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隐秘的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隐秘的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9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隐秘的幸福经典读后感10篇

  《隐秘幸福》是一本由[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一):《隐秘的幸福》译后记

  文 | 闵雪飞

  因为神秘莫测的命运,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偶然地”成为了葡语作家。她本该成为一位俄语作家,因为她出生在后来归属苏联的一个小小的乌克兰村落。她也可以成为英语作家,倘若美国的亲戚先给他们一家人发出了邀请函。她也可以如同辛格一般用意第绪语创作,因为她是犹太人后裔,家中说意第绪语,父亲是一位犹太信仰的践行者与犹太复国主义支持者。然而,因为神圣的命运的意志,她的父母决定移民巴西,尚在襁褓之中的她来到了南美,归化为巴西人,终生以葡萄牙语作为书写语言

  甚至连她的出生也全然是一种“偶然”。如果不是因为她的母亲得了怪病,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本来不会出生。当地人认为再生一个孩子可以治愈这种病。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携带着这个伟大使命出生,然而她并没有成功:母亲的病终身不愈,直至死亡才让她得到解脱。或许正是因为自身生命这诸多的神秘与偶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才会终身通过书写探索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存在

  一九四三年,她发表处女作《濒临狂野的心》,获得了巴西文学评论界的盛赞。评论家安东尼奥·甘迪特与塞尔吉奥·米利埃先后撰文,认为这部作品的语言非常独特,叙事技巧也很新颖,呈现出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域小说截然不同风格著名评论家阿尔瓦罗·林斯阿尔瓦罗·林斯断言这部小说是伍尔夫与乔伊斯的文学传统在巴西的第一次“经验”。虽然他称赞了克拉丽丝的写作风格新颖独特,但却认为这种没有开头、中段和结尾的小说在结构上不完整,她的创作是一次“不完整的经验”。这种批评暗指克拉丽丝对伍尔夫和乔伊斯不成熟的模仿,遭到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强烈反对,她当时便写信给阿尔瓦罗·林斯,表明虽然“濒临狂野的心”这句话出自《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书,但这是朋友建议,在她写作这本书之前,的确没有读过乔伊斯,也没有读过伍尔夫。

  今天,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在巴西国内与国外均实现充分经典化,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我们可以洞悉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开拓性意义,而阿尔瓦罗·林斯的这番即时的“印象式”评价仿佛是一位伟大评论家偶然的失手。这样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尤其发生在开创风气的作家身上。阿尔瓦罗·林斯看到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新颖,但是他无法去为这种新颖提供解释,更无法为她在巴西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准确的位置。反倒是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安东尼奥·甘迪特敏锐发现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独特语言与风格产生原因:这便是使葡语在思考这个层面获得延伸与增长。在散文《葡萄牙语》中,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将葡语定性为一种“不擅长思索”的语言,她的独特语言运用与写作手法完全是为了挣脱葡萄牙语的桎梏,这是一种必需,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让葡语这一种“不擅长思索”的语言在抽象形而上学维度上获得了新的发展,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为葡萄牙语——这偶然成为她的母语的语言——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或许,正是执着地找寻存在与坚持在思考层面上展开书写让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具有了与乔伊斯及伍尔夫“偶然的”相似性。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为葡语与巴西文学所做出的第二个贡献,便是对文学主题的拓展。十九世纪末期,巴西文学巨擘马查多·德·阿西斯不满足于当时流行浪漫主义文学(注:这种与印第安人神话联系紧密的文学形式正是我们中国读者尤其熟悉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其高度发展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巴西文学开辟了一条城市文学的新道路,从此,巴西作家知道了如何不去状写巴西的奇异风光便可以书写出“巴西性”(a Brasilidadesempitoresco),这正是巴西文学的独特性,在拉美的西语国家文学中,城市文学未曾发展到这样的高度。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同样不去状写巴西的风景,她让当时流行“地域主义”的巴西文坛看到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要求作家去探寻人类最为幽深内心世界。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通过她的尝试,向所有人证明,全然向内的书写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写作,甚至是更为真实的现实主义写作,这种“现实”或者“真实”不是能够表现(represent)的,而是要通过对语言的复杂运用使其揭示(reveal)出来。而且,克拉丽丝的创新并不止于此,从她之后,主题不再是一个让巴西作家焦虑的问题。对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无所谓好的主题或坏的主题,也没有大的主题与小的主题,在对事物真实性的探察中,她消灭了所有二元对立,对于她,一切都可以成为主题:一枚蛋、一只蟑螂、一只死去的老鼠。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之所以消弭了主题之间的差异,是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够将飘浮于人世间的存在之真实表达出来。表达是真正重要的事,也是非常艰难的事,因为真实无法表达,一旦能够表达,那就不再成为真实。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一生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把她探寻到的真实尽可能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实现了罗兰·巴特所定义的真正的作家的使命:不去表达可以表达之事。

  小说集《隐秘的幸福》充分显示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语言的复杂与主题的广泛。《隐秘的幸福》出版于一九七一年,与《家庭纽带》共同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隐秘的幸福》中大多数文章在《外国军团》与《一些小说》这两本集子中已经发表过,虽然都是短篇,但大多非常复杂,具有深厚哲学意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文本具有很强的哲学气息,而且,从哲学/形而上角度研究克拉丽丝也是一种既定的范式,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与同样探索“存在”的萨特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文本中的哲学性不是学院派的,是自发形成的,基本上是一种本能。《隐秘的幸福》中的文章虽然主题彼此相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隐约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致力于内心探寻的必然结果。《蛋与鸡》一向被认为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最神秘的文章,甚至她自己也半开玩笑地说她也不懂。学者埃莲娜·西苏视这篇小说为Egg-Text,里面确实凝缩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起源时间、真实、存在、母性、表达、自我意识,等等。在《索菲娅的祸端》与《外国军团》这两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克拉丽丝的笔下小女孩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开始形成的。《男孩素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男孩的自我意识在无限绵延的一瞬间中渐渐形成。一定程度上,《讯息》与《进行性近视》也可以归在这一类中。《爱的故事》与《蛋与鸡》并《家庭纽带》中的《一只母鸡》组成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母鸡三部曲”,《爱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自我意识真正形成之前,将母鸡看成同类的故事。《世间的水》本是长篇小说《一场学习欢愉之书》中的一章,但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太爱这个主题了,便提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短篇小说。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中,水是非常重要的意象,这是由水的特性决定的,在这篇小说中,水之寒冷与无尽喻示着孤独自由。但水还有其他特性,比如水滴圆润可以让人联想到蛋,联想到环形,联想到非线性的一切,因此,水是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时间观紧密相连的,《星辰时刻》中玛卡贝娅喜欢钟表的滴答声,因为那滴答仿佛水滴就要滴落,其联系正在于此。对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水是一切之诞生的隐喻,比如人,就伴随着水出生;水也寓意终结,比如《星辰时刻》中的玛卡贝娅在血泊之中死亡,从水到水正是一种环形结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水也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催化剂。《世间的水》勇敢地潜身入海,让水进入到身体之中;《初吻》中少年喝过喷泉的水,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一个男人;《爱的故事》中女孩吃过鸡血汤,具有了成长的意识。这一切皆出自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为水赋予的这种特性。由于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意图是发现真实并将真实诉诸文字,上文那一句简单的“自我意识的建立”甚至不能概括以此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她对于内心世界的挖掘是多角度的,与其独特的表达共同结合成为了一个复杂的文本,因此,解读的方向始终是开放的。而关于最令她重视与焦虑的“表达”问题,不仅仅构成了形式,而且形成了内容。在《隐秘的幸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表述,比如,在《第五个故事》与《以我的方式来写的两个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对于表达之创造力的笃信。而在《索菲娅的祸端》与《讯息》的文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对于“表达”之艰难的展现。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从来不煲制心灵鸡汤,但一如所有的文字大师,她也留下了丰富精神资源。成为她的译者与研究者,成为这份遗产的直接受继人,这是一种饱含苦痛幸运。对于我而言,这些隐秘的幸福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对于“真实”的找寻是很多人希望的,然而这需要勇敢才能去实现。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借用无数人物之口表示,她宁可接受真实的丑陋,也不去接受不真实的美,这当然会导致痛苦。在作品中她不断地呼吁这种找寻与接受的勇敢,对于她,能够那样去写作,也是一种勇敢。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还告诉读者,自由不是随便能得到的,伴随真正的自由而来的,是绝对的孤独。人必须得有勇气进入那无尽而寒冷的孤独之中,才能获得极致的自由。她的这些话语自然不能让人立即获得勇气,但至少是一种信念的加强,因为接受真实而导致的痛苦与为了体验自由而经历的孤独也不再是不可忍之事。

  (2)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在作品中对于一切二元对立进行了消解,包括善与恶、好与坏、爱与恨、心灵与身体、感觉与思考、幸福与不幸,等等。通过将“感觉”与“思考”同一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接近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异名阿尔伯特·卡埃罗。关于“幸福”这个很多人心目中的终极命题,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用两个与时间相关的问句完成了消解:幸福之后是什么?幸福是一个瞬间?还是一种绵延?当“幸福”与“不幸”在本质上完成了同一,当“幸福”的最高性和终极性消失,真实便越发呈现出来,很多矫情的“不幸”也就变得可忍。

  (3)关于“表达”与“交流”,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曾这样说过:“书写永远是表达无法表达之事,就在字里行间你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消失殆尽,无以言表的永远大于可以言表。书写必须穷尽所有表达,失败宿命成就了它的创造。”用这番话语,作家变成了那位推石上山的西绪福斯。如果作家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与他用语词实现表达的东西之间总是无限趋近却无从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翻译的等同?或许翻译的创造性,就存在于那尽力趋近而却无从实现的等同之中。而译者的使命,就在于穷尽所有等同的可能与尝试中。

  闵雪飞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于葡萄牙科英布拉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二):隐秘的意识流

  隐秘的意识流

  ——读李斯佩克朵《隐秘的幸福》

  李斯佩克朵善于描述内心情感的起伏,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打开内心隐秘的通道,进入心灵悸动的文学世界。她被誉为继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之一,这可能只是个名头,相对于遍地开花的犹太作家群,她更像一个清新独立的个体

  她的小说结构往往不讲究情节诗意氛围散落其中,围绕情感的冲突点一路铺展,像烟花爆破,却难以看清实质的构造。她对人物刻画精准有度,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人物形态心理描写是李斯佩克朵的强项,每个人物的叙事都会深入内心层面开展,仿佛一个中心路口四处分散着条条小道。大篇幅的心灵独白构成了她的意识流写作特色

  小说《长路》专注于人性的探讨,一个被称为“小姑娘”的老太太,先前收留她的人家将她抛弃了,从里约热内卢出发走向一条未知的命运之路,另一家并不收留她,她时常回忆自己惨痛的过去——一个家破人亡式的悲剧故事。迁徙事件暴露了人性的冷漠,最后的结尾:“她把头靠在树干上,死了。”干脆利索,毫无拖沓感,她的死完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剧。其实,漫漫长路她只是过客,长路的“长”是针对生命而言的,这短暂路程,衬托着她冗长的一生,老太太带着过去的记忆悍然而去,只剩唏嘘。李斯佩克朵还善于运用逼真的意象,凸出针对自我的反省意识,在《宽恕上帝》这篇小说里摆明“我”与上帝的对峙,罪恶老鼠也迫害不了我。我可以抛弃自我,将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明晰出来,小说文本更像是哲思和清醒意念的组合体。

  《蛋与鸡》这一篇属于完全针对哲学的探讨,其中一句“我把中国人民奉献给你”滑稽又嘲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在微博上发出这个疑问,有位朋友的留言比较激进:“中国人对于生存的要求极低。只要能苟活一般不会主动要求什么。所以把中国人奉献给你就等于给你一个完美的奴隶。”诗人鲁鱼倾向于一种内敛表达:“这可能是作者所能想像到的,在地球上最为遥远、最不切实际,和他最没有关系的事物。”相较于这些解释,我更倾向于诗人喧零所言:“”因为中国历史是那样跌宕起伏,中国人民是那样在灾难苦痛中挺立着,正如“完美、纯洁”的精神,一种人类的本初面目,在任何霜风雪雨中,像不存在一样地存在着延续着。”这个疑问与后来小说集中另一篇名叫《讯息》的小说里再次出现——“他们有一种中国老人怀疑一切的智慧”——的关乎中国的句子相互对照起来,此处中国老人应该是针对孔子、老子这些思想家来说的,怀疑一切的智慧是辩证的法则,正如李斯佩克朵将“蛋”看作一个哲学课题,围绕着“蛋”填充更多的意义。

  幻象呈现,诗意突出,这也属于她小说里的鲜明个性。《分面包》简直就是不分行的诗歌作品,此类小说已经忽略了叙述情节,不需要基本故事结构,它在乎的是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而《索菲亚的祸端》将一个女孩子敏感的心境刻画地“翻山倒海”,“我”对老师的感情就像很多学生针对老师的暗恋情结那样,即便对方很丑。“我”一直在与老师的残酷(幻象中的老师形象)对峙中寻找温情,这种对峙完全是自我虚设,属于内心的肆意演绎,将一个小女孩的心思空洞放大。作者的语言是碾碎式压抑情调,看起来毫无温情,其实处处留下了希翼。这篇小说里的比喻修辞极有画面感:“我”九岁时,“就像一只海棠未折的花茎。”“我”十三岁,“他本该看到这样的我,仿佛一幅悬挂在顶楼阳台上的圣诞彩画。”当老师摘下眼镜,露出一丝温情,“他的双眼,就像两只温柔的蟑螂。”精堪的比喻融入意识流的奔放之中,夸张的气息之下,将一个《读者》式的心灵鸡汤故事,以悲壮诗意抒发出来,这就是隐秘的节奏吧。看似老师打败了“我”,实际上是自己打败了自己,抛开老师这个道具,小女孩一直就在幻象中与自己决斗。这是一次成长经历,从疼痛中激励自我,情怀的失败使她找到了遗失的宝贝。

  李斯佩克朵惯用的意识流手法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乔伊斯,她也被称为巴西的乔伊斯。两者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点,在一个敏感的平台上肆意放大自己的情绪,铺展地越来越松散,而精神却又是愈发精密有致。

  《隐秘的幸福》避开史诗的力量,更像一本奇怪的哲学思辨录。《爱的故事》是面对着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劫难,走向顿悟后的人生感触。《世间的水》是沉浸于劫难中那一瞬间,再现流逝的情感。《第五个故事》以结构取胜,金字塔一样的阶梯状态,将“我”与蟑螂或者其他什么寓意之内的东西,解构、组合,针对写作本身摆弄操控。可以说,李斯佩克朵以超常规的写法将这个世界还原为本质的萌动,为欲望的释放找到了新的出口,最终面对内心的那一面,残酷而又超脱。也许你找不到她的分散表达所要抵达的高度,然而她深入物事一直探寻的东西,与我们的生活趋向一致,仍是同一个战线。这样的作家容易被我们孤立,也是需要我们珍惜推崇的。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三):小说其实就是用哈哈镜看世界

  她的小说中很多事情都是从年幼的事情开始说起。我觉得这和弗洛伊德的很多思想正好有契合之处。我读弗洛伊德的书的时候,总是想到自己童年时期的各种事情,想到那些事情对我性格的锻造,实在是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那些事情也的确都很重要。

  在她的小说中,我又看到了这种视角。每个小孩在年幼的时候可能都是人经受得最多的时候。我们在年幼的时候,没有任何发泄的方式,所有的压抑都要储藏在心里,所有的困惑都没有人解答,我们甚至在受到侵害的时候都不敢跟身边的人说。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其实在她的小说中,就很侧重这方面的叙述,孩子们总是生活在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当中,这样的世界也许我们不懂,也许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确实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实。

  每个人内心拥有的独特感受。都是从这种年幼的记忆开始的。小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看作另外一种生物,会想象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或者用一种上帝的视角看世界,这些看起来滑稽的角度却是我们最开始真正认识世界的方式。

  承认之后,我们开始明白世界是怎样的。但是我们了解到的世界的模样其实只是已经创造好的模式,任何人都需要用这样的模式去看待世界。然而总有人能够保留自己的初心,让自己的内心保持自由。关注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好似不重要的事情,忽略那些常人都觉得重要的事情,用一种童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心里就像装了一个哈哈镜,看到的事物都被颠倒了主次和顺序。然而,谁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

  主次颠倒的这种视角,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其实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当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这件事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当我们在路边随意闲逛的时候,却总是被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东西吸引,觉得那些事情似乎才是对我们重要的。或者用如意和不如意的观点来判断更合理。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我们能够以某种方式存在的意义,其实就是十之一二的事情吧。

  幸福是表面的现象,但是隐秘的却是人内心的隔阂;近视是看不清,但是她笔下的近视却好像将人性看得更加透彻;狂欢是热闹的,但是在她笔下是滑稽和冰冷的。还有那几个关于小鸡的故事,关于爱情的故事,我总觉得是对于现实的另一种隐喻。也许是小鸡组成的王国,也许是一种虚拟的爱情故事。总而言之,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寻常看见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文学总是能够表现一个人内心的自由和信马由缰。我们读历史、看哲学,读到的都是真实的事情,很多人都告诉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懂得认清现实。但是我们想要让自己自由一点、随性一点,所以才会去读文学,甚至去创造文学。现实总有让我们觉得不如意的地方,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待,自然有我们内在的理由。

  我觉得她的小说就像从现实中打开一个豁口,在这个豁口当中,我们用哈哈镜一般的模式看待,最终看到的却是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四):不知所云的作者呓语

  买了一堆的短经典,总要一部一部读完。

  这本还是巴西人的书,看译后记说作者本来是乌克兰的犹太人,躲避纳粹的屠杀到南美,非常偶然,如果在美国的亲戚先邀请她也许就是英语作家了。

  24个短篇只有163页,断续读了也快一个月。每篇并不长,我并不太明白她在说什么。我觉得她好像看到某个事情或者物体比如鸡蛋比如母鸡或者某个走过的男孩女孩,她的脑子中就开始编织故事,或者探讨细节。我觉得她似乎读过一些哲学书,把某个观点淘到她看到的东西上然后呓语然后想象。而有编辑或者评论家喜欢,我觉得不知所云哪。

  看译后记译者说她对葡萄牙语写作是一种创新,思辨。是不是因为这个,她才被捧着如此高?慧眼识珠的编辑很重要,如果遇上我大概她只能抱怨了。

  欣赏不来那些细微的臆想。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五):以隐喻为特色,以哲思为指向

  《隐秘的幸福》是巴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有24个短篇故事,皆是她的代表性作品。这些故事主题各不相同,情节结构也较为简单,没有起伏波澜,也缺少深刻的情绪,但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隐喻。可以这样说,这位拉美文坛独树一帜的女作家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离不开满满的隐喻,而这些隐喻的指向性通常都比较宏大,比如极致的自由、成长的意识、真实的存在、爱情、母性、永无尽头的时间,等等。

  如果对哲学不抱有任何兴趣的读者,估计很难把这些篇幅简短却蕴意深刻的作品耐心读完。因为故事既没有那么多波澜跌宕的情节,也没有足够引发人们情绪的爆炸式场景描写。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故事里,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与你我的日常生活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她在这种日常生活场景中注入了更多的隐喻。这读起来多少有些枯燥,因为尽管故事篇幅短小,可由于这种富于神秘性的写作,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或者同一个故事要反复地去读。

  所以,要了解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作品,需要耐心,同时还要从平实的叙述中发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这样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充满压力和痛苦的。然而,那些一扫而过之后便丢在脑后的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真正好的故事,不靠着情节和情绪取胜,而是自有一种力量能够把读者引领到另一个世界里。在那个世界,我们可以暂时地忘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全然地关注着故事里发生的一切以及故事的最终指向性。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作品确实具有这样的力量,但并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把握到这种力量,从而与她产生共鸣。这些故事读起来感觉平平淡淡,甚至还会有些琐碎,但那直击心灵的力量往往是在故事结束时才能体现出来。

  在与本书同名的短篇故事《隐秘的幸福》里,为了借到自己心爱的书籍,“我”耐着性子克服了好多困难,最终,心爱的书籍到了手,“我”又是在家里转了几圈,又是慢慢悠悠地去读书。在“我”看来,在经受了那么多捉弄之后能够得到心爱的书,这就是隐秘的幸福。这种幸福让“我”感觉自己坐在云端,是一个“娇贵的女王”,是一个“有了情人的女人”。

  在成年人看来,一本书能带来的幸福感受可能是太不值得一提。但对于故事里的小女孩来说,这种幸福之所以是隐秘的,就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力不尽相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如何,那都只是每个人自心的宝藏,即便分享给有缘人,也不见得有缘人能够与自己产生同样的感受。而在《隐秘的幸福》这个故事里,作者的妙笔所在便是把心愿达成之后的那种内心状态表现得真实而深刻。

  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笔下,生活中的一切皆可以成为故事的素材。这就使得她的故事带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虽然故事的根子扎在生活的土壤中,可她却总能让故事的枝叶无限地伸展开来,最终上升到哲理的层面。

  这种看起絮叨琐碎实则值得寻味的作品,《蛋与鸡》可以算是一个典型,这篇也把对于存在性问题的探讨推到了一个极致。整篇故事,就围绕着厨房中的一枚鸡蛋而展开。作者的思维很开阔,这种意识的流动性看似是略带荒诞色彩并且有些不着边际,可我们的生活大抵上也是如此。作者只是借由一枚鸡蛋来表现她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思考。这种思考多而情节少的故事,读起来确实会有些枯燥。但哲学思考本身就是枯燥的,而诸如存在性问题这些内容,确实很难唤起读者的兴趣。

  但越是看似枯燥的问题,越是需要有人将它提出来。人不可能永远以一种轻松懵懂的姿态面对生活。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作品也正是在提醒我们:即便再平常的生活,也自有其哲理性,而故事里的隐喻,就是通过一种隐晦的手法表现出生活的哲理性。不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对生活缺少审视的目光,这则是人们的一个通病。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作品中少有跌宕的叙事情节,但这些短篇故事的构思却是非常精妙的,开头设置悬念,结尾抛出隐喻,《初吻》可以算是这一类故事中的典型。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故事并不容易理解,甚至需要反复地阅读,但在每次读完,都能从同一个故事中得出不同的感受,这大概也说明人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变化,所以,采用这种充满神秘性和哲理性的隐喻,才最能契合人类不断变化着的自我意识吧。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媒体账号 “妖精)

  《隐秘的幸福》读后感(六):于诗般的故事中信马由缰

  巴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是一个极擅长讲故事的人,她被人们誉为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其天赋令奥尔罕•帕慕克、科尔姆•托宾这些文学大家亦对其赞叹。李斯佩克朵的文风毫无拖沓,且用词犀利,但其犀利并非在于词语本身的华丽或刁钻,而在于其语言对意境表达的精准。为此她不需要用过多的词汇去渲染故事,同时其所述说的故事中那看似温和的表面之下蕴含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

  《隐秘的幸福》是李斯佩克朵的短篇故事集,全书24个故事,在这本短篇集中作者用其非凡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起点可以是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也可以是随时可以遇到的一个人物,甚至是某一个对话场景。但在此背后却透露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气息,这其中呈现的是作者对于生活及其意义深刻的体验与思考。

  开篇同名故事《隐秘的幸福》讲述了一位喜欢阅读的小女孩被书商的女儿无故戏谑,直到被其母亲撞破羞辱人的伎俩之后,前者如愿借到渴望的书籍,并被许诺借期无限。于此,故事的高潮便开始了,李斯佩克朵如是写道:“我回到家,却没有立即开始阅读。我装成没有这本书的样子,这样,待一会儿我才会大吃一惊。”故事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反常,如愿的女孩并没有因为获得书本而产生愉悦,书反而被其洋装成一种愚弄心情的一个道具。“为了这隐秘的东西,为了这幸福,我制造了并不存在的困难。”存在与不存在,这是一个隐秘的问题,或许正如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一般,它是存在亦或是不存在,又或幸福只是人们自身增设的一种感受。

  如果在24个故事之中挑选出一个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的故事,那《长路》将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长路》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喜欢自称“小姑娘”的玛格丽特,年迈的她是位“靠别人仁慈过活的老人家”,在故事之中她被人如包袱般送往另一处,在路途之中“小姑娘”一再的受到人们的嘲笑。但她内心所生起的却只是当年与丈夫生活的点滴,也曾有过的甜蜜,同样也有着儿女惨死的悲剧,最终生活只遗留其一人存活,在风烛残年之际,她无力向生活索求什么,正如她在面对年青人的嘲笑之时无力去回应,但生活早已在她脸上留下了一些答案,“她脸上有一种东西,杀死了姑娘们的快乐,又给自己添了一分执着。”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矛盾,所有人都将老去,生命最终的归宿何去何从,这并不是年青人会去思考的问题,但作者故事的深度却已有所触及,这不仅实现了文学的价值,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同时也诱引读者进行着思考。

  李斯佩克朵将故事讲的如谜语一般,在她所构造的故事世界里,一切都与现实息息相关,又显得略有偏移,她的故事旨在找寻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而这一切在故事的结尾处都如愿的让读者体验到。

  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如是写道:“这时,‘小姑娘’累了,她把头靠在树干上,死了。”这样的结局给人带来非常巨大的震撼感,这是阅读完了整个故事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即使人们已预知了人物的命运,但在面对结局时依然难掩悲痛。李斯佩克朵在这个故事中营造了种氛围,在结局最后一句话之前给人一种落日余晖的感觉,但在阅读到最后一句话时却瞬间掉入黑暗之中,心中一阵恐慌与失落。

  如果说著名诗人海子的诗“以梦为马”是他以诗的方式吟诵出其内在的心志所向往的精神世界,那巴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则完全将故事诗化,并用各种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去体现出一个故事所能带给人如诗般纯真和特别的感悟,而这正是诗的特性。李斯佩克朵的故事形式特别之处在于其叙述出其内在的对世界的思考,她通过故事间接表现出自身对于事物最纯粹的思考,在阅读她的故事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信马由缰的感觉,因为她的故事除了极具吸引力外,还能让人感受到对于事物如哲人般思考的价值所在,而这种思考却有如诗般有着一种即时的纯粹的体悟。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一个故事如果缺乏了想象,那这样的故事将无法吸引人,而优秀的故事不仅仅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吸引着读者进行思考,而这便是讲故事之人的高明之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