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浩荡两千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10篇

  《浩荡两千年》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一):补全中国经济史的最后一块儿拼图

  2016年的9月,我拿起了吴晓波老师的《激荡三十年》,直到2017年3月终于经过半年的光景学习了“中国经济史”三部曲

  《激荡三十年》至今仍然让我惊叹,《跌荡一百年》让我叹息,这本跨越两千年中国经济的《浩荡两千年》让我和吴老师一起,思考中国的经济变迁和看历史车轮的前行。

  有对历史深刻分析、思考和探讨,也有对历史中细节处的简单平实描写。每当读吴老师的书必须静下心来,在一个有wifi的地方学习,因为有很多的人物事件需要查询和思考。这也深深的让我感觉到自己不足,但也很庆幸让我知道我的漏洞

  学习历史就是这样,有些枯燥,需要静下心慢慢学习,对比学习和交流。自己这么喜欢历史竟没有读过一本史书真是惭愧,虽然现在学习了吴老师的中国经济史,但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去学习。但看这些书不是一两天能一口气读下来的,这也是我床头翦伯赞老师《中国史纲要》迟迟没有读的原因。对宣传中“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巨人的陨落》这本历史小说的漠视也是我不能接受的,太浮躁了,读历史需要辩证,需要沉淀

  我一直认为补短板是看吴老师书的主要目的,我还不能像其他一些分析那样有能力对吴老师阐述的观点提出建议和异同。但是我相信有一日我可以和吴老师一起隔空“碰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牙牙学语。我相信这也是吴老师所希望的。

  这半年也是个总结,有吴老师这套书相伴起码能让浮躁的我在看书的时候静静的享受时间的沉淀和穿越时空看历史的沉沦。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二):小贺读书时间--浩荡两千年

  我一拖再拖实在不知道这书评怎么写好。一来他梳理的是历史,从商人角度;二来跨度太长,不知从何说起。从管仲、商鞅、桑弘羊、王莽、李隆基、刘晏、赵匡胤、王安石、朱元璋到清朝落寞,一一数来,沿着历史的印记跌宕起伏。商人一直被“鄙视”,直到王阳明、顾宪成始为其正名,商人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但终究逃不脱依附国家依赖性。现在回过头来看,明明那样做完全不会有今天的问题,可是放回历史,身在其中的人是看不清未来的。统治者思考如何长治久安,如何平衡集团势力,在放放收收中走出了独步天下制度模型。致使今后的每一步局限都很大。其实可能是有希望改变这一切的,答案在《跌荡一百年》里。我无法给你一个高度概括,不如去看,真的。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三):是经济史,也是国运史

  买来吴晓波的经济史三部曲,我首先读了最晚成书的《浩荡两千年》。从春秋齐桓公时期管仲变法,到闭关锁国的晚清被鸦片打开国门,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舞台上,众多工商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散场后却多数面目模糊事迹难考。

  正如费正清的发问:“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以中国人聪慧勤勉,擅长经商的自然不在少数。然而历史的一个循环是,商人一旦积蓄财富,便往往被国家以“均贫富”的名义合法抢劫”,生杀予夺总在顷刻间。至于盐铁等暴利产业,或是由国家直接垄断,或是必须拿到国家特许才能经营;于是商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精力打点政府关系,或干脆直接成为官员。加之儒家传统对商人极度轻视,在这样的政治文化土壤下,商人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安全感尊严感。费正清的一句话读来甚是凄凉:“中国商人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

  在这样一个自秦汉以降,中央集权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我们看到一位位志士主持“变法”,从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到王安石,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核心却脱离不了与民争利。每个朝代自建立伊始,便往往陷入宽松——过度——管制——凋敝的轮回,两千年的历史呈现惊人相似性,这个国家从未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济模式

  在我看来,《浩荡两千年》不只是经济史,也是国运史。在书的第一部,我们震撼于从春秋至魏晋间一个集权帝国横空出世;在书的第二部,我们自豪于从隋唐至宋元间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这是帝国的黄金时代;而在书的第三部,我们痛心于中国的封闭,当西方开始了轰轰烈烈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中国只是执拗地背过身去。

  当统治者认定维稳压倒一切,几百年间一成不变要求人民男耕女织”;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民从未意识到他们的私产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当现代民主法治从未萌芽,国家对人民毫无契约精神……生产关系落后,终于导致了生产力的落后。相对于西方现代科技的愈加发展,明清时代的中国实际上是愈加倒退,离世界愈加遥远

  缠绕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官商经济,可以说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了。那么两千年之后的今天又如何呢?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经济时评,说来惭愧,在看这个书以前我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甚至都串不起来历朝历代都有哪些?这本书按照时间纬度列举中国历史上发展比较有特色的朝代,从公元前一千多年开始说起,细数历史上那些留名的商业大咖,从齐国的管仲说到清朝的伍秉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家的盛世靠经济设计,衰败也是因为商业发展。伍秉鉴所发展的商业帝国也引进了历史著名的鸦片战争,从而造成了中国的闭关锁国长发一百多年并且导致割地赔款的结果。 本书通过细数两千年的商业经济总的来说是为了通过历史变迁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问题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但是在商业角度来看,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其历代创新蔚为壮观,最终形成了四个基础性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撑起集权政体“大厦”的四根“支柱”: 郡县制度:为了保证帝国的稳定,在政治上必须保证中央的人事任命权,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滋生; 尊儒制度:封杀“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以实现全民意识形态上的大统一科举制度:通过公平考试制度,将优秀人才吸纳到体制之内,为我所用国有专营制度:在经济上,实行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以控制国计民生。 这正是这四大支柱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四个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经典困境”。 其一,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楚河汉界”,前者垄断上游的资源型产业,后者则控制中下游的消费生产领域,中国的市场经济出现“只有底层,没有顶层”的奇特景象。 其二,政府与民间没有形成对等的契约关系,民间资本的积累缺乏制度性保障。在皇权制度及其法权体系中,人民的财产合法性建立在“皇恩浩荡”的前提之下,因此,政权对人民财产的剥夺带有不容置疑正当性。 其三,权贵资本横行,寻租现象历代不绝,财富向权力、资源和土地猛烈地聚集。社会资产不是在生产领域积累放大,而是在流通领域内反复地重新分配技术革命几无发生的土壤。 其四,在国有资本和权贵资本的双重高压之下,民间商人危如累卵,惶惶不可终日,出现强烈恐惧心理和财富幻灭感,产业资本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移,经济成长从而失去创新动力。 所以最终也得以回答之前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获得政府的特权,再高效的商业能力都无法工作。而特权在谁之手?政府也。

  《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五):林黛玉父亲的巡盐御史是个肥缺

  读过《红楼梦》的各位小伙伴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疑问: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被钦点为巡盐御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只是个管理卖盐的小官,跟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比起来太寒酸了吧?

  如今超市里的一袋盐也就三四块钱,历史上关于盐有哪些故事?看历史上关于盐政的种种制度,不免感叹:曹公给黛玉父亲林如海安排的巡盐御史真是个肥缺!

  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为何总把盐铁合在一起说,盐铁是历史上各朝国库的重要来源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商人走不出官商一体漩涡俗话说的“富不过三代”通常理解为子孙后代骄奢淫逸,没有保住前人辛苦创业积累下来的家业,也可以换一种理解方式,三代之后被收了一波韭菜,官府特权经营带来的巨额利益是没有保障的,终究会以一种合法的形式被收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