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是一本由李国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一):来自历史的深刻教训

  读过《中国人的教训(上册)》的人一定不会后悔,来自历史的各种教训必然会引发你的思考,带给你无限启发。我读了之后挺想感谢作者李国文的,同时我也想到了要推荐这本书。

  很显然,李国文写《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这本书,就是要提练历史银河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以史喻今,以史训人。那些历史天空中的往事和名人,他们的经历和成败,YUN含着许多道理和教训,我们应该思考它,找到自己有用的启发,并且领悟其教义,拿来武装自己的思想。若想丰功伟迹,必须有凌驾常人的思想高度,要想成就人生,就必须做到常人无法做到的事。

  时隔几十年,更聪明的统治者出现了。人家比李斯聪明,不焚书了,直接将儒士填坑,比焚书更直接有效。书没了但是书还会在人类的思想中传播,人没了那是真的没得途径传播了。

  耐心的读《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这本书,读的时候常常掩卷沉思,历史烟云的种种教训,真的是很好的肥料,今人真得好好的思考了。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二):文人的那些臭毛病

  李国文老爷子这本《中国人的教训》写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及其对后世教训。这些人物普罗大众皆耳熟能详,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多少有几分亲切感。全书文字精妙流畅,文笔辛辣犀利,道尽老爷子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读起来相当轻松痛快。由于所述主人公多为历史上的文人,加上李老先生对文坛怪现状的鄙视和批判,实际上,把书名改为《中国文人的教训》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正因为写的都是名人,下笔时尤其要破前人之窠臼。李老先生对一些古人的看法不落俗套、颇有新意。例如写屈原,他一改后世追思凭吊诗人芳名的褒扬文风,既写出了文人如飞蛾扑火一般靠近权力、扬名立万的欲望,也写出了心系天下、犯颜直谏的义无反顾,以及不识时务求变通、不屑迎合不懂保存能量的清高和自尊。由于身在文坛,老爷子看透了文人相轻、同类相残的丑恶,例如在《“仁义”刘备》篇中,老爷子写道:“正如某些新锐老秀,或西服革履,满口鸟语,而粪土一切,或仙风道骨,隐迹终南,而挥斥方遒,但一涉及‘分田分地’真忙利害所在的关头,或攸关声名地位职称头衔排名座次高低上下,也不过一饮一啄、一饭一粥的微末之事,便露出早先村子里、地头上,那种三瓜两枣也不相让的小肚鸡肠来,和他们笔下那田园牧歌的清高俊逸,全不是一回事了。”

  对于时弊,书中也进行无情的鞭挞。例如在《“建安七子”的生活环境》篇中,李老毫不留情地吐槽所谓的“儒商”:“人们知道,商是唯利是图的,而儒是反对上下交征利的,儒和商联在一起,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若以此类推的话,岂不是可以有‘儒盗’、‘儒匪’一说了么?”在《炒作关羽》篇中,作者狠批了国民不敢活着反抗恶而寄于来世的可悲,在《何晏的游戏》篇中,作者谈到国民容易被蛊惑、煽动、跟风、凑热闹和看热闹的劣根性,批判的笔锋无所不及。

  老爷子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当中肯。比如诸葛亮,在他看来,并非是一个“多智而近妖”的人物,而是一个同样会犯下“魏延之乱”这样用人失当、“六出祁山”这样在国力尚弱时南征北战等重大政治决策错误的乱世名臣。还有关于董卓这样的坏蛋,老爷子也并没有一棍子拍死,而是肯定了他在拔擢蔡邕时对人才的赏识。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教材。比如文人意气、不审时度势、自视甚高、祸从口出等等,多少点出了我过去十来年的人际交往和职场应对中的败笔。比如在《嵇康和阮籍的活法》篇中,作者写道:“这就是文人意气,不谙世事的悲哀了,只图出一口恶气而后快,却不懂得‘打蛇不死反遭咬’的道理。对一个一下子整不死的小人,是绝对不能够轻易动手的。何况这种‘脱口秀式’的挑衅,只不过激怒对方而已。”我们欣赏嵇康这样的人物,但自己却没必要重蹈伊之覆辙。

  当然本书由于以“教训”为书名,自然文中说教的成分多了一些,想想一个85岁的老爷子在你面前谆谆告诫,似乎又觉得也无可厚非。书中第91页倒数第二段与第103页第二段整段重复,可能是当时单篇在媒体上发表,最后统一收录到书中时沿用原稿的缘故。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三):文人的视角

  《中国人的教训》是李国文先生的一部杂文集。李国文先生从历史上取来一些有意思的人物和事件,细细梳爬,写出先生自己的感悟,也力图找到我们中国人性格形成的一些原因以及教训。

  整体感觉,这是一本站在文人角度来看待世界和历史的书。李国文先生对历史的把握很准确,语言也很流畅有趣,但是他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一个文人的角度。书中大部分文章的主角都是文人,而其余人等都沦为配角。这一点大概与作者自己的经历和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讲蔡邕一篇,皇帝、大臣、无行文人都是小丑,只有蔡邕光辉高大。在曹操父子三人的评价中,其文学造诣是得到好评的主因。如此种种,可以看做是李国文先生的夫子自道吧。

  但是个人感觉在文章中过于强烈,就给人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感觉。虽然那些蔡邕屈原很冤枉,但是文章的语气过于强烈,着眼点不是放在公平而是放在道德评判上面,结果就很难预测,给人的感觉也不是特别好了。坏人是不对,用一个华丽的道德评判的借口做了坏事,但是如果被陷害的一方只是强调对方道德败坏,那么假如他们得势,是不是也要用道德评判来进行法律的惩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人很难走出道德评判的影子,即便有学问如作者也是如此。所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追逐着要去咬住自己尾巴的蛇,如果能不那么使力,其实眼光是可以落在更高远的地方,落脚点也可以从“文人”的自认身份上走出来,以更多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情。

  这就像当下的“火锅开水”伤人事件,吵架的双方都是在用道德评判来做基础,等判定对方以后,什么辱骂都可以上,要多难听都没问题,因为他们已经被钉在耻辱柱上了。可是双方都没有发现,中国最坏的一点恰恰是这种把对方钉在耻辱柱上以后为所欲为的方式!拿开水浇人是这样,后来吵得不亦乐乎的那些网友何尝不是如此!

  这本《中国人的教训》应该是文人对中国社会的挑剔,揭示了很多现实,但是没有实用的建议。可以看个痛快,实际的教训不多。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四):多照历史之鉴,方知人生教训

  这本李国文先生写的《中国人的教训》从先秦时代着笔,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每一个朝代的风云人物。这些人中有一代帝王,如开国立业的“流氓皇帝”汉高祖刘邦、古今无两的女皇武则天;有位高权重的大臣,如影响了秦帝国走向的重臣丞相李斯、“大名垂宇宙”的三国政治家诸葛亮;也有文人骚客,如儒学“鼻祖”孔夫子、爱国大诗人屈原,“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唐代诗仙李白……总之,形形色色的一代代人物粉墨登场。

  特别是李先生笔下的文人,真是国人的一面镜子,展现了历代文人的无奈与脆弱。作者以鲜明诙谐的笔触,以不同的角度描写个人的渺小,无法对抗统治的强权,被时代蹂躏却又不甘寂寞地呼喊。从司马迁的宫刑,李斯的“牵犬东门,岂可得乎”到嵇康的广陵失散,莫不是在政治漩涡中遭受牺牲的棋子。中国的历史是在权谋中斗争而产生的,命如菅草的文人只有一支笔,一个头颅,纵然再有风骨,利欲之风一吹,岂能保身?但也并非做个墙头草,骨气仍要兼顾,如何察言观色,勿使文人小脾气,以修养身心,著书传世为重。藉由此书,亦可得知很多文人的真实面貌,有善有恶,有贪婪奸佞,侠骨柔情,不胜枚举。

  对于中国人的观察与剖析,李先生可以说做到了深刻兼具幽默,酣畅淋漓的文风,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比如他说韩愈,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折腾也许是出不了头的,并以韩文公的一生,证明这个道理。毕竟人从来就是一个矛盾体,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有其优点,必有其缺点。如何扬长避短,于世间一鸣惊人,确实值得后人思考。又如,他写谢灵运时总结到,“诗人要狂,无狂也就无诗;只有狂,才能促进灵感的爆发,意兴的升华,才能出现诗句的沸腾、智慧的闪光。但切不可太狂、尤其不可傻狂,更不可狂到诗外。凡为诗人者,小狂风雅,中狂讨嫌,大狂送命。”这些极具见地的论断,对照之后的李白的遭遇,写出了一份历史的必然。

  李国文先生还有不少惊人的洞见,如他讲诸葛孔明,认为亮之死,从他走出南阳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空有补天志,一切付东流”的悲剧。孔明的不幸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所难以企及的。但如此绝顶理智的人物,却在三顾盛情下,做出了他错误的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子,去开辟一件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从而付出了他的一生。这样的论断和我们平日听闻有所不同,颠覆我们受陈寿《三国志》等正史的影响,看清了历史这一面镜子所反映的不同风貌。这部《中国人的教训》不光光细数历史名人的成败得失,同时给我们每个人一份教益:多照照历史这面窥见人性的镜子。

  2015/09/03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五):书以明志 借历史而进步

  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沉甸甸的,放在手里,觉得很重,书页散发的一种淡淡的墨香,似乎穿越历史和空间遥遥地传来,不觉已然是一本不错的书。书名不禁觉得起的有些霸气,如同一家饭店的招牌,如果没点拿手的绝活显然不敢妄开如此的海口吧。看这样的书,内心总有种敬重感,我们将这种感觉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敬畏。

  书的章节十分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了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样的顺序来分门别类的讲述,每个时代都选取了经典人物来详细介绍。

  这教训,我现在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物簸荡起伏的人生启示。我们从中看到历史中各级人物是如何在浮生中挣扎努力的。

  看到屈原那段,我也想看看是如何来解释这些的,作者说屈原是非正常死亡,这么一听就浑身一哆嗦,别说这说的真对,但是突然出现在一本书里,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太直观了。文字很小,细细看来,作者说屈原遇到了许多的昏君昏沉,并且说出了文人的悲惨的境地。

  我很喜欢这样的真实的文字,作者说的很实在,不得不说字字就是教训,屈原的许多毛病也在其中,我们能看到屈原的疏忽,屈原作为诗人的宣泄的手段,并且还语重心长地劝早已不在人世的屈原哪怕姑且小人一回也无妨啊。

  这样的文字不禁让人看到时露出了许多的笑容。我喜欢这样的历史文字,比那些说多少年代多少年代发生的什么事什么事的历史书强多了,所以还是得说这样的书是好书啊。

  其实古往今来,文人的许多的矫情劲很多人都是很心知肚明的,但是矫情就是矫情,我们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吧,所以很少有人说自己的不好,这个也是可以理解了。

  书中还写了许多的其他人物,如刘项原来不读书,李白很给力,孟浩然梦碎,炒作关羽等等,看起来倒也是津津有味,好文字总是带给人这样的感觉,让人喜欢看了又看。

  书的厚度还是有的,看这样的书总要有许多的准备,因为我们总能在这样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找到放弃的借口,不过如果你想要找点教训,找点智慧,那么就坚持读下去,总不是坏事。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六):博古通今学做人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是一本很厚的书,它按照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顺序将世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了通俗而现代的解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温故历史,关照当下,思索人生。

  由于自己在过去对历史方面的书籍涉猎不多,对于李国文这个作家不甚熟悉。看过介绍之后才了解到这是一位出生于30年代的老作家,还曾经获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一位文学造诣很深的文坛“常青树”。2002年开始,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文人遭遇皇帝》等多部,从历史的角度解读历代著名文人的人生遭遇及给现代人以启示。

  他把目光对准中国古代文人,用大众历史的写作方式“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得到了广泛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在阅读《中国人的教训(上)》时,也确实能感受到这种贴近大众、现实、自由、随和的文风。

  如果用电视节目来形容的话,这本书肯定是“百家讲坛”的味道。仅从篇目的题目来看,就有不少是令人产生兴趣的,比如《孔夫子人在囧途》、《炒作关羽》、《极致狂人谢灵运》、《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很给力》等等。针对现代年轻人普遍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更对历史敬而远之的现状,采用如此方式来“大众化”历史,也未尝不是一种新方式、好办法。

  譬如在《嵇康和阮籍的活法》里,作者就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将这两位同为“竹林七贤”的文人进行了比较性解读。两位文人同样都有“脾气很大”的文人通病,但最后结局却完全迥异,这和两人在为人处世时的方式有着极大关系。用现代人的话说,其实阮籍属于高情商人士,他善用“捣糨糊”、“无厘头”战术,在司马氏当政的高压下智慧地保全了自己;嵇康则太“较真”、“硬汉”,最终为自己敲了丧钟,纵然有几千学生为其请命,还是只能留下绝世之音《广陵散》,用生命抒写下一代文人的“不朽”。

  我们都知道读史可以明智,只有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悲剧重演。作为后来人,既需要了解历史,又需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运用在当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才能算真正的智慧学习。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教训》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入门级的读物,给喜爱文学、历史、中国文化的人们开启一扇新的读史、学文、识人、做人之门。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七):历史是照耀现实的一面镜子

  历史是照耀现实的一面镜子

  一部中国人汲取个人历史经验教训的纪传体通史。它振聋发聩的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荡气回肠的故事、幽默诙谐的笔法,不但使人享受到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形象的写法还使人对生活做理性的思考和审视。李国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凡中国当代文学所设的各类奖项,一路得来,如拾草芥。他的杂文随笔“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被誉为“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其中,《中国人的教训》即是他通俗历史写作的标志性作品。《中国人的教训》以中国历代的“草根”、“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等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人生态度、命运遭际、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艰难成功。比如“李斯同学”,从一个看粮库的“库管员”到“大秦相国”,堪称史上最励志草根的仕途传奇。但是,人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一份自知之明。如果“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那是最糟糕的。李斯同学的下场,固然是因为贪权,但“对那些已经在权力场中厮混过来的人们来说,尝到甜头,得到好处,捞到实惠,分到利益,所谓‘食髓知味’”的人,又有几人真正做到“行止退进”呢?

  叹于李斯,当思千古,当谋万代!从政者,当以李斯为镜。“大凡一文人,沉迷于权力纷争中,就会人格陷落,就会忘却根本,就会像李斯这样完全沉没于权力的渊薮中。”一如李国文所言,近代的知识分子是否也是如此这般,不敢妄说妄议。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极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的诸葛亮“几乎毫无瑕疵”。但李国文笔下的诸葛亮却集“软弱”和“嫉才”、“自负”和“滥权”于一身。关张是蜀主的把兄弟,诸葛亮稀里糊涂的迁就、听之任之,最终使关羽荆州大败。而对魏延,尽管正史从未言及魏延存有“反意”,在《三国演义》中还“拔刀相助”过襄阳的记载,但因诸葛亮视他脑后有反骨,而差点将他杀了。所以,“魏延之乱”纯系诸葛亮所致,这大概接近历史的真实。当然,作为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千古典型,我们景仰他,但也应剖析他的人性,从中汲取教训。

  2015 年 8 月 14 日阿坝日报第07版:文化·阅读

  2015 年 11 月 10 日银川日报第4版:书香·银川

  -----------------------------------------------------------------------------------------------------------------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八):历史的镜子

  李国文是老作家了,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享有大名。1981年出版的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这位1930年出生的老作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潜心于通俗历史的写作多年,今年给读者奉上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中国人的教训》。作为当代大众历史随笔写作的奠基者,李国文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蒙田”。至于能不能担当起这个称号,那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这是世人对历史意义的共识。在这本书中,李国文从先秦时代写起,按照历史的前后顺序,描述和解读了各个中国历史朝代的数十位典型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些人中既有位极权力顶峰的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女皇武则天,也有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重要大臣秦朝丞相李斯,现在被我们已经神化的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既有儒家开山之祖,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还有三国时代“竹林七贤”中的代表性人物:嵇康和阮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的谢灵运,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总之是林林总总,人物的涵盖面很广。作家李国文先生以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存的状况、人生的态度、命运起伏、成败得失为依托,突出了他们人生的一波三折、起落跌宕、苦心经营和艰难成功,让我们读者在借鉴古代中国人生存智慧的同时,更多地感悟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活法。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九):今天,你吸取教训了吗?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是《资治通鉴》编著的目的,与今天中纪委推荐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教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宏观讲,国家、民族当吸取过去的教训,避免同样悲剧的事情发生;从微观讲,个人也要深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不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李国文的这本《中国人的教训》,从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入手,带读者重温历史上那些不该忘却的教训,引以为戒。

  对作者李国文的认知源于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冬天里的春天》,该小说内容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相呼应。讲述特殊历史时期的故事的作品在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这一特殊历史节点获奖,是一种有趣的巧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永远都说不尽的。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而实际上文学与史学叙述语言的差别还是极大的,隔行如隔山,一个作家写的历史读物,最初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读下来发现,作家写史学,果然是别有一般滋味。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历朝历代的君王、文人、武将,透过他们或悲或喜的人生故事,向我们传达一个个做人、做事、混迹社会的道理。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算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篇篇议论文的合集。作者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史记》等正史记载的故事为论据,论证自己关于中国人民族性格中优劣成分的论点,仍是在履行一个作家社会批判的职责,而不是以一个史学家的角度客观冷静地叙述历史事件,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大家都知道我国作协的作家是领工资的,这种机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罕见,而在中国,从历史的渊源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先秦的门客到今天的作家,在中国,文人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文人没有收入来源,就要依附于人,经济不独立,人格如何独立?人格不独立,思想如何独立?

  以作者的年龄,能在文章题目上用一些现在流行的词汇,如“人在囧途”、“蛮拼的”、“草根”等,让人眼前一亮,与时俱进的作家,方能使作品焕发生机。作者这个年纪的人,经历过历次政治斗争,如今讲起历史上的教训的同时,不免想起自己曾经的遭遇,对文人与政治的关系认识愈发深刻。对祢衡的评判,包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在政治家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与矛盾。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教训有足够的反思,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减少错误的发生。《中国人的教训》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本很好的初入社会的教材,大有老者对我们说“听我一句劝”的即视感。今天,你吸取中国人的教训,那么,悲剧就不会重演。

  《中国人的教训(上册)》读后感(十):历史上的“马铃薯退化定律”

  本来在寒冷地区粗放种植的马铃薯,到了南方土好、水肥、日照更充足的地区,倒越来越长不大了。历史证明,生物界的这条“马铃薯退化定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李国文在《中国人的教训》里,援引了这条定律来阐述西晋代魏。李国文评司马懿,说他是三国人物中“最能隐忍不发、最能韬晦不露、最能忍辱负重的”,司马懿在曹丕死后总揽了军政大权,但他并不急于动手,仍旧继续等待,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魏政权旁落,兵败如山倒,此后三国归晋,水到渠成。司马懿看透了曹魏政权的皇帝及宗室,正在富贵权势的浸泡中渐渐腐烂,等待量变积累达到质变,便是摧枯拉朽,不用费什么力气了。

  李国文早年以小说、散文创作闻名,曾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李国文转向大众历史写作,借古喻今、以史鉴人,文风开阔犀利、横眉竖目,春秋一支笔,诉尽不平事。他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洞见和独特的表达,常令我不知不觉出一身汗,那些故旧的史事似乎依然发生在今天。就如这本《中国人的教训》,以传记体通史的形式评述晏子、屈原、李斯、董卓、蔡邕、刘备、曹操、谢灵运、武则天、李隆基……目前虽只出版上册,诸多风云人物已然涌到眼前,笔底波澜,感慨万千。你方唱罢我登场。画龙画虎难画人。历史人物经常莫名地被后人,或捧到天上,或摔进泥里,仿佛就是一个工具符号而已。工具本无对错,符号也有意义。只是亮相的时机,只是用的人,或有错。所以我们说“以史为鉴”,要学会用历史这面镜子来照自己。本书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从不同侧面提供了各种历史教训,马铃薯定律是其中比较普遍、深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条历史经验。

  孟德斯鸠说过,每个被授予权力的人,都易于滥用权力,并且将他的权力用到极限。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多少风流人物,因为无节制的权力久握在手,到最后都成了颟顸颠错的老糊涂。汉武帝少年英武,晚年好大事功,敬神祀鬼,最后巫蛊冤案而杀妻灭子,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并危及王位社稷的延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惜好景不常在,“天宝”代替了“开元”,恰似李隆基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一路下坡,加速度地走向灭亡。听李国文说武则天,她的不择手段,她的狠毒蛇蝎,她的控制欲望、排他念头、疑惧一切、扭曲心态……通过武则天,李国文剖析权力对人性的异化,观点虽显偏颇,措辞也太激烈,但李国文的笔真像一把手术刀,刮去腐肉见出累累白骨,读来确实惊心动魄,于思想的冲撞中观照自己,名利权位是不是同样在腐蚀我们的内心?

  在武则天这一节中,李国文还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蜕变。李国文认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出路,不必过于苛责,那些精骨铮然、气节崇高的文人尤其令我们敬佩。历史评价忽视了武则天的一个问题,即她在意识形态领域如何进行肃反运动,彻底清算了与她不够同心同德的文人。李国文说,自有御用文人以来,不论何朝何代,都不如武则天在位时得到重视、因而鼎盛,抬爱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但又是她将这个行当彻底污名化,完全颠覆掉,将他们作践为以“文”侍人的另类男宠。事实上,本书在选择人物上侧重于文人,李国文对陆机、杨修、李白、韩愈等都有深刻论述,从他们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定位和命运,强调了保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人身可以依附,思想必须独立。

  陈丹青说:“理想的社会参与,是知识分子不事政治,但可以说话。”国家应该保障知识分子自由说话的权力,批判的声音是另一种营养剂,可以转化成内在的发展能量。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固然跟它自身的基因变化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大环境啊。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