作者的归纳概括能力是多么的强悍。

  好了,接着说这本书,这本书刚开始讲的也是宇宙大爆炸,刚开始的宇宙是混沌一片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宇宙。

  接着,宇宙是怎么出现的呢?这里稍微得了解一下基本的物理知识:

  现代物理学一个观点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极其小的点(时间简史里描述为奇点)膨胀,在其内部蕴含着宇宙所包含的所有能量,物质,粒子,空间,时间全部混在一起,在慢慢膨胀的过程中,宇宙发生了冷却,从现在开始各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开始出现,包括引力和电磁力。接着出现了电子和质子和基本形式的能量。

  经过复杂的变化,出现了恒星,比如太阳,出现了星系,比如银河系,接着又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物质,比如铁。

  反正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复杂的变化,这里只是简要概括一下, 这种感觉就像是科幻片里开头的那一段外太空的表现,比如《变形金刚》系列电影。

  本来是讲历史,先来段物理压压惊。

  接下来,作者又来了段生物,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的生物,即原核生物。它们能通过生物学家称之为“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能量。它们还可以利用令人惊叹的庞大而复杂的分子(我们称之为“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缩写)的特性进行自我复制。原核生物通过分裂成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个体,或者“克隆”,进行自我繁殖。原核生物之后就是真核生物了,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具体可以看这张图。

  然后,人类出现了。《极简人类史》正式开端。

  早期的人类长什么样啊?来看这里:是不是和课本上学的山顶洞人不一样呢?

  接下来人类进入狩猎时代:本书的一种观点是:最初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包括中国在内的人,都是非洲迁徙过来的。

  当然,由于历史久远,证据也不是特别确凿,所以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这个时期的人类的生活特点是生活非常闲适,但是生命短暂,平均寿命可能不到30岁。而且人口非常少,基因证据显示距今约7万年前,人类人口缩减至区区几千人,但是现今对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口进行估算,大体上还是依赖于猜测。

  接下来,就进入了农耕时代。

  农耕时代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呢?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是最早种植稻米和谷物的,要不然怎么出现的五谷杂粮呢?

  这个时候谈论最多的是农业,人口一多,一些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村庄,城市,等级,权利,商业,政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全在这个时候出现,下面这张图是公元前500年农业文明的扩散。在农业扩散的过程中,出现了宗教,第一个世界宗教应该是拜火教,随后出现的是佛教。

  这一章讲到的主要是世界的政治,历史发展,颇有点上帝视角看发展的意味。

  最后就来到了近现代。近现代是时间最短的:

  采集狩猎时代的持续时间超过20万年,农耕时代持续了大约1万年,而近现代仅仅维持了250年。在一个坐标轴上显示的话现在这250年将会非常的不显眼。

  近现代的显著特点是:

  人口增长加快,生产力提高

  1750年至2000年间,世界人口从7.7亿左右增加到近60亿,在250年里数量增长近8倍。这种增长态势相当于每年人口增长0.8%,大约每85年人口会翻一番。(相比而言,农耕时代人口翻倍时间估计为1 400年,采集狩猎时代的翻倍时间长达8 000年至9 000年。

  日益强大和复杂的政府

  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女性享有更多机遇

  前现代生活方式的消亡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工业革命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各种人性的欲望又会显示出来,上个世纪发生了太多的战争,让这个世界重新布局。

  而现在,文化又作为一种新的冲击波,席卷着新的世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总体来说,这本书能让你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重新过一遍世界历史。

  还能从中学到不少的政治,历史,物理,生物知识,而且作者作为一个牛津大学毕业的教授,考证态度严谨,说理充分,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今年4月份刚刚出版,可能看过的同学还不是很多。

  不过,确实大历史观,类似的还有黄仁宇。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八):大历史是树的姿态

  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讲清有人类以来的历史,这个问题在艺术家眼里和画画无异:要画一棵树,最容易是简笔画,两根直线画出树干、一圈弧线代表叶子;也可以勾勒出树干的枝节曲折、树叶的形状光影;更精细的工笔画可以明察秋毫地刻画出树的质地和纹理。无论何种画法,树干、树叶的基本轮廓大同小异。

  美国历史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正是如此解构历史。找到历史的主干脉络,把握整体印象,其余则是由积累、见识的增长慢慢添加。作为“大历史观”的开创者,克里斯蒂安仅用18分钟就能讲清人类史,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甚至将他的理论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可一窥大历史全貌。

  在克里斯蒂安看来,知识的盲点不应当成为深入思考的障碍。即便是历史学者,亦可能各有专攻,遑论普通读者。有人纠结于历史的起点,或者坦承不了解世界某些地区或时段的历史;有人讲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头头是道,一笔带过中国或印度。“没有现成的历史大图景,这些历史故事通常只是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感受。”哪些要素必须把握、哪些细节可以省略、哪些特征能举一反三,借助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一目了然。

  将人类史按照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近现代划分,就像给出了一棵树的雏形。各个时代又可根据地域和时间,继续细分;同一时代的社会形态有其共性、相邻时代间又经过循序过渡的变化阶段。据此画出时间轴,只要了解某段历史或某个事件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就可大致推测该时期的背景和特点、补充历史细节、判断史料合理性、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根据需要决定这幅图景的精密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优秀的人类学近代研究作品都以克里斯蒂安的分类为基础,或遵循相似分类、展开进一步讨论。如《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演变》等等。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大历史观在这点上颇有潜力。《极简人类史》中穿插的思想实验可视为克里斯蒂安的示范:将当前面临的问题代入某段特定历史时期、将某一历史现象糅合到今日社会形态中、比较相似的问题与相反的社会价值观……头脑风暴过后,我们可以更客观地思考过去的困境,而非以“事后诸葛亮”的姿态评论历史;亦可为现代乃至将来的困境开拓思路、寻找解决之道。

  譬如,黑死病和天花重创14世纪欧洲人口,今天死亡率攀升的艾滋病何时攻克是否有迹可循?又如,假设火山爆发掩埋学校,千年后的人挖出遗迹会展开怎样的判断?克里斯蒂安的揣测令人脑洞大开:“倘若对未来的调查者来说,房间的大小可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体育老师(在体育馆中引导活动)就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人;倘若书籍的数量说明问题,那么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就应该手握权利了;倘若未来的考古学家们知道支票和信用卡是什么模样,他们也许就会关注财务办公室了。”这又令人反思,我们今天对所谓历史“证据”的解读是否一定可靠呢?

  克里斯蒂安的目标,当然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观点可以见仁见智,但基础一定不能偏离时间轴太远,读者大可自行探索感兴趣的历史,得出相对缜密、有说服力的结论。

  如此读历史,真像孩子收获了一盒新蜡笔:谁都可以画一棵树,随阳光雨露丰沛完善;它可以变得越来越生动,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睿智、更自信,在大树庇荫下,无惧未来的挑战。

  ——丙申年读大卫·克里斯蒂安《极简人类史》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九):「极简人类史」

  「极简人类史」

  我一直很想看到这么一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脉络,这本书简短的做到了。

  45亿年地球的自我蜕变演化,造旧了我们现在的“人类世”。从一个宇宙的原子到到地壳,火山喷发大气层的形成,雨水陆地,水生物陆地生物的演变,恐龙,爬行动物到一次地球撞击的毁灭,到哺乳动物,猿类,进化到后面的25万年前出现在东非的“现代智人”……

  人类从“采集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到“近现代”的发展,产生了属于每个时代需求的能量消耗,劳动力分配,工具的创造,生物繁衍,相互沟通记录方式,宗教信仰的诞生,阶级管理制度,文明知识的创造,甚至是怀疑论发掘历史等等。让我不禁想到,所谓的“世界末日”会不会仅仅是再一次环境需求的进化。我们自以为的行为只是创造了地球历史的一段记录,并留存几亿年后新物种的“考古”。

  现如今如此伟大的人类,不断了解宇宙,登月,探索各种小星星,或许也可以为我们新的进化需求找到全新的栖息地,自主来一次生物的选择。但无论科技的如何创造,对待地球,我们这段生物不应该温柔的对待么?恐怕地球并未“淘汰”我们,我们肆意妄为的开发,反而自己掩埋了自己。雾霾,全球变暖一切的等等,痛心疾首,珍惜地球资源,为下一代多一份暖阳。

  《极简人类史》读后感(十):简明历史的别样韵味

  最近儿子学习国画,稚嫩的小手挥毫泼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意境悠远的水墨图画。看了之后,令人十分感慨。中国画与油画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从千万笔中取精华廖廖数笔,从万千事物中取动静相宜之物,在一勾一勒、一笔一划之间,便将画家的胸怀、气质、涵养、功力跃于纸上,在有限的画面上来表达出无限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久久无穷的回味。

  最令人惊叹的是国画的背景,通常情况下,国画采取大胆地夸张和省略,把画中的背景从繁压缩到简,从简压缩到空白。这种空白并不是贫乏、肤浅的意思,而是少而精,留空的艺术,是复杂与深奥的高度凝练。

  探究其中的秘密,可以看出,国画就是抓住了画作的精髓,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以简洁明了的笔触,便能通过极其有限的笔画,表达出无边无垠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所谓的“简洁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