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间的盐(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间的盐(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31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间的盐(新版)》经典读后感10篇

  《世间的盐(新版)》是一本由高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一):让生活有趣

  这大概是我最近看的最有趣的一本书了!莫名其妙的笑常常让身边的人为之侧目,好奇不已:“你看了什么呀!笑得唝唝森(土话,音译,我也不会写,倒是对声音描摹到位,发音是gong gong sen,前两个字发第四声,第三个字发第一声)?”我便忍不住读给大家听。于是传来了一片“唝唝森”。 看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刷子李》《张大力》《蓝眼》《苏七块》《泥人张》《酒婆》《死鸟》……每一篇,只要看到题目脑海里立马能出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这就是作家功力了!因此,这本书中有些文章被选入了语文教材中。

  今天看《世间的盐》,觉得也精彩万分!作家高军将日常的所见所闻:礼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嬉笑怒骂,通过他敏锐的触觉、细致入微观察,描绘出一幅幅市井画卷。作家采用顺其自然闲话文体,把生活的味道体现淋漓尽致厚重的生活在他笔下显得轻松幽默,几句随意漫谈,或让你捧腹大笑,或勾起你温情回忆,或让你大呼人间有爱,或让你唏嘘不已,或引你念起旧情人,或使你释怀旧恨……

  古有为搏褒姒回眸一笑而不惜“烽火诸侯”的周幽王,今有为了搏美人妮娜一笑而化暗恋行动的秦大伯,他把年轻时最好的时光投入制造风扇事业中去,制造出大院第一台电风扇!当风扇送电后的那一幕,描写得真是精彩!! “坐在后面的马妮娜的布拉吉背吹起来,两条大白腿一览无余,马妮娜半屈着身子,拼命用手往下掩,可怎么也掩不住。这个姿态后来在梦露的电影中才得以旧梦重温。全院的人以各种姿态在半空中飞行,跟夏加尔的油画似的。凡手边能抱的东西,能拽的拽住,实在腾不出手的,拿嘴叼个晾衣服绳子也成。所有的人跟东洋国鲤鱼一样横着飞起来了。”

爱好文学却缺少天赋专写些淫词艳赋的余教授,和死了老婆儿子在国外的美容店老板老刘,让人看了欢笑之余又唏嘘不已。他们都属于空巢老人吧?一个宁肯把钱花在洗脚屋的小姐身上,觉得她们仁义;一个在捡到一只小猫后才感觉自己找到了彼岸,在人世的生活找到了一个理由。他们都缺的是关爱啊!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卖保健品的、做免费理疗的洗了脑的老人,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老小老小,老了就小了,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怀陪伴。所以,再忙碌,也别忘了给爸妈一个电话,回家吃顿饭! 为了艺术献身的也大有人在!很有些高更的架势!《我说了,他就会杀人》中三角眼、扫帚眉、斜眼的老薛看到人画驴便决意学画驴;别人说他没功底便收拾东西上美院去了,老婆孩子房子全舍弃;为出书省吃俭用……《上北京》中辞去公职离婚去北京大学读博的蔡大脑袋,离婚的理由居然是选修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东西深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读出来,别瞎耽误老婆”。执意上北京的理由居然是为了长寿!让人哭笑不得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二):世间的情趣

  早就听说高军是豆瓣上的红人,在出书之前早已经火遍豆瓣的南北,我本人就很喜欢高军的文章,这本《世间的盐》的面世,使我很高兴。 高先生是作家,也是一位画家,在合肥开了一间画室。他的文字画面感,描写的人物生动活泼细节上见功夫,总是寥寥几句就把一个人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

  《电风扇》是这本书的第一篇,文中描写得无比精彩细致,大量的生活细节,都是有板有眼,有日常生活经验,也有想象力和夸张。事情讲的是秦大伯制作电风扇的故事。先前合肥还没有电风扇的时候。从没有电风扇说到大街老百姓能看见的扇子:“土产日杂店里有卖铁扇公主芭蕉扇,三河的羽毛扇、油纸扇、团扇、折扇,还有一种草编的通草扇子,软软的,扇出来的风带点植物清香讲究女人有一把杭州王星记的檀香扇,晚上洗澡在盆里滴几滴花露水,洗完后换了拖鞋出来,坐在竹靠椅上,拿一把小檀香扇也不知是扇风还是看晚上天上出星星,怔忡半响,顾盼生姿。她在等天上起凉风!”你看看,这一小段无关紧要的话里藏了多少的细节啊,连檀香扇是杭州王星记的都确凿有声。

  读了这段,我的眼前就出现一个白腿白胳膊白莲少女脸色红扑扑的,头发还湿着在脑袋顶上挽了一个髻,脖子上散发出花露水的清香。她手里那把檀香扇的扇柄上就刻着“王星记”这三个小细字,手指甲上涂着红纷纷的蔻丹,细白白的手指头握在扇柄上,粉紫粉紫的扇子流苏忽悠忽悠,慢慢摇一下,再摇一下。这样的细腻的写法,就如同在画一幅色色生香的画轴一样的效果,令人叫绝。 《老刘和他的猫》的文中描绘的也是栩栩如生:“老刘躺在一块草坡上,看着小猫在四处蹦蹦跳跳,他的心情就有点像四月的天上云彩一样,柔和极了。老刘觉得自己想作诗。”我觉得这在这本书中写的非常精彩的。比如写他老婆杀鸡的一段就令人印象深刻,他老婆在街上被人把手机掏走之后,她就常年在腰上插把刀子,既能削苹果又能攮人。但她自小到大,从来没有攮过人,有点晕血,所以现在家里杀鸡都是请她拿刀先攮死后再放血拔毛的。鸡被她攮得稀烂,可见她把对贼的悲愤全转移到了这只可怜的鸡上。这只鸡死的时候,瞪着两只恐怖眼睛,把腿撑得笔直的。”哈哈,写的确实令人忍俊不禁

  从《世间的盐》里的文章来看,作者肯定是熟读诗书,明清小说、唐宋传奇、魔幻题材民国市井小说,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影子,加上亦庄亦谐的流畅行文,读起来相当过瘾,只是通篇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历史气息他笔下的人与故事充满智趣。他有敏锐的触觉,观察细致入微,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描摹得生动有趣。他俚俗掌故、吃喝玩乐、行走见识、家常咸淡、邻里小事,什么都可以拿来写,什么都可以拿来说;他似乎没有什么胆怯的东西,抓过来了就是十分有趣的见识;他兴味起落、挥笔飞白,都是文章,热闹里头自有真意趣在。

  所以说,他是继汪曾祺后,最富有人情味,最有生活智趣的文字。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三):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

  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 说实话,读高老师这本《世间的盐》,大多数时间是在等红绿灯,和下班接媳妇的路上。 每每读到一段时候,后面早已鸣笛声大作,我从后视镜里瞥一眼后面的车,自己嘀咕两声,大抵意思也无非就是“你们等着投胎啊之类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或许我这些‘恶趣味’也是拜高老师这本书“所赐”。 因为读到的这本《世间的盐》是五年以后的再版,所以在豆瓣上都能看到五年前的很多短评。四千多个短评中说什么的都有,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条。“小短篇的市井故事拉屎可好读了”;“语言多幽默的,笔下的人写得颇有趣,但经常戛然而止地收笔,意犹未尽,有点没拉干净就提裤子不过瘾的感觉”;“然而我最喜欢的是写江景,写山间鸟语,写素斋,写出了一派自在模样”。 总的来说,这三条短评也是我对这本《世间的盐》的大概感觉。至于其他的拿道德杠杆来衡量,拿其他大师比较,我觉得纯粹多余。写字本来就和读书一样,是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 是的,首先,这应该是一本纯消遣的书。如果你想读一本有趣的书,不妨一读。田间炕头,厕所马桶,都能有足够的时间读其中的一篇。你不必非得想出里面讲了什么大的道理,只要你蹲在马桶上时,有一种舒畅的畅通感,那也便足够了。所以,“拉屎可好读了”,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标签。 当然,《世间的盐》是一本高老师发表在豆瓣上的许多文章的合集,这么多篇文章凑在一块,难免就有不畅快的时候。毕竟,人生在世,你也不能保证每一天吃的盐正合适。吃得少了可能便秘,吃得多了或许拉稀,有很多篇故事,写人写事都很有趣,但是最后高老师却经常戛然而止地收笔,最后文末,又加一句读起来似乎还有无尽故事未说的话,这真有点“没拉干净就提裤子不过瘾的感觉”。 “写出一派自在模样”或许才是高老师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目的,毕竟高老师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对高老师写灯光月光意境特别有印象。至于原话是什么样的,我早已记不清,毕竟读这几章的时候,我正肠胃不好,蹲在马桶上,脚都麻了。 当然还有印象的肯定是,高老师对吃的独钟。比如连一碗米饭,高老师都深有体会。“晚上煮的米饭,放到午夜时分,正好凉透了,米粒慢慢变得有一定的韧性,咬在唇齿间有一番小小的挣扎,细细咀嚼之后会泛出一种清甜……”写《胡适一品锅》的时候,说道烧菜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罢了……写《花生米与鱼》的时候,写道,如何使鱼皮不烂,“要热油,温油粘锅”;如何炸一盘花生米时,又说,“冷油下锅,小火翻炒,炒的噼里啪啦的时候,不要急着端下来,……等花生在锅里不响了,立刻关火,晒凉”。 书中写吃的,详细极致,定然不会是从菜谱上抄下来的。写到这里,我才恍然,或许,我人生中少的趣味,正是少在这吃上。 好吧,我去炸个花生米。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四):一个吃货的自白

  盐嘛,食物调料品;世间的盐,则是生活的调料品。

  之前看过《橄榄成渣》,所以理论上讲应该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所免疫,可是再读《世间的盐》,还是难免心中荡漾。嘻笑怒骂、娇嗔痛哭、吃喝拉撒、家长里短、甚至鸡毛蒜皮的屁大小事都拿来写,酸甜苦辣咸,也真是难为他对生活观察的细致。

  读高军的文字就像是和一老者拉家常,忽而东忽而西,也没个定数,经常就给扯远了。好在这老者记性不错,终归能找补回来,还不失时机的参杂些观念在里面教育我们:你们现在看的都是老子玩剩下的!书封上说,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些,这行文也真是通俗不做作,吃喝拉撒真性情,也算是当得起有趣二字。

  在我看来,最有趣的就是作者应该是一个十足的吃货。

  吃货的潜质初露端倪是在《春风化雨》,他被老师重点关照成绩进步“神速”,其实也只是勉强及格。当别人劝他老师费这么大精力带一个差生划不来时,老师气的吃不下去饭,结果老师买的包子都被他给吃了,典型的只记吃不记数,不蒸馒头口气,也忒没心没肺了。

  光有潜力这还不算,吃货的本质在于对吃的极度渴望。在《鼓浪屿丐帮圆桌会》中,他真切体会到人饿了,就无精打采的,只有看到吃的才两眼放光。看人家咀嚼肌上下扯动,自己的喉结就上下活动。这也太有生活了,简直就是把人前的羞耻布揭掉给人看。

  吃货的本质还在于对于吃本身的观察。在《扬州乞丐》中对人吃相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我从天花板往下看,每个人脸上都鼓起一个大包,吃哽住了,立刻灌一大口水,眼珠子鼓出来有半寸,拍前胸抚后背抬下去,嘴里还叼着半个蟹黄包子,呜哩呜啦的也听不清说什么。饭店里每个人嘴里塞着一大块包子正在嚼,四周回荡着一种怕人的声音,全像饿牢里跑出来的死囚犯一样,眼睛里冒着绿光。用胳膊肘圈住一笼包子,你看他一眼,他马上瞪回来,以为你要抢他的包子。”看到这,我分明能感到自己置身于扬州的富春茶社,就看到眼冒绿光的作者在叼着包子瞪着我。。。

  吃货的本质在于敢于面对自己就是个吃货的内心。在《西瓜谱》中,作者能对一只西瓜发誓,也是没谁了。“我对天发誓今年一口西瓜也不吃了,再买就是猪!”你看这誓发的,一点诚意都没有,他不可能不知道有些猪吃的那也是相当不错滴。奈何馋涎不由人啊!吃了家乡的马陵瓜,感慨着“口福好成这样,真是惭愧!惭愧!”看的我大夏天的吃不着真想打他啊!这种心理和他看到朋友在摇嘴咋舌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一齐涌上心头是一样一样滴!

  吃货的本质还在于无论到了哪都能发现好吃的。去黄山偷老乡火腿做火腿香菇炒菜薹,火腿炒笋子;到奎湖就偷鱼、顺藕、摘菱角;到巢湖要吃银鱼蒸蛋和瓦罐炖汤配锅巴;在水文观测站,人家女生和他谈感情,他谈到的却是镇上馆子里的油炸麻雀;在皖南时因红烧鸡和大厨打架、又因为胡适一品锅而相逢一笑泯恩仇,这种事不是24K纯吃货一般人是做不出来的吧。

  所有真正的吃货都不会只满足于寻找吃的,而是在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食。红烧老鳖要放腊肉小火慢炖;油炸花生米要冷锅下油小火翻炒;烧鱼要先煎后烧放调料;卤牛肉要地道的黄牛肉;素鸡要用百叶自己卷制;鸡蛋要自然得新鲜。即便一碗简单的白米饭,作者也能分出个高低好赖,说是一个吃货总结的经验,在我看来就是作者自己总结的吧,哈哈。作者一连吃了三大海碗的米饭,撑的眼珠都瞪出来了!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吃的饭,真是惭愧!什么叫语言乏味?在美食面前,除了吃以外都是废话。

  哪怕形象全无也不舍美食,作者从始至终也没有说为什么会成为一名地道的吃货。只是在《花生米与鱼》中借朋友的事迹说道,吃是一味疗伤的好药。我不知道作者是否也受过心灵的创伤,只知道认真起来的他也会感性而哀伤:

那时我以为书读得越多,我就可以走得越远,似乎有无尽的原野正在眼前展开,有无数新鲜事情等自己去体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就是自个儿心里觉得有。

  我犯浑的时候也会思考一些比如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没有答案的问题。生活消解了文字,文字却记录了一切。人就像一只苍蝇,年轻的时候以为飞的很远了,到了一看只不过在天上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起点上来了。生活循环的无解,吃或许能给我提供一种答案,就像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是想让生活更有趣些。

  当然,盐很重要,有趣也很重要。

  《世间的盐(新版)》读后感(五):平凡生活中

  《世间的盐》这本书一到,我就被他的封面吸引了。

  《世间的盐》是风行水上的“故事集”,一个个小短篇,写人写事,诙谐幽默神出鬼没,娱乐性欣赏性兼具。大家都说风老师文笔好,这是当然;但我读这本书,深深被作者书中所描绘的画面感所吸引,怎么读都觉得像逛画展,一幅一幅的,每个故事自成体系,充满画面感。

  《世间的盐》前半部都是这样的世间图像,有形有声有光,好看极了。后半部分比较杂,有类似读书笔记/随感的,也有生活随笔,还有写画坛名流的。写名人的那几篇我不喜欢,因为总有仰视的感情在,同时有些不知第n手的八卦故事,就没有之前写人间故事那样挥洒自如。我对写名人文章的一贯态度是要俯视,起码必须平视,但凡抱着艳羡赞叹的心态去写的,出来都是董桥体,读不得。当然,风行水上的写画法并没有那么不着边际地抒情赞叹,他还是画出丰富细节的。

  要说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批评,那就是书的整体性了。看画展也是要有主题的,比如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旧金山德扬博物馆办的奥赛珍品展,前后两部分有非常鲜明的主题——印象派的兴起、发展和演变。虽然那么多画家,那么多作品,展览本身却有一条明晰和确定的主线,这一幅画必须和那一幅画出现在一起,才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世间的盐》这个大画展,每一幅画都能独立成展,都自有特色趣味,然而整体却没有一个必然的走向把它们笼络成型,尤其后半部更是涣漫,非常可惜。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处是《爱猫大老黄》里,写到小猫之死,结尾他只说了一句:“后来,我就不养猫了。”这句话让我大恸,因为感情一旦养成,便不易割舍,所以,人生在世应当尽量别给自己增加额外的感情。我一直不养猫,也是因为如此。

  本书《世间的盐》作者文白夹杂,非要说的话,九分白一分文,刚刚好。读上去就是个有文化的人跟你唠家常,他有一肚子学问,却不想用学问来吓唬你,只给你漏一点儿学问,讲最容易理解的那些道理。听着听着,你也觉得,哦,这个我懂了。虽然实际上可能我并不懂。

  最后我想赞美一下风老师文章里的诗意。《江边记事》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篇,主人公和杨小梅在长江之上,星空之下那一段,真是写得辽远清旷,美极了。那篇《奎湖》,他写自己躺在水上,在菱角与荷叶包围之中,看紫罗兰色的天空,我不知怎么想起王小波,想起少年的他在云南的山寨里,在月光下用蓝色墨水在镜子上写诗,写了涂,涂了写。他们都是骨子里的诗人。

  管他平日如何,能在生活中发现乐趣滋味,不就因为有了这些动人小故事吗?所以盐在世间,书在手中,读起来真舒服。

  是一本让人心情放松的好书,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