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兰岛之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10篇

  《巴兰岛之祭》是一本由罗祈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 26.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一):【雨枫试读】禁闭岛的考验

  读此书时,你需要时刻准备着,因为各色人物突然跳出来请主人公咖啡,谈哲学、聊人生可惜往往驴唇对不上马嘴,活脱一个文字版的《奇葩说》。

  作者打着“哲学小说”的旗号,颇令人渴求一读。事实上,这本书也是我积极主动申请来读的,正是心中有疑惑:哲学是理性的、严谨的、超然的,小说是感性的、纷杂的、世故的,若不是写哲学家故事,何来哲学小说一词呢?

  读罢明了,“哲学”在此书中不是“爱智慧”,而是经典哲学命题。作者将几个在哲学史上举足轻重概念拿出来(比如“存在”),在情节之外,在人物命运周边作为讨论搁置于对白中。换句话说,主人公一路遭遇明算、暗算,休息时就被人拉着聊几个哲学命题,辩论一两页纸,权当休息了。

  其实,小说里的“清谈”并不鲜见。众多人物围坐,论几个话题、抖数个包袱、抛几番媚眼,也是妙趣横生。奥尔德斯・赫胥黎与钱钟书的小说中,都不止一次地描写沙龙。尤其是出生于学者世家的赫胥黎,在早期作品《克鲁姆庄园》、《那些不结子的叶子》、《旋律配合》中,都有沙龙场景。而钱钟书更是表明自己欣赏赫胥黎,也曾多次引用其作品,据说《写在人生的边上》就是他受赫胥黎的随笔集《在边缘》的影响

  为什么小说会常有沙龙场景?一说欧洲文人与沙龙关系紧密,很多新的文学样式在智性辩论中诞生;一说此乃文学家的一种技巧,借用一个统一话语场,更利于塑造“观念人物”……当然,也不乏对沙龙文化讽刺、不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小说中出现几个重要场景,啥都不干,就是几个人聊些哲学、八卦时尚、趣闻,行不行?当然是可以的。

  但我们常说,小说之“小”,不在于篇幅,而在于精巧结构完整风格需统一。不能人物说话一会儿像帝王、一会儿像乞丐,一会儿被命运拉扯得近乎破碎、一会儿又没事儿一样坐而论道。这给人的感觉小时候玩的RPG游戏,主人公漫步在虚拟城镇,你可以频繁第点开头上有“…”标记的NPC,然后听他讲自己的武器铺、包子馅、女儿下嫁被欺凌、爹爹有病难买药……丰富是丰富,就是和主线没半毛钱关系。

  说回此书,问题相像的。人物命运早被题目剧透光光,相信每一个翻开此书的读者,最关心的都是主人公如何从活祭中逃脱吧?但很遗憾,作者根本就没写。因为全书高潮来临之际,作者突然告诉我们,“哎呦妈呀,还好是个梦!”这相当于《侏罗纪公园》刚演到霸王龙出场人就死光光了、《复联》一团结外星人撤退了、《武媚娘传奇》一入宫胸口就被广电一刀切了。写书不能太任性,哪能自己写得爽就狂来几篇宏篇大论,写不下去就说自己其实是无厘头风格?这比郭敬明小时代啊!

  问题虽然不少,但换个角度还是要说一句。此书人物开口就是哈姆雷特范儿,如果它是一场话剧,我其实还是挺喜欢的,因为它实际是一场存在主义戏剧,一切不过是实验。验什么?验人性。只不过,不要以哲学的名义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从黑暗而来◎罗祈『巴兰岛之祭』

  这本书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上班党,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也跟着我到了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因为我出差都带着它,得闲了就看看。有觉得很好的段落句子,都会划一划,就跟小学老师要求我们做好词好句摘录一样。如果你看完一本书,那本书还干干净净,就只能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看完这本书。

  小说的封面就有很明显的几个词‘噩耗’、‘献祭’、‘焚烧’‘性命’、‘命运’、‘赎罪’,这几个词是整篇小说的关键词,小说围绕着这几个词而构建起来的思想。这几个词注定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过小说最后一章说明前面发生事情(除了开头三章)都只是南柯一梦而已。还有小说封面‘一位睿智老者慷慨馈赠’应该是带着贬义,梁叔是‘睿智‘,但是一开始就是带着把主人公罗宇作为祭品的目的;最后发现这‘慷慨馈赠’也带着浓重的偿还,而且是用生命偿还。

  罗宇也算是富家少爷因为某些原因离家出走,过着贫穷落魄日子,每天吃着硬了的馒头。在故事里,最好的人我感觉是前三章出现的馒头店老板,虽然能帮助的能力有限,但是他还是会给罗宇馒头。接着在找工作时候,碰到一名他父亲安排的‘乞丐‘,带着他赚了点钱。罗宇在精神上还是很抗拒的,觉得乞丐就是骗人。但是’乞丐‘说如果是一名要饿死了的乞丐乞讨,就不算骗人,而且应该是要称赞的,因为他给了其他人行善的机会。这句话也很适合用于现在这个时代。最后是罗宇出了车祸昏迷才梦到有一位老人少年带他去了巴兰岛。

  在那个梦幻般的巴兰岛,他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成了一个家族的养子,有他最爱的姑娘。但是其实他的心一直都是悬着的,在原来的博下镇才有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人的第一感觉往往都是最正确的。梁叔带着他去向岛上最伟大的巴兰鹿斯神祈祷,但是巴兰岛的传统是每年焚烧一名男子作为神的祭品。一切的相遇和故事都带着‘黑暗死亡‘的气息,不管是带男主来的梁叔和少年、红房子女人和男主所爱的人,没有人是纯碎和友善的。祭祀那段的阴谋是一步一步都是来自不同人的陷阱。梁叔为了保全自己不作为祭品,宁愿砍了自己的大拇指残疾,但是最后还是死了。兄弟间的家族战争不可避免。罗宇男主作为最后的牺牲品,已经说服群众应该要靠律法而不是祭祀,取消祭祀;但是这次的祭祀依旧要进行,罗宇还是要牺牲。在梦的最后,他说:我正在经历死亡,但我去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这个梦是教会了他什么是世态炎凉和苟且偷生,教会了他什么是口是心非和道貌岸然。经历了死亡的人对待生存的态度将截然不同

  在小说最后,罗宇又想踏上其他旅程,带着这次梦里的经历,希望这次他能有段真正的奇幻之旅!

  这部小说讲述了人性的复杂和炎凉,人的一颗心长得如何弯弯扭扭。但是还是有那么少数人关心你,比如罗宇爸爸,馒头店老板。

  书中作者也多次引用了其他著作的语言,作者是个渊博人才,涉猎过很多书籍;而且我有一种错觉就是作者是不是信仰基督教?

  以下是摘自书本,很带有哲学意义的话:

  虽然阳光明亮的,可是带给我的仍然是黑暗。

  ‘丧失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为什么你美丽的意面总带着负面?’

  ‘因为生命从来都是美中不足的。’

  ‘偶然为真,即存在的真实与否还得取决于其他事物,而并非自身存在。’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也!“

  ‘死亡与自由毫不相干,他们是最亲密永远不会见面的朋友,因为死亡不会思考自己是否是自由的!“

  ‘我认为但凡契合的都是自由的。’

  ‘当我读完这里的十本书时,我就已经认为自己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人。当我读完一百本书时,我愕然发现自己还只是个初出茅庐小子,很多知识领域根本没有涉及。再当我读完一千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就像这本书上所说的那样: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015.7.15 凌晨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三):所谓换上拖延症的小说

  # 一

  读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作家一定有拖延症。因为他所说的一切,都迟迟没有应允。

  虽然这本书在封面上写到“哲学”小说,但是通篇看完之后,会发现其中根本没有对于什么哲学有所涉及。不是指其中没有对于哲学的讨论,而是其层次之低与出现之生硬,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 二

  拖延症的表现,主要表现在情节进入的迟缓。封面上的“哲学”两个字,有很强的引导性,让人先入为主的会以为这是一本诸如伏尔泰或者萨特等人的哲理小说一般。但是很遗憾的,开头就会让人大吃一惊,无非就是普通校园小说最为常见的“离家出走”。

  在进入了巴兰岛之后,终于出现了对于哲学的反思。没有兴趣必要去摘抄,只要知道和介绍里面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就好了。

  接受了“哲学”存在的低程度之后,将其视为普通的类型小说来阅读,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就是我说的“拖延症”,根本就无法把握这本小说的类型,难以树立起一个正常的阅读期待。书后的分类是“奇幻”,书中对于巴兰岛的介绍也是如此暗示。但是作者根本就缺少构造虚拟世界的能力,他幻想的是建立一个类似于哈利·波特系列中,依托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在幻想与真实中可以顺利穿梭。但是遗憾的是,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完全是隔离的。如果单纯的是前者,可以更加的天马行空;而后者的出现也只是名字而已,结果两头不靠。

  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是磨磨蹭蹭,在开篇进入所谓“巴兰岛”的前提之中,用了很多的篇幅在描述主角身份与遭遇,试图让读者认同他的所思所想,认可他的选择行为。但是在这么多的篇幅之中,因为是用了“第一人称”,他的动机完全没有说服力,反而更像是中二病的强词夺理。作者似乎也不知道应该将男一号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只能通过很多的对话慢慢地拼凑。这种拼凑不是剥丝抽茧为读者展示人物的不同侧面,更像是写作过程中的想起一出是一出。对于人物的塑造,再多的评价也不如一个简单细节。但是作者因为在这方面功力欠缺,所以在主人公开始冒险前,根本无法让人对他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感情上的投射。

  情节也是非别扭,当我们被题目中的“祭祀”引导的时候,会以为篇幅会围绕着“祭祀”展开。当然,小说中也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部书却是一个TVB的家族剧。“祭祀”仅仅是一个壳子而已,主要的情节竟然是公司的夺权,家产的分割,父子反目兄弟阋墙。这本200多页的小说,基本上就是由一句句无聊的对话,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情节,一幕幕莫名其妙的场景推挤起来。

  小说的语言也是莫名其妙的学生腔加翻译腔。所以,即便是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也总是让人出戏,难以进入到故事之中。

  # 三

  既然小说的问题已经找出来了,那么很简单的就是,将这个小说的内容保持不动,而将其外在的框架彻底垮散。将奇幻的外壳拆掉,放弃掉低幼的哲学讨论,直接将家族戏突出,将其中的父子兄弟间的爱恨情仇大大放大。虽然这样可能会有悖作者创作初衷,但是却可以将文章精华部分凸显,舍弃掉华而不实牵强附会

  如果我是责任编辑,一定会建议作者这样的更改;如果是这部书的读者,抱着看一场家族争斗大戏心态阅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更好的体验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向死而生◎罗祈『巴兰岛之祭』

  很多作家的第一本书,充满了他们的梦想寄托狂热。他们在书写的时候,抱着一种强烈的自我解剖意识,希望通过一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内心期望

  90后作家罗祈的第一本作品《巴兰岛之祭》,明显带着这样的性质。若以成熟度和故事的架构而言,这并不是一本十全十美的书,但是从真诚度和用心度而言,这本书却值得一读。

  《巴兰岛之祭》讲述了一个奇谲的故事。因为与家人发生冲突,少年罗宇离家出走,却因生活窘迫流落街头。在生活渐渐失去光彩之际,神秘的富商梁叔将他带到同样神秘的巴兰岛,丰富的馈赠让他一瞬之间从地狱到了天堂。然而罗宇却不知道,原以为获得新生的他,竟然卷进了一场巨大的阴谋里。梁叔被选为献祭人员,即将遭受火刑。尽管他们做了一连串抗争,阴谋的黑影却依然将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作者将这本书冠名为“哲学小说”,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尝试。为了让探讨哲学的部分变得顺畅,作者使用了一种类似戏剧的语言。这种语言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会造成一定的隔阂感,若无法接受这种语言,你会觉得故事里的人说话都怪腔怪调。但正是使用了这种语言,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荒诞虚幻的感觉,也因此让突然冒出的哲学话题得以较大程度的融合

  罗祈在书中,探讨了很多哲学问题,然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隐藏在整本书里的一个议题:“得到”与“失去”。

  主人公罗宇在与父亲决裂后,失去了一切,可是在被梁叔带回巴兰岛后,曾经在父亲那里失去的一切,渐渐重回手中。但随后的阴谋,又让他一点点失去,失去了梁叔,失去了友情,失去了爱情,甚至失去了生命。得到与失去在罗宇的身上不断轮转,似乎当他抓住某样东西的时候,正是失去的开始。

  因此,故事里的罗宇看起来就像一直处于失去的状态,即使刚得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下一刻马上面临更加多的失去。我的一个朋友在读完这本书后,认为故事实在是太负能量了,而这种负能量在罗宇无力抗争命运,被送上火祭台直至失去生命的那一刻集中爆发。

  我似乎在与朋友的对谈中,满满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个故事、这个主题的抗拒,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心底对“失去”这个词的恐惧。

  关于“得到”与“失去”,其实并非转过头视而不见,就能将它们的关系轻易抹去的。相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甚至已无法分清楚之间的明确界限。《吕氏春秋》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古人早已告诉我们,得到与失去必然相倚。

  因此当你得到的时候,其实你也要保持失去后的理智。可是,还是有很多人的视线只集中在“得到”之上,得到更多的金钱,得到更美的样貌,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得到比他人更幸福的人生。我们一辈子都专注在获得“得到”这件事上,对于“失去”,我们只会恐惧、害怕、甚至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失去。

  《巴兰岛之祭》却用一个残酷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失去”的样貌和悲伤。而看着罗宇被命运蹂躏、被残酷对待时,读者若是因此沉溺在“失去”的绝望里,便真是忘了“失去”背后存在的意义。

  就像故事的最后,作者用了一个很妙的结尾,将这部小说作结。这个结尾,就是让前面一切的“失去”,变成罗宇的一场梦。这场梦,宛如黄粱一梦。在经历过那么“失去”的罗宇在醒来后,明白了什么是“世态炎凉和苟且偷生”,也明白了什么是“口是心非和道貌岸然”,在与那些丑陋的对比之下,罗宇完成了与父亲、与继母的和解。更重要的是,他在“失去”之后,明白了最重要的“得到”:“我似乎正在庆幸我是活着的!”

  罗宇在超越了最巨大的“失去”——死亡之后,明白了另一种巨大的“获得”——生命的意义。这个梦境,对罗宇而言或许是个终其一生可以反复回味的命题,然而他所做的“和解”举动,正是回应了他对“向死而生”的理解。

  我们在获得的同时,确实也正面临一点一点的失去。可是,我们在失去之后,却也获得了重新得到全新人生的可能。

  借助禅宗的故事,我们知道一个杯子若是不断装水,最后只会满出。可是如果我们从另一面去思考,当杯子里的水不断被倒掉,甚至最后倒空的一刹那,你看着空空如也的杯子,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空杯子可以装其他你想喝的饮料,可以拿来插花当花器,可以拿来当成装饰品……

  我看到了“得到”的无数可能性。

  “得到”,在某些时刻,其实也和“失去”一样,来得非常简单!

  写到这里,我就很想告诉我的那个朋友,人生的绝望与希望,全在你直面现状那一刻的决定。若是你能从这个故事里学到“向死而生”的魄力和勇气,也许有一天,当你面对失去的时候,你会知道,下一刻也是获得的开始!

  愿绝望与希望同在!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kivo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存在存在◎罗祈『巴兰岛之祭』

  一场由不解恼恨而起的逃离,

  一段南柯一梦周而复始的旅程,

  执念原是画地为牢,

  救赎终是自我和解。

  小说讲述主人公罗宇的父亲亡妻再娶,罗宇因此与之产生矛盾,义无反顾地踏上逃离流浪的旅程,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饥饿,命运被黑暗,卑贱裹挟,自尊无处容身。一位睿智的老人梁叔将他带到了巴兰岛,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可耐仍然无法脱恶毒命运的枷锁,他将要被作为赎罪祭献给巴兰鹿斯神,紧接着就是他的逃跑和被逮捕,被大火焚烧。当然在此期间,他在祭奠司的教唆下,试图推翻这样不合宜的献祭法则,只是没有成功。死亡的边缘,他发现所有的黑暗,逃离,馈赠,献祭,死亡,竟然只是一个噩梦,自己因为车祸而出现在医院的病床上,朦胧意识间父亲的话让他有了与执念,恼恨和解的理由。

  小说的亮点很明显,在于哲理思辨,满是对生活,生命的思考。通过对话来展现思维的火花,但揭示得过于详尽繁复。小说故事本身虽冠以奇幻之名,但不甚出彩。显见作者的意图在于构建一个小说的故事框架下,阐述解释一系列哲学命题——卑微与伟大,自由与枷锁,存在与虚无诸如此类,但是小说本身的存在就弱了,为了思维的存在而存在。

  罗宇的逃离本身是在渴求一种心灵的救赎,寻找一种存在之路。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者就是世间万物,凡是可以说它存在的就是存在者。

  何处是救赎?就如同问上帝是否存在?罗宇与包师傅探讨上帝存在问题,其实就是在思索生命的出路。

  巴门尼德认为,“似乎真实存在的事物是如何彻底遍布所有事物 ,由于凡人们观察到有所的是表象,而把表象当成事物的本质。”

  人类的思维有限,错误地对“非存在”与“存在”同样信奉,其错误其实不在于两种形式的分别命名,而在于认为它们是互相排斥的,就如同想到对就会自然想到错,被感知到的即使存在,那不能被感知到的就是不存在。但是世界上万千事物人们不能感知到的何其多,难道他们就不存在?比如说,你无法感知你爷爷的爷爷的存在,那他就是不存在吗?

  那又会问,我通过祖辈的口中得知我爷爷的爷爷的存在,和我从我祖先的口中得知上帝的存在,这两者显然是不一样的。

  自然,你所感知到的存在,如你的爷爷的存在,都是源于另一个存在,如这世间许多事物一般,但是神的存在却是不需借助任何助力而存在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神。

  如果有不存在,那不存在就存在了。

  这里并不是一个有神论的宣扬,只是将上帝外化成一种救赎。罗宇的逃离之路上,他所感知到的一直都是亲情的淡漠,饥饿,阴谋,卑贱,死亡,而他所没有感知到的亲情的温暖,幸福,存在,难道就不存在吗?答案是可见的。

  个体因疏离于某种事物的存在而将存在虚无化,并因此获得所谓的“自由”,这是不长久的,就如罗宇的梦一样短暂且虚无。

  书中讲到巴门尼德指出,“存在存在”,是一条真理之路,而相信“非存在存在”通往无情的地狱自由,疏离,虚无,主宰我两日,我却浑然不觉,闷闷无乐,剖析一切,仿佛天地静止,直至内爆方醒,方才重新看到生活本身和它的亘古运动不息的活力。

  它,存在或是救赎,亦或是一切你所渴望,“既非曾经存在,也非将要存在, 它过去一直是现在是,而且将是永远活跃的火。”

  y凯风自南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六):【雨枫试读】难能可贵的思考

  难能可贵的思考——巴兰岛之祭

  尽管号称奇幻文学,但故事的框架并不新鲜,超现实的历险体验最终不过南柯一梦,这在唐传奇里就屡见不鲜了。作者可贵的地方并不在于情节架构,也不在于人物刻画,语言也是一股子装腔作势的话剧舞台腔,可以说传统小说评论的情节、人物、语言三大元素上都不讨好,而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人生的思考,尽管有太多名人名言的引用,但看得出来并非随意摆放,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说法,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不能说一定得出了什么新鲜的见解,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但的确还是算得上独立思考的,也能够用一种特色鲜明的场景设计和语言来把那些复杂的玄奥的想法说清楚,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已经是殊为不易。读书读得认真,勤琢磨,应该是比较习惯精读的人,如果能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博采众长,尤其是文学素养上面提高一点点,还是有比较大的进步空间的。

  如果定义为私小说,以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为阅读目标,就还是有所收获的。

  这本书的出版者,不太走心,看装帧、用纸、排版、文案,实在是,80年代的水准,可惜了。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每天每时每刻其实都在面对死亡,很少有人清楚明白人生的意义,大多数人不怕死不怕没意义只是因为没有想过而已,细思恐极。从思考的意义上说,作者的探索和努力还是颇有价值的,起码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读者去思考没怎么想过的事情。

  《巴兰岛之祭》读后感(七):存在存在?

  《巴兰岛之祭》,一段神奇的旅程。

  是历险记吗?显然不是,却又有历险的元素,几乎快丧命了!

  是篇论文或者报告吗?显然不是,却一次次的引经据典,每次的行程都安置在巨人的肩上,最起码也是腰上。

  没有尊严,没有食物,没有灵魂,主人公罗宇在市井与贵族之间游走,让读者看到了人因人而改变,因环境而改变。最起初的原则在碰到某些事物时,竟然轻而易举的被推翻了,若没被推翻,不是原则够原则,而是面前的利益还没有到达放弃原则的程度。

  最喜欢的句子:

  1倘若命运之神赐给每个人的幸福额度是相等的;那么,我相信我的未来会比过去更加辉煌。

  2人是卑微且渺小的,但他却能知道自己这一点,所以他会变得无比伟大。

  3但我始终肯定人都要经历死亡,尽管人本身无法用理性去体会!

  4你若问我,一个有着过多金钱和权力的人是怎样的人,对不起,我无法给予解释。因为他的金钱和权力早已经盖过他本身的知名度,所有知道他名字的人几乎都是因为这两者的存在。除去金钱和权力,他将一无所有,甚至可悲到没有人愿意继续记住这个名字。

  5那么,如果我的鸟笼足够庞大,甚至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鸟儿永远都无法触碰笼子的边际。这样,鸟儿就自由了吗?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列举了,很值得思考的一部小说,这是优点,让每位读者陷入沉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这也是缺点,总会不断的打断脑海里刚刚绘画成的一幅对应于情节的图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