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9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的读后感10篇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96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一):为分享“向死而生”经历长者如何娓娓道来

  一、【提要】

  亚隆用自己人生阅历咨询经验哲学背景,帮助读者直面死亡、改变【死亡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之心),丰富人生路&“重返人生”。

  ————————————

  二、【脉络

  亚隆本人在P7已经粗略梳理了一遍。我精简如下

  第一部分 病症

  第1章 死亡恐惧会带来何种影响

  第2章 如何识别死亡恐惧引发的症状(如:焦虑/抑郁

  第二部分 自救

  第3章 对死亡的新观念(新Meme)的自救价值

  第4章 借鉴他人(“文化人”:哲学家咨询师艺术家作家)直面死亡的观念与经历

  第5章 如何将新观念运用实践

  第三部分 经验分享

  第6章 亚隆对死亡(焦虑)的态度与斗争史

  第7章 亚隆对咨询师在应对死亡焦虑上的自主指南+临床指南

  ————————————

  三、【心得

  1.亚隆通过展示了大量成年人在面对死亡恐惧时的症状,让人对“死亡恐惧”概念有了立体直观感受

  2.通过引用咨询师、哲学家以及亚隆自己(75岁著本书)对死亡的积极态度,劝君不被事情带来的态度击垮,而是改变视角、运用特定策略珍惜存在的当下时间同时宽容自己在进步水准上偶尔的反复。

  ————————————

  四、【评价

  1.本书的基础还是哲学知识&治疗实务经验。因此,督促我及时补了哲学(史)入门课程,建立完毕初步框架

  2.P40爱丽丝30年+的长程治疗的不必要性:有这时间,早该自学心理学书籍了。

  3.从亚隆送道金斯书给来访者+提及道爷两次,看来亚隆也是道金斯的粉丝,哈哈!

  4.两百年前的斯密《道德情操论》就多次提及[死亡恐惧]困境。亚隆时隔数百年,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五、【关键字句精彩书摘】

  13昆德拉:死亡最可怕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了过去。实际上,遗忘是死亡的一种形式,贯穿于整个人生。

  评:@《瑞克和莫提》S3 Ep8 记忆

  20那时的她好像也处在同样的危险中;父亲随时可能毫无征兆暴怒,她却没地方可以躲藏,只能尽可能地让自己好像不存在一样来来寻求庇护——也就是说,尽可能少说话、少提问题

  评:@《白色巨塔》财前参观集中营;Hikki、Aimer与我都对【诸行无常】一词情有独钟

  37这些人放弃人生中无关紧要的琐屑之事,重新安置了人生的重心;他们主动选择不做违背心意的事情;他们花时间与至亲至爱更深地交流;他们对生命中原本平常的事情,比如变幻的四季美丽大自然以及节日或是新年的来临等充满感恩

  40悲痛和丧失常常使人觉醒,让人真正体会到自身的存在。

  45她才知道自己不过是通过追逐物质的丰腴来逃避存在的空虚

  评:还有资本家的消费主义社会架构

  48任何有一点点风险活动她都不敢尝试。甚至,朱丽叶连开车都觉得不舒服,在登上来加利福尼亚的飞机之前还不得不服用安定

  评:@我

  是钱让你完全无法追求艺术?…即使这赚的钱早已超过实际需要我会告诉她,你过得真可笑

  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事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换句话说,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Tokyo 的V店&V组织,待我扫荡!

  52我注意到,每次当我们讨论到詹姆斯(痛恨自己的律师职业)与别人疏离的关系时,总会在同一个点上停下来,那就是他的哥哥爱德华之死。爱德华在18岁时死于车祸,当时詹姆斯才16岁。

  @拉尔夫•内德(普林斯顿本科-哈佛法学院背景) 其哈佛同学在一次车祸后瘫痪,对其人生方向的影响。

  56-75假如一个人在16岁时失去了哥哥,车祸让他的哥哥体无完肤,我觉得这会对他的整个人生产生影响。也许是时候去体会一下那个16岁小男孩悲伤了。

  在我看来,詹姆斯努力通过继承他哥哥的信仰体系来让哥哥继续“活着”…詹姆斯现在已经知道,死亡在他的青年时代留下了深深印记,痛失手足已经影响了他许许多多的人生选择,并且强烈的伤痛使得他一直以来无法反省自己,直面自己必然的死亡…他辞了职,开始从事导盲犬训练——这可是一份造福于人、富有意义的职业。

  重要决定背后常常有其深刻根源

  …我被敲定了,被限制了…我的人生就这么背定下来了…派特逐渐接受了随选择而来的放弃…“向上发展、不断进步”不过是个神话

  同学们有着共同的过去,彼此之间有着非常深厚感情。他们在你 年轻时就认识你了,那时候的你还没有戴上世故面具,也不是一个懂得掩饰自己的成年人…因此,我鼓励病人参加同学聚会,并记录下自己在聚会上的种种反应

  威尔49岁,是一名极度理性的律师。他前来寻求治疗是因为感到自己对工作丧失了热情,他为自己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而深感沮丧(他以优异成绩名校毕业)…一旦我们聚焦于那个梦,威尔很快意识到他内心隐藏着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无论是父亲的死,还是小孩的死。这背后隐藏的正是他自己的死亡。可以说,威尔之所以情感疏离正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被死亡带来的情绪击垮。

  评:律师在案例中成堆的节奏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将这种一时的震撼转化为【持久觉悟】,从而减轻死亡焦虑,丰富人体验

  评:英文原文是?

  ————

  86我向她介绍伊壁鸠鲁的观点并不奏效…但是,“波动影响”的观点——即通过传递给他人的关怀、帮助和爱来继续存在——却极大地减轻了她的恐惧。

  更基本的“波动影响”是:每个人死后在分子水平上又将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为未来的世界添砖加瓦

  95如今选择很难承受——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从呱呱坠地开始,走过童年走向成熟,最终注定走向凋零。

  96她那粗俗而患有精神病母亲、整个童年时期所忍受的贫困、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抛弃全家的不负责任的父亲,所有这些都让她觉得羞愧难忍…我已经告诉她,她目前所经历的退步是对创伤正常反应。

  评:万事开头难。多宽容自己。

  99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不好是由于外在的原因…你,也唯有你决定了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所有重要方面,因此,也只有你有能力改变它。即使面临无法抗拒的外在限制,你依然有选择的自由,依然可以选择以不同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限制。

  评:@芒格 自怜的毁灭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老内容责任 @机械

  你什么地方过的不好?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遗憾?…你现在可以做点什么/找到某种生活方式,让一年/五年之后的自己不再有新的遗憾吗?

  评:深度问题的重要性

  101所有…问题,这些不在你控制之中的因素,比如你的孩子、年龄收入还有让人不开心的同事也许决定了90%,使你无法改变、失去活力,但是难道就没有一些你自己能够决定的因素吗?哪怕只有10%?…恩,这10%的部分正是我们在治疗中要检视的,因为只有这个部分,是你能改变的。

  107她无法忘记10岁时失去母亲的痛苦,更不愿意面对有一天史蒂文去世时悲痛再次重现…观察一下,我们身边都有那种麻木自己,避免热情地投入生活的人,而这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得太多。

  评:精准

  ————

  119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评:@可结合蒋勋《孤独六讲》

  我建议所有患有致命疾病的人都去参加由情况类似的人组成的团体

  评:无论新学习什么领域知识,都该尝试着先找找线上圈子

  127其次,我从外在给予她的“在场”的帮助背后蕴藏着一份内隐的讯息…我(congratulation心理上)拥抱着艾丽斯,和她在一起。纯然“在场”是你能给予任何面临死亡的人(或是那些身体健康却对死亡充满恐慌的人)最好的礼物

  评:20171105返川时,我的在场。

  128在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你越能做真实的自己、敞开自己,你的朋友关系也就越能深入长久

  评:@芒格:长久来看,be true总归是好的。

  137杰克是..律师…我意识到他的死亡焦虑可能和他没有充分地活出真实的自己,放弃了那些能给他带来快乐满足梦想有关生命悄悄流逝,时间快到了。

  治疗师通常都会意识到,【帮助别病人扫除自我实现障碍】远远比建议、鼓励、劝告他们更有效

  评:鼓励我在日语上付出更多,确实帮助了我克服原有的学习困境。和亚隆对杰克的治疗是同理的。

  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怜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违约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

  评:原文是什么?亚隆很难得地下了个定论呵。

  ————

  158现在,自己足够老了,反倒像一个合适容器承载了其他人的这番夙愿。我觉得人们心灵导师渴望正反映出我们内心的脆弱,以及我们对杰出人物的需要…被征服的渴望。

  让病人来教导他而不是关注病人的病理学,怀特霍尔教授由此与病人真正产生了联结。他的这种策略总能强化别人的自尊…你和你的病人就双赢了…

  评:双赢、共同成长

  171-191死亡最让你害怕什么?现在,我同样扪心自问

  我首先想到的是离开妻子的痛苦。我放弃了让我自己或是我的影像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永存的期望…我试图在每次面谈前的一个小时内和每一个约见的病人培养亲密而真实的关系…亲密关系的最终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但是看到这些灯光在河湾里跃动是多么令人安慰啊!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任何一个团体进行过这样的讨论吗?毫无保留,毫无禁忌。我们如此目不转睛、毫不退缩地直视着这人类所面临的最艰难也最惨淡的困扰

  评:人类20世纪伟大发明呵!

  存在主义治疗的立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也是孤单的,我们偶然进入了这个冷漠宇宙,终有一死。

  想想我现在在这里活着是多么幸运享受当下本身已经无比欢愉!否认当下的生命,妄想真正的人生会在前方无尽的黑暗中浮现出来是多么愚蠢的事情,那将浪费短暂的生命之光!

  ————

  195所有的这些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类的绝望感而服务…荣格和维克多弗兰克尔强调,相当大比例的病人之所以来寻求治疗是因为他们丧失了生命的意义感。

  211-235只有当治疗同盟足够稳固时,观念才会发挥作用…因为病人会觉得他被你的观察结果所打败,最终他也会找到一个途径去打败你。

  治疗情景是社会情景的缩影…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作为Ta在咨询室外发展其他社会关系的演习…病人开始评估自己和自己的视角而不是盲目揣测他人的看法,Ta逐渐把治疗师对自己的尊重转化为个人的自尊…我会毫不犹豫推荐一些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给病人阅读

  评:自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242我身边的一切,…都被简化得如此浅薄。我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合同、诉讼、离婚调停,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成了金钱交易,都是狗屎,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意义。

  评:我推测,亚隆送给这个信教的患者的道爷作品应是《The God Delusion》

  252…还有海德格尔的观念,即当一个人被日常琐事缠身时,也就不会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更不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了。

  评:2016&2017上半年。

  270本书结尾处,亚隆表明了自己不信宗教的观点、鼓励读者“为更智慧而聆听心灵地下室里野狗的狂吠之声”,并对读者提出了大量的问题

  在你看过的电影中,有没有哪部电影能够说明你所了解的或想要了解的人类同理心究竟是什么?

  评:《The Food Inc.》新时代中,人类对其他物种的同理心。

  ————————————

  六、【其他】

  #理查德 道金斯 P190/242引用了道金斯,但是分别译错为达尔文/道格斯。

  DAWKINS≠DARWIN!

  另外:这可能是史上最丰富的道爷豆列:

  1【Richard Dawkins】全集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9678379/

  #昆德拉-存在主义小说家的标签… P13

  #儿童式的看待死亡的角度 P22

  #父母希望通过孩子来让自己的生命不朽 P026

  #伊凡 伊里奇

  #左巴 P51

  #重要决定清单(反思自我经历要适可而止) P59

  #海德格尔(曾把死亡定义为“未来的可能性不再有可能”) P60

  #建构历史方法 P61

  #伊壁鸠鲁 P78

  #雪莱 P84

  #黑泽明《生之欲》 P89 准备去灯红酒绿的夜店寻找他想要的生活…建造一座社区公园。

  #暴露疗法(读本书 哈哈) P92

  #约翰-加德纳 《格兰德尔》P93

  #尼采 疲倦时,多年前战胜的老念头就又来侵扰我们了 《查拉图斯特拉…》P97

  《R&M》S3Ep10 与本书均与尼采的永恒递归思想实验/生命之爱 相关。

  #自我Meme之简史 P104

  成为你自己——近代西方文学哲学——精神分析——人类潜能运动——当代自我实现的观念。

  #海明威 P104

  #贝克尔《拒斥死亡》P108

  #叔本华晚年论述三大问题 P110

  1.我们拥有什么?(财富像海水——资本家也会被资本异化)

  2.我们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怎么想&名誉与财富如过眼云烟)

  3.我是谁?(最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事件。)

  #帕斯卡尔 欧洲近代三大哲理散文 待围观P129

  #马丁-赛里格曼 积极心理学P132

  #双城记 P146

  #类似《天蓝色的彼岸》P147

  #压抑的作用(@恭介楷) P150

  #阿奎那P159

  #罗洛梅《存在》&亚隆对自己在梅处的治疗录音&大神梅坚持创作、需要人际支持P167、P188

  @Cocco《强く儚い者たち》

  #@2009《Generation Kill》 “处理自己的死亡焦虑比自己所以为的更早”

  #罗杰斯(真诚+同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P200

  #融合的需要 @EVA LCL P203

  #宗教大法官《卡氏兄弟》 暂时感觉不到其强魅力P234

  #格式塔疗法 皮尔斯 P260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二):死亡是每个人心中的迷

  这么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像欧文·亚隆这样探讨死亡恐惧。欧文·亚隆在写本书的时候,他的很多朋友都问他在写什么。当他说在写死亡恐惧相关的书时,他们几乎都会就不再问更多,绕开话题开始谈论别的,而往常他写其它内容时大家都会津津有味的问他更多。所以选择看这本书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敢直面死亡恐惧。

  书中的众多真实案例,是一个又一个生命对死亡的思考,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用了什么方法征服死亡恐惧,想必会带给你很多新的思考。作者把多年处理死亡恐惧的经验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写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本书对于专业心理工作者来说,是一本学习治疗死亡恐惧相关症状的经典教材,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不乏是一本学习征服死亡恐惧的好书。当然本书并不是给你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让你找到自己关于死亡恐惧的答案。

  本书作者欧文·亚隆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人物。他不仅写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类的经典教科书,还写过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典心理小说。可以说86岁的欧文·亚隆是全球范围内,目前在世的顶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了。

  本书对于专业心理工作者来说,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咨询方法和技巧。这些咨询奥妙虽然普通读者不易理解,但即便没有心理学基础也能从从本书受益匪浅。好了,我们接下来就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解读本书的三个点。

  1、识别死亡恐惧

  2、感受觉醒体验

  3、如何征服死亡恐惧

  要克服死亡恐惧首先要识别死亡焦虑。欧文·亚隆认为死亡的焦虑会伴随人的整个一生 。孩子从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开始,他们就会产生疑问和不解。而聪明的孩子很懂得学大人的样子,可能他们会跟着大人保持沉默,也有的会说出自己对死亡的疑惑,但大多数的父母会避而不谈,也有父母会找一些话来安慰孩子,说:“不要想那么多,死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或是讲关于天堂,永生的故事来安慰孩子。

  这之后孩子的死亡焦虑会被压在无意识之下,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大规模的爆发。很多青少年会从这个时候又开始思考死亡,他们会想法处理死亡焦虑。他们有这样一些方法:玩暴力电子游戏、做叛逆的行为、讲关于死亡的笑话、看恐怖电影,做冒险的运动……

  随着岁月的流逝,青少年步入成人世界,会有很多人生功课来消耗他们的精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些够他们折腾几十年了。等孩子长大离家了,他们就到了中年危机这个坎。其实中年危机也是死亡焦虑的爆发。因为此时中年人再也没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都能很轻松的感受到“死亡”,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能提醒我们看到“死亡”。比如很多老电影的演员大多已经离开人世,而观看这些老电影时,有些人对此并不在意,而有些人却会难受的久久无法释怀,甚至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强烈死亡恐惧会有各种各样形式的表现。例如凌晨突然醒来,惊恐地望着黑夜,想着自己就要死了;也可能是痛苦的想着自己死去的画面,猜想是意外,还是人祸;还可能会有相当生动的内容,死了之后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自己死之后家人朋友会怎样?

  外显的死亡恐惧很容易识别,而隐藏的较深的死亡恐惧并不容易发掘,要识别出来需要非常努力非常用心。

  书中有个实例就是明显的外显死亡恐惧。杰克是一名60岁的律师,他因为有很多关于死亡的强迫性想法而失眠,即便是睡着了,也常常被噩梦惊醒;他的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因为他工作大部分内容都是涉及到客户的遗嘱财产安排,和客户谈话的过程中只要和“死亡”相关的字眼,他都会变得结结巴巴。这样表现的律师显然会让客户怀疑他的工作能力,如此一来杰克的收入减少了一大半。每个星期他都会克制不住的浪费很多时间来填表格,这表格不是工作需要,而是他在计算自己还能活多久,这显然又加重了他的恐惧。

  杰克的死亡恐惧相当明显,大多数人的死亡恐惧都是相当明显的,然而也有些人的死亡恐惧表现并不明显,比如书里的另一个例子,股票经纪人派特,她是一名45岁的女性,离异四年,她的困扰是因为一段新恋情。她爱上了山姆,山姆也爱她,但是她却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和山姆继续发展下去。常人看来这压根儿不是问题,既然两人各方面都那么合适为什么还要纠结是否要在一起?如果真是那么简单派特也不至于那般纠结了。

  派特的困扰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于情感问题,而经过欧文的深入了解,发现她真正的困扰是关于自由与死亡的。因为选择也意味着放弃,她选择了山姆就代表着放弃了其他更优秀的男人,也意味着她承认了自己真的离婚了,意味着她再也没法回头了,回不去了!她的人生就这样被“确定”下来。所以派特真正的痛苦是对于:本来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现在被这样限定下来。

  选择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含义。选择的负面含义是:你做的选择越多,也就意味着你的可能性越小,越僵化。就像定义一类物品,你的修饰内涵越多,也就意味着符合此概念的物品越少。

  识别出死亡恐惧是征服的开始。派特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之后,也清楚地意识到她是没法回到过去的。渐渐的她接受了山姆。而杰克爆发的死亡恐惧的原因是他并没有真正的活过。欧文认为:人越是没活出真正的自己,对死亡就会越恐惧。活出自己并不一定就要家财万贯,功成名就,也许只是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杰克40多年以来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他的妻子每天都在吸大麻,这对于他来说这是极大的耻辱,而他一直想否认这个事实。杰克为了保守秘密断绝了和其他人所有的亲近关系。虽然杰克的婚姻让他很痛苦,但他自己清楚他还不想结束这段婚姻,他还是爱着妻子,还是需要她。

  经过十多次的治疗,杰克开始恢复了和老朋友,以及他姐姐的关系,而且他还加入了喜欢的写作讨论群。杰克这样的转变源于识别出了自己对死亡恐惧的本质。

  欧文认为隐秘的死亡焦虑还可能会以其他的方式呈现,梦就是一个死亡焦虑肆意表达的地方。他认为每一个噩梦都是死亡焦虑表达的结果。从高处坠落,或者被追杀的梦,正在死去或已死掉的梦都是死亡恐惧的表达。

  很多治疗师对死亡恐惧忽略,源于弗洛伊德认为各种神经症的冲突都是建立在无意识之上,是在本能冲动的基础上,所以跟死亡没有关系。而欧文认为精神分析理论对过去太关注,是对未来的逃避,也是逃避死亡的焦虑。他还认为抛弃和阉割其实都是死亡无意识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感受觉醒体验。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觉醒体验。欧文引用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念:非本真存在和本真存在。非本真存在就是沉溺在稍纵即逝的东西里,比如金钱、地位、美貌;而本真存在是你清楚的意识到存在和死亡,从而更多的投入到充满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人生中去。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只看到短暂的当下,看不到其它。陷于忙忙碌碌,在日常琐碎里纠缠,日复一日,渐渐的也就没有闲功夫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了,甚至也渐渐的忘记死亡。而觉醒体验把人从日常琐事中拉到本真存在中。这种体验可以引发人的重要改变。刚才讲到的派特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就是一次觉醒体验。

  其实关于觉醒体验很多小说影视剧都有表达,本书中欧文引用了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主角吝啬鬼因为看到了自己死亡的惨相,猛然醒悟,从吝啬鬼变成了充满同情心关爱他人的人。从此吝啬鬼的人生多了许多之前从未体会到的快乐。但是现实中我们没法借助神力在这样安全的情况下体验到死亡。真实的濒死体验几乎都是九死一生。有些人也许在死亡的前一秒醒悟,但是这太迟了。有些人运气好在鬼门关走了一回,又回到了世上,醒悟了。

  很多哲学家都以不同方式表达过:学会怎么去死,就是学会怎么好好的活着。欧文深入接触过晚期癌症患者,他发现这些人并没有如常人想象的那样悲观绝望,反而大部分都活得更加积极,甚至有位患者说:“真是太可惜了,我到了癌症晚期才明白怎么活!”

  除了直接面对死亡可以引发觉醒体验,一些重大事件也能引发,比如重要他人去世,书中艾丽斯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说明。75岁的艾丽斯因为丈夫去世而痛苦不已,虽然丈夫已老年痴呆多年,早就没有能力保护她,但是办完葬礼后爱丽斯却开始特别担心,她担心会有歹徒突然闯进来伤害她。而深入咨询后发现她担心的背后其实是在害怕下一个死亡的就是她。领悟的过程并不容易,即便是想通了,身处其中也是很艰难的。

  后来艾丽斯决定搬去养老院,从多方面考虑去养老院是她最好的选择。但是做这个决定之后怎么处理财产又成了她的焦虑。家里有很多名贵乐器,而且对她来说都有独一无二的回忆,而孩子在国外工作,地点又不稳定,那这些东西的结局只有卖了或者送掉。一想到未来拿着乐器的人对背后承载的故事一无所知,艾丽斯就难受不已。她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些过去的回忆。

  后来真正搬出了老房子,艾丽斯却出乎意料的开心。因为她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房间,原来她七十多年的生命里都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房间,多年以来她一直渴望拥有自己的房间,而到了养老院终于圆了她童年的梦想。

  她感到开心的另一个原因是解脱感。处理了老房子和收藏看起来对她来说是损失,同时也是解脱,因为她的收藏虽然非常珍贵,但这些珍贵背后也承载了她太多沉重的回忆。她要重生只有破茧,而破的过程必然会有痛,因为成长常常和痛一起来到。

  除了身患重病和重要他人离世,重要生命里程碑,如六十大寿、被强奸、抢劫、失业、离婚、退休等都能触发人产生觉醒体验。这些事件很容易让我们内心感到脆弱,而在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死亡恐惧更容易侵袭我们,就像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很容易被病毒感染一样。

  但是若每个人都只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才能觉醒,那将是人类的极大悲剧。

  这里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它让你不需要经历重大创伤事件,也可以体会到觉醒的力量。

  此刻暂停几秒,放空你的大脑,放松你紧绷的肌肉,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过着此生一模一样的生活,一直重复循环下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是存在主义休克疗法的一个思想实验,可以让你反思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你觉得难受痛苦,那说明你过得不好。你对此生有哪些遗憾呢?

  其实有遗憾是没关系的,因为没有谁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欧文的这个思想实验也不是为了让你陷入无尽的遗憾中,他希望你可以思考现在能做点什么,能让你1年后,或者5年后没有更多遗憾。

  如果你不想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增添更多的遗憾,谁能帮你减少遗憾呢?有一个人可以帮你做到,那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始终觉得所有的不好,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于外在因素,那你的人生就很难有什么改善。能够改变你目前生活状态的人是你自己,因为是你决定了自己人生的样子,解铃还需系铃人,也只有你有能力去改变它。

  最后一个重点是:如何征服死亡恐惧。欧文亚隆在治疗工作以及处理自己的死亡恐惧时常用到以下方法: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一个法宝是:伊壁鸠鲁的三个论点。欧文看了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他非常认同伊壁鸠鲁的观点。他谈到的三个论点就是:

  1、灵魂的死亡:我们死时灵魂会消亡,不会再有意识,也就谈不上痛苦、害怕。

  2、完全虚无的死亡:活着的时候没有死亡,死亡的时候就没有我的存在。人无须害怕自己永不会感觉到的东西。

  3、生前与死后是对称的两极:出生前是一片黑暗,而死后也是进入了如生前一样的世界。

  欧文会给他的病人讲解伊壁鸠鲁的观点,其大多数病人都能从有所收获。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二个法宝是: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是指:即便你不是名人权贵,你在无意识中也会有影响力,这种影响会传播出去,甚至影响许多代,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子,水波会扩散出去,一直传很远。

  波动的影响你不一定能马上就体会到,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立竿见影就会有效果。在讲究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渐渐忘了等待,而有些东西恰恰急不得。就像征服死亡恐惧,本书中没有哪个案例是很迅速的就做到了的。

  书中巴巴拉的经历就能很好体现波动影响。巴巴拉多年来都被死亡焦虑困扰,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她的焦虑明显降低了。

  第一件事就是她参加了中学同学会,这是她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参加。期间忽然有个人冲过来紧紧的抱住了她,并且异常激动的感谢她曾经给予的指导。来人是艾莉森。面对艾莉森的感激,芭芭拉很诧异,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十几岁时的建议竟然对小伙伴影响这么大。第二天艾莉森还把自己女儿带来见了芭芭拉。这位13岁的孩子见到芭芭拉也是相当激动,在她心里芭芭拉就是妈妈小时候的传奇朋友。亲眼见到自己多年前不经意间做下的事情竟然对两代人都有如此大影响,芭芭拉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

  第二件事是巴巴拉母亲的葬礼。她发现那些来参加母亲葬礼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母亲的影子。这正体现了母亲经常说的话:“你要认识一个人就要从她的朋友中去找她的影子。”看着母亲的朋友们,芭芭拉深深感受到了母亲传递给她的不朽的东西。

  芭芭拉在被感激中感受到了波动影响,而表达感激也是波动影响的一种。太多人把感谢留到人已经去世了才表达,这样太晚了,再感谢逝者,他也听不见了。怎样才不算晚呢?此时此刻你认真想想哪个活着的人是你一直想感谢,却没有对他说过的。然后你认真地花十多分钟写下对他的感谢。接着抽时间带着你的感谢信,去当面读给他听。我相信在这个充斥电子信息的时代,你这样的行为,不管对你还是对他,都会有非常特别的体验。

  波动影响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捐献器官。欧文就接受过眼角膜移植,若没有几十年前这位陌生人的捐赠,我们会少看到很多欧文精妙的作品,在此感谢这位陌生人!

  除此之外,生儿育女、创作、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教育、推动某领域长足进步等都是波动影响的方式。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三个法宝是:叔本华的三个问题。

  你可以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我拥有什么?

  想象一下拥有的什么可以让你真正满足?而不是反过来束缚控制你?

  2.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

  叔本华认为人的太多忧虑就是源于对别人的看法的担忧,这是要拔除的刺。如果你拔除了这样的想法,你会活得更自在。毕竟谁能真正清楚别人头脑里在想什么呢?况且人的想法总是在变化。

  3.我是谁?

  仔细想想你是谁?什么才是真正的你?当没有外在的标签,没有世俗所给予你的身份,你是谁呢?

  很多时候引发你负面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生活,也许会给你的人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四个法宝是:建立关系

  人一生都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可以说归属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需要。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幸福感的必要条件是亲密关系。而死亡是孤独的,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孤独的事情。它可怕的地方不只是让你和其他人分离,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你和整个世界分离。而孤独如果与别人分享了,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种孤独常与害怕亲密,害怕被拒绝,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孤独感并不会太明显,但是当涉及到死亡的时候,这样的孤独感就会异常凸显。因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大部分的文化,都让死亡隔着黑色的衣裳。

  面对将死之人,家人和朋友都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说身体之间的距离而是指心理距离。家人和朋友并不是不在乎了,而是都不清楚该说什么,也害怕自己说错了话让对方难受。而将死之人内心很孤独和沉重,虽然他们很希望有人能分担,却也害怕自己不小心把所爱之人拉入了那可怕的世界。古人为了减轻死亡孤独便想法拉人陪葬,或者设法放一些陪葬品来构造死后天堂。我国冥婚的风俗也是为了减轻死亡孤独感。

  欧文·亚隆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发现,濒死之人并不会厌烦别人的打扰,反而很需要有人能听听他们表达对死亡的看法。如果可以的话,你不妨就静静的坐在旁边,听听即将离去的他想说什么。他想谈论死亡的恐惧也好,憧憬也罢,你只需要静静的听着,不需要继续骗他说:“不会的,你会一直好好活着,不要想太多。”

  当然上上策是在你并没有感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可以畅谈关于死亡的恐惧。向你的朋友倾诉不乏是个好选择。在亲密关系里面,你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越多,对方也会更容易地分享他们的内心。

  你越在这段关系里做真实的自己,你和他的亲密关系也就越深入持久。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开始建立一段关系,去敞开了心扉对方就一定会敞开心扉。在关系之初你先敞开心扉,说了自己内心私密的东西,也就是要先承担暴露自己的风险,如果对方没有回应,那么这段关系就会变淡。如果对方也敞开了自己,那你们这段关系会渐渐亲密起来。

  如果你的朋友能够很好的承接你表达的死亡恐惧,能和你敞开心扉探讨,那效果甚至会比专业治疗师的效果更好。

  征服死亡恐惧的第五个法宝是:发现你的智慧

  就像今天开头讲到的那样,本书并不是给你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几种方法,让你找到自己关于死亡恐惧的答案。其实你自己本身就有资源来处理问题,因为你能成为现在的自己,过往的经验必定会可取之处。

  发现你自己智慧的方式很多,欧文在本书讲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当你觉得某个问题很困扰你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把这个问题放在朋友或者是你的孩子身上,如果他遇到和你一样的困扰,你会怎么告诉他?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和自己的问题保持着一定距离的时候,你会更清楚的知道怎么去解决,征服死亡恐惧也是如此。

  这五个法宝就是本书征服死亡恐惧的精华方法。

  本书的方法是欧文亚隆多年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就是万能钥匙,也不是代表此刻征服了死亡恐惧就不会再有死亡焦虑了,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也会滋生出不一样的死亡恐惧,欧文自己也在持续的与死亡恐惧较劲。他写这本书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会处理死亡恐惧,活出真正的自己,体验到更充实的人生。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三):“你不能直视骄阳,也就无法直视死亡”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弗洛伊德说,“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即“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即“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生死本能相互交织,拉扯出了宏大的生命篇章。

  俄罗斯作家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说吧,记忆!》中写道:常识告诉我,我们的存在只是一束短暂的光线,夹在永恒的黑暗之间。

  死亡焦虑也是超个人呼吸七天课程中,被提出来,但没来得及做系统排列的一个主题。讲真,我还真的是很好奇在超个人心理学结合灵性传统的背景下,这个议题会被怎么呈现和化解。

  这个议题伴随我很长时间,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被翻出来重新梳理一下。算一算关于死亡/分离的主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大概写过《你的葬礼,会邀请谁?》、《你的左肩上站着死亡》、《写在天蝎座满月——死神》这么几篇了,今天又把欧文亚隆博士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再看了一遍,就再做一篇阅读笔记好了。你看,我“对抗”死亡焦虑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暴露疗法,潜藏的焦虑越深,越要去看去触碰,执拗的群八摩羯啊。

  关于《直视骄阳》

  欧文亚隆博士,存在主义治疗代表人物,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荣誉教授,他有很多以心理咨询为背景的小说我都很喜欢,见微知著。他说:我相信我们应该直面死亡,就像正室其他恐惧一样。我希望能通过去领会、且真正领会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我们短暂的生命之光——品味每个独一无二的当下,享受全然为是的喜悦,也由此培育我们对自身,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之心。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同时,博士书写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古稀之年,书写的过程也是他自我梳理,面对自身死亡焦虑的过程。我很喜欢亚隆博士的地方就在于,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很多的真诚,不像传统精神分析,是一个不苟言笑只当镜子节制于自我暴露的老头,他的咨询和文字(包括访谈)中,可以看到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真实,也有瑕疵,但他敢于面对那些人性中的斑点,无论是自己的,还是来访者的。

  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讲死亡的书。是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在古稀之年用他的生命、几十年的咨询经历,跟你聊聊死亡,包括死亡会引发的焦虑,和他自己面对死亡焦虑、以及和个案探讨死亡焦虑的方式。

  关于“存在主义治疗”的背景

  博士的临床工作是建立在存在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即强调理性、回避超自然的信仰,并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本身都来于偶然;虽然人们竭尽全力想要使自身永存,但我们却是有限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悲带到这个世界上,既没有预先设定的人生,也没有最终确定的命运,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来决定如何尽可能充实、快乐、有道德地活着。”虽然存在主义和宗教无关,但对于“临在”的强调,很禅宗,很正念。博士是犹太人,但不信神,可他包容和接纳,甚至支持个案拥有自己的信仰。虽然这不符合我的世界观,但这套系统在心理治疗的伦理框架下是很适合的,毕竟纯粹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角色,是不会和个案探讨“灵魂”议题的,不符合“科学范式”。

  博士认为,有四个终极问题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即死亡、孤独、人生意义和自由。当下“空心病”的涌起,用存在主义治疗的观念来看待,我个人的经验是比较好能承接得住的。

  觉醒体验

  很多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都有这样的觉醒体验,一个人的生命中忽然发生了很重大的事情,他彻底换了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的生命,决定活在此时此刻。比如《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运动员男主就是练习中突发事故,才重新回顾了人生,得到了启示。《与神对话》的作者也是这样,人生低谷中写下了这本联通神性的书。

  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常常能够引发觉醒体验,包括:丧失身边亲爱的人;患有危及生命的疾病;亲密关系的破裂;一些重要的生命里程碑,如五十、六十、启示大寿等;重大创伤,如遭遇火灾、强奸、抢劫等;子女离家(空巢期);失业或更换职业;退休;搬进敬老院;能够传达内心深处讯息的有影响力的梦。

  其他的生活事件都比较好理解,我来说说梦境吧。2015年8月超个人呼吸之后我回家做了一个梦,是一个典型的焦虑梦,主题是“被追杀”。在以前这样的梦境中,我从来不知道追赶我的是什么,就是有很强烈的需要逃避的冲动,感觉一种危险在弥散。场景可能是高楼耸立的街道,也可能是瞬息万变的宇宙空间,但就不知道追我的是谁。那一次的梦境中我仍然在逃亡,但最终,我转身看见了追我的“黑衣人”。梦中追杀的我的人,当我看到他的脸时我认出他是一个同龄的朋友,但他的面容比现实生活中苍老太多,大概是我父母的年纪了,胡子拉碴。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追杀我。他的脸皱成一团,很痛苦地说,我也不知道。后来我醒过来意识到,他是我心中弥散性的焦虑,没有具体的焦虑对象,实际上那便是隐匿的死亡焦虑,还有梦中朋友的年龄,也让我意识到我会把自己的死亡焦虑投射到父母身上,担心他们的健康状况。

  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什么。没有什么确定对象的焦虑会立即寻找明确的目标。恍然大悟之后,真的就得一点点收心,把关注力带到临在。

  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关于面对死亡焦虑,如何减轻生命无常的痛苦,博士有这么几招:

  1. 波动影响

  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成为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影响力就像投入池塘中的小石子,一圈一圈散去涟漪,影响到周围的人。在朋友中,可以看到你的影子;在你身上,也可以看到亲朋好友的影子。即便生命逝去,这也影响力还在。当我书写、做分享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某些经验和经历会以某种方式让人产生共振。

  2. 无常

  Anicca是古巴利语中“无常”的意思。第一次十日内观的时候这个词分分钟击中我,叶会生叶会落,疼会起也会散。我当时一直想:内观结束后我应该在最疼的脚踝处来个纹身,就纹上巴利语的“无常”。后来因为想到肉身也会化作泥土,纹了最后也会归于尘土,强行要把“无常”纹上其实并不符合无常的意义,于是作罢。观想“无常”,的确是很好的方式,让人回到当下。写到这里正好看到寿文发的“对我而言,活在当下就是为日常每一瞬间的奇迹而欢欣鼓舞,从早茶与麦片、伏案写稿、到每天最后一刻与太太依偎谈心。快乐并不在未来,它就在晨间的一通寻求意见的电话交谈中,与朋友共进午餐时,陪孩子读床边故事的那个当下,窝在床上读一本好书的夜晚时刻。”

  3. 人际联结

  孤独有两种,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家,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比如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害羞,或感觉不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结。就像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聚的能量球的例子,那是一种紧缩的能量,封闭,无法自然舒展。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去要将能量的触角友善地延伸出去。

  第二种孤独,是存在的孤独,来自于每个人和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初次见面的时候表现出了诸多抑郁症状,人际退缩,自杀意念,ta说自己对死亡看得很淡,因为“无常”。可是ta感到很孤独,存在性的孤独ta明白,却也不愿意去和别人有过多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也无法平息。我们从探索ta的死亡焦虑开始,聊到对父亲健康状况的担忧(投射),还有日常生活中ta愿意去接触的人和事,做了各种试图去减轻死亡之孤独感的尝试。咨询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在场”的作用,就像是一张安全网,各式关于死亡的幻想(fantasy),都试图能接住。

  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重要他人在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一个安全的人、安全的环境,让你可以跳跃,也会被接住。

  4. 成为你自己

  尼采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爱你的命运”。我们也没有办法活成其他人,念着别人的台词,你被束缚在这具肉身中的自己肯定不会开心,反反复复想着撕扯、突破。只有充实你自己,充分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没才能死而无憾。

  就像一棵长在旷野中的大树,肆意伸展枝桠和根系,经历风雨,才会变得更坚强,长成参天大树。

  《奇异博士》中古一法师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死期。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知晓自己去日无多,时光有限。你可能会认为我活了那么久,该准备好了。但你看看我现在,为了看这雪景,不断地拖延这一刻。”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极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愿我们都能如雄鹰般直视骄阳。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四):#死

  很快读完了,基本并没有什么卵用——这里面提到的所有层面的死亡恐惧,都和我本人经历的有或多或少的出入。

  归根结底好像是写给中老年的,所谓如何做好准备再上路。而我本来就和伊壁鸠鲁想得差不多,这一套根本帮不到。

  ——老娘只是怕疼而已!

  倒是拜这本书所赐理了理从小到大有关死亡的回忆。

  小鸡仔死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已经不记得了,只有画面,可能人类确实有故意屏蔽掉不愉快的机制。

  7岁时爷爷去世,看到遗照的一瞬间哇的一下哭了。当时,以及直到现在都并不知道具体哭的啥。所以是懵懂?(我真是无聊的小孩子

  ……(这种回忆实在是太墨迹都懒得讲)

  ……

  中二时,寅寅就跟我说过,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极端的疼痛,保护着我们没有自杀。(大概这意思。)

  五年前在同学家翻过一本详细描述地狱场景的传教类小册子,讲真那一阵子确实因此很少想死了。不过这两年已经完全不相信这些。

  总之完全可以这么港:我现在之所以在扯这些个有的没的,完全是因为最想死的时候却怕疼。

  卧槽太尼玛疼了。

  而且如此一来二去,我只会越来越怂。不展开讲了。

  对我来说最传神的成语,莫过于贪生怕死。(其实贪生怕疼会更贴切)至于我死了很可惜这种想法倒是几乎不会有。我只是鸡肋而已嘛。

  以及真遭遇了“那个”时刻,我确实会抗拒那种无法挽回。

  ……

  书中提到了一个人们从“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摇摆的模型让我想起了16岁的自己——我妥妥滴就是,调动精神投入新集体、眼看要成了就立刻退后开始思考自我的,那种呵呵的转校生。

  另外的发现是,我一直非常警惕周围人口中关于我不认识的人的说辞这一点,以及觉得关系够牢才能输入输出观念这一点,还挺psychologist的……

  困了。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万千心理)》读后感(五):文章摘录

  1.说到底,喜欢一个人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

  第一章:死亡之痛

  1.哲学的唯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的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是我们对于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

  第二章:识别死亡焦虑

  1.让病人在墓碑前冥想,“她呆在墓穴里得多冷啊”

  2.没有指向的焦虑都是死亡焦虑

  3.我们能做的比只是单纯减轻死亡焦虑要多得多,死亡意思可能成为觉醒体验,它是强有力的催化剂,能够引发我们人生的重大改变。

  第三章:觉醒体验

  1.虽然死亡可以从肉体上摧毁我们,但是也能从精神上复苏我们——觉醒体验

  2.现在,她也真切的意思到自己处于无常的状况中,就像这栋房子之前的所有主人一样,她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3.哀悼和葬礼本身所具备的一个不受欢迎但又普遍存在的部分便是——生者必须直面自身的死亡

  4.你越不曾真实的生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加强烈;你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第四章:观念的力量

  1.疲倦时,多年之前的老念头就又来重新打扰我们了

  2.叔本华的三个问题:a.我们拥有什么?b.我们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的?c.我是谁?

  3.事件的本身并不会影响我们什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内心的平静源于此。

  第五章: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1.两年前我失去了我亲爱的父亲,自此之后,我获得了先前无法想象的成长。

  2.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那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另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它源于每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六章:死亡意识

  “波动影响”指得是一个人中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比方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者是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

  当一个人被日常琐事缠身时,也就不会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更不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了。

  第七章: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治疗性的行为比治疗性的语言更加有效果

  评论记录:

  【一个是,当我外公病入膏肓的时候,我很逃避见到他,当我爷爷老到快死的时候,我也是同样心理,以前我不明白原因,现在有答案了,因为健全的人面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孤立即将死亡的人,因为不愿意由你的死联想到我自己的死,所以有此孤立。真的很对,那种老了快要死的人是会被大家孤立的,我亲眼见到的。

  还有一样是,人一生在生之焦虑和死之焦虑中摇摆,假如你想自己活自己的,那么你就要负担很多额外的痛苦,这是生之焦虑,然而当你跟大家一样生活,到死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辛苦不值得,会觉得自己一生白活了,这是死之焦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