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10篇

2018-05-07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10篇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是一本由另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一):凤毛鳞角,为什么不能是你

  在内心动荡不安高三岁月里,《萌芽》的杂志认识了另维这样一个作者喜欢她所呈现的世界,于我而言就像暗无天日山洞里,从隙罅里透出一点光,于是我关注她的微博,翻阅她的生活踪迹感叹别人的生活如此鲜活

  怎样的人生才算刚刚好?

  有能力去想去的地方,能够承担自己的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

  阖上书页的那一刻,我在想人怎么能过这样活色生香的生活,足够的努力,也有足够的气运,性格决定际遇,可环境影响人的塑造。

  一本书,14座城,18个故事,一艘重新扬帆的航船。

  我这样羡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拥有社会输出价值技能,能够怀抱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墨迹

  还有高度的自律,对时间把握

  我最喜欢《我记得你的15件事》,文中提到的少年稳重平静精彩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里的困难也不会带来挥扫不去的阴霾,也许耗尽体力,体内的血液却始终沸腾,精神永不崩溃,是我非常希望拥有的品质,因我什么都做不好,生活里每件事情都像大难关,攒足了力气想要撞出去,毫无章法,头破血流一无所获

  我想要战胜自己,愿生活不再是累赘,不再连最喜欢的事情也一并讨厌,一并懈怠,而我一无所成。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花季年龄少女背井离乡,在陌生的环境中毫不懈怠,与自己赛跑,在岁月里为自己画出了一条没有悔恨的时间轴。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那样精彩,每一次经历都是通过努力而换来的际遇,大抵也有上帝馈赠,在另维笔下的故事,不仅精彩,也有生活本来的面貌,两难境遇抉择生活会遇到的来自他人的恶意、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我只是该做的事做不好,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是真的想环游世界。”这话像一把利刃,我们在厌恶生活,不愿耐着性子完善自己的日子里,多少次想着逃离,去新的地方看看,以为一切会不一样

  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模式,能够改变的人只有你自己,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折射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想要的生活,只能自己去为自己争取。

  每个人的际遇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资源不同……,我们只能和自己不断赛跑,修正自己的缺点增加自己的能力,最终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另维,你在自己的人生中发光发亮,而你所记载文字,也将为他人带来动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二):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

  曾经在zhihu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小说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在别人家孩子大学、拿着父母的钱付房子首付时候,她选择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跳出苦海勤学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现在世界排名11的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光荣榜。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富*二*代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一文);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一文);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三):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另维小说《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读后感

  这本书我看了三天,现在简单写写我的读后感。

  另维的文笔细腻,很快就能够把人带到她所描述的那个情景里面,首先,我觉得对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关于社区学院的描写部分,因为作者的真实经历,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十分有共鸣

  其次,我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就是作者《首尔一夜》的故事情节描述,在这篇文章里面,作者着重写了她和欧巴的情感经历,在这篇文里面,两个人互相试探和略微有些暧昧感觉把握的很好。

  印象深刻的篇章是《名校白富美》。

  为什么要写这篇呢?答案是因为我觉得这篇被作者放在首位,也是萌芽的人气小说,半真半假的描述里面,让人们领略了这个美丽野心姑娘的成长旅途

  其实写作在我看来,也是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总结和提炼,另维的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她总是带着自己的热情激情去生活,在西雅图的快乐和悲伤,在大阪首尔以及加勒比海的偶遇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她生活的多彩的那一面。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见缝插针的看的。因为作者的语气十分轻松,所以看她的文章有的时候会有一种和她一起去旅行的感觉。

  其中最刺激章节是一则类似她和一个小姑娘一起历险的故事,整个故事有点儿末路狂花的味道。在这篇故事里面,我们很快就能够进入到她所描述的那个情景当中,来一次大冒险。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启迪就是,要带着热情去迎接拥抱生活,你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微笑回报你。

  为另维的勇敢喝彩。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四):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

  曾经在知乎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她选择躲开万人厮杀的独木桥,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给钱就能上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摆脱这个学渣集中营,埋头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问度娘,华盛顿大学无论在美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是排名前列的。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富二代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超越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五):干了这碗鸡汤 疗效在个人咯

  一直认为,人一定要在年少时把自己丢到陌生的文化里去,极大地感受世界和极速地成长。但我从未不曾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也就从未体会过其间的美好灿烂与眼泪挫折。当然,前提是你如作者和黎驼驼一般努力。希望实现梦想从来不晚,即刻出发。

  一些摘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 另维

  关于价值与心态

  1. 生而为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世界有所输出,是我能想到的最有意义的生命形式。

  2. 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富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3. 视野对人生的影响,是跨代的。

  关于过去与当下

  1. 该怎么办呢?从此不纠缠已失去的。哪怕偶然再会,绝不抱那过去的、过期的期待与心态。向前走,人强大了,心敞开了,世间就永远有待发现的新美好。

  2. 我逃得了工作、学业的困难,逃不了生活的困难。环游世界,只能是一个比我目前生活更为艰难的开始。我只是该做的事做不好,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已。生命彼此羁绊,我追求梦想,随心所欲可以,但我不能让爸妈埋单。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不了解就贸然渴望,都只是在为逃避当下找借口。

  关于赚钱与能力

  1. 生活的开始,是站住脚,赚钱,并拥有一项能力,让你相信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会化作积累和资本,让这笔钱在日后拖着一串零回到口袋。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

  2. 自由都是钱买的。因此,我从不肯停止赚钱。

  3. 不知什么时候起,出远门变作了生活的一部分。电脑打开,订机票,订酒店,租车,届时塞点必需品,机场坐一坐,飞机坐一坐,工作写作不耽误。(黎鸵鸵:她是个暴走天后,每天都在研究如何用更少的时间爱你做更多事情。)

  4. 是要熬好多年辛苦又一无所有的日子,还好辛苦程度,和日后的生活主动权基本成正比。(我毕业两年用假期走遍南美南非,不是我富裕,而是敢花,我自信我花出去的钱都是成本cost不是支出expense)。

  关于感情与梦想

  1. 不怕失去,不太倚赖,谁丢了谁都能活得很好,因为各自独立,在一起只因为一起说话、吃饭、睡觉、旅行的日子更有趣。舒服点爱情,都建立在长久的自我积累、完善的独立人格之上。

  2. 想要的还有很多。想赚更多钱,超越柴米油盐才关心得起自由和浪漫。想做注册会计师,想写一本畅销书,想开一家有格调的淘宝店,想创业,想去世界最好的大学读研究生,想变瘦变漂亮,想读遍好书,想去没去过的地方。想继续自律地自由,有规划地洒脱。想让养育我的人全都荣华富贵,帮助我的人全都收获惊喜,想输出不朽的价值。

  3. 每一个梦想实现了,却都只是个新起点。欲望没有尽头,辛苦也就没有尽头。还好,还在前进,在越来越了解自己,敢于挥斩伤人的有缘无分,在更广袤的天空下遇见对的人。还好,前进之余,已有足够的底气,在波多黎各的深夜,迎上加勒比海的风,尽情舞蹈。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六):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呢

  哥哥12月份就要考研了。他在一所海边城市的不知名一本学建筑,一心想要考清华的研究生。他带着轻松的口气谈今年考进的研究生除了一个北交的妹子,剩下的一个考了三年,另一个已经工作了七八年。他在五道口附近住青旅,白天要么考研辅导班,要么在清华找地儿自习,要么在三联看书,为了省钱三番五次找我看看能不能办我们学校的饭卡。我知道,他这是要打持久战了。“我还年轻,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那天晚上,他骑着单车来我宿舍楼下拿我帮他收着的快递,习习夜风中跟我谈了好多,关于未来,关于梦想。

  然后就看了这本书。其实四月份另维就来我们学校做读书交流会了,我翘了课去参加。

  知道她很久了。第一次读另维的文章是高三,在读者原创版上她的专栏,我还记得她专栏上的介绍,前nba主播,旅途中的人来了又去,旅途中的故事她打包带走。读的第一篇文章是这本书的第四篇文章《三个捐赠箱》,此后每来一本读者,我都先翻翻有没有她的文章。那时不为别的,只为在枯燥紧张的备考生活中能多一点新鲜活泼的气息。后来看了《精致小上海》(也就是书中第六篇),下定决心不去上海上大学。当然,后来高考考成浆糊,也没去成上海,来了帝都一个不知名211。直到现在都耻于跟别人谈论自己大学的我,当年也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誓师大会主席台上谈论着决心考清华的啊。

  呃..好吧跑题了再拉回来。

  中途才跑去读书分享会的我到了那间教室已是满座,她红唇,黑衣,高跟鞋,黑帽子,干练又精神,神采奕奕地讲着自己的故事。有人问她如何保持身材,她说写作时一般不坐着,总是一条腿搭在桌子上,将电脑放在腿上码字。有人让她讲她高考后出国前的那些事,她孤身一人多年攒的稿费从小城来到北京,和在论坛上认识的朋友一起租地下车库,每天生吞活背几百个单词,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进步,题依然不会做,直到有一天走进书店,翻开一本五三发现里面的题都巨简单,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走了很远。

  她说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不要浪费时间去犹豫,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往前走就好了。她说年轻那么短,铺张浪费了时间再后悔就晚了。她说你为什么不能是那凤毛麟角呢。

  很多人认为鸡汤无用,是因为他们不敢狠下心来去坚持,因为害怕坚持了也得不到。对于那些渴望成功,渴望向前的人,这样的鸡汤确实有用啊。有人说她目的性功利性太强,但这就是人生目标啊,就是努力的方向啊,人一心朝着更优秀的自己努力前进有什么可指责的。

  有梦就要去努力实现,不管通过什么办法。

  最后,祝哥哥考研成功。祝我们都能成为梦想成为的我们。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七):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赛过自己

  曾经在zhihu看到有人问,为什么身边“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点赞最多的一条回答是:有些回报是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升学,比赛,应聘,而有些回报则是没有名额限制的,比如健身,这世上允许有无数的健美男女。“如果我们把成功定义成超*越*别人,那么注定会失败,因为世上总有比你强的人;如果成功的定义是超*越*自己,那么真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是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你自己才是你唯一的敌人。

  另维在她的新书《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半真实半小说的方式讲述了她如何与自己赛跑,然后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18岁的她是小城襄樊的“学*渣”一枚,她喜欢写作、篮球、艺术、舞蹈,得过新概念大赛大奖,受过鲁*迅*文学院的熏陶,然而这样一份漂亮的履历面对“有名额限制”的高*考,却是枉然。她选择躲开万人厮杀的独木桥,独自去美*国*读书,开始了“和自己赛跑”的人生。

  她先是就读西*雅*图的一所社*区*学院——没有入学门槛的公立大学,师资力量奇缺,鱼龙混杂,她吃尽苦头,语言障碍,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还被同学欺*诈。在很多人都放弃了努力的时候,她暗自下定决心要跳出苦海,勤学苦练,用18个月把自己升级成学*霸,然后以千分之一的概率成功“脱逃”,转学到了华*盛*顿大学,她的战绩还被贴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对于一个原本底子差的女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迹。也因为这段经历,她在《社*区*学院》里写道:“原来,越是鱼龙混杂的地方,越是一面镜子,折射的都是自己的内心。”

  书里另一个和自己赛跑,跑出人生新高度的当属《名校白*富*美》里的黎鸵鸵了——与另维同读社*区学院,却在伯克利和总裁继承者男友之间果断选择了前者,白手起家把自己晋升为“白*富*美”的女孩。比起社区学院,这篇看似狗*血,有小*时*代即视感,却极大地触动了我。它反应的是一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象:90后一代的女孩,比起他们的60后70后父母80后学长学姐,更加的追求自我和独立,就像这几年播出一部就会火一部的宫*斗*剧,最后的桂冠都颁给了那些不依赖男人,勇于实现自我的女人,黎鸵鸵亦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在黎鸵鸵们看来,生活绝不只是遇见Mr. Right 然后把自己变成Mrs. Right的过程,生活更多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要趁着年轻,去许多地方,遇见许多人,要努力赚钱,自由生活。面对这样自带光环闪闪亮的女孩,我也不禁感慨:这个世界是属于不现实的人的。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另一个给我的启发,是关于旅行对年轻人的意义。上学、考试、上班、结婚、退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在每一个环节我们疲于超*越*别人,却忘了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另维在华*盛*顿*大学第三学年,也因为竞争陷入迷茫,她听从导师的建议,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停止了被迫赛跑的局面,休学,回国,旅行,她把自己年轻的足迹印满了世界14座城。在广州,她认识到“真正使自己痛苦的不是迷茫,而是失去眼里的光”(《小区里的芒果树》);在上海,她认识到在一份工作里,“你永远无法和一个真正爱它的人竞争”(《上海这座城,属于这些人》);在亚特兰大,她从黎鸵鸵身上看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强者风范。她听从一个“大神”的劝告:当走脑走不通的时候,试试走心。她试着跟心走,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写书,旅行,赚钱,积累,享受“自律的自由,有规划的洒脱”,然后在这途中遇见爱情。说到旅行的意义,另维借《甲子园同学会》里华盛顿大学学长之口说道:“我相信,哪怕乍看一样,一个了解、争取过其他可能性的人,他内心的世界比‘大家都在这样生活,所以我也只能这样’的人,更加丰盛和广阔。而内心有多广阔,人就有多少潜能。如果有一天我实在厌烦当下的生活,相信我,我知道上哪儿改变它。”

  愿我们在纷繁的世界,都能做一个“不为跑赢世界,只想赛过自己”的人,然后收获属于自己,谁也拿不走的自在、喜悦与丰盛。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八):仅为个人小感(不算书评)

  本来只是想在标记“读过”时简单说点什么,一不小心犯了啰嗦的老毛病,只好把短评的文字复制到以下… 这篇没什么逻辑的大白话于是竟成了我潜水多年后的第一篇书评。(大概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不幸进来的看官可跳过了)

  ~~~~~~~~~~~~~~~~~~~~~

  没有路径和方法,其实是“鸡汤”。但这碗“鸡汤”味道不错,对我胃口。我今年19,她在我这个年纪已经独自一人闯荡社区学院了,而我的确还是 如果现在马上独自出国是会“在安检口含泪和父母挥手”的天真女孩… “像白纸一样单纯的姑娘在我这里是耻辱不是夸赞。我要浓墨重彩,要自由自主,要内心丰富,要把脚印印满大地,把世界融入生命”,想想我的确到今天为止还是个“像白纸一样”的姑娘,自己也不觉得是褒义,从小到大多数时候会被老师夸“听话的孩子”,也渐渐不觉得是褒义,也想“浓墨重彩”,但由于经历极少,也不是个勇气无限大的姑娘,对自由丰富的人生有向往但欠缺作者那样坚定追求这种生活的执着。偶尔也有不安躁动的心想到处去看看,但行动力一直为零,心里一直“想去看看墙外的世界”,但到了实际操作上,会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会担心自己一个人不懂得生活生存困难。以前看《破产》C说Max“对成功有恐惧”,我也有点理解这种感受,虽然“成功”与我距离遥遥不可及,但一想到有可能有机会真的能“出去看看”竟也会感到恐惧。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许是自己还“心疼自己”,不忍心“逼自己一把”,而在这快一年的几乎每周三次热身压腿的过程中,我有点明白了“有时真的能逼自己一把”,虽然我的柔韧度还是在组里吊车尾的,但已经超出了我一开始对自己的期待,虽然现在每次压仍然很痛苦,但渐渐有点明白组长说得“放轻松压下去呼气”、是放松地感受那种痛的,虽然每次训练都不容易,但渐渐喜欢这种每次都像在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感觉。我扯远了… 是因为从高中就开始关注另维,所以从微博得知她“大耗心力”写出这本书就第一时间买了。我走的路很少,以后会付出行动走多一点,这本书也算是给了我观照另一种生活的机会,看到他们的经历,想到“只要我愿意,我还能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这也是我想做到的。这类“励志文”不是完全不好,但我觉得下一步我要多去读读“无用的书”了。期末来临+四级,考后要记得认真读书的约定。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九):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作为一个对各种营销策略毫无抵抗能力的人,恰逢人生失意需要鸡汤的阶段,微博看到另维姑娘卖力宣传自己的新书便火速淘宝下单了。

  失败的人总有共同的特色,就是懒惰。具体表现不同,归根到底,总无法脱离懒癌的各个病症期。

  在一个阴雨降温的周末,我手捧鸡汤,想寻求一些精神白粉,慰藉那些无法面对的事件。然后,我有点失望。

  容我欲扬先抑一下,且不说这算不算小说,有没有真实性,另维少女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叹,这充满魔幻主义的故事出现在一本鸡汤名字的书里,总让人时时出戏。如果他们牵手出现在一本名叫:那些我暧昧过的人的书里,可能目标读者更加有针对性。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空有一颗上进的心的妇女同志而言,另维本身的经历充满了励志效果。咱们不说网上喷子的例证吧,毕竟人无完人,从我这年纪回头看去,二十出头的姑娘,玩过笑过有梦想且切实走在实现的路上,姑娘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个体。我佩服那些想做冰即刻去做的人。在自媒体时代,他们都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精神偶像。为什么?因为人性本懒,比起日日操练自己头悬梁锥刺股,我们更愿意看过鸡汤够精神意淫一下另外时空中或许会成功的自己。那种爽,足以在某个寒冷的雨夜慰藉人生失败的酸楚。

  常年沉迷于鸡汤的大婶,在急诊室用右手打下以上。算是开篇,并期待一个勤奋自己的以后。

  《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读后感(十):不推荐看的书

  (原文发布于“远方有鼓声”公众号)

  “我听他的爱情,没了胃口,但还想听。”我看她的作品,没了胃口,还是看完了。给这本书两星。一颗给最初打动我的那篇文章,一颗给她对于写作的坚持。

  作者另维获得过两届新概念奖,文章也被ONE·一个选中过,出国留学打拼,一直笔耕不辍,寻找一切能写作的时间去写作。无奈,不只是没有天赋,还是对于文学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写出来的作品质量很低。

  人民网发过一篇文章,内容是说如果没有经历和思考,最好还是不要去看书写字,否则只是徒劳。按理来说作者走南闯北拥有很多不同于的经历,无奈写出的作品还没有郭敬明的可读。

  《鸭肝少年》和《蛤蜊浓汤》故事本身很好,可叙事节奏上一塌糊涂。鸭肝少年是上海夜里烧烤摊每次都会多给我一些鸭肝的向下少年;蛤蜊浓汤写了一个类似渔夫与富翁的故事,明明从买蛤蜊浓汤的大叔哪里那里知道幸福的模样,却还一心一意追究华而不实的目标。

  《抱歉啦,星巴克》从一开始就知道最后的结局;《首尔一夜》和《甲子园同学会》都是没有完整叙述的残次品。前几篇写爱情的《第一眼心动的人》和《我记你的15件事》更是从观念就是少年强说愁式口吻。与她同时代作者的作品也看过不少,但写的如此稚嫩还能出书的实在少见。

  此外整本书都在强调自己的荣耀,自己的身份与对写作的不懈。让我想起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一个劲儿的写,也强调自己对于写作的热爱,或许这是当下年轻人的写作态度也不一定。但过于向外强调,我看来是没必要的。(其中有一段还幻想将来某个小城的中学男生抱着她写的书充满憧憬。)

  随机复制两段段,感受一下:

  “真奇怪,我不是怕人目光的人,但你一眼,一笑,一个掰不出螃蟹肉很着急的动作,全都能打乱我的心跳,叫我不敢看你。我心里响起警报。坏了,我叱咤情场多年,现在老天终于看不下去,派人收妖来了。老天出手,果然一招就毙命。你与我说话,眼睛亮晶晶的,一面说一面取下沾满油渍的塑料手套,露出左手无名指上银光闪闪的戒指。”

  “你明明弹得最好,我听过的古今中外所有钢琴演奏会都无法比拟的好,贝多芬本人来了,也会哭着说你弹得最好。有没有爱上你我说不准。但那一刻你房 间里的情景,我多少年后回忆起来依然像昨天。不知道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瞬间。”

  写作也要配合着阅读,培养行文的节奏和预感。如果缺失这一环节,要么创新受人欢迎的新风格,要么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但愿另维能够在将来写出更棒的作品。

  打动我的那句话是:

  “于是明白,埋头做事的沉默时光改变人,都是潜移默化的,它慢到连自己 也察觉不到。沿途的看客只认结果,而年纪轻轻的岁月,输,输的都不是某一事件的结果,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