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人成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三人成宴》读后感10篇

2018-06-04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人成宴》读后感10篇

  《三人成宴》是一本由孙频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1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三人成宴》读后感(一):女人的私情与哀情(刊载《广州日报》2015-6-30)

  女人的私情与哀情

  ——读孙频小说集《三人成宴》

  作为这几年文坛的新秀,孙频一直引人注目。与孙频认识是因为我们是同乡(山西吕梁交城人),她为人低调不善言辞,但是对于写小说内心却有着丰富经验技巧。最近出版的这本著作《三人成宴》,可以说把女人那种悲凉写到了极致,比《隐形的女人》更绝望。在她表现的女人世界中,均饱蘸着巨大的隐忍、孤寂、孽情以及未脱尽的烟火气息,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孙频的女性世界。

  孙频对女性人物内心的挖掘与探索,可谓是淋漓尽致,既有北方的生活气息,也有南方的潮湿味道;既有女人偏执的私情,也有凋零的哀情。《三人成宴》所写尽的正是这种微妙的互补表达精神探微。五个关于女人爱情的故事,道尽的是女人彻骨的悲凉。其中《三人成宴》写的女房东与男房客的围城救赎与寻爱之道;《不速之客》写的是陪酒妓女卑微的委身在不同男人之间的自我拯救与绝决恋情;《一万种黎明》写的是一个作家身体心理的自我诉求与精神困顿;《瞳中人》写的是一个习惯外出探寻男人却在婚姻中输的一塌糊涂的女艺术家,《骨节》写的则是一个少女母亲的婚变影响下的自我回归与个人追求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人在寻爱道路上所呈现的两种精神困境,即为“私情”与“哀情”。虽然这几个故事作者赋予他们不同的身份职业爱好以及个性穿针引线为索引的,但是无一例外道乎的是她们精神层面的诉求与现实残酷搏杀。在每一个女性人物的精神困境中孙频都表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美学思想。其实写爱情的悲凉,关键的一点是“气乎于内”的爆发力,这种气质可以在孙频的小说中体会到,她所表现的每一个女人都有惊人的内在能量,也许这才是她能把女性人物赋予一种精神骨气重要原因。在每一个女人的身后,都透出了孙频个性叙事的策略,她之所以表现女性的困顿更大程度上是在探微更多普遍的现实肌理。在这座涵盖都市男女的爱情世界里,她们一方面崇尚理想爱情,却围困在私情的围墙内,另一方面现实的境遇,又把他们推向哀情的深渊

  在这个沧桑的爱情世界里,女人是充满着苦难荆棘的,这源自他们不同的生活处境,但是她们仍然有自我的追寻与表达。就像《不速之客》里的妓女纪米萍,她虽然卑微悲惨,她也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私人尊严与爱。在这个地方孙频想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与男人白睡觉,不要钱来寻找一份爱,一份属于自己的私人尊严。她不顾一切的去爱一个人,对一个男人好,其实就说明了她要活得独立清醒,这才是她最终想要的。这种私情她赋予在一个自己臆想出来的尊严身上,其实最后仍还是表现出了一种“哀情”。在孙频的笔下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破蛹成蝶,所以形成这种“哀情”成为孙频小说的一个最大特点。还比如《瞳中人》中的女画家余亚静,她通过到不同城市与男人约会,同样也是讲“私情”,而婚后却无所依盼,最后婚姻也是很失败。这些都说明了孙频写的女人爱情要比张爱玲还有悲凉彻骨。

  从孙频这些小说所反映的精神层面来看,作者呈现出了生命最本真的面相,婚姻和爱情在孙频的笔下世界里有了新的意义与值得探讨的价值。她的小说脱离了一般小说家追逐与抛弃”的俗套情节,她以不完美姿态去解读了不同女性的精神面貌,虽然有时候出现女性的私情,但也是让人感觉是一件可爱事情,比如《三人成宴》邓亚西的这种私情的表达就很有意思,“就在这个黄昏,她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人们忽然就动了这样一个奇怪念头,给自己找个伴一起住。原来,她终究是害怕了,她只是一直不敢向自己承认,就像一个小尼姑动了凡心要还俗一样,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有时候挺惊奇孙频一个很单薄女子,也不过三十多岁,她怎么能扛得起书写女性命运的担子,而且她笔下的每一个女人都那么能隐忍,能坚持自我,那么哀情,这种巨大的内在能量让小说有了很强烈生命力,《不速之客》里妓女纪米萍就体现出女性鲜活形象,当写到她与苏小军那种微妙的关系时,孙频写的很细致,“他感觉到她把脸侧到了一边,好像在黑暗中都怕他会看到她的脸。两个人像两具尸体一样并列在床上。”其实透过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纪米萍内心那份哀情来,她害怕苏小军会抛弃她,所以她一直很卑微。孙频把女人的那种敏感内敛写的很到位,像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也许是因为纪米萍现在的处境与接客的境遇不同,现在才是一个女人应该有的情感常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纪米萍是有自己爱情理想的,而且孙频通过这句话把她对劳小军的那种哀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这部小说集《三人成宴》中可以感受到孙频多角度的呈现不同遭遇与处境中女人私情与哀情,从情节上来讲,她的小说情节中每个女人的私情都有各自的归属与意义。像《瞳中人》中的余亚静其实就是私情导致婚姻的失败,她与不同男人约会其实所表现的是女人内心的空虚孤立,所以后来余亚静婚姻失败,丈夫自杀成为寡妇,最终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了反映出都市男女的时代顽疾。

  这是属于孙频的写作策略,她把女人的形象一再的蹂躏、强化、挖掘,让她们在现实的遭遇中消化成自己的品质。《骨节》中的夏肖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在母亲婚姻的失败中完成自己品格上的塑造。孙频在女人内在情感幽蔽中沉浸的太深了,以至于无法自拔,因此阅读她的小说,会发现她的叙事结构单调重复,至于幽微的暗影中,这种与小说偏执的女性因缘,什么时候能让孙频兀自绽放,我很期待

  《三人成宴》读后感(二):三人方可成宴

  评价孙频的《三人成宴》,基本不可以好坏而论,只能说喜欢,或者不喜欢

  孙频是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人,这本中篇集中五个外表迥异、内里同一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它们无一不是完成度极高的,一方面用爱情将人的本性托衬的一览无余,一方面借男人与女人间的拉扯把爱情之绝望曝晒的简单利落楚。

  孙频的故事是完全的女性视觉。五个故事里,男人与女人的描述看似五五开,平分秋色。实则在对女人之于爱情的幻想挣扎、游走、质疑里,孙频才真真正正地将自己眼里的爱情——一个女人眼里的爱情完整赤裸的端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爱情在平日里是羞于见人的,隐藏在我们的生活左右,没人敢翻,也无人愿意深入的挖掘,直面真相。孙频借邓亚西,借张银枝,借余亚静之手剥开了爱情的外皮,接受男人们与女人自己的拷问。

  然爱情之所以令人感概颇多,更多是因为借用了人这副外壳,因为人的情欲喜怒而变得多彩多姿。孙频的爱情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壳,她笔下的人是残缺不全的。邓亚西爱过后的“性无能”,张银枝的“鬼父经历”,余亚静寻而不得的“爱情往昔”,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普遍共性,但很难感受因经历而造成的残缺在面对爱情时所展现出来的歇斯底里。

  是的,“歇斯底里”这个词能够较为准确的形容出她笔下的女人与男人。内心里藏着一根扎人的针,位置不对,便扎人扎己,浑身是血。一如邓亚西在李塘面前摊开自己,却在他眼里看到“一种残酷的喜悦,因为她的秘密比他的秘密更有杀伤力”。

  我是不太喜欢这样的故事的,极其关注个人的内里,边缘化、性格走偏至极致的群体,当然我承认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平日里看似普通的那一份子。我不喜欢的是这样的手法表现出的这样的故事,似乎隐忍有限,却已极端

  但另一方面,正是这样的极端化才彻底的除去每个人对爱情糖果的幻想,逼出最隐晦的那一个剖面,让故事与现实相交,一如李塘在与邓亚西“秘密交换”里表现出来的——那种男人无情而自我,女人多情而忘我的爱。

  表达上,孙频的想象力堪称一流,不时出现的意象惊人,且带有恰好的潮乎湿气。这种表达上的高超之处在书里第一个故事的第二段便有体现——

  “楼道像废弃的空罐头瓶一样荒凉脚步声一装入其中便四处是丁零当啷的回声,像是发酵过了一样,溢得到处都是。这脚步声从一楼慢慢升起来,回声像铃铛一样系在上面一直跟了上来。这脚步声里夹着些踌躇和陌生,像未熟的米粒坚硬地夹在一锅饭里,硌着她的耳朵。但不管怎样,它还是渐渐清晰起来了。像是从一楼走到五楼之后,它已经从一双脚步里迅速长出了鼻子眉眼,迅速地长成了一张依稀可辨的脸。脚步声终于停了,这张现成的脸现在就在她门外。”

  诸多意象化的比喻肢体语言丰满了故事里的男女,反哺人物,赋有深意,恰如这本书的书名——《三人成宴》一般——两个巴掌响亮,三人以上方成宴。

  《三人成宴》读后感(三):当绝望一览无遗

  我不太喜欢热情洋溢东西

  热情都是伪装出来的假象,把真实生活虚掷半空,换来一种自欺欺人心安理得,大概还要算作孬种,没勇气,没勇气坦诚面对这绝望的一切。

  许多作家的母题都是绝望,这种绝望是浮冰下缓慢流淌的细水,波澜不惊根本不愿惊动任何人,处于绝望中的我们则各自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

  孙频的《三人成宴》是一个中篇故事,场景少得可怜,所有故事在名为“房间”的容器内此地绽放,接着很快萎谢。

  这根本不是写给男人看的书,我也甚少看到男性作者对于纠缠于女人身体上的爱与性有过彻底的描写,但女作者的敏感扼住她的咽喉,拽着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三人成宴》中有一个非常有趣设定,男主角女主角在最初相遇时都是性无能者,而这两种无能的因果背道而驰,从他俩一开始对话就能捕捉到蛛丝马迹,男人的不行不是自愿的,而女人的不行则在于自我放弃,自我投降。

  大龄,单身艺术家,女人,这四个词组合在一起简直像牢不可破的咒语,外加邓亚西还因恋人背叛遭受了重大精神创伤,正如孙频所书,她每日站在自己的窗前,却如囚鸟,眼巴巴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市井烟火。

  孙频写:“整个世界都被这烟火气铸死了,铸得水泄不通,唯独她的房子就像一顶悬浮在烟火之上的小庙,肃穆清冷。”

  在某个自以为是时刻,我也误以为自己能逃离性别的藩篱,而当我终于有一天走到了这个性别注定的命运之上时,唯一的感触却是哭笑不得

  上帝拿亚当的肋骨造出女人,仿佛世上本没有女人,她们都是男人的玩物与附属品而已,但如今这个时代,女性在不顾一切的崛起,可这样的崛起背后却是原始本能嘲讽

  邓亚西的一举一动都是死灰浮萍,在本该狗血的捉奸现场,她却遁逸到整个场景之外,她没有哭,亦没有闹,更没有上吊,而是关上门,继续作画。

  男人掐灭了邓亚西好不容易燃烧起的暗火,她以为他是救赎,却没想到他站在悬崖上,只轻轻动了一个指头,便让女人粉身碎骨

  每个时代的女人都对同性持有莫名其妙的诋毁欲,荡妇,作女,绿茶婊,这些泼脏水的词语女性运用起来格外得心应手,书中的第二个故事是《不速之客》,女主角纪米萍堪称“可怜人必有可恨处”的典型,若是放到正常人思维里去思考,这个人简直就是路边臭水沟里的浮尸,不值一提,但在孙频笔下的语境中,我竟开始理解纪米萍的偏执。

  最近的社会新闻,每一篇都是一把冷箭,而女性是趴在箭靶上的模特,举眼望去,满目疮痍,我们以为自己行进到了现代社会,然而不公与绝望却腐蚀着女性的躯骨。

  和绝望平行的是那句网络流行语——“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无论是嘶吼是抵抗还是像这样拨开命运笼罩的阴影,其实最终结果是徒劳。

  但,我们用残肢断臂记录废墟中的一切就已经足够。另外,孙频的比喻真是漂亮,然而密度过大的比喻切断了一些节奏感,这可能是唯一的缺憾

  《三人成宴》读后感(四):你是来做什么的

  我不喜欢这个作家。

  感觉像严歌苓和张爱玲早期的结合体。男主统一的渣,女主统一的作。用词单薄到我只能记住“婊子”“下贱”“作”“玩弄”,我不清楚一个作家应该做的事是什么,但我觉得一定不是这样的,好的作品让人觉得从心底里生出来敬畏。而一部这样的作品会让你觉得羞耻。同样是女性作品,同样是讲爱情和任性,不说杜拉斯,不说伍尔芙,哪怕是近代的萧红王安忆,都在段位上秒掉孙频三条街。

  我还看到有人说这本书是“女权主义”,算了吧,女权主义在说出口的时候本来就是一种歧视,我只是表明了自己的感觉,就被称作为女权主义。况且这本书哪里是女权主义啊,用最低贱的姿态去讨好男性和社会,用肉体,用自己的“爱”,用自己的弱势。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过,女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女人的,她们是被造就的。

  我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负分,走开。

  《三人成宴》读后感(五):孙频是个好作家

  读孙频的《三人成宴》,就像一次溺水。她的文字是一条清冷的河,反射着油画般柔腻却凌厉的光泽。顺着这条河,你越沉越深,接近河流底部,触到礁石,看到动物残骸,看到漆黑的河床。一篇终了,你想游到上方透透气,却禁不住想游得更近,看看河流深处还有些什么。

  河流深处还有些什么?定不会像河岸那样一片光风霁月。

  对于绝大部分女性来说,人生如河,而爱,是河床,给她们心底最安稳的依赖。孙频在《三人成宴》中,竭力想研究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内心有黑洞的女人,如何在这个世界寻找爱,寻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孙频赤裸裸地展现了,在“爱”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大部分女人姿态是何其卑微,甚至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下贱”。

  《三人成宴》中的女画家邓亚西,因为大三时被深爱的男友背叛,自从跌入疯狂。寻求救赎不成,转而自我放逐。

  《不速之客》中的妓女纪米萍,她是一个献祭者。把自己献给两个神祗,一个名为“尊严”,一个名为“爱”。为此,她像珍宝般保留着自己的初吻,她与男人睡觉,不收钱,以此显示她和其他妓女不一样。讽刺的是,在同伴看来,让人白睡是一件更没尊严的事。

  《一万种黎明》中,风情万种的庄园老板娘曾被继父性侵十年,遇到懂她的男主人公后,她的心似被春风吹醒的大地。在她三十余年的荒芜岁月里,第一次,有爱破土而出,蓬蓬生长。她不要求已有家室的男主人公娶她,只有一个卑微的愿望:请让我在一年四季里各选一天去看你。这一部分的描写意韵古雅,优美得要淌出水来,让人想起《诗经》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又暗含某种悲壮。

  《瞳中人》中嫁为人妇的女画家,不满丈夫徒有形式的宠爱,离家出走,一个个约见前男友们,却无不失落地发现,自己并不是白月光,悬在时间长河中供他们追慕回想。当她回家后质问丈夫对她不闻不问时,她发现了自己身上作为女人的奴性和软弱。而后,丈夫自绝于世,而她从丈夫日记本里发现了一个埋藏经年的暗黑秘密,她在这段婚姻生活中,是作为另一个女人的影子而存在。

  《骨节》中一生贫穷屈辱的母亲,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以断指为代价,终于让女儿跨过感情这条生死河,避免一切诱惑,过上所谓的安稳富足的生活。可人到中年的女儿却不知,爱为何物?最终,在出租车上,她做出了骇人的举动。在母亲心中,爱如毒药,将她的一生荼毒殆尽。而女儿无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残缺不堪的呢。

  孙频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故事里有奇情,而这奇情所指向的,则是爱与死这类人生大命题。她的女主角们一概面目不清,在社会的边缘游荡,有过残破的经过,千疮百孔的内心。爱是她们的宗教,为此她们颠沛流离,将自己的身体和余生端上祭台。

  但她小说最珍贵的部分,并不是奇崛的人与事,而是埋伏在故事之下神经和血管,那些密不透风、抽筋剥皮的感受和情绪,痛苦和思索,直抵入心,她直接把人物藏得最隐蔽的自我揪出来示人,像医生拿着手术刀做开颅手术般精准,但这个过程,沾血带肉,不动神色地挑战着读者的承受力。

  而奇崛的想象力和潮湿的意象则是她抵达这种情绪的武器,这在《不速之客》中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从最下面的门缝里窥到了楼道里一线昏暗的灯光和那个正守在门前的影子,那影子也一动不动,像是本来就长在他门口的一株植物。他希望它能走开,可是,它因了黑暗和绝望的浇灌反而长得更藏羹了。它简直要在他家门口繁衍出一片森钵来。

  屋里的这团黑暗比外面的夜色更加坚硬,盔甲一样裹着他,让他闻到了一种生铁的冷硬,还有一缕细若游丝的血腥味。他有些恐惧,但这恐惧里还夹杂着一种奇异的决乐。他看着自己的那双手,在黑暗中,它们看起来面目模糊,安俏较绝忍。

  开了灯。黑暗中轰然炸出一片雪亮,像座刚刚浮出来的岛屿。”

  一般而言,处理不好爱和自我的人,要么是有一个残破的童年,或受过重大的情伤,要么是对精神层面过于看重,气质敏感的人。《三人成宴》中的女主人公大都属于此类。波伏娃曾说,一个最底层的女性也梦想有“伟大的爱情”,她们靠近这种爱情,它以未完成、危险的、可笑的、不完美的姿态造访过她们。

  “我后来想明白了,其实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结在了你心里的那些疤。你不要碰它,它就永远不会消失。再后来,我的仇恨渐渐平息下去了,我对他和她都不再恨了,我只把他们当成了我的熟人,我最熟的两个人,一幅一幅地把他们画出来,我让他们在画里活着,让他们陪着我。我把对他的那点恨剑掉之后,突然发现,原来,剩下的还是爱。就像一个腐烂了的苹果,你把烂掉的部分刻掉,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吃的,因为它在本质上还是一个苹果。它不会因为腐烂了就变成其他一种物质。你知道吗,当一种物质真的变成另一种物质的时候。那叫什么?那叫艺术,那就是艺术。我知道我不停画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加速自燃的过程。但这毕竟可以让我活下去。 尤其在三十岁之后。在我知道自己不会再结婚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很小心地把他曾经对我的那点爱都保存起来了,我把它们保存得好好的,珍藏起来。就像一只松鼠在给自己准备冬眠的食物。我把它们保存起来是因为我相信,它们在当时一定是真的,就算后来变质了,它们也一定真实过。我只想把它们保存在我大三那年,就那么一点回忆,也就够我用了。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东西其实极其有限,如果是真的,就那么一点也就够了。”

  每次读到《三人成宴》中对爱情的这番剥皮蚀骨的表白,都有巨大的悲恸从心底轰隆而过。

  《骨节》中的女主舍弃了爱,以母亲断指为代价,婚后发现自己,自己成了一个没有骨节的人。乃至结尾,在出租车中,做出骇人的举动,假装没带钱,请出租车司机摸她两下,以作为车费,这是她在重现当年大学时奔驰男在车上摸她的场景。那时候的她以为,这是爱。

  我们所以为的爱,最终将我们变成另一种模样。

  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永恒的爱情故事。孙频笔下的爱情故事都是极致到疯狂的,像一颗炸弹,炸开了每个人对爱情云遮雾障的幻想,逼出最黑暗的剖面。

  很的读者会认为孙频笔下的故事,太直男气,是反女权的。但作家并不负担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作家只负责讲好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作家心里长出,然后,连血带肉地嫁接在读者的心里,变成读者的一部分。

  孙频是个好作家。

  《三人成宴》读后感(六):都说三人成宴,其实无人不孤独

  孙频不写恐怖推理小说很可惜,这才华满得都要溢出来啦!!!

  看她的小说不能在夜晚,会吓得睡不着,也不能在冬天,会冻死人。

  孙频是活明白的人,小说里面的众多金句超赞,修辞手法很华丽,用的最好的还是通感和比喻,真心牛,感觉作者成心让读者对她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是不是?哈哈。但是个人还是觉得,通感和比喻过于密集,少一些也许会更好!现在这样用得太密,真的会让人眼花缭乱,有作者炫才的嫌疑……

  孙频的小说写得很好,但总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尤其是每篇小说结局,个人认为她小说有个特点,前面比后面写得好!后面结局总感觉刻意憋大招,不够自然。总体来说,孙频是很优秀的青年作家,暗黑阴冷血腥的文风很迷人,有张爱玲神韵!期待未来能写出传世之作!

  TW我觉得,孙频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其实都是她自己,嗯,就是这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