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10篇

  《剩下来的孩子》是一本由[美] 莉安侬·纳文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图书,本书定价:,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一):剩下来的孩子也需要去爱

  扎克说,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爸爸妈妈,还有藏在衣柜里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心疼,很尖锐疼痛了一下。

  只有六岁的扎克,在都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生死的时候,悲剧发生了。哥哥安迪在意外枪击中死了,扎克的世界也崩塌了。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一下子都乱了,再也回不去了。

  大人们沉浸在失去安迪的悲伤之中,没有人去关心扎克。

  只有六岁的扎克面对着这样的困境不知所措。在失去安迪的那一夜,他回到家,还是对着空房间,说出了他的名字,“安迪”。虽然之前在学校里,安迪都不屑于跟扎克玩耍,看见扎克都要装作不认识完全不顾及扎克在学校里没有老朋友孤单,不会像一个哥哥一样照顾扎克。失去了总是会欺负他的安迪,扎克甚至会想家里会变好的,不会再吵架,他会成为家里剩下来的孩子,家里的独苗,爸爸妈妈就只会跟他在一起。

  安迪太耀眼了,是聪明天才少年,在有安迪的地方,大家都看不见扎克,看不见扎克的成长,看不见扎克的努力,所以作为常年被忽视的孩子,扎克之前肯定暗暗希望过安迪的消失,但是这一次安迪真的消失了。

  失去了安迪的家庭,每一天都是愁云惨淡,妈妈沉浸在悲伤里不能自拔,心里心心念念想着的事情就是复仇复仇,爸爸面对着这样的家庭氛围压抑,憋气,想出走的心蠢蠢欲动,没有人在意扎克,没有人关心过扎克的内心。这个家庭距离支离破碎又有多远呢?

  “爸爸妈妈,请不要再伤心难过了,哥哥死了,但是我还活着!”说出这样话的扎克该有多让人心疼。小小的扎克,在经受了悲剧之后,终于不可避免的成长了,虽然,这样的成长,显得那样的残忍

  只有六岁的扎克,在失去安迪之后,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家,用自己小小的力量,挽回爸爸妈妈的心,让他们不再是被仇恨充满,挽回这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和成长。

  这本《剩下来的孩子》通篇都是使用的一个六岁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枪击事件,来描述他眼里的世界,不得不说,作者莉安侬.纳文的描述特别符合孩子的特点,这一点真的相当不容易,作为成年人,我们在日渐成熟里已经熟悉成年人的法则成年人的看法,重新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实在比较难。

  在作者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扎克,小小的只有六岁的扎克。在遇到悲剧的时候,剩下来的孩子其实才是更加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毕竟,死者长逝,活下去的人,才更需要用力去忘记,用力去生活,用力去爱,也需要用力被爱。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二):美国校园枪击案后,听听这些“剩下来的孩子”怎么说

  据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网站消息,当地时间5月18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圣达菲市高中发生校园枪击事件,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10人受伤。美国校园连续发生的多起校园枪击事件再次引发各界对于控枪的反思无独有偶,2012年12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美国一所小学平静,这就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的“12·14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这起意外最终造成了包括枪手在内的28人丧生。其中18名儿童当场死亡,2名儿童送医中不治身亡,同时还还造成6名成年人的死亡。更为可怖的是,凶手第一个杀的居然是自己的母亲。如此惨无人道案件一时间震惊了全世界,在一步步调查中,警方判断枪手可能有罹有人格障碍

  在这场灾难之后,很多国家地区人民自发组织了哀悼活动,学校也纷纷采取了安全系数更高的安保系统政府部门也就枪支管辖进行激烈讨论。然而逝者已矣,对于在这场灾难中失去孩子、亲人的家庭而言,他们如何承受这样的痛苦继续生活下去?

  2018年5月,以这一议题为关注点的《剩下来的孩子》在国内出版,这是美国作家莉安侬·纳文的处女作,该作品在出版后立即受到各国关注,全欧美重磅媒体一致热门报道,《人物杂志》《时代周刊专题特别推荐。同时也成为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的超级大书,版权一天售出16国。

  《剩下来的孩子》通过6岁孩子扎克的纯真视角去回忆一个家庭过往悲痛以及现实的冰冷。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带走了扎克的“天才哥哥”安迪,6岁的扎克成了“剩下来的孩子”,安迪的离去让整个家庭遭受重创。妈妈悲伤过度,一心只想复仇,爸爸也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一颗出走的心蠢蠢欲动……幸存的扎克,在大人们的自顾不暇中成了“隐形人”,他将如何疗愈父母的丧子之痛?如何化解家人心中的仇恨,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爱与羁绊?他一个6岁的孩子,真的可以做到吗?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救赎、怨恨原谅亲情小说,一部不容错过人性治愈佳作,一部令整个美国心疼落泪的疗愈力作。

  据引进该作品的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靖所言:“当时签这本书就是因为看中它是被引进的第一部反思美国校园枪击案而且是从一个受害家庭孩子的视角讲述心灵之作。”

  《剩下来的孩子》中最令人感动的是,6岁的扎克,比破碎的成年人更懂得善良仁慈,他对生命乐观及爱的传递让每个读者都为他欢呼而落泪!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爱让我们心生羁绊,彼此守护度过人生最难的时刻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三):剩下来的孩子也需要去爱

  扎克说,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爸爸,妈妈,还有藏在衣柜里的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心疼,很尖锐的疼痛了一下。

  只有六岁的扎克,在都还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生死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哥哥安迪在意外枪击中死了,扎克的世界也崩塌了。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一下子都乱了,再也回不去了。

  大人们沉浸在失去安迪的悲伤之中,没有人去关心扎克。

  只有六岁的扎克面对着这样的困境,不知所措。在失去安迪的那一夜,他回到家,还是对着空房间,说出了他的名字,“安迪”。虽然之前在学校里,安迪都不屑于跟扎克玩耍,看见扎克都要装作不认识,完全不顾及扎克在学校里没有老朋友很孤单,不会像一个哥哥一样照顾扎克。失去了总是会欺负他的安迪,扎克甚至会想家里会变好的,不会再吵架,他会成为家里剩下来的孩子,家里的独苗,爸爸妈妈就只会跟他在一起。

  安迪太耀眼了,是聪明的天才少年,在有安迪的地方,大家都看不见扎克,看不见扎克的成长,看不见扎克的努力,所以作为常年被忽视的孩子,扎克之前肯定暗暗希望过安迪的消失,但是这一次安迪真的消失了。

  失去了安迪的家庭,每一天都是愁云惨淡,妈妈沉浸在悲伤里不能自拔,心里心心念念想着的事情就是复仇复仇,爸爸面对着这样的家庭氛围,压抑,憋气,想出走的心蠢蠢欲动,没有人在意扎克,没有人关心过扎克的内心。这个家庭距离支离破碎又有多远呢?

  “爸爸妈妈,请不要再伤心难过了,哥哥死了,但是我还活着!”说出这样话的扎克该有多让人心疼。小小的扎克,在经受了悲剧之后,终于不可避免的成长了,虽然,这样的成长,显得那样的残忍。

  只有六岁的扎克,在失去安迪之后,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家,用自己小小的力量,挽回爸爸妈妈的心,让他们不再是被仇恨充满,挽回这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和成长。

  这本《剩下来的孩子》通篇都是使用的一个六岁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枪击事件,来描述他眼里的世界,不得不说,作者莉安侬.纳文的描述特别符合孩子的特点,这一点真的相当不容易,作为成年人,我们在日渐成熟里已经熟悉了成年人的法则成年人的看法,重新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实在是比较难。

  在作者的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让人心疼的扎克,小小的只有六岁的扎克。在遇到悲剧的时候,剩下来的孩子其实才是更加需要关心和爱护的,毕竟,死者长逝,活下去的人,才更需要用力去忘记,用力去生活,用力去爱,也需要用力被爱。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四):幸福的秘密,是我需要你。

  有了一胎以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会思考一次要不要生二胎。老大有了弟弟妹妹,以后我和先生年迈时,她会有个亲近的人互相照应。不想生,是害怕原本只给老大全心全意的爱,现在要分给两个人,自己可能会因为过度疲劳而无法耐心对待,毕竟抚养孩子很费心神。在纪录片《生门》里,医生毛艳红说她一定会要二胎,如果只有一个孩子,失独的情形不敢想。可如果不是失独,而是失去了其中一个孩子呢?悲痛会不会少一点?父母是不是就能更好的抚平这些悲痛?

  这本《剩下来的孩子》,就讲了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几年前,美国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十几个孩子丧生,其中就有主人公的哥哥——安迪。这场灾难让扎克的家庭遭受重创,妈妈深陷悲伤无法自拔,一心要复仇;爸爸表面平静,但心里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哥哥的离去,让这个家庭承受了超出能力范围的悲痛,扎克作为幸存者,在大人忙着悲伤忙着复仇自顾不暇的时候,成了“隐形人”。父母无视他的诉求,希望扎克和他们站在同样的立场拥有同样的心情,做同样显得合情合理的事情。在父母眼里,安迪是个天才,他聪明能干,而扎克和安迪比起来,则要平凡得多。可正是这样一个隐形的儿子用他的爱暖化了爸爸妈妈。

  这本书是美国莉安侬·纳文的处女作,贯穿全书主题——眼泪与爱,让这本小说迅速登上欧美各大图书榜。作者站在扎克的角度,把校园枪击案之后家庭里发生的一切,描写细致入微,读者似乎身临其境。妈妈的痛苦不堪,爸爸压力之下的沉默外婆试图帮助这个家庭度过难关,扎克的不知所措,南茜的崩溃自杀,查理的内疚痛苦,种种矛盾纠葛在莉安侬·纳文笔清晰揪心。可作者写得更妙的地方在于,用《神奇树屋》里关于幸福的秘密,让这个家庭在痛苦与眼泪中走向新生

我试着站在扎克的角度看待这个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平时经常欺负我的安迪永远不会回来了,总是照顾我的妈妈不再陪我睡觉,不再给我讲故事,我的饭菜被胡乱对付着。家里的所有人都乱套了,爸爸也暂时不会再回家了。原本四个人的日程表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这种孤独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在心情画纸上画的孤独,是一张白纸剪去了一个洞。在爸爸妈妈看来,现在是不配有快乐的,可我多么希望他们可以快乐起来。所以我在试着用《神奇树洞》里关于幸福的秘密,试着让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和破碎的爸爸妈妈可以重新寻回安宁

一、幸福的第一个秘密,是留意大自然中的微小事物

  扎克试图拉妈妈去观察后院里的树,可是妈妈在忙着打接受采访电话。妈妈这个时候应该觉得扎克是个怪胎,这种时候还有心情去观察微小事物?不是应该同仇敌忾让查理进监狱么?扎克失败了,一个人跑去了后院,可是没有任何微小的事物能让他开心起来,哪怕是松鼠吃掉的果壳,哪怕是很像沙子树皮纹理,就像又冰又冷的雨一般,丝毫快乐不起来。

  我想,这个秘密可以换一个词,叫小确幸。村上春树提出的小确幸的说法,就是把生活中发生的很微小的让你感觉快乐的事,都叫小确幸。这些事情可以累积你的幸福感,让人在平淡的生活里,也觉得生活品质足够高。

二、幸福的第二个秘密,是好奇

  扎克试着跟爸爸妈妈去接受采访,可只是提供给别人一次好奇的机会,在采访过程中,反而让扎克崩溃,无法控制自己。

  好奇,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随着年岁长大,我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感也在逐渐下降。有的人终身都保持着好奇感,不停的学习接触新鲜事物,古筝、吉他、化妆、画油画、打网球……有的人生活按部就班,刷手机刷网剧,聊八卦,对除了掌控之外的事物提不起任何兴趣。能够保持好奇的人是多么幸福呀,他可以在种花的过程中观察花开放模样,也可以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幅画完成的成就感,更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接触到不同的人,领略到这个世界有多丰富奇妙。有了女儿以后,就好像重新活了一次。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小事,在她的世界里都是大事

三、幸福的第三个秘密,是对众生感同身受

  爸爸终于发现了扎克的异常,找到了他的秘密藏身处,还和他分享有关心情的画纸。跟他一起念了《神奇树洞》里的故事,某个角度来看,爸爸比妈妈更早感受到了扎克的温暖。孩子的心灵,真的是透明的。他会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告诉你,在这场灾难里,他的心情生气丢脸,有难过,还有看起来不该有的快乐。扎克甚至有了一张抱歉的画纸,把妈妈的离家出走归罪到了自己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做错事,惹妈妈生气。我都有些心疼扎克,他不过是个6岁的孩子。普通家庭里6岁的孩子还在和父母讨要冰淇淋,要妈妈陪睡觉,要爸爸陪玩。而他只能独自一人躲在安迪的衣柜里读《神奇树洞》给安迪听,还要想办法让爸爸妈妈快乐起来。

  感同身受其实是个很高级的词汇,它是换位思考的另一种说法,也是高情商人士的必备技能。可是6岁的扎克就在学习了,当我们理解他人的感受时,也就能体谅他人的举动。这个世界的节奏越来越快,要求人们停下来,好好地去感受别人,是很奢侈的事。可是如果不能相互体谅,又该有多少戾气和暴力滋生?

四、幸福的最后一个秘密,是去照顾需要你的人

  扎克的妈妈终于愿意坐在扎克的秘密藏身处里,听他说话。看他画的心情画纸,听他讲《神奇树洞》里幸福的秘密。想念安迪,这样安迪就永远不会离开,永远和他们在一起。这似乎是《寻梦环游记》里的桥段,当你的家人没有忘记你,你们每年都能相见一次。可是对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彼此照料,互相扶持,一起缺失了离开的人的家庭也好好经营下去。我时常会想起已经离世的父亲,不知道他在天堂有没有想念我们?不知道他在用什么方式庇护我们,也不知道他在天堂里过得怎么样。可我还活着,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丈夫和女儿,就需要守护现在的小家庭,好好经营下去。哪怕父亲不在了,他也会希望我好好的,希望他的女儿可以幸福快乐活下去。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校园枪击案的故事,却没想到,这是一个让你流着泪微笑的故事。扎克是个多么乐观的孩子,用他对生活的希望和爱的力量,帮助一家人从痛苦的边缘拉回人间。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爱是羁绊,也是力量,彼此守护对方,爱能陪伴我们走过最痛苦的时光。

  《剩下来的孩子》读后感(五):心灵的自我治愈疗法

  心灵的自我治愈疗法

  看过几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小说,多是温情的、欢乐的,戏剧性很浓,而且其结局都是类如大团圆的。没有悲伤,没有苦痛,没有那么多的教条和拘束。因为儿童小说的主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是成人化的世界,里面的东西都太黑暗和残酷,只有儿童的心里,似乎还藏着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净土。我们从这个视角观察下去,就会体验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从另一面理解这个僵化和教条的世界。

  但是这种转换角色定位的书写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就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方式和方法去理解和处理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怎么把它转化过来,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去观察,乃至于对待这个既定程式的世界,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虽然,我们都是从幼小的状态成长起来的,曾经有着相同的心理状态。不过时过境迁,再回到曾经的岁月和情境里,是否会有生硬不适的感觉,这很难解决。我们时常觉得被什么隔膜起来,这也许就是因为时代的隔绝,因为生活的陌生。

  在这部小说里,这种隔膜的状态应该更为严重。因为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超出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围甚至接受程度。可以这么说,只有作为一个作家才可能有这种写作上的心理准备,技术上可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完全要在心理上进入和这个儿童主人公一样的心灵层面,是十分不容易的。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孩子,本应该接受的都是阳光雨露,都是爱和温暖,即使有些小挫折,也是那种疙疙瘩瘩的成长过程里的烦恼,而不是像这部小说一样,要经历亲人的死亡和家庭里弥漫的浓厚的忧伤氛围。

  可以说,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比成年人面对的东西还要残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次炼狱式的折磨,也是凤凰涅槃一样的重生。在这个过程中间,要把一个儿童的所有遭遇和思想意义清楚地表达出来,是要冒着很大的风险的和具备足够的勇气的。很多时候,我们试图感觉没有承受过的一些东西,然后会觉得那并不怎么艰难,甚至没有十分的意义。我们轻描淡写,而不是刻骨铭心,就像隔着荧幕看了一场电影,我们并没有被深入的剧情打动,只是冷漠地观察了一切,然后摇摇头,最多叹口气。

  事实上,假如真的经历了一场生命的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该有怎样深刻的心灵感悟,又怎样抉择以后的生活和命运?也许这些摄像和担忧都是多余的,但是我们还是从小说里感到了这种模拟的真实。一个受到死亡恐惧折磨和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在一个破碎的家庭里,用自己的稚嫩的情感和积极的心灵,弥合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所有的裂缝和冷漠。然后让一种叫爱的东西,重新温暖这个冷酷无奈的世界。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无以伦比的力量。

  我们知道精神创伤有的时候是比肉体创伤更为严重的一种创伤。肉体上的可以看到,也就可以治愈;精神上的看不到,它是无形的,那么也就是最难治疗的。而所有的医疗方法中,心灵的自我医疗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可靠的一个方法。自我医疗,其实也就是心灵能认清外在的世界的情况,然后它自己坚强起来,也就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自卫的堡垒,从这个堡垒里面再出击,也就会稳固赢得胜利。

  这个剩下来的孩子最终胜利了,他不只是战胜了外在的敌人,也战胜了自己软弱的内心。他经历了惊涛骇浪,再也不怕任何困难和伤害。当阴云遮蔽了命运的时候,他自己成为了一颗发光的太阳,然后用光和热击碎了一切,他是自己的命运主宰者。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不是那个代表着失败和萎靡的剩下来的人了。他是胜利者,而且从此可以一往无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