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的读后感10篇

  《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一):诗仙李白的真实人生

  读过了几本大家小书丛书,都非常好!这是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书小,但涵盖的内容不小,读后,你会有很多发现

  每一个作家、诗人都会在读者头脑中有一个粗略的印象,李白在我头脑中永远意气风发,永远不老,这缘于他的诗句。诗人粗犷豪放性情率真,所以写出的诗句都是大气的,豪迈的。而杜甫,在我的头脑中永远是一个落魄老头。即使李白大于杜甫,但就是比杜甫年轻

  可以说,对李白的了解很少,仅限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对故乡的思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九天”对瀑布的夸张想象,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对朋友依依不舍……读过他很多诗,给学生讲过很多他的诗,但却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李白,幸好有了这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极其痛苦》,让我从生活中性格上,思想上对李白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不敢说了解,这本书的作者李长之敢说了解他吧。我是断断不敢下言的。

  李白是道教徒,道教崇尚得道升仙的。被誉为“诗仙”是有充足理由的,道教的信仰渴望成仙,游侠的李白,走遍千山万水,留下无数诗篇,诗仙名副其实

  李白好像没有家,其实是有的,而且还有子女,但活下来的只有一个。和我平时听说的因为李白嗜酒,子女都呆呆傻傻信息不同的。魏颢的《李翰林序》,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李白结了四次婚,有四个孩子,李白是很爱这些孩子的。而且从李白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子女的那份挂念。

  李白的本质生命生活。这是因为他的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打开他的诗,我们去看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绿水曲》

  溧阳酒楼三春月,杨花茫茫愁杀人。——《猛虎行》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春风狂杀人,一日剧三年。

  ……

  这里的愁杀、笑杀、狂杀等极度夸张的字眼,李白用起来,就很自然,和李白的性格就很相符。可见他内心追求强烈的。

  是非常率真的。喜欢女人就说喜欢,从来不藏着、掖着。他崇拜谢安,但诗句中却如此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孤坟荒草寒。如此坦坦荡荡,叫人如何不欣赏他喜欢喝酒,喜欢女人,喜欢什么就说什么,这种率真,如今又有几人具有?他想从政,但朝廷中没有他施展抱负之地,于是他开始游侠的生活,这份自由,让多少人羡慕,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孤寂的。

  对于现世,他抱有极其热心,然而却不能加入进去,他的那寂寞的哀感实在是太深了。他的痛苦就是现世太好了,而他的要求却无法得到满足,这痛苦是根深于生命之中的了。

  amp;d�:�T�!%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二):清真李白的出世与入世

  文/赵客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世人总爱在诗的海洋里将李白和杜甫并称,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李白的诗句给人感觉豪迈潇洒,杜甫则多虑民生,符合儒家风格,二者似乎代表着诗人的“出世”与“入世”。然而李白并不是陶潜那样的隐士,能甘于田园的寂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长之先生在其著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将二人比较:“倘若说……在陶潜的诗里是表现着为自由(Freiheit)而奋斗的……那么,在李白的诗里,却也有同样表现着的奋斗的对象了,这就是生命和生活(Leben)。”读李白的诗,总是大开大合,追求生命的极致。诗中“笑杀”、“愁杀”、“恼杀”这种夸张的手法,让人隔着千年的时光仍能感觉到这位“谪仙人”的豪狂之气如此生气蓬勃。

  李长之先生是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到哲学系。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熏陶,吸收了尼采、康德等德国哲学家营养,采用哲学理论对李白进行研究。从李白的出身,到李白受到的教育成人后的经历,对李白进行了全方位角度扫描。

  唐王朝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王朝,对各种文化兼容并包,佛教道教发达。李唐皇室将老子尊为自己的先祖,对道教颇为崇尚。李白从小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儿时就读过很多道家的书籍成年后还曾经和人学过道,“余尝学道穷冥梦,梦中往往游仙山”。受到此种价值观影响,李白和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一样,都本是是疏散的人。

  李长之先生认为李白符合道教讲求的清真: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当然不能随合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道教讲究修仙无为遁世,和入世的儒家恰恰相反。李白对于儒家处持着一种反抗的、讽刺态度,包括儒家所维系所操持的传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是矛盾的,他虽然对儒家不屑一顾,但同时又艳羡孔子的事业地位,追求现世功名富贵。“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但李白对于名望的追求又与其他人不同,他希望如同偶像鲁仲连一样,能于救人于危急名扬天下,而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无论是选择入世还是出世,主动权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权贵手中。但是中国社会深受儒家影响,唐王朝也不例外。儒家的哲学理想是构建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然而这样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等级基础上的,和李白追求的平等背道而驰

  天宝初年大约是李白从政最风光时间,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受唐玄宗诏,玄宗“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但是清真的李白并不擅长于政治斗争和人事关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仅仅三年后就不得不离开长安,再次过上游侠四方的生活。李白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中自我矛盾,在主动的理想和被动现实中痛苦。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三):失意得意一言难尽的李白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终唐一世,为人称道的诗人数量在整个古代难有其匹,可谓群星闪耀,光芒夺人。众所周知,唐代有很多知名的双人组合,比如元白,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王孟、高岑、刘柳、小李杜,无不声名赫赫。我们公平而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却非李杜莫属。双峰并峙的李白与杜甫,在今天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研究他们的殚精竭虑喜爱他们的赞不绝口。然而,一个大众视而不见的隐忧是,李杜往往被简单地贴上“浪漫主义、诗仙”和“现实主义、诗圣”的标签。而这距离真实的诗人却又多么遥远,是很多人不愿想的。所幸,我们还有李长之。我们在他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书中,读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既得意又失意的诗人李白。他把李白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诗仙”。

  李长之把李白定位于“道教徒的诗人”,李白首先是诗人,其次是道教徒。这个角色定位不可谓不准确,诗人是没有争议的,而道教徒却振聋发聩。李白给人第一印象如何,我们从贺知章的惊叹声中已经领略——“谪仙人”,一身仙风道骨的李白当之无愧。而我们读李白的诗,也常常有这样的体认,他的一些诗篇与道家思想显然是脱不了干系的,不是道教徒的诗人也写不出来。“道教的五大根本概念:道、运、自然、贵生爱身和神仙,都处处支配着李白,所以我说李白是一个忠实的道教徒,大概是没有错的了。”

  仅仅把李白看作诗人、道教徒,未免简单化。李长之说他身上兼具侠气、豪气,有游侠的轻财好施、存交重义的气节,有颇为自负、睥睨天下的肝胆。李白的本质,在李长之看来,是生命和生活。就李杜相比,杜甫背负的是天下苍生,太过沉重。他以如椽大笔如实记录历史,素有“诗史”之称。李白的诗记录的是他的生命和生活。而这是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的,生命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艰辛悲欢,具有普遍意义。也因此,我们敬重杜甫,同情李白。李白的人生不得意我们有切身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驻扎着一个李白。

  李白也不光是拥有以上身份特质,也有政治抱负。但他的政治抱负与杜甫又不同。杜甫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李白则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渴望拯救苍生,李白倾心功成身退。李白在政治上向往鲁仲连那样的人物,前期仗剑远游、积极用世,中期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晚期漫游天下、不忘报国。终其一生,李白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这与杜甫何其相似

  李白最为人知的当然不是以上这些,离开他的诗,李白也就不成其为李白。与政治诉求的失意相比,他的诗歌是他最为得意的。他的诗受欢迎程度、普及程度,是无出其右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其他诗人的诗哪怕最著名的也不敢说尽人皆知。他诗中的浪漫主义,是在在皆是的。他诗中的人生,是真切可感的。李白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在其生前就名动天下,而我们知道,杜甫的伟大到了宋代才逐渐被认识。

  李白在诗歌上极力推崇谢脁,这在李长之看来也有遭遇的相似,所谓同病相怜、怀才不遇。杜甫形容李白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极为准确的。他的诗清真,有豪气,格调不同凡响。他的失意与痛苦,都熔铸在他流传千古的诗中了。

  除此之外,李长之也极为关注李白的情感生活和他的交际生活。李白没有李商隐的细腻而多愁善感,他在感情上更世俗化,他不善于表达,他爱自己的孩子。而对于交际,他只与杜甫等屈指可数的士大夫交往。他交往的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汪伦,是不知名的社会底层人士

  综合以上,我们庶几可以得到对于李白的一个大体印象。诗人余光中说得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形象,在李长之的笔下,如此饱满,如此真实。他的痛苦与欢乐,失意与得意,仿佛发生在昨天,令人叹惋,流连。

  碧月清风

  2018.5.29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四):那是一个游士的生活

  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精神为纬,形成有道教气质的诗句,深入体察诗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语言风格的形成。作者李长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质,认为诗人对命运抗争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现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却是现世的终归无法保留。作者以锐利观察,辅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刻画鲜活灵动的李白形象。

  本书开风气之先,在李白研究的角度、方法上做了突破尝试。以人格分析视角追寻诗人“生命的流露”。全书文气连贯,避免分割考证,而是“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

  李白的痛苦是我们所有人的痛苦,他的诗的伟大与流行正因为所有人都能从他的诗中体验到这种痛苦和宣泄。只不过大部分人痛苦程度远较感情激烈的李白低而已,故而察觉不深。

  “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地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乃是应当先李白而存在,后李白而不灭的。”天真洒脱的李白,在现世获得的,也只有痛苦吧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不知道求现世还是求身后更现实。

  方法是跳脱了传统的文本解读,转而研习写诗的这个“人”,看一句句像一步步迈开的足迹,才终于能浅显地理解到他——真实得矛盾,混世中以同等的姿态热切追求着相互抵触的成仙与为官,终究什么也得不到。由此我也才刚刚看出这诗与诗之间的起承转合,读到生命最后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时未免心头一沉。

  李白和我们常人没什么不同,我们喜他也喜,我们悲他也悲。只不过他喜、喜得比我们厉害,悲、悲得比我们厉害。他的喷薄让他不见容于时代。只能孤独、寂寞、空虚,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做人当学李太白,不可学李义山啊。

  李先生才气是有,但肆意的成分多,洞见的成分少。这也是中国才子,如金圣叹、胡兰成等人的通病

  从道教徒的身份解读李白的出世入世,特别是道教对于李白一生的影响,并对李白诗歌进行解读,很精彩。“生活上的满足是功名富贵,因此李白走入游侠,生命上的满足只有长生不老,因此李白走入神仙”。

  李白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经过道教的精神洗礼之故。因此,他毫无尘土气,他一空依傍;在那精神的深处,光芒四射而出,万物经这光芒的照耀,跑到了他的笔端的,也便都有着剔透玲珑的空灵清新之感了!‘’

  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的道教信仰和狂人精神为纬,深入体察“超人”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清真风格的形成。作者李长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质,认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现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却是现世的终归无法保留。

  这是一个一辈子都在自我纠结的诗人、游侠、官吏和隐士。想入世大展拳脚然后出世接受膜拜的想法跟我小时候想当仙女降临人世惩恶扬善然后飞回天界深藏功与名的想法是一样一样可爱的。

  李白及其矛盾的一生。以前我最爱苏轼,对李白没什么特殊情感,看了这本书,知其矛盾和痛苦,竟然开始爱起李白来了,顿觉以前自己真是无知。老先生们年轻时写的学术论文真是有趣,不像现在,一句话用听不懂的话讲出来就叫学术了。

  文学史说李白天才超拔无法模仿,都是废话。说他的诗不主故常行云流水,是知其然不知死所以然。

  李白的情感是一般人的情感,只是比一般人更极端化,质相同而量不同而已,所以表面上这种情感常常给人以陌生化的印象,出之以诗的形式,所以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异域的李白,所以他有不同于中原文化(温柔敦厚)的青春热烈的气质和血液。李白是盛唐的李白,所以他豪气干云。李白是道教的李白,所以他有万物齐一的宇宙观。李白是鲁仲连式的李白,所以他要出将入相功成身退。李白是谢朓式的李白,所以他清真自然。李白还是超人的李白,所以他有超人的痛苦找不到出路,终于借酒浇愁愁更愁。

  读其诗想见其为人,李白的诗只是他人生的脚注,越轨的笔法说明他冲决而出的精神,他是随“心”所欲而自成规矩。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五):壮哉,李白

  最先认识李白源于那首口耳相传的《静夜思》: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句很美,意境却幽远,苍凉。儿时只知背古诗词,对其中蕴 悲情不甚了了。年岁渐长,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这位被学者公认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生让心底产生了远隔时代的共情。

  在久远的前尘里,曾有这样一位通过文学作品让生命延续的伟人存在啊。这样不屈的充满抗争精神的灵魂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宣场的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吗?李长之先生虽然只有六十八岁的生命,便此生生命的短暂,却不枉李长之先生“清华四剑客”之美誉。吴组湘、林庚、季羡林、李长之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同理心、同情心,以真挚情感打动人心的李长之先生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成书于1940年8月,七十八年后的读者重读此书,仍觉得有耳目一新之感,可见真正的作品就如李白的诗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如尼古拉·特斯拉的理论超于同时代百年之长,虽然当时不被认可,可后世却不得不佩服这些超越同时代的睿智灵魂。李长之先生的创新意识和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仍对今时的读者起到点睛之力。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泰斗应有的模样,静水深流滋润着求知的灵魂,不愿苟活于世的人生态度以美文立志。

  在世人看来,李白是现时生活中失败的牺牲品,“墨池飞出北溟鱼,笔端杀尽中山兔”(《草书歌行》)这样恣意狂放的豪情怎会去浪费生命才华。李长之先生与李白颇有英雄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韵,在李长之笔下,李白是如此鲜活的浮现于读者面前。李白,用他的诗词来展示出真实活脱脱的一生。李长之先生的著述态度很严谨,由导论始,再介绍李白的生活轨迹,引出李白思想产生的根源,在现时政治生活里遭遇的挫折又是怎样激发李白的文学创造力,同时代的杜甫曾语“痛饮狂歌空度日,冰扬跋扈为谁雄”生动再现李白自由放飞自我的洒脱。李长之先生将李白的所作信心拈来,挥洒成文,这样丰厚的文学功底,使得这本并不厚帝的“口袋书”令人爱不释手,一文一句,一诗一曲,无一不打动着热爱文学阅读的读者的心。

  晨起时手捧此书,吟诵其间的诗文,感受其中丰富的生命活力,这样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李长之先生著作此书的初衷便已然实现。壮哉,李白;文明,长存。

  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