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所有爱消失的地方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6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经典读后感10篇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是一本由[英]米歇尔·亚当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读后感(一):奇怪姐妹

  我曾经一度以为妹妹伊里尼三岁的时候父母丢到姑妈家会是这个悲剧故事开端,但是当我真正读完《所有爱消失的地方》的时候,我才发现,被抛弃的背后,还隐藏这更大的秘密,这个秘密的被发现,不论对于姐姐艾丽还是妹妹伊里尼都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这代表伤疤再度被揭开,所有的人都要去直面那些年不愿回忆过往。。。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或许是我本人的经历与故事中的主人翁有一些相似缘故吧。我们姊妹三人,当年因为我,二姐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了姥姥家,自此以后,本应是最亲近家人变得像是亲戚一般,除了逢年过节鲜有往来,每次一见面,也往往伴随着争吵不休,我与大姐始终认为二姐就是一个外人,每次在自己家里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欺侮她,每次二姐来家也总是会欢喜而来,哭泣着离去。。。因此当看到伊里尼被抛弃的时候,当看到姐姐艾丽对于妹妹所做的一切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回忆起当年的点滴来,这也让我对于艾丽的所作所为,对伊里尼的遭遇有了另外的一种感受原本是爱的,但是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让我们在变故中互相伤害。。。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从故事的额一开始便带有浓浓的悬疑推理的味道。就像故事一开端的时候,当伊里尼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悲痛,而是迷茫,那个女人死了吗?迷茫过后,是深深疑惑,联想到姐姐爱丽以往的举动,伊里尼不禁怀疑自己的姐姐会不会与母亲的离世有关了。不得不说,米歇尔在故事开始营造的诡异气氛便已经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们,并促使着我们读下去,去寻找故事背后所隐藏的真相。 伊里尼与姐姐艾丽的关系让人充满了纠结。我们似乎很难去理清这一对姐妹真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们之间似乎永远充满了莫名其妙。艾丽无时无刻的不再寻找着伊里尼,她似乎是爱着伊里尼的,当遇到伊里尼被人欺负的时候,她会挺身而出,当发现伊里尼偷东西的时候又暴跳如雷,简直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里面,但是更多的时候,艾丽却乐此不疲的伤害着取消着伊里尼,伊里尼身上的伤疤,伊里尼一次次的逃离,似乎都预示着姐姐艾丽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甚至是一个精神病。然而事情就真的是如此简单吗?在联系到为什么当年被送走的是伊里尼而不是艾丽,我们的疑惑更深了。 最终,伊里尼终于发现所谓真相的时候,我想被震惊的不只是伊里尼,还有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这实在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真相,这个真相似乎让伊里尼得到了解脱,艾丽终于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困扰自己三十多年的疑问也解开了,对于父母的怨恨也就此烟消云散,只是这真的就是结束了吗?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读后感(二):爱禁锢了对方,却也解救了灵魂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封皮上是一个女孩的脸,眼里含着泪花。我就知道,这应该是一个很虐心的故事。而书名是《所有爱消失的地方》,书的最底下继续写着一句短话:“...恰恰也是所有爱重生的地方”,我大概就了解了,这本书的作者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家庭、关于爱却又带有悬疑的故事了。

  带着这种好奇心,我开始了阅读,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姐妹不同的遭遇。不知道什么原因,妹妹从小被父母抛弃,准确的说是被母亲绑在了姑父驾驶的后座上被带走了,寄养在了姑妈家。在某一天的半夜凌晨,姐姐打电话来,告知妹妹妈妈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她既震惊又平静,她觉得那个所谓的妈妈怎么会突然离去,但这一切好像又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然而,她还是回去了。

  从姐姐挂了电话开始,妹妹伊里尼的记忆就像洪水打开了阀门波涛汹涌上心头。这些年来,姐姐艾丽是唯一一个亲情的联系,却也是自己努力想逃脱的人。而这一次逃离艾丽的视线只有六年,也是最长的一次。但她不知道,这一次的姐妹相遇,给伊里尼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

  伊里尼回到“那个”家里,看到了陌生的妈妈,还有对自己依然冷眼相待的爸爸。爸爸并不知道伊里尼会回来,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出现在门外的时候,那种惊讶不安让我开始可怜起了伊里尼。但让伊里尼感到奇怪的是,爸爸私下里对自己格外的亲切,而姐姐对爸爸的态度非常恶劣,这些种种的迹象都让伊里尼摸不着头脑。她最开始只想离开,逃离这里。

  可是,当她真的离开那里不久,却又听到了爸爸自杀的消息,随之而来的是姐姐的消失和全部遗产的继承。这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伊里尼再次摸不着头脑,她不得不报警,然后回到那个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地方。在警察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伊里尼开始找寻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个疑团:为什么父母当年要抛弃自己?

  经过系列调查,发现她的父母并不是抛弃了她,而是因为保护她才把她送走了。这么多年,为了保护一个孩子犯下的错,爸妈牺牲了自己,只是想保护两个女儿

  看到这,我眼睛模糊了,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儿女的,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肯让子女受到伤害!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读后感(三):亲密关系:谁得到了父母的爱

  身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疑问,父母是不是更爱自己,父母最爱的究竟是哪一个孩子?虽然依照官方解释,父母爱着他们的每一个孩子,但在事实上,所有有着兄弟姐妹的人都很明白,偏爱无处不在。但偏爱最好是不要搬到台面上来讲的,一如兄弟姐妹之间对父母爱的争夺和对彼此的嫉妒。即便有着偏爱和嫉妒,以致于父母子女间混杂了复杂的爱恨情绪,但血脉依旧会将所有人连结在一起,让人很难挣脱于外,去客观的看待自己及他人所经历承受的一切。所以我们需要借助文学作品,像通过镜子的反射一般去审视自己,反思我们对感情的各种选择小说《所有爱消失的地方》便为我们提供了这一路径,以此映照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爱和伤害,成长救赎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是英国作家米歇尔·亚当斯的首部心理悬疑小说,在创作上,米歇尔·亚当斯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故事全部由主人公伊里尼的视角进展开。伊里尼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从三岁起,她便被父母寄养在姑母家。伊里尼身患残疾,她为此自卑,并且以为这就是她之所以会被遗弃的原因。基于第一人称写作深度代入感,使得我们陷入伊里尼的感受中,甚至于全盘接受她的解释,在并不知道真相的时候,就对她的父母和姐姐做出了带有敌意对抗

  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对抗性心理正是米歇尔·亚当斯有意设置的。主角伊里尼被遗弃、身患残疾、努力逃离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姐姐艾丽健康美丽,留在父母身边生活,并且强势意图控制伊里尼的人生。我们当然有理由和伊里尼一起对抗她的姐姐,对抗所有的控制和不被爱的绝望情绪。

  我们甚至希望伊里尼可以像她的父母遗弃她一样干脆的遗弃整个原生家庭,但伊里尼做不到,我们同样做不到。所以在伊里尼的母亲逝世后,伊里尼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想要知道自己被送走的真相,但透过语言表象,我们可以看到伊里尼依旧盼望着回归,渴望亲人的爱,而这也正是她回去的真正原因。

  感情是最难以捉摸的事情,爱却用冷漠做掩饰,恐惧却又无法克制的想要靠近,矛盾、纠结可能是感情的最佳注脚,这也恰是伊里尼内心的真实写照。她想要知道真相,却又恐惧于真相,所以当她的父亲机会向她表达爱意说明往事的时候,伊里尼总是拙劣的回避,她用错过去掩盖她以为的过错,用逃避对待她最渴求的感情。

  伊里尼认定了她是不被爱着的那一个,于是她逃离了,然而她却意外得知,父亲将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自己。是为了弥补还是另有隐情?米歇尔的这一设置重新勾起了伊里尼对爱的希望,同样的,也勾起了我们对真相的好奇。与此同时,伊里尼的姐姐艾丽失踪了,在寻找艾丽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看似被所有人疼爱的孩子身上最悲惨最不堪的一面

  谁才是被爱着的那个人?伊里尼还是艾丽。或许应该这样问,谁才是被爱的更多的那个人?艾丽还是伊里尼。

  父母无法放手任何一个孩子,却注定要在两个人中做出选择。伊里尼是不幸的,艾丽也是不幸的,伊里尼的自卑,艾丽的疯狂通通是这一选择的结果,但设身处地的思量,我们同样无力做出更好的决定

  在现实中,我们当然不必做出这种非此即彼的决定,也因此,伤害也好、伤痛也罢,都不会像小说中这般放大到让人无法忽视、无法承受的地步。但也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或许才肯正视这些源自于爱的伤害。

  是原谅还是永不原谅,是遗忘还是永不遗忘,每个人都会因其自身经历做出自己的选择。米歇尔·亚当斯的选择堪称意料之外, 她的道德评判尺度似乎与我们普罗大众有所出入,在她的心里,一切都无法与爱相抗衡。所以伊里尼原谅了艾丽,以和解作为最终的了结。犯错的人可以一错再错,被伤害的人却要忍着伤痛故作大度,除却血脉相连所附加的那种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道德绑架在这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就像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以德报怨后面的何以报德一样,社会潜藏的道德规范要求我们无止境的牺牲自我,然而这种牺牲并不会真的换来理解善意,反而会让恶人变本加厉。这种潜藏着的对好人的额外要求不仅存在中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体现,伊里尼的原谅代表了米歇尔·亚当斯认同“原谅”是种更“高尚”的品德,即便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样的原谅并不能换来救赎和亲情。

  亲情可能是最难以割舍但也能给人带来最大伤害的感情,在小说《所有爱消失的地方》里,不管是伊里尼还是她的父母,他们的选择注定要承受失去的伤痛,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却也是所有人都需要扪心自问问题,自我或家人,原谅或遗忘,听从内心真正的声音才能找到重新生活的真正方向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读后感(四):爱从何处来

  My sister drives me crazy.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这样分类爱: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无疑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孩童式的“我没人爱我需要被爱,不管谁都行快来爱我啊”这样的论调。被抛弃的残疾妹妹伊里尼打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漂亮姐姐艾丽有问题——不只是嫉妒她健康貌美,被父母宠爱物质富足,讨人(尤其是男人喜欢——她的精神似乎有什么问题,但我们向爱而生的女主角还是毅然决然回归虎口,或许她能在虎口寻得真相,得到野兽之王的爱也说不定呢。

  带着这样的微弱暗示我们翘首期盼女主角打破从前噩梦一展主角光环,为读者揭开真相,使她自己得所想,最后happy ending众人皆大欢喜。所以尽管在阅读过程中处处莫名其妙黑人问号脸,我还是读下来了。书中穿插了艾丽以爱之名对父母,对伊里尼,对伊里尼的身边人进行的各种花样虐爱。堪称狗血剧集事发现场。观感恶心程度直抵当时看《逍遥法外》的后期——为了悬疑而悬疑——太让人没劲儿了。而主角和相关人物反馈让我不禁怀疑,这是全员“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那你们要不要满足灭霸的人类清除计划,在他的响指中烟消云散随风远扬?

逍遥法外》剧照

  作者自己也在第十七章第119页忍不住借着伊里尼之心吐槽:“爱一个冷漠的人、经常将你拒之门外的人并不容易。如果对方给的远不及你想要的,那么留下来也并非易事。”然后书里写着:“可是,他留下来了。”他,留下来了……

我的内心:我还能抢救......

  作者的三观逻辑让我懵逼,我在读书过程中无数次安慰自己:不要紧,作者一定是有自己的考量,我们坐等反转,基本的逻辑自洽一定是有的。毕竟畅销十四个国家,57家媒体和270多家独立书店推荐的,还被250多万读者奉为“重塑成年人格的救赎之作”。怎么样也被大家过滤把关过了,那么多人还不如你个小透明吗?

  但是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这本书,我不禁自问:这三百多万同胞如何通过于此进行自我救赎?我不抵触主流思想或者非常规世俗道德观念事实上我看伊坂幸太郎看的非常爽,我非常支持:如果现有的制度不能保障你的合理需求的时候,你要积极寻求自我保护的办法。但亲爱朋友们,只是做圣母会圣光照耀乃至感化那暗吗?脑子被福尔马林保存过吗???然后被放进罗辑的冷冻室了?之后被洛基玩弄一番强行屈服于那声“kneel”?

我不禁嚎啕大哭

  我们都谨记孔夫子教导我们:以德报怨。但其实老人家完整说辞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就好像耶稣那句“他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一并给他。” 可实际上,你并不是上帝之子,孔子老人家也没教导你当受气包。来和我划重点:别把你自己的拎不清,甚至软弱怯懦强行说成善良宽容。后者不背这锅也背不动。按你这个说法老实人都活该被恶人欺压致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就没有王法了?

  就好比最近闹得每个妙龄少女心惶惶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又有老古板打着保护自己的旗号叫嚣女孩子“晚上别出门/别穿太好看/别和司机搭话blahblah...”excuse me?这个世界不仅是司机的,也是女孩子们的好吗?你不从如何惩治以及预防犯罪入手,你告诉我女性停止散发魅力???我去你的香蕉芭娜娜,别只是教育女孩子如何自保,教你自己别再冷漠以及正视事情本质好吗!

  说回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伊里尼以及家人相关之所以最后结局如此惨淡,艾丽本身固然是直接原因,但他们的各种反应间接推波助澜,把大家一起葬送深渊,好像妇联里的卡米拉,不抓住主要矛盾总想全部抓,错信错依赖人,父亲和男友没一个靠谱,最后孤独消失在谷底。

  熟读各种心理学著作的我们都知道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有多难,更别提那虚无缥缈的爱了。据我没依据的偏见:见过爱情的人类就没几个。这是宛如中国的“龙”一样的存在,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是叶公。我们只想享受好,却无法承担其中的困苦并积极解决其问题和摩擦。最后回到最初的起点,以《爱的艺术》结束本文: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衷心祝愿大家别困在自以为里,切实的去爱去解决,最终拥所爱,得所想。

  《所有爱消失的地方》读后感(五):爱太过就成伤害

  这不是一部可以看完后就可以写评论的小说。因为它带来的震撼太大,无法纵观全书,被书中的几个点击中软肋无法移开视线。

  1. 究竟什么是爱?

  正文一开始三十三岁的伊里尼就表明自己不想与姐姐艾丽联系,但艾丽一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寻找,哪怕伊里奇为躲开艾丽换了无数次电话,搬了无数次家。但这次还是被艾丽找到了,而这次艾丽找到伊里奇是通知她,母亲去世了。

  伊里奇从三岁开始就被父母“放弃”寄养在姑妈家,直到母亲去世前,只有一次母亲试图再让一家人有接触,但那次也因为艾丽的原因让父母从此断了再来往的念头。

  文中讲的最多的还是姐妹二人对彼此二人的影响。伊里奇抱怨自己从没穿过新衣服,艾丽会为她偷来新衣服;当伊里奇为了跟艾丽走得更近而偷东西送艾丽时,艾丽抓狂了,她不想伊里奇变成一个小偷;念书时期伊里奇因跛脚被人嘲笑,艾丽狠狠揍了罗伯特之后,罗伯特住进了医院甚至被割掉一个睾丸;伊里奇因嫉妒玛戈特并把这事告诉艾丽,在艾丽的指挥下伊里奇在玛戈特的饮料里下了药,导致玛戈特被轮奸;伊里奇进大学前两姐妹搬一块住,艾丽的男朋友差点强奸了伊里奇,艾丽毫不犹豫地杀害了自己的男朋友,但也把刀子抵在伊里奇身上,警告伊里奇要再勾引她男朋友,她会拿刀子捅伊里奇。

  伊里奇在相处中一直处于弱势,她没能为艾丽做任何事,但艾丽对伊里奇如同伊里奇对艾丽的感受一样,不能分开但是又不能在一起。这是一种最奇怪的状态。

  2. 精神病患者该受到怎样的对待?

  在此书中“美丽田野”是邪恶的象征。把病人绑在床上实施休克疗法,毒打他们,还对女孩做不雅的事,她们有的还不到十岁。哪怕最后“美丽田野”被关掉了,里面任职的教师也受到了处罚,但这些孩子所受到的伤痛是一辈子的,造就了她们一生的人格。

  艾丽因“反社会人格”被送进“美丽田野”,但在这里她遭受的一切让她变本加厉,让她只能做出更疯狂的事来博取别人的关注。

  在文中的最开始,在同情伊里奇的同时我是讨厌艾丽的,认为她为了独占父母的爱对妹妹可以做出任何伤害,认为她自私、肤浅、低俗。但读得越多,你就对她越恨不起来。每个人对爱的渴望程度不同,就好像有人天生愿意分享,艾丽是不能同任何人分享父母的爱,也不能忍受父母因任何其它事而忽视自己。为此艾丽可以杀了三岁的妹妹,可以将父母为了掩饰艾丽杀人而生下的另一个女儿的腿伤害致残。可以因不满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而杀死一条朝夕相处的狗。甚至在母亲死后把伊里奇叫回参加葬礼,也只是为了求证父亲并没有后悔当初送走伊里奇。看完全文之后,我认为艾丽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忍受其他人的漠视。当然这是一种病,但却让人同情。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阅读快感很强的小说,人物设定、叙述方式、情节推进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在你享受阅读的同时却让你深思,究竟要以怎样的方式去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