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10篇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一):找到人生的坐标

  如果说,当你读完一本导读类的书籍,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读其推荐的书,那么这本导读则完成了它的基本使命。要是它还能多告诉你一些别的什么内容,那简直可以说是物超所值了。杨照先生的《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则是这样一套物超所值的导读系列。

  说起杨照先生,缘于我曾在网易公开课上,偶然听过他对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评论。由于村上春树是我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因此,当杨照先生充满闪光点的评论,让我再次审视作家的不同面向时,我情不自禁产生了再读村上的冲动,也因此对杨照先生——这位台湾知名作家兼文学评论家的讲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不到时隔不到一年,相同的情景再次出现。当我望着手边正在阅读的《物种起源》、《梦的解析》和《资本论》时,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杨照先生文字的魅力,因为《人的哲学三部曲套装》——《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正是对上述三本书的解读。

  这套书并非如简单的导读本,将推荐书籍的故事梗概至多是故事背景,交代或缩写一番。合上书本,留在脑海中的既有书籍的核心观点,又有对同时期其他观点的衍生说明,并通过讲述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创作的相关性,让我们对于观点的诞生与发展,有着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引经据典,不仅介绍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充分发挥杨照先生对于古代思想史和人类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特长,从他的连珠妙语传递出他对于十九世纪三大经典著作的态度。

  有人说,杨照之于台湾,就像梁文道之于香港,陈丹青之于大陆。我觉得,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说,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定位或目标——“为人定坐标”。作为公知识分子的杨照先生,试图通过对三大经典的品读,让现代迷茫的人们重新找准人生的坐标。不过,根据我读完以后的经验,我建议可以先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了解人是从哪里来的,弄清“达尔文学说”、“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说”的差别在哪里。然后再读《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洞察真实的自己究竟有哪些不为日常所发觉的秘密,通过梦境所传递的潜意识,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了解了物种的进化,探明自身的欲望后,再阅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则对时代和社会的演变能有更深的感受。

  当我读完这套书后,最末一句话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奉劝诸君莫忘了马克思——一个点醒我们不要在别人所给予的观念和答案里安逸苟活的巨人。”掩卷沉思,我才惊觉,这不仅仅是马克思的思想见解,也是杨照先生想要传达的学术态度。如今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但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处在垃圾信息包围的时代。人们自以为关注几个微信公众号,就是获得了知识,然后在茶余饭后作为自己吹牛的谈资。何其可笑!感谢杨照先生,借由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的理路,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生活或生命的态度,寻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坐标。

  文/卢育涛 2016.01.06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二):重新认识马克思

  台湾杨照先生的《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一书,是本讲解、还原马克思的作品。而马克思这个名字,当年在冷战背景下的台湾极为敏感,与“通共”无异,因为一来马克思的理论是专门对付台湾等地奉为真理的“资本主义”,二来对岸的共产大陆正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大纛。对当时的台湾来说,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共产主义,而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则是赤匪的铁证,所以杨照开篇便述说他偷读禁书的冒险经历。当然,杨照这本书主要是探讨《资本论》,而不是传授在威权时代突破思想封锁的方法。

  马克思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异化”了人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使金钱主宰了人类。金钱原本是人类为着购买实物而存在的,但最后人类居然为了赚钱而赚钱。例如当下的中国,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炒房客们买房子不是要自己住,而是等房子升值之后再转卖出去,赚中间的差价。所以一边房价越来越高,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另一边房屋的空置率极高。这对马克思来说,就是“异化”了房子的用途。

  马克思强调人应该要过“不受异化”的生活,即要过“自我实现”的生活,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他在意的是“人是什么”、“人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人的目的是什么”,但资本主义使这些都被“异化”了,因此马克思提出强烈的批判。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弱势群体而写的辩护书,为当时被剥削的工人所写。资本主义一直在剥削工人,但劳工完全不自知,所以马克思为他们发声。因此《资本论》有明显的人文关怀的特质。他希望《资本论》能成为弱势族群的反抗工具,让资本主义不致于过度猖狂到使世界崩溃的地步。

  此外,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都受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比如“基本工资”的概念,就是源自马克思支持弱势的经济观点。设想一下,如果全部交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决定,恐怕工人连一分钱都拿不到。而现今世界各国的“社保制度”、“医保制度”等都全因马克思等社会主义者的坚持与争取才有,由此可见马克思之于世界的重要性。

  杨照一向在普及基本的观念和常识方面别有一功,书中的讲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具有浓浓的人道关怀,把马克思的思想鲜明且清楚地表达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由于他的坚持,整个世界变得不一样。

  2015/11/02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三):重新理解人与社会关系

  当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谁能给出一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解释,相信读了《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你多少能找到答案吧!

  很多少人都知道马克思,也知道他的那本《资本论》,但恐怕没有人能详细去阅读经典,《资本论》在资本主义萌芽期即看到其可能带来的浩劫,可见有超强的预见性。关于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既有经济学理论在支撑,又有哲学主张在辨证。杨照老师的这本书,实际就是潜移默化在解读马克思和《资本论》。既然,《资本论》可以改变人和社会的关系,那么有轮廓地阅读就变得很有必要。

  当然,《资本论》只有第一部是出自马克思的手笔,后面两部都是恩格斯整理出来,那么浩劫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呢?作者当然针对《资本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四个方面用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

  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更多是概括并分析《资本论》这套书,第三部分则是在讲述马克思这个人,第四部分就是马克思理论在社会中的应用。时代的改变,让我们不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和《资本论》,历史读法和现实读法的两种模式,看看我们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当然,还能让我们重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四):伟大的《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这个人相信国内的人们都不陌生,准确的说全国上上下下不管是会上网的还是不会上网的,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都听说过他。百度搜索“马克思”,相关结果约18,400,000个,这一天文数字就足以见证了他的知名度。《资本论》是马克思老人家的巨著,由此国内出版的和马克思相关的书籍数不胜数。但是估计大部分对他的认识还是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相联系起来,这虽然没有错,但是由于没有清楚《资本论》里面的推导过程,由此而来的相关理论也是模模糊糊的。这本《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就是针对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了解马克思而出的著作,本书作者杨照,研究专长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社会人类学,本书从马克思所在的那个年代,那本书,那个人,那些事这四个视角铺展开来。

  首先,本书第一部分——那个年代,讲述了马克思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但是讲解这些的时候作者把相关概念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离子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资本无国界这一小节里,通过举出“日产”品牌的事例来讲解资本如何做到无国界的,指出:“资本”追逐利益的原则,甚至超越了资本家。小节末尾通过马克思的观点来进行了权威作答:“马克思认为,用有国界概念的眼光看待资本,只看到一个国家境内的资本与资本家,这种工人运动永远不会成功。资本是超越国界的,资本家有一种源自资本本质的联盟,所以对抗资本家、工人与工人运动,也必须取得跨越国界的联合力量”。与此同时,作者后面也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后续讲解。

  本书的第二部分——那本书-《资本论》,在这一章节里面,作者尽可能以通俗经济学的口吻像我们讲解了这部大块头的精华,什么我们以前在政治书上或者新闻上有时见到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分配”、“价值公式”等名词都在这一章节里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作者在介绍《资本论》的时候,还探讨了马克思的写作策略。例如:“撰写《资本论》第一卷时,他选择的策略是从一个关于劳动和价值关系的假设说起。了解了马克思的思考和写作风格,我们阅读起《资本论》时的方式就明确了。

  总体说来,《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这本书是那些想要仔细了解马克思其人其书的人应该看的一本书,当看完此书你再去看原著的话,就不会感到特别难以理解和枯燥了,相比较而言还有利于进一步阅读。如果不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也可以看一看本书,看完之后相信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相关的概念时心中也会有一个轮廓,不至于人云亦云了。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五):异化的世界,堕落的世界 ——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了解却又不太透彻,而研读过并能把他的思想脉络理清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和传统观念里或者我们所知道的革命家马克思不同,本书中杨照先生从马克思其人及他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背景带我们认识一个不一样的马克思——哲学家马克思,指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哲学思考以及他对弱势群体工人阶级的人文关怀,更值得我们探寻。

  在文学作品里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还可以找到没有货币的生活。鲁滨逊只种植够吃的小麦,即使还有多余的土地,因为多出来的粮食没法出售,所以那时候人是不贪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没有货币的世界,但是就像杨照先生所说,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对我们的巨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如何回到异化前的世界,而是点醒了我们,让我们对理所当然的资本主义世界多一份质疑、对异化后堕落的世界多一份清醒认知,甚至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有没有更好的、更公平正义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我们需要了解异化的概念,杨照先生用“上帝”这一大家熟悉的来举例说明。作为人理想的上帝,异化后只能让人崇拜了,即手段变成了目的。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资本主义世界中还有哪些东西发生了异化以及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是交换使得使用价值发生了异化,物品成为商品,价格取代了价值,这一异化使我们忽略了物品本身的价值,过度关注其价格,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其次是货币,方便交易而产生的货币由于其可以储存和累积价值的属性,在成为资本发生异化后,反而成为人的主人,激发了我们无休止的贪欲,认为钱越多越好;由“商品——金钱——商品”的交换行为异化为“金钱—商品——金钱”的投资行为,多赚钱成为交易的目的,人成了守财奴;接下来是工厂制度与工资制度将人异化,人被生产工具所控制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活,真正为自己而活的时间少的可怜;发生异化的还有国家,国家和宗教同属上层结构中的意识形态,如同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由全体国民创建的国家虽然本意是保障大众的幸福,但是异化的国家却是代表精英、统治阶层,打着国家名号的未必是为百姓着想的。

  最为严重的是我们习惯了这种异化后的世界,忘记了人最初、最真实的生存愿望和理想。在这异化的世界中,在资本家的经济学盛行之际,马克思出于对弱势的工人阶层的关怀,而创建了《资本论》。《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经济学,它指出劳动创造价值,而不是资本家奉行的剩余价值是交易过程产生的,点出了工人被剥削的事实,并且指出工厂制度和工资制度是工人只能出卖劳动力的悲惨处境的罪魁祸首,而人在生产关系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其不同的阶级和阶级意识,国家、宗教、风俗、哲学、艺术等等同属于意识层面,这些往往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而工人只能被其灌输对己不利的价值观。

  马克思的《资本论》能让我们跳出惯性,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希望大家来聆听杨照先生对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精彩解读,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多一份认知。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六):《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我们将去向何方?

  今天,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学风靡全世界,原始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节节败退,整个世界也快速丧失了一个看待经济事务的重要关怀——在经济领域中,有没有、该不该有高于市场原则的公平正义概念?市场经济的今天,杨照先生的经典细读,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重温马克思思想,极具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处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大幅改变,导致过去的基本原则与是非准绳不再适用。马克思要做的,是从新环境中,找出新的符合公平正义的方法。《资本论》不是一本分析性的著作,而是一本讨论是非对错的作品。《资本论》既是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不是要解释现实,而是要解释这样的现实为什么会给人类带来这么大、这么普遍的扭曲与痛苦。

  《资本论》不讨论新时代要如何理解公平正义,找出公平正义的基础,而是集中讲了一件事: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得到公平的分配。分配,是《资本论》的核心。马克思经济学建立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考量上对于刺激生产、提高效能这套经济学不怎么在行。然而在创造一个分配平等的社会时,这套经济学就很有用。

  贫富差距的加大,这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书中还举了古巴的例子:由于受到美国的打压,几十年来,古巴经济成长率及工业化程度相对落后,可它的贫富差距却远小于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因为卡斯特罗相信,拥有平等的财富,是重要的国民基本权利。

  马克思先假设每一个人具有一套不可被剥夺、不可被异化的基本权利,经济学是为了要设计出一种在经济方面保障这些基本权利的思考。马克思经济学将工作视为不可异化的权利。一个人没有工作可做,是社会的堕落,也是国家的失职。全面雇佣制及全面就业,过去一直是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的基本信条。

  为什么会有“最低工资”?

  按照市场经济学,就应该没有这个说法。追本溯源,还是来自马克思经济学的坚持。劳动力不是商品,而是所有商品价值的创造来源,因而不能用商品市场的逻辑来对待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就没有劳动产品,也就没有商品经济。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维系劳动力的再生产。一个工人维持其基本生活,获得可以产生明天劳动力的温饱生活,就是工人所得的底线,这就是“最低工资”。

  我们现在放开二胎生育政策,解决劳动力的再生产正是根本原因。

  《资本论》是一套工人的经济学,一套从工人劳动角度出发的经济活动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马克思经济学必须将“剥削”纳入考量,设定一个劳动成果应得的报酬,并追究劳动者实际所得与其应得报酬之间的落差。

  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精神:不同阶级的人会对生产活动持有不同的利益主张,两者无法跨越彼此的阶级立场,找出统一的利益主张或运作模式。在这一点上,与市场经济学形成了极端的对比。市场经济学宣称自己是一套摆脱了身份与个人差异的普遍经济法则,其实,它是一套站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场,将资产阶级的“操控”与“剥削”合理化的理论。

  工作与生活是什么关系?

  读《资本论》里马克思对“工资劳动”、“工作日”、“工时”的讨论时,我们会读到他的那份悲郁,甚至是悲愤。工作变成与个人和生活脱节,但人却不可能和“工作”分割开来。于是,人实际上被矮化了。作为“工资劳动者”的部分越大,自由的真实生命部分相对就越小。而且等“工资劳动”的部分扩大到一定程度,我们也就失去了在“工资劳动”之余享受自由生活的能力。你存在,却没有“生活”,只是作为“工资劳动者”而存在。这种状态对工厂、对资本家最有利,因为你的存在所需也就会相应降低到只为了让自己活到明天,也就是只剩下“劳动再生产成本”。

  这不正是预言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吗?这在今天,已经成为有工作的人的常态,是一种应然的状态。

  本来生活是目的,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现在已被异化成工作是活着的目的。当然,我们可以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可退休年龄延长五年似已是板上钉钉,我们的“生活”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我们到底能活多少岁?退休的生活还有质量吗?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那套体系,需要远比现实中的人类高贵得多的精神,尤其是在政治权力的运用上。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外于资本主义的标准来让我们看待人生、看待社会,使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这套价值并非唯一,亦非必然。马克思思想刺激了资本家们设法修正原有的体系,以免马克思的预言成真,这在客观上有助于避免资本主义体系陷入邪恶的深渊。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吸纳了马克思的提醒与警告,做出了许多修正,才演变成今天的面貌。今天的劳动者拥有属于自己的基本权利,部分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

  马克思的预言与主张,使得资本主义没有走到那么极端,也就没有瓦解崩溃,这也是马克思的“失败”。但马克思的“失败”,却给了世界一个相对比较平衡、不那么残酷恐怖的修正版资本主义系统。

  马克思思想随时都立足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意义、什么是人的目的这一连串的哲学主张上。在经济领域中,最浪漫、最在意人的,并念兹在兹、反复强调对人的关怀的,就是马克思。

  文字指瑕:

  1.第042页,倒数第二行有“加杂”,宜用“夹杂”。

  2.第043页,第一行有“托马斯•阿奎纳”,脚注中为“托马斯•阿奎那”,应统一。第四行有“但黑格尔没有停留在这里,他的重点不在于出现实与‘精神’之间的差距……”,“出”前疑脱一“指”字。

  3.第097页,第二段第二行有“‘无代表,不纳税!’上。”,感叹号宜删除。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七):管中窥马克思——评《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先说一说这个系列。

  2005年,作者杨照先生在台湾“诚品讲堂”讲授“现代经典细读”课程。所谓的“现代经典”,是指对现代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书籍。本系列所涉及的三部书,是最早排出的作品。之所以先讲它们,是因为“这三个人(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的思想大幅改变了欧洲人的世界观,从而通过欧洲的势力扩张,感染了全世界。”可见它们的重要性。本系列这三本书,我想应是课中讲稿精华部分的整理。

  《资本论》、《物种起源》、《梦的解析》都读过的人不多,而作者在“为何及如何阅读经典”一文中,解释“为何经典是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时,将其归咎于经典书的二手、简化版本过多——看过这些易读的,就当做自己读过经典了。可谓一针见血。

  说是这么说,我也不会因此就先去看过三部原著再来读作者的三本书。《物》我已粗读过,《梦》我也愿意去读一读,但《资本论》这个大部头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动力去翻一下的。但我还是想知道《资》大概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选择读杨先生作品的原因。对本系列有兴趣的读者,也必有相当一部分和我一样希望藉作者的解读来了解这三部书。所以,此系列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作者本来就哀怨的“经典书的简化版”了。是不是有点讽刺?

  作为经典的细读,书中大多内容是作者思考的精炼,需要“稀释”解读,颇不容易。但有时为了说明问题,又举一些过于直白的例子,如手把手教你理解基本问题。就好像坐在堂下听杨老师讲课的,既有大学生、又有小学生,左右照顾不周。这种感觉,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所以,也不必被这三本书个性的名字吓到,好像“人的哲学三部曲”又是经典之上更为深奥的学术似的,只要感兴趣,尽可以拿来读。

  作为讲稿的整理,内容归类时难免有偏颇。比如“为何及如何阅读经典”一文,应该是这门课的开篇或总述。作为书稿,对整个系列的阅读及大多数人读书都具有指导意义。却因为文中以《物种起源》举例,便归入了《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一书。没有读这本的读者,怕是要错过这篇好文章了。

  再说一说这本《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

  或是为了出书,本书将46个主题文章分为“那个年代、那本书、那个人、那些事”4章。其实不分倒还好,分了反倒让人糊涂。比如第一章中的9篇文章未见得都和“那个年代”有什么关系,同有的特征却是主旨和其他文章不那么合群。所以把它们捏在一起,总有点凑合边角料的意思。既然我们谈的是对经典的感悟,总应该有点超脱性的。只要文中见得真知,散列也未尝不可,又何必拘泥于这些章节形式呢?

  和《小猎犬号》不同,本书并没有系统地解读《资本论》。读者会希望作者能够对照着原著进行导读,逻辑清晰比较省事。但以《资》的篇幅来说,要极概略的来授课,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本书重点在表述《资》中一些重要理论观点,以及作者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解读。但如前文所说,本书既有“价格是价值的扭曲,异化了人的欲望”这样的深入讨论,又少不了大量举例讲明什么是剩余价值。细读每篇文章,都可明白个七八。但要说能把这些散点系统归纳吸收,对原著没有一点理解,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因此,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本书是系列中最难读且最不易有所收获的。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资本论》既是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我想类似这样的观点对于一般读者理解马克思已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已体现其价值。

  序言中说,我们活在一个和过去很不一样的“现代”之中,有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规则与秩序,有一套新的系统重新定义“人是什么”。我很赞同这种说法。而本系列涉及的三部书,是我们认识、探索这个新系统的线索和指引。如果你已通读原著,可以将作者的观点作为深入探究的一个参考;即便未翻过原文半页,如果对这个世界还有思考,我也推荐读一读这个系列或其中一本。只当做对我们所处的时空或我们自身多一些理解也好。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八):入门级导读,《资本论》了解一下

  这本书也是我在逛知乎时看到的,一方面是导读入门级别,另一方面是杨照在序部分有写到自己面对一整面墙的未知语书籍时所感受到的敬畏和惋惜,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写这本书,就买了这本书。

  一开头,书中就有提到当时在台湾看资本论是禁书,于是冒风险一点点影印日文版的资本论看(整个过程很是地下工作的感觉,在当时的台湾也算很有胆量吧~)。后来出国后看了德语版等等,给我的印象就是作者是实实在在地把资本论看过很多遍的人。

  作者的立场是马克思是当时那个年代极具人文关怀,极具科学探索精神,勇气可嘉的人。简单的说,相当于提出了一个颠覆了所有人固有观念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类被异化了。原本作为交易流通工具的货币,反而变成了人格化的资本来操控人类,使得富人更加疯狂的积累财富(剥削工人阶级),工人阶级被愚弄仅为继续维系基本生活而苦苦挣扎却没有时间反思现状。

  作者对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做了交代,对马克思个人的伟大构思做了介绍,也点出了部分之后沿着马克思的构思提出自己观点的学者们及其著作。可以这么说,马克思个人构思的规模非常大。相较于现代科学的无限细化分工,各人专攻自己的那一小部分(马克思对此是此批评态度的),马克思提出整个系统,但是他仅完成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之后的学者们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及现在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在的资本主义,在作者的观点中是“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因为马克思的观点,唯恐被马克思预言成真发展到垄断等各种不可挽救余地以致被工人阶级推翻而进行自救的修正版资本主义。

  作者强调保持质疑态度和对底层群众苦难的人文关怀。书中对资本论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做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是不错的导读。可能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林黛玉。如果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对作品掉三捡四,抓出一处不合心意的便劈头盖脸的一通批判,只会显出自己的浅薄吧~以上是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等一系列思想观点或者历史事件,让你觉得枯燥沉重,我想可能是你最初接触到这些时“介绍人”的失职。而因为别人的失职,错过了对很多深刻问题的思考,真的是非常惋惜的事。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九):以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

  如果上完义务教育甚至更多的政治课却不加思考的话,很自然而然地会觉得着哲学世界在更替许多代以后,最终留下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对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是万恶的。绝大部分的人会觉得教科书里的便是真理,并未意识到那只是官方选择出来的无数种思想中的一种,这世间的思想流派并没有绝对的唯物和唯心之分,并且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与马克思的学说相差甚远。杨照先生于台湾出生长大,由于政治原因,在那个时代的台湾想正大光明地马克思原著可是不易,杨先生执着学习的精神值得敬佩,他自幼学习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从他的角度看马克思,自然与我们不同,此乃本书最大的亮点。

  本书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以及它们在现代的应用这四个部分来解析,这大块头的书籍如果仔细讲来可不是那么一本书的厚度,本书只是择其重点来讲解。书中以常人较为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说马列政治课常见的词汇解析,这些是理解《资本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有局限性,后期的政治活动影响了马克思对自己理论的完善,迫使他不得不站了出来变成一个革命家,虽然这是他较不擅长的领域。后人比如列宁等等,在他的理论之上做了进一步补充,提出了种种革命方针,因而后世多认为《资本论》是一篇革命理论书籍,并且相对于“哲学家马克思”更熟知“革命家马克思”,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国家尤甚。但不论是属于哲学、经济学或是革命理论,都不能动摇马克思和他缜密的学说在后世广为人知,这也是经典的魅力。

  台湾将资本主义经济学称为主流经济学,马克思哲学在杨先生看来,是一种敦促资本主义自我改进远离深渊的力量,由于它的存在,才能时刻警醒资本家,适当地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没有如预言般坠入黑暗的深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这也提醒我们,应该要多看看世界,多学习众家所长,无论认同的是什么学说,都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此才能换得更长远的发展。

  《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读后感(十):与马克思擦肩而过

  杨照先生认为,达尔文改变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改变了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改变了人和自身之间的关系,因此他选择了三个人的三本书作为人们考量世界的坐标,其中,《资本论》又因极其特殊的背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被列为“禁书”。遥想大学时代的他,“紧张兮兮、偷偷摸摸地一句一句读《资本论》”,真不禁要为这样的书痴击节。阅读《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杨先生对于真知的真挚的追求与热爱——“有多少美好事物,等着我们去触碰。若是我们不努力尝试进入的话,那众多丰富的美好,就和我们擦肩而过了。我们甚至没有机会知道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

  “工人无祖国”在原来的历史背景下被理解为跨国界的劳动阵营,但当我们转换时空,放在宏大的背景下去阐释的时候,作者提出,这是一个跨越了特定历史背景的命题,以资本的角度去理解,真正的解说是“资本无祖国”。作者以今天的跨国企业为例,事实上,已经无法以国籍、国家来精确定义这种跨国企业,那么,对抗这样的资本家也必须取得跨越国界的联合力量。换句话说,马克思100多年前建立的命题,比20世纪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说法更接近今天的现实。

  继之,作者淡化了世人眼中的马克思的政治色彩,从哲学家的角度对马克思进行了全新的打量,发现,马克思始终在呼吁人的真实性,让人可以摆脱“异化”,当自己的主人,追求、实践真实的生活。因为资本和资本主义,在他的眼中,是人与“真实”之间最大的阻碍。

  那么,《资本论》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其次,《资本论》原本的思想架构极其庞大、复杂,相对于马克思自己原本设定的6个讨论方向,他最终只对资本和工资劳动做出了详细论述。他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是没有给出完整答案,具体内容只能留待来者了。因此,马克思本人也曾说:“我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的“劳动”仅指工人的劳动,而将资本家视为“资本的人格化”,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的一个盲点。

  第三,如前文所言,马克思的思想辐射到百年后的今天也绝不过时,他对“工资劳动”、“工作日”、“工时”的讨论,其中的悲愤也是对今日和未来的预言。人生存着,却没有生活,只作为“工资劳动者”而存在。

  超越了经济学范畴、政治学范畴,杨照先生将马克思视作更高的哲学家来观望。“高度浪漫的理想主义以及更高的现实批判力量”。经济学领域中,最在意人最关怀人的、启发无数人从全新角度认识世界的、提供了弱势国家能够质疑对抗强权的普世价值的、点醒人们不要在观念和答案中安逸苟活的巨人,就是马克思。

  遗憾的是,我们是不是长久以来或者说延续至将来都要与这样的巨人擦肩而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