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6 20: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精选10篇

  《欢喜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一):重读汪曾祺自选小说集《欢喜在人间》

  鹭江出版社的《欢喜在人间:汪曾祺小说自选集》原版书名为《芙蓉集》,是汪曾祺先生应邀编写的短篇小说集。看过一些汪曾祺的小说,留给我最深的体会在于,观察描述细腻叙述朴实大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最简单的叙述手法往往取得化腐朽神奇之感,其内在的深刻反思性,也往往是打动我的内心,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使人不得不惊叹其见识之广博,平平淡淡描绘世间万象,留给读者跟多的空间思索

  在《虐猫》中,把小孩恶作剧形式描写的详尽,以小动物痛苦取乐,作者难道要告诉我们人性本恶吗,非也。后文写出他们想到一种新的玩法,把猫从高空丢下。接着写李小斌的父亲从六楼跳下来,之后这些孩子把新捉到的猫放了。这些孩子从后天环境中学到共情的能力学会了爱,这也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人自出生以来不断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不断脱离本我的过程。第一段描述孩子的天真,不管父亲派别的不同还一起玩,没人管瞎玩,也是说这些孩子缺乏应有的管教,没有相应的是非观念,对世界感到好奇,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的一帮野孩子,在后天的习得中完善自己,去触摸去感受到世间的爱与痛,那作者何尝不是对社会对人类存有大爱,一种深沉纯粹的爱。

  在《受戒》中汪老描述了荸荠庵的和尚,先是描述小和尚明海,然后写荸荠庵的其他几个和尚,这个寺庙不那么守清规戒律,有老婆的,有赌钱,唱小调的等。对小和尚明海今后的选择也起到了相应的示范作用。“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小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这一段是最精彩的,看起来像是平铺直叙,它融汇了视觉、触觉,描写小和尚明子被拨动的情弦,读者也感觉心里痒痒的,好像自己就是那个小和尚。短短的一段话,把小英子可爱的小脚丫描述的活灵活现,感觉人物更加鲜活更加可爱。题目为《受戒》,文中却不为寺庙的清规戒律所束缚,反而和尚明子与小英子的私定终身,更是打破世俗之间的眼光,却被人性所网罗。她们年幼而纯粹,真诚勇敢热情而奔放,自由幸福突破了旧社会婚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面对自身幸福去追求,也是对美的最好的描写。“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懵懂稚气中的幸福跃然纸上。这仿佛写的是一场梦,一场男人心中的梦,把这些追求幸福的男士们撩的心中燃起热火,这真是一个百读不厌的好作品

  汪老的作品中不乏真善美阳光灿烂,感兴趣朋友不妨一试。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二):欢喜悲苦皆是人生

  汪老的小说像是一壶淡茶,不似当年新茶的那般清冽香气,更像是去年的老茶。初品只是淡淡茶水,细品却时有茶叶苦涩味道,时有回甘的清甜。他笔下小故事,虽然只是些平凡人市井生活,却写尽了人生百态,活灵活现。其中的欢喜也好、悲苦也罢,都是这一壶淡茶里的独有滋味

书本封面设计很赞,无论是配色还是书名的雕刻

  欢喜的故事,在汪老的这本书里很多。比如《受戒》,那个无需遵守和尚戒条的荸荠庵,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亲昵单纯无忧无虑感情。两人踩在泥里摘荸荠、划船穿过芦花荡子去县城家门口房檐下的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栀子花,夏天花开满枝,两个人就在夜里“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唦——,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这里的生活纯净美好淳朴清淡,比如 “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这是多么淳朴直接的评判标准;庵里的和尚吃肉不瞒人,但杀了猪也要给猪念往生咒,真的是既务实又兼顾了戒条;这里连打兔子兼偷鸡的也是正经人……《受戒》里的世界仿佛一幅清淡的水彩画,勾勒出如此鲜活、生动浪漫、纯净的世界,汪老的叙述就像是一首悠远的小夜曲,温柔地在你耳边倾诉

  而在我看来,更多的故事是在藏在这些鲜活又生动的描写下的那一点点悲苦。众生皆苦,但每个人又有不同的苦处。汪老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大跃进时期记忆,许多都被写进了故事里。更有一些旧时旧事,虽都是淡淡的,却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一般,充满了无奈与妥协。比如《黄油烙饼》里,在食物匮乏时期,为了剩下口粮给小孙子吃而自己饿病去世的奶奶;或是《岁寒三友》,因世事变迁生活陷入窘境的三位好友,只得变卖自己的心爱之物;还有《故里杂记》中的侉奶奶、《徙》中的高先生、《鸡毛》中的文嫂……许许多多的人物,都在这无奈又有些残酷生活中折磨,有的已经死去、有的还在继续忍受。虽然是平实得近乎白描的文字,但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这些人一吁一叹、他们的期许、他们的落泪、他们的悲苦,这些忍痛割爱梦想落空、生活窘困,仿佛从这些文字中跃出,在我们的生活里找到了映照。

  然而,汪老的故事也并不只是苦,往往在悲苦的人生里,偷偷藏着希望与美好的萤光。《大淖记事》里巧云与十一子虽然历经磨难,但最终还是会好起来。《七里茶坊》中,虽然生活艰难,但依旧有着对未来的美好的期许。还有《鉴赏家》中,一位大画家与卖果蔬之间的知己之交。

  汪老笔下的世界淳朴、通透自然、美好,带着人世间烟火气,却又有着高于平凡生活情调。就如这本书书封上写的“面对生活复杂、存留心中的欢喜”,虽然人间有痛苦和无奈,但也正是这些苦楚使得生活显得更为动人。就像是在品完茶水苦涩后的那一点点回甘,有着苦味的衬托,那回甘会格外的甜。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三):芸芸众生,皆有欢喜

  五月恰是北方一年中最舒适季节,在这种惠风和煦日子里读《欢喜在人间》,正可谓是相得益彰。这不是我第一次读汪老先生的书,但是每一次都犹如新都一般。

汪曾祺先生

  汪老先生的文字具有神奇魔力,如同高邮湖清晨升起的水雾一样,薄纱般漫过读者的眼,袅袅地淡淡地,升腾开来显露的就是江南水乡最自然景色。大家都知道汪老先生生在与江苏高邮,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片漫漫的水乡悠悠荡荡的流进了老先生的文字里,生在水乡中的人,发生在水乡间的事,在老先生的眼中就是人间的欢喜,嬉笑怒骂自成风景。汪老先生青少年时外出求学、青年之后又走过很多地方,不同于故乡的风景依旧是他创作源泉

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这一生跌宕多舛,大起大落,享过荣华之乐,受过波折之苦。”知乎上曾有人如此评价汪老先生的生平,人间本是五味杂陈,历经人生起落,过眼繁华转目苍凉,能从中窥见欢喜,自然是万分难得,于是随着人间岁月洗礼,汪老先生身上那份淡泊从容更加与大气洒脱,如清风拂面相迎。嫩黄玻璃罐的黄油、发髻里若隐若现的大红绳发根、白白圆圆的戒疤、土织老蓝布浆过的僵硬衣角……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背负自己的命运在人间独行本质上的纯朴总能让苦难中有一抹甜,恰是民族传统中的中国味,正是这一丝透过生活无奈中的甜,让我更动容,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生机勃发的,在汪老先生的挥洒自如文字中跳动

  人间不过尔尔,芸芸众生皆有欢喜。

汪曾祺先生

  我是个奇怪的人,喜欢不断的去回忆对人和事的第一印象。大家对汪老先生的印象大多数都在他谈吃上,而我对汪老先生的第一印象是:父亲。小学年级时候,常常喜欢翻阅爸爸带回来的报纸杂志,其中一本文摘里节选了汪朗汪明汪朝共同撰写的《汪曾祺儿女眼中的父母》。说来惭愧,当时的我年纪尚小,还未读过汪老先生的任何著作。但是通过汪老先生三个儿女叙述,让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性独特的又可爱的老先生。后来高中课本节选了汪老先生的代表作《受戒》,其中描述场景人物故事对我产生了很强烈冲击,从来没有读过这么自然纯朴又水到渠成的文字,这篇文章不只是让我对江南水乡有了深深向往,更是为少年懵懂中的我打开了一扇阅读的新大门。我还记得那天课后,我将《受戒》中最后一段话撰写到我的日记本扉页上。

汪曾祺先生

  如今再次打开的日记本,虽然时过境迁年华不复,当年抄在扉页上的字依旧如初。汪曾祺老先生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老先生对美好事物探索热爱、对纯朴善良人性的传颂,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虽然老先生已作古人,但是,汪曾祺老先生的精神永远都在人间,永远都会影响着对美好人性向往的读者。

汪曾祺先生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四):汪老美学品味

  这是我第三本汪老的书了。

  从装帧来说,我更喜欢第一本,淡雅又气韵悠长

  我觉得汪老的小说和丰子恺的漫画很像。从题材上看,他们都关心社会底层小人物,剃头匠,老大爷,穷书生,店小二……关心这些在他们身边的人。把这些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喜怒哀乐留在历史之中。取材亲近生活。从创作风格上来说,描画人物只是淡淡几笔,但他的形象气质已经溢出纸面,这种简洁诗意的美学境界也很相像。的确,他们都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写意,凝练的美学要旨。

  看汪老的小说,就像听一个心平气静的老人诉说着他身边的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气氛绝不紧张,老人受不了。讲到吃惊处,激动处,他就要歇歇,决不会像个说书的那样哇哇大叫,“只见得!”“猛虎下山一般”,不会的。每当汪老用了一个感叹号,就意味着这一层结束了,不会接着又一个感叹号。他竟然杀死了他!其后决不会接着“他砍下他的首级”,或是“他很痛快”,而可能是,“凉水依然悠悠地流着”或是“大家也很吃惊”。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五):生活虐我千万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文/白若狐

  曾经一段时间我的心情特别糟糕异常苦闷的我,便拿起手机刷刷刷,无意中看到汪曾祺的这三句话: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

  “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

  言语朴实亲切,好像坐在我身边的一位慈祥老者正对我温言相告。而文字中流淌着对生活的默默温情,更是打动我心。仅是一霎那,便将郁积在我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汪曾祺,喜欢这个既懂生活又达观的可爱老头儿

  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事情了,我就读读汪曾祺的书,说来也神奇,当下便释然了。

  所以,对于他的书,我是一本也不愿意错过的。

  前段时间,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本囊括了汪曾祺全部经典小说的《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不由得心生欢喜,迫不及待地就将它抱回了家。

  一天晚上,身心俱疲的我,临睡前,像往常一样随手拿了一本书做睡前阅读,不曾想,越看越起劲,不知不觉已到深夜。

  毫无疑问,令我目眩神迷、欲罢不能的就是这本《欢喜在人间》。

  它不仅内容好看,淡雅的湖蓝色内封也颇合我的心意

  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曾在1987年,应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邀约,为台湾同胞亲自编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原名为《茱萸集》。

  全书依序编年,不仅收录了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小学校钟声》、其他文集所没有的《虐猫》,还有他的成名之作《受戒》、《大淖记事》等。

  书中的这些小说不仅“中国味道”十足,而且意境也很美。虽然没有波澜壮阔引人入胜情节,但在汪曾祺的细腻描绘中,同样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百转千回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来自各行各业,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比如摆摊卖熏烧的、卖蚯蚓的、卖饼子糕点的、药店伙计、孵鸡养鸭的等等,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却无一例外地都毫无怨言、欣然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并自得其乐热气腾腾地生活着。 《职业》中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从小是个孤儿,因为家贫,无法读书的他,小小的年纪就开始走街串巷卖饼子和糕挣钱。 在本该玩耍的年纪里,他却像一个小大人一样,非常尽职,遇上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也从不挤进人群中去观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着卖饼子卖糕点。

  有比他小两三岁的上学孩子觉得好玩,跟在他身后,故意恶搞他叫卖,他也毫不在乎,也不生气

  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童真,他会在不用卖饼子糕点的假日,一个人走在僻静无人处的巷子里,也像那些上学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地大喊着:“捏着鼻子吹洋号!”

  《大淖记事》里的巧云与锡匠十一子真心相爱。不曾想,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巧云被风流的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奸污了。巧云虽然非常后悔,但是她并没有流泪,更没有想着跳淖自杀,而是像以前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当她所爱的锡匠十一子被刘号长打得昏死过去,她在给十一子灌尿碱汤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尝了一口。当十一子醒转过来,她毅然地将他接到自己家里,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瘫痪父亲和重伤爱人的生活重担。

  《七里茶坊》中的“我”是一名知识分子,被下放到苦寒的张家口去掏粪积肥。同行的还有其他三名队员。

  但是“我们”仍然很高兴,不是因为思想改造得好,也不是因为对粪便产生了多浓厚的感情,而是活儿虽然脏,倒不累,还挺自由。

  因为干完活,简单填饱肚子以后,老乔可以看他那本早已没了封皮封地,书角打了卷,当中又缺页的《啼笑姻缘》,小王给未婚妻写信或者躺着想心事,老刘盘着腿一声不响地坐着,“我”也可以靠在被窝上读《杜工部集》。

  有人说,每个作家笔下的故事都有着他自己的影子,看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就可以窥见他不同阶段的变化。这种方法放在汪曾祺身上,显然不太适用。

  因为仅从书中的这些故事来推测,汪曾祺本人似乎并没有经受过生活太多的责难。而事实上他这一生历经坎坷,大起大落,饱经沧桑,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却始终保有自己的童真。

  汪曾祺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所以,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诗画境界和灵动之美,处处渗透着人性的美好和对生活的极大热忱。

  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复杂,要始终存留心中的欢喜。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很辛苦,很累了,那么不妨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读汪曾祺的书。

  愿你此生,每一天也都生活在欢欣里。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六):人间有欢喜

  汪曾祺的《欢喜在人间》收录了他的22篇小说,讲述了许多有关人、人性的故事。素来我看小说不喜带有目的,更爱畅享在小说自身的乐趣,有些东西带着目的性反而显得有功利性,感受不到原本的美与真诚,繁杂的内心是难以欣赏到人间的种种欢喜。汪老师的小说总喜欢从最底层的小人物写着,他们生活平淡,围着稻粱谋;他们资质平平,一生无伟大事业;他们真实有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外界无法评说,因为你不曾感受过,你便不知其中滋味。在他的笔下各种人物都活了,有的灵性,有的愚笨,有的善良,有的让人不忍评论,仿佛这些人都在你面前,将他们的慢慢的想你讲述,以一种温柔的、缓和的语调向你说着他们的平凡的生活,有关茶米油盐,有关爱恨风月,有关人生哲理,这些在汪老师质璞的文字下少了些许修辞,却更加真实,更加有趣。 在《受戒》里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许多感受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字的苍白叙述不出情感的浓烈亦或素淡,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需要读者在遇到爱情萌动时才可感受到那种欣悦或痛楚。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爱,那样的爱情没有物质的干扰,只有彼此之间的互生爱意。所谓青梅竹马也不过如此,你我互相欣赏,只是找不到合适机会用语言说出来,但一个眼神就够了,眼里有光,因为见到你绽放出的春光,你会明白我的心意。当小英子眼见心爱的人可能将离开,情至深处,趴在明海耳边小声的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我想那是的月色一定很美,淡淡的洒在江面,映照着这对恋人,天上湖上生出许许爱意,流向远方笼罩着世间,让人无法思考,只想时间不要流动,停留在此刻。这纯洁的爱情又有谁不想体验并拥有? 《岁寒三友》讲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松、竹、梅象征着高洁,三人的友谊在患难中显示出弥足珍贵,好友不许多患难之际能有帮扶便值得欣慰。《鉴赏家》里的季匋民与叶三真实知音,叶三欣赏他的画,他也喜爱叶三说出他画的真意,让人不禁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难觅知音。世间的友情或多或少,大多须臾之间便忘却,即使常有交往也未必得真心之交,遇一良友当惜之。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收录的汪老师的小说大多经典,值得一读,值得思考。阅读本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事,未必需要带着多大目的去探寻,当书本合上那一刻,心灵的愉悦是极大的,胜过多少无聊对白,不可说你能收获多少知识,但至少阅读时你的内心是宁静的,你是欢喜的。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七):读《欢喜在人间》

  书是有味道的。人们常说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话不错,而且就好像凡是入口之物总得有个酸甜苦辣一样,世上的书也好文章也好,也必然要有其味道。

  有些书是快餐味,吃一次两次骗骗肚子嘴巴可以,多吃则不免受不了;有些书有菜味,不大好吃,但偏偏营养丰富;有些书是山珍海味,极鲜极美,叫人见了便忍不住要大块朵颐,而且停不下来,但暴饮暴食了也要妨害健康......

  论汪曾祺先生的这部自选小说集的味道,辛而不辣,尖而不酸,温暖却又带着微微的苦味,一如集子别名中的茱萸,一如先生笔下那人间。

  集子原名《茱萸集》,鹭江出版社改作《欢喜在人间》,出为精装新版,但看先生笔头,可称欢喜的故事其实是不多的,甚或大概只有写童年时光的一篇《受戒》,其它诸如鸡鸭世家中的陆鸭,徙中的高先生一家,岁寒三友,大淖的巧云与十一子,时代如此,人间其实微苦。

  所幸,这微苦的人间尚有那些可爱的人们,尚有真挚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尚有那富于诗意的生活——那是唯有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民族才能享有的。倘若说鲁迅先生是把那一切矫饰的,伪装的都撕开给你看一个鲜血淋漓的现实,汪曾祺先生则是叙写了那些正直,善良,充满了生机与仁心,在古老华夏的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写他们在这鲜血淋漓的人间的欢喜与悲伤,挣扎与同流;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先生的小说则似茱萸,辛而不辣,尖而不酸,微苦,却可以温暖人心,温暖人间。

  便如一句“不知道为甚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读来叫人怅然若失,心痛却又带笑,真三月不知肉味。

  礼失求诸野,巧云,明子,高北溟,先生笔下多是不入庙堂不上台面的小人物,却也正是这些小人物,一面受了千古文脉之潜移默化,一面又保持着乡野小民原始的生机与活力,不失其质朴与纯真,唯在此种人物身上,方能展露出我泱泱五千年文脉的浸润,方见了古今多少圣贤先哲教化传道之功,读先生笔下人物生活用事,吃穿行走,直叫人心生艳羡,有效慕归属之心,先生用力于此,虽是小说家言,亦是载道之文。读此书,不可不知先生此心。

  读先生书,宜清茶一壶佐味,宜鸟鸣虫啼伴耳,宜午后天光助眼,忌快读,更忌一口气读太多,一次一二篇足矣。

  再说回这本《欢喜在人间》,人间微苦,然亦有欢喜在其间,于是人间便别有了滋味,这个名字虽不如原来的茱萸集贴切,但总算也是有一番意思,作为旧集新出,也算合适。书装帧与封面都很精美,对得起“精装”二字。

  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错过就可惜了。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八):最好的精神美食

  书收到的时候很惊喜。正如书封上的话:面对生活的复杂,存留心中的欢喜。我经常把拆开新书的过程当做一种莫大的惊喜。

  主色调是类似薄荷绿的颜色,给人以舒服又安静的感觉。讲真的,自诩热爱文学喜欢小说,到头来连汪曾祺的小说都没认真看过,有点羞愧,但是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打开被暴力快递挤的失去了原来的美感的新书。

  的确,之前很少接触汪曾祺的小说,对他最初的印象,还是来自于初中课本里那篇永远最吸引人眼球的《端午的鸭蛋》,文章一度令我在课上分神,满脑子都是鸭蛋在桌上一磕筷子一戳,金黄发亮的油流出来的样子。这个能把鸭蛋写得如此好吃、仅仅是几段文字就能让人垂涎欲滴的作家从此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食神,毕竟,吃是我们共同的爱好。

  后来还看了他的一本合集《汪曾祺谈吃》,整本书都在讲述江南小吃,他的文笔可以让人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看见那些我从未体验过的小吃的感觉。或许是他的生活太丰富,才让他有了如此细腻而传神的描写吧。 真·精神食粮。

  这本书,《欢喜在人间》,30个小故事,算是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接触汪曾祺的小说。多好听,恬淡安静就是汪曾祺文章的意境和风格,而带着乡音的白话小说更是充满烟火气息。文集里有一篇《鸡鸭名家》,又是在写鸭子。在我看来鸭子和鸭蛋就是汪老文章的一个吸引人的点。在文学课上曾经学过,汪曾祺的小说被称为诗化的小说。这和他散文里蕴含的平淡质朴、娓娓道来的气质是分不开的。书的开篇也提到《欢喜在人间》是汪老《茱萸集》的再版,早在1987年,这本书就在台湾出版过。汪老还认真的写了一封题记。而在题记里,他又提到了他的家乡高邮,毫不例外的也提到了高邮的鸭蛋。

  汪老究竟是多喜欢他家乡的鸭蛋?搞得我都想去看看。

  提到家乡就和文集的茱萸联系起来了。古代神话里的费长房告诉景恒用茱萸躲避灾祸,王维也用茱萸来思念亲人。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汪老在题记里亲切的称呼台湾读者为乡亲,仿佛用茱萸来思念他们一般。

  文集里大多数故事都和汪老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八千岁》一文中提到的抗战还有当时最流行的布料阴丹士林也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除了鸭蛋,还有一篇名叫《黄油烙饼》的文章,我也印象深刻。这篇文章也收在了《欢喜在人间》里。因为家里人都是比较念旧的,所以爸爸中学时的课本他还留着,小时候,家长的课本是我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人教版的教材有一章单独描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状态,时间比较久远,这些内容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但是作为爸爸们的课本还是能起到良好的忆苦思甜的教育意义,于我而言榆树钱嫩柳叶这种东西怎么能当饭呢?在那一章有个非常下饭的存在就是《黄油烙饼》。说到这里还饿,虽然萧胜和奶奶的故事,看一次哭一次。

  他的故事就这样影响了两代人。虽然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给我们留下的是最好的精神美食。这份欢喜将会一直传承下去。这本书我也将会再次认真品读。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九):烟火人间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原版书名为《茱萸集》,是汪曾祺先生曾在一九八七年应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邀约,亲自编选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称全书“依序编年,具有多样的情节结构,及其散文之抒情笔调,允为汪曾祺小说创作制定本”。此版为鹭江出版社首次新版,简体横排,但从书中的一些繁体字还是可以看出台版的痕迹和汪老用词的考究。

  书中,汪老描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烟火人间,时间横跨了半个世纪之久,描写的范围也是从学校到市井,从高邮故里到昆明联大,从贩夫走卒到野史传奇(比如金冬心),从黄口小儿到花甲老者,观察细腻,描绘的深入浅出。从书中,可以看出汪老对佛学、药学、美术、书法、庖厨、草木等等都饶有兴趣并仔细钻研过,这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生动形象。他笔下的故事也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所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大的社会背景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或政治、或经济、或风俗、或道德的影响,也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很好的体悟我们没能赶上的时代洪流。

  此处,我还想将汪老的《欢喜在人间》与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对比一下。两本书我都读了,两本书都是写的大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小故事,读起来都是十分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态度寓于一个个故事中。但两者的描写又各有侧重,《俗世奇人》更侧重于写人物的高超手艺与独特性格,汪老笔下则更侧重于写人物的一颦一笑和一点一滴。大概和题材。 也有关系,冯先生笔下的人物更为“奇”和“专”,汪老笔下的人物则更为“平”和“细”,各有千秋,却是一样的引人入胜。

  对汪老的印象,起于小学课文里的“高邮的咸鸭蛋”,感觉这“老头儿”是一位和蔼可亲、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而又热爱生活的老人家。前阵子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和岳南先生的《陈寅恪与傅斯年》,对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一种敬仰与敬畏的感觉。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大概只有西南联大能够培养出汪老一般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生吧。

  说了这么多,总体感觉,汪老笔下的故事更为朴实细腻,更为活色生香,更为下里巴人。汪老笔下的故事感觉就是写的邻里周围的人,一出出、一幕幕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很少人能够像汪老一样如此精准地捕捉下来、汇成文字,并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融入其中。汪老与其说一个作家,不如说是一个有极高文学素养的记录者、“笔帖式”,他的故事更像是一部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朴实无华的笔触、细腻丰满的人物、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感觉就像川菜里的“开水白菜”,乍一看平淡无奇,品起来熨帖舒服,细端详制作考究,享用完回味无穷……

  《欢喜在人间:汪曾祺自选小说集》读后感(十):读《欢喜在人间》

  我是不大看小说的,尤其是当代中国作家写的小说。至于为什么,只能说是个人喜好吧,当然我看书也并不算多,所以也许还有个原因是见识短浅。但中国作家中有几个人的文字我认为是极好的,也是我所喜爱的。汪曾祺老先生就是这几个人当中的一个。

  因为上文提到的原因,说实话,我是最近才看的汪老作品。一接触到汪老的文字,便不由沉迷在汪老小说中的故事中去。汪老的文字,质朴、自然、流畅、平和,读起来实在是如沐春风。

  手头上的这本《欢喜在人间》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汪老的书。我算了算,书中一共收集了汪老二十二部短篇小说。我居然在拿到书的两天内就把书全看完,这在我算是速度了。看完后发现,其实书有大部分文章我以前有看过了,这次不过算是重温。但就算是重温,依然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全书二十个故事中,我几乎可算是每个故事都喜欢,且让我挑几个来说说吧。

  《虐猫》这篇最短,讲的是文革时期小区里的几个小孩捉了许许多多的猫来玩,他们把猫的胡子剪了,给猫尾巴上拴一挂鞭炮,还有更绝的,用乳胶把猫爪子粘在瓶盖里,这样猫一走路便会滑倒。后来居然把猫直接从六楼扔了下来,当然猫死了。写到这里,汪老忽然笔端一转,提了一件事,几个小孩当中的李小斌的爸爸从六楼跳下来了。小说最后写那四个小孩把本来准备从六楼扔下的猫放了。到此嘎然而止。汪老的小说,似乎都是这样,没有什么作者的评论,就只是单纯的叙述,然而却总能让看的人看到小说背后要说的东西。我以为这便是汪老的功力。就像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看完后,总不免想到,小孩的无知和当时人的命运的无奈。我一直在想,也许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看这篇小说,会有更悲凉的感觉。

  《受戒》是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讲的其实是一个出家但尚未受戒的十几岁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女孩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小说写得很美,也写得很真实。让我摘抄小说中结尾的一个片段吧:『

  小英子忽然把浆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甚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甚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

  是不是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反正我看这篇小说的时候,就回忆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美好得一如小说。

  书里面还有许多值得一说的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说了。没看过汪老文字的人,个人强烈建议找来看看,不会失望的。比当下的许多小说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最后照例说下《欢喜在人间》这本书的装帧。精装,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复古而高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