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1: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10篇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是一本由苏小和 / 刘晓光(主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一):对企业史无知的,其实就是文盲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是一本名不副实的书。作为苏小和的读者,我期待这是一部恢弘的著作,是把中国企业家放在世界经济史中来观察的作品,阅读中却发现这本书完全配不上它的书名,正如苏小和所说:“事实上我更愿意把它当成一本宏大的读书笔记。”

  苏小和从郑观应、胡雪岩写到陈光甫、马相伯直至柳传志。时间跨度从晚清、民国直至当代。阅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历史的纵向,却看不到历史的横向。我们能感受到从郑观应到柳传志,从官商到人大代表的历史跨度中权力与企业纠葛不断的传统,却完全不知道郑观应或柳传志同时代的、相似商业领域的欧洲、东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是怎样的?他们与权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缺乏横向的对比,让我在阅读中一头雾水,中国的企业史变成了一种孤零零的纵向存在。这正是传统史学著作最严重的问题,在苏小和这里,却没有得以避免。他的写作当然具备了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但却太过缺乏“大历史”的横向比较。

  殊不知,缺乏横向的对比,就没有“大历史”可言。(书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对比,比如写柳传志就对比了杰克·韦尔奇。)

  在这样的缺失下,阅读《从大历史看企业家》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当然,这更多的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因为作为读者的我对于经济史和企业史的无知导致的阅读困难。)。无论是吴晓波的中国企业史,还是苏小和的中国企业史,阅读中最让人郁闷之处在于官商关系的无尽纠葛,权力对经济的无穷干预。这种干预严重到了让人困惑于企业史的主角明明应该是企业家,为何给人的感觉却是政治权力才是每一部中国企业史中无处不在的男一号?一个新的疑问由此产生:这是否是一种中国特色?欧洲和其他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印度)的企业家是否处于不同的生态之中,是否真如苏小和所一再强调的,西方企业家的主要工作是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创新;中国企业家的主要工作是应对政治的不确定性?

  多少年来,和中西对比一样,“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也被学者们反复比较,在经济层面,人们感叹当年日本政府办企业只是为了刺激国内经济,鼓励人民创业,一旦时机成熟便马上把国企卖给了私人,不与民争利;而大清的洋务运动却是国进民退,政府创业,让民间创业艰难。我读了《日本经济史:1600-2000》,才发现这原来是误传。日本政府当年之所以把国企卖给私人,是因为国企亏损严重,政府负担不起。

  美化其他国家的生态,并不利于我们更好的前进。就像整天夸“邻居家的孩子”,并不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当然,那则谬论固然美化了日本,却并没有丑化大清。(对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并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降低它的重要性。)在政府干预经济的维度上,日本和大清也有相似之处。两个政府都极度不尊重经济,把经济视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实质上,经济就是经济,正如xian政就是xian政,文化就是文化,它们固然重要,但不能被视为富强国家的手段;它们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被用作强大国家的手段。正如孩子是家庭中独立的一员,不能被作为光耀门楣的工具。

  拿经济当工具的政府(日本和大清),最终都付出了代价。拿经济当强国工具的个人,最终也付出了他们的代价。

  “……比如人们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多企业家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葬送了自己的企业建设和市场改进。比如著名的晚清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把一个纯粹的企业技术的学习与改进,置换成大国崛起的宏大目标,结果就是企业家灰飞烟灭,国家也一蹶不振。

  比如郑观应高喊出来的“商战”,事实上是借用战争思维,革命思维来理解企业家的市场行为。企业家的生产与交换,事实上是一种竞争,竞争是市场改进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是多种市场元素按照市场的自发秩序寻找发展可能性的过程。竞争带来繁荣,战争带来毁灭。”(苏小和《从大历史看企业家》)

  日本的国企和大清的国企都是低效的,亏损的,严重妨碍民间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我们的目光由此展开,世界上有不低效、不妨碍民企竞争的国企吗?

  我们的思考继续深入:世界上有不喜欢干预经济的政府吗?

  后人阅读中国企业史时常常感叹郑观应、徐润、唐廷枢这些人的悲剧。他们是成功的外企经理人,又有自己独立的企业,为何却去做国企(招商局、轮船局等)的官员,一入公门深似海,断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为之纠结的这种问题其实很“愚蠢”,因为在官本位的社会环境下,权力和财富的价值差异,就像钻石和黄金。(在非官本位的社会,权力也常常比财富更诱人。)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权力充满了风险,但又有几个人能拒绝诱惑?一百多年后的特朗普还放着好好的企业不做去竞选总统呢!

  在权力的诱惑面前,当事人的选择,其实一目了然。(虽然可能也确实有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因素。)回到具体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在空想和空谈中),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纵深并不复杂,政治与商业的纠葛并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晚清国进民退造成的后果,无论是在民国还是当代,在王安石时代还是在未来,都会一次次的展开。滥发钞票、政府管制、高税收、各种粗暴干预……所造成的后果,无论是在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还是瑞典、瑞士,无论是在古代、现代还是当代、未来,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造成同样的悲剧。自由被减少多少,经济就会被损害多少,经济被损害多少,我们的生活就会被影响多少。在普遍的经济常识面前,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特色和例外。

  最后,还是要强烈推荐这本书。虽然它没有我期望的那么好,但却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关于中国企业家的研究著作。(不同于文学作品,这类著作我看的很少。)“公司的出现是现代自由社会形成的必要前提之一,它为人们在经济上获得选择的自由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许应许《公司的渊源》)我们生活在企业和企业家的时代,企业能够享受到的自由程度,直接决定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哪怕你是一个公务员。)在现代社会,对企业史无知,其实就是文盲。

  我们阅读企业史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扫盲。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二):从大企业家看历史

  从大企业家看历史

  读《从大历史看企业家》

  文/方木鱼

  苏小和是个很奇怪的人,惊讶于他的身份:经济学者,诗人。能够把这两者结合于一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历史上向来不缺富豪。最早的陶朱公范蠡,携着美人儿西施,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的吕不韦,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就帮助秦流亡公子赢异人登上皇位,而自己也得以实现由商人到国父的转变。

  明朝的首富沈万三,连朱元璋修长城都要找到他借钱。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竟然独自承担了《南京条约》300万元外商债务中的100万。

  还有,很早人们就说过的,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是了,就是他了。

  胡光墉,字雪岩,1823年生人。本书中提到胡雪岩的发家史,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胡雪岩私自借钱500两给杭州候补官员王有龄,后随王有龄发迹。第二种,通过借2000两银子给一湘军军官,军官将其推荐给王有龄。第三种,说胡雪岩继承了没有后人的钱庄的生意。第四种,说胡雪岩的胆识被左宗棠所赏识。

  台湾小说家高阳,也是台湾地区“国防部”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在其六卷本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中采用了第一种说法。

  实际上,无论哪一种,胡雪岩的发迹和湘军,和左宗棠,和朝廷是分不开的。

  在《胡雪岩与左宗棠》一节中,作者说,胡雪岩能与左宗棠建立稳定的官商结合关系,缘于晚清末年战争频仍,朝廷军费缺失的局面。这是事实。时势造英雄。左宗棠在筹饷过程中借款,作为钱庄老板的胡雪岩从中发了财,胡雪岩红得发紫。他为左宗棠在上海代借外款高达千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提供情报,自己则趁机把阜康钱庄开遍各地,又在杭州开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店,提供给军队和民众,最辉煌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转折点是经营生丝业,遭受外商排挤,被迫贱卖,资产去半,后来资金链断裂,终于被革职抄家,郁郁而终。

  苏小和并未从戏说的角度去探究胡雪岩的一生,而是以学术的、科研的、经济工作者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商人个案,苏小和的工作的做的细致而到位,清朝的各种史料,清朝末期的报纸,此后的研究成果,都被他一一拿来,作为古为今用的素材。而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警醒:他(胡雪岩)在官商结合的商业习惯里,看上去运筹帷幄,可是在真正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却输得一干二净。

  关于商业、历史、经济,有很多不便言说的地方,但只要你读懂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企业家,你也就看透了大企业家背后的历史。

  当然,书中还写了其他多位晚清至民国,甚至现在的企业家,至于他们的故事,那就需要读者自己去阅读了。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三):转发:中国百年企业家精神

  中国百年企业家精神

  ——读苏小和《从大历史看企业家》

  (江泽涵)

  “企业家”一贯被视为财富的拥有者和掠夺者,事实上,他们也是市场经济的创新者与建设者,经济学家熊比特就将他们看作是独特的生产力要素。本书通过解析11位影响时代的企业家的立业之路,来揭露中国企业在官商缠斗、市场变革的背景下滋生的各类问题。

  苏小和按时段来划分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企业家。晚清的启蒙时代。洋务运动伊始,“官督商办”如雨后春笋,但并没有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组织模式。思想型企业家郑观应关注时代变迁和国家自强,却忽略了企业发展本身的逻辑和研究本土市场的重要性,以为只要和政府合作,市场就能一蹴而就。买办型企业家唐廷枢和徐润卷入官商结合的模式之后,那些企业管理经验也无用武之地了。私人型企业家胡雪岩起于民间,但是与左宗棠的合作,同样成了市场化的阻力。官僚型企业家盛宣怀通吃商政两界,曾煊赫一时,最终也在和袁世凯的角力中败北。士大夫型企业家张謇摆脱了政治使命和官场规则,建立起产权清晰的近代企业,可他的济世情怀和村落主义遮蔽了他的企业家精神,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信念使他经商不是以利益至上。

  民国的自治时代。当时国门被打开,内忧外患,民间自治力量得以勃兴,构成一种能够和中央集权博弈的社会性力量。“通过竞争来保持市场所有元素的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在此阶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依然存在局限性。这些自治性组织完全不希望看到中央集权体制的消失,或过分的削弱,他们谋求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良性力量。也造就出一批比较出色的企业家。马相伯早年注重引进外资,抢占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中年后不惜“毁家兴学”,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陈光甫处于政府主义和官僚管制走下坡路的环境中,通过民间集资的渠道,全面引进市场的自由竞争理念,他这一辈子都在推崇改革。周学熙和张嘉璈更直接同外国公司竞争,追求中国银行的独立性,试图走出长期以来的官商结合的陷阱。

  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苏小和指出,无论是晚清企业家的启蒙意义,还是民国企业家的自治精神,都为1978年之后的企业提供了发展和管理的方法论,但是1949年后中国企业家精神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种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社会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承袭。所以,当今依然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时代。以秦晓和柳传志为例,前者不仅深得学院精神,而且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后者将顺势而为的原则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又注重培养企业家团队和年轻企业家。

  本书既是回顾历史,也是陈述当下,将市场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置于国家发展与时代建设的宏大框架中:企业家的意义不仅在于拉动市场,更在于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承担起产业救国的宏大使命。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四):不错的一本书,虽然以这个书名来说,显然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刚刚翻完,这个春节全部交给这本书了。全书近500页,整体感受是有思考的一本书,让人失望的是全书的质量并不均衡,有龙头蛇尾之嫌。

  先说质量最高的部分,晚清、民国期间选择的几个样本:郑观应、盛宣怀、唐廷枢、徐润、胡雪岩、张謇。每一篇都是作者的思索,行文并没有完全按照对象的生平顺序来铺排,而是以作者的评价和思索来推进的。阅读中能总结出企业家的大致生平。特别是郑、盛、张几位,凸显出作者深入的思索和研究,对于其个人所面临的制度局限、个人思想局限以及其在企业范式上的探索和成败,辅以作者深入思考后对几位企业家在现代意义上的解读,很是启发人,读来是种享受。晚清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占去了几乎一半的篇幅。

  其次是民国部分,四位企业家作为样本,明显是不够的。民国期间,特别是13年-27年之间的自由散漫期间,应当有更多的企业家故事可以叙述。27年之后,更应是个“官僚与资本”纠结的沃土,样本量居然不如晚晴。更难以接受的是,这四位之中,对马相伯的论述流于表面,甚至连其企业经历都省略了。整篇读完,并不清楚马对企业经营的观点和事迹,只留下了其在复旦大学之上的心力和品格。另外几位,都是自由市场中搏击的全民营资本企业家,两位的主业是金融。行文上该部分已不能延续晚清以来的“资本与官僚”之间纠结的线条了。

  最后是现代部分的两位。秦晓那一篇又见光芒,构成本书末尾的一个亮点。对秦的思想有大量的梳理和描述,当然这里面不仅是企业,还有很重的家国和现代化等论题的部分。而柳传志的这一部分给人的感受是根本不该出现在本书中,基本没有多少思考的成分,全篇说好,给人的感受是一篇约访之后的杂志广告长文。最关键的,文末给出支撑柳企业家身份的最具价值思考,居然是他立足企业家本分不谈家国情怀(这与整本书的理论冲突),以及能带起一批企业家,还举了盛宣怀和郑、唐、徐等的关系来做比。这和本书前面部分的论述完全矛盾了,这几位根本不是门徒或师徒的关系,他们围绕招商局的斗争在晚清部分有详述,读起来让人莫名其妙。

  显然,作者对招商局的史料是有翔实的挖掘和思考的,与招商局相关的人物都有很深入的介绍和思辨。本书如果仅仅将晚清部分独立出版,以“晚清”替代“大历史”的标题时间框架,阅读体验会跃升。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读后感(五):透过大历史追寻中国企业家精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其实就是研究人性。时代和环境在变,但人心却一直如斯。你看现在所有的纷繁芜杂中,有多少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相似之处又或者是先例呢?与其说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倒不如说人性使然。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性,启发智慧。

  刚拿到《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的厚度“吓了一跳”,500页厚厚一大本,心想什么时候才能看完?结果看了开头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苏小和虽然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但是这本书并不能算是一本晦涩的学院性作品,相反,他采用了一种接近大众读者的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让这本书从本质上显得是那么平易近人。

  《从大历史看企业家》这本书分三卷:对晚清企业家的个案分析、对民国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以及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两种范式。第一卷“对晚清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中选取的案例是郑观应、唐廷枢、徐润、胡雪岩、盛宣怀和张骞。第二卷“对民国企业家的个案分析”中选取的案例是马相伯、陈光甫、周学熙和张嘉璈。第三卷“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两种范式”则是选取了秦晓和柳传志为例。

  作者援引了大量而又翔实的史料,力求还原当时的时空背景,加上作者细腻婉转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大时空背景下的“人物肖像”。郑观应过于关注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自强,反而忽略了企业发展本身的逻辑,他和政府权力的合作反而断送了他的企业家前程;胡雪岩起步于市场,却败于官场;张骞的济世情怀遮蔽了他的企业家精神,最后只能以企业的破产告终;还有“毁家兴学”的马相伯,早年致力于洋务运动,中年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就是他;从当代企业的代表人物——秦晓和柳传志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当代企业家的一些精神和情怀。

  如果您想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及当代企业家历史,假如您是一个追求史实与严谨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这本书所涉及的史料,绝大多数来自于海内外知名学者构建的经济史叙事系统,包括费正清、余英时以及杨小凯等;如果您只是想了解一下这些知名企业家的平生经历,这本书也不会令您失望,这本书就如同作者的一本研究进当代企业家史的一本宏大叙事的读书笔记,作者采用了一种尽量靠近大众读者的写作风格,用流畅的叙事笔触,并结合作者宏大的分析历史的视野和能力,并适当的加入了一些观点性的评论,运用人物命运变迁的故事性写法,形成了如今这么一本看似“宏大”的著作,实则“平易近人”的作品。

  一部“砖头”厚度的书读下来,竟然如丝般顺滑,这种阅读体验还真是少见。置于“大历史”背景下的郑观应、胡雪岩、张骞、马相伯、陈光甫、秦晓以及柳传志等企业家的侧写则跃然纸上,少了文学作品中的传奇色彩,多的则是“忠于史实”的客观思考;或许少了那么一点点趣味,多的则是理性批判思考。无论是出于研究进当代企业家史还是读近当代企业家生平故事的目的,这本书都值得一看。如果要阅读这本书,切记一件事情——千万别被它的厚度吓到了,虽然书很厚,但是很好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