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03 20: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精选10篇

  《把生命浪费美好事物上》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一):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你

  直起腰来

  我望见蓝色大海和帆影

  读书读到我这个年龄,有时会生出无书可读的感叹,这不是矫情,而是因为每年的新书榜单等等已经与我的需求无关,同时,受个人知识体系的局限,费力自觅新食的难度自然便增加了。

  当我们在成熟期重读经典,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他们从哪里来。

  昨日的叛逆,会渐渐演化成今日的正统,继而又供养成明日的经典。所不同的是,点燃的光芒将渐渐地烧成灰烬,而人们越来越少的追究光芒之被点燃的起源

  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外人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我们总是被一些无解的使命所追问,被一些没有找着落理想所驱赶。我们总是少数。

  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

  不知道爱你在哪一天 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 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 不知道爱你有没有变 只知道花开在眼前 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年年 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容颜

  花开在眼前 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 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 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

  花开在眼前 我们一起牵手向明天 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哼 更好的季节在下个春天

  风流总归会星散,美好却始终难忘人生那么短,好玩的事情那么少,偶尔遇到了一两件,就赶紧和相纸的朋友一起去做吧。

  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

  富贵不测似浮云,生命如草细物。

  美景之美,在于忧伤

  一切伟大城市,大抵都是如此,它从历史披星戴月地走出,在破坏中得到新生,每一代人都在它的肌肤上烙下印记,让它变的面目全非,然后在忧伤中退回到历史之中,只有城市永远存在,忍受一切,不动声色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是这句话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我每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二):把时间浪费在“前世旧物”上

  我是见过吴晓波老师的,当然,是在他的著作里。《大败局》系列、《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本接着一本,算起来,也算是个吴老师的小粉丝了。

  在《大败局》系列、《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类的书中,吴老师总是在扮演着一个旁观历史的智者,为历史,也为当代的中国。读吴老师的这一类的财经类著作,总能从无到有的吸收到很多自己过去闻所未闻,却不无精彩见解,久而久之,自己的认知便也升级了。

  《把生活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同,这是一本吴老师的散文集。收录了吴老师近年散文作品60余篇,“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散文中有他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时 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最诚挚表达。”本书的简介中如是说,事实上呢?确实也是如此。

  在这里,你会读到一个过去见所未见的吴老师。他远离财经界的嘈杂,跟你一起谈李普曼,说廖厂长及自己的青葱往事,也说读书与旅行之差异。很奇怪,不是吗?为什么一个财经作家不好好写财经类书籍,跑来出版一本他在文笔上注定输给专业文学类作家,在思想上未必胜得过生活大哲的生活相关散文?难道人钱赚够了就可以任性了吗?其实不然

  在藏传佛教里,活佛的遴选有很多步骤,其中一个略有趣:拿一堆物品在有可能是转世灵童的面前,让灵童自选。这时候灵童便会在一堆物品中选择那个多半是最不起眼的物品,那是他前世旧物。以此确定,他就是他。

  我们不是活佛,我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吴老师也一样。但是人生的选择与放弃,却是谁都需要面对。吴老师选择了财经作家作为展示世人看的一面,却也会有自己的“前世旧物”,这“前世旧物”,就是“把生活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之情趣

  我们又何尝不应如此?我们每天有太多时间都花在了学习演讲技巧、驾车等“实用技术”,但这些“实用技术”并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工作也不能,试问,如果我们不能像吴老师那样有自己的“前世旧物”,我们的生活不会少了不少乐趣吗?

  是,我们每天都很忙,也很难去真正花时间去热爱自己的“前世旧物”,但心中姑且放着一个,时不时的去欣赏一番,不也是好事吗?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品质生活,都去寻找些自己的“前世旧物”吧,毕竟,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只有一次。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三):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读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他没有等到清晨的敲门声

  也没有人走过来问:

  “你长大后,喜欢做什么?”

  图书馆里的一排排书

  广阔世界的一条条道路

  目光脚步 还不足以解读

  还要看到偶像灰飞烟灭

  辉煌一败涂地

  界线总是在狂热洪水退去后

  才清晰显现

  还要逆流而上

  在历史中发现历史

  在现实中回忆现实

  在狂风中目睹勇气与希望像野草生生不息

  在喧嚣中想起那些不在场的沉默委屈

  然后回头

  久久的注视那些微小却熠熠闪光

  美好的事物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四):我只是刚知道吴晓波

  这本书每天睡前会看,差不多用了半个月的看完。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第一次接触吴晓波,感觉他懂好多。看到他讲他的大学是一排一排的看书的时候,我就会想,我浪费的那些时光都干什么去了。

  对这本书的五分好评,其中对书的内容肯定只能占一小部分,毕竟我刚开始读书,对于书的意义及好坏还缺乏判断性。我只说一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因为前期的无知,导致我读起来特别的慢,里面提到的众多人物,之前都没见过听过,是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想要去了解念头,书内多次提到的他写的其他的书,我也想看一下,对中国的经济史发展也有了兴趣,所以我觉得他对我来说是有好的影响的。

  书名确实想吐槽,有一种很鸡汤的感觉,而且是我个人不喜欢喝的汤,可能如果作者不是吴晓波,因为书名而买了这本书的读者会换成另一个年龄段的人吧,可能是初中生,哈哈。

  不知道你看了后会不会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多次提到了各企业家兴衰,虽然没有细致过程,但是结果也会让我感慨有那么多优秀的人都会失败,有那么多无愧于心的人都会受委屈,而且机会很少,不一定能翻身,所以我们如果遇到什么无法预测的事情也要保持好心态,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想办法解决就好。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吴晓波的书18年看够十本,还有那个纪录片也看了,加油哦,你可以的。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五):论自由

  今天其实是2018年1月19日,是看完本书的第3天,我也有一搭没一搭的想着以哪个角度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对于“论自由”这个主题是突然间出现在我的脑子里的,原因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满满的对作者的羡慕感,羡慕他的才气,羡慕他的生活方式态度。被印上“成功人士”的标签的人有很多,首富啦,明星啦,总统啦,但对于这些“成功人士”我却没有什么“羡慕”的意思,因为他们连上似乎写满了“压力”二字。然后在吴晓波的文字中我虽能看到压力,但这些压力都是别人的,与这位在旁描述第三者无关,只有

  ——与妻女相伴,在杭州幸福生活的悠闲

  ——在某些固定时刻逃离到千岛湖中央的杨梅岛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能养出好女儿,能做好节目,能写好书,能获得各种好口碑能力

  所以,我把这种随心所欲生活状态定义成”自由“。

  ”财务自由“当然不用说了,书中有述吴如何依靠房地产眼光投资增值,再加上他畅销的书和节目,为妻女创造了无物质压力的生活状态

  在无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工作的动力必须来自自主的兴趣,吴自然是有兴趣而且动力十足的,能接触到海量的第一手咨询,能从中整理出完整科学观点,然后用清晰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成功的将兴趣转化成成果,这是”知识自由“和”能力自由“。

  吴晓波已经是现在最炙手可热的财经类媒体人了吧,他仍然能静下心来写各种文字,做研究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没有为名利所累,这是”心态自由“。

  好了,对于吴晓波的羡慕和赞美我暂且表达到这儿,这种super awesome的生活状态是我的目标,至于说这种高度我能不能够得到一点点,就看我的修行和机遇了。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六):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不是美好的。

  ——吴晓波

  深圳是一个年轻有效率的城市,身处这个城市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可停下来,却经常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前段时间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打开一看,居然是擅长写企业史的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感悟。我真的很难把《大败局》、《激荡三十年》那个大气磅礴的作者和这篇小文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却让我更加看清楚了,哪怕是学经济学的“理性人”也不得不承认,“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其实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小的时候,我们都会被问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却很少人问我们“你喜欢干什么”。“理想”和“喜欢”两个字,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于是我们的答案大多都是“科学家”、“警察”、“老师”、“医生”……这些都是大人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却很少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喜欢,是一切付出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只有真心地喜欢了,才可以和物质与报酬无关,甚至可以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干系;只有真心地喜欢了,当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你才会学着去勇敢面对,仍然享受曾经拥有”的美好,然后擦干泪,继续前行

  吴晓波说“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他大概十几年前在一本广告杂志上偶然读到。在遇到这句话之前,吴晓波说他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究竟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效的。而这句话,就让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便常常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年轻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所以吴晓波没有阻止他的女儿退学去了一间第一次招生的音乐学校,虽然他很清楚其中的风险不确定性

  所有的青春都在为中年做准备,这样的话年轻时的我们未必会同意,但在中年的某个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没有经济价值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

  如果我们曾经错过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以“是否有利”作为考虑因素,如果我们感觉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然后更加努力地生活。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七):每一件與眾不同的絕世好東西,其實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勤奮為前提的,要麼是血,要麼是汗,要麼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時光。

  一個財經作家出了一本散文集,結果就是我只看得懂他寫的有關經濟的章節。對我來說,讀有關經濟的非教科的書還是第一次,很有新鮮感。他的一些分析、研究、資料使人看得津津有味。但是相反,一些與經濟無關的章節,也沒有資料的支援,讓他的一些觀點恰恰與我的觀點相反。比如他說從古至今我們目睹的愛情悲劇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為金錢的窘迫而拉開了裂紋,反而我覺得更多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人有錢了,欲望更多了,不滿足於當下,從而才導致愛情失敗。這也沒辦法說誰錯誰對,也沒有資料能來說明。但是他這麼肯定的說確實不太好吧,直接說有不少愛情是這樣的不就好了。畢竟是經濟作家,散文集最好也能嚴謹點。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章節,比如說“這一代的臺北”(寫的挺有意思,就是把誠品敦南店錯寫成了敦義店)“去日本買只馬桶蓋”“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等等,我都是蠻喜歡的。書中有幾章有列出來好幾首別人寫的詩,是真的有感動我。右邊只列出其中一首。還有一首富士康的員工寫的詩真的很好。最後想說一句,標題與內容嚴重不符,我還以為是什麼小清新文呢。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八):我们都在别人的胡须里迷了路

  在脑力激荡碰撞的过程中读完一本书之后大脑仿佛又处于了某种停滞状态,再一点点回头翻阅,作者在序言中引用的一段话:“我对我的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无疑都已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和书的相遇,有时也就在那么一刻,等你再回味之际,已恍如隔世了,因为时间的那口大钟被抛在了脑后。

  不知怎么回事,最近很少有这样的时刻了,碰到一本书有一口气就想读完的冲动,总结出来,大概就是因为自己太懒散的缘故吧。有时候在无所事事中不知不觉消磨了大半天的时光,才惊觉把那些琐碎而无聊的时光用来读书该有多好啊,这段时间这种感觉总是反复无常地徘徊着,一时找不到问题的所在。总是在盘算时间的履历中蹉跎着岁月。

  然而或许在正在读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无需理由的理由。“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经历还是感情。”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舍先生写过的一句话:恋什么就死在什么上。爱,根本就无需理由,或许只有愿不愿意吧,心甘情愿地花费几个消失来读一本书,我想和酣畅淋漓的打一场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起码的判断认为值不值得,在整个的过程中是否是完全投入的状态。如果本来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乐趣的一个小孩非要一个上午都要在一本自己厌恶的书中度过又有什么意义呢。“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能够做到不悔过往,享受当下或许就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浪费吧。可是当我回顾自己这二十几年来的生命经验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好像除了被大大小小的考试填满,已经很少能够有什么额外的发现了,更可怕的是在彻头彻尾地浪费着自己的生命,却浑然不知。

  “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这句话用在别处的地方也是合适的,找到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我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早已都徒然在别人的胡须里迷了路呢。

  “出发的目的已在半途中遗失了,剩下的激情便也成了迷路的飞矢。”

  从小到大众人嘴里传诵的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语还有多少人会相信呢,可是还在牛棚中的读书人顾准写下了:“哪怕在这个深夜,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书写字,人类就还有救。”或许这就是读书能够给予人的力量吧,能够在最绝望处也不忘散发出人性深处的温情的光,或许可以让迷失在物质的铁蹄下的我们暂时也在深夜思索一下自我救赎的命题吧。

  或许也不禁会汗颜,有时常常不会再为自己写下的文字所感动,为自己写不出一个满意的故事而苦恼,也为自己书架上落满尘土的书籍,仅仅被翻过一遍就不再问津了而内心不安着,“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就好像常常觉得自己所谈的所谓自由、所谓理想就是一场空谈。很喜欢作者给自已和理想做出的阐释:

  “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能否自由地选择和放弃职业,你能否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你能否自由地与富可敌国的人平等对视,你能否自由地抵制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这一切不仅仅是心态或勇敢的问题,而是一种现实能力。

  与自由相比,理想则是一个人的自我期许和自我价值呈现的方式。与千百年来,无数中国读书人为了理想以身相许,他们把自由卖给帝王、党派和豪门,试图以此换取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我看来,这是不值得的。理想是一个“人生的泡沫”,可大可小,可逐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但自由不可须臾缺失。”

  唯有坚持才是最重要的,罗丹说的:“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因为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时光。就好像“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一样这其实已经隐含了就是必须以生存为前提的条件。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或许才不至于淹没在任何事物中而迷失了自我。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九):少量摘抄少量感慨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来日方长。

  开始关注吴晓波,是因为学的金融专业,之前对金融不感兴趣,也不关注财经,但是总该要开始了解。同学向我推荐了《激荡三十年》硬着头皮看下来,也挺有意思,虽然记不住人名,也对不上企业和时间,但总算是有了点概念和印象。这本书,是大概一年前买了放在家里一直没看,寒假回来发现居然是我关注的作者,机缘巧合吧,一个晚上和一个中午,看完了上下篇。

  上篇主要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的片段小事,读起来很平凡也很励志。其实吴晓波的观点不是像典型作家那样割离了物质与精神,从那篇《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就可以看出,很实在,我也很赞成。人们总是这样,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穷困潦倒的人,无论说什么,人们都觉得你在痴人说梦纸上谈兵,写这样的书,前提是自己要成功(还要看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虽然我不是唯金钱论,但没有财富,不能称之成功,作为一个处女座的执着,我还是坚信面包与爱情可以兼得,物质与精神没有冲突,双收才算成功)。简单列几条上篇里很喜欢的句子。

  1、所以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我今天讲这样的话,年轻的你未必会同意,但我经历的事实正是,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时间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喝下午茶,对自己的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

  2、若胸中格局足够,无论大小都不足惧,关键是大处能容天地,小处能觅细针,须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所谓经验两字,经是经过的事,验是得到印证的事,都与实际有关。

  3、人生苦短,你会干的事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就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下篇和作者的另一个身份息息相关——财经学家。但文章中没有那么深奥的专业名词,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释一些道理。书中说到中国人多少有一些浮躁,别人几十年研究出来的东西,就妄想几年之内掌握,书店里充斥着成功学的气息,社会主义的皮囊下包裹着资本主义,却又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的制度与思想,倒是有些四不像。世界上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我们很多时候都走错了方向,想破了脑袋去寻找赚钱的方法,却不知道,其实只要你提供了人们需要的东西,戳中了他们的“痛点”,赚钱,只是结果罢了。

  我们总是对拥有财富的人聚焦焦点,恨不得用放大镜找出他们与他们的财富不匹配的存在,但却不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获得财富的原因,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物质上,到底是什么样的战略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而最终他们又会何去何从。需要研究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而人们总是喜欢不动脑子地在人群中指手画脚说三说四。

  无论是跟随着时代转型还是坚守自己,最后成败与否,都取决于他们是否用心花时间去钻研,时间会区分表面努力和真正静下心来的努力的人;做一个商人,不可以无所畏惧,因为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对于现在经济社会上的不好风气,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时候,就不要过分地关注和嗤之以鼻,熊培云说,我们决定不了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关注自身的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好。

  以上。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十):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

  最近同作者一样怕极了一个问题:“能帮我推荐一些书吗?”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不太了解你的知识背景、兴趣和深度,也就无从推荐起。这个时候我只好硬着头皮说我最近在读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为什么说是前财经作家是原于他现在在做自媒体。这是一本散文集,收录其近年散文作品,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有为人父的舐读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其中印象最为深刻地当属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75岁高龄,身陷牢狱,又重病缠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处境意味着一个充满悲哀的人生句号,他们唯一的应对就是苦熬完最后剩下的日子。然而英雄却硬是能把句号改写成逗号,续写辉煌的人生篇章,成为万重瞩目的亿万富翁。这个人名叫褚时健,原红塔集团董事长,现在的甜橙大王。1979年,在他51岁那年,他被任命为玉溪卷烟厂的厂长。那时的玉溪卷烟厂濒临倒闭,褚时健却硬是把它给盘活了。然而,他个人的收入与他做出的贡献相比,却显示出太大的落差。有人算了一笔账,红塔每给国家创造14万元利税,褚自己只拿到一块钱。1996年,他因贪污被人举报判刑,其妻子、妻妹、妻弟、外甥均被收审,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儿子远避国外,名副其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而褚案在经济界引发了极大的同情浪潮。1998年年初的两会上,十余位企业家和学界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联名为褚时健“喊冤”。褚时健因为“有坦白立功表现”,被判无期徒刑。一年后,褚时健以身体有病为由获准保外就医,他与妻子在哀牢山承包了2000亩荒凉山地,种植甜橙。此后十余年间,偏远的哀牢山突然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奔赴之地,用最早做出这一举动的王石的话说:“虽然我认为他确实犯了罪,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当初他用10年时间让烟厂脱胎换骨,如今,他又用了10时间,把从湖南引入的普通橙树脱胎换骨。85岁的褚时健从烟王变身橙王,褚时健的哀牢山和李经纬的病房,市场环境中挣扎成长的企业家们,谁又会重复宋林的悲剧。中国又会出现几个王石,在公共事务上的话语权无从谈起,因煽动而出现的仇富现象时时引发,人人心中都好像有一座云缠雾绕的“哀牢山”。又到一年“橙”熟时,云冠褚橙在天猫开始预售,上线6小时狂卖26万。默默地订购两箱,全当感奋于八旬老人创业励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