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葬礼竞技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10篇

2018-05-12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10篇

  《葬礼竞技会》是一本由[英] 玛丽·瑞瑙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一):瑞瑙特:“投影”历史,处处留情

  (刊于《晶报》2016年5月21日深港书评·壹周)

  文/俞耕耘

  一

  历史小说难处往往在于一种拿捏的分寸虚构与史实,只有微妙制衡,相互“利用”,才可达到质实又不板滞、虚构而不虚妄的境地。瑞瑙特女士深谙这种在夹缝中起舞的历史技艺。犹如一位历险者,她的写作在史料与小说间迂回避让,随时警惕成为史书的补注,同时又抗拒纯然虚构的诱惑

  玛丽·瑞瑙特拥有积淀体认足以开启亚历山大的史诗篇章。自身的护理生涯、历经“二战”、同性之爱、希腊情结,这些都使作家对亚历山大理解同情。甚至,你很难说清瑞瑙特的人生是在仿效亚历山大,还是她的情感暗合了亚历山大的意识

  在三部曲中,亚历山大只在前两部中实际在场。《天堂之火》以他二十岁登基前为时限,《波斯少年》则以亚历山大远征,人生最后七年为线索。与男性作家相比,女作家驾驭恢宏的史诗题材,常显局促。然而,瑞瑙特的书写或许从来就不是典型女性风格。她纤毫毕现而不琐屑,情感沛然却很节制矜持优雅和雄阔的气象从未分离。

  这些都与瑞瑙特“投射”历史的艺术密不可分。说到底,是叙事视角比例问题。《天堂之火》中,亚历山大被视为沦落凡间的神祗,他少年英武,父亲身亡后继承大业。在中国,这不过是反复出现的“少年天子”题材,瑞瑙特会有什么独到处?她的深刻在于挖掘了亚历山大的人生基点:神格与人性决定论(英雄命运)与选择论(个人自由)的交战。它将完全导向亚历山大的人生、人格成败终点。作家以敬慕的仰视塑造亚历山大,这种投射使他阴影消失,比例高大,人格完美

  瑞瑙特显然颠覆了亚历山大的“征服者”印记,而换之以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双重鸣奏。她用心独特,试图在亚历山大身上寻找自身,理解自己。她与亚历山大也确有相似情状:从小父母失和对立,陷于双方的撕扯漩涡时刻都有闯荡远游的渴望。亚历山大远征何尝不是对母亲奥林匹娅斯纠缠的摆脱?瑞瑙特甘当护士,自我历练,旅居南非,远离欧洲,又成为亚历山大“远征”的变体。

  《天堂之火》是英雄人物成长记,是帝国时代的开启。只不过,作家却在英雄晨曦中预示落日余晖。亚历山大这团“天堂之火”,在凡间总有耗尽自身、燃为灰烬结局。即使亚历山大平息欲望之火,对肉体苦修克制,也终不能摆脱心智之火。这心智就是永远成为最强,不断成就卓著。他比老师亚里士多德更富情感想象,比父亲更有雄才大略,比阿基琉斯更具人格魅力。亚历山大的成长,就是从模仿到超越过程。瑞瑙特对亚历山大的深情,是对自我决定、不计生死的钦慕,更是对“希腊化”文化理想寄托

  二

  《天堂之火》作为三部曲的奠基,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亚历山大痛苦伟大的“种子”。他的缺失渴求将成为“远征”的内在动力。从《天堂之火》到《波斯少年》,瑞瑙特融贯了两条情感轴线:一条是与赫菲斯提昂的生死挚爱,一条是与巴勾鄂斯的情意缱绻,它们甚至掩盖了亚历山大的军事才干政治功绩。那么,这究竟是游离的跑题抑或瑞瑙特是在写披着历史小说“外套”的情感小说?实则不然,这是作家避实就虚的精明张爱玲读瑞瑙特“津津有味”,或许也正在于此。历史的飞扬或许只是亮色浮沫,背后的个人情欲才是底色。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与亚历山大的远征之爱,都巧合地赋予“私情”以深沉的历史况味。

  这种历史观给了瑞瑙特奇绝的视角:亚历山大的丰功伟绩本质上归因于人格的傲岸雄浑,情感的丰盈淋漓。作家敏感发现,“远征”并不仅是帝国的扩张,征服的欲望和占有的膨胀。在《波斯少年》中,它被赋予一种心灵的逐爱之旅,对世界尽头的无限探险。亚历山大倾诉道,“当人把整个心智和身体伸展到极限,当人把思虑全部用于下一瞬间要做的事,这样的时候,回想起来就是快乐。”这正是一代哲学王”对身体、权力存在的沉思。

  《波斯少年》以一个波斯宦官(巴勾鄂斯)为叙事者,瑞瑙特再次变换了“投射”的技艺。巴勾鄂斯先后被波斯末代君主和亚历山大宠信,他集阴柔、隐忍、敏感和美貌一身,亚历山大在他的“凝视”下,形成多情的“侧影”。这侧影至少有多重迷人之处。瑞瑙特将爱与被爱视为生命元气的张扬力量:亚历山大既有远征途中的异性之爱,也有与忠贞挚友的同性之爱,还有对异族男宠的相惜之爱。亚历山大承载众人之爱,又毫不吝惜回馈爱意。这种博大胸怀,是成就帝国大业的惊人伟力。他正是古希腊文化理想的符号,英雄时代的最后传人:爱欲可以超越性别种族高度的自我决定承载着希腊的伦理价值

  巴勾鄂斯与亚历山大的相遇是瑞瑙特苦心经营的妙笔。如果你认为作家借此意在表现同性之爱,这未免显得格局太小。瑞瑙特显然别有深意。巴勾鄂斯是作为赫菲斯提昂的“变奏”出现的,是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昂生死相知见证与参照。赫菲斯提昂的不可替代标志着巴勾鄂斯无法得到亚历山大的完整之爱,巴勾鄂斯最终从嫉妒生恨转为平淡释然。可以说,瑞瑙特用人物的“三联体”表示了亚历山大对不同层次的情感面向的追求。同时,亚历山大与巴勾鄂斯的相伴,更成为一则内涵丰蕴的文化寓言。亚历山大因为爱上一个波斯宦官而爱上了他的民族。巴勾鄂斯也接受了亚历山大的希腊化史诗熏陶。所谓的“征服”或许并不存在,它只标识出亚历山大抵达的地点,有可能只是两种文化的对话交往胜负尚未可分。

  三

  如果说,《天堂之火》与《波斯少年》只是仰视与凝视的“投射”,那么在《葬礼竞技会》中,瑞瑙特无疑走了一步叙事的险棋。她完成了人物缺席的在场,开篇亚历山大就走向濒死的终点,死后却在叙事中无处不在。显然,作家把亚历山大当做了历史的浩瀚“夜幕”,推向了景深。

  瑞瑙特的不俗在于,她用“反英雄”的主题向亚历山大时代致敬。亚历山大给帝国留下的是权力真空(没有继嗣),只有一句“留给最强者”的箴言,让野心蠢蠢欲动,纷纷施展权术。“竞技会”成为对主题极佳的提炼,亚历山大在这部小说中,成为权臣和外戚纷纷效仿的“范本”,又是冥冥俯瞰政治“斗法”的“裁判”。亚历山大的伟大在死后才得以呈现:任何人都无法承袭他的荣光,因为帝国只因他的魅力而存在。

  瑞瑙特更以暧昧游离的性别意识,反思了女性命运。“我从来不是女性主义者,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内在自我都不加区分地占据着两种性别。”《葬礼竞技会》罕见描绘出一批渴望成为“女亚历山大”的群像:罗克萨尼、奥林匹娅斯和欧律狄刻。欧律狄刻为了权力,不惜乱伦下嫁傻子国王,作家对她既有嘲讽,也有对女性无力、天命不济感伤。这些都以“非女性”的局外视角呈现,令人纳罕。

  《天堂之火》《波斯少年》和《葬礼竞技会》不仅构成了“亚历山大”三部曲,更成为作家创作厚重的“三连音”。玛丽·瑞瑙特身上有太多的耐人寻味:一位牛津才女为何去做护士?为何与女友朱莉相伴终生?为何远游移居南非?当你阅读这三部小说,或许会理解瑞瑙特的决绝选择与一生情结。这是多么奇妙的照应:理解亚历山大,也就理解了作家。她将自我情结投射于亚历山大,处处形成多情的历史感应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5/21/content_3530258.htm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书语云中君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二):霸业难继:亚历山大之后的帝国

  文/吴情

  他自幼聪颖好动勇猛刚强。他智慧过人,曾一度师从古希腊当时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受到后者的褒奖。他年纪轻轻便已继承帝国王位,带领军队南征北战,建立幅员辽阔的帝国。他就是所谓的亚历山大大帝。凡为开业帝王,无一不希冀帝国的辉煌亘古绵长,万寿无疆,亚历山大也不例外。然而,在当时的马其顿王国,谁也无法取代或媲美一代雄才亚历山大,无论是领导力上还是公信力上。人终有一死,试问,亚历山大之后的帝国,应该如何书写?

  《葬礼竞技会》(Funeral Games),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著,与《天堂之火》(Fire from Heaven)、《波斯少年》(The Persian Boy)合称“亚历山大三部曲”,共同想象并构筑了军事奇才亚历山大大帝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从孩童到帝王,从幼稚成熟,亚历山大似乎生来即注定成就一番事业。瑞瑙特出生于英国伦敦,深爱古希腊时期的文化。除“亚历山大三部曲”外,瑞瑙特还著有《御者》、《残酒》、《颂诗人》、《归于夜晚》等作品

  小说开篇,亚历山大已渐至人生终点,“口不能言,呼吸都艰难”;宫廷内部,一片萧条冷寂。与此同时,整个帝国静静立在一旁,细心聆听他最后的声音喘息,聆听他的号召和调遣。帝国的归属问题。帝国的统治政策。帝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帝国是他的孩子,也是他自己。太多的问题来不及吩咐和交待,徒留一句不清不楚的“交给最强者”便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交给最强者”这句遗言,是一道圣谕,也是一句诅咒,马其顿帝国的多事之秋由此开启,尽管先前早已危机四伏

  亚历山大逝世后,整个帝国霎时陷入了权力争夺战中。所谓历史,堪称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才无才者,皆涌上前来。朝廷内,原先顺从恭敬大臣不甘位列人臣,如亚历山大的大将佩尔狄卡斯、军官墨勒阿革等。朝廷外,亚历山大妹克莉奥帕特拉也为自身前途小心谋划。攻击欲和性欲,在后亚历山大时代弹压理性声势日长。权力的分配和攫取、资源的掠夺,在动荡的历史时期,成为理解整个帝国的关键线索,而非先前的对外扩张,建立不朽的功业。亚历山大之后,果真无人能够维持帝国霸业了吗?

  在权力争夺战中,一个女人身影庞大的帝国依稀瞥见了希望。欧律狄刻(本名阿黛娅,与腓力三世联姻或约婚时被授予封号欧律狄刻),雄心抱负不输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奇女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渴望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创造历史,然而,尴尬的是,她的女性身份,始终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近乎“原罪”的存在,冥冥中妨碍她走得更远,禁止她深入男性社会,深入权力和制度核心。亚历山大的遗言“留给最强者”,说的或许是她,可她无法成为她,梦想的自己的模样

  英雄亚历山大大帝对常人而言,与其说是生活楷模目标,不如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是一座丰碑,时时令人仰望。他也是一道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面对他留下的帝国霸业,谋求者甚多,却没有多少人拥有相应的统治才能和智慧。一个帝国的覆灭,于是在所难免。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作品,简洁流畅文笔生动精致细节,暗含对英雄的理解之同情。其实,对历史的想象和书写,构成了我们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没有英雄的时代,或许只能通过追溯往昔,走近英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三):亚历山大完结篇:英雄早逝江山

  公元前323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如果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这一年“五国相王”,导致“周”完全变为一个分裂的地方政权,中国完全陷入诸国争雄的时期。也在这一年,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西方世界陷入分崩离析。在他短短三十年生涯中,他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但几乎在他死去的同一年,这个没有继承人的帝国四分五裂。这个人,当然是亚历山大大帝。

  抛开一切历史的陈词滥调,亚历山大其实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情人王者。这是玛丽•瑞瑙特刻画亚历山大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点。《天堂之火》塑造一个马其顿少年如何成长为国王,并以腓力王被刺杀、亚历山大登基为结局。《波斯少年》从大流士的男宠巴勾鄂斯的视角塑造亚历山大整个远征生涯,加上《葬礼竞技会》,玛丽•瑞瑙特这三本书并称为亚历山大三部曲,基本还原了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最终回,《葬礼竞技会》以亚历山大这个沦落凡间的神袛的垂死开篇,刻画了对他的信仰崩塌之后整个帝国的裂变。

  亚历山大不止富有人格魅力,在他的部下眼里,他本身俨然是一种信仰,象征渐已远去的英雄神话。不管其母系是否确属赫拉克勒斯血脉(她的母亲一直坚信如此),但说亚历山大沉浸在荷马神话中长大却不为过——他自比阿喀琉斯,鼓励热血男儿重拾英雄时代的荣光。凭着对他的信仰,马其顿人、希腊人、波斯人走南闯北、东征西讨,踏平欧亚非三洲。他渴望着去远方的梦想,也让将领、兵士相信这个梦想的真实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在非洲,他被尊为法老;在波斯,他被奉为神袛;在死后,他成为永远无法超越的神话。

  亚历山大身上有一种感染力,让身边人为他赴汤蹈火:“他有一个谜。凡是他自己相信的,他能让它看上去能够做到。而且我们也做到了。他的赞赏是珍贵的,我们为了他的信任不惜性命;我们做了各种不可能的事。他是一个被神感染的人;我们仅只是被他感染的凡人,但我们当时不知道。瞧,我们也行过了奇迹……他死的时候,我知道他也带走了他的谜。从此以后我们就和别人一样,受制于大自然设定的界限……”其实,这是一种信仰。

  他的帝国、他的荣光维系于一个闪亮而脆弱的点:对他个人的信仰。他们,为他征战四方,只为对他一个人的信仰,为了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很难想象还能有他那般迷倒众生的领袖——亚历山大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邪教教主亦及不上他的影响力:侍从、将佐争相模仿他的发式、行为举止,达不到他的期望时,他们会自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临死时,士兵叛乱造反,只为目睹他的病容,死后又躁动地瞻仰他的遗容,然后又羞愧得静默。他指向哪里,那里必定被踏在他的脚下。

  当时,亚历山大死在巴比伦,马其顿还由摄政监国,却无留下继承这片江山的子嗣。这个信仰破灭了。你无法想象,当这个信仰破灭时,这支庞大的军队、整个帝国将去往何处。形容整个国家对亚历山大去世的反应,瑞瑙特用了一句话:“有天地变色而前路茫茫的沮丧。”沮丧之后,便是分裂。

  有人说:“健在者之中谁也不够披上亚历山大的王袍,抢它的人将会毁掉自己。”英年早逝的亚历山大没有留下能继承王位的子嗣,只有两个遗腹子。唯一够格披上王袍的人,即他的挚友皆军队统帅赫菲斯提昂已在他之前因病去世。一块大肥肉,无数个虎视眈眈又势均力敌的野心家——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兆头,往往是帝国分裂、杀戮横行的预兆。

  对他敬爱有加的军队,对他俯首称臣的古老王国,在他死后却逐步走向分裂。谁都想继承他的衣钵,延续神的荣光,但他建立的庞大帝国,维系于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可以加之统辖其下的,唯他一人而已。

  《葬礼竞技会》讲述的就是信仰破灭后分裂的故事。在亚历山大的光辉下,瑞瑙特在《葬礼竞技会》中塑造了一个个才华不济又充满悲剧性的将佐、亲属、女人,他们要么渴望及上亚历山大的光辉、要么携着妒忌之心要与他一争荣光,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失败了。以往凭着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他们像一乘战车那样并驾齐驱。他死了,就像御者倒下之后的战马乱踢乱跳,而且也像马匹似的使自己遍体鳞伤。”

  在无数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军队哗变、宫廷政变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是女性在整个争夺战中的角色——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遗孀罗克珊妮、表妹欧律狄刻。女人在英雄战争时代注定要成为被动的角色。她们改变、折腾、颠覆,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逃不过被操控的命运。母亲奥林匹娅斯为了亚历山大一辈子都与全世界作对,却有一种说法称亚历山大十年征战在外,只为远离自己的母亲。临终时,她想道:我把天堂之火带了下来,我光荣地活了一世;天空一个霹雳,一切都没了。遗孀罗克珊妮毒死了亚历山大另一妻子的腹中胎儿,几年后她的儿子死于中毒。

  说到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必须先讲讲玛丽•瑞瑙特的写作手法。

  在戏剧中,有一种说法叫“切入点”——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庞大的,而戏剧(也泛指文学艺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选择从某个合适的时间点、角度切入,去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玛丽•瑞瑙特对《葬礼竞技会》进行故事编排时,将“切入点”这种写作手法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首先,面对亚历山大死后各色人物反复你争我夺的大量素材,她选择“编年史”的方式,按照年份拣选最有利于推动情节的特定时段简练含蓄地揭露当时帝国的处境,不断往后推,直至公元前286年结束。这是很聪明的做法。还有,她很善于从其他人物的角度去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烘托出主要人物的人格魅力。这种写作手法在《波斯少年》中屡试不爽,玛丽女士让我们透过巴勾鄂斯的视角看到了充满人格魅力的亚历山大。同样,透过欧律狄刻的视角,玛丽女士讲述了一支军队从统一逐步走向分裂的整个过程,期间还侧面描写托勒密(即亚历山大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埃及托勒密王朝创始者)的高大形象,顺带又从后人的角度拔高亚历山大的形象。

  但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看,欧律狄刻这个角色不止具有悲剧性,讽刺性更甚。在塑造这个人物时,玛丽•瑞瑙特代入了很多自身的思考。她有意地塑造欧律狄刻这个人物,将之与亚历山大相对比。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性——正统皇室血脉、少年英雄梦想等等,但他们性别不同,走的路亦不同,若欧律狄刻甘心接受命运的话。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了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嫁给傻子国王,并操控他从将领手中夺回实权。演说途中,傀儡丈夫傻相毕露,军队哗然,正当她准备起身救场之际,讽刺的事情来了——她感到双腿之间有异样,原来是月经提前来潮。她半遮半掩,信心早已失了一大半。她不断去突破,却发现命运时时为难。这不禁让我想起伍尔夫杜撰的关于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同样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文学野心,哥哥功成名就、流传千古,妹妹死在无名的码头。最后,欧律狄刻被奥林匹娅斯赐死,她选择了自缢。

  《葬礼竞技会》描绘的是悲剧人物众生相。不止女性,多少义薄云天、呼风唤雨的将佐、勇士碾压在命运的巨轮下。

  亚历山大却是唯一的。他是神的后裔、天堂之火,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年方十几便摄政监国,二十岁登基为王,父亲腓力王统一全希腊,为他远征亚非打下基础,加之他勤勉好学,有着一份追求荣耀、留下伟绩的急切渴望。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试问还有谁比亚历山大更具备充足的条件创造奇迹?亚历山大神袛的光辉逝去之后,这些曾经与神同在的平凡人试图与日争辉,最后遍体鳞伤。

  神的时代已然远去。既然整个帝国是维系在对亚历山大的信仰上,那么信仰破灭之后,这一切也该散了。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四):天堂之火已灭,我们终是凡人——记玛丽·瑞瑙特《葬礼竞技会》

  昨天把玛丽·瑞瑙特的《葬礼竞技会》给看完了,如此一来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在我这里也算是全部收官了。

  就这三部小说来说,个人喜好程度:《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天堂之火》。最早看的《波斯少年》倒成了自己最偏爱的一部,究其原因想来也是因为它主要描述的是亚历山大最为传奇的那段人生吧,读起来颇为波澜起伏激昂壮烈,《天堂之火》则自始至终换不起情绪的震荡所以并不是特别喜欢。

  而这部《葬礼竞技会》则介于两者之间,在情绪上没有《波斯少年》那么振奋,但又比《天堂之火》来得有趣。我对于这种类似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群像故事向来感兴趣。亚历山大死后,每个人都为了夺得权力而不停地相互设下阴谋算计对方,既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又有多米诺骨牌一张压倒一张亚历山大的帝国版图轰然倒塌的既视感。唯有一早从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跳脱出来的托勒密做到了独善其身得享终年。这些阴谋者野心家们每个人都只得到了短暂的生理,迎来的是与之相称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悲剧结局。

  虽然在开篇不久亚历山大就告别了人世,但毫无以为在这本书中他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灵魂主角,其辉煌的功绩与强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每一个人。人们敬仰他,爱戴他,自他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刻起,他便被奉为不朽的神明。而亚历山大的对手,他的篡位者,他的敌人,一边憎恨诅咒着一边又不得不匍匐在他荣光下无尽的阴影之中。亚历山大越是光明磊落,便显得这群人越发像鄙俗粗陋的野兽。

  这样一个伟大的君王自然免不了被神化,甚至成为一种象征。而他本人的爱恨情仇此时似乎也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另外,个人觉得书中值得一提的是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这个毒蛇般的女人最后死得高傲,不愧于她王后与亚历山大母亲的身份。作者对她死亡的描写也成了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段文字:

  “她的眼神开始浮游,重像叠影;她看到群石在撞裂她的身体,但是震撼大于疼痛;她会在真正的痛苦迸发前死去。她抬眼看那朵旋转而绚烂的云,想道,我把天堂之火带了下来;我光荣地活了一世。天空霹雳一击,一切都没了。”

  这天堂之火在此处与第一部的小说名接上了。亚历山大是神降下的火焰,燃烧于世间,终要回到他应属的天堂,他从不属于这个人间,所以世界又回到了原来那如角斗场竞技会般的地狱。

  就如托勒密所言,我们不过是神身边的凡人而已。

  追记

  从夏天到冬天,读完了亚历山大三部曲。虽然这套书里很多细节都是想象虚构的,但大方向与重大历史事件还是真实可信的,值得一读。即便作为小说故事来看也颇为有趣。之后我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读到玛丽·瑞瑙特的作品了,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引进她的其他小说。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五):《葬礼竞技会》:亚历山大之后

  玛丽•瑞瑙特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从描写少年亚历山大的《天堂之火》,到写亚历山大“正传”的《波斯少年》,最后来到了这本《葬礼竞技会》。在这部作品里,亚历山大最终身故。他留下的是一个偌大的帝国、“失了国王”的众人,以及因此而瞬息万变的政局。

  于是《葬礼竞技会》作为亚历山大三部曲的收尾,其实是“以缺席来显现他的伟大”(译者郑远涛)。而更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征服者的亚历山大,他昔日展现的勇气与节制,可以与此后人们的愚昧彷徨和勾心斗角形成明显的对比。或许着实,任何人的缺席,都不会影响这颗星球的正常周转,但一个英雄的退场,就好像是突然抽掉了一根核心的支柱——于是倾覆在所难免。

  玛丽•瑞瑙特在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是编年体的叙述体例,这与前两本作品是不同的。单纯用时间来串联这个故事,客观上讲或许是因为主要人物的退场,其他线索难免显得驳杂;而主观上,这或许宣告了作者情感上的淡漠——没有英雄的历史,只是一段混乱不堪的时光。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时光,也仍旧是有其希望的。一个同样出身高贵、富于野心的角色一度让人看到的再度迎来一个“英雄时代”的可能。但这位同样梦想自己可以续写亚历山大的辉煌的女人欧律狄刻显然面临了更多的阻力:她终究无法像亚历山大一样拥有“天堂之火”一般的气魄与力量,而她的女性身份,又使得自己必然要面对有关英雄与文化传统的双重压榨。随着众人结盟碾灭了欧律狄刻的雄心,她的自我成长,也成了昙花一现。

  很大程度上说,借由亚历山大大帝的“唯一”,玛丽•瑞瑙特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众人在平庸生活里的徒劳。远古时代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缘起于人对自我力量的确信,以及自我生存状态改造与控制的企图之上的。于是“勇气与节制”才会成为古希腊神祇之上的箴言。但平庸终究还是普遍的状态,因为人到底很难摆脱贪婪,而欲望与梦想永远是难以区分的概念——二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追逐时的方式。欲望的达成,是要不择手段地践踏他者——直到推诿自我;而梦想,只能靠征服来实现。那艰难可想而知,因为首先和最终要征服的,其实都是自己。

  有人说,一切混乱的肇因,是亚历山大并没有在生前为自己的身后做好铺垫,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猝然长逝。但请不要忘记,这个独一无二的英雄,他是无可取代的“天堂之火”——而非众人的保姆。他的征服,是上天对人类的悲悯。于是人们才如此怀念英雄时代——毕竟作为追随者,脚下的大地从未如此坚实。可若仅凭平庸的人类自己,如此的辉煌,恐怕永难再复。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六):《葬礼竞技会》:希腊版《三国演义》

  《葬礼竞技会》:希腊版《三国演义》

  读毕《葬礼竞技会》,被这部气势恢弘、惊心动魄却又柔肠百结的历史小说深深地震撼着,不由想到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在《新世界史》第一卷中提到的遗憾。他说亚历山大身后继业者争雄,最终使得亚历山大大帝国一分为三,分裂成了三个王国,孙先生感叹道:“可惜希腊并无出现一部《三国演义》将此群雄角逐的时代更传奇化”。

  欣慰的是,《葬礼竞技会》正是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之后,群雄逐鹿展开了小说里的剑拔弩张的风云际会,从某种程度上讲,正弥合了孙隆基先生的遗憾,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希腊版《三国演义》”。

  《葬礼竞技会》是英国女作家玛丽•瑞瑙特所著的“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为此,我特地做了一点功课。国内出版界出版过两种“亚历山大三部曲”,一种是玛丽•瑞瑙特所著的这一部,另一部是意大利作家曼弗雷迪所著,译林出版社2006年出版。这两部三部曲熟优熟劣?在《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卡特利奇著,上海三联2010年版)一书中对此很不顾情面地作了比较:玛丽•瑞瑙特的三部曲的“想象力极其丰富”,而曼弗雷迪三部曲“就太过写实,太没有想象力了”。 曼弗雷迪三部曲终曲只写到了亚历山大的逝世,小说就此戛然而止,而玛丽•瑞瑙特的三部曲第三部作品《葬礼竞技会》却是从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开始了整个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英雄轰然倒塌后,一个帝国的大厦在失去独木后,是如何无可挽回地瓦解委地的。通篇读来,一种《红楼梦》那般的哀遍华林的悲情之雾,笼罩着英雄陨落之后的肃杀时光里,又让人感到《三国演义》卷首诗中的看破红尘的旷达味能够作这部小说的最好注解。

  《葬礼竞技会》小说一开场,就将小说氛围置于亚历山大命垂一线的凝重一刻。帝王的一生,正如故宫的结构,前半部分是王朝,后半部分是后宫,这也决定了一个帝国的上半生是开疆拓土,下半生是后宫纠葛。此刻的亚历山大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后宫纠葛即将拉开大幕,所以一个帝王离世,必定在两个战线上展开生死较量:前朝,是顾命大臣争权夺利,后宫,则是后妃暗中角力,争夺继承权。

  帝王的前半生,是将残酷释放出去,掠夺别人的生命,而后半生,则是帝王要承受残酷对自己家族的施虐。帝王登基之前,雄风浩荡,嘴里念念有词的是“此可瓜代也”、“大丈夫当如此”。而末路帝王,则哀叹的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历史的规律,不分古今中西,都以雷同的模式上演。《葬礼竞技会》中,可以说交错着两条主线索,展示了一个帝王驾崩后的权力争夺场。

  先看前台的朝廷上,王公大臣要争夺顾命大臣之权。亚历山大身边的大将佩尔狄卡斯身为副统帅,兵权在握,且手执亚历山大去世前赐给他的印戒,可谓如日中天,不可一世,获得摄政称号,可谓易如反掌。但没想到的是,墨勒阿革这样的不名一文的小军官率先发难,把权杖引向了后宫,推出了亚历山大的白痴弟弟继任国王。对志在必得的佩尔狄卡斯的来说,可谓是失了先手,一怒之下,将墨勒阿革这样的搅局者杀死了结。佩尔狄卡斯至多象董卓,乱世之初,煞是耀眼,只是守不住优势,最后在发动对埃及的战争中被部下反戈杀死,退出了逐鹿的舞台。另一名大将托勒密,身世非凡,书中说他是亚历山大父亲的私生子,流有贵族血统,与刘备差可比拟。在群雄纷争之际,以退为进,固守一隅,营建好自己的根据地,后来成为三个王国的开国鼻祖。一直据守在马其顿老家的摄政安提帕特罗斯没有什么野心,对亚历山大比较忠心,但也许是因为暴戾的儿子的缘故,亚历山大对他怀有戒心。小说里写到亚历山大曾经派自己的心腹爱将克拉特鲁斯前去替换他的摄政之位,但因为亚历山大的离世而作罢。安提帕特罗斯的儿子卡桑德罗斯不像乃父那般厚道,时刻觊觎着王位,小说里暗示,亚历山大之死,就是他派自己的弟弟在亚历山大的身边投放毒药,才害死了伟大的一代君王。——当然这是作者的戏说,但这一设定,很好地让小说有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情节线索。之后,卡桑德罗斯举兵叛变,卷进了亚历山大的子嗣夺位之争,毒杀了亚历山大唯一的儿子。在小说里,这人杀人如麻,不择手段,毫无底线,亚历山大父子均丧于其手,可以称着是小说里天字第一号大恶人。几乎与《三国演义》里弑帝的司马昭难分伯仲。只是卡桑德罗斯这样的没有底线的残暴者,也很难最终胜出。小说里除了托勒密奠定了日后三个王国的基础,另两个希腊三国的开国者安提柯、塞琉古在小说发生的时代里还没有上佳的表现,只能称得上扮演打酱油的角色,伺机为日后基业积赚一些资本。

  而后宫里的震荡,则构成了全书令人扼腕叹息的部分。后宫与前朝本来息息相关,内外配合,才能实现改朝换代之梦。我们首先看到亚历山大的亲妹子克莉奥帕特拉瞄准了权大势大的佩尔狄卡斯,委身下嫁,只是佩尔狄卡斯功亏一篑,过早失去权位,克莉奥帕特拉舍身一搏之举,终成流水。而她身上体现出的后宫女子对权势者的附就,并没有就此终结。于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堪称主人公的另一个女孩对白痴国王的屈尊与利用。这个女孩名叫欧律狄刻,她时年十五岁,应该是白痴国王腓力的侄女,小说里腓力称她为堂妹,似乎遮掩了他们在辈份之间的乱伦关系,译者指出这里的辈份有误(P140),但个人觉得是作者意为之,至少这样叫起来不致让现代读者生出难堪之情。小说不想把过多的精力去讨论亚历山大时代婚姻关系的混乱常态。比如,克莉奥帕特拉嫁的第一个丈夫竟然是母亲的弟弟,现代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欧律狄刻身上流淌着王族之血,其父也曾经参与夺位之争,事发之后,被亚历山大处死。也许父辈的血激励着她,令她心中涌动着一种渴慕权杖的冲动,只是身为一名女子,接近权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嫁给权力中人,哪怕是徒有其名的白痴国王,但至少能让她获得王后的虚名,拓开徐图发展的一线机遇。小说里刻划出的欧律狄刻完全是一个政治人物,训练着她傻子丈夫,教他如何收揽民心,拉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队伍,意图为傀儡国王夺得真正的权利,但是,她的悲剧是白痴国王只能当传声筒,一旦置于大庭广众之下,便彻底暴露出他的弱智本色,所以,欧律狄刻的一切努力,只能付之东流,最后被囚禁着猪圈之中,与白痴国王命丧黄泉。这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人的夺权失算,被作者赋予了同情的笔触,显现出的是无权无势的后宫势力,很难成就大业。女人要在后宫里谋得胜算,一靠皇帝,二靠外戚,两者皆无,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最为残酷的是,亚历山大的两个妻子,面临着与欧律狄刻同样的一无皇帝靠山、二无外戚支持的弱势地位,但她们之间的悲剧关系首先表现在她们之间的内部倾轧上。亚历山大一死,两个女人虽均怀有先帝之子,但王位只有一个,所以两人关系势必成水火。这就是皇家的悲哀,就像蜜蜂群中的蜂后一旦地位确立,便要铲除其它的竞争者一样。受自然规律的驱使,亚历山大的正妻罗克萨妮率先下手,假冒亚历山大的命令,把帝王的另一位妻子斯塔苔拉调召到宫中,借机毒杀了她。而她自己的命运也难逃悲剧性的结果,最后也被卡桑德罗斯毒杀。小说里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女人即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也不甘落后,跳上了前台,意图挟制亚历山大的唯一儿子以期满足自己对权力的觊觎之梦,为此,她不择手段地对付白痴国王,把他与他的王后、小说中那个同样跃跃欲试于权力之杖的欧律狄刻给害死了。然而,她自己也没有善终,哪怕是她是亚历山大的母亲,触犯了众怒,也难逃一死的命运。

  帝国的巨大遗产,引来亚历山大身边的将领、妻妾、亲属甚至母亲都如乌眼鸡般地卷入其中,出于利益需要,合纵连横,或建立合作关系(如欧律狄刻与卡桑德罗斯暗通款曲,意图实现王权与兵权的合一,只是时运不济,迟了一步),或缔结夫妻关系(欧律狄刻与她所厌恶的白痴丈夫不得不同命运共呼吸,亚历山大的妹妹克莉奥帕特拉不甘寂寞,竟然投身权臣,以图在权力投机场中取得更好的地位),或依仗血缘关系(如太后奥林匹娅斯抓住自己的媳妇与孙子这枚棋子,来挟制四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却身首异处无人怜,作者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帝国倾覆之后王公贵族、帝胄后裔使尽全力,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无一不是在相互的争夺中消耗了自己的力量与生命,帝国的悲哀就在于没有一个人是出于维持金瓯的完整,只是贪图自己能够掌控局势,每一个参与者使出的力气越大,越是把自己高高地套上绞索。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用蒙太奇式的镜头交待,把角逐各方的势能与内心,以简约而生动的笔触交待出来,让历史中的看不透摸不明的种种动机,以一种可解读的方式,前后呼应地表现出来,的确显现出作者的超凡的想象力。其实想一想,亚历山大的时代尚在公元前4世纪的遥远过去,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为那个时代的兵戈相击与后宫斧影厘清一条明晰的故事线路,只能凭借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才能够廓开历史尘埃,把艺术构思中的真相挑拣出来,奉送给读者。作者做到这一点,令人敬佩。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七):缺席的最强者

  回望历史,恐怕再难有第二个人能够像亚历山大一样,这么年轻就南征北战,一统江山,成为命中注定的最强者,却在最终的继承遗嘱中,只留下了一句“给最强者”,便随风而逝。这场关于英雄的人生盛宴,亚历山大大帝却没能笑到结束,在众人酒酣半饱之时,就已经完全缺了席。

  《葬礼竞技会》作为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和前两部《天堂之火》、《波斯少年》相比,《葬礼竞技会》少了一些明快恢弘的感叹,更少了一丝真挚的情感,多了一分沉重压抑,如同《狼厅》中所说的那样:“人对人是狼”,曾经围在亚历山大身边的权臣也好,将士也罢,甚至是女人,都开始在逐渐浑浊的朝局之中,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那句“给最强者”的遗言如同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战争开始时,分歧女神抛给三女神的黄金苹果,那是一个诱饵,甜美又危险,使得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只为了得到了那个至高无上、可与亚历山大比肩而立的位置。

  在这些人中,以一抹女性姿态出场的欧律迪刻显然极为抢眼。她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泯灭众人的雄心,更有常人难以达到的手腕和魄力,她为了权能够嫁给傻子,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向上爬,活生生地简直就是第二个“亚历山大”。但她终究成不了亚历山大,女性的身份或许早就已经出卖了她,欲望和梦想在混乱中交织,命运的无情操纵,在瞬息万变的阴谋里,她由不得自己,或许也早就已经看不清自己,于是只能成为众矢之的,被历史无情地碾压与遗忘。

  而在这些血淋淋的斗争当中,唯有亚历山大的光辉形象永远都不会改变,“黄金苹果”依然是他的所属物,纵然是千辛万苦夺得了王位,却再没有谁能够企及他的高度,玛丽•瑞瑙特看似已经将目光从他的身上挪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历山大的影响又何曾真正地消失过?所有人,都不过是在追随着他的影子,希冀有一天可以追上去。可是偌大的王国疆土渐渐分崩离析的事实,说明着一切——英雄已经末路,曾经的传奇与信仰,终是一去不回。

  芸芸众生都在,只是他已经不在了。

  《葬礼竞技会》读后感(八):竞技场中的最强者

  翻开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帝国的版图,能看到其疆域东自阿富汗及印度的西北部,西抵意大利,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这是马其顿帝国最辉煌的时刻,由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他在世时是神迹一般的存在,逝世后也丝毫没有变化。就如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在其亚历山大三部曲最后一部《葬礼竞技场》中描述到的一样——“他没有发臭是一个奇迹;然而你以为他还活着。。。亚历山大是一个神通广大的鬼魂。”

  然而在权力利益面前,也许神也不再怎么管用。《葬礼竞技场》里亚历山大大帝没有作为本书的男主角,而是一登场就是一副垂死的模样,却在其后的故事里不断出现。巴比伦皇宫里,气势磅礴的宫殿,大臣将军们鹤立企伫,气氛压抑沉重。前一秒他们都在期待着这一刻还会有奇迹发生,可是不再有了。而须臾悲痛后,大臣将士们便轮番上阵,开始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混战。

  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遗言“交给最强者”给后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大臣将军们都在伺机而动,纷纷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最强者,从而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可是政治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当权者一倒下,他们心里的算盘敲得飞快,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计着。表面看上去都仍在默哀,平静之下却早已是四分五裂,各大派系已站好队。似乎唯有那样貌俊美,毫不起眼的男宠巴勾鄂依旧默默守候,也算是为这场竞技赛增加一丝人性的温暖。

  军官腓力三世的支持者墨勒阿革把阿里达乌斯推上王位,还没来得及享受理应随之而来的赏赐就已被摄政王佩尔狄卡斯在反动骚乱中以清洗军队的名义赐死。骚乱不止,暗杀又起。大帝的怀有身孕的第二夫人斯塔提拉被一封自以为是大帝的诏书召至宫中,短短时间内却惨被第一夫人罗克萨尼下毒杀害。大帝之母及妹妹也日夜兼程来到了皇宫,与阿里达乌斯有婚约的极具政治野心的欧律狄刻也纷沓而至。而得知大帝已逝消息的城邦,也纷纷群起响应,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骚动。

  腥风血雨下无人能幸免,在这一场竞技中,下一秒很有可能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在这一场棋局中,黑白两子随时变换颜色。摄政王佩尔狄卡斯在忙于继续东征的时候,其将领培松、安提帕特罗斯和克拉特鲁斯也死命在东西部平定叛乱。却因为一场婚姻,矛头调转指向对方。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婚姻,而是佩尔狄卡斯为了迎娶亚历山大大帝之妹而撕毁了与奥体帕特罗斯之女的婚约,这样强强联手的婚姻自然也会危及到自身利益,怎能置身事外。大帝生前最为亲近的将佐托勒密此时也悄然地埃及掌权,而这又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战争的主场主角再次切换。

  极具野心的欧律狄刻也一刻不闲着,抓住各种机会,公开演讲,煽动军心反对安提帕特罗斯,在摄政王被刺杀后她顺势得到了军队的支持,与安提帕斯之子组成联盟,在短时间内以腓力三世的名义发号施令。随后又被亚历山大帝之母赐死。粉墨登场,却又匆忙离场。

  你唱罢来我登场。各怀野心,混乱的斗争,团结同盟,挥戈相向。这场竞技中,没有最强者,只有更强者,看来这也是大帝这个“神”始料不及的。

  ——日落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