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卧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卧底》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卧底》读后感10篇

  《人间卧底》是一本由马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卧底》读后感(一):记住的和记不住的那些过往

  被引过来是在微博上有人截了一段文字,问出自哪里,寻着评论指引的“三个疯子”就这么寻到了这“人间卧底”。

  就像马良说的,他的大脑想必看起来是个满是皱纹七八十岁的老朽啦,那些深入沟回的回忆细腻的浮于纸面,看的仿佛你就是事件发生当时一同围观的小伙伴

  我常常在合上一本书后去搜寻停在自己印象里最深的画面,我想到底你留住了哪个画面,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吧。于我,画面有二,一是那片在黄浦江边烧成一片的芦苇荡,彼时少年在奔逃中若回望,不知为何,画面竟然和蔡国强空中升腾起的白日焰火重叠啦,于是一片火海在我的脑海里升腾成了一片色彩......

蔡国强 白日焰火

  第二个画面,是散乱在老宅中作者想“窃”而不得的书籍,那一阵及时吹起惊醒了作者的清风,吹起的是纯白还是泛黄书页呢……

  我寻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妄图忆起属于自己的那一幕幕画面,无奈发现记忆或是模糊,或是被自觉不自觉添加了过多的矫饰,总归是语焉不详面目全非啦……

  《人间卧底》读后感(二):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每年元旦,我都会收拾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把不会再看的书清理出来,在微信朋友圈免费转赠给喜欢朋友,当然偶尔也会收到朋友的回赠,这本《人间卧底》,连同黑泽明的《蛤蟆的油》就这样到达了我的手中,感谢小川兄。

  这本书偏自传散文性质,相比蔡崇达的《皮囊》,更胜一筹,胜在够坦诚,不刻意伤痛,不刻意悲春哀秋,翻看这本书的前言,就喜欢上了作者的文笔。随着一篇篇的文章阅读,作者笔下的自己仿佛走出来,走到了读者的面前,那个毛头小子,那个自卑的少年,那个无所事事凌晨走在街上踢空易拉罐的青年,那个在书海绘画中找到自信的青年广告人……

  到底是哪个时刻,会让人产生记录下来的冲动呢?那些穿越时光细节为何可以如此精微毕现?毕竟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不动声色的,活在人间,像个卧底。

  那些曾经只属于我的日子,它们的确会慌张啊,怕成为无主的故事,无人讲述,也无人来听。所以说,是故事自己怕被遗忘选择了借助我这只手,强行留在了人间?

  我也想要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一本和曾经的自己好好拥抱的自传!

  《人间卧底》读后感(三):遁形于人间的卧底,寂寞善意

  马良的名字好记,对于有种相似童年回忆的80后们,对这个马良,倒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个名字了,总之有印象,在书架上瞥到这本书后,似乎是潜意识告诉自己是自己要找的书,也就这么凭着直觉收入了囊中。

  上下篇的故事,断断续续分了几个晚上看完的,都是童年和青春的回忆。不能一下子看太多,会卷起满满的回忆,难消化。正确的说,因为同乡人的关系,倍感亲切之于也颇有点羡慕嫉妒恨意味。羡慕这马良的超强记忆力,儿时的故事逐个叙来有滋有味,而自己的基本已经忘的跟断片一样嫉妒是这家伙典型的“读书不好也能成才”的例子,狠是给自己曾经骄傲的三好学生的童年生涯来了一个响亮巴掌;要说恨么,嗯,也许是那份自己一直都不曾想象的敢于追寻自由洒脱吧,喜欢画画了,就考美院,发现自己绘画水平不拔尖了,就搞搞文字,然后是摄影,一切浑然天成感觉没走什么弯路,就这么一路走下去;再想想自己那兜兜转转也不知道究竟要什么的麻线人生,那简直一个恨呐。

  说回这本书,同时代地域背景的,读起来更容易引起共鸣;但就算不具备这些条件,也能读到马良满满的诚意。虽然有几处文字写得有些文绉绉,让人实在难以把这温柔的文字跟一个铁铮铮的大汉子联系在一块儿,但抛开这些,这本书还是很美好的。

  最后,在其中的一篇关于工作室的文章中提到了他那个“移动照相馆”的项目,这才恍然大悟对了,就是那个跟我一样混过广告圈后来做摄影师的马良啊!

  《人间卧底》读后感(四):人间卧底——做自己的真探

  我拥有的书籍大多是经过推荐的,欣赏的作者写的书,欣赏的作者推荐的书,推荐的书里的作者再推荐的书……而《人间卧底》算是偶得,印象中作者马良是我看了纪录片了解到的艺术家,“移动照相馆”非常吸引我,于是微博关注了他,也没有刻意去翻阅,最近才发现艺术家写书了,有意思的人的作品必然会吸引我去阅读。

  此书单封面的文字就足以感动我,别具一格认真的文字并匹配的插画上,如脑洞大开时恰好被宇宙之神牵引神游着。勾勾画画的句子段落想来定有同好众人皆晓得的,无需重复。只举例上下两辑中我的偏爱,《第一堂课》、《我的电影院和我的身体》。前一篇记录了文革历史中的真实,良人的命运账簿被混蛋们用红线狠命修改,“大字报”的直白展示丧心病狂黑暗史。作者跟自己父亲之间的回忆对话看似稀松平常,却道出真实现世与个人硬气。结尾属“画风突变”,父亲借大字报给作者当起了拼音教学,看到这儿心疼破涕为笑……后一篇同样叙述了真实,对自己身体认知的真实。小小年纪便有机会距离观看电影,偶然的画面刺激自然地唤醒了“本能”,无师自通成长初体验就这么实践了,而谁的初体验不是师从“旁门左道”呢?欣赏能坦然面对自己身体的一切真相人类,如此,这样的人类亦不怕直面往后的人生实相,越战越勇。转头想想,或许这也成就了作者日后从事电影业的因缘了吧。

  如作者所指的“敏感易燃”,我自认归属这款。妙在阅读此书的同时,正自省着,思考今年一大段的时空中的自身的状态,不是“放弃”,未曾“放下”,想学着暂且 “放一放”。因为自己在变化着,周围都在变化着,哪怕实际验证了“已改变”,时不时还会纠结在过往的“不变”,纠缠的时刻是痛苦的,也幸好,总会逼着自己往前走,那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能“放一放”太好了,正如马良写画此书也是“偷了”春节那十几天的空白假期,抽离并旁观自己,审度身处的世界,随时空应变,萃取刀光火影下的人生历练邀约众生浅尝品味。时空酿造的滋味,学着懂得自己,懂得他人,认真地活着。

  《人间卧底》读后感(五):长大成人残酷慈悲

  这本书的出发点,就是为自己去写的东西。你会对别人的私人记忆有兴趣吗?一个你不认识的人?

  一般不会。除非他写得真的很好看;还不够,这种好看必然是像一粒粒散落在田野里的麦子,看似毫无章法,你却能在一粒粒捡拾里,猛然抬头,发现前方灯火人家。无需再去辨认出哪个门牌号,只是你知道那是你熟悉的。在别人的故事里,你会一个激灵,你会若有感触,这些都是模糊的,所以说不上什么“看见”自己,而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对照里打开了自己。

  书里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写被人,写自己,别人又拉着别人……一个小男孩爬上凳子,高高的橱上一大摞的东西,本来只想取其中一些,却不小心让所有的物件都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似水年华不用追,牵一发便可动全身。故事里有时代,有情义,有一笔带过不能挖掘的伤痛……它们伴随了马良的成长。如今的马良是个艺术家,艺术家都是天性敏感的,他脑海里的记忆暗自澎湃着,就等着这一次不眠不休的下笔。看完这本书,其实有点嫉妒。年代有重有轻,因此人情冷暖道义是非,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分量,有些时代里人们会过度地体会它,承受不住;有些时代却相反,蜻蜓点水,因此也活得有些无名。马良成长的那个时代正好是一个从重到轻的时间,他感受了很多,终于到了太阳底下并无太多新事可言的人生阶段,有了机会释放。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书里告诉我们,太多人特别是马良上一辈的人因为时代的原因卡在那儿了,而和马良同辈的那些朋友同学,是闷在那儿了。这些命运其实并不陌生,一个个平常人面孔,想来,大多数中国人通常在一些危亡时刻爆发出强烈人定胜天决心,其余时候,都甘愿随波逐流。因为这样最安全隐痛成了惯性

  人和人之间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他怎样长大的。有些人的长大只是一种时间的积累,还有一些人,会经历两次、三次、更多次。我想马良是后者。他在书里写道,长大成人的残酷是,后来我们都会成为差不多大人;而长达成人的慈悲,是等到再后面些,把所有被夺走的再一点点讨回来。马良一开始做的是广告导演,上海最贵最好的那种,后来做了艺术家,灯红酒绿变成了羊肠小道。所换来的是,他没有老掉。之所以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掏尽了去写,不仅是记忆逼着,也是因为前方也在迫不及待地催促吧。把行装梳理一下,继续上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