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何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3 21:0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何者》读后感精选10篇

  《何者》是一本由[日] 朝井辽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者》读后感(一):何者,你想变成谁?

  书的封面有意思,几个西装革履青年毕恭毕敬的端坐着,等待着决定自己将来命运公司应聘面试。没有脸,因为不需要,因为那张脸上的表情已不是真实的自己了。荣格心理学人格面具一说,想来这个时刻开始是真正的戴上了,那是个更适合你在社会中生存的面具。

  小说主线叙述了几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打工生活,以此慢慢的展示出个人性格。但突然峰回路转。错了,这展示出来的性格只是马甲,只是小号而已。压力已迫使一些人开始戴上了人格面具了。在隐秘的个人推特里的自言自语,那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小说获得2013年直木奖,题材颇有新意。但故事有局限性,岛国是父权社会,必须服从长辈前辈的压力更易使人戴上人格面具。

  《何者》读后感(二):书中金句

  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看完之后这么震撼了。 这本并不是什么很厉害设定背景内容反转这样。

  只是写毕业生求职的点点滴滴

  但是!!!!如果你只是以为这书是写关于求职的,就太小看这本书,太小看直木奖,太小看朝井辽了。

  我的文采很差,自己的很多感想,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何事,就把书中的金句(我感觉)写下来吧

  1.我又一次觉得,像这类东西只有在那些有共同回忆的人当众传递才能如此绚烂美好。缺乏想象力的人肯定会觉得是个好料,赶忙编辑朋友圈状态发出去--把自己的回忆编辑成向人展示自己努力拼搏受人爱戴的信息发出去,好在光太郎有想象力,浓缩青春记忆照片绝对也没少拍但是不会随便发出来,就算发,也只是通过通讯软件消息,发给那些感同身受的人。局外人看到 ”最棒的伙伴“”谢谢大家我爱你们“之类的话肯定会心生厌烦。

  2.在我看来求职让人痛苦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很简单,反复落选,反复被人拒绝痛苦的。其二,就是必须坚持要把平庸的自己吹嘘的好像个天降奇才一样,从现在开始准备的模拟的简历,等于是把自我欺骗环节提前,这样才接受实际面试的时候也许就能麻痹成习惯。-

  3.我想起了坐在考场接待处看似公司员工的人,他一脸平静的接待着、承受着这些学生溢于言表的,满心想要加入这家辉煌大公司的欲望,把他们的名字按发音一一排序,就算考生再怎么装作平静,譬如听音乐和与朋友聊天,都比不上那位员工浑身散发出的“我早已在此”的胜者气场

  4.真正重要事情肯定不会被写到什么Twitter,FAcebook上。真心倾诉可能只凭APP上发送回复就能得到满足。但是人总会在网上摆出另一张脸给人看,不知不觉就会和现实中的自己产生割裂。“你在Twitter上可不是这样的”人们会自说自话的看待你。能一直留存在上面的只有充满活力的Twitter头像

  5.会面”“研讨会”“演艺圈的人脉” 你光是用这种假模假式的词儿,成不了什么人物。只要你还一直想着要把自己晒给谁看,你就绝对不会成为人物。

  6.一般问别人“你最近怎么样”其实并非真心关心对方近况,而是想要大谈自己的情况

  7.集体讨论时,“小早川理香”这个人本身没有提出任何想法。我们只是见到了‘留过学的小早川绘里香“”海外实习过的小早川绘里香“当过宣传组长的小早川绘里香”“当过国际志愿者的小早川绘里香”她没说一句话都像无形中发名片,让参加讨论会的所有成员一脸厌烦,考官看似时而点头,却也在偷瞄秒表。

  8.“不管是什么想法,只要还装在脑子里,不论何时你都永远会觉得它是杰作”“你会永远陷在里面,再也不能自拔

  9.光太郎说“要是进出版社,说不定能有朝一日因为工作遇到了成为翻译家的她。

  我就觉得这算什么啊,太让人羡慕了!

  羡慕?我羡慕光太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人生中的剧集,并且成为剧集中的主人公,而我已经失去这种可能性了。

  10.-“就是感觉,最后一次的换身份已经结束了,怎么说呢,有点依依不舍吧。”

  -“最后一次换身份?”

  “就是说再也没有机会像以前那样,很自然改头换面懂吗?上了六年小学升到初中换了一次身份,再过三年就又变成高中生,但是从今往后,我们就必须靠自己力量改变身份了。”

  “打个比方说大概就是结婚、生子、跳槽之类的吧。不管干什么,总之以后再也没有自己一点力气都不出,就能改头换面的好事了。”

  11.有的人生来吃不了青椒,有的人倒吊不了单杠,这跟有的人就是天生不擅长求职一样,尽管如此,区区求职不顺,就会搞得整个人一无是处似的。

  12.“其实你根本没有为任何人加过油。别人的一帆风顺,会让你觉得特没劲是对吧?拓人,你打心眼儿里想让所有人都比你不幸,好让你自己成为观察

  13.“所以我不管别人怎么笑话我,也要展示自己在海外实过习,当过志愿者,还要跑求职中心,要四处发名片,我就是要以这幅难看样子,坚持一意孤行。要是我连这都逃避,就没有别的退路可走了。

  十分也好,二十分也好,你先把自己心里的试卷叫交出来吧,你不交卷就是零分。就算你在通往一百分的路上展示再多过程,也再也没有人会同你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了。

  14“你还想着有朝一日能以什么契机让自己脱胎换骨,你满心留恋参加戏剧有关的公司招聘也是,你敢说你心中没有怀着期待,想让别人称赞说”你的思路还真是有点意思与众不同这类的话吗?我告诉你,这种剧情是不会降临在任何人头上的。

  “你总是把自己放到远处,来眺望我们的奋斗。你心里在想,自己犯不上向我们一样做这些难看的事情。”

  所以你也没去看人家银次的定期公演吧?因为你害怕看到那种真正在一难看的样子挣扎的人,你害怕自己必须顿悟,其实你也只剩下这一条路了。”

  《何者》读后感(三):你当你是谁

  我承认,看书的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是在看我自己。

  我也会像男主角一样,在别人说着什么的时候“嗯嗯嗯”的应对,但心里想的是“你太天真诸如此类的想法,我觉得自己真的就是一个人格分裂患者,而男主曾经好友,就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那种真的可以放开手,为了成为更好的自我而去拼尽全力的那种人。

  我承认,我自以为是并且一无是处。

  所以,我理解拓人被小理香撞见去面试时的心情,我也理解拓人在面对好友光太郎求职即将成功内心波澜,我更理解对于一早就被发现开小号的隆良他是什么样的心态

  所以,我才像拓人一样,成绩不好,没有好的工作,毕业论文东拼西凑认真,真的一点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书的最后,拓人的小号被揭穿,小理香的话戳中要害,再一次去面试的拓人忽然放开了思想开始说着那些听起来不着边际的话。

  但,那才是拓人最想成为的自己。

  《何者》读后感(四):人是什么样的人?

  很多看过社会学入门书籍的人,大概都知道有一种理论叫做角色扮演理论。浅显地说是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扮演着各种角色,个体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产物。角色的内容,或者说要求,来自社会需求赋予“角色”的要求。这是一种比较市场,也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

  通过光太郎的眼睛和嘴,作者在观察着这几位求职中的年轻人,他们,包括光太郎本人,作为应届生、往届生、同学恋人、朋友、战友嫉妒对象等等不同的角色,上演着不同的角色内容。这本书,绝不是只讨论就活、青春和友情这么简单热血话题。自我彰显与媒介的虚无、现实日复一日挑战残酷,是我感受到的其他内容。

  书中的很多片段很戳膝盖,我相信读过的很多人也会有同感。这也证明了:你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与众不同,你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他人也会遇到。日本小说惯有的尿性:吐槽、反转、生生剥开现实给你看,却又毫不在意——一切一如往常。

  ”越缺乏想象力的人越会从他人身上索取想象力。他们无比希望自己被别人想象得与众不同。“

  ”但如果只是为彰显自我,选用这些关键词充作宣传的话,就会掩盖住真正的成就。“(论简历和关键词)

  ”真正的努力根本不会被发到网上和社交软件上。“(只有为了照顾妈妈生活的瑞月在电车上默默地说的努力,才是真的东西。)

  ”最终我们会无声无息地暗下决心。随便在网上乱发些无所谓的话,才会把真正至关重要的东西埋没在内,一起湮灭无踪。“

  现代人类的悲哀在于每个人都很有个性,却又丝毫没有个性。我们在各种社交网站上吐槽、倾诉、彰显,树洞也好,个人窗口也罢。哪一个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倾诉与展示,都设定有受众对象——你展示的是你愿意与人展示的。罩上了这层滤镜,便没有什么真实了。自我与作为”角色“的自我混淆。我想,这多半要归功于现代媒介,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微信上你是好好工作的员工,豆瓣上你是内心丰富的好少年,不同的论坛上你又是不同立场爱好热心(或潜水)网友。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我觉得求职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疏忽,更无从知晓它何以成为疏忽。我们在面试途中看着别人一路掉队,眼看自己就要成为领头羊,却突然被甩出赛道外。求职不是跑马拉松,它不预设终点线,我们无从凭借头脑依靠步伐节奏有效分配来定胜负。我们根本没有扮酷的资本。“

  这也是生活的可怕之处。我们从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而现实,又掺杂着各种信息,每天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涌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会被摒弃。自我、角色设定的自我、别人眼中的“自我”、需要扮演的角色、对的角色、适合的角色、想成为的自我、想成为的角色,时时刻刻切换频道,在醒着的时间里。

  理香说:”自己只能成为自己。“我们只能接近理想中的自己,却无法成为ta。理香的话,比瑞月揭穿隆良更让人无言以对。我们指责别人、反思社会,然而自己却无法交出即是只有十分的试卷,却还会嫉妒、阴暗地查找别人的差错。何,者:什么,人?当自我不再纯粹、真实,我们又是谁呢?

  不用任何社交网络学长是一个”纯粹活在现实中的人“,却还在光太郎他们错过班车的时候,塞给他5000块让他们打车回家。

  或许“自我”在很多人看来是个无聊的话题,而更多人多少还是绕不开这个问题吧。

  ,电影就要上映了,看预告像是个青春励志片,佐藤健在大屏幕上确实让人好苏(上次看剑心的时候就意外被苏了一脸),日语原版写得更自然,画面感更强。然而我还是觉得这不是一部简单说求职的故事。网络时代与现代社会的迷失孤独,才是引起读者与评委共鸣要素吧。

  也或许,是我想多了。

  《何者》读后感(五):围墙那头是什么?

  “刚毕业的时候,是对毕业的开心多一点还是对未来的不知所措多一点呢?”

  “当然是不知所措呀!你呢?”

  “我...不太记得了 ”

  真的,只记得... 当学生的时候很想赶快自力更生工作养活自己,以为这样就会更自由

  但真的工作了,才发现原来是更不自由了。

  也许刚毕业那时也有过挣扎,有过难捱,有过对工作的渴望(最后都发现是当时的无病呻吟罢了)

  回想起来,其实也就是对着电脑多发了几份简历等面试,没参与任何一场校园招聘,

  甚至没有拿着简历排队面对的经历

  倒是毕业后成为公司招聘人员组织过校园招聘,面对过许多拿着简历来排队的应届生,

  见证过他们的紧张,渴望......

  所以在看《何者》的时候,最大的感受不是他们去应聘的集体努力准备或者等待结果焦虑

  而是...这么一堆小朋友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还没跑出去已经开始各种伪装了。

  有希望被别人觉得自己的努力成果其实毫不费力,背后却很努力的人;

  有表面说上要一起努力,实际上却站在一个高点嘲笑别人努力的人;

  有各种努力任何方式尝试的人~ 也有不做过多准备,先去面试拿经验的人 ;

  也有一开始就放弃面试,坚持自我坚持梦想的人......

  反正各种面孔实际都像是生活里面的人,而我自己带的又是哪个面孔?你又是哪个面孔呢?

  他们一再的说“我现在,必须得好好找工作了” 和“必须努力了”

  是不是好像我们常对自己说的 “要好计划了”“要早睡了”“要减肥了”“要多做什么什么了.....”

  到最后这些决心都怎么样了呢?

  书里说到的——

  “真正至关重要的事物会被埋没,漫不经心轻松随意地说出越多,就越说不出那些真心想说的话。”

  那时候真心说过的毕业后想当ol、想要轻松工作后下班能跟好友约一杯,像港剧那些上班族一样,

  下班happy hour ~ 毕业几年后回头才发现原来这么容易就做到了。

  原来从学校跨进社会的那堵墙并没有那么高,而围墙里面的生活也没有那么遥远。

  人生的各种阶段应该都有那个阶段想跨越的围墙,想要满足的欲望~

  有段瑞月说的话特别适合对自己也说说——

  “十分也好,二十分也好,你先把心里的试卷交出来吧。你不交卷,就是零分。你别把以后要做的事儿说得如何动人,先把自己已经做成的事情给大家拿出来看看啊。你得把自己心里的东西摆到和你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他人面前。我再告诉你,如果不这样做,就再也没有人会看你,每个人都是。就算你在通往一百分的路上展示再多过程,也不会有人能从你的角度来看待你了。”

  工作已经几年了,下一阶段要跨越的围墙是什么好呢?

  看到16年给自己写下的计划,17年其实也有坚持到,有保持每天压腿有运动,有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有坚持看书写感想,有去小游还是坚持吃喝玩乐,有陪伴父母~

  er...确实是计划太简单,根本没有给自己一堵墙/(ㄒoㄒ)/~~

  可是毕业前想要的不就是这些吗?

  得到了然后呢 ...

  《何者》读后感(六):我们都是碌碌无为的someone

  没读过朝井辽的其他作品,没记错这本应该是他第一本简体作品。笔者几年前高中的时候看过其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听说桐岛要退部》,很是喜欢。

  和《桐岛》很相似,《何者》也是群像式的故事,桐岛的故事展开在躁动不安的青春校园生活,《何者》则发生在大学毕业迈入社会求职的阶段,充满迷惘,前者能看到青春激荡,后者充满了更多的无奈妥协。

  “最年轻的直木奖得主(28岁获奖)”,这样的光辉履历让我对作者和书都充满了期待。本书前三分之二内容都可以说很平淡(至少没有感觉到直木奖作品的实力),写法上还算有新意,社交网络的叙事方式夹杂其中,读起来耳目一新。但小说本身平淡展开带着挫折的求职,一切都在读者预料中,除了不断地抖落金句,其他地方没有波澜转折,不免让人有点失望。好在最后的部分作者来了个大反转,伏笔暗线迸发,我们这时才发现比起求职本身,作者似乎更想通过求职这个框架来讲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伪善、恶意,也算是把自己的掌控力显露出来·,也把作品升了一个档次。

  对于我来说,我不想谈文中的求职内容,笔者现在还有三年毕业,离求职尚远,着实没有什么感触。但书里对于人物内心的审视令我还是很为动容。

  “其实,你根本没为任何人加过油。别人一帆风顺,会让你觉得特没劲对吧?拓人,你打心眼儿里想让所有人都比你不幸,好让你自己成为观察者。”(P121)

  当理香说出这段话时,主人公拓人伪善的面具已经撕裂,我内心的那扇面具也已撕裂。我们很多时候喜欢关注他人生活的好坏,每个人都希望过得比别人好,即使那个人是朋友、闺蜜或者死党。好像高中的时候,每次考试总是想和好友暗暗比一下成绩,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他考得比我更差,甚至很多友好的关系都建立在无明显成绩竞争关系的基础上。我们不愿意自己努力去超越别人,更多时候期望别人倒霉来衬托自己的优秀。不愿去主动,更多时候等待别人去主动碰壁去倒霉,我们阴暗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成为“观察者”,置身事外地分析观察别人,乐意看到别人的失败,即使自己未曾尝试也能站在一个仿若成功者的角度去指点别人,耻笑别人的错误来完成自我内心的优越满足。

  说句实话,这是本令人“不舒服”的小说,朝井辽描写小说中人物的丑陋恰恰却能对应到我们自身。不外露的嫉妒心,戴着面具去处事。面对现实与理想渐行渐远,不断妥协,无法否认,我们都在逐渐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

  标题“何者”的意思大概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成为不了什么人,只能成为自己,我们丑陋地活着,悲哀麻木,可谁叫我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