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10篇

  《新金融,新生态》是一本由霍学文 著作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5.00,页数:3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一):互联网金融的诺曼底登陆

  互联网金融的诺曼底登陆

  赫尔: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跟我们一样迷路了。

  温特斯:我们没有迷路,我们在诺曼底。

  ——《兄弟连》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改变的是金融的实现形式。”《新金融,新生态》一书,既是作者长期对金融理论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的升华。基于对未来金融发展的深刻洞察力,霍学文论述了以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五种核心竞争力、六大发展趋势和七个公式为核心的系统论分析框架,充满想象地描绘出未来金融的新蓝图。从历史展望未来,从技术渐入金融分析,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创新,从应用场景到金融生态,从概念分析到现实应用,从技术路径到未来预测,霍学文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问题、分析趋势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新常态’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概括,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在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治理体系,以互联网金融构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转变,这与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比尔·盖茨),互联网生来具有的禀赋,能使传统金融业具有无限的前景想象力。尽管“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但互联网将连接一切;不必神化‘互联网+’,但‘互联网+’会成长为未来的新生态”(马化腾)。但是,互联网金融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全新商业模式正在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这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创新与财富的结合,颠覆与吸收的博弈。《新金融,新生态》从独特视角剖析金融的本质,解读国内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多种模式:从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生态系统再到国外的LendingClub、PayPal,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互联网金融世界。

  “互联网+”犹如高效催化剂,点燃了金融的活力,开拓出了一片蓝海。以企鹅军团为例,互联网世界的王者(腾讯)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无论是财付通理财、行业支付解决方案,还是微信支付功能,腾讯无不行走在一条非常理想的路上。2014年12月28日,腾讯参股的前海微众银行官网已正式上线。可以预见,未来腾讯云在通过对接大腾讯生态同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可以为金融客户带来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流量、用户识别、服务分发、精准营销、流量变现、以及生成新型产品模型等一系列服务,“未来在新的环境中,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概念都将被弱化,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新金融”(周小川)。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未来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O2O模式”(两种形态)。在《新金融,新生态》一书中,霍学文以独特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概念分析,把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简单清晰、高度凝练的抓住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与其他互联网金融论著相比,《新金融,新生态》有鲜明的特征:一是思想前瞻性,二是理论深刻性,三是实践指导性,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霍学文既对“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理论进行跨界式探讨,又对实践进行实证性总结与引导;既具有启蒙教科书的周延框架,又具有业务实务指南的指导功能;既热情拥抱又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的时代产物,又从实际出发突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中国特色。

  2015-06-08《华夏时报》文化版

  互联网金融的诺曼底登陆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改变的是金融的实现形式。”《新金融,新生态》一书,既是作者长期对金融理论研究的总结,更是对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实践的升华。基于对未来金融发展的深刻洞察力,作者霍学文论述了以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五种核心竞争力、六大发展趋势和七个公式为核心的系统论分析框架,充满想象地描绘出未来金融的新蓝图。从历史展望未来,从技术渐入金融分析,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创新,从应用场景到金融生态,从概念分析到现实应用,从技术路径到未来预测,霍学文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问题、分析趋势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新常态’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集中概括,而互联网金融则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在书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治理体系,以互联网金融构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转变,这与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在《新金融,新生态》一书中,霍学文以独特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概念分析,把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简单清晰、高度凝练地抓住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2015年6月11日新华书目报A09版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二):互联网金融引领中国金融的未来

  当赫尔曼·霍尔瑞斯根据织布机的原理,利用卡片穿孔,发明了卡片制表系统,并为穿孔卡片机配备了自动送卡器的时候,其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统计死亡率。相信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到,今时今日的全球计算机行业究竟创造出了何样巨大的蛋糕?

  仅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一直在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2014年国内的计算机行业即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222亿元的庞大数字。逐渐摆脱了对计算机依赖的互联网行业更是在全球创造出了大批的财富新贵,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C端,无线端,移动端,似乎在一夜之间我们惊奇的发现,本应无法触及的第二世界距离我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话说,现在有多少人在夜晚难眠时的第一反应会是去摸床头的手机或者平板来打发时间,如果付款时身上的现金不够了会是去问对方能否接受网上支付,不管情不情愿的赶着双十一电商活动的时候去当剁手党败家,通过手机软件来选择如打车、订餐、洗衣等各种生活方面的服务……

  工作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传统行业,传统方式越来越难以生存的今日,是否加入到布局互联网,开始互联网+e时代,转型大数据,新经济模式下的新型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了很多传统领域的经营者无法不去面对的一个生存选择。

  好比金融业,当互联网发展起来并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底层物质技术结构时,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更好的满足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及个人的金融服务需求这一矛盾就变得越来越突出。不完善的金融支付服务催生出了“第三方支付”。

  在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起来后,由仅仅提供支付服务向提供更多功能多样的多元化服务转变,则给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全新的启示:小众需求可以聚合成大量的金融交易需求,信用贷款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进行风险控制。

  至少从该书的前几章来看作者确然对此有着认真的思考,并在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审视新金融的发展,可惜到后面抛开了各种看似高大上的的新概念和新思想,还是停留在表层,却没能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现实存在的问题。大概也是出于国情的关系,有些东西不好写不敢写,干脆就给春秋笔法了。仅此来看,该书倒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自金融发展步入21世纪,金融市场趋向于越来越复杂,衍生品交易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数学化、公式化。金融风险控制变成了金融交易对冲,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远离中小客户,变成了计算机前一群“技术男”的金融交易技术比赛。

  同时,在国内金融业越来越高的准入门槛下,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大机构;大机构越来越倾向于为大客户、高端客户提供服务的现状已然呈现不可逆转的态势。而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80/20法则:20%客户创造80%的价值。金融机构把主要的资源都用于服务少数的高端客户。

  正是由于这80%的低端客户被忽视,才为下一个时代,即互联网金融时代,奠定了强大的客户基础。需求催生服务。大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小微企业、个人提供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弱,大金融疏离小微企的过程,正是新金融的孕育过程。

  诚然,今天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局面,全赖于这些年国内的IT从业者对发达国家不断的模仿学习创新演化,才最终形成了今天有别于传统金融业的新金融模式。但是作者不知出于何种想法,才会让“为人民服务”或者“中国梦”那样的政治加分的词汇在书中泛滥,实在是让人看得顶不自在的,不过看看该书下的评论,呵呵了,合着原来觉得看了会腻烦讨厌的不是就我一个吗?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三):一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力作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金融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是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改变金融的本质,改变的是金融的实现形式。时值中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之际,霍学文先生以独特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概念进行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分析图景,可谓正当时。

  对于互联网金融,霍学文先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从哲学层面上进行了探讨。这本书从历史到未来,从应用场景到金融生态,从概念的分析到现实金融应用,从技术发展的路径到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问题、研判金融发展趋势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很见功力。这本书比较详尽地论述了以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七个公式为核心的系统论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对我们认识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而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是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势,因此这本书值得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兴趣的读者借鉴。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四):互联网金融界里程碑式的总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几乎身边的人都在探讨着互联网里的宝宝,大家都是在用问询的神情注视着新金融的发展成长。随着人们对各种宝宝疑虑的渐渐消散,大家的态度也随之变得宽容与接纳。

  这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观察市场,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审视中国互联网金融乃至全球视野下互联网金融的,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与角度。

  霍学文先生既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严谨特质,又有金融系统实战履历①,高屋建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用自己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阐述了一个网络,两种金融业态,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五种核心竞争力,六大发展趋势,七个公式,八方共治等理论,全书洋洋洒洒32万字,凝聚了霍先生这么多年来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解读。

  文中数次提到过1994年出版的《失控》这本书,《失控》以其超前的预见性,和对未来社会的准确把握,成为当下最具有震撼人心的预言家。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当极简事物聚合当一定数量,并且其行为的协同达到一定程度时,将‘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群体智慧,实现量变到质变,形成一个超越原有结构体系的新智能化结构体系”——换到现代的词语不就是“大数据,云计算”么!

  而互联网金融正是当下这个时代,最具有发展潜质的新金融的发展方向。而利用草根经济发展壮大的,更是在当下火的一塌糊涂——余额宝,红包,理财通,p2p,淘宝。

  本文从宏观上有很多理论上的独创,包括互联网金融与哲学思维;协同论与互联网金融 系统;四维空间的哲学思考;当社交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很多人都知互联网之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读霍先生的书,会从理论层面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在文后,作者又附上了自己画的思维导图,从中可以审视出作者的行文脉络与思维发展的趋势。思维导图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思考工具和助记工具。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思考,更加迅速的做出决策。对这个思考方法感兴趣的不妨试一试。

  目前, 中国居民储蓄余额 已超过 50万亿元,居民 储蓄率超过了50%,成为 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此高的储蓄率反映了居民投资渠道不顺畅的问题,投资 渠道狭窄,投资品种不够丰富。而这一切并不代表着中国居民没有投资的意愿。如果说炒房炒黄金炒期货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遥远的话,用 身边的散碎银两做一些货币基金的买卖,这更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常态,这就催生出了余额宝和百度百赚等宝宝类产品。在北京的居民可能对银行排队 缴纳水电费会深有感触:一次缴费就得排一上午的队,半天的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新兴的第三方支付正是满足了群众对缴费便捷性的需求,很大缓解了支付体系当中的盲点,便捷了交款流程,节省了银行柜台上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使银行原来的鸡肋业务恰恰成为新的盈利点,甚至利润率高于所谓的大额 信贷业务。这就是 普惠金融带给普通老百姓的便捷优势。造成了双赢的结果。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是个世界性难题,不单单是我国,世界其他国家情况也大致类似。某某银行也号称是打造专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小微贷款,其效果可谓是杯水车薪。在互联网时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大量的P2P网站,其中的陆金所人人贷 成为该领域里的领军网站。

  互联网时代,原来的黄金28定律被轻易打破,这是个变革的时代,这是个打破桎梏的时代,这是个边缘创新的时代,这是个颠覆传统行业的时代。

  互联网是个催化剂,它几乎可以和任何 行业,任何人发生反应,而催生 出的新思路新行业将过去的旧思想旧行业进行改造。

  金融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自身升级提高,从古代欧洲出现了贵金属寄存业务,到中国的交子,到山西汇票,到电报时代,到距现代很近的电子时代,未来的 发展趋势就是银行云存储,云服务,手机银行。互联网只是一个金融进步的一个媒介手段,正如当初的乔家大院里的汇票、快马。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更强大的金融服务媒介?我持积极乐观态度。毕竟人类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以一种前所未见的高速度,奔腾向前发展。

  互联网不会取代金融,同样金融也不会取代互联网,而二者融合的结果,只会产生1+1>2的效果。

  小时候看电视,美国人在商业谈判或者购物时,都是签支票的。我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有支票本……现在长大了,对这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使我们没有经历过支票时代,但是在互联网为时代,我们直接迈入了手机银行时代,小额支付,银行间免费转账正是因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而变得轻而易举。我也有信心,中国能在弯道上实现快速超车,实现金融业的长足进步,成为世界金融大国。

  感谢霍先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去芜取精写出这本书,感谢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感谢高速发展中的中国。

  推荐书目:《失控》、《新经济 ,新规则》凯文•凯利;《奇点临近》雷•库兹韦尔;《零边际成本社会》杰里米•里夫金;《思维导图》。

  ①霍学文同志曾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办公室干事、助理调研员,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国际调研处副处长、处长,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国际合作处处长,北京市委金融工委副书记,北京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兼任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9年2月任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五):【镜花】预言为什么会变成现实?

  本书的作者,霍学文老师,一定是凯文·凯利的狂热粉丝,而这本书也是他对凯文·凯利于1998年出版的《新经济,新规则》的诚挚致敬。凯文·凯利的这本书可能不为国内大众所知,然而这位大家的更早的95年的作品,被国内各行各业的大家们所推崇,即使是一个近千页的“大部头”,也挡不住20年来的各种津津乐道,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的大量预言,在现今成为了现实……

  而那本大作,便是《失控》。

  在《失控》中,凯文·凯利用近五十万字的篇幅阐述了造物者(Maker)的9大定律:分布式状态、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养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缘最大化、礼待错误、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谋求持久的不均衡、变自生变。继而进一步指出:在未来,“天造物”与“人造物”将联系得更加紧密。

  至于在《新经济,新规则》中,凯文·凯利更是进一步推导出,新世纪经济将会呈现出的十个态势:拥抱集群-去中心化的力量、回报递增-胜利连着胜利、普及而非稀有-丰富产生的价值、追随免费之道-唯有慷慨才能在网络中胜出、优先发展网络-网络繁荣带来成员繁荣、不要在巅峰逗留-成功之后回退、从地点到空间-制造巨大的差异、和谐不再乱流涌现-找寻失衡状态中的持续性、关系技术-始于技术终于信任、机遇优于效率-与其解决问题不如寻求机遇。

  作为十八年后的我们,对比我们现今的经济世界,看到上面的那些态势,是不是有一种“常识”一样的感觉?

  是的,在经济领域,预言成为了现实。

  那么,互联网金融会怎样呢?这就是霍学文老师想在这本书中给予我们的“信心”。

  之所以说是“信心”,而不是“思维框架”、“理念观点”甚至是“预言”,是因为霍学文老师在本书中的目的并非是告诉我们“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什么”,避免了序言中多次提及的“定义争论”,作为一个实干者,霍学文老师更关注的是“怎么照顾互联网金融”?当下对互联网金融的恐惧、猜忌甚至攻击以正面积极的回应。以一个在金融一线工作人员的身份告诉中国人:正确看待、认真面对、充满信心。坚信互联网能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毫无疑问,互联网还没有发挥出它的全部力量,移动互联网、社交自媒体以及虚拟现实,只不过是它的试验品。特别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互联网还未全面进入到每个人的意识形态,大部分人还是“工具”的浅层次意识,还需要在各个领域点亮: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交方式、组织方式、分工方式、沟通方式……不一而足。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要能认识到当前的社交已经成为了新型生产力,就应该能理解,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而在金融领域,互联网对“跨越时空的资源配置”所起到的作用,那就更加丰富了。简而言之,那就是让我们大可以抛弃原来因为技术和思维的边界而不得不给我们设置的桎梏,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呈现金融的本质。纵观金融的发展史,每一次的发展无不是为了提高服务覆盖面、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为了这些目标,一次次的发展不断地抛弃原有的思路和架构,用短痛的方式来积极创造和快速适应。

  而这一次,为了解决资本调动、资本配置和资本效能最优化的问题,互联网让金融能够适应当下制度变迁、技术跨越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极致化。

  另一面,互联网本身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金融风险控制的更好的方法,即产品登记、信息披露和资金托管。在此之上,如同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一样,监管模式也是百花齐放,在现今,监测预警、评估审查、资信调查都变得无比便捷,消灭了一批批的中介蛀虫。

  为了让金融“为人民服务”,互联网之后一定还会有更强大的事物在等着我们,而当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换脑袋。

  于是,面对当下对互联网金融以及专车服务等新新人造事物,霍学文引导我们用《失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书中那句经典: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这些生命体是人类的孩子,因此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好公民。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具体到互联网金融,霍学文老师提出了"八方治理"的体系: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一行三会-具体监管、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人才培养-根本保障、媒体联盟-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积极创新、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国际社交-协同管理。

  这个体系,本身不就是一种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于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新预言,我们能否让它更快一些到来呢?、

  《新金融,新生态》读后感(六):互联网思维还在出发的路上

  由于在学校读的是刑法学,平时对互联网金融比较感兴趣,偶尔做些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切割的研究。工作之余,会上网浏览这方面的文章。偶然的机会,看到霍学文先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框架与创新思考》一文,“一个网络”、“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七个公式”等烧脑的理论向我袭来。今年5月份霍学文先生正式将自己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进行整理出版,我也得以系统化的学习作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构建。

  互联网从业的教父们告诉你时代变了,要学会互联网思维,工业社会它是一个板结社会,互联网他是一个牛逼的东西,拥有了他,你就是风口的猪——不想飞起来都难;一些从业者们把他看成是经济下行期的救命稻草,开始在自己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还有一些从业者看到“互联网+”浪潮袭来,加之遇到经济下行期,一时乱了阵脚,也纷纷嚷着要“互联网+”。

  经济专家也出现了,告诉你,经济下行期不可怕,机会仍旧很多,你可以并购其他企业啊(呵呵)!不要扯什么互联网思维,压根就不存在什么互联网思维,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蒸汽机,我是不是来个蒸汽机思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我是不是再整个电气化思维。(啧啧,老教授就是厉害,一针见血,不服都不行)。经过严密如此的论证,经济专家告诉大家,不要慌,不要怕,做自己就好了!好吧,突然感觉好鸡汤,这些经历风雨坎坷,到处找资金的民营企业家只能呵呵啦。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鬼?要回答的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三个男人说起——凯文·凯利(Kevin Kelly)、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1)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代表作:《必然》、《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技术想要什么》。作者从生态系统学的角度分析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

  (2)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曾发明了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他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他提出了“加速循环规则”(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也被称为库兹韦尔定律)。大意是,技术的力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迅速向外扩充。人类正处于加速变化的浪尖上,这超过了我们历史的任何时刻。他相信人类在技术突破方面也接近完成了1%的程度。在2027年,他预测,电脑将在意识上超过人脑;2045年左右,我们就能达到一个奇妙的境地,技术发展足够迅速,“严格定义上的生物学上”的人类将不被理解,它将不存在。

  (3)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

  著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生物技术的世纪》、《路径时代》、《零边际成本社会》。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作者指出,运输机制、通信媒介、能源连接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范式。

  否定互联网思维,不得不说逻辑上确实难以站住脚。同样的事物,有人看到了灭亡,有人看到了成长,“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金刚经》所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事物。每一次社会运作范式的变革,都会带来经济的繁荣,中国虽然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毕,但不可否认,我们离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仍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本身对社会的冲击主要还限于依靠互联网运作的核心领域,传统工业生命力依旧旺盛。

  诚如霍学文先生在《新金融新生态》中所言:“我们还不能说互联网金融已成型,互联网金融形态已成熟,互联网金融现有的探索还只是刚刚开始”,对于互联网思维,亦应如此待之,互联网思维还在出发的路上。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也许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毕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