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奋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9 02:06: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精选10篇

  《生命的奋进》是一本由梁漱溟 / 熊十力 / 唐君毅 / 徐复观 / 牟宗三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一):生命的境遇

  这本书很老了,是70年代香港出版的,此次再版,除补充熊十力文章外,其他大师也补充了很多,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儒。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是怎么成长的,看他们的书,听他们隔空的说教。

  本书所辑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自述其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各位大师篇幅不均,从字数上来看,梁和徐占据了较大篇幅,而熊十力则寥寥数篇,略显单薄。五位大师出身贫寒,目睹近代中国的激荡与变迁,自觉奋发向上,探索学问,一路走来,成就了非凡的学问和人格,留名于中国文化史。“这部书最令人激赏的是,选录的是五位学问家探索学习的过程,展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令人感觉更为亲切。”

  与青少年历程的自述,大师们奋进的向上心尤为打动自己。除了赞叹那份久而弥坚的对这个世界、对学问探索的激越,更钦慕他们少年立志和清晰地立定于那个动荡世界的决心与勇气,当然,还有远见卓识。梁漱溟说,“我虽自幼不断地学习以至于今,然却不着重在书册上,而宁在我所处时代环境一切见闻。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包括了求知识。

  如今大师们大多已经作古,也许掩卷之后,你难免失望之感。“这些大师,还是逃不了说些千百年的陈年老道理来忽悠读者”。米德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前象征文化”是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父辈的过去就是后辈的未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是老一辈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年长者的智慧遭遇了滑铁卢,他们不再是后辈们信赖的榜样,在引导上也时常捉襟见肘。

  过去的大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也许从《生命的奋进》中,你可以窥见青春期对于大师的意义,目睹大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斯坦利·霍尔认为,青春期是人类的一个过渡阶段,意味着个人心理形态的突变和危机,而文化因素对于青春发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师们身处的时代,成就了他们,甚至很难说是大师们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他们最初的成长方向。

  最终,他们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巴赫金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当包含笑的成分”,而这里面你丝毫也笑不出来,从大师们的回忆中,你能读到生命的奋进,也能读到生命的苦楚,读到一种克制或隐忍。读完该书,你可以了解那个时代,或者了解生命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境遇。也许这对于当下的生活,仍旧不啻为一种特殊的教育。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二):熊十力之死及读书观

  熊十力之死及读书观

  1966年夏,在上海,常有一位老人,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园去,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许人们根本没有听见。两年后,这位老人绝食而死。这位老人名叫熊十力,他的死亡只是文革罪恶的一个注脚。

  熊十力有三位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他们四位,正是《生命的奋进》一书中的主角。

  我猜,大多数人可能对以上四位的名字都是陌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领域较为艰深,非普通人所能理解甚至产生兴趣;另一方面,熊十力死于文革,而他的三大弟子都在四九之变中选择了台湾,他们在彼岸的成就,被岸这边统治党屏蔽了。《生命的奋进》一书是五位人物的回忆杂集,除以上四位外,另一位是梁漱溟。梁的知名度要高很多。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梁与耄来往较多,信奉社会主义且在四九之变中选择了这一边。但比较起来,全书读下来,排在第一个的梁漱溟,我反而最不欣赏。这是因为,我前些年读他晚年的访谈,他对外国访谈者说耄是古往今来中西第一伟大的人物,自此之后,我已经无法对他产生敬佩之情,这本书也没能改变这个印象。

  可以确认的是,书里的这五位都称得上有学问的人。那么,他们是怎么读书读成的,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先来看梁漱溟怎么说。他特别强调自学的重要性,自学则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求。俗语说“学来的曲儿唱不得”,意思是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唱难有成就,必须将曲儿结合自身融入到自家的生命中才能有成。并且,梁强调“学”并非只是读书,还要学以致用或者实践出真知。他自己进行的乡村实验,就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熊十力的话则是字字敲在我心。他认为两种读书可以有成:一种是追求事功,比如想成为政治家,则自此为目标,穷尽达到目标所需之学问孜孜以求;另一种是追求学问,愿以书生生活终其身,则竭尽全力围绕所专之学问读书。归结起来,则是读者须预定终身趋向。若无趋向,则读书漫无选择,泛涉不精,做事则无可胜任。我读书就是如此,自诩兴趣广博知识庞杂,然而终究是浅尝辄止,在哪一门类都不得登堂入室。

  徐复观作为熊十力的弟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他言道: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

  从大师们年少时的经历,能给自己读书的方法以启发,已不虚此行。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三):学术灵性的奋进,应该摆脱学院的枷锁

  大陆的教育体制下,天然地认为,大师的生成是“三好学生”式的,即努力读教材,然后考出好成绩,这些对于自然科学或许是有用的,对于社会科学或许是有部分用处的,可就是培养不出人文大师,所以近70年的教育,或者近40年的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零成果,实在令人尴尬也令人困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最近读这本《生命的奋进》,忽然有了答案,那就是,学术灵性的奋进,应该摆脱学院的枷锁。

  《生命的奋进》选取了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的回忆自己成长过程的文章,都是最原始的素材。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臻于宗师境界的人,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学院教育的,梁漱溟从小的启蒙读物是画报,熊十力就读过几年私塾,但他们取得的成就,却虐杀了学院派,是因为他们天资高吗?或许是的,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学院体制扼杀了和他们天资一样高甚至更高人的学术灵性,此消彼长了。这些人尤其是熊十力、梁漱溟从小没有接受正规学院教育,但却有机会接受社会教育、有机会自我突破,原创力自然就强了。所以,大陆的学生和家长读这本书,肯定会诧异,因为这些大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习好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把这本书给大学生看,真是高明,因为看了这本书,有天赋的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学习”和“学术”的差别,学习好是指学会了教材取得了分数,学术则是博采众长的领悟。

  这本书还可以看出学院与传统的区别,学院派重量,要求规定时间内读多少书,要求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多少书,这是长处也是弊端,就是多而不化。如熊十力让徐复观读《读通鉴论》,徐不耐烦的说读过了,这个读只是学院式的浏览,浮光掠影而已,然后经熊十力一骂,才幡然悔悟,对于经典多读多领悟,而不是看过就完事了。显然,快餐式的阅读,是不利于领悟的。西方求量,自然就不可能有这种反复咀嚼。当然了,这里没有否定西方学院派的意思,因为我们现在的灌输教育还不如西方学院派。只是,对于人文教育而言,让学术灵性奋进,可能是最适合的道路。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四):趁年轻,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吧

  趁年轻,踏着大师的足迹前行吧

  “有这样一批智者,他们的身躯可能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离开,但是他们的名字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他们的思想至今被后世人永远奉为经典。”一如孟德斯鸠所言,大师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脊梁和砥柱,也隐喻着人类思想的高峰。那么,谁是大师?什么人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大师?《生命的奋进:大师的青少年时代》集纳了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等五位国学大师的文章,选录了五位大师自述的青少年时代怀乡忆亲、读书做人的经验,所展示的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存的体证。捧读之,仍可激励、启发当今青少年一代。

  “出我不意,袁即从我身右侧走过,其身量似若短于我者,而宽阔于我,头发斑白,既不蓄须,亦不修面,着军人旧服装,殊欠整洁,显然蔑视此一重大典礼。”记录这一细节的,是《民国报》记者、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梁漱溟。“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且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美国汉学家艾恺曾如是高度地评价,“这位‘中国的甘地’跟甘地先生一样立下功德、立下言思。”

  大师并不是谁给的封号。请记住,大桥是由桥墩举起来,人的力量源于知识的叠加。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打基础、筑桥墩。青少年是时代的浪潮,一个向上青少年,不但有着向理想进军的雄心壮志,还有认识时代和社会的睿眼。简言之,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在于能够穿透时代,关注当下以及整个人类生命当中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梁漱溟的《我的自学小史》恰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自幼生长在一个维新思想、家庭气氛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年少时竟未背诵过四书五经。这让贯中西的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当代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刘述先教授颇感惊诧。年少时,梁漱溟“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语带狂妄,却是他对中国命运的痴心观照。这里有跃动的生命力。回望大师们的人生轨迹,其青少年时代意志之坚强,读书之勤勉,心怀之宽广,求真之热诚,仍可激励和启发当今青年一代。

  发表于2016年03月27日《广州日报》B04版

  ----------------------------------------------------------------------------------------------------------

  《生命的奋进》读后感(五):照亮生命的灯塔

  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燃灯者,他们的学问、人格,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史上照亮我们生命的灯火。

  一片向上心。诸位国学大师纷纷谈到他们年少时如何读书,做学问,感受最深的是梁漱溟和徐复观两位先生的心得体会。

  梁先生六岁始读书,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没有诵读过中国传统教育的启蒙读物——四书五经。固然这跟他父亲的宽放教育也密不可分。他的学问多半从自学中来。他自十三四岁开始,就有力争上游的向上心,具有超越世俗之人的见识主张,正是由于这向上心,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不论何事,很少需要人督促。他认为:“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

  徐复观先生的读书心得,对广大青年怎样读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谈到他的读书生活时说道:“我不断地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但现在我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但我现在知道,不彻底读通并读熟几部大部头的古典,仅靠泛观博览,在学问上是不会立下根基的。这即是我在回忆中所得的经验教训。……在读书时,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钱到手就花掉,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对每一门学问,若没有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一生总是门外汉。”

  徐先生在追忆老师熊十力先生时,多的是感激之情,他受熊先生的启发,懂得该如何读一部书。面对熊先生的训斥“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徐先生悟出“原来读书是要先读出每一部的意义!”对于读书,徐先生总结了三点:“第一,不读第二流以下的书。第二,读中国的古典或研究中国古典中的某一问题时,我一定要把可以收集得到的后人的有关研究,尤其是今人的有关研究,先看一个清楚明白,再细细去读原典。第三,便是读书中的摘抄工作。”

  对师友、亲人的回忆,显示出大师们温情的一面。读徐复观先生的《有关熊十力先生生平的只鳞片爪》对熊先生又多了一份敬重。熊老先生对恩师何炳黎先生的怀念,感人至深。他一边对徐先生讲述自己跟随何先生的那段艰难的求学经历,一边流泪,黄豆大的眼泪,不断地从眼角掉了下来。这份珍贵的师生情谊,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

  其实,本书所收录的大师的文章,主要起个引领的作用,让读者通过对五位大师求学之路的简单了解,进而开启自己的求知之路。

  : 原创书评,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