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归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归零》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归零》的读后感10篇

  《归零》是一本由陈坤著作,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归零》读后感(一):勿忘初心 重新出发

  《归零》这本书是“行走的力量”的分支,前半部分记录了2015年“行走的力量”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陈坤与志愿者们在香格里拉与世隔绝的240个小时的行走故事;后半部分通过专访的形式介绍了“归零”的生活

  “行走的力量”是由著名演员陈坤所创立的东申童画公司发起的心灵建设公益项目,创建于2011年,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方式,在过程中以止语的方式让内心真正平静下来,得以认清自我,注入力量。

  起初在看这个活动的时候,会觉得这是个很虚的概念,毕竟心灵的释放很难用一项行动来衡量。但是,单从2015年35000多名报名参加“行走的力量”的人数来看,这项活动无疑是成功,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能够成就很多人,也给很多人带去了困惑,寻求突破或是整装出发,“行走的力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突破点。

  我没有这样行走的经历,却明白“走”这个动态确实能让人放下速度,不再那么的急躁。在没有车的时候,走路是生活的常态特别心情不好的时候,出门走上几十分钟,不知不觉心情就会变得没有那么糟糕了。很难讲清楚其中的缘由,大概是行走能够刺激脑部神经,像镇定剂一般让人心平和

  “行走的力量”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不与外界联系,不掺杂过多的言语,只是单纯地往前走往前走。“行走第四天,能看到志愿者们身上的变化,呈现在他们脸上的,不再只有疲惫 ,那些自信乐观坚定情绪也在彼此传递着,渗透进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改变他们的,其实不是行走,而是内心的力量。”从2500米到4500米,路途是艰难的,有的志愿者差点滑下山,有的志愿者需重新走过,有的志愿者想过放弃现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不过,他们最终都坚持下来了。

  这段旅程,在外人看来,就像是人们在追逐梦想一路上跌跌撞撞,唯有坚持,方能成功。只是现实中这个过程对很多人来说,都太长了,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出发时候的心态。《归零》就是希望每个人,能够把复杂的现实简单化,把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回归到最初的,最纯粹自己,沉下心,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归零》读后感(二):就这么,归零了

  说实话,这书让我感觉挺复杂的。

  迄今为止,我看过了《去远方发现自己》、《呼唤洁净世界》、《往西,宁静方向》以及这本《归零》。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和陈坤有关,另外,也可以说这是陈坤倡导的“行走的力量”的衍生品。

  如果我没记错,第一本应该是《往西,宁静的方向》。那本书在当年给了我很多感动和力量。也让对陈坤作为一名艺人倡导这样类似于灵修、探索内心的活动开始兴趣,之后每读一本都会略失望一点,然而,你问过会不会持续追着读下去,我的答案还是肯定的,因为,读这个系列的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这个一系列的书籍让我经历了对陈坤路人转粉,粉转路人的过程。当然这对明星来说是太平常不过的,另外一个陌生人喜欢或者不喜欢他,都不会影响到他。但是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平实真实文字让人感动,进而喜欢上一个你无需看懂的人;但是如果这样的文字变成了“too much”的宣传效果可能事与愿违曾经的陈坤在乎人们是否喜爱他,后来通过精心,似乎变得不再在乎,但是,如果他真的想要通过做一个文艺走向人们的内心,其路还是漫长的。

  说白了,“行走的力量”在这一系列的书里,越来越成为一个作秀工程。因为也没有真的参与过,所以也不敢妄论,至少从书籍的制作上是比较浮躁的。本次活动,参加者还有豆瓣阅读作者远子,据说在行走之后,他辞职专职写作了。我知道,参加进去和外围观看完全不同体验,但是陈坤选择团队几乎一水的都是文艺工作者——作家编剧导演歌手、插画师……凡此种种,让人觉得灵修也成为一种特有圈小资的活动了。如果从宣传的角度来讲,当然这些人更能写出好看的文章、拍出美的图片甚至为此创作,只是,这和当初不分职业无所谓明星还是普通人,只要行走并且向内观测自己的初衷似乎有些偏离了。

  书的内容也比以往更为杂乱,以往基本都是成员的个人感悟或者访谈内容等,在《归零》里,通过一份普鲁斯特问卷交代了一些成员的故事,也比较简单。后面干脆是列出了一大堆灵修的地方和书籍,让人有广告乱入的错觉;之后感觉变成了Mook式的《我爱摇滚乐》,再之后变成了漫画版的科普;后面风格又变了,感觉变成了日式断舍离了;最后加入的竟然是微信圈上流行一阵子的年轻夫妻世外桃源的故事。

  单就内容来说,有可看的,有文字比较不错的内容,但是很少。活动图片很多,拍摄效果也不错,只是给人一种大杂烩的感觉,最后干脆告诉你,这就是归零。只要你放下,只要简单。似乎只要和艺术沾边,才能谈得上“归零”呵。

  其实,乱七八糟攒一本书,还真不如好好去做一个活动呢,你说呢?坤哥。

  《归零》读后感(三):行走的哲学

  不得不承认,现当代的中国人已经在思想多元化的深度影响下,没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大多数人除了物质主义不断的催动行为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和将到哪里去。其实这种问题产生所要追寻的就是哲学的答案,因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哲学范畴的。《归零》的出现实际上就是陈坤为代表的一群人在找寻这个命题的答案。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外来思想在不断的涌入到国内,可以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有正面作用的,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启迪智慧机遇,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大量的诗人哲人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的不断深化和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物质主义的理念占领了社会意识形态巅峰,所有的人都会义无反顾的向“钱”看,这样导致的最终问题就是社会文化、艺术等表象性的东西首先庸俗化,而这种现象竟然还被一些人宣传成为贴近群众的艺术,在我看来就是别有用心的误导艺术的走向。好在人终究是人,一些有识之士判断力在不断的纠正这种思想的异化,甚至有些思想家、诗人为了追寻理想信念而难以将肉体精神严格区分,譬如海子这样的诗人最后结束在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当中。这种结果虽然令人叹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精神更为纯粹,他们生活的并不空虚,因为他们能够追寻自己精神和灵魂归宿

  事实上,作为中国的人当认识到自己缺少一种精神支撑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寻找那些曾经使我们感到精神愉悦富足的东西。本世纪初以来,“国学热”的兴起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在从老祖宗那里找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归宿,我们试图从古代典籍中找到现成的答案,然而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明确自己内心的答案。至此,陈坤这个有着佛教信仰并且有一定思想沉淀的演艺明星发起了所谓的“行走的力量”,他试图通过行走这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来找寻答案。在我看来,陈坤这样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哲学的命题往往不会被所谓的界限限制,更多的是要放宽自己的视野胸怀宇宙万物去无限制的思考才能得到所谓的真理。《归零》中基本上就是“行走的力量”成员对于自己人生的重新思考,我想也正是因此才会有所谓“归零”的名字

  中国文化历来被认为是所谓“儒、释、道”为主体的,有相当多的哲学学者也认为中国哲学的主干是与文化基本相同内涵和外延。然而,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在《中国哲学创始者——老子新论》一书中认为,中国哲学实际上就是道家哲学,儒家并不是哲学而只是伦理学的范畴,因为儒家讨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哲学的根本命题。在我看来,陈鼓应先生正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而点出了中国哲学的问题关键,哲学命题主要是探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特别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宏观关系,并不能限定在人与人或者说是纯社会层面的问题。当然,佛家的思想与道家一样主要探讨了哲学的根本命题,也就是说佛家思想必然是哲学层面的,但是由于它是来自印度。因此是否将佛家思想算作中国传统哲学还是有探讨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佛家思想一定在中国哲学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我认为,无论佛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哲学理念即万物皆由空而来,《归零》恰恰就是这样的一本带有明显哲学探索精神的小书,其中的很多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彻底的归零,才能有效的摆脱任何无形和有形的拖累,最终找到生命意义的本源。

  作为佛教徒的陈坤而言,或许只有禅修的方式才能使他与精神、自然、宇宙合二为一,做到彻底的觉悟。那么在他的带领下,“行走的力量”成员们都在学习坐禅和禅修,对于这种方式我是不以为然的。寻找生命、自我、人生价值或是彻底的感受自然、幻化宇宙并非只有佛教特别是禅修这一种方式。在我看来,道家哲学对于开启人的智慧、理念和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会使受到社会各种纷乱思想和物质主义影响的人摆脱出来,从而进入到返璞归真清静恬淡境界。其实,归根结底人终究是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归零》中有一位“行走的力量”的成员写下了她与一位藏地信佛的旅店老板对话,那位老板说了一句“有信仰的人,总是离幸福更近一点”,我认为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就是《归零》这本书的核心要义。

  纵观《归零》很容易发现,这些人和文章想要追寻和表达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内心最为纯粹的东西,特别是在最后凸显了一些“极简主义”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这些在本质上就是道家所追求的,越为自然、越为简约则越能达到精神的极大解放,也就是最终要追求的“大自在”。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人而言,我们可能不会成为出家人那样无牵无挂,精神和肉体都达到了一个无我的境界,我们应该并且也可能达到的则是精神上的极大解放,内心的充实和富足,成为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人。那么,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明白行走的哲学即在人生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反思批判,最终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原点和思想的根基

  《归零》读后感(四):心胜于物

  2016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后,人们热议的除了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陪跑20年,凭借《荒野猎人》终拿奥斯卡影帝的新闻,还有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备受关注。那就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四项提名的《房间》。

  这部改编自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禁锢”的故事。然而,房间虽然限制了母亲孩子人身自由,却无法束缚他们坚强意志,对成长和改变的渴望,对独立自由向往。正如母亲所说: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心胜于物)

  之所以想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在阅读《归零》的时候,也同时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束缚了现代人的心灵,为何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的今天,人们的内心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对万事万物的感觉越来越迟钝,对明天的方向与生活越来越迷茫

  或许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也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还没有找到答案。于是,跑步成为了修行、瑜伽成为了修行、行走也成为了修行。

  五年前,陈坤发起“行走的力量”,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通过“行走”这种本能的方式,找回内心的宁静。五年过去了,他用一本《归零》来做出总结,所以,在第一部分“行”的内容中,主要讲述的就是“行走的力量”五年间的纪事,以及这个活动带给人们的意义和参加行走的人的故事。而接下来的“静”与“零”,包括“青年梦想计划”的部分,其实是针对“归零”这一主题的多方位立体解读。

  让内心空的方式其实并非只有行走一种,音乐、瑜伽、冥想,以及各种适合自己的“修行”,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而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居住地、兴趣、爱好等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影响到心情与心境。通过对环境改造荡涤心灵,营造空杯心态,也是一种方式。

  禅宗六祖惠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空”,只是内心不断生发出的各种欲望渐渐将它填满,当它不能负荷的时候,人们便产生了“心累”的感觉。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明白自己需要静心已经不是问题,难的是如何去静。

  归零的目的并非是走向虚无,而是为了找到初心,重回原点,再次出发。出门远行也好,闭门静心也罢,学一门手工艺,或是专注于工作本身,其实,只要学会从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将心中纷扰的外物除去,便会得到内心的宁静,从而产生“致远”之力。

  如果说书中的内容能够撼动人心,那过于夸张。毕竟,比起真正参加过行走的人,坐在房间里阅读的人没有感受到那种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和对精神的种种磨砺。但是,陈坤“安静从未在远处,只在当下”的总结可谓一语中的。安静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为什么那么多人却需要经历千山万水的跋涉才能够找到它?因为只有在行走的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学会“放下”,学会停歇,放空自己,观望内心。

  毕竟,心胜于物。即便世事纷扰,只要学会控制欲望的源头,找到拒绝外人外物对我们的内心侵占的方法,便可以获得归零的智慧,找到静心的源泉。你呢,找到了吗?

  《归零》读后感(五):放下

  人生最奇妙之处应该就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少年时,我们会羡慕成年人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直到这份权利放在手心的时候,才能感知到那份沉重,但是这样的选择依然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有的人选择追名逐利,有些人乐于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有的人喜爱独善其身,也有人愿意兼济天下,但是我想在所有选择中最难的应该就是放下吧,所以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归零”才如此令人着迷。

  现代社会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坚硬的社会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也逐渐变得简单粗暴单一,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一般,将每个人牢牢吸引在地面上,而陈坤所发起的“行走的力量”无疑是一种让我们摆脱引力的方式,在这个万事万物冗杂繁芜扑向你的世界中,能够选择一种单一的状态真是难能可贵,行走本是一个简单的行动,却是构成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活动,在艰难行走的过程中,是最适合放下一切专注于行动与思考,低头反观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刻,在这个将一切社会属性剥除的地方,人也仿佛回归了自然的本能,重新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快乐与自信。

  而这样的公益活动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就是这同样也是一种因缘际会,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人们因为对于行走、归零的向往,而走到一起,在行走的过程中,一起走在略显艰难的路途中,一起沉下心观察身处的环境之美,也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内心的收获,并且在彼此的交集中碰撞出心灵的花火,了解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感受到的是他们走过每一步中的宁静与坦然。看着那些感受、照片,甚至是随身携带的便当盒在不同地方的留影,虽然我们并没能参与其中,却像真正和他们走过了这一路的旅程。

  同时,书中也请到了建筑师、媒体人、日本和纸职人、法国默剧大师、美国极简主义生活家等各行各业的人,为读者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归零的方法,这些人对于自己专业的感悟让我们体会到,我们不仅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用三十天达到极简主义,也可以在职业中践行宁静深幽的准则,其实归零可以适用于任何职业、文化以及生活,而行走无疑是实现这种状态的最好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