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6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经典读后感10篇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经济格局》是一本由张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读后感(一):极客们的乌托邦革命

  币圈实在火爆,看书的时候比特币突破19000美金(虽然写书评的时候又跌到8000美元,现在反弹到10000)引一众热议,春节的时候也或多或少被“三点钟社群”刷出一麻袋焦虑。但比特币究竟为什么那么火这个问题始终无法释怀。所以感觉是时候看些东西了解一下常识

  国内外专门讲区块链的书数来也就那么几本,但这本真心话并不推荐。拼凑几篇公众号内容想来也大约能知道个大概。

  货币特征分为费币,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物态形式,以及记账账本,也就是我们认同价值交换运用到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上,比特币就是货币,而区块链就是账本。

  雅浦岛的例子特别典型好记。岛上的货币就是海滩边可见的几块大石头。没人可以挪动,也一般不会新生。这些钱归属主人会将名字刻在上面,大家公认。在交换货品的时候,只要石头主人的名字以旧换新地重新刻上即可。就完成交易。特别提到其中有一块石头,大伙们连样子都没见过,但岛上每个人深信不疑这块石头埋藏于海底,而且属于李二狗家的财产。同样可以用来买卖,这就是货币的意义。像《人类简史》里面提到的,金钱就是靠着人类的想象力来维持作用的。

  所以,讲穿以后,比特币就是这样雅浦岛上的钱币石头。相信的人就认同其价值。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在这个基础发明了一套机制流程,包括区块链,包括挖矿、共识智能合约,让比特币及其应用能得到更广泛的需求适应

  某种程度上,区块链更像是极客们心中的麦加,区块链思维的:去中心化、诚信第一、价值数据化、token模式利益共赢、不可篡改……其实就是极客的乌托邦转移。

  革命方兴未艾,吃瓜群众拭目以待

  1、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能够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网络交易的身份识别和个人征信,以及使用点对点的交易避免了传统集中式的清算结构,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运行效率

  2、密码朋克们的观点的是:现代社会不断蔓延着对个人隐私权利的侵蚀。他们互相交流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认为在数字时代保护隐私对于维持一个开放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理念在比特币中得到体现:去中心化的追求,对匿名的拥抱自由主义原则

  3、凯恩斯:从严格意义上说,货币只有在与记账货币的关系才能存在

  4、雅浦岛的货币不是费比,而是背后的一套用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费币知识用来记账的表征。

  5、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么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

  6、中心化的几张却有一些显而易见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崩溃。

  7、这种中心化的几张方式对中心本身的能力、相应的监管法律和说短以及参与者对其的信任都有极高的要求

  8、竞争记账机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谓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计算能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

  9、计算能力只能决定赢得竞争的概率

  10、算力高的节点相当于可以一次买很多张彩票的人,算力低的节点相当于一次只能买一张或是几张彩票的人。在一轮开奖中,一次买很多张彩票的人只是中奖概率更大,却不是一定会中奖。

  11、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

  12、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个过程很像现实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称为“挖矿”。

  13、区块链通过构建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

  14、卖家买家作为担保的第三方可以构建一个多重签名的交易,约定其中至少两房取得一致才能决定资金的流向。

  15、智能合约是计算机程序,所以很容易应用于其他需要场景——增加更加细致控制条件,完成更复杂执行逻辑。智能合约把合同代码的形式搬到区块链上,带来了根本区别:它不需要任何人监督合同的执行,订立合同的双发也无法在合同完成前单方面违约,一切都是按合同的约定自动执行的。

  16、如果要添加新功能,就要对系统进行升级,然而困难在于,对于比特币这样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统,任何改变都需要获得社区的一致同意,以至于快速改变是异常困难的。

  17、为方便数字资产不同区块链间互相转移,侧链技术应运而生。侧链是一条条通路,将不同的区块链互相链接在一起,以实现区块链的扩展。侧链完全独立于比特币区块链,但是这两个账本之间能够“互相操作”,实现交互。

  18、区块链是不同数字价值的载体,而侧链技术则是连接不同区块链的通路。

  19、我们容易形成的误判是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影响。

  20、如果使用CPU挖矿,大概需要昼夜不停地运算150万年才有成功一次的机会

  21、区块链能帮助金融行业有效提升效率和降低风险

  22、系统给予生成新区块的奖励每4年减半。

  23、一个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

  24、哈希现金是一种工作量证明机制。

  25、矿工可以在任意区块的基础上开始计算下一个区块。但只有最长区块链上的区块才能获得系统的承认并得到挖矿奖励。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读后感(二):价值传输的序幕

  互联网(量化信息)将信息传输做到极致,区块链(量化信用)将价值传输做到极致,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代表了一种精神或是意识形态:那就是充分个体自由平等、无权威,更多的释放人类天性。这和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开放互联网所传递的精神不谋而合。在未来,区块链首先改变金融经济,其次将是在价值传递和人类协作领域的整个社会。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区块链技术开始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区块链的创业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随着各国的金融机构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加入区块链技术的探索行列,一场真正的革命正悄然到来。

  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能够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网络交易的身份识别和个人征信,以及使用点对点的交易避免了传统集中式的清算结构,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区块链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技术。

  区块链可能是21世纪最让人兴奋和值得期待的技术创新之一,它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方式为交易双方建立信用,而无需第三方机构参与,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如同互联网技术革命性地降低了人类信息交互的通信成本,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未来将极大地降低价值交换的信用成本。

  从信息交换和价值传递的路径提出区块链出现的必然

  人生的大方向很多时候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决定的。

  区块链虽然以技术的面目诞生,但是其所带来的,已经远远超越技术范畴本身,正如互联网所给我们带来的一样。在我看来,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区块链的这些核心精神与互联网不谋而合。而与互联网不同的是,区块链把这样的思想从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拓展到价值的传输。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传输的成本趋于零,这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格局及每个人的生活。这促使我思考,当未来市场交易成本趋于零的时代到来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及社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一个各方面边际成本正逐步趋于零的社会,“时间”越来越成为我们最大的成本。知识可以长久存在,但机会往往转瞬即逝。我们可以学习过去的知识,却无法抓住过去的机会。我们越早一点了解到新事物,就越有可能抓住时代前行带给我们的机遇

  感谢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他开创性的工作拉开了数字货币与价值互联网的大幕。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而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凭借智慧创造了无数事物,这些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创造都在不同领域发生着。

  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样东西的诞生具有极为特殊地位,甚至其他任何创造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它们就是文字与货币。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在精神层面做到可靠的交流与传承;而货币的发明,则让人类在物质层面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两者,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将无法获得知识与财富的迭代与累积,也就不会有人类辉煌的文明成果

  抛开宗教方面的意义,故事本身已经很值得玩味了。它告诉我们,如果全人类顺畅地交流,那么所能产生能量和带来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而人类进行交流的载体不仅仅是语言。我们审视一下当今的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类还是被不同的货币所分割。我们不由得遐想,如果有一天建成货币的巴别塔,人类的经济生活将会面临怎样的飞跃。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本溯源,文字与货币都是人类进行更高效交流的手段。本质上,文字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承载的是信息;而货币作为一种价值传输的载体,承载的是信用。自这两者诞生以来,人类信息传播和价值交换的手段也一直没有停止迭代和进化。

  信息的演化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信息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个人的知识来自族人的口授,集体记忆来自祖辈传说。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不再稍纵即逝,可以更好地跨越时空。甚至有些人认为,书面文字(持久存在的文字)是我们所理解的有意识思考的前提条件。它触发了人类灵魂不可逆转的大规模变化。逻辑是书面文字的产物,是文字造就了人类的思维和历史[1] 。

  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方式里程碑式的进步之一。印刷术使知识传播的范围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人类走出中世纪,迎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的进程中,印刷术扮演了重要角色

  时间推进到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力得到广泛使用,信息传输技术也得到了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报,文字被转换为莫尔斯码;人们发明了电话,电流承载着信息。从此以后,一个以“信息”为关键词的时代慢慢拉开了它的大幕。20世纪40年代,信息时代迎来了它最伟大的推手:香农。

  1948年,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在文章中,香农为人类引入了一个新的单词——比特(bit)。牛顿量化了力,建立起经典物理学大厦;香农量化了信息,打下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如今比特作为衡量信息多少的单位,已经与米、千克、分钟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量纲之一。1949年,香农又有了重量级的发现,他公开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一文,开辟了用信息论来研究密码学的新思路。这一发现将密码从艺术变成科学。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从此信息的产生与传输开始以前所未有速度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我们甚至正在迎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商业格局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信用与货币

  现代经济学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因为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信用出现在借贷活动和其他一切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良好并高效运行的基础。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而信用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金钱就是一种互相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最早发明钱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这种信任,所以要当作货币的事物本身就得有实际的价值,比如苏美尔人的“大麦货币”制度。而随着信任的建立,货币就开始向基于纯粹的信用而不需要有内在价值的方向演化。

  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随着金本位制的瓦解,以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为标志,金属本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并且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已经和商品属性彻底脱钩。

  在实物货币阶段,货币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表面上看货币是有价值的商品,但是,人们出卖商品换取实物货币时需要的不是实物货币本身,而是实物货币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即购买力。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能接受实物货币,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实物货币是有价值的商品,而是因为其相信实物货币是信用的象征,它可以提供一般购买力。所以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信用都是货币更为本质的属性。也可以说,信用是货币的创造者[3] 。

  区块链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与基础架构而诞生的。比特币是一个可以点对点进行支付、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借助密码学技术,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巧妙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在去中心化的结构下,如何创造一个可信的价值传输系统这个难题。

  香农作为信息论的开创者,解决了“如何用数学方法定义信息”这个关键的问题,让信息有了量化的单位“比特”并可以被精确计算,从而奠定了数字通信的理论基础。类似地,在我看来,区块链的诞生给了我们解决另一个宏大问题的机会——如何用数学方法定义信用。

  只有存在不同选择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信用的问题。当一个主体将自身暴露在对方会投机取巧的风险之下时,就可以认为是信用的展现[5]。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一种行为策略,而行为策略的选择,从数学和博弈的角度看,似乎是可以计算的。最容易想到的是,只要潜在收益与信用行为的概率之乘积大于潜在损失与不守信行为的概率之乘积(潜在收益×信用行为的概率>潜在损失×不守信行为的概率),信用就是占优势的行为策略。1990年科尔曼就以代数的方式提出了这种计算方法[6]

  尽管持信用可计算观点的学者很多,而且他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可计算概念和方法,但是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可操作性不强。另一个持信用可计算观点的学者就在他的文章中承认[7]:归根结底,人是有限理性的社会动物,不同的社会环境会改变经济主体在面对交易时所做的行为选择。如果将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并没有绝对理性这些事实考虑在内,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信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概念,因此社会层面的信用行为也不能总是被单纯地简化为基于计算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8] 。

  区块链的信用表达式

  这里所谓的定义信用,不是计算人或参与主体的信用,而是计算信用行为(比如交易)的可信程度,或者说计算一个信用行为在未来发生违约(欺诈)的可能性。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该行为的可信程度就越高;反之,违约的可能性越高,该行为的可信程度就越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的阻碍其实源于违约的成本与收益很难在违约行为发生之前被精确地计算出来。区块链这种通过数学算法构造的经济系统,本身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开透明的系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区块链这样的系统中,可以精确计算发生违约(欺诈)行为[9]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可以预期的收益。

  比如,我们这里可以将信用行为的可信度简单定义为违约成本与违约收益的比值(信用行为可信度=违约成本/违约收益)。对于在区块链上发生的任何交易,我们都可以用此公式得出一个精确的结果[10] 。

  比特币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在争议中走过了7年,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经济系统内部,在没有任何可信的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欺诈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欺诈行为的成本往往远大于预期的收益。这也符合中本聪在创造区块链时的计算及预测[11]。显然,当欺诈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并且成本和收益都可以事先被精确计算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欺诈的动力。

  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价值传输是指引人类文明前进的两座灯塔。实际上,信息与价值密不可分。从广义上理解,任何形式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人们有意识发出的信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信息传递和价值传输的技术发展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等一系列飞跃。香农以比特(bit)为单位将信息量化,奠定了现代信息传输的理论基础,并最终将我们带进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大门。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使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到瞬时传递。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自由传输,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全人类得以更好地交流协作。

  信息传递方式的跨越式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某个行业和领域的改变,更是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多元价值等,这些说法没错,但绝不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才产生的,而是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导致人类社会本身就有这种天然倾向。技术的进步导致交流更为高效,这样的倾向也就被进一步放大。所谓互联网精神,只是由于拥有了新的信息传递工具,是人类行为的自然投射。

  互联网是为了解决信息的高效传输而被发明的,在这个网络中,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点对点传输变得异常高效与廉价。然而,这种信息传输网络并没有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保护的内在机制,在网上复制、传播乃至篡改一条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我们无法点对点地传递带有所有权的信息。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唱片业、出版业)在互联网诞生后受到了很大冲击,就是这个特征带来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对网上内容的版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仍然很难从技术层面上杜绝侵权问题。

  从电子货币的诞生与发展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做到了让货币以数字化的形式高效流通,但这种数字化还相当初级。我们不得不依赖大量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才能保障电子货币的流通,而这种形式不仅引入了中心化的风险,也提升了传输的成本。

  区块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信息与价值的密不可分,我们有了互联网这个全球范围的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系统后,必然会要求一个与之匹配的高效可靠的价值传输系统。也就是说,区块链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必然逻辑。“区块链”这个名字或许是偶然,但行区块链之实的系统的诞生则是必然。

  信用是制造货币的真正原材料。而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可以量化信用的经济系统,使得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1]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说,区块链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可以点对点传输价值的信用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传递信息的路径上,人类从文字开始,最终创造出了互联网这样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为了传输价值,人类从货币开始,也必将创造出与互联网相匹配的价值传输网络。区块链的诞生,正是人类构建价值传输网络的开始。其实,跳出我们生存的时代,从更大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尺度看,互联网与区块链的诞生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差而已,未来的考古工作者何尝不能说,人类同时发明了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和价值传输网络。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架构,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而诞生的。因此,要讲区块链的诞生,我们就不得不从比特币的历史说起。

  密码朋克们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断蔓延着对个人隐私和权利的侵蚀。他们互相交流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认为在数字时代保护隐私对于维持一个开放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理念在比特币中得到体现:去中心化的追求,对匿名的拥抱,自由主义的原则。

  比特币并不是数字货币的首次尝试。据统计,比特币诞生之前,失败的数字货币或支付系统多达数十个。正是这些探索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在

  2008年10月31日下午2点10分,在一个普通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几百个成员均收到了自称是中本聪的人的电子邮件[6],“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后他将收件人引向一个九页的白皮书,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货币体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代码的先行版本[7] 。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首批“挖矿”奖励——50个比特币。在创世区块中,中本聪写下这样一句话: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

  这句话是当天《泰晤士报》头版的标题。中本聪将它写进创世区块,不但清晰地展示着比特币的诞生时间,还暗含了对于旧体系的嘲讽。

  这种奇特的货币制度其实并不难理解,雅浦岛的货币不是费币,而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费币只是用来记账的表征[2]。凯恩斯在他的《货币论》里表示:“福内斯的书让我们了解到,有一个民族对货币的观念可能比其他国家的人聪明得多。”[3]

  货币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信用与清算构成的一套体系[5]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越来越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6]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

  区块链的本质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9]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要了解比特币的内在优雅。不是软件使得比特币如此有效,而是经济学。

  中心化的记账方式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崩溃。

  所以,这种中心化的记账方式对中心本身的能力、相应的监管法律和手段以及参与者对其的信任都有极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从设计记账系统的角度,要达成去中心化的目标,显然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保存账本的权力。

  2)记账行为本身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记账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拥有记录账务数据的权力。

  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精巧的系统,解决了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系统被称为“区块链”。从字面意思上看,“区块链”就是以“区块”这个东西组成的链条。那么区块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形象的类比:如果区块链是一个实物账本,那么区块就相当于账本中的一页,区块中承载的信息就是这一页上记载的交易内容。

  所谓的竞争记账,就是以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算力”)来竞争记账权的一种机制。在比特币系统中,大约每十分钟进行一轮算力竞赛,竞赛的胜利者获得一次记账的权力,即向区块链这个总账本写入一个新区块的权力。这样,在一定时间内,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完成一轮记账并向其他节点同步新增账本信息,这个过程就是区块产生的过程。

  不过,算力竞争是要付出成本的,没有激励,节点就没有进行竞争的动力。在中本聪的设计里,每轮竞争胜出并完成记账的节点将可以获得系统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2]。这个奖励的过程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3]。节点不停地进行计算,以期获得系统发放的比特币。这种设计相当巧妙——它将竞争记账机制与货币的发行完美结合到一起,在引入竞争的同时,解决了去中心化货币系统中发行的难题。这个过程很像现实生活中黄金开采的过程,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挖矿”。

  最终,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以竞争-记账-奖励为核心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节点只需要根据自身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比特币借助区块链打造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经济系统,才使得其在没有强大的中心化机构或组织推动的情况下,自然地生长出来并发展壮大。

  只有在最长链上完成记账的节点,才能最终获得系统给予的比特币奖励。

  更准确地说,系统发放的奖励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区块所包含交易的手续费,这部分不属于比特币的发行过程;一部分是新币奖励,新币奖励每四年减半一次,是比特币的发行过程。目前打包区块获得的奖励以新币奖励为主。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它使得区块链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系统成为可能;而价值载体是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所在,它使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领域远不止数字货币。这两个核心因素是区块链内生能力得以扩展的关键。

  如何达成共识——只有在去中心化的结构下才成为问题。

  在中心化的结构体系中,系统的共识由中心决定,各参与方只需要服从这个中心即可,因此,共识的建立是极为高效的。而在去中心化的结构体系中,由于系统的各个参与方地位平等,当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达成共识就成了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共识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参与市场经济的每个主体都在遵守商业规则的基础上,按照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个市场的繁荣。“无形的手“推动了人们争取自身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则服务于更大的社会利益。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所谓公有链,是指比特币区块链这样的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受任何机构控制的区块链;而私有链[4]则是指存在一定的中心化控制的区块链。

  从本质上来说,私有链就是以牺牲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为代价,来换取对于区块链权限的一些特殊控制,并且可以使用比公有链更为高效、灵活、低成本的共识机制。我们认为,私有链确实有大量的场景可以对接现实世界的需求,有限的去中心化更容易达成共识,可以使交易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并且可以提供更多受控的功能,比如,在特定场景下必要的交易回滚。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相反,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互相依赖与结合的关系。在去中心化协议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各种中心化的服务,以适应不同行业及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就是一个在共用网络上构建专用网络的例子,该技术允许人们利用互联网现有的基础设施,构建有限且开放的专有网络,而无需投入大量硬件资源重新构建底层基础设施。更为广泛的例子存在于互联网的各种服务提供者中,域名注册机构、电子邮件运营商以及提供各种形式服务的网站,都是基于互联网这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构建或提供各种类型的中心化服务的例子。

  显然,作为一个记账系统,区块链上面不仅可以记录数字形式的货币,也可以记录能用数字定义的其他任何资产,甚至,由于区块链上的价值转移可以通过脚本语言来完成,这意味着区块链上还可以定义更为复杂的交易逻辑。也就是说,除了数字货币,区块链还可以承载股权、债券、产权、版权、公证、合约、投票等可以用数字形式进行价值存储或转移的任何东西。

  也正因如此,区块链技术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精英人士和顶级机构的关注。这也很容易理解,正如《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6]所讲的,区块链是一个制造信任的机器。在任何需要信任的领域,区块链都有用武之地。

  显然,比特币并不是唯一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据统计,仅2015年,新发布的数字货币就有800余种。坊间笑称,发行新币最难的部分是起名字,因为常用的可以起名字的英文单词已经用完了。

  事实上,自比特币诞生之日起,它的模仿者或竞争者就层出不穷。其中有很多都只是对比特币简单的复制和模仿,没有任何创新,我们将这种称为山寨币。还有一些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自己的创新和专注的领域,这种类型的币我们称之为竞争币[7]。在数字货币的市值方面,尽管比特币遥遥领先,但之后诞生的莱特币、以太坊的市值都曾短暂地超过10亿美元。

  数字货币是目前区块链创造的使用最广泛也是受认可程度最高的一类应用。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一度成为区块链的代名词。可以预期的是,即使在区块链广泛使用的未来,数字货币也仍然会是最为重要的区块链应用之一。

  另外,由于区块链公开、透明、难以篡改的特点,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为任何数字资产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比现有中心化结构更为可靠的存在性证明,以及各种形式现实资产的登记或转移。这方面的应用可以包括产权、版权、公证等诸多领域。

  如果说比特币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是一个刚诞生不久的婴儿,那么基于区块链的非货币形式的价值承载则还是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作为价值载体,区块链可以承载的价值是非常丰富的。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区块链承载价值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对于工作量证明机制浪费能源的批评,我们认为,要达成去中心化的可靠共识,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考虑到这同时也是创造新币的过程,因而与新币价值相对应的成本消耗几乎是必然的。

  在传统的账本中,账上的数据仅仅是一种纪录。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这些数据则有了超越账本的意义——它们是可编程的。

  这是一个质的变化。由于区块链的可编程属性,使得区块链上所能承载的就不仅仅是普通的交易,而是可以基于程序自动执行的智能交易。

  从本质上讲,智能合约工作原理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条件执行语句。当一个预先编好的条件被触发时,智能合约执行相应的合同条款。由于区块链的可编程性,因此智能合约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上的应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只是简单的解释和举例,智能合约是计算机程序,所以很容易应用于其他需要的场景——增加更加细致的控制条件,完成更复杂的执行逻辑。这有点类似传统的合同,我们也可以认为,智能合约就是把合同以代码的形式搬到了区块链上,但这就带来了根本的区别:它不需要任何人监督合同的执行,订立合同的双方也无法在合同完成前单方面违约,一切都是按合同的约定自动执行的。相信随着区块链的普及和交易智能化的发展,它将会对未来的交易模式与商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果说共识机制与价值载体是区块链内生能力得以扩展的关键,那么以侧链技术为代表的、能够将不同区块链连接起来技术,就是区块链拓展外在结构的关键。

  很多人说比特币是目前区块链最成功的应用,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更贴合实际的说法是:由于在创造比特币时,并没有现成的、可以支持比特币系统运行的底层技术架构,所以中本聪创造了区块链。也就是说,中本聪创造区块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因此,当我们对于区块链的用途有更高的期待时,它的一些局限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比特币区块链的设计只考虑了比特币的交易,本身并不支持定义其他资产,或是定义复杂的交易逻辑。如果要添加新功能,就要对系统进行升级,然而困难在于,对于比特币这样的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统,任何改变都需要获得社区的一致同意,以至于快速改变是异常困难的。

  其次,大多数改变本身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无法达成的,因为更多的灵活性往往意味着复杂度的上升及随之导致的稳定性的下降。考虑到现实需求的多样性,甚至有些需求是相互冲突的,一条区块链注定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

  比特币的上述局限直接导致了部分竞争币的诞生,这些竞争币采用了不同的区块链,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共识与信任,绝大部分基于新区块链的竞争币并不拥有类似比特币区块链这样在强大的算力保护下的稳定与安全,同时币值的稳定性也普遍较差。更重要的是,数字资产不能在不同的区块链间直接转移,这导致了价值的孤岛,正如同一个个不能互联互通的“局域网”一样。

  为方便数字资产在不同区块链间互相转移,侧链(Sidechain)技术应运而生。简单地说,侧链就像是一条条通路,将不同的区块链互相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区块链的扩展。侧链完全独立于比特币区块链,但是这两个账本之间能够“互相操作”,实现交互。

  侧链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种新技术——“楔入式侧链”,通过它可以实现不同区块链间资产的互相转移。由于侧链是独立的系统,因此技术与理念上的创新不会受到主链的局限,即使出现创新失败或者恶意攻击,所受的损害也只限于侧链本身。

  本质上,区块链是不同数字价值的载体,而侧链技术则是连接不同区块链的通路。现在还不能断言最终成熟的侧链技术形态,甚至我们也不知道未来真正大规模应用于区块链间连接的技术是否会以“侧链技术”的名义出现,但侧链技术的理念及核心功能的发展与成熟是毋庸置疑的。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参与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可影响交易的信息不同[1]。一般而言,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新一代的传播渠道和几乎瞬时的传播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容易地得到想要的信息。今天,互联网之所以给商业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它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

  然而,互联网对于信息不对称的打破还远不够彻底。在互联网上,我们有了统一的信息传输层,但是还没有统一的价值传输层。因此在进行交易(价值传输)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依赖大量的中介机构来保证价值的可靠存储和转移。这些中介机构的存在不仅降低了价值传输的效率,也增加了价值流通的成本。

  基于互联网构建统一的价值传输层,即价值互联网的诞生,将是区块链发展及演进的必然结果。价值互联网的诞生将进一步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以货币及数字资产为代表的数字化价值无需借助大量的中介机构,就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将让市场效率获得一次质的飞跃,甚至彻底改变目前的金融与经济格局。

  本质上,互联网同区块链一样,也是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并没有一个“互联网中心”存在。不同的是,互联网是一个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但并不关心信息的所有权,没有内生的、对有价值信息的保护机制;区块链作为一种可以传输所有权的协议,将会基于现有互联网协议架构构建出新的基础协议层。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协议)会和TCP/IP协议一样,成为未来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

  另外,区块链的未来将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并不是体现在任何一条区块链本身,而是体现在由区块链组成的层级结构中。正如TCP/IP协议栈的分层结构,不同的层级承载不同的功能。人们在统一的底层协议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层协议,最终构建出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互联网。

  未来区块链的结构也一定是分层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区块链承担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认为,未来的区块链也将会在一个统一的底层协议基础上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应用层协议,从而构建出多样化生态的价值互联网。

  然而,对于指数型发展,我们容易形成的误判是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影响。正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崩溃,互联网从可以改变一切并受到无数资本热捧的状况中瞬间跌入谷底。大家终于发现,互联网并非如此神奇,大多数公司并没有成功依靠互联网构建出有价值的商业模式。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想到,仅仅十几年后,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当今商业社会的格局,更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本章我们在尽量不涉及技术细节的前提下讲述了区块链的相关知识,包括区块链的本质、原理、核心要素以及我们对区块链发展方向的判断。区块链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由它构建的价值互联网是一片广袤的新大陆,是未曾探索的大海,是刚刚露出水面一角的庞大冰山。不管是区块链技术还是相关的行业发展,都有无尽的精彩在前方等着我们去发现与开拓。

  区块链是作为比特币的基础设施而发明的。自此之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产业链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相关产业形态日渐多元,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技术及市场的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创造的数字货币已不再局限于比特币。不过就目前而言,无论从产业链的发展程度、全球影响力还是使用人群来说,比特币都远超过其他的数字货币。

  发行是比特币产业的最上游,在这一部分,目前中国的相关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的矿机厂商生产了大部分挖矿设备,中国的矿池集中了全网大部分算力。

  就像乔布斯重新定义了“苹果”一样,对数字货币爱好者来说,中本聪重新定义了“挖矿”“矿工”“矿机”。比特币的竞争记账过程是通过节点算力的竞争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挖矿”,运行这些计算节点的人就是“矿工”,而这些计算的节点、矿工挖矿的工具就是所谓的“矿机”。

  当下,如果不使用专业矿机的话,挖矿事实上已经不可行了。我们简单估算一下,以当前的难度,如果使用CPU挖矿,大概需要昼夜不停地运算150万年才有成功一次的机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对于矿工来说,购买高效率的矿机是挖矿的第一步。

  随着比特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挖矿投入的人力、物力不断上升,挖矿行为从早期的单兵作战迅速演化为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挖矿地点也从“自家后院”转移到“专业矿场”。

  参与挖矿的模式也分成了两类,除了掌握较多财力和资源的矿工可以自建矿场,继续单独挖矿外,更多的矿工选择了加入“矿池”,采取联合挖矿的模式。

  单独挖矿不需要和别人分享你的收益,但是随着全网算力的不断上升,单独挖矿成功打包区块的概率在显著降低——尤其是在算力不够大的情况下。而加入一个矿池则可以增加竞争胜利的概率,但是收益要在所有矿池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矿池属于矿工的松散联盟,矿工们将挖矿资源汇集在一起,共享算力,同时通过一定的算法,矿池管理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矿工按各自的算力占比分享挖矿收益[4]

  人们一直在担心,如果单一矿池所占的算力超过了50%,系统就会面临51%攻击的威胁。Ghash.IO的算力占比就曾短暂地接近50%,之后,很多矿工自发撤离了这个矿池。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单一矿池所占的算力比例过大都是对系统的潜在威胁。

  现在占据主要市场地位的比特币交易所有中国的火币网、OKCoin、比特币中国,位于欧洲的bitstamp和btc-e,位于美国的Bitfinex、coinbase和Kraken等。

  随着比特币监管政策的逐渐明确,目前位于欧美的交易所在快速走向合规化,对中国的交易所来说,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也是比特币交易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不在交易所内进行,而以买卖双方私下约定的方式进行的交易。在交易双方对私密性的要求比较高的时候,或是在对比特币不太友好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俄罗斯和委内瑞拉),场外交易往往成为首选。目前localbitcoins[9]是全球最大的场外交易平台。

  目前整个产业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比特币的大规模应用还没有实现。尽管接受比特币的人和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局面正是资本和人才进入行业抢占有利位置的大好时机。

  区块链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技术。

  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和金融已经不再是互相隔绝的两个领域,它们的有些边界已经开始接触并融合。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1]。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和发展,它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界和IT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涵盖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2]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和核心,现在,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之外,电子商务公司和IT企业等各类机构也纷纷参与互联网金融创新,演化出丰富的商业模式。事实上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3] 。

  互联网给金融业带来的变化是形式与手段的变化,而不是内涵或本质的变化。互联网金融并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比如电子商务与传统生意间的关系:电子商务没有改变交易的本质,但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是新技术条件下金融手段的演化,它并不会改变金融服务的内涵。首先,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一样,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以服务实体经济。第二,互联网金融不会改变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第三,互联网金融不会改变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依然适用[4] 。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而不是金融自身的发展速度[5]。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开始改变金融业的现状。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向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现实中之所以存在金融中介和市场,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摩擦因素造成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将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互联网金融将逐渐逼近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相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这是金融演变的内在逻辑[6]

  所谓信息,就是传播中的知识差,这个差别包括信息的完整度和时间差[7]。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信息的传播渠道,另一个是个体间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个体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存而不论。而信息传播渠道的进步(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则一直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金融的本质在于资金的融通。然而,在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的特征。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传统金融业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的参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常见的情况是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8]和道德风险,比如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违规经营,或者企业骗贷、银行惜贷等。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货币市场的无效或低效运行,加大金融风险。

  信息是否对称直接制约市场的效率,应该说,互联网金融无法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它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而目标则是信息的高效流通。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意义是改善传统金融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都在走向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创新是必然的趋势。具体到我国,由于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些低效或扭曲的因素,因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比如,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贷需求,老百姓的投资理财需求也得不到有效满足,股权融资渠道不顺畅等。在此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演化出多种商业模式,比如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移动与第三方支付、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

  最近几年兴起的P2P网贷被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不过这些新崛起的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民间金融的互联网化,并且很多平台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实力及成熟的风控体系,反而暴露出了更大的风险。这不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征,也完全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公司把民间灰色金融的问题移到了线上,而且波及了更多的人群(强大的渠道优势)。原本线上平台能够降低成本,就是因为减少了一些监管、托管和风控成本,现在由于环境的复杂化,各种监管的介入导致成本与传统方式几乎无异了。

  传统金融体系是典型的中心化结构,而互联网则在推动着金融体系的重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成为趋势。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既想实现去中介化,但又缺乏去中介化的核心技术基础保障。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目前的核心矛盾是:理念和商业前景已经得到了普遍接受,但技术基础还不足以支持其实现自身的理念。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我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中心化机构,实现更高的信息透明度和效率,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由于受到技术的制约,依旧无法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甚至有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既做不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同时又缺乏传统中心化机构的信用保障及风控能力,导致尝试这些平台的消费者要冒更大的风险。

  ·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减少多方沟通成本,譬如证券交易市场往往需要中央结算系统、证券公司、交易所和银行等多方参与和协调,成本过高,而区块链可以通过多重签名等技术实现一条龙服务,且信息可以共享,提升整个业务的协作效率;②减少人工劳动,提高自动化程度;③更快的结算周期,区块链交易被确认的过程就是清算、结算和审计的过程;④保存监管记录和审计痕迹,为监管、审计等提供便利。根据Santander InnoVentures的报告估计,到2020年,区块链可减少基础设施成本150亿~200亿美元。

  ·降低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交易确认即完成清算和结算,因此大大降低了交易对手风险;②区块链将交易过程数字化,且进行完整记录,能有效控制欺诈、手工输入错误等操作风险;③由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和共识机制的存在,也减少了金融企业受黑客攻击等系统风险。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有效化解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核心矛盾,并为行业未来的腾飞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一个透明、可靠、去中心化的价值传输平台,区块链将进一步降低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提升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移除金融服务双方对过多中间机构的依赖,加速金融交易的完成,同时降低交易的成本,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金融业的面貌。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使在大家普遍认为区块链最能够发挥核心作用的金融领域,区块链也绝非万能的,它能解决的仅仅是底层交易的成本与效率问题。比如,区块链不能消除金融领域的固有风险。不过,基于区块链所产生的信用记录数据,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发展,将能有效提高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效率。

  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核心阻碍,在于基础设施不够成熟。也就是说,就当前而言,它给金融业带来的实际价值还没有那么大。但它已经给金融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区块链技术的演进和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将使我们有能力从本质上提升金融业的效率,创造新的价值连接方式和商业模式,这不仅仅是改造或替代现有的系统,而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未来。

  物联网将会成为区块链技术最激动人心的应用领域之一。

  我国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物联网时代,能接入网络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还有汽车、健身设备、锁具、交通摄像头甚至你能想到的一切。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由所有权向使用权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经济效率提升的内在要求,而技术的发展水平则限制着共享经济能达到的高度。在现有的互联网条件下,共享经济的爆发仅仅是个开始,物联网的发展将成为拓展共享经济边界的原始技术驱动力,将使分享变得更加可靠、经济、便捷。甚至,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预言,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导致一个零边际成本社会的诞生,我们熟知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5] 。

  在我看来,目前物联网与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困难不在互联网、传感器等基础设施,而是来自数据层面的挑战。我们可以从数据的存储与流动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数据的存储。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网络窥探是层出不穷的,这些问题已经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扰。而如果每个人和物都连接入网的话,我们要建立怎样的界限才能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无法在透明度和隐私权之间实现适当的平衡,那么物联网的发展可能放缓,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6]

  然而,在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的时代,各种产品都接入一个庞大的智能网络,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产品使用权的流转,甚至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产品都可以同时承担交易对象和交易发起者的角色。因此,交易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购买一辆汽车(取得所有权),那么在用它代步的这段时间里,交易一次就够了,而如果仅仅是获得流转中的使用权,那么我们需要每使用一次就进行一次交易。因此,物联网中会产生天文数字的交易频率和交易数量,相关的清结算系统要分秒不停地顺畅运转,这无疑会对相关的基础设施提出极大的挑战。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复杂到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机构都无法承担这样的任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马上能够看出,区块链的特点恰好能够解决物联网面临的核心困难,从而成为构建新一代的万物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在物联网时代,较之现在,接入网络的节点数量会出现极大的增长,因此,未来的物联网一定是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进行信息和价值的交换,必然需要可靠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价值传输网络。

  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可靠的数学加密算法保护用户的隐私。区块链将使设备实现自我管理和维护,使整个系统变成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的价值传输,可以实现安全的分布式数据分享,进而构造出一个健壮且可扩展的物联网。

  I2014年8月,IBM发表了一份报告[7],指出区块链可以成为物联网的最佳的解决方案。2015年1月,IBM宣布将与三星联合打造ADEPT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物联网。

  新一代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区块链行业最为重要的机会。

  在社会和经济生活领域,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核心公共服务的系统,这些基础设施往往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若没有它们,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就难以开展。基础设施通常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

  区块链行业目前仍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基础设施还远未成熟,因此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应用和商业模式常常面临难以开展的窘境。虽然价值互联网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但到来的步伐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在区块链与各行业深入结合、产生改变金融与经济格局的巨大影响之前,当前最为重要的机会无疑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标准问题。在互联网早期,如果没有ISO、IEEE、W3C等这些组织对于标准建立的推动,大家的协议将很难统一,互联网也不会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而未来区块链的标准将会类似于互联网,它不是一个协议,而是一组协议,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丰富及改进。

  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很多行业和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只要是和价值有关的信息,都和区块链有天然的亲和性,可以结合在一起发展出新的方式来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由于行业及领域的不同,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未来的价值互联网不可能是“某一条”或“某一种”区块链可以涵盖的,它必然是不同功能、不同特色的很多区块链共同形成的一个生态体系。

  谈到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具体内容,我认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区块链的研发与构建,这里的区块链是指适用于不同目的或不同行业的各种类型的区块链;另一类是区块链间的连接设施,这些设施可以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联互通,让价值可以自由流动。

  由于区块链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不同场景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指望一条区块链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显然,如果一条区块链上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将会使得其复杂到不可维护,从而严重降低可靠程度。同样的道理,如果一条区块链承载了各种类型的数据,也将会使其数据量过大,导致去中心化严重受限。因此,多样化的区块链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发展起来的就是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代表的公有链。比特币区块链是一个典型的应用于数字货币的区块链系统,为比特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之后产生的莱特币、狗狗币,其背后的区块链都是对比特币区块链的模仿。

  最新崛起的以太坊是另一个典型,虽然其背后的区块链同样是公有链,但其目的并不是发行及运行一个数字货币系统,而是实现一个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平台。

  而 私有链 则是最近一两年发展最为迅速及活跃的区块链类型。R3CEV是一个典型的构建私有链的公司,其发起的银行联盟的目标是制定银行间的清算标准,目前已经有40多家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型银行加入。

  区块链未来的复杂性并不是体现在任何一条区块链本身,而是体现在由区块链组成的层级结构中。而创建层级结构所依靠的基础设施,则是当前区块链基础设施中另一个关键的类别。

  侧链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连接设施,这个概念最早由Blockstream公司提出,目标是构建可以让数字资产在不同区块链间自由转移的技术。他们在2014年发布了侧链技术的白皮书,并于2016年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侧链。

  正如同多样化的区块链一样,随着技术的演进与发展,未来区块链间连接设施的技术理念及运作方式也将是多样化的,不同形态的连接设施满足不同种类的连接需求,从而构建起真正的区块链生态体系。

  区块链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价值互联网。而未来价值互联网所影响的行业及领域将远远超出本章所介绍的范围。于是在本章的末尾,我们提出“区块链+”的概念,希望以此表明,区块链并不是一项普通的技术,不仅仅是带来一个行业的变革或是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它是类似互联网的一种颠覆性技术,将以基础工具或基础设施的面貌出现,拥有影响乃至颠覆所有行业和领域的潜力。

  我们知道,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基础架构,是被中本聪发明出来的。因此,换个角度讲,比特币当然也就是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同时到目前为止,也是全球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应用。

  在比特币的发展过程中,2010年5月2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位美国的程序员拉丝勒·豪涅茨[3](Laszlo Hanyecz)报告称,他以10000个比特币的价格成功购买了两块披萨。这次交易的意义在于,比特币不再仅仅是极客的玩具,它第一次在现实世界获得了价格——5000比特币/披萨。因此,这一天也成为比特币爱好者心目中的“比特币披萨节”。以现在的价格计算,这两块披萨无疑是昂贵的[4]。后来有人采访到拉丝勒·豪涅茨,他笑着表示:披萨味道不错,就是有点儿贵。

  比特币是一个新生事物,同时在全球范围内7×24h不间断交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投机标的。然而,价格只是比特币的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相对不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比特币7年来的发展中,很多专家预言了比特币的死亡,但结果他们都错了。比特币系统的用户数量和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可以预言,在未来还会有无数的人会预言比特币的死亡,然而我们也可以预言他们的预言不会实现。

  应该看到,比特币只是一项新技术,本身不存在善恶。怎样使用新技术取决于人的选择,如果因为比特币被犯罪分子利用就反对甚至禁止比特币,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我们知道,法律的制定天然具有滞后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几乎在所有国家的法律层面上,比特币的身份都不明朗。比特币的身份如何定义?这种新生事物是否受法律的保护?比特币是否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在立法和监管层面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以适应数字货币的发展?

  主要国家中唯一对数字货币明确表达过敌对态度的就是俄罗斯。2014年2月,俄罗斯总检查办公室宣布,比特币不能被个人和法人实体使用[17]。2015年早期,俄罗斯屏蔽了很多比特币相关的网站,俄罗斯官方媒体则表示,使用比特币是违法的[18]

  区块链的原理是公开的,在比特币诞生,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力之后,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比特币的模仿者和竞争者。现在普遍将比特币之后出现的数字货币统称为竞争币(Altcoin)。

  尽管竞争币有很多,但是从市值上讲,比特币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以太坊仅仅是比特币的1/10左右,再往后的竞争币的市值总和也不及比特币的1/10[19]。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仍然是全世界影响最广、接受人数最多的数字货币,竞争币大多仅仅有“竞争”之名,但还不具备真正的竞争实力。不过相信未来,随着行业的扩大及技术的演进,一定会出现新的竞争格局。

  并且,从历史的角度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个领域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事物的演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自由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币的实践无论是否成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通常,项目支持者先将资金转到众筹平台账户,当项目筹集的资金达到目标数量时,平台将资金转到项目发起人账户;当项目筹集的资金没有达到目标数量时,表示发起项目失败,平台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

  在众筹过程中,资助者需要确认他们的钱投到了项目发起者所说的目标上,而项目发起者需要确保所筹资金到账。众筹平台是这个关系的中间人:它连接两者,促进两者建立关系,但实际上不承担更多的受信责任,并不能保证资助者的资金被合理的使用。不管是项目发起者,还是众筹平台本身,他们的行为都无法做到彻底的公开透明。众筹平台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信任。这种信任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细读一下Kickstarter的使用条款,你会发现一句令人担忧的话:“公司不能保证用户提供的有关他们自己、他们的活动和项目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Indiegogo在使用条款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称“Indiegogo对你们没有受信责任”“Indiegogo不保证筹资将会如项目发起者承诺的那样使用,不保证项目发起者将会提供特别优惠,不保证项目将会达到它的目标。对于项目的质量、安全、道德性和合法性,优惠及捐助额,以及在服务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Indiegogo也不作保证。”而且,众筹平台作为中心化平台的第三方,本身就存在较高的信任成本。仅仅在2015年,国内就有43家众筹平台停止运营或者倒闭。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不可能消灭人类的失信行为,却可以通过本身公开透明的特性,降低众筹过程中以及后续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水平,降低人们的信任成本。由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读后感(三):自由主义或许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根源吧

  2018年初区块链概念像井喷一样爆发,各个行业开始对区块链项目及应用进行大力研发,尤其是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类似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如果用于金融业的审计和清算,必将大大提高金融行业运作效率,减少陈本,节约资源,降低风险。2018年金融业势必迎来重大改革。

  目前,在网络上关于区块链的书很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技术角度,或许都可以选到适合自己的读本。总体好评率较高的就是这本《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新格局》,对于没有任何的金融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适用范围更广。

  序言标题为“你有幸成为时代的亲历者”,这或许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区块链这种复杂计算模式的探索会越来越深入,同时也会越来越清晰。如果说2017年最热的话题是人工智能,那么2018年必然非区块链莫属。

  区块链因比特币而生,比特币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外行人来说,无疑是它的货币价值非常高,在日本使用比特币已经合法化,甚至有人已经用比特币买下了一栋楼。但或许对于业内人来说,比特币的火爆使网络上的价值传输成为可能。从经济角度看,互联网传输的不仅是信息流,也在传输价值流。比特币是一种虚拟的数字货币,正是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账本,人人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记录和交易,时间上不可逆,更不可以更改,一旦发生,永久储存,具有公开、公平、共享的特征,其实这与互联网公平、自由、共享的精神是一致的。区块链的发展,必然会迎来一个信任社会的诞生。或许有人说,人性有弱点,完全信任的社会不可能形成。我想,这里所说的信任型社会,应该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应用之后,人们与之相关而发生的行为,就会受到区块链技术的限制,人们违反规则造成的损失远高于所要获取的利益,人们会在这种框架内得到约束。

  当然,就像九十年代互联网爆发的时代,一个个局域网如何组成整个因特网,这种困境,也是目前区块链所面临的。整个环境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区块链的应用,这对区块链能否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种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阻碍,但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多数人持乐观态度,人类社会更加自由和公平,或许是人们永恒的一种愿景吧!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读后感(四):区块链小白的入门读物

  本文由【区块链研习社】优质内容计划支持,更多关于区块链的深度好文,请点击[区块链研习社]

  (区块链研习社 - 专题 - 简书http://www.jianshu.com/c/b17f09dc2831)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正好读完一本书《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本书一部分是介绍了一些区块链的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一部分是概略的介绍了区块链的未来应用和机遇;一部分是节选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白皮书。对于我来讲有用的信息或者是提升新认知的作用非常有限。适合入门区块链的零基础的朋友,可以对区块链会有个大概的了解。

货币的演化

  货币的演化到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从原始麻烦的以物易物,到后来的通用等价金银,再到后来的纸币,以及现在的电子支付,一直朝着“去实物化”和“符号化”的道路一路演进。货币的数字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现在的支某宝和某信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支付场景的方方面面了,从工资被公司财务存入工资卡到支某宝或者某信支付出去,已经越来越少的看到纸币钞票了。而在中国沿海城市,或者说浙江的发达地区,电子支付的时代已经到来,出门一个手机几乎可以搞定一切。只不过这一切是依靠中心化的腾某和阿里某某得以完成的。

为什么是区块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支某宝和某信,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区块链?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安全。正如如今的支某宝和某信几乎是占据所有移动支付场景,数据高度的中心化,如果他们的数据被攻击,篡改,或者监守自盗,我们无能为力。退一步讲,这些数据在他们手里永远安全,并且不作恶,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当然马爸爸的百年愿望祝他梦想成真。

  为什么区块链是安全的?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冗余的分布式存储,保证全网节点之间的内容相同,平等和同步,正如《反脆弱》一书中所说,脆弱的反面是什么?并不是强大,而是反脆弱——冗余备份。所有节点拿着无法篡改的相同的账本。

  第二,方便快捷的价值互联网。我们一个团队帮美国一个公司做事,从目前通过银行正规途径,美国方面要汇钱给我们,从他们手上的美金变成我们手上的人民币,这中间多少的复杂和要付多少的手续费,办过的人应该都知道。而美国方面直接支付项目的代币给我们,极其低的手续费,并且分分钟到账。而且这是针对全互联网或者说全世界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国家的。当然,代币币价的稳定值钱与否这是另一个主题。复制粘贴是让信息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效率达到空前效率,但是唯独实现不了价值的传递,区块链有效的补充了互联网这一缺陷。

  第三,赋能。给每个人赋能,正如《量子财富观》里提到的,区块链要把“剁手党”失去的手接回去。如今支某宝和某信日以亿计的数据都掌握在腾某和阿里某某的手中,和用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们都只是数据的提供者。但是在区块链的世界,利用Token,是可以实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共赢的。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这就不得不提比特币了,因为比特币是区块链的第一个成功的落地应用,并且从2009年平稳运行至今。中本聪了,一个神秘的人(也可能是个组织),在2008年11月16日发布了比特币的代码先行版本,并且在2009年1月3日挖出了第一个 ——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这是一个及其天才的发明,他把现有的技术完美地整合到一起,分别利用了密码学基础,P2P网络,工作量证明,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事物——比特币。

  既然是一个全网公开的账本,就需要有人记账,那谁能记账呢?记账是最核心的环节。于是有了工作量证明,相当于让所有节点电脑做一道数学难题(密码学上的哈希运算),这道题正面解题就只能硬算,类似于暴力破解一个个试答案,直到试到正确答案,而一旦得出答案,反面验证是非常容易的(哈希运算的特点),最快算出正确答案的节点获得记账的权力,并且获得50个比特币的奖励,这也形象地被称为“挖矿”,得到的50个奖励的比特币每4年减半。其他节点验证答案正确后,自动转入下一轮的运算竞赛。

  凯恩斯中《货币论》: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以及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为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金钱就是一种互相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书中提到,“人们之所以能接受实物货币,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实物货币是有价值的商品,而是因为其相信实物货币是信用的象征,它可以提供一般购买力。”换句话说,货币是有国家背书的,而它根本的属性是什么?——信用,“信用是货币的创造者”。从这个角度讲,国家主权货币的贬值也就是国家信用的破产。信用也可以叫做共识,国家用国家信用让国民对该国货币形成一种共识,即这个货币能刚性兑付。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人类社会“黑暗森林”中的一种去信任化的信用解决方案。说的有点绕。说的简单粗暴点,就是区块链可以让没有信任的陌生人不用借助第三方或者中介,实现点对点的转账。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学人》的 封面文章所讲的,区块链是一个制造信任的机器。在任何需要信任的领域,区块链都有用武之地。

区块链未来会怎么样?

  我是区块链的死多头,看好这个技术在未来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因为赚钱效应目前最火的还是数字货币,但是这只是区块链应用的冰山一角。区块链可以用在众筹,清算,结算与审计,智能合约,版权与许可,公证与记录,互联网金融,物联网与共享经济等等。

  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人没有“上网”,而区块链是这两年迅速崛起的新事物,还只是互联网的小众领域,但却已经显露出颠覆性的端倪。区块链的时代才刚刚开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此文章为彫刻时光原创,特此声明。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读后感(五):区块链漫游指南

  比特币等电子货币在2017年大火,作为其底层技术的区块链也同样广受关注。带着对这项新兴技术的好奇,我读了张健的《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

  作者从人类的信用发展史谈起,一路推论出区块链技术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必然性;在定性地介绍了区块链之后,作者讨论了区块链所带来的机会以及潜在的应用场景;最后,作者将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和盘托出,向读者介绍了其密码学基础及使用的算法。

  ---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而比特币则是一种不依赖第三方的进行点对点支付的电子现金系统。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等则是账本上的数字货币。

  区块链的应用将由1.0进化至3.0。1.0即是目前的电子货币,而这只是区块链应用的冰山一角。随着区块链可编程性的完善(如以太坊的出现)和社会接受程度的提高,区块链因自带的信用属性将被应用到更多种资产和合约中,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区块链2.0,即目前的智能合约。而最终的区块链3.0,将超越金融领域,在物联网和基础设施方面大放光彩。

  技术的可靠性是由背后的理论所支撑。对于区块链而言,其主要原理为加密算法,时间戳系统,P2P网络,共识算法和侧链技术。加息算法生成地址,时间戳系统解决双重支付问题,P2P的网络架构保证去中心化和安全问题,共识算法用以同时保证整个网络维持相同数据和参与者的公平性,同时侧链技术可以使侧链(一条与主链锚定,且平行于主链的区块链)来弥补主链功能的不足。

  ---

  虽然已经有比特币等较受关注的应用,但区块链目前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基础理论的不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基础设施尚未跟进,都是目前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三者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不足。举例来说,A和B利用智能合约打赌,两人百米赛跑,各向智能合约账户转账1bit,比赛结束后,智能合约将向赢家的账户转账2bit。但如何将比赛结果转化成智能合约可用的api就成了难点,目前尚未有能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