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梦想与浮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梦想与浮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梦想与浮沉》经典读后感10篇

  《梦想与浮沉》是一本由王骥跃 / 班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一):梦想与浮沉 读后感

  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都遥不可及,当然对于金融业从业者来说,更像是隔江观火。想玩转中国的资本市场,不仅需要懂金融、懂财务、懂法律、懂企业、更要懂政治、懂人情、甚至要学会一些FBI读心术。。。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独特的社会风气、政治氛围、甚至包括中国剧烈的经济腾飞速度——很多人都忘记了,至少在40年前,很多地方可能连电视机都没看到,这么短的时间线,却融入了各种奇妙的故事,拍成一部纪录片都不亚于一部魔幻电影来自震撼。

  与一般的美国金融史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史,永远无法避免中国政府、中字头企业的干涉与影响,包括IPO保驾护航,IPO的停发,在书中可以看到证监会如同“保姆”一样,管控着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但又处处吃力不讨好,至于经常性发生,政策被民意绑架,也是中国市场个特色之一。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市场上,造假等恶劣欺骗市场的行为普遍受到惩罚较小,表面上可以归结于制度的不成熟,但是我们能够看到背后更为深厚的利益瓜葛,毕竟我们能够想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纯粹的资本是不存在的,也是很难单独存在的。

  不过,正如书中说到的,回顾中国股市10年的,总体是往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变化,从目前的角度来说,对企业上市的规范性要求在逐步增强,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独角兽”概念的履新,可以看到,IPO审核已经开始关注到企业自身价值等要求,现阶段的特事特办,是会给以后的注册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试水。

  回归的这本的自身,和一般的文学读物来讲,这本书的撰写缺乏一般文学性的可读性,大多数是陈述句,而且对于资料的引用单一,作者依赖的更多是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对单独事件的分析多采用“新闻报道+个人评说”为主,很少出现大量的资料汇集,因此深度思考不足。

  其次,对于整体事件的分析,还比较流于表面,深层次分析也多和一般投行业从业者一般无异,不过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应该还在于,对于外人、或者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员来说,能够尽快铺开一张之前的地图,发现当前零零种种的法规、限令背后的原因。

  总体,打个4星,吐槽下,实体书还真是贵!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二):期待下一个十年

  我对市场过去十年的认知非常的“朦胧”,虽说对于书中的案例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其的认知往往是孤立的。而作者采用编年体的叙述结构将每一阶段的政策演变、市场背景、突出案例娓娓道来。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引用所谓“投行人士”、"财经媒体"的观点,而是通过充实的数据和缜密的逻辑对事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论证。这对于读者理清思路十分有益。

  本书将作者亲身经历的十年串联起来,是作者对于过去的总结;而对于刚入行的我来说,就感觉像是听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以至于结束的时候竟有一点小惆怅。感慨原来过去十年市场是这个样子的;再感慨原来这些变化也都只是在近十年发生而已。

  正如文章结语引用《从0到1》的观点:“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界必然会变的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过去的十年虽然已经过去,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选择忽略或者遗忘;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虽然没有人会确切知道未来究竟是往怎样的方向去,但我们依然满心期待下一个十年。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三):政府与市场

  在后记中作者也提到本书是受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启发想通过2004-2014这十年IPO案例来展现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个人感觉穿插在案例中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是本书的主题脉络,而一个个案例则是具体说明。一言以蔽之——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IPO询价制度早在2004年就被证监会推出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未能实现。2009年放开的新股定价管制却在2012年又重启实在让人扼腕叹息。本书中证监会始终想解决IPO三高问题(高市盈率、高定价、高募集资金)。一方面是2007年的中石油的高发行价给投资者的教训过于惨痛;另一方面如果在IPO这个市场起始阶段股票价格就是扭曲的话,那整个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能力则更是值得担忧。但简单的行政干预——强制规定市盈率倍数往往使股价低估又使得新股遭受热潮。而新股超额收益的情况下 自主配售权等改革则南橘北枳成为利益输送渠道,整个市场一地鸡毛。

  证监会本意是想遏制劣质股而给投资者一个价值引导,但这种”父爱主义“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判断。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把价值判断的权利还给投资者,而证监会作为监管机构 需要保障的是一个信息真实的交易环境,无需承担价值判断之重 也是在给证监会减负。

  最高改革决策层 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注册证改革。但A股整体市盈率依旧在高位,壳资源依旧在热潮,改革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混乱的资本市场能早日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功能,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四):资本市场基础性文件

  (一)资本市场基础性文件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公司法》

  《证券法》

  (二)制度文件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议事规则》

  《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保荐人尽职调查准则》

  (三)产业政策指引文件

  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提出了九大推荐行业,“保荐机构应重点推荐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特别是能源、新材料、等”

  同时也提出了谨慎推荐的行业

  《指引》

  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指引与限制)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五):券商教你如何玩坏证监会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梳理了十年来A股IPO的规则变幻与十年来上市过程中各方的博弈,对十年间舆论与股民关心的问题做了梳理,明确其原因,有分析有深度,对于投行新人来说非常实用,并且可读性强。

  读完最大的感受是,证监会每次出台什么新政策,都会被券商那些搞策略的、玩监管套利、制度套利的人给玩坏,然后证监会无奈出台新的蠢政策,接着被股民嘲讽,然后接着被券商玩坏,然后证监会再出台新政策...感觉今年的熔断制度就是个是个典型,四天四次熔断,最后熔断机制自己“熔断”了。

  无论如何,作者梳理了投行十年的变迁,并展望了投行的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作者一起,希望中国未来的资本市场更加美好,希望中国投行的未来更加辉煌。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六):最近10年中国企业A股上市案例集

  书如其副标题《A股十年上市博弈(2004-2014)》,《梦想与浮沉》是一本介绍最近10年中国企业A股上市的案例集。

  就2004年开始算起的十年,不管是正经上市,还是弄虚作假,只要在当时是有标志性的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案例基本上都会被收录在这书里,合计也有60多家。

  中国资本市场纯粹政策市,在IPO这件事上尤其明显,说停就停、说开就开,毫无连续性可言,大半时间都被顶层拿来试错了。想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闯关IPO更像是一场充满运气成份的赌命之旅,上市结局非黑即白、非死即生。

  这书的作者是两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和班妮。如果说IPO在监管、股民和机构这些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那《梦想与浮沉》是纯粹的投行角度。

  《梦想与浮沉》算得上严谨、细致,看得出是科班出身的作品。风格是吴晓波《激荡三十年》的编年体,应该是先拉时间轴写框架再慢慢填充内容进去,就跟美国编剧写剧本似的,但也因为是科班作品,这书的文字功底一般,阅读性还好。

  市面上介绍中国IPO的书不少,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好的,但这本算是比较完整的工具书,就是你突然想起哪个案例想找本书来翻翻看几眼的那种。

  以下内容摘录自《梦想与浮沉》

  第5页 由于IPO的审核导向以及部分企业的圈钱心态,本来应该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需要来制定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方向,很多时候异化为纯粹满足上市审核要求和融资金额需求“凑”出来的募投项目。

  第41页 询价制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把市场力量即买卖双方的判断和意向引入到发行价格的确定上来,初步实现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差异化定价,向市场化的定价方式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第70页 在中国市场上,由于股票供给一直是稀缺资源,新股长期以来非常受追捧,只要不是遇到市场大跌的情况,最终的发行价大部分都是按照价格区间的上限发行的,即便未及上限也是很接近上限。

  第82页 绿鞋机制的引入是为了防止股票上市后30日内的快涨快跌现象。主承销商在不动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通过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调节一二级市场上新股的供给,可以平衡市场对该股票的供求,起到稳定市价的作用。

  第105页 根据2007年度新股发行时间安排,新股缴款日(T日)到未中签资金解冻日(T+3日)之间至少要冻结3个交易日,如果跨周末就要冻结5天。在3—5天时间内,中国金融市场有万亿以上、接近货币总量M1一成左右的资金被冻结不能使用,监管层有理由担心:A股新股发行是否已经影响到金融秩序的稳定运行。

  第126页 在绿大地事件之后,人们渐渐总结出A股市场的一个奇怪现象:农业企业经常和财务造假扯上关系。

  第135页 发行价可以说是中国石油和主承销商们共同确定的结果,而上市交易价格却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自己哄抬出来的价格,与中国石油和主承销商几乎没有关系。并没有人逼着投资者去按照如此高的价格购买这股票,是贪婪导致了投资者亏损严重。

  第145页 由于H股上市在前,A股的定价要参考H股的市价(而不是H股发行价)。如果A股发行价格显著低于H股市价,则会被认为损害了H股股东的利益,也会使同一只股票在两个市场之间出现过于明显的价差。

  第149页 证监会“大力支持A+H股同时发行”这种政策导向出现的一个原因是所谓的“定价权之争”。

  第178页 与大多数改革一样,新股发行定价也出现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2009年全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值为53倍,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了59倍。

  第192页 舆论质疑的焦点是:保荐机构的直投子公司投资了拟上市公司后,在巨大的利益前,保荐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并且有为拟上市公司隐瞒不利于上市事项的动机。

  第271页 从买卖关系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才是投行真正的客户,是投行长期稳定收入的来源。优质的公司或者市场好的时候不愁卖,等手里的公司不是那么优秀或者市况较差的时候,拥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客户渠道对于投行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305页 在发行节奏已经显著放缓、IPO受舆论影响随时可能叫停的情况下,能够上市实现股东财富效应最大化,远比拟上市公司多募集几个亿有意义。更不用说上市以后,公司还可以持续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再融资。

  第344页 事实上,自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公司上市对于公司以及公司股东的意义,早已远大于发行新股融资本身的意义,这也是地板价发行也会被股东接受的根本原因。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七):资本游戏

  对于资本市场的新手小白,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作者以2004年至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为时间轴,通过“个案解读”和“制度发展”两条线向结合的方式将资本市场十年间的沉浮一一道来,从感性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十年间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

  资本市场就像一个高度浓缩的镜子,反应出国家经济、行业的发展及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书中提到,苏宁电器在曾经是中小板市值明星,是券商游说企业上市最有说服力的案例。但随着淘宝等网购的兴起,苏宁电器受到巨大冲击,业绩迅速滑落,甚至出现亏损,一代资本市场的明星也不得不面对互联网电商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重新调整战略后的苏宁电器后改名为“苏宁云商”,将在线电子商务融入到其业务中。

  苏宁电子的案例告诉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面前,企业尽管有成为时代弄潮儿的心,但有时也不得不被其裹挟着走。资本市场的规则如同人生,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沉浮是时代前景的规律,没有谁是永远的赢家。

  2006年《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封锁了在此前未完成VIE架构公司的海外上市之路,以光伏发电为主业的超日太阳不得不转身A股市场,但当时整个光伏产业非常不景气,证监会也因此否决了超日太阳IPO申请。但据说超日太阳被否一周后,国家就从政策层面鼓励光伏产业的加速发展。如果超日太阳推迟一周上市,证监会会不会考虑到其符合产业政策而让它过会呢?

  有时企业的命运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一个政策、一个令下就可以让你企业赚的金钵满盆,也可以让企业折戟沉沙。大时代的小命运,冰冷的政策后不知又多少说不出的苦与泪。

  江苏琼花正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达到保壳的目的时,国家出台政策,明确规定暂定批准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大资产重组,此时江苏琼花的并购重组标的恰好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因此江苏琼花从2009年开始策划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在2011年时不得不向证监会撤回资产重组的申请材料,终止本次重组。

  资本市场将企业的命运、沉浮、兴衰与国家的政策、经济、宏观调控紧紧结合在了一起。每个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故事,除了企业本身的运营能力,还是经济变化的缩影,这些企业的案例真让人有种感叹“命运无常”的无奈感。

  国家政策、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着这些企业的同时,企业也以其自身的“力量”影响着中国法律以及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及发展。比如受凤竹纺织董事任期超期表决决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讨论的影响,2004年修订的《公司法》增加了董事任期届满未及改选时的解决方式。

  2004年至2014年十年间,证监会逐渐将资本市场的“政策管控”过渡到将其交还给市场决定。同时,2008年,自原本已过会即将发行的立立电子因媒体质疑而二次上会被否后,媒体报道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扮演这第三方监督的重要角色。胜景山河、新大地等造假案件均是媒体揭发的。媒体以中介机构之外的第三方视角,为资本市场的规范建立了一道新的防火墙。但由于造假上市成本之低,无数人依旧甘愿冒险这个险。

  此外,书中把券商称为投行,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个“高大上”的称呼。中国的券商们都很少把自己说成是投行,就我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券商们,其专业能力、业务水平以及整个证券公司的业务操作,比起国外真正的投行还是差了大一截。我更愿意称券商、会所、律所、评估这些中介机构工作人员为“资本市场农民工”,在资本市场上默默搬砖的小蚂蚁。

  中国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光鲜。在公司现场做项目的都是刚入职的新手、甚至大批中介把实习生放在现场。中介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的淹没在一大堆底稿资料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项目中免责,如何保留底稿,根本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挖掘企业价值上。

  我非常同意书中的一个观点,在证监会政策审核制之下,目前中国的中介机构都是“审核制思维”,即在拟上市企业尽调过程中,更关注该企业是否符合上市规定和证监会审核标准,如有不符,便将其规范。中介大部分工作都围绕着“审核标准”进行,忽略了挖掘企业真正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潜力。作者提到,“在国际市场上,投行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为专业估值分析能力以及交易中的谈判能力。而中国传统的投行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在监管框架下工作原因,已经形成了审核制度导向下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很多投行人员对交易结构的本质不甚了解,对所谓交易结构的涉及更只是停留在满足监管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最终沦为审核者打工的‘马仔’”。

  活跃的资本市场吸引了许许多多“怀揣鸿鹄之志的有志之士”,但在庞大的商业、交易架构以及严格监管的面前,能在资本市场中分一杯羹的中介人员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这个资本盛宴中的螺丝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从行业、交易核心的角度去理解资本市场。记得在一个并购项目中,高年级主办律师说,律师在资本市场这个行业都是交易方案的执行者,而不是设计者。说这句话的律师,是在证券律师行业打拼5年的项目主办,整个项目都是他来负责把关,合伙人只是挂名,虽然真正在现场做项目的人,是两个刚毕业一年的初出茅庐的女生。

  刚开始完全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觉得他的一番话有些道理,自认为证券律师就是整个资本市场食物链的低端,特别经历了极为被动的现场工作之后,渐渐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但积累的一些经验,有了自己的思考,特别是看完本书之后,完全推翻了他的这种观点。

  也许是他所站的高度不够,视野不全,或者并购方面的专业能力有待加强,或是中介在整个并购的大环境中作用就是浮于表面,根本不真正关心上市公司和并购标的价值,所以将自我定位局限在“交易方案执行者”的角色中。个人认为,虽然证券律师在资本市场中并非像券商一样属于主导地位,但律师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希望成为交易方案的设计者,还是仅仅只是一个执行者,从而引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本书15年定稿,16年出版。2015年之后许多精彩的案例未收录其中,如果作者未来打算续写,又会有哪些案例、哪些制度修订能有幸入选呢?

  我猜一下,其中一定会作者当时大赞的“明星企业”乐视网IPO涉嫌财务造假、发审委员因此被抓,上市审核制度开始强调发审委员的终身责任;九好忽悠式重组,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所有中介机构被顶格处罚,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尺度要求越来越严格;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被抓,证监会有史以来落马官员中职级最高的官员;发审委员冯小树IPO申报前突击入股鱼跃科技;2016年出台的中国证券史上最短命的制度——熔断机制,以及昆明机床财务造假、匹凸匹信披违规、华大基因创业板上市、顺丰借壳上市、360回归A股以及目前所经历的最严发审委。

  资本市场的故事精彩待续,跃跃欲试想要分享资本市场红利的企业的故事,真的比韩剧还狗血虐心。也希望中国的资本市场制度能早日与国际接轨,把它真正的还给市场和投资者。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部分内容与当时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致,虽然作者开始表示部分内容借鉴了新闻报道,但作者未在文中将引用的段落明示。在立立电子案例中,我恰好百度了相关情况,发现了网易财经报道中存在与本书表述一模一样的内容。其他几个案例的介绍中也出现类似情况,不知作者当初是否取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否则只是在开头含糊写几句参考某新闻报道,在文中不明确标注,可能存在侵犯作者知识产权的风险。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八):IPO发审委制度

  1. 中国股票发行由行政审批制度发展到核准制。股票发行必须经由证监会发审委请审核通过,俗称 “过会”。

  发审委是企业能否发行股票的关键,掌握着拟上市公司生死予夺的权力。

  证监会发行部发审委员

  2. 把证劵发行上市的过程看作一个产品进入流通的检验过程,发审委对于公司的审核就是一个质检的过程,在质检通过后交由一级市场通过询价制度进行定价。

  在一级市场完成定价发行后,再到二级市场挂牌上市流通。

  理论上在核准和询价两个环节拟上市公司都有可能出现发行失败的问题。

  发审委在证券发行中的关键作用,证券市场最敏感的组织。

  3. 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发行审核委员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和所谓聘请的该机构外的有关专家组成,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

  发审委只是一个专家委员会,为证监会的审核决定提供专业意见,证券发行最终的核准权专属于证监会。

  但如果发审委会的结果是未通过,则证监会一定不会核准发行。

  4. 发审委通过召开发审委会议进行审核,委员以个人身份出席发审会,独立发表审核意见并行使表决权,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

  发审委审核公开发行证券的参委委员会为7人,表决投票时同意票数达到5票为通过,未达到5票为未通过。

  5. 证券发行审核的内容是拟上市公司提交的招股说明书、法律意见书、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文件。

  这些文件主要的制作者是承销商(保荐人)、律师、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其中除了承销商外,后三类主体都是发审委专职委员的主要来源。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九):编年体VS纪传体

  很喜欢这种两个名词的组合:光荣与梦想,傲慢与偏见,贪婪与恐惧等等。坦率的说我觉得这个“梦想与浮沉”起的是不太好听的,好在还是很贴切。上市是多少企业家的梦想,其实也是企业所在地证监局和市政府的梦想。八菱科技董事长,一位女强人在证监会发审委会议上声泪俱下;新大新材在上市前夕被同省竞争对手洛阳醒狮起诉,开封市政府为此专门出面协商,后来洛阳醒狮撤诉,新大新材总算成功上市;万达生科的创始人,一位退伍老兵本不愿上市,常德市证监局多次做思想工作,省里多次开会商讨,成功上市之后,却查出造假引发轩然大波。神舟电脑三次上会被拒绝,第四次终于过会还是折戟财务自查运动。上市代表着梦想,梦想实现前的隐忍我们暂且不去关注,重点放在黎明前的黑暗,过会,招股,定价,以及成功上市之后的浮沉。这其中的斗智斗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最引人注目,也往往是最为精彩。

  读的时候就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最近花了蛮长的时间好好整理了一波,应该比第一遍读的时间更长,不过收获满满。虽然连作者都在说这是一本编年史,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传史。为五十多家企业上市前后作传,记录下其中的无限博弈,发行人的估值,证监会的合规审核,询价对象的报价,二级市场股价表现等等。“虽然是2004年到2014年IPO案例的精选,但本书几乎已经涵盖了在A股IPO的所有主要问题和制度规定,是对中国资本市场上市规则,上市特点及制度演变的一次系统性梳理。”见微知著,微言大义。编年史只是背景,如2005的股权分置,2007、2008的牛熊市,2013没有IPO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看各家企业,发现它们的特殊意义,对市场逻辑的揭示,对政府的启示,有段子,有理论,有法律对照,还特意补充了本书完稿之后的股灾相关的内容。“我们还是拒绝了让本书成为一本更流行的大众畅销书的诱惑。我们在写作之初就确定了不会哗众取宠,而是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本值得在书架上保存的书籍。”虽然作者如是说,而读者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万字笔记附上^_^

  2004年

  1.两面针 1.募投项目过于陈旧 原因:盈利状况不好 ;证监会审核时间太长。

  2.上市时间推后 原因:长江电力,政策原因推动上市,以及保证大额募集量

  台资企业推动上市,国祥股份(后卖壳给华夏幸福)

  2.凤竹纺织 董事会超期任职与公司法修订

  王小石案与发审委名单泄露

  3.宁波东睦 第一家上市的外资控股企业。早先富通昭和引发巨大争议。

  外资企业在中国上市的要求: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独立经营能力(产业转移,缺乏)

  不涉及“同业竞争,关联交易”

  存在外资企业控股后掏空公司,如武锅B

  设立国际板的展望

  4.江苏琼花 上市后即遭遇行业周期性低谷

  大股东掏空公司 输血和违规担保

  盈利能力差的公司能不能够上市?

  两次卖壳的经历-因为产业政策被否

  5.苏宁电器 完美的上市造福案例(+蓝色光标)

  绩效:资金,知名度,再融资,股权支付对价并购扩张,品牌

  主体:创始人,投资人,投行中介

  制度思考:

  (一)保荐人制度

  IPO询价制度:证监会制定市盈率上限,全面摊薄后不超过20倍;询价制的尝试,中材国际和华电国际,由买卖双方判断和意向决定

  (二)中小板开板-对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挽救

  2005年

  股权分置改革:市场化协商获得流通权,支付对价。

  意义:关心对价,市值管理,资源注入,金融手段(变现担保)

  6.包头铝业 最短命的上市企业——被中铝收购

  负责人变更,还能上市?1.包铝自身发展 2.控股股东多家旗下公司上市先例

  7.晶源电子 绝妙的卖壳 同方股份分拆子公司(同方微电子)借壳上市(比较敏感)

  先以换股方式取得晶源电子控制权,再将控股子公司注入晶源电子上市主体。(两步走,因为同方微电子规模相对较小,晶源电子直接发行新股购买不足以获得控制权),晶源电子原股东不退出,继续作为二股东分享公司重组后的收益。

  8.江苏三友 实际控制人变更,董事长张璞公布六年前的悬案(2010年公布)

  上市前三年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得变更,04年张璞从南通市纺织工业联社取得友谊实业股权,成为实际控制人。

  多年以后自首的原因?越来越高的市值,加上二股东实际变现的结果。这笔财富按名义上仍然属于南通市纺织工业联社,集体组织所有者还可以要求进行财富分配。另外,又可能在友谊实业减持股票所获的的收益再分配到管理层事被好事者以侵占集体资产的名义进行追究。法律上确权并受到处罚,和利润上的巨大损失,两害相权取其轻。

  江苏三友警告并罚款30万,张璞警告并罚款20万,市场禁入,5年内不得担任董监高。

  张璞间接持有部分市值1.34亿元,成本大致为3800万,12年张璞变现10%,转让价为4424万。面对巨大的获利和低廉的违法成本,不难想象,很多人都会铤而走险。

  (三)试水询价制

  谁来定价?卖方-发行人与保荐者;买方-机构投资者。

  怎么定价?初次+累计投标,基本按上限发行。

  2006年

  股权分置完成后,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大型央企和金融国企上市。

  证券市场市值占GDP比例大幅提高,大型央企和金融企业的规范化发展,为进一步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基础。

  (四)《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从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与会计、募集资金并运用几个方面对申请发行新股的发行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发行程序、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也做了系统化的规范。

  审核理念:“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请发行人说明”变为“请补充披露”

  9.工商银行

  A+H 同时上市;

  引入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权,由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1963年IPO时率先使用。主承销商可以超募15%,若发行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就形成增发;若股价低于发行价,就用低价回购15%股票,分配给提出超额认购申请的投资者。(此时股票并没有超发)

  A、H股价差,金融地产A<H,矿产有色金属医药类A>H。

  巨额IPO并没有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关键是股票是否具有赚钱效应。

  10.中国国航 (上市前资金链紧张,偿债压力大,中期报表惨淡)

  上市当日交易即跌破发行价,但是13个月从破发到上涨9倍。

  11.东华合创,众和股份 龟兔赛跑

  2004.7.14 众和股份通过,东华合创遭否决。中间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停止IPO。

  东华合创随即再次申请,2006.7.25获批文,众和股份一直等到2006.9.5(补中期报表)才被核准发行。

  建议:自主选择发行时间点

  12.南岭民爆

  向深交所申报的发行价格与发行公告中的发行价格存在差异(2分钱)

  主承销商犯错,导致大量资金冻结,责任归谁?

  文件太多导致疏忽。询价报价结果出来后,会统计“全部报价的加权平均数、全部报价的中位数、公募基金报价的加权平均数、公募基金报价的中位数”既定区间内自主定价。

  (五)保健制规范化-《保荐人尽职调查准则》2006.5

  2007年

  从2728点开始,10个月飙升到6124的历史高点

  13.中信银行

  巨额打新资金冻结可能会扰乱金融秩序

  根源:证监会对30倍市盈率的限制

  14.宏达经编、中核钛白 新股的神话

  2007.8.3 宏达经编 发行价5.43,开盘报25.60,收盘34.65;中核钛白发行价5.58,开盘32.3,收盘33.53元

  15.怡亚通 另类企业—供应链

  绿大地 财务造假,农业股造假的困境(银广夏、蓝天股份、丰乐种业、草原兴发) 1.盈利性确实较弱 2.农业资产不好盘点 3.将财务问题(利润下降,库存减少等)诉诸自然灾害

  方式-利用隐匿的关联方,或者伙同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伪造发票、银行票据、进出口报关单等单位原始凭证,虚构交易,虚增资产和收入,其业绩状况明显与同行业其他公司不符。

  16.中国石油

  上证10.16达到历史高点,10.22中石油刊登了招股说明书,发行价16.7元,11.5在上交所挂牌,开盘价48.6元,5个月破发,10个月后不足10元。

  原因-二级市场定价太疯狂:示范效应(中国神华),成本决定论,明星光环,市场氛围。

  中国石油本应成为投资者教育的经典案例,但最后媒体的关注焦点却指向了公司高价发行以及主承销商借机揽财。如果监管部门和媒体能多利用中国石油的案例强化投资者教育宣传,也许我们的广大投资者能在日后的新股交易中逐步增加风险意识,而不重复着类似的投机悲剧。

  17.太平洋证券 独一无二的上市道路

  传统方法:ipo,借壳上市,吸收合并现有上市公司并整体上市。

  云大科技连续四年亏损即将退市,但是国有控股公司,省政府用换股的方式,给了三万名股东一条出路。太平洋证券成立,为了接云南证券的烂摊子。北京冠阳房地产等四家公司出资1.02亿称为太平洋证券的股东。新增股东的方式,将云大科技(股权由四家公司持有)剥离掉;太平洋证券原股东少许摊薄,换取上市流通权损失最小;还增加了一亿多资本金。

  06年7月证监会明确提出,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2008年 熊市逼停,6124点到1664点

  18.紫金矿业

  每股面值0.1元 1.参考港股定价 2.拆分股价,增强流动性

  (2012年洛阳钼业,每股面值0.2元)

  实际上判断股价的高低不能看绝对价格,而是应该比较股票的市盈率。

  不拆股的另类,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说,“如果我们要分拆股票或采取其他关注股价的行动,我们将吸引那些水平不及卖家的买家。”

  紫金矿业表现非常糟糕,7.13发行价,首日13.92收盘,两个多月后破发。

  A+H定价权之争,如果内地发行价高于香港发行价很多,会被指责H股发的太过便宜,让外国投资者占便宜,或是让A股投资者买单当冤大头。先发A股的中国太保,也被要求

  股发行价不得低于A股发行价。

  恒生AH股溢价指数

  19.烟台氨纶

  定向募集成立,山东产权交易所上柜交易。1993年4月国务院下文叫停内部职工股发行和清理交易市场。1994年公司法实施,1997年公司在山东省工商局办理重新登记注册手续。

  2003年,证监会明确1992.5.15-1993.4.3批准设立的,超比例发行内部职工股的定向募集公司以及1993.4.3至1997.7.1擅自批准设立的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只要省政府愿意承担责任,可以在A股上市。上市前进行存量转让部分产权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方案,49%被烟台市裕泰投资购买,裕泰投资为烟台氨纶高管控制。

  上市前夕,《上海证券报》发文质疑管理层入股-国有资产流失,实际控制人变更,烟台氨纶上市推迟半年。2009年6月,上海证券报又出重磅文章,质疑公司成立时期。“非常遗憾的是,相关中介机构却没有这样做。或许,相关中介结构压根就没有打算这样做。”“中介机构在其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如果突破了职业操守和道德良知的双重底线,这无疑放纵了烟台氨纶欺诈行为的胆量,放大了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伤害,更亵渎了投资者的信任。

  1993年,公司筹委会在《烟台日报》刊登《招股说明书》,当日报纸已印出,为了尽快宣传,经公司请求报纸对原版面进行调整,加印1000多份在烟台市区发行,未进入正常渠道。

  是否值得为了十几年前的历史不规范问题让股东受损?

  20.立立电子

  江作良辞职引起人们关注。

  是谁掏空了浙大海纳?立立电子脱胎于浙大海纳,但是00年立立电子成立之时不属浙大海纳的主营资产范围之内,02年取得立昂电子和宁波海纳,这两家公司状况都不好。(00-03年半导体行业全球性大衰退)高校办企业的争论,因而01年开始重组。新的实际控制人利用浙大海纳为其控制的关联企业借款及欠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结果是当年的包袱甩掉之后越做越好(立立电子),而自己却被大股东掏空。

  证监会规定,当拟ipo发行的公司是其他上市公司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不允许再次上市。

  21.大东南

  股和H股受挫,转战A股,因股权分置被推迟。05年塑料包装薄膜产能过剩利润下滑。而且公司预料将上市,现行贷款进行投资,导致财务费用大增,05年扣非后净利润为7681.02元。

  净利润太低导致每股收益太低,在30倍市盈率的要求下,发行价会低于每股净资产。

  2008年第三次上会,终于成功登陆A股。

  2009年

  22.桂林三金 发行价格管制放开

  新股恢复发行,时间较早,规模合适,准备充分。

  市盈率突破三十倍,有出价权的机构投资者为了能够获得新股,在风险有限的情况下,抬高发行价成了必然的结果,放弃线上,扎堆线下。

  (六)放开新股定价管制

  报价机构必须对报价负责,报价在发行价之上,就必须进行申购,杜绝高报不买和低报高买的情形。

  网下网上申购二选一;单一申购新股上限,不超过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

  (七)创业板开板

  证监会回复致公党提案;创业板效率,7.20相关文件格式准则发出,26提交了108家,不到两个月的审核周期,9.21开始招股,9.25正式发行。

  要求:创新型、成长性(要耐克型而不要李宁型)

  意外之处-没有公司压线报,加上成长性要求,所以标准反而高于中小板;创业板不允许借壳上市,一度不允许再融资。

  23.神州泰岳和机器人

  被中小板否决 神州泰岳 股份代持和股份转让问题,对飞信业务过分依赖;机器人,主要子公司已在新三板挂牌,此外还存在与子公司的法律纠纷。

  二次上会成功通过,不过是在创业板,上市后飞黄腾达。

  保荐+直投模式,保荐人的信用背书or丧失独立性,先保荐再直投与先直投再保荐。“突击入股”看起来像投机的做法,但是本身并不违法”。

  24.探路者 服装企业登陆创业板

  创业板的定位 2010.3.19证监会提出九大推荐行业,和七大审慎行业。2014.5证监会取消行业限制,不再刻意要求自主创新和高成长,创业板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板块。

  25.阳普医疗和金龙机电 上百倍市盈率

  机构报价参考的是公司未来的预期市盈率,而发行市盈率的计算口径是发行前一年的盈利情况。预期利润较上年已实现的净利润增幅较大,则披露的发行市盈率可能很高,所以高发行市盈率发行往往出现在4季度和1月,2月以后的净利润口径一致。

  市场也对高市盈率进行了回应,首日涨幅远逊于首批创业板平均涨幅。

  26.华谊兄弟

  股权激励绑定明星,冯小刚、张纪中、李冰冰。

  玩转资本市场,收购浙江常升(张国立),留住人才,2.52亿1亿用现金另外用股票,专门购买王中军王中磊股票,被股民质疑套现,于是转为二级市场购入,锁定三年。

  2010 新股发行的盛宴(347家),募集资金总额4883亿元

  27.蓝色光标 公关公司第一股 (世界传播巨头wwp靠收购,公关公司并购不整合)

  并购的风险,商誉减值,未来的方向是对于交易价购的设计,并购标的风险的把控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能力上。

  28.汉王科技

  与南开越洋打官司,推迟发行。正是这个推迟,帮助汉王科技多募集了八个亿(09年财报靓丽,加上08年新股刚恢复发行市盈率低)。之后汉王科技的表现并不好。

  29.碧水源

  耐克型的业绩

  讽刺的是,很多耐克型的企业上市前一年就是巅峰,随后走下坡路,14年5月废除。

  碧水源董秘何愿平当选证监会发审委委员,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上市公司的代表。

  30.海普瑞

  发行价148元,中小板募集资金之最(59.35亿),实际控制人李锂、李坦夫妇成为首富。

  海普瑞-肝素钠原料药,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背后的PE机构高盛。

  神话破灭,股价暴跌(30元左右),募集资金有47.5亿(含利息)在银行账户中闲置,令投资者大为不满,事实上,监管者对超募资金监管异常严格。

  31.宁波GQY 名字奇怪

  外商投资企业名字可以有缩写,用外文名称,公司先是与美国合资,后改为纯内资。

  另一家名字带字母的TCL the creative life有实际含义。TCL与GQY表现都非常差。

  起名那些事儿,主营房地产的上海多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名匹凸匹,股民直呼无法直视。32.苏州恒久

  专利未缴年费,仍报拥有专利涉嫌欺诈上市。

  33.高德红外

  2亿订单未披露,对发审委的招股说明书和对投资者的招股说明书不一致。

  34.新大新材被河南醒狮举报(同省竞争对手),后来撤诉,据说原因是开封市政府大力支持第一家上市企业,河南省政府也要鼓励省内企业上市。

  新大新材后来成为第一家更换实际控制人的创业板企业。

  35.超日太阳

  无锡尚德与施正荣的神话(2013年走向破产)

  2010年上市旋即面临产业的萧条,亏损严重,2014年申请破产重组。

  36.胜景山河 上市酒会中被叫停上市

  《每日经济新闻》重磅报道,证监会处罚,直接撤销一波保代资格。令人费解的是,涉嫌造假的胜景山河在被否的3个月后还获得了PE的新投资。最终的结果依然惨淡。

  (八)保荐制

  保荐通道制(一个主板+一个创业板),本指望保代认真负责,因为项目周期不确定,一个保代负责多个项目,投行经常安排无关保代签字。

  造假依然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利益与风险的严重不匹配,仅调整保荐机构或保荐代表人的利益与风险匹配问题无助于真正解决问题;杜绝造假,只能在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和降低造假者的收益两个角度入手,这需要整个社会法治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37.二重重装

  2008年4月24日,首家央企被否ipo(无形资产作价增资不合理),进行整改之后上市成功,但逐年亏损。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下游不景气。公司做好准备,布局风能核电,然而11年福岛地震后核电被叫停,已投下去的巨额资金无法产生回报,亏损严重15年退市(ST长油后第二家退市央企)

  38.农业银行 A股685.29亿,A+H合计超过1500亿元,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项目

  织布机走势,小幅震荡。农行上市之后,A股超级大盘股上市高峰期结束。

  超级大盘股IPO告一段落,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既有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公司大多数已进入资本市场,中国经济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由于大盘股在股指中权重较高,又是国民经济的代表性公司,因此中国证券市场股指的变化也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景气度。

  (九)IPO询价制,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这是发行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新股发行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A股市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标志。

  IPO新政,对网下配售的配售量进行管理,提高获配金额,降低中签率。但这样反而给人情报价提供了空间。

  “其实,真正影响新股发行和上市的是整个证券市场的走势。”

  2011年276家,但股指表现不好。

  39.八菱科技 提供有效申报的询价单位19家,不足20家,中止发行。另外两家因为询价数量不足而中止发行的公司是朗玛信息和海达股份。不过这两家调整发行价之后表现相当好。

  券商从“重保荐”“保过会”到“重销售”

  二次发行节外生枝,董事长顾瑜涉嫌犯案,后被公安局撤诉,证监会终放行。

  40.华锐风电 最惨痛的打新经历

  90元的发行价上交所历史最高,94.59亿元的募集资金,其实市盈率只有32.14,并不高。

  首日即下挫,3个月后出2011一季报(不好看),投资者纷纷抛售。13年报出存在财务造假,5月证监会对其立案调查。

  E机构东方海富出面暂时挽救公司,17.8亿受让应收账款,避免其连续三年亏损退市。

  41.庞大集团、比亚迪 瑞银保荐

  庞大集团中签率21.568%,历史最高,发行价45元,超募40多亿(定价较高),瑞银保荐承销费2.28亿,但是股价随后表现不好;比亚迪较晚发行,吸取教训,市盈率20.47,认购倍数5.13,定价18元(和港股差不多),中签率4.487%,资金缺口8个亿,瑞银保荐承销费4550万元。

  瑞银受质疑,用低价发行比亚迪为高价发行弥补庞大集团的投资者的损失。事实上应该是发行窗口的问题,业绩不好,港股下挫,A股破发潮。

  发行人和投资者谁是投行真正的客户?投行从发行人所募集的资金中抽取部分佣金,但是募集资金终归还是来自于投资人,投行卖出去的是发行人的股票,机构投资者才是投行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中国的投行在机构投资者面前还是缺少话语权,因为没有自主配售权,拿到优质股票时不能优先考虑长期优质客户。11年之前不存在新股发行困难的问题,所以保荐业务部门成为投行的核心部门,保证过会率,就能赚钱。09年放开价格管制,发行价越高投行收入越高,投行开始重视资本市场部建设,新股大面积破发潮之后,新股越来越难卖了,买方利益开始收到投行重视,投行重新洗牌。

  42.双星新材

  新华保险几乎包揽网下配售,45元的高发行价违背了询价制的初衷,网上发行中签率65.521%,毫无疑问上市后会破发。

  新华保险为了冲IPO只得接受这个价格(报价后不购买会被处分),持仓量过大也不便减持,在清空持仓时,新华保险亏损超过3亿元

  主承销商光大证券为了让发行人多募集一些资金,多收一些承销费,选择满足发行条件的最高价来发行新股。双星新材之后,新华保险再未参加过光大证券承销的IPO项目询价发行。投行,应当对真正的客户-机构投资者心存敬畏,不可竭泽而渔。

  43.万福生科 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常德市金融办多次做思想工作,市里也为上市召开了多次座谈会。

  万福生科造假是个系统工程,其用公司自有资金打到体外循环,通过虚构粮食采购和产品销售来虚增收入和利润。公司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开始造假,所有的单据和资金流都能对上,但实际采购、生产和销售的量都严重造假,用自买自卖的方式完成整个造假工程的所有环节。具体流程是,它首先把自己账上的资金打到其控制的个人账户上去,同时在财务上记录粮食收购的预付款,再相应地做粮食收购的入账,完成原材料入账,之后再把这些实际控制的个人账户的钱,以不同客户汇款的名义分笔转回到公司账户上,账户上对应的地做这些客户销售回款冲减应收款,再相应地做客户销售收入等账户,利用资金的循环达到虚增销售收入的目的。利用非关联方构建防火墙,向无关的粮食经纪人采购。采购上,万福生科将已经实际入库的粮食运出,以农户的名义再次卖给粮食经纪人,粮食经纪人再卖给万福生科,即一批粮食多次入库,每次都有实际的入库记录;销售上利用无关联的有实际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虚增交易额。为了实现巨额资金的体外循环,万福生科用虚列预付账款,虚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的方式从公司内部把现金给套了出去。存货是个好东西,粮食盘点是千古难题,在一座粮山中虚出一部分并非难事,不过会计师要抽盘,不能做的太假。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就要容易的多,将来还可以通过多年折旧做实。

  “不能说万福生科的造假有多么高明,但他们确实把所有东西做全了。从购销合同到入库单、检验单、生产单、销售通知单以及采购销售发票,这些单据凭证由专人开具。由于万福生科对应的粮食收购方都为农户或粮食经纪人,不能开具发票,因此采购发票也由万福生科开具,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单据凭证全部自己解决而不依赖外部的力量,具有很高的造假独立性。”-证监会某官员

  问题暴露-证监会核查上下游账户(中介机构无权),生产环节走访。

  平安证券处罚,掏出3亿元垫付投资者损失,最终支付1.79亿的补偿金。

  2012年 IPO为股指熊市背黑锅

  (十)注册制

  2012.2.10郭树清问,IPO不审行不行?1998年审批制转为核准制,一直进行实质性审核,12年开始转变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审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44.天能科技 预披露新政狙击

  预披露之后,发审会之前,被《每日经济新闻》爆料,主动撤销上市申请,仍为证监会处罚。对两个人严重惩处,一为签字注册会计师(被推荐进入发审委),一为董事长助理(造假高手)

  45.海达股份

  新政发行前一天刊登招股说明书,而新政之后的公司更受青睐(取消3个月限售),询价报价机构数量不够。12日之后重启发行,多募集3000万,效果不错。

  46.洛阳钼业、浙江世宝 限价发行

  洛阳钼业基本上是按照所有配售对象报价的最低价(3元)发行,也参考了H股价格(比H股略高),为了避免低价发行对公司权益的损害还特意减少发行股数。上市后,H股大跌,而A股大涨,收盘价9.63元,156个询价对象共赚了4亿元,这是证监会发的红包!

  浙江世宝是超级小盘股发行价2.58元,募集资金仅3870万元,规模最小,保荐机构只收了4000万。但是受到市场追捧,开盘价15.62,首日收盘价18.75元。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拟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更关心的不是上市能够融到多少钱,而是上市后手中持有的股权市值会增加到多少。

  在净利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二级市场市盈率水平下,原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上市后所持股份的市值也就越高,低价发行对大股东利大于弊。

  (十一)新股定价管制,不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25%。

  传统行业公司大多已经上市,新上市公司基本为新兴行业或细分行业,缺乏合适的比对行业市盈率,而且A股部分较差的行业市盈率反而较高,业绩普遍较好的行业市盈率总体偏低。所以优质公司报出低价,劣质公司反而报出高价,龙头企业用行业来限制也不合适。

  47.慈星股份

  猝死的保代,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一个合格的中国投行人需要既懂法律,又懂财务,不仅能胜任律师、会计师的工作,还要有能力对律师、会计师的工作进行复核检查,同时还需要对发行人可能存在的财务造假进行各个环节的福尔摩斯式调查,甚至《FBI教你读心术》也成为证监会推荐给投行的必读书。

  “造假不可能通过保荐制度来杜绝,中国企业造假、是上市资源稀缺、IPO审核制下上市标准严格,现行法律制度对造假处罚力度不够,各方利益主体为了谋求上市后的巨大利益而“合谋”将企业推上市等多重因素的产物。一旦企业被发现造假,不管是不是直接参与了造假,保荐代表人都会被处罚,甚至面临职场生涯的终结。

  48.新大地

  《每日经济新闻》张冬晴打假。“专业的调查记者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反其道行之,从招股书中明显不合逻辑的叙述入手,找到招股书中的疑点。从这些疑点下手,他们以事实逻辑关系为调查思路寻找那些枯燥和索然无味的数字与文字背后的真相。百度搜索是他们最强大的侦查工具,他们不放过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的任何蛛丝马迹。而实地暗访则是有经验的调查记者长期练就的侦查基本功。那些比财务数字更纷繁复杂的事实真相隐藏在穷山沟里、旧工厂里、村落里,调查记者会秘密的扮成客户,销售人员,或是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在被调查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暗访可疑的供应商、渠道商、客户以及股东单位。”

  (投行人,会计师造访的供应商客户可能是安排好的)投行和会计师从原始凭证出发,而记者从超市实际售卖价格,货品上架情况估算对比;

  记者关注的是事实上的真,从运营逻辑和生产销售的情况来蜕;常规投行进行的是法律上的财务钩稽关系上的真。“投行人调查的既有思路是按照证监会规定的”条条框框“从相关利益方取得尽职调查的证据,此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证明自己工作已做到位,如何免责,如何降低保荐风险,这一出发点恰恰使部分投行人员忽略了如何发现事件本来真相。此外,就调查过程而言,投行在明处,记者在暗处,从同样的调查对象所得到的反馈也可能大不相同。显然,随着企业造假方法的不断提高,投行人员、监管机构的调查路径和手段也迫切需要升级。”

  随着证监会放慢发行节奏后,IPO堰塞湖情况严重年底有超过800家待审,接连爆发的财务造假给了证监会整顿堰塞湖的机会。

  2013 没有IPO的一年

  2012.12.28 证监会启动号称史上最严的财务核查专项工作,此运动结束后共268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材料,仍然还有600多家。2013年11月30日推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方案,12月3日四家企业刊登招股说明书,新股终于恢复发行。

  3月31日截止提交报告,和年报时间几乎重合,“在路上,成为2013年1季度中国全体投行人员的集体回忆。”截止日到来时,612家上报财务自查报告,未完成自查报告而申请中止审核的公司有109家,提交终止审查申请的有166家,3家公司没有音讯。证监会允许2个月延期,5月31日,新增102家终止IPO申请,共268家。(神舟电脑三次申请IPO被否,第四次过会折戟财务大检查。)

  后来证监会进行抽查,40家中又有18家撤回申请。

  财务核查虽然核查清退了一批有造假嫌疑的公司,但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上市成本及中介机构的工作量,优质企业可能会因为上市过程太过漫长转向境外市场。投资者也会因此要求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提供背书,增加监管机构压力。

  “近年来,证监会逐步意识到监管机构不宜为被监管对象背书,应淡化对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判断,以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的充分完整性为目标进行新股发行改革,只要公司信息披露充分、风险提示到位,达到了发行条件规定的财务标准后,剩下的就交由市场判断,证监会做好事后监管、处罚及健全赔偿制度即可。这就是所谓的“注册制”理念,要形成这一制度,需要包括证券法、刑法等重要法律在内的整体制度完善,这已不仅仅是证监会一个部门的工作。

  艰难转型的中国投行,投行的招聘计划永远是反市场的,监管压力加大。IPO停发的时间长了,不少投行把目光转向并购的财务顾问。但业务转型之时一部分,服务方式的转型更重要。“投行关注的重点只是合规性问题,行业都不重要,你就是把不同公司的出资、财务、现金流、管理等情况放在招股说明书上,然后再换一个不同的行业,你就又把他放上去,投行就是这样的。”“我在思考转型的时候与银行、信托的朋友交流,发现他们谈的东西我完全不懂,他们做的是主流的金融业务,而我们天天忙着项目竞标,谈法律、谈财务,离金融越来越远,我们这还是做金融的吗?”

  「很多投行人员习惯了这种IPO审核制下的合规思维,即使在转做并购业务之后,也仍然是同样的合规、做材料的模式,而忽略了投行真正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能力。并购业务的思路与IPO确实不同,并购交易的成功涉及的不仅是发行人一方,而是交易双方,因此完成并购需要更多的交易思维,需要投行在合规思维之外有撮合完成交易思维,而中国的投行人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无法为企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服务。再加上浮躁的商业氛围,并购业务即便红火,失败率依然很高。」「一些投行人把转型的目光投向综合金融服务,然而这已经不是一个投行团队所能做的事情,这是传统投行业务思路向大投行业务思路转变的问题,需要券商内部包括直投、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所等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以前孤立运作的投行部门需要综合金融平台的支持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和更高的客户黏性。」

  投行人:「与公司业务转型不同,在十年保荐制下,国内原本就以IPO业务、再融资业务为主的投行人员的做项目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不断强化了自己只会做IPO和再融资的业务能力,投行工作越来越局限于围绕证监会审核部门做工作,奉审核部门的文件为旨意,在审核部门的指导下做项目。长时间的思维局限性导致了保荐代表人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乎历史沿革及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财务处理的真实性、公司运作规范性等方面。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价值评估、资本运作等真正应该被投行理解的内容远没有被理解到位,一个合格的保荐代表人距离一个合格的投资银行家尚有巨大差距。」

  (十二)年终改革

  2013.9.18 肖钢主席首次提出2015年要过渡到注册制。

  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实现“监管转型+归位尽责+赔偿、惩罚机制”的法制化、市场化改革。

  监管转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做出判断;归位、尽责,发行人、中介、证监会对真实性负责,投资人买者自负;建立赔偿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归位尽责的必要补充。

  存在的问题:

  1.老股转让而消灭“超募”问题。但是长时间停发新股,市场对新股渴求度极高,加上待募集新股一般都是早在11年就确定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规模是按照10年的利润测算的,高发行市盈率下募集资金远超当初预测募集资金是大概率事件,转让老股的规模会畸高。

  2.剔除不低于最高10%的报价。结果是保荐机构和询价对象就压线确定发行价,或者说主承销商操纵报价,正好拉人来瞎报。(不参与网下配售,没有高报价的处罚)

  10天后证监会紧急通过窗口指导干预新股发行,在对外承诺的首轮51家公司完成发行之后,证监会又一次暂停了新股发行,对政策进行修订。

  2014

  49.奥赛康

  公司募集8.66亿元,大股东直接变现31.83亿元,引发震动,公司不得已暂缓发行。2014年12月31日,发行批文失效,公司告别A股。

  市场热议,超募是个伪命题;中金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定下高发行价;监管层出手干预市场化进程。“亏损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纪律是市场给的,永远不是监管层给的,暂缓发行貌似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老股减持没有错,问题在于中国的老股减持制度与遏制超募联系了起来。「把超募等同于圈钱,与超募现象作斗争,其实是忽略了制定募集资金需要量这一规则自身的逻辑问题。追根溯源,超募概念原本是个伪命题。」

  「如何能科学地限制新股发行“三高”现象?这是制度设计的方法论问题。从过去的实践来看,以结果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很难解决问题…从消灭不良结果本身倒推来制定监管措施,这种因果关系链总是存在被破解的可能性。反过来,从去除动机的方面去尝试解决问题可能会更有效。」

  50.众信旅游

  可以报出40元的高价,但会让大股东套现4个亿,证监会一定不同意,最终只得反推出23.15的发行价。多于这个价格2分钱,老股转让就会超过新股发行的募集资金。这个价格剔除了96.33%的高价,反而出现价低者得的怪象。结果众信旅游连拉十个涨停板一口气涨到87.22才拉开涨停板。

  “我决定把自己的智商提出96%来适应这个市场。”

  「限价发行的直接结果就是上市公司通过IPO募集到的资金大大减少,而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的获利空间则大幅增加3,通过对发行价的窗口指导,即使业绩优秀,成长性良好,实施公司也确实无法在IPO阶段圈到钱,这部分利益被人为地让给二级市场投资者。」

  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公司上市对于公司以及股东的意义,早已远大于发行新股融资本身的意义,所以地板价也会被股东接受。

  价低者得的怪象,可能会使得主承销商操纵发行过程,以及助长二级市场炒新的非理性。

  51.我武生物

  自主配售权,40%给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再配售给战略合作投资者和紧密合作投资者,最后配给其他有效报价投资者。

  结果是,社保和公募获配比例很低,个人投资者获配比例惊人的高(50%)。原因是,根据战略投资者的报价划定报价区间,此区间公募+社保总数很大,因而比例小。战略合作投资者数量少,因而获配比例大。

  自主配售权的橘枳之变,不是根据关系来确定优质客户,而是市场承认的优质客户,对他们予以一些“照顾”,市场不好的时候也希望他们帮忙完成新股发行,股票不好卖的时候券商也会对他们提示风险,保护自己的优质客户。

  证监会加强对自主配售权的监管,禁止配售关联方,限制比例等,但是这增加了承销商核查名单的工作量。

  (十三)IPO变成解数学题

  6月9日十家新股公告《发行公告》时,几乎所有询价机构都完全一致。只需满足以下方程:发行价=(募集资金+募集费用)/发行数量;发行市盈率<=行业平均市盈率要求

  52.兰石重装、中科曙光

  新股发行,首日上涨44%,连续多个涨停板。

  规定:开盘价不得超过发行价20%,首日最高价不得超过开盘价20%,正好上涨44%

  停牌制度,引起强烈不满。年初深交所首批上市新股首日几乎都只有5笔成交:9:25以上涨20%的价格开盘;9:30以开盘价再涨10%的价格成交,然后停牌一个小时;10:31恢复交易,价格上涨到超过开盘价的20%再次触及停牌,一直停到14:57;14:57成交一笔后进入收盘集合竞价,到最终收盘再成交一笔。

  兰石重装以1.68元发行,A股有史以来最低发行价。连续24个交易日,除了被交易所要求停牌一天召开投资者说明会之外,其他23个交易日天天涨停,报21.67元,市盈率超过200倍。

  曙光信息一口气连续21个“一字板”,从5.29发行价涨到56.42元,创连续涨停记录。

  新股低价发行-吸引资金打新股-打新自己必须要先买既有股票-新股上市后变现亮眼烘托牛市气氛-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股市-股市上涨可以接纳更多只新股发行。A股这场自我制造的狂欢,反映在k线图上,被市场人士亲切的称呼为肖氏弧线。

  53.阿里巴巴、京东

  1993年,我国《电信法》规定只;禁止外商介入电信运营和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业务在国内法律上属于“增值电信业务”,为了解决融资难问题,国外投资者和国内公司在境外搭建VIE(可变利益实体)机构对境内公司实行协议控制。

  新浪模式,外国投资者通过入股离岸控股公司A来控制设在中国境内的技术服务公司B,B再通过独家服务合作协议的方式,把境内电信增值服务公司C和A连接起来,达到A可以合并C公司报表的目的。2000年,新浪以VIE模式成功在美国上市。

  但是协议控制并不被中国法律认同,除非解除VIE模式,境外投资方推出,才能回到A股上市。而且公司治理结构方面,A股要求同票同权,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港股也不符合),京东刘强东股权比例只有18%但是投票权超过了50%,均不符合要求。

  华兴资本与TMT。华兴资本2016年4月才拿到中国投行牌照,在此之前早就被同行尊为真正的投行。「当华兴资本开始在国内外媒体上高调宣传自己是中国第一的投行时,中国本土传统的投资银行家们还在从事着被证监会严格监管的保荐业务,大量时间都在从事核查验证公司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基础工作。由于压根不愁新股发行问题,资本市场部也不用花精力研究怎么销售股票、怎么建立与资本的长期合作关系,距离资本市场反而更遥远了。」(十四)保代取消

  保荐代表人资格行政许可的取消,是中国资本市场迈向注册制的其中一步。而注册制的到来,则意味着对原有投行人员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完全颠覆、甚至是否定,这才是投行转型和创新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是保荐代表人这一群体生存空间的问题。04年保荐制确立,保代群体诞生,到14年,正好十年。

  「在国际市场上,投行人员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为专业的估值分析能力以及交易中的谈判能力。而中国传统的投行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在监管框架下工作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审核制导向下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很多投行人员对交易的本质不甚理解,对所谓交易结构的设计更只是停留在满足监管规范要求的范围内,最终沦陷为审核者打工的“马仔”…投行的专业性和行业壁垒不是制度红利和信息不对称,而是真正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

  (十四)注册制

  自1993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并先后经历了行政主导的审批制和市场化方向的核准制两个阶段。具体而言,审批制包括“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两个阶段,而核准制包括“通道制”和“保荐制”两个阶段。在审批制阶段(1993-2000),上市企业的选择和推荐主要由地方和主管政府机构根据额度决定的;企业发行股票的规模是按计划来确定的;发行审核直接由证监会审批通过;在股票发行方式上和股票发行定价上较多行政干预。在核准制阶段(2001-),由主承销商培育,选择和推荐企业;证监会主要职能转向制定标准和规则,具体审核转向强制性信息披露和合规性审核,发挥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独立审核功能;股票发行方式和定价逐渐向市场化过渡。

  核准制的核心是监管部门进行合规性审核,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加大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约束。在核准制阶段,证监会先后推行了“通道制”和“保荐制”,要求主承销商、保荐机构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的推荐和辅导,调查核实公司发行文件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等。」

  实行注册制:证监会不需要瞎操心;机构投资者壮大;市场容量扩大;中国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

  「按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注册制下将实行监审分离的审核机制:IPO具体审核由交易所完成,证监会转向对IPO的监管。交易所由“真实准确完整”的老三性转向“齐备性、一致性、可理解性”的新三性。

  《梦想与浮沉》读后感(十):读书笔记

  从2004-2014年中国A股市场发展10年历程,通过几十个案例说明和分析了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以及幕后的原因,由于以案例为主内容不枯燥比较好读,看得出作者在投行领域经验丰富,并且也查阅了大量资料。读了这本书能够了解这十年股市起起落落的部分原因,同时也感叹由于监管的不成熟导致A股市场仍然是投机者居多,要过度到类似于国外的价值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股市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很多问题是由于体制原因所造成的。新股发行并不会给二级市场大抽血,因为打新股自己与二级市场性质不同,究其根本是监管规定市盈率导致新股必涨所致;财务造假情况泛滥,也不是靠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审查力度就能解决,究其根本还是上市资源稀缺所致;还有许许多多幕后问题不能拿上台面因为牵扯到多方利益。了解了一级市场,以及幕后那些故事就再也不想碰中国股市了,再加上二级市场上还有庄家和机构,其实二级市场的风险和收益是极其不对等的,平民老百姓注定成为那一波波韭菜等着被收割,确还做着一夜暴富的白日梦。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多思考背后的逻辑,也许能更看清楚一些这个世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