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4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精选10篇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是一本由[日]小岛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一):看东大教授如何教女儿面对历史

  2017年1月17日,一则时长仅十分钟的视频被传到了网上。视频里介绍了日本一家名为APA的连锁酒店,在这家酒店的每个房间内都放置另一本这家酒店社长写的书,这位社长在书中否认“南京大屠杀”和韩国慰安妇的存在,认为这都是中国和韩国编出来的谎话同时这位社长也表示酒店的所有收入都用于支持安倍首相,支持他的“右翼”主张

  视频一出来瞬间舆论哗然,大多数人都感到震惊和愤怒。不出两日,这位社长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公开表示绝不会将这本书撤出酒店。2月5日,在日本的中国人举行游行抗议APA酒店,而游行过程中也遭到了日本的右翼分子干扰。这两天网上发布的游行时右翼分子的视频,更是让人气愤

  面对这段过去还不满百年的历史,日本政府从未道歉,而现在的部分日本人甚至否认它的存在。然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游行时有日本老爷爷一路护送中国游行队伍,帮他们挡住右翼分子;有日本老奶奶默默拿了一块“南京大屠杀是事实”的牌子站在右翼分子中间;有日本人说那只是右翼分子的观点,与普通日本民众观点并不一样。、

  正巧最近我读了一本日本东大教授小岛毅先生写的书,《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原名父亲说给孩子听的日本近代史)。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近代史这个时间段,最关注自然是他如何讲述侵华战争的历史。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要求孩子直面历史深刻反思教诲之严是我从未曾想到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日本一直不肯承认二战时的侵略战争也拒绝向被侵略国家道歉的缘故,好像我们现在对日本的要求已经低到只要他们承认历史并简单的说一句“对不起”就满意了。不知道是不是听惯了“国民无辜”的理论,现在我们也会下意识地为日本国民辩解,认为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小岛毅先生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直接告诉他的孩子,日本“解放东亚”的那场战争实质就是侵略战争。同时他主张:“不管是多么不堪的事,只要那是事实,作为大人的我们,就有义务毫不隐瞒地让你们知道”。而已经作为日本人出生的你们,不能将错就错地强辩“我们绝对没有做坏事”,而是应该直视已经过去了的事实。只有直面了历史,才能理解周围的人如何看待这个国家以及身为这个国家国民的你。

  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小岛毅先生也认为并不是说了“对,那就是侵略的行为。对不起!”就可以结束的。历史不应该用简单的善恶对错二元论来判断

  就像现在我们也会认为“那场侵华战争是日本政府及军国主义责任,日本普通的老百姓其实是无辜的,因为他们当时也做不了主”一样,日本人也会常常辩解“那时被政治家骗了”。小岛毅先生却告诉他的女儿这不能作为免罪的理由。“因为被骗,所以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难道有了这样的理由,所做的事情就能被饶恕吗?”

  面对这段历史,需要做的不仅是简单地用一句“对不起”道歉,也不止于用“我们被骗了”作为借口逃避责任,更应该有深刻的反省。反省为何会被骗,被骗了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出于什么原因没有阻止事情的发生

  我惊讶于会有日本人对那段历史有如此深刻的思考,更佩服他教给孩子的历史观。那么面对相同时间段的中国近代史,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又应当如何去面对和思考呢。这是留给我们的课题

  我不知道这本书在日本的销量如何,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人看到这本书并能够接受小岛先生的观点。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二):像看肥皂剧一样看历史

  这是东京大学博士生小岛毅写给16岁女儿的一本日本近现代历史书。小岛毅,他是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研究科教授,主要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东亚王权理论,对中国宋朝比较有研究,代表作有《中国思想和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国的历史》丛书07等。所以说讲述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

  但小岛毅写这本书与他其他的代表作,在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以及行文结构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本写给自己女儿的书,他女儿还是的成年的孩子,如同中国初三高一学生,所以虽然避免不了拗口的历史名词,但作者还是尽量深入浅出,用通俗直白文字讲一些史实,有时候还怕女儿看得枯燥睡着了,刚讲着几百年前的历史,突然一下子就跳到现在,用现在刚刚发生的事,去解释历史的过去,对一个孩子来讲,就容易理解得多。

  用现代的语言风格讲过去的故事,这样读来,历史就没有那么生冷晦涩

  写历史著作,最忌讳带自己的感情色彩,但他尽量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讲着近现代日本与中国、朝鲜(韩国)、俄国、美国等国的关系,历史事件有正邪和对错之分,但历史本身没有,过去发生的都是历史,历史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价值观。这里,小岛毅没有很多日本历史学家自虐式的历史观,也没有像另外一些日本右倾文人否定一切侵略事实。他给女儿讲“九一八事变”和侵华战争——注意,这些词都是原文中的词——就像一个父亲领着孩子来到博物馆客观地讲述标本文物的故事。

  但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小岛毅也不能例外,他还是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在第19章就很不客气地反驳了司马辽太郎的很多历史观点,其中第一节的题目惊世骇俗:扭曲的“司马史观”,对于后者的代表作《坂上之云》也做了一些批评。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学会分析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我们看完这本书,如果有自己不同意见,也大胆提出来,只要解释得通,我相信作者是能接受的。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尝试着让女儿学会思考,历史已经发生,后人可以对之进行任意评判,但作者也还是想让女儿能占到当事者的角度,站到事件发生的那个时期时代,再对之进行考虑。当然,最后也对战争做了反省,并且告诉女儿,不是道个歉,说句“对不起”就可以结束了。这句话,作为一个日本父亲,告诉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还是蛮感慨的。为了世界更美好,其实要反省的并不是一个人或一国人,大家都需要努力

  书是小岛毅写给自己女儿的,我们也可以自己看看,或给我们的孩子看看,看看一个日本人如何讲述自己国家的故事。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三):直面文化,正视历史

  从头到尾大致翻看了一下,感觉书译者做的还是不错的,至少个人看来并没有发现之前评论中有提到过的特别明显翻译问题。不过,令人不解的就是这个书名了,明明套封下面的裸书印着的日文原名是《父が子に語る近現代史》,加之作者虽然是东大(东京大学)的博士毕业的,但从文内可以看出他对东京大学的教学方式很有些不以为然的感觉,国内的译名为什么会采用“东大爸爸写给我”的字样了呢?

  在书中作者援引自明治维新时期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作为高等学府必须认清只偏重实用学科危险,呼吁全面培养人文素养重要和紧迫性。……实际上,这些年来日本媒体所爆出的一系列关于东大高材生的恶性丑闻,不正是有力回应了他的这种忧虑么!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下,只会教导出一帮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冷漠市侩,不知底限为何物,不独日本,这点在中国也应当引起同样的重视

  基于日本拜服于“西方冲击”的历史现状,本书从宽政教育改革起始,主轴是始于18世纪末的文化运动推演,继前作《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试着对近现代时期的种种历史话题探讨一二。作为思想史的研究者,作者着眼于以内在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中心构筑的历史,而不是单纯政治历史事件,从其擅长的思想史的角度切入错综复杂又充满争议的近现代史,透过近现代史上纷繁的政治事件,关注各个阶层的思想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更以思想史家的敏锐,展开对日本近现代史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在行文中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要人们敢于正视“大日本帝国”加诸亚洲各国的侵略伤害,并冀图引导青年一代学会自我思考,分辨是非,成为能够依靠自己判断力,有自己的主见独立的人。同样期待本国(日本)的读者们能够以更理性、更坦诚、更深刻的眼光回顾历史,走向未来。除此之外,他始终坚持着历史并非唯一绝对的立场,“历史没有必要成为逞能的科学,可以不用像科学一样去追求绝对的真理。而且,许多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书或历史理论,有可能正当化了强权的迫害,成为引发战争的原因。在多元化的世界里,让多种历史观并存,不是更好吗?”(P.213)

  看时觉得看到了很多,看完一咂摸似乎又觉得没有什么,盖因作者想讲述的其实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与如何构建正确的历史观,再者不知是否因为是写的面向高中生的历史课,出于怕惊吓到到象牙塔里的少女(自家女儿)的缘故——感觉作者写得已经过分客气了——书中对侵略的历史点到为止,只谈大是大非避而不谈期间种种具体细节数据。在略过细则的概述性前提下,就算承认了侵略的不义存在,没有足够的细则上冲击力,也是根本不可能给读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就更别提什么“自慰史观者”和“自虐史观者”的分野了。

  诚然,作者的确是正视了18—20 世纪日本发动的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的不义存在,不过真不明白那篇由国内出版社加上的版社后记里感到为之高兴个啥劲儿呢?私以为,书中关注的重点从来只在朝鲜和朝鲜民众,反之中国被日本侵略所带来的伤害被一带而过了!且不提,作者真正反对质疑的矛头对准的应当是“天皇神权化”后的天皇与皇族,以及混淆了历史与传说的分野到江户时期才逐渐建立的“国家神道”才对。这点从我摘录自该书的片段中便可看出,感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到豆瓣书页下方的笔记中查阅。

  不过,就算国内的出版社做广告时再怎样的夸大了作者敢于引导高中生正视日本侵略历史的重要性意义,都无法掩盖作者基于只写主干,略过枝叶的概述。作者也自承并没有严谨地去追求历史细节,“剔除了历史的枝叶,只选取事件的大纲,并且以高中生的视角,去选择我想阅读内容来写。我希望通过本书,能让大家知道,学习历史并不只是背诵专有名词和历史事件的年代。”(P.212)……好吧,作者总是有理由的。

  虽然鉴于提纲擎领式的写法,少了许多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详情,而文章下方的诠释给出的也不过是人物或者事件的简单介绍,读来还需要自行额外补充资料才能看明白,多少感觉有些不方便。再者,也会让已然习惯传统史学著作的人不大适应。不过本书倒是给我了不小的惊喜,应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能够诠释何谓“从普通人的角度”着眼的一部历史书!

  虽然,此前也看过一些据说是从普通人生存状况反应历史面貌的历史著作,不过不知那些书的作者为何写得一个比一个艰深,看了着实令人怀疑这些人根本只是为了“炫才”让外行人看不懂而写,这样的著作更谈不上是普适通俗了,完全就是只对少数内部人员做的学术报告整理成哒눈_눈作为学术论文或报告,更看重学术价值没有错,但是既然都出书了,多少也应当考虑一下普通读者的阅读体感啊喂~

  下面再掰扯些题外话吧。按说,我国正史一贯引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史家们所关注的历史仅限于帝王将相活动,至于社会生活尤其是民生状态真实纪录是付之阙如的。换言之,古代史官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的纪录,是很有局限的。不过,要说只有中国的历史记录才会对上层的政局朝廷变动与震荡记录得十分细致,反倒忽视了底层百姓民生的话,这点倒是十分值得商榷的了。毕竟,可不是仅有我国才有此种情况出现,就连之前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历史记录不也是如此的吗?

  在相当漫长一段时间里,西方的历史仅是属于上流社会里贵族的历史,还是直到十九世纪近代的时候年鉴学派的出现引发的新史学的风潮,才彻底扭转了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的思维定式。像费弗尔就曾在1931年发表一篇文章批判当时出版的一本叫《欧洲外交史》的书,认为历史真实的内在动因不在于敌对双方外交官的纵横捭阖大人物脾气心理心血来潮,而在于其他原因。

  但在此前,西方一些史学家便早已开始对当时传统的史学感到不满。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历史学脱离现实,专注于上层人物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史学界专注于对某些事物进行孤立繁琐的研究,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历史弄得支离破碎。是以,年鉴学派出现后才真正将普通人的状况视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同时认为历史学应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社会科学。该史学思想是美国史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对20世纪初我国的新史学影响甚大。

  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史学家们开始利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来研究历史,即使用了数据分析、计量技术等,企图使历史学变得更为准确、科学,更加贴近现实。至于说他们为什么看重经济社会史?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是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群众的知识、宗教和心理等因素。这些是恒定的、变化很小或变化极缓慢的东西,虽然默默无闻,不像政治事件那样引人注目,但历史发展过程主要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第二次世纪大战前,其他欧洲各国中,也出现了系统改革历史学的主张和实践。1929年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就在施特拉斯堡创办了《经济和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他们创办这份刊物的动机是:(1)使历史学脱离因循守旧,特别是使历史学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范围,关注其他学科的研究题材和研究方法;(2)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和社会,而不再是传统的政治和制度,这两个方向能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和区分,特别是打破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区分。这些主张基本上确定了此后法国新史学的发展方向。

  新史学,特别是年鉴学派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从不同角度去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结合中,建立了许多史学的新分支,在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方面取得了特别明显的进展,开拓了劳工史、妇女史、心理史等方面的研究领域。由于采用了新方法,使政治史、思想史等传统研究对象也出现了新的面貌。由于把眼光投向非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历史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

  与法国的年鉴学派一样,各国的新史学都非常重视普通人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学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从下往上看的历史”的主张。大约到1955年时,欧美的新史学就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史学潮流,甚至可以说完全主导了历史学的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撼着史学家的心灵,人们深深感受到,再让历史学游离于社会发展的潮流之外,那是历史学家的耻辱。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背景下,年鉴学派由于其鲜明的主张与卓有成效的成果而得到各国史学家的肯定。

  不过,随着年鉴学派的发展成为主流思想,由于越来越多的欧美新史学著作所暴露出的固有弊端,新史学也逐渐为新文化史学所替代。至于说造成了新史学衰落的大致不脱以下两点原因:1.强调研究那些恒定性的或长期不变的东西(布罗代尔所谓长时段的东西),那些短时期出现或存在的东西受到了冷遇,换言之,政治史(即布罗代尔所说的短时段的事件)不见了,个人的作用也不见了;2.新史学的倡导者认为叙述的方法缺乏科学性,所以过分反对叙述的方法,过分强调历史学的科学性和数量,结果一些人的著作充斥着图表和各种数字变化的曲线,历史著作失去了可读性,除了少数同行,连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也不一定读得懂。

  新文化史学则兴起于上个世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趋势,通常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就是“新文化史学的兴起”,又称社会文化史。而新史学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说来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关。应该说,新文化史并非全部反对新史学,它继承了新史学的两个重要特点:一、对心态史,即对群众性心理状态的研究;二、坚持眼光朝下的研究方法,坚持认为决定历史的是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里要插一句嘴:至少就普通读者的阅读体感而言,后者可要比前者强上太多,既然如此,谁又会乐意掏钱买罪受呢o( ̄ヘ ̄o* )[握拳!])

  新文化史学同样继承了新史学的分析方法,不过它不再使用大量数字和图表来表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弃了束缚人的“结构”,采用叙述的方法,使历史著作重新具有可读性,非专业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所以,新文化史是新史学的一种发展方式,可它与过去的文化史是不一样的。过去的文化史,一方面是着重于刻画上层阶级的生活,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新文化史着重刻画普通人的形象,特别是,它甚至还有意无意地认为文化决定着政治和经济行为。所以,无论究其内容还是形式来看本书都是一本典型的新文化史的著作了。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四):以文化为中心的历史

  看东大一里面,是一副扑克牌讲日本古代史,有趣,但里离我们稍远。这回东大二,说到日本近代史。我想大家拿到手想看的第一篇都是侵华相关的内容吧,当然日本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是必然相关联的,而且是重头戏。

  正视历史而不是逃避是小岛毅对于中日侵华那段历史的态度,尤其与“自虐史观”针锋相对。日本也真是个神奇的民族,自大与自卑并存,既认为殖民统治本身是错误的,又为自身的行为辩解。小岛毅直接揭露日本“自慰史观”拥趸们的虚伪本质。戳穿殖民统治的本质,而且反对只让日本青少年看到日本历史中美好的部分就可以这种主张。从统治阶级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思考战争的责任问题,深刻全面,分析到位。写了日本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我想日本的教材编写部门可能不会太喜欢这本剧透太多的历史书。

  对于日本内部自大的风潮,作者也做了分析,越缺乏什么才越喜欢强调什么。以本国为世界中心论的人们是因为内心有不安全感,才靠外在的反复强调来强化信念,增加信心,也是一种爱国意识吧。小岛毅并没有以批判的视角来看这个现象,倒是有点儿悲悯的心态来说事实,很客观。

  历史就是历史,只要是事实,就有义务毫不隐瞒的让年轻一辈知道。如小岛毅所言“不管你再怎么讨厌这个国家,都无法改变你们出生在这里的事实。请正视这个事实,好好去理解周围的国家是如何看待日本的,然后再以日本人的身份,开始你们的未来。”“不能讲错就错地强辩‘我们绝对没有做坏事’。”说的真好,这话不止提醒日本人,也同样可以用于我们自身。历史是未来的前提,正视事实,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就像现在很多国人抱怨制度啊,民主啊,一味崇拜美帝,都忽视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事实。既然生于斯长于斯,就必须正视现实,可以吐槽雾霾多严重,交通多拥堵,三农政策很多个坑,但请不要对国家放弃希望。你现在所做的一切将是子孙辈学习的历史。清楚历史,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是宿命的责任,与个人无关。”

  小岛毅不愧是个正直的学者,历史观如一里面一样的正,并且采取以文化文中心的历史,而不是苛求政治史优先。本书反复提到重视外人的看法,尤其强调历史中本国与外国的往来部分。如今各国之间的关系联结愈加紧密,知己知彼,在国际交流中,才能游刃有余。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五):什么是好的历史观

  近几年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去年读了一套四册美国纪实作家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可以说对太平洋战争的详细还原。《日本帝国衰亡史》中对中国战场描绘甚少,作者不避讳这是一场不容置疑的侵略战争,但切入点是西方人熟悉的太平洋战场。虽然战争展现地非常详实,但语言中仍能感觉到作者有一丝亲日的倾向,阅读之后,除了对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将领心存积怨,更多感叹战争的残酷和普通日本在历史转折点的无力挣扎。或许和托兰娶了日本妻子有一定关系?

  而今,读到《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两册,感触完全不同。国内引进书籍常常取一些傻乎乎的名字,这两本书就是典型代表。翻开书前,我总觉得这该是给中小学生的日本史启蒙读物吧,虽然书名愚蠢了点,不过自己对日本史了解不深,看看应该还是无妨的。

  作者是东京大学中国思想史专家小岛毅,通过类似书信的方式,写给即将初中毕业的女儿的历史引导。我特地去日本亚马逊查了,小岛写过不少有关中国思想理论,诸如程朱理学、阳明学等著作,作为东亚文化的专家,由他来写这样一本书应该是适宜的。

  通读两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首先,与其说是日本史,其实应该说是如何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本书取了一个看似面向低幼孩子的书名,实际内容却既松散又深刻。特别是自己对日本古代历史不够了解,一度读起来有些障碍。接下来我谈一谈一些让我有所触动的地方。

  1、批判传统的历史教材和著名历史小说。小岛前后用了很长的篇幅论证一度被当做日本古代历史范本的《古事记》、《日本外史》两书——只不过是神话故事而已。这些神话故事,使得日本天皇的存在强行合法化。另外古代名人“神功皇后”,很可能是为了配合《三国志》中《魏志倭人传》的日本女王“卑弥呼”被编造出来的角色。这么看来,日本古代史,多为神话故事,似乎和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来源差不多,但日本毕竟是有现世天皇的,否定天皇的祖先,似乎天皇的存在就站不住脚了。

  另外,小岛特别批判了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日俄战争小说《坂上之云》作者)。这种“司马史观”,被小岛称为“自慰史观”。日俄战争时期无视朝鲜问题,一味赞扬日本,和目前很多历史研究者一味将日本当做二战受害者,放大战后日本创伤,对日本侵略事实一笔带过,是同根同源的错误历史观。

  2、将日本历史放在东亚环境中讲述。日本在古时被称为“倭”,特别是唐宋时期,毫无疑问是地位低下的进贡小国,与彼时世界一霸中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说“平等外交”一定是自欺欺人。日本的所谓文明,也是从朝鲜半岛带入的。日本吸收外国文化后渐渐开始民族觉醒,不愿再做依附小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想要和朝鲜恢复外交,结果被朝鲜拒绝。因为朝鲜一贯信奉向中国尽忠的国际秩序,对学了点西方皮毛的日本很看不上。日本武力夺取了朝鲜,使得朝鲜脱离中国控制,又和中国、俄国打了几仗,扩大了版图,在一战后中夺取山东,终于林立世界列强之席。

  3、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意识觉醒之后,有一种故意弱化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倾向。比如将以前的国花梅花(中国传入)换为樱花,忽视日本文学家的汉学功底等等。事实上,几乎所有日本古代著作都是用汉语写成,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和现在英语一样,中文在当时是“国际通用语言”,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下,东亚老大自然是中国无疑,彼时还有其他文明,但东亚小国们不知道,只能学习最近的大国。

  作者特别提到了宁波港对日本的影响力,被日本模仿的五山文化,有两座位于宁波,三座位于杭州。宁波在很长时间中都是中国向日本传播文化的窗口,茶道、水墨画、枯山水、书院建筑等等,目前日本文化中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和宁波这扇窗有很大关系。小岛作为中国思想史的专家,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传递,以及朝鲜等国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解释的很清楚,同时我认为他对历史的进程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很让人尊敬。

  4、仁义道德会吃人。小岛通过鲁迅《狂人日记》引出对儒教的批判,小岛本身是中国文化专家,但在叙述中我看不到对自己研究专业的护短。儒教在鲁迅小说中是强迫弱者牺牲,具有非人性的学说。儒学被打包带到日本,在仁义道德的教导下,“忠义”和禅宗、阳明学、神道等结合在一起,慢慢演化成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

  近代,仁义道德似乎开始以“自由”的名义活跃起来。为了自由,为了民主主义,发生许多战争,参与其他国家的纠纷,无数年轻人为了与自身无关的原因参与其中,这与过去的东亚有多大区别?“人更要重视的,不是为国家或社会做无私的奉献,而是带着自尊心,有自己的路。”作者借文豪夏目漱石之口一语道破。

  5、战争反思。小岛书中前后有很多内容都提到了战争。有几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岛提出要以“延长线”的概念理解战争史,丰臣秀吉结束“小田原之战”,完成日本统一大业,随后丰臣秀吉意图进攻中国(明朝),想要借道朝鲜,根据朝鲜一贯尽忠中国的立场,自然被拒绝,于是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一般史书上认为,小田原之战是正确的,侵略朝鲜是错误的。但小岛对此提出质疑,统一国家之战,和侵略外国之战,真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吗?要知道现在的日本冲绳县的前生琉球王国,是和日本王国、朝鲜王国平级的中国附属国之一啊!

  回过头来看,日本在二战中的表现,真的有前半场好、后半场坏的区别吗?侵华战争,所有日本人都有责任。军部在当时聚集了日本所有的精英,未经世故,却又深受武士道精神鼓舞,他们为了效法清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取胜的前辈,贸然发动战争,所谓为了大东亚共荣,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至于平民,真的是无辜的吗?所谓”国民被骗论”很有市场,但其实国民并非完全爱好和平,有时也热爱战争,只不过找个借口而已。小岛甚至批评了昭和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完全看不到一字一句表达对韩国殖民地统治、或对侵略中国的忏悔。”

  另外,小岛提及了元朝中国对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但他特别指出,“元军入侵”,进攻的是元朝的军队,中国国民在此时也是在蒙古族的统治之下。然而,忽必烈军队发来的文书不是蒙古文,而是汉文。

  这种史观,不要说是中学生,我想一般成年人都不具备!

  ——结语——

  小岛先生这两本书被引进,可以说是毫不令人吃惊,相比而言,持有“国民被骗论”、“战争正确论”的书籍我们能看到的机会很小。他对中国文化思想的认识,我想高于普通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他对日本的自我定位,对战争的反思,比《日本帝国衰亡史》带着更深的学者思考。我心里很好奇普通日本人对他的书是抱有怎样的观点,便跑去日本亚马逊翻看读者评论。让人欣慰的是,五十多条评论中,基本上是8成赞成、2成反对的局面。读者们尊敬学者的观点,反对的读者一般观点都是作者无视日本在二战中所受创伤,美国还投了原子弹等等之类。日本人心态还是比我想象的要开放的多。

  :对日本古代历史部分我几乎不了解,因此不班门弄斧。我对日文一窍不通,去日本亚马逊查评价都是用的谷歌翻译。现在国内好多引进书鱼龙混杂,一般我都会去国外亚马逊看看评价再读。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六):侵华战争仅仅在于“万恶的军国主义分子”吗?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而言,“日本”在我们的眼里除了二战时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侵华战争,最多就是尼康、索尼这样的电子产品和国民的高素质品质。对于日本史,毫不夸张的说我完全是一个小白。日本在我的头脑里是非立体的存在,以至于扁平到只有战争和科技。读完东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小岛毅写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时,我对日本的认识算是豁然开朗了。

  初读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难。虽说作者小岛毅语言风格已经非常通俗易懂了(爸爸写给孩子的),但对于我这个完全对日本历史毫无了解的无知者来讲,确实需要细细消化、咀嚼一些历史史实。《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是继《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之后的第二本书。作者小岛毅仍旧延用了第一本书的写作风格,以向孩子口述故事的口吻叙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历史,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种新的认识历史的思路。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七):每段历史都是每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常有的观念里,很多历史事件和推动历史的关键走向都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决策团体共同参与策划的结果,实则不然。小岛毅《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颠覆历史教科书式的以事件叙述为主线,而是从其一贯擅长的思想史角度分章,通过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分析,探究日本在近现代出现转折的深层原因。看完《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才恍然醒悟,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由掌权的决策者创造的,很多普遍大众即所谓的“常民”也同样对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段历史都是每个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国家神道——政府和常民协力完成对天皇信仰的塑造

  理解了国家神道,便理解的日本的精神内核。在明治政府的国策下而兴建的神道设施,二战后称为“国家神道”,它的名称就包含着以掌权者的想法为意志而设计的宗教之意。很多地方人士为首的民众积极地参与创建,他们以自己相信的“日本历史”为基础,打从心底欢迎这些神宫的建造。

  他们相信的“日本历史”的典型代表有日本武尊、神功皇后、圣德太子。这三人的功绩并非历史事实,但明治时代的人们通过流传下来的传说与学校的教育,深信他们对开创日本大有功劳。他们中或有对别国来说是侵略者而民众把她视为发扬国威至海外的先驱者,或有让民众视为统一日本的神,或有佛教守护者的精神偶像,这些无疑都是国家和民众共同参与塑造的结果。

  很多时候并非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信仰”,而是“常民”具有能够进一步接受国家神道的精神构造的潜力,同时政府从江户时代后期也着力培养塑造常民的忠诚之心的精神结构。

  忠君爱国和尊王攘夷思想的根深蒂固

  日本尊崇忠君爱国,对自己的主君忠义,哪怕随时为之付出生命,也就是武士道精神。它融合了儒学和禅宗思想,讲“忠义”,心中常存的随时都要出战的觉悟,自觉或许马上就会一死的生存之道。它的思想根源:禅宗,阳明学(在紧急状况下心志不被动摇的坚定意念),神道(怀着纯洁之心侍奉神,特别对主君,更要牺牲自己的性命来守护)。

  日本以“大日本帝国”自居,尊天皇为神明,曾梦想吞韩,进军中国,最后称霸亚洲。日本在不了解西方文明的时候就盲目地把西方人看做“夷”(意为没有受到文明教化的野蛮人)。“尊王攘夷”就是这两种思想统一的结果。在我看来,日本所有的侵略行为都是尊王攘夷的观念下催生的产物,它把所有的国家都看成“夷”,自己便是可以救别国于水火的“救世主”。

  整个幕府的衰落和最后倒幕成功,在最初的“尊王攘夷”和安平定信的“大政委任论”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尊崇天皇,把天皇的懿旨当成神明的旨意,而幕府只是管理者,天皇给你权利你便有权利,天皇把权利收回委任别人,幕府便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其他各藩联合起来接受天皇的懿旨,幕府便沦为阶下囚。

  黑船来航,日本的幕府被迫开放了几个港口,在内部也分化成开国派和攘夷派,且后者的势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大于前者,并被国家和民众所尊崇,前者的代表人物井伊直弼虽然对日本开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贡献,但就因为不与政府号召的尊王攘夷的口号一致而被否定。对历史的可笑讽刺是井伊直弼的主张与明治政府高举“文化开明”的政策如出一辙。日本在很多时候都是自相矛盾的。

  不可小觑的常民

  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可怕,日本从未停止过侵略的脚步,清日战争、日俄战争、征韩之战、二战。日本从未理性客观的看待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日本的首相和民众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里面都是为国家献身的烈士,然而他们从未想过的是,侵略别国对自己国家来说是烈士,对别国来说就是仇人。如果别国也用日本这一套说法和做法来对付日本,他们的政府和民众又会作何感想?侵略一词本身就是不正义,与德国相比,日本无论从领导层还是民众层都不能觉悟和觉醒,还引以为傲。这就是他们骨子里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在作祟。因而作者指出“不是只有政治家和军人才需要承担战争的责任,如果没有国民的支持,战争是打不起来的”,常民与政府、军部一起协力完成了对天皇信仰、对大日本帝国的最终塑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的内阁主张裁军,然而军部倚仗天皇的势力把前后两届的总理大臣或袭击或暗杀。(历史从来没有常胜将军,二战后深得军部之心的战争制定政策者广田弘毅成为唯一被处以绞刑的文人。)不得不说的是当时国民和军部对决定国内政策的影响力超过内阁。

  对于侵略,民众是愿意相信政治舆论所说的“亚洲的救世主”,胜利了是国家的强大,失败了也有被欺骗作为借口,且民众一直以来也把侵略军当成民族英雄加以敬仰。在征韩的问题上,西乡隆盛、板垣退助被民众视为英雄即使他们后来的所作所为是与政府对抗的贼军;而与之相反主张的岩仓具视与大久保利通则被认为站在体制那边,变成了令人厌恶的压迫者。

  民众被掌权者的“正义”言论蛊惑,从而不加思考地予以相信。“我们被骗了”不能作为免罪的理由,只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就如同我不小心杀人了,不能否定杀人的事实,也不能逃避相应的法律制裁一样。国民确实被骗了,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希望被骗的,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进行侵略战争。而比“被骗派”更可怕的是一直以来相信“战争是正确的”,“我们是救世主”的“正确派”人士的思想。

  思想之于常民如同常民之于国家一样,它的广泛性和根深蒂固性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历史的走向,历史如是告诉我们。面对未来,我想每个国家的年轻人都应该对历史秉承着这样一种观念:历史并非唯一绝对的,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历史是由常民创造的,我们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扛起国家的未来。

  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民众从历史中看清楚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剔除思想中顽劣的部分,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从而展望未来。正如作者所说“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过去,才可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何的借口都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八):再说历史观

  一、笔记总结:

  1 作者上一本书介绍日本古代史,希望继续讨论近现代日本历史。同时鼓励年轻一代继续探寻历史真相,了解日本形成的过程,以及思想意识的变化,也希望能够推动各国彼此了解思想文化。

  2 主要是从思想角度分析,从18世纪宽政改革到后来的历史片段撷取,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3 本书能够正视和反省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所作所为。其中,他认为的历史不是善恶二元论,不是唯一绝对的等等这些历史观值得借鉴学习。

  二、随感:

  本书再一次对我的历史观有很大的影响。

  第一,分析历史时应该完整的探寻其源头,以及漫长的发展脉络,不能单一的,割裂的去看待。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从1864年禁门之变开始到1945年战败,不能简单划分1904年之前的征韩战争,清日战争,日俄战争是正确的;后面的才是帝国主义窃掠是需要谴责的。其实不然,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正是由于前面几次侵略战争所带来的丰厚回报使得后面变本加厉,影响1904年以后日本的侵略历史,应该整体去把握历史。再如,18世纪宽政改革的影响,庶民阶层逐渐认同“日本是比外国更优秀的国家”,武士阶层因外部危机产生自保意识,两种思想合流汇聚成“尊王攘夷”思想,认为“要尊敬并服从天皇领导,幕府反对这个原则与外国缔约,必须推翻”,以此促成明治维新在“尊王攘夷”口号下成功。由此可见,各种因素构成历史的发展,而历史只有整体把握不割裂才能更好的去理解。

  第二,历史不是善恶二元论,并非唯一绝对的。作者直接举出日本战败的问题。他认为,关于战争,常民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军队,国家才能发动并进行侵略战争。同样的,常民希望看到历史对错分析的简单图表,然而历史不是简单的善恶和绝对的好坏,尤其是对战争的成败和反省,更是要从思想,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唯有此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的人和思想。

  三、关键问题:

  1 自虐史观:目前日本主流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二战”中日军行径的如实描述,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在“自虐史观”指导下所编写的。这些学者认为,教科书夸大描述日军暴行,而忽略日军在东亚地区做出的建设性的一面。

  2 滋味史观:作者谐谑。旨在批评“自虐史观”的学者,处处搜集“我们(日本)祖先不是坏人”的证据,使自己内心感到心安,这便是这种史观的表现。

  四、本书特点:

  本书从思想角度出发,探寻日本自18世纪近代以来中中历史事件的原因,并认为历史不是唯一绝对的。

  五、关键词:

  近代史,日本史,历史

  乙未年腊月书于存远斋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九):胡思乱想

  读完之后引发了一些感触。周围还是有不少人挺仇视日本的,而自己因为从小接触了很多日本的文化产品,自以为比他们更了解日本人,怀着友爱,善意的情绪,我也一直说着“侵略战争主要是军国主义的错,日本民众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他们也不是什么血液里就就躺着侵略基因的民族。”我们的教科书和政府声明也强调“日本的普通人民都是善良的,战争责任主要在军国主义分子”而小岛先生在书的末尾就反驳了这种观点。我才察觉到自己一直以来遗漏的这一点。平庸之恶说的可不只是纳粹治下的德国民众,当时的日本民众也是平庸之恶的典型,而这种东西是全人类都有的,只不过它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两个民族身上集中爆发出来罢了(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有表现吧,还有苏联,还有文革)。这样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吗?有时候大多数人会不多思索,不自觉的做出恶行(还不只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作恶的大多数),只有少数人能看清真相却无力阻止。这样的恶要怎么阻止呢?如果只是利益问题,按照功利主义或民主原则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似乎是社会的规则,但他们往往也会与正义和真理产生矛盾。多数人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损害少数人的正当权利吗?我觉得不能。这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看来,民主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应对其有所限制吧!再说回来,正义与真理是怎么来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个体对它们的解释都会有偏差,那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有最普遍的意义吗?还是正义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价值,是用来束缚自己的铁链?道德规范就算只是社会用来构成自己的基石,也是有了它的正当性。那么能够被称为神圣的,至善的东西存在吗?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读后感(十):关于小岛毅《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

  小岛毅先生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2》自在中国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原书其实名字是《父亲讲给孩子的日本史》《父亲讲给孩子的近现代史》,顾名思义,第一册是近代以前,第二册是近代以后。中文版译名加上了“东大”二字,恐怕是考虑到读者对小岛毅不熟悉。事实上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就被很多读者熟知了。作为日本当代知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小岛先生和已故沟口雄三先生主编的《中国的思维世界》,以及前年大受欢迎的讲坛社中国史系列中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早已让小岛先生在国内读者中享有盛名。除此之外,小岛先生还是中日海域交流史研究“宁波项目”的负责人。此次被引进的这两本书,与之前并不相同,它不是中国史,而是小岛先生专业以外的日本史,但小岛先生独具特色的幽默笔触却丝毫未变。

  然而,本书并不适合作为一般读者了解日本历史的入门书。正如题目所写的那样,这本书是东大教授写给自己中学生的女儿看的。这两本书设定的对象当然是在日本接受过中学历史教育的学生们。因此,阅读这两本书首先要求读者对日本历史的基本事件有着常识性的了解。这并不是在讲述日本历史常识的书,甚至也算不上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书。因为对于作者而言,读者不需要在他这里再获取什么“常识”。那么,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很显然,是“历史观”。作为东大中国史教授的作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国家的历史的,又是如何看待历史教育的,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或者读者们,去如何反思历史,这就是小岛毅先生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因而这本书也适合中国读者来读,尤其是在教科书问题和历史反思问题上中日不断发生矛盾的今天,尤其需要中日两国读者来读。我们需要知道,日本的历史学者们究竟在想什么。

  亚洲中的“日本史”

  小岛先生在第一册里说:“我不是个狭隘的爱国者。相反,我处处在批判这些‘狭隘的爱国者’。”这本书并不是要通过对一千多年来历史进程的叙述,告诉日本的中学生读者们,自己的国家有着多么“伟大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不是要跟他们说“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与别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历史研究目的不在于发掘自己国家的“独特性”“优越性”,更不是给邻居们讲自己祖上曾经阔过。相反的是,作者一再提醒读者,“日本”这个国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而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国家,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的观念也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再者,这个国家也并非是个走着“独特”道路的岛国,反而是一直以来在与亚洲(尤其是中国、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一路走来的。

  正如小岛毅先生牵头主持的“宁波项目”所表达的一样:“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文化的形成”,从古代国家开始,来自一海之隔的大陆的“渡来人”就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后随着遣唐使、入宋僧、日宋日元贸易、勘合贸易,大陆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日本一直保持着深刻而不间断的影响力。“日本文化”早就“和汉交融”,想要单独挑出什么“独特的日本传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如小岛毅先生所说的那样,当时的中国就是现在的美国,中国的标准就是国际的标准。因而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怪怪的平安、镰仓时代“和风汉文”的公家日记,也并非是当时人刻意为了塑造“和风”而创造的产物。恰恰相反,这些日记的作者们已经努力朝“国际标准”努力了,已经努力将汉字按照中文的语序排列了,只是,或许还没有彻底达标而已。哪怕是用假名写成的“和风”代表《源氏物语》,当中又有多少中国古籍里来的典故呢?事实上即便在江户时代很多人比起《源氏物语》还是对《三国演义》更熟悉呢——甚至小岛先生自己也承认他就是如此。2009年那部描写日本近世天文观测的电影《天地明察》,激发了不少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原来日本人自己制定过这么棒的历法”,可是别忘记了,这部“日本人自己的历法”,是在参考元代《授时历》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日本也有很多带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人对于讲日本文化中的“大陆因素”很不以为然,觉得历史教育只需要告诉人们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多么“了不起”就足够了。反复强调大陆文化的影响,简直是“自虐史观”。而小岛先生则想告诉他们:“樱花的确很美,但是汤岛天神和水户偕乐园里的梅花,也是非常漂亮的花哟!”

  虚构的“建国纪念日”

  每年的二月十一日是日本的“建国纪念日”,小岛毅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节。他在里面引用了他上小学一年级时一位老师对他讲的话:“几年前,建国纪念日成为了法定节日。尽管我们强烈反对,却无济于事。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个日子半点意义也没有。了解了这一点,你们就可以放假了。”然而小岛先生说,今天我也想对你们说这句话。与小岛先生一样,笔者研究室也总是贴着“反对建国纪念日”的宣传。反对这个建立在神话基础之上的纪念日,似乎是日本历史学界的共识。

  相信读者对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都不陌生。日本战前的国家观,正是建立在这种基于神话的历史叙述之上。天皇“万世一系”,被视为神明的后裔,而日本也得以成为世界上独特的“神国”。小岛先生不止一次对这样的历史观给予了严厉的批判。还有战前的“忠君爱国”史观,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尊王攘夷”“南北朝正闰论”等诸多历史问题。尽管这样的历史观在战后受到了清算,但时至今日,每逢“建国纪念日”,我们仍能看到堵在橿原神宫或靖国神社里面,用高音喇叭放着昭和时代的音乐,歌颂着“神国”的丰功伟业的人们。因而走出战前的历史观,在日本仍是一件尚未彻底完成的事情。

  小岛先生特别提到了一个人物:圣德太子。这位“太子”似乎在中国是以日和漫画中形象为人所知。但在日本长期以来的历史叙述中,他是生活在六至七世纪一位堪称圣人的人物。尤其是这位“圣人”长期被视为“日本思想的源头”“对等外交的象征”。但是后来的历史研究中,出现了“圣德太子否定论”,即认为圣德太子作为一个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根本不存在,或者说《日本书纪》中所描绘的圣德太子形象几乎全是虚构。当然从反面寻找证据论证圣德太子事迹真实性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事实上圣德太子在镰仓时代以后几乎是作为宗教信仰的对象而存在,与日本佛教中的祖师信仰一样,围绕他们的诸多传说,大多都是后世的创作,远非历史的事实。只是,对于对空海、法然、圣德太子们抱着宗教式情感的人而言,他们当然是接受不了这些质疑与否定的。这对这些热衷于“建国纪念日”的而言也是一样,这种对国家的“自豪感”,对“万世一系”的信服,一提及日本的“大陆要素”,或是提及日本过去“做的坏事”,就被诬为“自虐史观”,这何尝不是一种宗教式的情感呢?

  危险的“司马史观”

  2009年NHK制作了一部特别大河剧《坂上之云》,里面以两位军人(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和一位作家(正冈子规)为主角,讲述了包括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在内的明治以来日本近代国家成长的历史。由于正冈子规在第二部里就英年早逝,所以一直到第三部这部剧完全变成了军人视角的电视剧。作者是司马辽太郎,20世纪日本影响最大的历史作家(没有之一),今年还被日本各界大肆纪念,他所传递的历史观被称作“司马史观”——这也是小岛先生在本书中批判的对象之一。

  简单来说,《坂上之云》所要传递的就是一个讯息:明治维新到日俄战争之间日本的轨迹都是正常的,只是由于日俄战争以后军部逐渐抬头才跑偏了。在这样的历史观之下,甲午中日战争就变成了“自卫战争”而不是“侵略战争”,甚至日俄战争也是“自卫”。可是小岛先生却提醒读者——别忘了九一八、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打出的旗号也是“自卫”噢,现在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自卫”的荒谬。因而,以日俄战争为界,之前的历史被看作“正义”的“自卫”,之后才是“跑偏了”,这种割裂的“司马史观”是非常荒谬的。遗憾的是,《坂上之云》的历史观却被很多人信服,甚至在中国都有很多忠实拥趸——这实在令人遗憾。我们甚至听到,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战后七十年谈话之中,在一面讲着“深刻反省”的同时也一面在传递这样的历史观。

  小岛先生还着力强调了一点: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军部在暴走吗?似乎作恶多端的只是“万恶的军国主义分子”,是他们欺骗了广大日本民众投入到战争中去。这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小岛先生却提醒我们,当时的日本民众是狂热地支持战争的。德国法西斯因为是被民众选举上的台,德国人当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犯有的错误。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却不是被民众选举上台的,因而与一般民众无关,民众无需承担责任——真的是这样吗?小岛毅先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却离解决还非常遥远。探讨某些特殊年代的罪恶之时,回避不谈一般民众的责任,把责任全推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头上,或许不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问题。

  小岛毅先生的这两部书能够在中国出版,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历史学习而言,知道“历史的真相”并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如何来看待,如何来理解,如何来思考我们的历史。这两部书虽名为“日本史”,我想针对的绝非日本一国的读者。推荐大家读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