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新派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新派遣》读后感10篇

2018-05-29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新派遣》读后感10篇

  《重新派遣》是一本由[美] 菲尔·克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重新派遣》读后感(一):如果用一把显微镜审视战争

  去年华导演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颇有话题性,主角是一位正在伊拉克服役的普通士兵原本人们遗忘角落里的伊战又重回大众视野。当那场战争渐渐远去,人们不禁要问,伊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场战争真的是有必要的吗?亦或者说,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还有,参与过那场战争的士兵们现在过得怎样?自然,如若不是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站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人们也只能雾里看花,留下一个似是而非印象

  菲尔·克莱这部短篇小说集《重新派遣》并没有的全面细致描述宏大的战争场面,他既不抨击战争的无意义,也不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而是聚焦参与这场战争的最普通的士兵们,就像手握一把显微镜,捕捉他们内心深处细微情感感受

  作为海军陆战队士兵,菲尔·克莱曾在伊拉克服役过,显然他也能接触不同部门的士兵,这构成了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即选材的多样性和素材新颖度。主人公有殡葬部士兵,心理战士兵,随军牧师,外事官员,甚至财务后勤兵。这在其它一些描述战争的小说里是不多见的。素材虽然多种多样,但整本书紧扣主题,菲尔·克莱用这些素材呈现了战争永恒问题

  菲尔·克莱笔下人物并非所谓的战争英雄,他将所有的角色一概平等视之,他们都是参与这次战争里最普通的一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和普通的年轻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思考的、所需求的、所谈论的,也是普通人有的。他们渴望拥抱女人,希望顺利拿到助学金上大学等等。

  “我不觉得战争使我变得比别人更优秀。它不过是日复一日重复上演的悲剧”。尽管如此,他们又常常身陷于自己世界,认为“身为老兵的一个奇妙之处是你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至少对我而言。你冒着生命危险投身超越自身的使命。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正因为此,书中的人物无不游离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外,像是独立存在一个空间,将他们与普通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他们离开危机四伏战场,重新回到日常世界,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却常常使他们感到不安。他们存在于此时此地,回想起的却是彼时彼地。这种割裂状态使得他们与世界格格不入

在威尔明顿,你手下没有队伍,没有一个并肩作战战友,甚至连武器也没有。你数次习惯性地摸枪又惊恐发现它不在那儿。按道理说你很安全,你的戒备应该降到不设防的白色级别,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他们寄希望于人们理解他,他的经历,他的遭遇,希望能完全被日常世界所接纳。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和人们保持一种疏离的态度,即便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亦是如此。这样一种状态使得他们遭遇了最残酷的战争之后,却面临更艰难的问题,即如何重回日常生活。因为说到底,生活不是非此即彼事情,而是更为复杂处境

  我总想起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同样有过战争经历,同样与世界格格不入。他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写一战,《丧钟为谁而鸣》写西班牙内战。

  那么,一个世纪之后,菲尔·克莱笔下的战争和海明威笔下的战争有什么不同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菲尔·克莱在文风没有承袭海明威,或者说文风与海明威不属于同一流派。

  菲尔·克莱笔下的情绪充沛,也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菲尔·克莱通常花费许多笔墨来描述人物的内心,他的想法,他的心理活动。而这在海明威的小说里是看不到的。海明威的小说冷峻,硬派,他会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动作神态、说的话,但是不切入人物的内心,而是让读者来揣摩人物的状态。

  可以举个例子比较两者的区别。

  菲尔·克莱《重新派遣》——

问题是,你的思绪总是无法连贯。你不会去想:噢,我做了A,接着是B,然后C,然后D。你试图想家,眼前却出现叛军虐囚室的场景。你看见柜子里的肢体残片和那个关在笼子里的智障。他叫起来像只鸡,脑袋已经萎缩椰子大小。过了好一会儿你才想起医生解释说,那帮人往他脑袋里灌了水银。想想似乎也讲不通

  海明威《异乡人》——他去另一间诊室接受光疗和按摩了。后来,我听见他请求医生让他用电话,然后就关上了门。他再次回到房间时,我在另一个器械上坐着。他身披斗篷,头戴帽子,直接朝我坐的器械走来,把胳膊搭在我的肩上。 “实在对不起,”他说,用那只好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不该那么粗鲁。我妻子刚去世。请务必原谅我。”

  《重新派遣》读后感(二):对不起,伙计,可这是我的故事 (原载《人物》2017.6)

  文=索马里

  2010年,作家杰夫·戴尔在《卫报》上宣告「伟大的战争文学」的时代经过去了,现如今我们对于战争的理解都是来自新闻。「如果说曾经有一个时代,历史事件中的那些人类故事能够被小说吸收、阐释(《战争与和平》是一个最极致的例子),那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篇文章发表的两年前,25岁的菲尔·克莱结束了在伊拉克曾经最暴力的安巴尔省的13个月的派遣期,回到纽约。挣扎一段时间,他开始写下日后发展成同名小说集并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重新派遣》中的第一句:「我们对狗开枪。那不是意外,而是故意的。」

  《重新派遣》读后感(三):战争与死亡平行,英雄不该被定义

“拧下一只灯泡需要几个越战老兵?”“你不知道,因为你不在那儿。”

  梅尔·吉布森拍《血战钢锯岭》,呈现了一个不会开枪也不忘初心的英雄形象,道尔坚持信仰,信仰也保护了道尔。菲尔·克莱写《重新派遣》,尖锐地撕开了被人们视为英雄的伊战大兵门内心血色的疮疤,展现了他们爆裂的、焦躁迷茫灵魂

  战争的残忍,不只在于血腥与暴力毫无规则可言。在战争中,人们与日常严重脱轨,被迫在未知中生存,生存成为与极端环境比拼的未知冒险,注定凶多吉少,而道德枷锁松懈忽然之间坍塌崩裂的规律则让很多人变得残忍,自知或不自知,因而人性温暖也变得更为可贵

  同名小说《重新派遣》中,菲尔·克莱讲述了一个退伍士兵的故事。他从战场归来,从此世界只留下橙与白。橙色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白色是普通日常的状态,大多数时候,他的状态是橙色,有些神经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战争不会击倒每一个人,但战争会让活下来的人体会到呼吸伴随疼痛感觉,即使他已经回到家乡,吻过妻子,抚摸过他的狗狗,站在热闹的街头。最终,他扣动扳机,杀死了他的狗狗。在他看来,这是一桩拯救,拯救年老的、衰弱的生命,使它脱离病痛折磨,而他将因为这一枪,承受失去它的痛苦家人视他为英雄,然而英雄会以暴力解决问题,以杀戮换取荣誉,然后麻木悲伤愧疚自欺欺人欢愉

  菲尔·克莱的侧重点,不在于战场的血腥与暴力的场面,而在于侧重人性的写照阅读体验很像在观看一部没有杀戮场景特写镜头的战争电影。他关注的是活下来的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人们感谢大兵们做出的贡献,但大兵们会怀疑人们是否清楚自己在感谢什么,《在越南他们至少还有妓女》中,一个士兵“想找个胖婊子,伏在她胸脯上大哭一场”,人们称颂大兵的荣耀,却没有办法对大兵的创伤感同身受

  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伍士兵,菲尔·克莱所讲述了大兵们压抑声音,笔调没有想象沉重,却比想象中真实。《除非死在该死的胸口》中,退伍的大兵是游离在两小群“白蚁”之间的孤独灵魂,一群是普通人,一群是战场上的大兵们,他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对他们的生存方式产生兴趣,不想和平民讲话,也不再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他看起来仿佛在某个瞬间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不知道究竟怎样做才能找回那些东西,这是很多退伍大兵无法摆脱且不会自愈的创伤。 普通士兵、心理战士兵、外事官员、随军牧师……每一个大兵的心理看起来都出了问题,被归类为创伤后压力症。

  感知现实,真实的战争远没有电影曲折,它与死亡平行,肉体与灵魂的戕害发生在一瞬间,带来痛的苦远比人们认为的更加神秘,更加暴力。如果战争的本质是滋生并滋养痛苦,那么英雄是不该被定义的一个群体。英雄的故事属于英雄,活下来的大兵只有逃脱扭曲的悲欢,才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回归普通的日常。

  《重新派遣》读后感(四):战地散文

  一周时间读完《重新派遣》。 7,12,300000。 7年多的伊拉克战争,12篇伊战主题文章,属于300000万参战美军官兵的共同记忆。 相比几十年前越南战争中文盲遍地的美军,当今99%的美军军人都有高中学历。本书是前海军陆战队队员Phil Klay的处女作,并一举夺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显而易见基层美军军人既能玩转枪杆子还能玩转笔杆子已成常态。当然,这是志愿兵役制度功劳空军网络战司令部可能会插一句:新时代还要玩转鼠键,可是费卢杰没有星巴克和空调

图一

  图一里我把《杀戮一代》和这本书放在了一起,并非因为两本书都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主角,而是两本书的对比有趣。 Evan Wright的故事:一个记者,坐着敞篷悍马,跟着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土鳖,从科威特干到巴格达,最终操翻了萨达姆。 Phil Klay的故事:没有故事。 初看《重新派遣》的封面,我以为又是一本记录血流成河的战争回忆录,没想到是一本让读者内心流血的战争散文集。 尽管宣传说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但我不认为它们是小说,而是散文。本书12篇文章中的上百个角色其实都是Klay的意识投影,并代表着参战的全体美军官兵。Klay的笔下没有恢宏的好莱坞式镜头,没有词藻堆砌的长篇大论,他只是用隐忍和疏离的文风,将那些迷失的战争亡魂安插在了12篇由片言碎语组成的文章中。

图二

  图二的文字摘自本书,基本就是这本书写作目的。 我们的确是杀戮一代。前脚握着游戏手柄驾驶战机厮杀,后脚就捧着爆米花听隆隆炮声。战场虽远,杀戮随时。我读过的美军军旅文学书籍还是有一些了,以《杀戮一代》为首的那些精细入微到教你如何战地手淫的纪实文学同样让人对杀戮产生麻木。《重新派遣》所强调的和电影《感谢你的服役》有几分相似子弹让军人失去生命,漠世让军人丢掉灵魂。不得不承认,在这个爆米花的时代,有些更高层面的东西被淡化了。 译者在译后记里说战争没有诗意,我不这么认为,其实这本书就是讲的战争的诗意,虽然并不美好。 如果你想了解现代战争中的美军个体,这两本书足够了。

  《重新派遣》读后感(五):《重新派遣》:也许,从来便没有所谓反战文学

  文/吴情

  战争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而它进入文学,古已有之中国的《诗经》中有不少篇章书写了战争,但以儒家伦理规约,除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外,总体上是对战争的谴责反对态度。在西方,《荷马史诗》则让人见识到了战争与城邦荣誉的关系:为捍卫本国的自由,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它体现了战士的勇猛,奋勇杀敌者是荣誉公民。不过,现代、后现代文学中,战争的形象变得极其负面,《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等作,或者书写了战争的残酷,或者描绘了参战者心灵的崩溃。

  美国小说家菲尔·克莱(Phil Klay)的短篇小说集《重新派遣》(Redeployment)刚一集结,便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一崇高荣誉,惹来不少文学新人艳羡,也被视为反战文学的代表。《重新派遣》共有十二篇短篇小说,故事不一,人物、情节各异,但都围绕在伊拉克战争上。美国国家图书奖颁奖词中写道,“如果所有战争最终都要找到自己的荷马,这本诚实、尖锐,时而带着黑色幽默的故事集,让克莱有资格成为讲述美国伊拉克战争最典范的作家。”克莱,到底书写了什么呢?《重新派遣》,果真是反战文学的代表吗?

  《重新派遣》中的主角,跟现代小说中的战争主角一样,都不是英雄,或说是“反英雄的”。他们,要么是普普通通的步兵,发现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自己很难衔接原先的生活轨迹,无法适应简单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等待被重新派遣至战场(《重新派遣》),要么是打出了从军生涯中第一发炮弹的炮兵,却又固执地想象被炮弹打中的人会是哪一副模样(《十公里以南》),要么是从未上过战场的随军文官,军队生活,是其人生的跳板,却也暗自为其神伤(《心理战》)。

  驻伊美军的生活,在克莱的笔下,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的冷漠。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恐怖组织成员投掷炸弹(或埋下炸弹,或人体炸弹),他们的日常,从没有片刻的安宁,更谈不上休憩和放松精神上的高度紧张,练兵时的空虚无聊,都让他们的心灵变得麻木,对待生命,既看重而又看轻——对战友之死难以接受,巴不得消灭炸死战友的敌人(《补充命令》),同时对杀死无辜平民很少表示忏悔,将他们全部看作恐怖分子,以取消自我问询,回避精神向度(《行动报告》)。

  在叙事艺术上,克莱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具有极强的代入感。“我”,有时是故事的主角,身居战争前线,经历过生死时刻(《我的伊战》),有时则见惯了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失败,但又无可奈何(《金钱作为一种武器系统》),“我”有时也会见证其他军人精神意志上的崩溃(《火窑中的祈祷》),只有少数时候,“我”退居一旁,充当旁观者,是他人悲剧的观察者,尽力不表示感情,但又无法做到不为之动容。

  也许,从来便没有所谓的反战文学。以文学作为反战的武器,其实有看高文学之嫌。毕竟,在文学或文字示微的年代,与此同时,图片获得了巨大势力,也许一张展示战争后果的照片,便能起到类似或者更高的反战作用。对于心智正常的人来说,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可能是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对文学而言,战争似乎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宿命,无法取消,可凭一己之力又难以改变。书写战争之残酷的作品显然不少,但战争,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着,在不久远的将来,可能还会发生。《重新派遣》无关乎荣誉、热血与激情,有的只是一代代人的迷惘与失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