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5-30 20: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10篇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北京时代文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林清玄,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一):一抬头,他便看见了月亮

  我向来读书不喜欢作者名号,除非是特意寻来某位作家文字来读。前些天得了一本林清玄老师散文集,却意外地发现从前自己特别喜欢的一阕词: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清欢。 初读时,便爱极了最后那句,所以一度我的微信名都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交朋友看眼缘,读书也一样。很多时候喜欢一首诗,一阕词或者一段文字,并不是因为在读到它的第一秒便明了背后的深意,而是当这些文字第一次在心底被轻轻吟出时便能感觉到它也是为你而作,并且会愈来愈坚信你们之间的“缘分”。于我而言,“清欢”二字便是合了眼缘。 林清玄先生也写清欢,比起我的乍见欢,他更多了些清欢难觅的感慨: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去面对自己的本心,在喧闹人群中寻得一味“清淡欢愉”,确是一道难题,但我想,林先生已然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清欢”,而这种清欢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他的文字里。 走在山间小路拈一朵熟透的朱槿花,游走他乡带一抔故地和着花籽的泥土,搬一把摇椅庭院里一边嗅着桂花香一边看书,循着木鱼声去小巷里吃一碗馄饨…… 当你自在地去生活时,自然凡事均会喜悦。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他写生活,写个人境遇,也写身边他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在传达一种心境,一种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旧保持本我,寻求内心清静的心境。内心真正平和之人,即使面对再浮躁社会,依然能从生活处处细节中寻得欢喜。林清玄是如此。他的文字隽永简单,贴近自然,很多人将其比作夏天里的一杯清茶清心肺。我却觉得那些文字更像是绵延不绝的青山,藏着曲径通幽处的禅意,亦有着浮云任来去的洒脱。 作家的心思总是敏感细腻的。漫步千里外的枫叶林,于他而言是为了隐藏在枫叶背后浪漫心情,寻找未知感动;爱吃豆腐于是看到了豆腐身上对一切食物保有包容欣赏态度; 嗜生吃苦瓜,便怀想少年时代惆怅往事叹美与苦并生……食即是思。 读林清玄笔下的故事你会发现他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寻找欢喜,觅得禅意。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这个时代的悲观者。他只是一个在世间一抬头便能看见月亮的有情人乾坤朗朗,情趣盎然。 去读一读这本书认识一下这个人吧。 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二):人活着,要像个人

  看完林清玄的散文之后,一时好奇跑到度娘那里看有关于他的介绍。在看到本尊的照片之后,一种人不可貌相的感觉顿时在心中油然而生。虽然那形象不免让我想起了电影《西游降魔篇》中黄渤的孙悟空造型

  还是当年钱锺书先生拒绝一位想要拜访他的读者所说的那句话经典。“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上面的那句话钱老先生自己说出来或许显得幽默风趣无比,从我这里讲出来未免显得有些刻薄。我绝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毕竟我得承认才情东西其实真心是与相貌无关的。虽然只是读了林清玄诸多作品中的一本,但是他的文字的确是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我。喜欢一个人的文字,看他的书就好,何必手欠的去翻找有关于他的八卦呢。

  说是喜欢林清玄的文字,其实还是更加喜欢通过他的文字所看到的生活方式,以及所感受到的生活态度

  即将步入不惑之年,近来时时反思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所想要的和真正应该追求的。金钱地位功名利禄固然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满足,但是似乎在追求它们的道路上我们忽略了许多周遭的风景,遗失了一些颇有滋味的东西。

  很显然林清玄先生所顾及到的风景要比许多人多的多。

  读书、艺术思考、聆听……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那份细腻与乐观的态度。时常听人抱怨自己的生活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所以没有什么品质,以至于在生活中难以寻觅到快乐与喜悦。其实对于生活喜悦的获得,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那样要简单。

  林清玄先生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最缺的东西有两样,一样是“从容”,另一样便是“从情”。的确,在当下这个焦躁的社会中,为求速度的我们不得不把生活的节奏一再的加快,纵使是这样似乎也难以获得片刻的满足,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当下的我们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生活的是否幸福

  人生的幸福的确就像是林清玄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是来自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事情

  或许只是一杯香茗,一道透着荷香的菜肴,一曲竖琴演奏出来的乐曲,一阵悠悠的桂花香气……

  生活中的喜悦与自得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以寻觅,只要你肯沉寂下来慢慢的去感受。那些看似细细碎碎的小事情、小物件、小感动中其实透着无尽的快乐。或许有人对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嗤之以鼻,认为只有不上进人才向往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不就是幸福的生活吗?幸福的获得,其实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复杂

  “人活着,要像个人啊!”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三):林清玄的美学境界

  林清玄美学三书系列是林清玄关于“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的清澈感悟优美描写

  对于美学,很多人都认为是非阳春白雪高山仰止的,但是,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生活美学的概念就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理解了。

  摘一段知乎网友对生活美学的理解——

  生活美学是什么?生活美学是现代人所热捧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国人心理这一块的认知并不充分,并不重视。所以当经济提升、物质充裕之后,人们刚刚开始关注内在的精神需求

  其实生活美学是近几年才迅速流行起来的观念,但往回追溯的话,这个概念的起源其实是《新周刊》提出的“生活家”概念的延伸

  而“人生美学”和“情感美学”则是对“生活美学”概念的延伸,即将对人生、情感的美好理解、美好寄托、美好需求等内在精神需求用文字体现出来。

  林清玄的文章,因为其文字表象上的美好和精神内核的美好两者兼备,所以,是最能体现这集中美学理念的文字。

  林清玄首先是个生活美学家,他对各种美的体验,首先是从对生活中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开始的。

  就像《新周刊》对生活家的描述一样:“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林清玄显然是生活家。他对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他朴素的生活美学。比如他对生活品质的这段论述,就是对生活美学的极好的诠释——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无懈可击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他对“生活美学”的理解,不仅有这种“概念性”的表述,也有很多来自实际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比如他在《凡事喜悦,自在生活》中提到的种种美好——

  真心相会则是,所有美好的古物,都是古代工匠性灵的说话,这说话穿过历史时空,贼光消失,性灵化为诗歌,只唱给有缘的人听见。只要我们静下心,不只用眼睛,我们就能与那些美好的性灵相印了。——《玩物上智》

  回来的时候,走过那还盛开着的金合欢,遇到路边那棵硕大的木兰,身心无浊意,山水有清音,这世界原来如是美好。——《雪三昧》

  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干净,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若与萝卜同腌,最为美味可口,绿白相间,十分美丽。——《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

  一路上走走停停,绕过瓦厝、樟湖,时常有动人视野出现。尤其到了樟湖的坳口附近,同时有三条彩虹出现,天上一道,山谷里也有两弯,在糅合着雨丝阳光的午后,有一种出尘之美。——《猫空半日》

  读小学的时候,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到一个身穿白袍的少女弹竖琴,琴旁置满了纯白的马蹄莲,那个画面令我为之着迷,那时候也没有听清楚竖琴的声音,但仿佛觉得“演奏音乐就应该像那个样子”,轻柔舒坦,有一种灵性之美。——《竖琴与法国号》

  广东馆子用荷叶糯米团,糯米中可有各种变化,咸者可以包肉,甜的可以包芝麻或豆沙,不管做什么,都非常鲜美,真是把荷叶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食家笔记

  对于服装价格与美学,因为打折而被混淆了。本来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精美服饰,买上少数的几件,却往往因为贪求便宜,而买了许多品质不是很好,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由于外在环境的打折,我们对于美的要求也随之打折,心灵也跟着打折了。——《季节之韵》

  再来是意大利,阳光像极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开朗强壮,但给人一种美学的感应,那时阳光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让我们面对艺术时真切清醒着。——《光之四书》

  茶的美学渗透到日本所有的视觉文化,包括建筑和自然的欣赏。不喝茶你永远不能知道日本。——《抹茶的美学》

  无论是对于美物(古董)、美食(荷叶糯米团)、美景(午后彩虹)、美植(野生兰花),还是对于美人(弹琴少女)、美服(精美的服饰)、美文(书中美好的文字),他都能有细致动人又透彻明晰的理解和描写。

  这就是对生活的深刻体悟,这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真诚,这就是“生活美学”。

  那“人生美学”是什么?

  首先,“人生美学”是“生活美学”在文学界兴起之后,人们对同样具有文字美感又颇具人文气息并对人生有深刻感悟深刻体验的文章的拓展定义。自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对“美学”的现实需要就上升到一个颇为明显高位。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产品,还是文学艺术作品,人们都希望是外在和内在兼具美感的。这就是美学对人的全方位影响

  对于“人生美学”,林清玄在《人生不乐复何如》中是这样体现的——

  “活在当下”也就是“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向痛苦”,在黑暗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淡然自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快乐地活在当下》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

  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因为一生里能这样地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一会》

  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生命最好的方法。——《一心一境》

  人生里的跌倒与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跌倒的价值是使人坚强,失败的意义则是让我们更珍惜人生。一个人如果学会跌倒,学会认识失败,等于是学会人生的一半了。不怕跌倒,不畏失败,就能生起一些从容。从容,是老天送给内心有空间的人最好的礼物。——《一生从容》

  生命中有许多非常重要,却一点也不紧急的事。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不紧急却重要的事》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中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几年的不如意事总合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常想一二》

  林清玄的“人生美学”与他的“生活美学”紧密相关,因为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所以,才能从生活中领悟人生的道理。“生活美学”更多的集中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现上,“人生美学”更多地展示精神领域的美感。最美的人生,是自我了解的人生,是时时有正向时刻,永远快乐地活在当下的人生。淡定而从容,才能从外在的生活之美,升华到内在的灵魂之美。

  最后是“情感美学”。

  无论是哪一种细分的“美学”,其相通之处都在于“美学”二字。美学的关键都是美的立意,美的意象,是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美学”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主题的“情感体验”。

  基于文学的任何一种美学,都不能脱离其文字美,这恰恰是林清玄美学体系的基础。林清玄的“情感美学”就是在美好的文字的基础上,展现其对父母子女之情、朋友之情、自然风景之情、文化艺术之情等各种事物的“欢喜心”。有爱,有情,有欢喜,于动心动念处,又能自然对之,平静观之,细心品之,从容记之。

  他的有情,是博大的有情,是辽阔的有情,是宽广的有情,所以,这种“情感之美”包容万物,且能在万物之中体现。

  在《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中,林清玄的“情感美学”是这样体现的——

  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万物的心》

  情爱,算是人间最浓烈的感觉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么不论得失,情意也不至于完全失去,自然也不会反目成仇、转爱成恨了。——《忧欢派对》

  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玫瑰奇迹》

  要温和的爱,这样方得久远;太快和太慢,其结果都是一样迟缓。——《不要指着月亮发誓》

  “生活美学”“人生美学”“情感美学”立体地组成了“林清玄美学三书”,林清玄的“美学体系”是他本来就有的,是他自身具备的体系,是他基于自身美好的文字所写的关于生活、人生、情感等不同方面的文章来自发体现的。所以“林清玄美学三书”不是人为的强加的概念,而是对林清玄美文的精确概括和精准定位。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很多发现美的眼睛。还好,林清玄不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还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以及一支善于描述美的妙笔,所以,如果你没有发现美,那么,先跟林清玄去认识美享受美吧。在被领进门之后,我相信,你也会对生活之美,人生之美,情感之美有更敏感的体会。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四):关于生活美学,林清玄怎么看

  我们选择的,其实都是时代替我们选择的。

  当你的生活变好的时候,生活美学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关于生活美学,这几年很多人都一直在谈,也有很多人被各种媒体的榜单选为年度生活家,比如蔡澜、李健、马未都、杨葵、孟非、林依轮、刘孜、夏雨、宁远、蔡颖卿等,关于生活家和生活美学,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于是,关于这两者的讨论也变得多了起来。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现在的所谓“生活美学”都是小资青年尤其是小资女青年们的“矫情范”,比如吃饭的时候拍几个精致的摆盘,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的袍子或白T恤牛仔裤,再加上一些绿植或多肉植物的出镜,平时出入的不是星巴克就是网红餐厅……这些所谓的“生活美学”,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略知皮毛的少女对“生活美学”的表象理解,她们的着眼点只是那个“美”字,而忽略了“学”。

  “生活美学”在以一种“女性化”“阴柔化”的片面方式流行,谈“生活美学”的也大多数是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虽然她们的广泛谈论客观上促进了“生活美学”的传播,但是也因此扩大了对“生活美学”的误解。

  “生活美学家”有很多都是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这说明,“生活美学”不单单是专属于女性的、只与“视觉美”有关的“小资范美学”。实际上,它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生活理念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的“生活美学”也就有所不同。“生活美学”是没有典型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美学”。比如蔡澜的生活美学是“任性”,蔡颖卿的生活美学是“知性”,李健的生活美学是“雅性”,等等。

  到林清玄这里,很多人会说,没有哪个媒体把他评为“生活美学家”啊。但是,实际上,我们看他的文章就可以发现,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品味,是完全称得上“生活美学家”的。

  林清玄的“生活美学观”,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求好的精神”。

  他在《求好》中说:“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也就是说,“求好的精神”就是“生活美学”的客观体现。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

  “生活品质”是人在生活方面综合素质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美”,更不仅仅局限于“价格贵”,而是在于,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尽量求好,用求好的心,去实现好的结果。这其中,就必须要对生活有真正的了解,有真正的热爱,不因为流行而跟风,不因为贫穷而妄自菲薄,在保持平常心的状态下,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在清醒客观的前提下,让不好的变好,让已经好的变更好,这就是求好的精神,就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生活美学”的践行。

  无须去争论“生活美学”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每个人都有享受、追求“生活美学”的权利,人人都想过好日子,人人都想展现一个好的生活状态,所以,对于“生活美学”的推崇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是国家实力和国民幸福水平的体现。

  而林清玄,恰恰是“生活美学”的优质代言人。

  在“油腻审美”依然比较流行的现代社会,“金钱=生活品质”这一概念依然深入人心。林清玄的文章,是能改善人们对“生活美学”的理解的。他推崇“清淡的欢愉”,提倡“人间有味是清欢”,要从“清雅食谱”中,体会豆腐、香椿、苦瓜、鲢鱼、白菜、馒头、面包、阳春面等日常食物的美味,也要能看到日光、月色、山林、泉水、古寺的美好,他说“家家有明月清风”,人人都能享受自然的快乐……

  说到底,“生活美学”就是能以平常心发现生活本来的美感,体会生活本来的快乐。人们因为追名逐利而忽略了很多生活中本来的美好,比如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地看一朵花,好好地看一朵云,慢慢地散一散步,静静地读一读书,细细地品一杯茶,诸如此类。这些很多都不必用过多的金钱就可以得到的快乐,被我们所抛弃,去追求那些喧哗而夸张的庸俗之乐,然后却说我们没有快乐可言。这其实是我们对生活的舍本逐末。

  回归平常心,保持求好的精神,然后,你会发现,“生活美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它其实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你越平静,越细心,就越能体会它的美好。

  而林清玄的文字,总是那么让人平静,淡然,从容,如果你想体会生活的美好,你想形成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妨就看一看他的书吧。

  《凡事喜悦 自在生活》读后感(五):我决定将它收作枕边书

  1

  第一次看到林清玄这个名字,还是在高中。

  那时候,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参考书,其中翻看最多的,是语文参考书,因为书里有很多文章可以看。

  就这样,遇到了中学语文参考书的常青树——林清玄。

  2

  林清玄的文字温暖,治愈,带着一点点哲思。

  很多人不喜欢林清玄,多是因为文中那股玄之又玄的禅理,又或是因为林清玄动不动就为各种小事感动——晒个太阳要感动,喝个茶要感动,吃个苦瓜要感动……

  其实,只要细细去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真的有很多感动在那些细微的到不足一提的事里。

  3

  或许是因为太过理性的思考,让如今的我们变得过于实用主义,从而失去了对平凡事物感动的契机。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不再有闲暇去看树下的蚂蚁搬家,也不再有闲暇为小区里桂花的馥郁芬芳驻足,甚至不再有闲暇翻一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

  难怪,会失了那颗常常感动的心。

  4

  捧起林清玄的书来,常常会惊讶于他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的一点点哲思。

  书中有一篇关于豆腐的文章——《先知豆腐》。

  豆腐是人人都常吃的,但是却没人吃到过豆腐里蕴含的道理。

  林清玄说道:“我们一直在吃豆腐,实在应该想象豆腐不只是食物,也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我想,几乎所有人听到这样一番言论,都会如丈二的和尚一般,摸不着头脑。

  然而,他在文章里娓娓道来:

……豆腐都是方方正正,外表很庄严,内心却很柔软,这就如同古代的禅师一样,表面上刚正不阿,心里面却是老婆心切……豆腐对一切的事物都保有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一种食物像豆腐,完全没有排斥的性格。它和鲍鱼排翅同席,不以为贵,与青菜萝卜共煮,不以为贱。在富豪的酒宴中与龙虾同烹,不以为喜;在穷人的大锅里与剩菜杂烩,不以为悲;与竹笋青菜做朋友,它不显露;与红鲟九孔结伴走,它不隐藏……

  以小见大,于生活的最细微之处,发现一点点人生的道理,这是心思细腻,对生活充满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的。

  5

  不仅仅是那些哲思,作为一个吃货,还常常被他所描写的那些美食所诱惑。

  《夏日小春》里,写道:“夜里,把青木瓜头切开,去子,塞进上好的冻顶乌龙茶,冲了茶,倒出来,乌龙茶中有木瓜的甜味与芳香,这是在乡下新学会的泡茶法,听说可以治百病。百病不知能不能治,但今天黄昏时的热恼倒是治好了。”

  这让我想到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小女孩梅在庭院里摘了新鲜的青木瓜,刨丝凉拌,就是一道佳肴。当时看电影的我,十分应景地咽了咽口水。最近网上看到一个云南的美食博主,叫做滇西小哥的,做了道当地的小菜——腌青芒果,始知这青木瓜、青芒果,还有这样的吃法。

  《家有香椿树》里,写道:“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把香椿叶剁碎,拌面、拌饭,加一点油、一点酱油,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我父亲小时候的老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香椿树。每每到了春天,姑妈们到我家来聚会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起那棵香椿树,说起那时候的美味——香椿炒鸡蛋,那带着童年记忆的美味,一直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心底。

  6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近期要把它作为枕边书,睡觉之前读一读,以补足自己不曾发现的生活之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