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机器人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机器人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8: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机器人时代》经典读后感10篇

  《机器人时代》是一本由[美]马丁·福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一):未来,你的工作会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医疗教育社交等方面不用说,与我们息息相关便是就业问题,是人生大计,当以谨慎。容易被替代、重复性、规律性强的工作在未来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虽说现在只是弱人工智能的初步阶段,但强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会颠覆每一个人的生活。像以前有人以为铁饭碗可以吃一辈子,但改革潮到来,你引以为豪的技能变得不值钱了。技术发展以来,通货膨胀,物价越来越高,工资却跟不上生产效率的步伐,因为人的管理成本始终高于技术的投入。别想着未来科技进步到人人不用干活,因为技术可以无限发展,但资源是有限的。纳米技术、自动驾驶、3D打印(甚至4D打印)等这些热门领域的发展,是变革行业,是其他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奇点。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二):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

  作为从事IT工作十几年的人,闲来无事读起了马丁福特写的《机器人时代》。作者提到了随着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很大的变化,这是必然的,也许像《奇点临近》里面说的,没过几十年人类就得到了永生,或者人类这种生物就不存在了。

  里面的很多内容以前都看过,例如哪些职位会消失,可以说目前存在的大部分职位都会被取代,不仅包括体力劳动、重复性的工作、可能一些人类才有的创造性的工作也会被取代,喜欢书中列绝的几个例子:

  (1)自动写作技术,例如“Quill”鹅毛笔,还有我之前看到的几个写作软件,据说可以自己创作几十万字的小说。机器写的小说肯定语法错误会很少,但是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创造的,是不错的小说么?

  (2)自动作曲,2012年7月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通向深渊》就是机器创造的,好听么?不知为什么听这个曲子的名字会有种恐惧的感觉。不过如果做的好我倒觉得可以在现在流行的电子音乐上发挥作用。

  (3)模型推导,康奈尔大学2009年做了摆锤实验,Euteqa通过不断调整实验变量,最后推导出普适公式,这是一个好主意,和我们上学时候做的海洋预报模型方式有些类似,可能更高级一些。不过模型算法我知道,那时候是按照模型结果往里面加参数的,有很大程度作弊嫌疑。真的可以不借助任何外界干预,就可以通过计算得到若干参数组合的模型公式么?那么还要数学家、物理学家干什么?只要坐在电脑前面把样本做到足够大,是不是新的公式就出来了?不知道,不过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吧。在这里还提到了基因编程(其实应该翻译成遗传算法吧),了解得不多,不过如果能让天气预报报的再准一点,不必下雨天没带伞那就完美了!

  机器人确实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可能现在的算法做的还不够成熟,看起来傻傻的,不过以人类的智慧,一定会指数级发展,速度超越人类的想象,希望明天会更好!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三):书评

  悲观主义者!未来学家!篇幅很长,花了我春节三天时间看完的一本书,收获的都是未曾展望过的未来。基于素材累积之后的自动报道文章输出,100多种语言间逐渐成型并顺畅的互相翻译,大学与企业合作下的mooc教育,谷歌正在大力研究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对一起案件的定量证据分析以取代律师,简单的医疗护理工作部分由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自己创作新的音乐,人工智能勾勒抽象绘画,在fb上有介绍过的沃尔玛购物中心的扫码购物不结账方式的推广,k歌,3d打印在建筑业以及人体器官移植两方面的快速研究与应用,快餐类公司的自助点餐系统,都是人工智能在当代社会的运用。细思恐极,美国经历过完整的制造业转服务业历程,尚且如此,中国问题则更严重。有确切数据显示,在2020年到2030年间的十年里,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愈演愈烈的人口老龄化风雨欲来,再加上人工智能稀释掉的大量制造业岗位,中国可能被迫出现从弱“制造业”社会直接转型为“服务业”社会的非正常现象,然而,强扭的瓜不甜,由于缺乏坚实的中产阶级作为后盾,无法产生更多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的持续高速运转,中国这艘大船终将出现剧烈摇晃的状态,结果如何?没人知道,未来学家只提供一些可能的现象而已……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四):《机器人时代》分享讲稿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谷物栽培,人类社会进入到农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解决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到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改良和电的发明这些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得到极大的增长,产业的多元化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人类生活开始得到改善;到了20世纪,网络的发明,让我们又开始步入到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革命。下一个时代是什么,打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只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而已。我可以看到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在可预见的智能时代里,我们有哪些机会和挑战呢?应该如何准备去应对这些挑战?我想这是我们需要提前思考的问题。

  《机器人时代》这本书就系统地阐述了人工智能给不同职业、不同工作机会比如:普通工人、白领、工程师、艺术家等等可能带来的变化。

  对白领的影响:一个白领的日常工作可能是写报告、做报表、分析数据等等。各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点就是这些工作都需要电脑程序的协助。大家都知道大数据吧。智能软件可以将你日常工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然后加工,最后创造出新的作品和成果。已经有很多新闻媒体如《福布斯》在使用这种技术进行自动写作。媒体并不需要那么多记者了。这不仅对记者,对所有有“套路”可依的一些工作机会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对工程师的影响:工程师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将理论变现的职业。康奈尔大学研究的智能系统可以将无序的数据进行归纳,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它使用遗传编程技术,让计算机算法具有自我迭代的能力。这不仅让系统程序的设计具有人类工程师的水平,而且它不被先前概念约束,更有创造性。

  当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都可以被学习的时候,人类我们的优势还在哪里?

  对艺术家的影响:有人或许会说还有艺术。因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它的价值在于其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但是事实上,当你听到一首歌的时候,你对它的情感不在于它的创作者的目的,而在于你自身。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内心真实的想法实际上重要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一切都只关乎你自己。所以不管创作者是人还是机器,当这个创作击中你的内心深处时,那就是艺术,至少在你眼中是的。程序创造出来的歌曲,在人类评论家的评价里毫不逊色于人类的创造。

  当然,人工智能对艺术家的影响远远没有它对白领、对工程师、对所有的初级职业比如律师助理等等之类的影响大。

  工作机会的减少也会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这些连锁反应在这本书中也都有提到。

  总体来说,作者的观点是有些悲观的。他把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却也无法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作者的思考并不是百分百全面的,我们在他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思考。但不能否认,这些挑战是确确实实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虽然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也没办法解决,但我们至少有了思考的方向。了解时代的前沿,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2016年9月读书会分享讲稿)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五):简单回忆几点

  资本主义社会里,收入分配包括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近些年资本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劳动收入,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加剧的问题。事实上,劳动收入在近些年并没有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

  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中产阶级将逐渐被抽空,整个社会的经济将失去发展动力,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糟糕。如何解决?

  作者提出的一个简单方案是向每个成年人每年发放 1 万美元,这是可以满足生活所需的最低标准了。我之前的观点也是类似的。虽然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太左了,工作的人会不开心:老子交的税都去养活那些不工作的寄生虫了。但是工作的人的财富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会远远超过 1 万美元,而且机器人负责了机械重复的工作后,给人类剩下的就是富有创造性,因而也会带来极大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了,这本身也是一种奖赏。

  工人被机器人取代,从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因为社会的财富总量是大大增加了,当普遍社会福利制度可以覆盖到每个人,贫穷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人们之间只是生活质量上的区别,但是即使最差的人也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六):机器人没你聪明 他只是抢走你的饭碗

  “大部分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常规和可预见的。……这一切都不需要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

  在三里屯某跑鞋旗舰店的门口,一面巨大的屏幕在播放着最新的产品广告——该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高科技跑鞋。但与以往不同,在这则广告中,你看不到任何跑步者或者设计者出现。整个画面中,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只智能机器长臂在托举着这双跑鞋,它一会儿将鞋扭曲,以证明鞋子的韧性,一会儿又将鞋子置于弹射物之下,以检测鞋子的抗震。一阵繁复的操作之后,最终一双合格的跑鞋生产出来,而这时,一个貌似主管的人姗姗来迟,他满意的看着这双新鞋,然后紧紧握了握机器人的长臂以示感谢。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样的机器手臂是故弄玄虚,但作为广告主,它想通过这则广告所传达的信息却再清晰不过:机器可以通过对严格流程的实现,精准的控制一双鞋的质量以保护我们的双脚。进而言之,机器可以比任何工匠更能理解我们的身体。

  对于这样的言外之意,很多人可能觉得是胡说八道,但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机器人的崛起却是一个不争的甚至有些残酷事实。近几年来,机器人正在进入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领域,替代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它一方面在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商品,另外一方面却也让不少劳动者面临着被机器所淘汰的厄运。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这本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正是因为机器人问题的重要性,福特的这本书获评为《金融时报》年度商业图书。

  机器人的话题由来已久。前不久我给儿子买了英国DK出版的一本机器人百科全书,按里面说法,机器人从概念到如今也超过百年。不过,与对机器人的恐惧或者憧憬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种种文学艺术作品相比,真正机器人的发展倒是要慢很多。在那本百科全书中,多数的现实机器人不过是些丑陋的玩偶。

  但正如福特所说,拜数据增长以及摩尔定律下的信息技术等因素所赐,机器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在2009年时的一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预测,如今却都已经有模有样:IBM沃森打败了答题高手,谷歌的无人汽车也在测试了,华尔街的高频交易已经造成了闪崩,美联社等也开始出现了机器记者(尽管很多机构绝口不承认)。

  从定义上看,这些机器智能仍然与人类所想象的具有完全脑力智商的机器人(比如哆啦A梦吧)相去甚远,专业应用性机器人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但即便如此,这些弱人工智能对我们造成的冲击仍不可小视。从宏观看,整个世界的经济机构正在出现剧变,乃至已经到了重组之境地。从国家竞争角度看,人工智能的领先程度已经到了可以决定国力强弱的水平。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以上这些都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机器人可能砸了你的饭碗这事儿则事关重大——这也是福特在本书中所描述的机器人崛起所带给我们的最黑暗的部分。

  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的步伐从来没停止过,但是这种速度却引起了先觉者的惊慌。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积累,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会很快下降(想想安卓系统取代诺基亚的速度,而各行业机器人的运行也完全可以基于某一平台而大批量制造出来),而只要机器人的成本开始低于人类时,以利润为核心的资本家会怎么做?

  电商部门可能是互联网行业中雇佣人数最多的部门,例如亚马逊有数万员工,京东员工接近十万。但在物流仓库中,亚马逊正在尝试使用机器人来搬运货物,因为他们搬运的效率比人还要高。更不用提无人机送快递这样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只是在今年还比较遥远,但过了今年就很难说了。京东的问题也是如此。如今,一个快递员把货物给你运到楼下然后挨个打电话让你下来拿货,还要等你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这样的送货效率显然还有太多提高之处,而无论如何提高,其结果只有一个:京东会雇佣越来越少的快递员。

  “大部分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常规和可预见的。……这一切都不需要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思考。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 福特的这段话冰冷却又真实,一个老板雇用你写稿子,基本上就不会关心你做饭如何能力如何,在多数的资本家那里,你只是一个类机器,而如果真的机器能取代你,那么你的饭碗就朝不保夕。

  如果只是蓝领被消灭,那么我想大家的心情或许会好一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人工智能的智能性在于他是可以从事复杂的脑力工作,而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

  文字工作者可能是被大面积消灭的下一个职业。目前机器人写作的通稿新闻已经相对成熟,而且写得越来越好。关于这一点,媒体人喜欢争论一会儿:你会看到几乎所有的主编什么的都会出来说机器取代不了人——很有趣的是,一般说这些话的主编们都不太懂技术,甚至上网也会有些困难。但福特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写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似乎是最不能用自动化取代的事情之一,……事实上,因为知识型工作仅仅使用软件就能实现自动化,所以很多情况下,这些工作职位比需要体力操作的低技能工作更容易受到影响。” 听见没,知识型工作被取代实际上可能比体力活还要简单。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相信很多的有经验的人有才华的人始终无法替代,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但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话题,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是那些接受了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才是机器人目前可以消灭的部分。另外非常讽刺的是,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写作能力之差,远远不如一部机器。

  同比尔盖茨或者埃隆马斯克反对人工智能一样,福特对机器必定战胜人类的悲观情绪同样是建立在对机器人发展现实的理性认知之上,这些人不会愚蠢到认为机器比不上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机器发展的速度过于惊人,而产生一种害怕管理跟不上发展的复杂情绪。

  福特力图用数据证明机器人在过去几十年就影响了美国人的就业:在过去三十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占比下降了20的百分点,这种下降趋势早于北美自贸区或者中国的崛起,因此福特推导出这更多是认为机器取代了人的劳动。另外一个论据则是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也没有改善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因为所有回流的岗位,更多的是给了机器人而不是人。

  就业是宏观经济的一个观察点,但就业变化引发的其他变化才是福特最为忧心的。例如,当一般性民众的工作越来越遭到机器替代之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富人因为使用机器更能提高利润率,因此可以截流更多财富,而穷人则苦于转型,或者干脆陷入到失业的 痛苦之中,即便后来找到工作也代价不菲。总而言之,用皮凯蒂的话说,过去三十年的美国,资本收入大幅高于工资收入,结果就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大分化。

  严格来说,福特将过去三十年的贫富分化归结于机器人对人的替代这一论述说服力不足,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者只有相关性而无因果关系。但是福特所提到的机器人对人的影响却 必须加以重视。况且,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情况与机器人无关,如今这些年的现实却证明机器人越来越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就业乃至一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金融业,以高频交易和程序化交易为代表的机器交易已经几乎垄断了市场,而与这些火箭相比,散户们天天追涨杀敌的工具恐怕还比不上小米步枪。不是说主观交易和价值投资已经过时了,而是量化的西蒙斯打败了巴菲特索罗斯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一个技术的偏理想主义者,福特对技术威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充满理想主义:他建议给每个人以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人就不会因为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丧失一切,同时,在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创新才能被有效激活,整个社会发展才能更为丰富多彩。作者将这一建议的灵感归结于哈耶克的论著,而对此我个人也觉得有合理之处,然而对于这样的建议是否能在全球实现则需要打个问号,毕竟各个国家对于基本生活保障这样的观念充满分歧,更不用谈到底什么才算是基本生活保障这样一个命题。所以说,福特的这个建议恐怕也会和皮凯蒂的全球征资本税一样,在可见的范围内仍然只是个空想。不过,作为个人,我仍然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七):机器人时代恐怖吗?

  机器人时代还遥远吗?作者在《机器人时代》中预言:机器人时代将在未来几十年到来。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事实推测,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将替代低端劳动力,比如快餐店员工、建筑工人、出租车司机,更将抢走部分初级专业人员的饭碗,比如律师、记者、翻译,甚至还会在艺术领域有所作为,比如创作音乐、绘画。机器人将使蓝领和白领们的工作岌岌可危,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失业,而失业将导致消费者没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去消费,从而导致经济衰退。技术进步带来经济繁荣的定律对于机器人时代并不适用,只有顶级富豪精英从中收益,大部分人沦落到贫穷,经济流动性将不复存在,人类可能重回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富豪阶层住在与普通人隔绝的精英社区里,看门的是自动军事机器人。 我认同作者所说的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的预言,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在线课程的兴起降低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成本和门槛,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颠覆的威胁,未来如果在线课程的文凭能够受到认证,学生们也许就不会去那些二流三流学校上学了。在医疗领域,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自动诊断软件能够给出更详细的相关病历及诊断建议,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一旦机器证明他们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或许医生就不再需要直接做判断,而是将病人的各项的指标输入标准化的诊断和处理系统中。 但我不认同作者对机器人负面影响经济的悲观看法。作者的推演看似很有道理,但忽略了人的因素,人类的潜能会随着机器人的强大被激发出来,而且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会帮助人类适应新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以至于忘记了人类曾经是物种中普通的一员。或许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能够改变人类唯我独尊的心态。一个例子是智能手机的出现:经典的诺基亚手机曾经满足了我对手机的所有幻想,直到我第一次见到iPhone,我惊讶于手机的外观能够如此简洁,更惊讶于手机的智能性。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智能手机席卷了全世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用智能手机订餐、淘宝、支付、打车,甚至一刻也离不开它了。我们享受了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也被智能手机奴役着。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八):这次是真的伟光正:放开二胎其实是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减税行动”

  引文: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称,工业机器人在全球的出货量在2000~2012年间增长了60%以上,2012年的总销售额约为280亿美元。迄今为止,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是中国,机器人装置在2005~2012年间以每年大约25%的速度增长。

  1995~2002年,中国减少了大约15%的制造业员工,即约1 600万个就业岗位。而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一趋势有可能还会加速。

  动力机械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亚历山德罗斯•瓦尔达克斯塔斯(Alexandros Vardakostas)则很豪爽地说出了该公司的目标:“我们的设备并不是为了让员工更有效率,而是为了完全取代他们。”该公司估计,快餐店每年平均向汉堡制作工人支付约13.5万美元的工资,而美国汉堡生产的总劳动成本每年大约90亿美元。动力机械公司相信,其设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收回成本,其计划的目标也不仅局限在餐馆,还有便利店、食品车,甚至自动售货机。

  19世纪末,近一半的美国工人受雇于农场;到2000年,该比例降至2%以下。

  ——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

  正文:

  二十世纪,因机械技术的普及而产生的失业人口可以转向工业,二十一世纪,因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而产生的失业人口,将远远的超越二十世纪因机械技术的普及而产生的失业人口,这些人将如何就业?二十一世纪,在工业制造岗位大幅减少、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岗位也将自动化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就业岗位将大幅度减少,我们的后代面临的是地球历史最为残酷的全球性的就业竞争。

  在工业时代,工厂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无多高的技术含量要求,农村里那些并未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可以轻易的在工厂找到工作,但是现在,工业时代即将过去,自动化时代已经到来,工业时代所提供的这些低技术含量的技术岗位巨大部分都将消失,被机器人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的可能性,只能指向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与部门。如果没有接受过高学历教育,在自动化时代,根本就难以生存下去,或者说,不可能有尊严的活下去。

  工业时代,三十年内,阶层固化其实已经形成为事实,穷人想要通过在工厂没日没夜的做工,想要通过低廉的薪酬改变命运,概率太小。而自动化时代,穷人多生小孩往往不过是生悲剧,因为后续教育成本根本难以负担。无论工业时代,还是已经开始的自动化时代,现实的残酷,都将极大的压制穷人的生育意愿。

  以进化生物学的观点看来,人人都有着生育的内在需求,穷人如此,富人更其如此。在一胎化政策的中国,中高收入家因超生而承担着更多的社会抚养费,这种现象是相当的普遍。作为穷人,很多超生户,根本就是肆无忌惮,因为他们一没钱二没值钱的家具供以执法,唯一值钱的房子,一家子要住,要法制也要德治嘛,以人为本嘛,政府执法也不能就将人逼得没地儿住是不?那些有钱有家具的,自然是因忌惮因可供执法而成为遭遇执法的主流群体。政府没法迫使穷人缴纳社会抚养费,只能将矛头指向中高收入家庭。有经济实力的中高收入家庭,也就实际性的成为了社会抚养费的主要征收对象。这一名为“社会抚养费”的收费,其实我们也可以看作为一种公共税收,而且这种税收,就像是美国的遗产税一样,更多的由富人承担着。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劫富济贫的税收种类中的主要品种。但是,现在这种税收已经被取消。

  放开二胎其实是对中高收入家庭的“减税行动”。这一特别的“减税行动”,给国家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减税行动”鼓励了中高收入家庭的生育意愿,尤其是对中等收入家庭,鼓励的效应将更为明显。这种鼓励,对于未来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低技术含量从业者的就业难以保障的情况下,穷人多生不过是给未来社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鼓励中高收入家庭多生,则能明显的改变未来的人口比例,使之高素质人口的比例在总体人口比例中上升,这对于未来的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巨大的战略性的意义。

  其次,“减税行动”将加强中高收入家庭的社会责任感。中高收入家庭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良性化,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胎化政策与放开二胎的政策,事实上会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物质生态的恶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或推动或抑制的作用。这是有学理根据的。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看来,基因自身的意愿会影响个体的大脑和意识。被迫而只有一胎后代的个体,其社会责任感趋向于弱化。有着二胎后代的个体,其社会责任感趋向于强化。

  受控于基因自身的遗传需求,应对各种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个体会在非语言思维的层面中,对此进行分析,也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分析。

  一胎化政策下,无数迫于压力选择一胎的家庭,一个人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一个人,那么,这种遗传的链条,随时可能会断裂。分析结果:未来社会,几乎与己无关了。因此而采取的行为模式:极度自私自利,只要自己此生此世快活,真是管他死后洪水滔天了。

  放开二胎的政策下,一个人的基因能够遗传给两个人,两个人再遗传就是四个人,四个人以后就是八个人,以此类推。分析结果:未来社会,也就是无数携带着自身基因的个体的社会嘛,毁灭未来,也就是毁灭自身了。因此而采取的行为模式:利己的同时考虑必要的利他,顾及后果、着眼未来。

  这也正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道德败坏、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也是未来社会为什么会变得更好的原因之一。博学多才的新一代领导人肯定是考虑到了这些,所以才做出了这一必将影响深远的改变。

  对于中国无数因此而受影响的家庭而言,今夜要不要戴套?取决于你对自身经济能力的自我认识。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九):机器人时代 人类还是“有用的”

  机器人时代 人类还是“有用的”

  虚拟世界中的机器人令人惊叹。现实中,机器人产业也令人眩目。比如,广东省就提出,至2017年,初步建成10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技术突飞猛进的本质,就是要替代人类劳动,“它很可能对我们的整个文明都将造成破坏”,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Martin Ford)在《机器人时代》一书中说道。“回顾历史,随着技术革新,人类一直在失去原有的岗位,却又创造出新的岗位,逐渐进化才是人类的发展进程。”日本“人形机器人”领域顶级科学家大阪机器人时代 <wbr>人类还是“有用的”大学教授石黑浩认为,机器人将改变人类生活模式。2013年6月,Google的安卓高级主管雨果·巴拉即透露,Google已经拥有“近乎完美”的英语和葡萄牙语实时语音翻译。自动写作技术也已被包括《福布斯》在内的顶级新闻媒体所使用,其30秒钟自动生成的文章涵盖各个领域,包括体育、商业和政治等。而且,“未来15年,由程序写出的新闻文章的比例或许真能达到90%以上”,“不少所谓的‘好工作’都将成为‘过去时’。很多律师助理、记者、上班族,甚至电脑程序员都将被机器人和智能软件所取代”(马丁·福特)。

  现在我们人类就像一群摆弄着一颗危险炸弹的无知孩童。即便是出于好意而创造的人工智能,它仍有犯下种族灭绝罪行的倾向。”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伦与詹姆斯·巴拉特警告称,而史蒂芬·霍金也称“未来100年内,人工智能将比人类更为聪明,机器人将控制人类”。不少科学家认为,在越过“奇点”后,人工智能机器将比其制造者——人更加聪明。他们认为,过了这个点,一切都将以现在不可预测、无法想象的速度和形式发展了。以传统角度来看,自人类劳动带动生产力发展以来,生产力就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势息息相关。这就不免让人担心,如果机器人取代人类,不但整个劳动交换工资的体系会分崩离析,人类从事工作还有意义(或必要)吗?当人类不再需要工作,双手会不会退化成“猿猴的爪子”?

  机器人果真能毁灭人类?福特认为,这一“想法完全错了,因为情况绝非如此”。英国计算机先驱阿兰·图灵设计了一个甄别实验:一台计算机和一个人做竞赛,说服一个看不到它们的观察者,使其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类。当机器人至少把半数观察者蒙骗了,才算通过了测试。但是,至今尚无一台计算机接近于通过测试。所以,所有对机器人将抢走人类工作、占领世界的恐惧都是毫无根据的。一如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所言,“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机器人与人类先前的任何前沿技术并无二致。历史经验已证明,过去的经济繁荣,大多数是因为采用新技术。”

  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从事某些工作,但是不能代替人本身。“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施密特),科学进步终将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尽管智能机器人在技能上能取代相当部分人类,但人类依旧控制着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并因此有能力做出最终决定。在机器人时代,人类还将继续扮演“有用的工人”,像感情、创造力、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还得靠人类实现。

  机器人时代到来了,作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准的标志,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或者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缺不了机器人的身影。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未来十年将以数字化、智能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主线“让变革发生”,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一如诺贝尔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所言,“数字化使得几乎任何情形都有海量数据可以利用,而且此类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和重复使用。”智能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预示着一股强劲的市场需求正在萌发,更代表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发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它将以压倒性的优势主导着制造业的未来。但是,这其实是一场管理模式的变革。说到底,机器人技术到底是为人类造福,还是为祸,仍取决于我们人类自己的选择。人类创造了技术,人类依旧能决定技术以何种方式塑造人类的未来。

  2015年7月28日成都晚报第12版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机器人时代》读后感(十):机器人时代笔记

  “弱人工智能”机器人( 常规工作自动化)正在大量应用于制造业(如工业机器人)、农业(如自动化收割播种)、可重复性比较高的服务业(如自动售货机,汉堡机器人)等行业中。一个间接证据是美国近几年的 无就业增长复苏,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直线下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前沿算法)正在或即将应用于如自动书写新闻、金融自动化交易、在线语言翻译、无人驾驶汽车/飞机、音乐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传统上认为的需要高学历、高技能的白领类工作和创作类工作也在被慢慢取代。

  分两章介绍了:慕课、网易云课堂这种在线教育很可能取代传统教育(一个理由是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成本太高。其中一个数据是美国约70%的大学生会贷款上学,毕业时平均债务约3万美元。而只有约60%的大学生能在6年内毕业,毕业也不一定好找工作。仅还债务都要花费数年时间);医疗专家系统、药房机器人,老年护理机器人等未来将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淘汰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医疗岗位(作者吐槽了美国医疗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展望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越来越多的淘汰了不同行业各种技能水平的人。取代人的机器是没有需求的,有需求的大部分人因为缺少工作而占有极少数财富。未来的经济可能只是服务精英阶层的精英经济。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可能造成持续的经济衰退。作者花了一章来介绍可能的解决方案,不过这章在我看来可以基本无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