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10篇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是一本由杨晓哲 著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52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一):你以为未来很远,其实很近,它在不均匀地分布着

  因为自己是做中小学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所以看到书名是互联网加教育,响当当的名头,用几天的时间翻看了一下。很长很长一段的时间都没看,今日翻开,再作一番梳理罢。

  依我的理解,书中提到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教育的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电脑的运用,教育+技术的维度,比较初始,电脑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角色出场的;第二个维度是:教育+互联网,有问题,找百度,只要一个学生足够好学和专注,虚拟的互联网可以满足个人绝大部分的涉猎和求知欲,虚实之间,互联网一下子取代了教师许多许多基本的工作;第三个维度是:教育+智能终端,在学校,也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老师常识性的教授意义变得非常的浅薄,有问题,远没有手机联网查询一下得来的快;第四个维度是:教育+有智慧的老师,老师的定位和角色,和之前的已经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之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的老师,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着,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你,和你一起去发现问题,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学生自己去找到;第五种维度,是教育+学生,完完全全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探索,成为第一要义。

  《星际穿越》里面有一句话:我们以为未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句话在自己当了一年多的互联网在线教育之后,深有感触。我带着初二数学班级,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跟着我学,在互联网上,只是每天固定作业批改和互动,就这样。这个孩子,已经远远超过身边的同学,超前学完初中要掌握的知识,从每次做的作业中来看,妥妥的,学习成绩还很不错。他谈不上非常有天赋,只是很普普通通的学生,只不过有了互联网教育,将线上最好的资源利用起来了。

  而正在同样的时候可能,西南同样年龄山区里的孩子,估计还在用很原始照本宣科和抄题的方法在教授和学习。

  资源,以及每个受教育的结果,竟然这么地不公平

  每个人都是在不公平的状态下,争取自己受到更好一点地待遇位置罢。

  回到文本本身,第23页提到机器人:造成糟糕的就业现状原因并不是技术的停滞,而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无法更跟上机器脚步。好有道理样子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产物,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教育的方式目的。教育的目的,相应地也做了调整,主要培养一个人的: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

  演讲出名的有:ted ,即是:技术、娱乐和设计的意思

  在第二维度部分,教育+互联网。提及大数据应用:互联网中的数据分析没有苛求背后的因果关系,只是告诉我们数据的相关性。客观真实

  而脑电波、虚拟现实中的沉浸式学习、以及记忆改写,这些都处于试验阶段。每一种形态,都可能随之印象一个老师的工作。但是,都有可能。

  如果连思维方式都可以进行随意添加与篡改,有趣的猜想和问题。

  第二维度之:虚实之间,这里提及游戏化的思想的运用;游戏可以是有目的地逃脱,经过深思熟虑主动逃离。

  这里引用了俄罗斯的方块游戏:让失败变得有趣,人们就会继续尝试,并保持最终成功的希望。在虚实之间,成功的希望,比成功本身更刺激。p87

  第三维度,主要围绕学习的工具展开,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工具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有电台视频途径

  工具太多,这时候,运用碎片化时间成为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第四维度,讲互联网+处境下的老师,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情境和学习引导的设计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孩子知道如何思考并且掌握探索的方法,比起直接说出标准答案有意义。p152

  威廉·吉布森的名言,很切合五维突破的主题: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还没有分布均匀。p164

  至于第五维度,主要讲学生。学生本身,可以给予极大的自主权,子互联网环境下,要换一个老师辅导是非常非常平常事情。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换掉辅导老师。也都有权利选择学还是不学。

  选择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了选择才会有全身心投入。p189

  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预测,而是去创造另一种局面可能性,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充满了种种可能。

  学习的过程只能是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尝试和构建。

  以上就是《五维突破的》大线条内容整体没有令人非常惊艳感觉,主要是跟着作者,把互联网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和目前情况,大致梳理了一下,也是很不错的。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二):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 :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化对教育的冲击

  很多年前读过一本书《学习的革命》,那本当年很流行的书讲的是学习方法问题,而我们现在谈论这本书讲的是学习方式问题。在当前,信息化潮流迅猛冲击的大环境下,教育该如何应对呢?看了这本书,我没有看明白五维如何划分的,但是我觉得应该从3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学生这个层面,从学生这个维度。正如书中所说,当前的00后一零后已经完全融入互联网。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是否的问题,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而只有家长,或者是老师,还在犹豫。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游戏本能,打开了他们通看通向信息技术的窗口,书中提到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谈到,每个人,都期待着自己能够活出自我,能够充满力量感,时刻保持专注赢英勇无比,能够和他人团结一心,有了成就之后会感到振奋,能够有更多心跳加速的感觉,而这些在生活当中。只是偶尔能感觉到,但游戏中去却时刻,能让这种内在的渴望得到满足,具体来说,有4个原则,第一个就是目标,目标,实际上就是理想,引领他们前进的目标。引领他们前进的动力,也就是这个目标。第二个是规则,规则为实现目标作出了限制,而增加难度也就具备了挑战性。第三是反馈系统,这个反馈就会把看起来有些模糊的理想,阶段化,通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通过一个步骤一个步骤逐渐满足,实现目标,第四点,自愿接受,自愿参与,没有要求,没有限制,参与和离去都是自由的,这正符合了他们的特点

  第二师,教育从业者,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学校一方面正在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却对学生携带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限制。让我们来看,纽约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是怎么做的,这个学校,因有8位毕业生荣获诺贝尔奖而闻名。这里的学生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是6小时,这样的强度贯穿整个高中学习,学校非常注重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强调学生动手做实验合作探究,并非常看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部分学生会高一高二完成高中所有课程并参加全美考试,之后,学生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大学预科班课程上,一般的学会学生都会通过3到6门课程,有的甚至达到十门。

  为什么信息化带给这所学校的,都是学生积极学习,而不是娱乐游戏呢?书中分析,就是选择。学校创造了一种环境,让学生参与选择,有了选择才会有全身心地投入。我非常赞同学习方式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被动与主动,参与讨论就一定是主动学习吗?听老师讲解就一定是被动学习吗?不是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选择,选择自己热爱学科深入研究,增加成就感,这样就会,逐渐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个方面是家长。家长完全符合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定律,第一,任何在我出生时已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原有秩序的一部分,第二,任何在我15到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第三,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对于信息化,35岁的大多数家长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说,孩子们拿着手机平板上课,我猜测大多数家长是坚决反对的。其实反对是不能阻挡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的。正确率的做法是疏导。其实就应该像,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所做的那样,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不是打开一扇窗,不是打开一扇门,而是把他们推到广场上,鼓励他们自己选择,像玩游戏那样痴迷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最好的人生吧。

  书中提到了一些教育资源,我觉得对以上三个层次对象都很有益处。举几个栗子吧。

  TED,36氪,wolframalpha,human body,solar walk,元素,chemist,各类公开课,wiki,知乎。树莓派(最后这个是我添加的)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三):2016,开创教育和教育的亲密相遇

  读《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的思考

  文/文嫱

  我是一名创新教育的探索者。

  也是一个微小型创新教育的实践者,创办“明睿书院”。

  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了体制教育对人的限制,都意识到了教育也需要转变,跟上时代的发展。也有很多人走在了探索的路上,也会有一些小众的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比如像华德福教育,蒙氏教育等。但这些教育理念还不能够被占据大多数的体制教育学校所借鉴使用

  《五维突破 互联网+教育》这本书却是立足于体制学校,开拓思路,把这个时代的技术 ,设备引入到学校里。

  同时,还有一些开创性的理念,如果能够被老师们接受并去实践确实也是很有价值的。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技术的发明都在为每一种差民划化价值创造更多全新的可能性。”很多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生的技术和设备都会心恐惧。然而,任何东西,无论新旧都会有它的正面性也会有阴性。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利用新的事物帮助每一个人开拓未知的疆域,而不是屏蔽它,排斥它。

  学习者在新的时代能够在这种新的协作中创造,又可以独立思考,自主的学习。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了,教育也需要从虚拟和实体融合,这也是作者探讨的第二个维度。

  我们一直以为未来会很遥远,但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教育者本身要先具备这种创造未来的能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排斥新生的事物,思维就会变得固化,也会对新技术的发展心生恐惧,日久天长就会变的抱怨固步自封——永远不要以自己的学识去限制下一代人的发展,因为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

  有些人,会认为当这些新技术越来越多时,我们就会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所有的技术发展都是在想如何提升人与人的连结,更多维度的连结,技术只是载体和工具。

  这本书还用了很多新技术的实例网站和应运实例来展示给教育者更多的可能性。

  从谷歌眼镜到三D打印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同时又影响着教育。

  从技术应运方面,对我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至少不会再去恐惧学生们使用手机和电脑。反而是会想如何去让他们更好的利用这些工具帮助他们建立具备自学能力,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应付!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四):阅读,思考,分享拥抱技术,让终身学习成为你的习惯

  如书名,本书的逻辑比较简单。主要是分别从五个维度畅谈互联网+教育的转变、期待与联想等等。

  2,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教育会是下一个吗?

  作者以这样的一个疑问展开了全书的阐述。

  2,互联网最关注的是人与人的链接,教育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连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发展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连接可以无处不在,发展能够潜移默化。然而链接自然有种越快越好的倾向,而发展不见得如此。

  这段话以后,让我很有感触

  因为读完这段以后让我想到的是个人成长,我试图将作者对于教育的思考变成对个人成长的思考,不禁发现竟毫无违和感。

  其后,作者在谈论技术让我们更加幸福这一话题时,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说明

  7,链接并不意味着找到归宿,简单的依附只会是表面的依存。自我在更大的社群里依旧需要重新寻找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上,才去拥抱更大的社群。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贴着爱学习标签小伙伴们, 他们往往根本不是爱学习,他们只是希望链接而已。而链接并不能让他们找到心灵的归宿,于是他们又尝试着其他的链接,结果他们依旧找不到归宿,如此反复。

  诚如一位哲学家说的那样,幸福就是回到人群里,依旧能够享受拥有那份独立与孤独

  找到自我在社群中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的支撑下,你方能实现更大的进步。

  8,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这是不可避免的时代速度,我们需要去感知和理解。然而,看上去有些旧的技术总是被忽略,这同样也是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规律,我们同样需要去把握。

  这里提到了一个如今我们的时代规律是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规律,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比如如今就算你写了一篇很火的文章也不过会火几天而已。我们每天都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冲撞着我们的大脑,这让我们有时候很难对一篇即便很是优秀的文章很用心的去阅读和思考。

  据了解,简书的数据分析员就曾做过数据统计,发现简书上一篇热门文章的存活率不过是48小时。

  技术让我们的表达变得越来越方便,我觉得未来这个数据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如何在一个来不及怀旧的时代把握好这个规律,聪明的读者你有哪些好的方法和技能呢?

  接下来,全书主要从:

  第一维度:时代原点;

  第二维度:虚实结合;

  第三维度:工具立体;

  第四维度:教师智慧;

  第五维度:学生创造;

  对五个维度共同构成的新格局。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逐一展开论述,打开这五个维度,教育与技术的结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

  另外,为了让每一个维度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加好,每一章节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清单。

  五维突破

  在第一个维度中,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观点是:

  15,网络让我们的言行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比如说,去餐馆吃饭你甚至会在还没有点餐前就会问服务员,你们的wifi密码是什么?

  16,我们越来越愿意奉献自己的隐私,以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和更充分的人际交互。

  比如说,现在我们用的越来越多的打车软件。

  诚如作者所言,越来越个性化的信息化时代即将到来。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一起写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与机器赛跑》,这本书中指出:造成糟糕的就业现状的原因并不是技术的停滞,而是人类和我们的机构无法跟上机器的脚步。

  如何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的人,让学生将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习惯,这或许是当下教育的终极目标。

  24,我们不再是与机器进行硬碰硬地“赛跑”,而是需要懂得根据不同的领域与机器进行深度“合作”。

  将技术用“拿来主义”变成我们最大的合作对象,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54,大数据将更关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更关注全面数据,而非单一数据。

  这一观点让我有些诧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大数据是为了做因果分析的,然而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数据分析并没有去苛求背后的因果关系,只是告诉我们数据的相关性。

  而这也是大数据分析的显著性特征之一。

  148,前段时间幕课被高高举起,其形式传遍大江南北,而近期不少反思又把幕课重重摔下,告诉每一个教育者,课堂不可缺失,面对面的交流至关重要。这一举一摔,让很多人都迷糊了。其实,我们太容易绕回到原点,而忽视了正在一线开展起来的点滴变革,忽视了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下正在生成的学习转变。

  成长道路上又何尝不是一样,诚如小家妹子那份坚持一样,当一件事你没有完全弄明白的时候,坚持去做或许才是最正确的。

  153,学生会感受到,如果只是把作业提交给老师,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分享到全球,那就必须全神贯注。

  其他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当一件事情公开化以后,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鞭笞着你完成这件事。

  189,选择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了选择才会有全身心地投入。我们以为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然而,学习方式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被动与主动。参与讨论就一定是主动学习吗?听老师讲解就一定是被动学习吗?不会有这么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于这段话,我深有同感,到底什么才是主动学习,或许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之间的分界线就是你是否做了选择。一般情况下出自你自己内心所做的选择你自然会全力以赴,主动学习;反之,则往往是一种被动学习。

  阅读完这本书以后,除了以上内容带给我收获以外,我想说说本书的作者杨晓哲,如今已经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博士,他应该是如我年龄相仿。很早就关注了这位我们专业的学长的博客,他是一个自律性特别强的人,联想思维能力也很强,他总是能够将一些实时的技术与热点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思考这些内容对教育的变革与影响。另外他的行动力也很强,思考完以后往往能够很快的做出分享。当然,他确实也很刻苦。

  最近读书经常看到一个词叫:功不唐捐。他的成长故事或许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词汇背后的力量。

  《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读后感(五):读《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所思所想

  由于上周流感的影响,直到今天才把《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看完,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系的博士杨晓哲。

  这本书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介绍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这五个维度分别包括时代原点、虚实结合、工具立体、教师智慧和学生创造。这本书比较贴近现实、实践指导性很强,书中的五个维度值得琢磨思考,而且有趣的是每一章节的策略单提供的拓展、资源、工具、平台非常实用。我在读书的同时,根据书中的介绍上网观摩了杨博士介绍的一些开放的课堂,本书带我进行一段有趣的技术教育之旅。

  技术让我们更加幸福?

  本文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开头:哲学家说幸福就是先离开人群,接着又说幸福就是回到人群。他想告诉人们说幸福就是回到人群依旧能够享受并拥有那份独立于孤独。作者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技术进步了,但是教育依旧需要个体在更大的社群重新寻找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上,去拥抱更大的社群。 记得初中时学校有一门信息课,那时候记得瑞星还是杀毒软件的王者。老师更多的是把它当做完成教学任务去教学,学生并没有感受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真正影响。之前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停留在“利用计算机展示多媒体课件或呈现电子化教材,应用其主要是玩‘花哨’、搞‘噱头’,华而不实” 的认识上,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展示工具,没有考虑到利用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想的认知工具。看了这本书,我认为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不能再对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视而不见,而应该主动拥抱变革,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知识无国界”的互联网精神。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技术对教育最根本性的触动,也是对教育本身的再一次追问。现在技术迭代升级水平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我们要培养具备自学能力的人,需要让学生的终生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应付和负担。网络新一代与父辈相比的进步在于他们遇到问题更多会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去寻求帮助,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师智慧: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本书第四维度讲到一位台湾历史教授开了一门关于秦始皇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在这一场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中学时代历史是我最喜爱的学科,我喜欢研究历史背后的各种故事,其乐无穷。所以尽管历史考试很大部分需要去记忆,特别是对于历史学科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一种痛苦,但我依旧觉得历史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冰冷各种历史事实。这位充满智慧且对历史学科极度热爱的大学教授,通过网络向我们讲述他背后深深的历史情怀,他所期待我们的改变,他所理解的历史意义。尽管技术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但是教师的理念才是影响学生的根本,教师的教学理念理应与时俱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