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的读后感10篇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是一本由凤凰美术出版社著作,39.80出版的2015-4图书,本书定价:26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读后感(一):朱艳坤的书评常识的谬误

  书评

  常识的谬误

  文 朱艳坤 出版策划

  作为一个常识推崇者,以及一个被常识坑害多年的人,看了潘涛的新书《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我深感惭愧。原来有那么多的知识在我的常识之外。潘涛的常识,许多都是我从未认识的。他以一个现代人视角去审视故去的书法大家,但又不限于此,对于前辈书家的书法之外的生活侧面也没有遗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遗漏其实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正如在强烈日光下,微弱的荧光常为我们所忽略。古代的许多以书法闻名的大家,他们在其他方面成就完全不被人记得。这样形成的常识是单薄的,如同一面削薄的山峰,在历史的强风吹彻下,必将崩塌。

  潘涛正是看到了常识强光下的危害,才以这样的一本书去补救那些微而不暗的光,这样的努力或许并不为当世重视,但如王右军在《兰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潘涛所谓在后人眼里自然有前贤补救时弊的意义

  我引王右军的句子自然可以用他更广为人知名字,王羲之。但我还是选了王右军,并不是为了卖弄,而是想借此说明我们的常识如何在欺骗我们。

  王羲之在他的时代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也许是王右军,王羲之曾领右将军的官职,时人称他为王右军。一个人的官做到成为自己的代号,想必他的官是做得蛮成功的。后王羲之百年的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羲之正是王谢家的子弟,彼时王谢两大家族正在盛时,王羲之仕途亨通,自是寻常事。他在政治上是很得意的,写字其实是他的副业。然而他死后不久即有书圣之名,政治上的光芒反倒为书名所掩,副业夺位,正职萧条实在小三逆袭一般的戏剧感。我们倘以其身后声名论断王羲之的一生,得出的只能是一种常识笼罩下的偏见

  潘涛在书中还举了与王羲之相反的一个例子。秦朝的宰相李斯,李斯在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知名,他在文学上也颇负盛名,《谏逐客书》更是入选《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文本。但他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其实是最不容抹杀的一笔。因为书同文一事,李斯的存在是具有书法鼻祖意义的。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除去不要脸的自我吹捧文字古今书法,敢以神妙二字形容的,只怕没有几个。李斯文名与政名俱彰,而书名不甚显,概言之,也是常识之误。

  潘涛是熟识已久的朋友。我为人粗疏,不像他那般精细,巨眼无差,烛幽发微。直到他递一本他的书给我,我才发现他的文笔如此之好,明白畅达,犹如山溪。他嘱我给他的新书写点东西,我犹豫再三,不敢下笔,那心情仿佛临沧浪之水,我没庄子的清醒豁达,沧浪之水清兮,我无缨可濯。至于沧浪之水的浊,以我的愚陋,实在看不出来。只好以彼山之玉,攻彼山之石。针砭得当,是潘涛的文字好,说错的地方,是我搬错石头砸错了脚,概与此山无干。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读后感(二):编剧盛平的书评:回头去看的机会

  书评

  回头去看的机会

  文 盛平 编剧 

  在这个电脑,平板,手机互联网横行无忌微博微信时刻改变生活的年代,也许我们更需要,也更渴望另一种形态的生活与文化

  我们有必要回到源头,从中国文化最本真的元素——汉字开始,提笔写字,写下每一个拥有着各自灵魂的汉字,并且从这些或飘逸,或隽永,或遒劲,或刚健的汉字,读出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隐藏在其中的文化密码,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甘辛酸苦,喜怒哀乐人性畸曲,白云苍狗,让一个个曾经使这每一笔每一划都浸满岁月斑驳的先贤,在我们的面前凌风飘零慷慨悲歌

  幸好,潘涛先生的这本《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正是摆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回头去看的机会。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读后感(三):方英文的推荐序:最中国的礼节

  推荐序

  最中国的礼节

  文 方英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电影里的外国生活,梦想着何时中国也能人人也有汽车。几十年眨眼飞过,如今汽车几近为公害了。全球一体化究竟好还是不好?我以为不好大于好。因为只有保留并强化民族个性个体个性,才算得上真正符合自然法则的,理想的生活与生态。而汉语言与汉字的书写艺术,恰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图腾符号。当然此说,并不否定少数民族语言的无可取代的存在价值简言之,汉字及其相关汉字的一切,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或者说精神胎记。

  近年来痴迷毛笔写汉字的人数,其看涨速度一直超过物价,正说明“仓廪实而知礼节”。汉字,拿毛笔写汉字,本身就是“最中国的礼节”,是独秀于全人类的民族标识与绝佳广告。日本、韩国的书法,不过是汉字书写的域外粉丝罢了。

  在如此一个必然出现的大时代、大背景下,潘涛的这本《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就显得及时且有趣了。说及时,是因为很多人抓起毛笔就写,完全把书法当成了油漆粉刷之类的技工活儿,那就肤浅加大谬了;说此书有趣,有趣在于作者博览了之后,撷英抽翠而成一篇篇生动有致的小品文,阅读起来穿越时空,如同在茶馆里与魏晋人物风流谈天。这些小品文并不单从技术层面讲述历代书法大家如何临帖写字——书法说到底就不是技术活儿——而是涉及家国环境、士人进退、儒道矛盾、庙堂江湖、兴衰荣辱等等。所引轶事重温不厌,新颖传说蔼然奇妙,从而使得各类书法人物,鲜活风貌摇曳于纸上。他们互为映衬,一并构成这本别样的“士人”中国史。是的,他们固然是书法家;但他们本质上,是士人或仕人。是所在时代的精英高端。是风向标的制造者。是大潮流的推波者。

  我说过“书法者,文章之神采也”的话。翻阅此书,我要忍不住再完善一句话:书法者,人格之品貌也。

  《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读后感(四):邢小俊的书评:回归是一种趋势

  书评

  回归是一种趋势

  文 邢小俊 资深媒体作家

  在书的海洋里,《写给不写字的中国人》是一本不落俗套的奇书!它振聋发聩,犹如刀客拦路断喝,惊醒浮躁喧嚣迷茫奔走的中国人。

  在故纸堆里,我们时尚的作者潘涛,挑挑拣拣,寻寻觅觅,把故纸堆里的珍珠用一条金丝线串起来,看似搞笑、诡秘、轻松,其实满含忧虑、清醒和机巧,与其说他在述说文字和书法的故事,不如说他在唏嘘“卖文鬻字”者跌宕的人生和莫测的命运

  比起数码,毛笔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情绪工具。面对笔、墨、纸,书者首先得知敬、守静、心地简净,然后才能做到元气安稳空灵飘逸,点如高山坠石,线如万岁枯藤,干、湿、破、焦、宿、渍、积,不经意挥运间出现的奇妙痕迹,既见功力又见天成。

  毛笔书写的功用可涤烦襟、破孤闷、迎静心、释躁气,方能抵达干净安静尊敬的三重境界。我暗暗欣赏潘涛先生的视野和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忧郁;我也同时坚信:传统的回归,本真的呼唤是一种趋势!包括毛笔,还有其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