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演员自我修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演员自我修养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演员自我修养的读后感10篇

  《演员自我修养》是一本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一):人生如戏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

  此书购于丙申一六年正月十四,2017年6月3日星期六读完。和之前基本类似,都是读读停停,没有什么计划,也不讲究学到了什么。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看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那个时候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这样的一本书。觉得很是好玩,最早的时候还觉得是一样电影道具而已。之前在逛京东书城的时候看到了它,因为是重版的致敬珍藏版,封面选择了周星驰电影中的样子。一时手痒,便将这本书买了回来。

  我嘛?本身并没有学习过表演,也没有学习过编剧,甚至在舞台上表演也是极少的几次。买这本书回来纯粹是为了好玩。但开始阅读之后却发现我一直坚信的读书道理是没错的。读书应该读的杂些,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总有启发的东西,也有引起思考的东西。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便是全书开篇第一句话。有着当年第一次见到天都峰的心情和气概。这种开篇的定调见过不少,不过想这等平淡之下却峥嵘毕露的不多见。我们常说活出自己就好了,不必在意其他的东西。又有几人得?做一件事,只有做不好的人,没有做不了的事。事在人为,事在人所不为。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情感记忆和全书后40页。因为我本身没有学过表演,那些针对表演的详细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那种在舞台上怎么去调整自己的方式却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

  人生如戏,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总有需要表演的时刻和地方。哪怕学不会,了解一点也是极好的。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心情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心里厌恶的脸上要欢喜,心中欢喜的脸上要不动声色,心中无奈的脸上要奉承等等。活着是不容易的,生活是无奈的,每个选择好好活着的人都是英雄,相比活着死亡是那么的无力与懦弱。

  最后的四十页提到的主要是内驱力,连续线,最高任务,潜意识。我觉得不仅仅是表演,很多事情都需要这四点,都会用上他们。内驱力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础,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不想做这么一件事,那这件事对于你而言是多么的令人生厌啊,做好怎么可能呢。连续线用通俗的方式来说便是定制一个个小目标,一步步完成。就像很早之前的那个鸡汤小故事,一位马拉松健将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自己成功的秘诀便是提前将马拉松赛道逛一圈,沿途将赛道分成一段段的,这样在比赛时以一个个阶段性目标为成就,这样不仅让漫长的比赛变得有趣同时使内心有着成就感。最高任务自然便是指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我想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这样的,哪怕嘴上说着成为最好的自己,可心中眼前总有那么一个标杆,自己想要超越或者成为的那个人。潜意识是个奇怪的东西,不可控却时时出现,不可描述,想知道为什么自己去百度潜意识吧,等我将买来放了很久的《梦的解析》《荣格自传》《自卑与超越》三部经典心理学著作拜读完毕后再来好好说道说道。

  整本书值得一读,当然阅读的过程并不轻松。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二):《演员自我修养》个人短评

  《演员自我修养》,[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刘杰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斩!(初次知道这本书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拗口的名字,是源于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所谓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严格说,只有斯坦尼的表演体系是最为完整系统的。斯氏的“体验艺术”,糙点说,叫“上身派”;布莱希特那派,可以叫“出窍派”;梅兰芳那套,应该算“合体派”。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罗列,而是以戏剧学校师生对话形式写就的日记体著作,“托尔佐夫手把手教你演戏”,每一章围绕着表演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记叙和探讨,似乎我们也在与戏剧学院的学生们共同成长。从肢体动作的控制,到舞台任务的处理,从情感世界的体验,到精神层面的认识,逐步让人更加理解表演这门艺术工作。本书虽然以对话为主,但在一些情景描写中极具文采和生活性,比如情感记忆一章中对车祸的描写,交流一章中对年轻女孩和未婚夫吵架的表述等。不少年轻演员似乎不知道演员这个职业究竟要干什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此有着很宏大的表述:我们需要无限宽广的视野,因为我们要演出我们这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剧本。传达地球上所有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我们的使命。演员不仅要能塑造当代的生活,还要能塑造过去和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观察、推敲、体验和专注于情感的原因。)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三):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之所以会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喜剧之王》的影响。

  那个时候我才念初中,刚出道的张柏芝通过饰演柳飘飘一角成为了我的女神。

  当年带点婴儿肥的张柏芝,穿着周星驰的衬衣,坐在窗台上的画面,是永远定格在我脑海里的经典。那个时候想象以后要是谈恋爱的话,会问女朋友要不要抹唇膏,不管对方要还是不要,自己都会把唇膏抹在嘴唇上,让后吻在对方唇上。因为电影里张柏芝就这样做过,我觉得好浪漫。

  于是开始攒钱买书,前几天终于攒够了钱,买到了这本心心念念的《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天下足球》强烈推荐,《喜剧之王》同款。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许多领导肯定偷偷看过这本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认为:演员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要生活在形象之中。你看每个落马贪官落马之前的讲话视频,个个都是孔繁森附体。现实中我也遇到过坐在台上慷慨激昂谈奉献的领导,说得老子差点就信了。也许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说的话,他们在用尽全身力气去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要让台下的观众认可这个形象,他们自己先要相信。

  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会演,每次我喝酒喝不克了就会埋头摆手。也许是每次的动作都太一致,所以给人造成一种有预谋的假象。

  其实我是真的喝不克了,这些动作完全是潜意识做出来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在书中描述了这种现象:在我们最简单的动作、欲望、问题、情感、思想、交流或调整中都包含有某种程度的潜意识。

  各位朋友,下次在酒桌上看到我这个动作,就不要再劝我喝酒了。还有在球场上看到我被撞到地上滚几圈的朋友,也不要以为我是假摔,踢个坝坝球,我有必要假摔啊?观众都没得!

  好了,话说回来,书里的大部分理论我是相信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到一种表演上的难题:有些演员对自己天生的一些局限没有充分认识,他们试图想承担超越他们能力范围的表演。比如喜剧演员想演悲剧,老年人想演年轻人,性情简单的人想演大英雄等。这样结果只能是强自己所难,自己也会感觉无能为力,动作免不了很机械,饰演出来的角色也会是呆板僵硬的。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超越他们能力范围的表演呢?这几年,这种表演被称作“装逼”。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还是真实一点好。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扮演好自己,你就是明星。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四):随意写写,个人看法

  这书还是挺有意思的,讲述了表演需要的种种基本要素和技能要求,我,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或许看不出众多作品里的种种技巧,表达,只知道,能让普通观众产生共鸣,与你同喜同悲,为你的情绪拉扯而撼动,这般,演员是成功的,表演是成功的,作品是成功的,对观众来说,看的舒服,看得入戏,大约是基本要求,

  就我而言:我个人比较喜欢那些内敛细致的表演方式,或许会被他人更动态的方式抢一时眼球,但这种表演方式更值得细细去品味,翻来覆去琢磨,分析,有如润物细无声入你心扉,

  在另一方面来说,我觉得,表演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而一个艺术作品讲究完整性,是整个作品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人过度出彩,掩盖了其他所有的光彩,那这个作品还能算成功吗?若出彩却不掩他人光辉,而是共全了作品,我会更喜欢这个作品,

  有些人过度在意肢体语言去表演,就容易套路化,模式化,观众看看也就过了,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我更喜欢细腻注重内心表达的表演,演员的表演融入作品,提升作品,不太喜欢,过于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表演,浮夸风,这种风格只在特定的作品会比较实用,其他地方,个人不喜,

  总的来说,演员离开种种要求和技能,至少能让观众跟着表演感觉走,跟着作品走,让观众有惊喜,有好的观影感受,还是很期待的,你们表演的感觉,期待你们的呈现,期待你们的作品,表演的路很长,慢慢来,慢慢走,慢慢琢磨,

  后来又想起一句话,不得不补,表演者的表演,表达,不应该太满,一定的留白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是需要的,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五):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要想网红做得久,就得多读几本书

  作者:荣振环

  朋友和我聊起网红。

  她是各种羡慕嫉妒恨啊。

  长得好看的,拍个pose,货就全卖了。

  长得性感的,直播个睡姿,钱就赚了。

  口才好的,随便吐个槽,就能融资;

  长得丑的,只要不要脸,就能世界闻名。

  ……

  网红太牛了,满足她人生的最高追求,好吃懒做,纸醉金迷,不劳而获。

  真是这样吗?

  非也。

  好的网红都是爱读书、会读书的。

  api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

  奶茶妹妹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钓凯子成功;

  再不济,网红常青树凤姐,好歹也是老网红了。你知道吗?她从九岁就开始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刚出名时凤姐都是看各种情感类、人文类的杂志书,例如《知音》《故事会》。

  读书,给凤姐带来强大的自信。她放言:“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知耻近乎勇,知无耻近乎神勇。凤姐就是凭借彪悍的神勇,靠这种这种无坚不摧的自信,成为长盛不衰的网红。

  所以,不要以为网红好当,常红的网红好做。

  其实,网红是最好的演员。

  套用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的名言:“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做好网红,首先要是个演员。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演员的自我修养》是必须要读的。

  本书提到一句特别有启发的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这句话套给网红,套给生活中的你我,都具有颇大的启发意义。

  真正的网红从不把一个小角色演小,而要演好;

  真正的人生从不把自己的角色看小,而要看好。

  这里我要说一个例子:吴秀波,作为大叔级才红的演员,他的故事颇为典型。

  1984年,吴秀波不顾父母的反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作为铁路文工团的代培生,与傅彪、张秋芳等人,成为84级表演班的同学。在样就读期间,吴秀波被查出患了肠癌,因此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治疗,在被割去40厘米的结肠后,才发现是误诊。

  生命跟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让他有了“死过”的经历。所以,后面的所有人生都是赚来的。

  于是,他很任性地放弃铁饭碗,做歌手,做了很多次老板:酒吧、饭馆、服装店、倒卖外汇……后来又做会歌手,迫于生计,做刘蓓的经纪人,并在其鼓励下重新做回演员……

  经历给了吴秀波好演员的底蕴。

  他说:“平静与愉悦是作为演员最好的心态,我要想继续演戏,依旧会追寻这种心态”。

  有人问他怎么看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他想了想说:“工作是自己的事,出名是别人的事。”

  他是如何对待工作的?关于“萌叔”吴秀波,坊间有各种传说:

  1、他不吃饭,只吃过水的绿叶菜,从 176 斤减肥减至 122 斤;

  2、他演戏“玩命”,《黎明之前》里手砸方向盘砸得手腕骨裂而浑然不知;

  3、《剑蝶》里从四楼往下跳时威亚没拽紧又折断手;

  4、演《人山人海》演得医生说他胳臂险些就废了;

  5、他还有一个外号“哲学波”,是因为一聊起来他就滔滔不绝讲述人生感悟,玄妙费解的话语宛如哲学家。

  比如,他说戏子:

  “戏子,是戏的儿子”,“戏剧不仅让你看见人性的得意,也要让你看见人性的悲剧,让你看见人性有多残酷。”

  O,当人有了休养,年龄不是问题,红也不是问题,这个适用于演员、适用于网红,适用于你我。

  人很小,但是世界很大,互联网很大。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真正的网红从不把一个小角色演小,而要演好;

  真正的人生从不把自己的角色看小,而要看好。

  更多精彩书评,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

  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

  欢迎朋友们把好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传递书香,共享智慧。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六):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星爷的《喜剧之王》。作者康斯坦丁·斯坦尼撕拉夫斯基名字太长了,一直记不住,后来搜了他的英文名,才发现英文名比较好记:Konstantin Stanislavski.

  原以为这样的专业书应该很难读,翻开书,最先读到的序言确实如此,十几页长,讲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幸亏我读了几页序言,就跳过直接看正文,才没有错过这部经典。

  正文部分是以日记形式,记载了一个演员成长的过程,非常直白。书中很很多精彩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

  1. 一般的演员习惯去臆想角色,而不是去体验角色。比如,想表现角色焦虑,就在舞台上搓手,走来走去。因为演员表演这些动作时,本身没有对应的内在情感,所以看起来非常不自然,显得做作。并不是每一个人焦虑时都会有这样的表现。Stanielavski强调体验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思想。假如你现在是这个角色,你的自然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你会想些什么?当演员在体验这些角色时,潜意识会自动做出一些自己都注意不到的动作,正是这些细节让角色就在他身上复活,不再是一个让观众看着别扭的角色,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2. 演员必须有丰富地想象力。如果让你表演一个开门的动作,你会怎么表演?直接过去一把把门关上,还是怎么样?同样是关门,有不同心态的人,会完全不一样。假设你是忙了一天回到家,你会“啪~”地一声把门关上,就不管了。如果是你在屋里跟人说悄悄话,你会非常小心翼翼地把门关上,尽量不发出声音。做动作最简单,也最困难。做动作时,你要假想一个故事,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这个故事中。

  3. 有的演员可以把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控制很好,他们观察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该有的动作,然后刻意模仿,在舞台上再重复出来。这样的演员只能被称为“演匠”,因为他们技巧很高,但没有创作。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七):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因为看周星驰的电影,曾经把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挂在嘴上。

  当有一天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觉得,是的,我要看这本书,但是买这本书的时候美人鱼正要上映,我还没有看这本书,就先去电影院为星爷贡献了票房,电影就不说了,非常棒。

  星爷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明星,他的所有电影我都喜欢看。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到努力的星爷,一个天才的演员。

  一口气读了这本书的前八章,真的是很有意思,虽然写的东西我无法全部理解,毕竟我也不是一个演员。也无法去实践这个理论,但是里面有很多的人生感悟却让我动容,戏如人生,演戏,或许是另外一种人生,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需要自己去演绎的。

  等到了后八章的时候,毕竟专业跨度大,又无法实践,我一度看的很乏味,我不是一个演员,无法体会学到东西的那种快感。但是我今天看完了,并且为我的无知感到羞愧,可能就是那个意思,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你读的好书,每个人都能学到自己的东西。

  喜欢作者“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生活态度和事业追求。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这个书,看起来没什么用,我说,我是很喜欢去了解各行各业的,just curious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八):其实我是一名蹩脚的演员

  毛姆曾写道:“为了使灵魂安宁,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因此我日复一日地走上讲台,并走下讲台。

  成长在信息互联时代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身在此处,思想在“异处”的忠实拥趸。专注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去抢夺。

  于是每当走上讲台,我都不得不激活自己的表演型人格,调动全身的表演细胞,创设一个浸入式的互动学习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被带回课堂,带入知识的海洋。可若是这样,却仍有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那么这种对于我演技的否认与知识的漠视,就很难不上升到对我个人不尊重的层面上了,并从而导致我的情绪失控。尽管学生往往是这愤怒情绪的“受害者”,但诚如王小波所说,我的不满,实际仅仅只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就这样每堂课后我都要收到一纸鉴定报告:演技拙劣,知识无趣,回炉重塑!

  仿佛如舞台一般,讲台清晰地将教室分割成两个场景,我与学生在台上台下各司其职地扮演着彼此的角色。他们技艺精湛地演绎着各类主动放弃话语权的看客,那眼神中的迷茫和心不在焉时常令我自愧不如。

  可如果说走上讲台还仅仅只是让我直面自己工作的无能,那么走下讲台便彻底将我推入一个失语的尴尬境地。不再受限于课堂的学生们,带着未来主人翁独有的朝气从学校中鱼贯而出,立即重夺话语权,渴望表达一切。这课堂内外的巨大反差让我有着极大的不适感。

  失去了讲台保护的我,如果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学生面前,光是想想就不寒而栗。毕竟我们都深信哪怕片刻的无聊和沉默都是难以忍受的酷刑,我们必须要说些什么?“说什么?定语从句?过去分词做后置定语?还是高考改革?不,别说这些。你已经离开学校了。想点学生们感兴趣的吧,一定有共同话题的。分享点人生感悟?该死这辆公交车开得真慢!好吧,我还是提前两站下车吧,或许这样就不尴尬了。” 我故作镇定地跟学生挥手道别,如释重负地挤出公交车。但我那轻盈的步伐还是将我之前的局促暴露无遗……演技拙劣,不善交际,鉴定完毕!

  看来还是独处更适合我吧,可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没法忍受自己。就像伍迪艾伦说的那样:“我永远不会加入一个允许我这种人加入的俱乐部。”为了让我不那么讨厌自己,多数时候我都必须演成理想化中的那个我,只有这样,才能跟自己和解。

  当人独处时,他的言行举止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些自艾自怜的表演成分,更何况是当他被注视……可惜我既“骗”不了别人,又“骗”不了自己。因此,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其实我是一名蹩脚的演员。”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九):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有一种书,尽管如雷贯耳,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找来读。

  比如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这种大部头哲学巨著。

  再比如说,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里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哲学巨著之所以被束之高阁,主要是因为哲学和思辨的乐趣门槛太高,内容太抽象、太枯燥、太蛋疼。简言之,是装逼有余,娱乐不足。

  《演员的自我修养》却不然。自从周星驰用真功夫把演员的自我修养淋漓尽致地搬到荧幕上,观众们压根就没有必要亲自去读《演员的自我修养》。

  人生如戏,在生活的舞台上,其实人人都是演员,扮演着很多角色。每个人所饰演的角色都处处转变,时时切换: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孔老夫子一辈子都在教我们演好人生这场戏。

  作为一个怀有强烈好奇心的、靠读书吃饭星爷粉丝,二郎当然忍不住想通过《演员的自我修养》,亲眼窥探一下星爷的心路历程,去深刻学习一下,什么叫:

  1 随时被附体

  演技好到让人以为是被鬼上身了,是演员一项重要的自我修养。星爷在电影里,经常会老夫聊发少年狂似的发“神经”,好像一瞬间就被某个角色给附体了。

  《演员的自我修养》给出的原型是这样的:

  到家已经很晚了,我拿出《奥赛罗》的剧本,然后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打开剧本,看了起来。刚看了没两页,我就有了要站起来表演的冲动。我的手、胳膊、腿、脸、面部肌肉,甚至是五脏六腑都开始想动起来。我开始大声念起台词来了。

  突然,一柄象牙色的大裁纸刀映入眼帘,我就把它别在腰带上充当匕首,毛茸茸的白色浴巾成了我的包头巾,床单和毯子被我弄成了衬衫和长袍,雨伞也被暂时征用成了弯刀,但是我还缺块盾牌。这时我突然想起来,在饭厅,挨着我房间的地方有一个大托盘。这下连盾牌也有了。

  盾牌在手,我觉得自己俨然成了真正的勇士。不过我的整体形象还是过于现代,不够狂野。奥赛罗是非洲血统,他身上一定有像老虎一样的原始生命的野性。我使劲回忆、揣摩动物的走姿,试着把动作固定下来,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练习。

  对于大部分动作,我自我感觉都非常成功。不知不觉我练习了差不多五个钟头。在我看来,貌似我的灵感真的来了。

  2 内心戏很足

  人生赢家,通常内心戏要很足。不管外部世界如何浮浮沉沉,我自岿然不动。要不然怎么会闷声发大财呢?

  憨豆先生的戏,虽不似卓别林大师那样哑剧,但几乎没有台词。观众看到的,全是憨豆的内心戏。

  充足内心戏的源泉有二,一为丰富的想象力,二为敏感的同理心。这两种素质都是通往人生赢家的康庄大道。

  人生除了满足吃饭睡觉的基本物质,其他从神话故事到习俗权威的东西,都是靠人类群体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想象力的拥有者,就是精神世界的富人。

  演员必须具备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深处把握角色的内心活动。同理心这个技能可以一语道破“素质”的本质。

  我们日常所说的“没素质”、“素质差”,就是在批评别人只顾自己,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3 以幻修幻,直面挑战

  鸡汤说:人生如戏,何必当真。

  雪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演员演好角色会用到的自我修养,也就是我们驾驭人生所需要的技能本领。

  不论是人生如戏,还是以幻修幻,看似是让人带上假面具面对人生,实则却是教我们直面生活中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演员最高的境界和最大的挑战,是把角色直接融入潜意识,然后一切都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做到“真善美”三个字,之所在把“真”字放在第一位,是因为“真”代表潜意识里的“本我”,是“善”和“美”的前提。

  关于如何运用潜意识,《演员的自我修养》里是这样描述的:

  舞台上最好的效果就是演员完全随着剧情走,完全不受意识控制,演员在体验这个角色本身,不用刻意去想该如何表达、该如何动作,而是自然而然地表演,凭着直觉,下意识地表演。

  这真是让人纠结。我们本应该是在灵感激发之下进行创作,而只有潜意识能让我们产生灵感,我们只能通过意识来使用潜意识,而一旦使用了意识,潜意识又随之消亡。

  将潜意识带入创作性工作是需要特殊技巧的。我们必须让潜意识在本质上处于最本真的状态,尽我所能投入其中。当我们的潜意识和直觉真的出现时,我明年还得知道如何不去干扰它。

  演员有五情:喜、怒、哀、乐、怨;

  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

  太过复杂搞不掂,怎么办呢?

  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呀笨蛋!

  《演员自我修养》读后感(十):活出有灵性的自我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这句话肯定你我都听过很多遍,尤其是在电视中采访一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时候,对方总是言之恳切,生动的读出这句话来。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简短有力的话语时候,的确感到有一种心灵上的小小震撼。

  这句话不知道鼓励了多少演配角,甚至演路人甲,宋兵乙的小演员们,在演艺路和明星梦之间,孜孜以求。同样,这句话也适用于所有在奋斗中艰难生存的我们,不做眼高手低的人,做好自己眼前的工作,对得起这份职业。

  其实,这句话来自于前苏联的戏剧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而这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写了一本我们人人热熟能详,但绝大多数人都没读过的书《演员自我修养》 。

  为什么耳熟能详?因为我们虽然都不愿意费脑子去认真读这类书,但我们却喜欢不费脑子看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里面的尹天仇,整天拿着这本《演员自我修养》在宿舍里阅读,读完以后去片场可怜兮兮的争取一些诸如死尸一类的角色,去践行书中的理论指导。

  相信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会对这本神秘的书产生兴趣,是什么原因让尹天仇对这本书如痴如醉,像捧着武林秘籍的练武青年一样,天天把自己关起门来苦练奇功?

  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此书的想象,应该是一本比较规范的表演理论书籍,正因为如此,所以对于这类教科书一般的书,我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不过当我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整本书虽然把舞台戏剧表演的基本要求,分篇章都讲到,但是写法上并不是有板有眼,规规矩矩的教科书模式,而是从一位学表演的青年人视角,来讲述自己每次上课的体会,更想是一本丰富的课堂笔记和学习总结。

  想来,这是作者的令苦用心吧。作为外行人来说,如果捧上一本理论很强的课本来看,那体验实在是太痛苦无味了,估计还不如去看一部电视剧,从剧中演员的活生生的演技来体会表演艺术来得更简单明快些。

  作者开明宗义,讲到表演是一门艺术,需要演员用心去体验角色的真实心理活动,让演员从细微之处,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作者认为好的表演是能够抛开剧本,完全是本能的演出,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忘掉自己,忘掉那些台词限制,发自内心,真实自然的涌动是最好的表演。

  为此,作者在书中将如何做到真实自然表演的技巧,细分为若干个要素和主题,分章节来讲述。当然,都是用男主角第一人称,将自己如何在每堂课上去听取老师要求,去尝试表演片段,渐渐地体会到什么是好的表演。

  举例来说,首先是演员要有想象力。作为表演艺术,演员不能被已经写好的剧本所局限住,变成一个只会机械的背诵台词,机械的复制导演要求的人。想象力需要演员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当成剧中角色,去想象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我该如何表现,让整个戏剧过程都体现的非常自然和真实。

  男主角和同学们被要求,面对空空的舞台,去想象各种生活场景,然后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对于初学表演的人而言,这种跳斩确实非常大,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开门开窗,坐下喝水等小动作,在舞台上没有道具的借助,完全凭空表演,需要处理的细节很多,很容易出戏。

  这就需要演员有着足够的想象力,比如书中某位同学被要求想象成一棵树,这个时候,老师会引导学生,去描述作为一棵树,它会看到什么场景,要描述的越来越详细,延后在预测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一棵树内心的活动该如何表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棵树,而是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副比较丰富的生活场景图,而是还带有剧情。

  另外,集中注意力也是作者强调的一个重要能力,注意力代表着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会尽可能快速的捕捉到自己关心的那部分内容,观人入微正是这种能力的体现。

  在书中,老师要求每位学生快速观察周的任意一种物品,然后很快将灯关掉,紧接着要每位学生仔细描述刚刚看到的物品细节,越细越好。我们也可以试着做这种游戏,来检测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其实往往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真的很难,经过这种训练,演员会逐渐培养出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周围的场景能熟记于心。

  还有一节很有意思,作者提出演员要能够将一个长剧本,切分成多干个单元,这种切分要以任务为导向,把一幕剧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依次完成。这种化整为零的表演方式,能够让演员很好的把握住整体表演的核心环节,不会被太多的表演细节所牵扯。

  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可以在更小一级的单元继续使用,每一个单元也可以继续切分成更细的单元,更多的子任务。这种方式考验了演员对关键任务的提取和把握的能力,能够化繁为简,抓住关键问题。

  跳出做好表演这一需求,更多的人并不是要想当演员,那么读这本书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尽管大多数人可能终生不会从事表演工作,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开影视和戏剧节目,事实上,大家都很喜欢去看电影,看话剧,追最新最火的美剧,日剧,韩剧等等。那我们从这本书中对于演员修养的阐述,作为外行人,我们也能大概去理解所谓的“演技”到底指的是什么,以后再去看剧的时候,不妨可以观察哪位演员的演技好,而且好在哪里?从“看热闹”转为到“看门道”。

  其次,从书中介绍的一个优秀的演员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来看,这种要求本身具有可扩展性,即使不从事表演,从事其他的工作,其实也会从作者的这些技术要求中获得益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想象力,注意力和单元划分,在很多工作中也可以用到,无论是提升对工作问题的理解把握,还是对处理方法的提升,表演的这些技巧也可以有很多借鉴的价值。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表演是一门艺术,当表演脱离演员这个职业属性之外,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的素养能力,其实表演已经从一种技能演化为一种修养。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

  当作者把表演的各个技巧拆解出来,一个个剖析解释后,我们再把这些零部件组装起来,从表演整体来看,它是具有灵性的,有充沛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一种能力,乃至一种人所独有的特质。

  既然人生被看成一个大舞台,那么人人生来就自编自导自演自己的人生大戏。

  如今,智能机器可以轻松的战胜人类最强的围棋手,当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日渐取代很多人工的岗位,大数据和高速运算,让人工智能可以掌握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够在逻辑为主的技术工作领域,取得人类无法达到的高精度、高效率水平。

  最先被取代的可能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因为他们只会重复性的标准动作,机器来做最高效最节省成本。其次将会蔓延至商业领域,诸如会计、人力、客服、供应链管理等等职位也在所难免。可以说,只要是基于模板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工作,迟早都会被机器取代。

  那么人类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就在于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拿一点点灵性上面,我们可以抛开逻辑束缚,去创造、去颠覆所有以往的数据积累和经验惯例,就像表演艺术一样,需要的是不可名状的内心体会和心理感应,而不是依靠编程代码可以快速复制的计算能力。

  从这个意义来看,表演所代表的的这种人类独有的艺术能力,恰恰是如今日益被技术所替代的世界,我们需要了解,需要发掘的一种潜能,并将之合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获得新的发展途径。

  可能,这个才是外行人阅读这本书的做大价值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