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灵的激情》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灵的激情》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4 21: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灵的激情》的读后感10篇

  《心灵激情》是一本由欧文·斯通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8.00,页数:8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一):弗洛伊德的工作爱情

  弗洛伊德,大名鼎鼎全球皆知。他的精神分析法,他的潜意识理论,他的梦的解析,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意识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的新大陆,让人更深层次地从心理上认识自我;并且,此后,多的数不清的小说戏剧电影绘画艺术样式,拿来弗洛伊德,大展神威,造就形式各异精彩

  有人说,享受鸡蛋就好了,不需要知道它来自哪只鸡。我们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生活的众多方面,我们都清楚那些有助于我们的东西,来自弗洛伊德,他便是那只鸡。不过,对于这是只有深度的鸡,是改变文化、改变了世界的鸡,我们有兴趣了解,并且有着非常大的兴趣。了解他,有助于了解他的理论。因为有时候,一个人的生平和他的成就密不可分。而《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就给我们揭开了弗洛伊德这只名动全球的鸡的大半生。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弗洛伊德的爱情,弗洛伊德的事业,弗洛伊德的朋友,弗洛伊德的家庭,弗洛伊德的爱恨和追求。这是一个立体的弗洛伊德,一个生活在上世纪医生的弗洛伊德,一个不断在心理领域不懈前进的弗洛伊德。在书中,作者尽力以平视的角度,来描写弗洛伊德。面对爱情,弗洛伊德有暗喜,有迟疑,有暧昧,面对家庭,他要拼命工作,来回奔波;面对事业,他拼搏前行独立承受压力外界冷嘲热讽。弗洛伊德身后享得大名,万人称颂,但在他成名之初,在摸索前进的路上,总有质疑,总有挫折,总有世俗风霜刀剑;好在他坚持了下来,终于名垂后世,得到广大程度的承认。

  在写作手法上,这本弗洛伊德传用了小说的笔法,不吝言辞人物形象环境都作细致的描绘,弗洛伊德的相关理念以及他人生中相遇的人物,也都多着笔墨,使人信服又有情节的吸引及人物的多维度阅读之后,宛似看过一部人物的传记电影。这或者跟本书作者欧文·斯通原先曾常写作剧本,有着不小的关系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二):以血肉之躯诞生,以钢铁意志生活

  描绘梵高的时候,他就是一位画家线条繁复、色彩瑰丽,向日葵绚丽星空的浩瀚在我们眼前铺满。刻画弗洛伊德的时候,他就是一位医生,神经大脑、心理机制,所有的专业术语分毫不差治疗细节案例的剖析严谨无误,这就是欧文•斯通的功力。不只是写什么像什么,而是——写什么,他就是什么。

  《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延续了欧文•斯通的功力与水准,在对弗洛伊德一生的极尽细致的书写中,使得我们对弗洛伊德这个人,对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有了通透的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个人传记,不若将之形容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传记更为妥当

  在我的观感中,情感与意志构成了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人的框架

  在春晖的温暖中,26岁的对爱情充满渴望的弗洛伊德向我们走来,对玛莎的深情表白掀开了他一生奋斗帷幕。为了顺利订婚准备婚姻基础,迫切需要在学校得到一个助手职位的他向布吕克教授提出了自己请求,然而却在制度面前败下阵来。从不想开业行医一心想成为科学家的他,不得不面对生活的严酷现实,必须回到医院接受全面医疗训练。与人们想象中的刻板严肃的形象大相径庭,弗洛伊德恰恰是一位非常注重情感与浪漫的人,就像他对玛莎的表白:“你手里削的不是一只苹果,那是我。你用纤长的手指抓住我,一圈一圈地转动,把我削成了一条长长的带子,一直削到心里。”

  格外珍惜同事间的情谊,格外珍惜家人间的情谊,对前辈夏科教授、布吕克教授、对迈内特教授的情感,对学生、助手的无私帮助,尤其是对荣格的如同父子般的真情,都是弗洛伊德身上掩饰不住的感性特质。所以,我们也尽可揣想当荣格与他的决裂到来的前奏中,他一次次的莫名其妙的昏厥,以及两人真正分道扬镳的时候,对弗洛伊德的沉重打击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在屡屡受挫的现实面前,他说:“我是像螃蟹一样,在横着向前爬。没有研究机会,不能发表论文,不能讲课。”

  在精神病实习过程中,置身于“错乱”的病房里工作的他,面对亲手诊治过的几百个病人,也不由得灰心丧气:“毫无成效,这要命的精神病学。”

  即便如此,在每一科的实习中,弗洛伊德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也就是说,在各个科的工作中,弗洛伊德都以百倍的投入认真对待,从对大脑切片的试验到可卡因药效的发现,一路走来,弗洛伊德对医学研究的热忱与钻研始终如一,我认为,这是他后来在精神分析领域成为开拓者和先行者根本前提。“我是一个固执己见而又不顾后果的人,总喜欢接受强硬挑战。我做的许多事是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必然视为非常鲁莽的。尽管如此,我仍将我行我素,多多冒险。多多希望,多多工作。”

  随着对癔症、催眠术、无意识心理的层层推进,对幻觉恐惧焦虑性神经症等一个个案例的呈现,对梦的重要意义的揭示,对笑话、性的深入研究,在这样的一路行进中,弗洛伊德终于发觉,在维也纳,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人可以一起讨论工作了,他要孤军奋战了。在众人攻击排斥面前,他的解释是:“人越怕什么就越猛烈地攻击什么,从古到今都一样。”

  用黑贝尔的话来说,他“搅醒了世界的睡梦。”相对于人们津津乐道或猛烈抨击的对于弗洛伊德性的论点的聚焦,我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或者说不完全理解,用弗洛伊德本人的话来说:“精神分析法是一种能使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这是更加形而上的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寻与解救,是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绝大贡献

  欧文•斯通以大量的病例与细微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弗洛伊德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更有如钢意志的精神分析世界的先驱和大师,恰如弗洛伊德本人对一位诗人语句的引用:“我们以血肉之躯诞生,但必须以钢铁意志生活。”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三):在悲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很多年前看电影《爱德华大夫》,被神奇的释梦吸引,通过梦中的意向,破获杀人案件,神奇的精神分析进入了我的眼帘。怀着好奇心开始涉列有关精神分析的书籍,欧文▪斯通撰写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似一叶扁舟,带我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争论。他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尽头,发现微弱光线勇往直前探索科学真理,这种冒险、求实精神,使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透过弗洛伊德的世界,以下两点对我触动较深:一是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女人。弗洛伊德收入不多,家里经常有人拜访,留下吃饭,玛莎都会精打细算的购买食物,维持生活,玛莎不仅仅在生活上照顾家庭,精神上还是弗洛伊德的陪伴者,倾听他的喜怒哀乐,分担他的痛苦反思作为妻子的我,是如何对待爱人的呢?是否倾听过他的心声,经常赞美他?自己该学习的方面太多,首先要学会接纳,接纳不完美一面,学会爱,传递爱,体会家是避风港湾的内涵

  二是不管前面是否狂风暴雨,坚持自己的理念前行。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后,在西方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正如他说“前一代人的邪说就是后一代的正统观念。”跟他学习的阿德勒、荣格背离他的理论,另创自己的理论,在与荣格讨论时,他晕倒在地,好像被刺痛倒地的父亲伤心不已,他感受到荣格的压抑内心渴望自由、独立、要求决裂的感觉,面对曾经钟爱的继承人,他虽有不舍,但相对钟爱的理论,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弗洛伊德是个坚持己见,从不放弃的人,纵使孤立无援,也决不像权威和世俗妥协。

  《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生动翔实的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通过再现的案例,看到精神分析化腐朽为神奇之处。通过精神分析认识自己,及时地觉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静下心来,胸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情,像佛洛伊德那样,在悲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四):一切从追求爱情开始——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读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时,我常常忘记自己看的是一本传记。而是一本主角是“西格蒙德”的小说。书里从西格蒙德与玛莎的约会开始,“他们顺着羊肠小道起劲地向山上走去,修长年轻得身影节奏上下颠动着。”像是一场美好的剧目拉开了序幕

  欧文·斯通从弗洛伊德与玛莎的相遇相恋开始叙述,也许是从遇见玛莎开始,弗洛伊德的人生际遇被推向了另外的一个方向。在遇见玛莎之前,弗洛伊德是个不想行医、只想在实验室实验研究的医学博士。虽然他是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的学生、在布吕克的研究所工作,但他从不喜欢行医。而遇见玛莎、想要与玛莎结婚动力,迫使弗洛伊德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选择了到综合医院学习行医,只为了学习好医术,以后开私人医馆赚钱。世间往往如此,一切伟大,都始于平凡

  从进入综合医院做实习医生,机缘巧合成为助理医生,弗洛伊德先后在外科、内科、皮肤科等部门工作,接触各种各样的病人。最让弗洛伊德感受深刻并且深受影响的,要数那些“精神上受苦的人”,他意识到不能因为这些病人影响到自己的个人感情,却因治疗他们素手无策而感到灰心丧气。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对弗洛伊德往后的从事精神分析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一个伟人的诞生,从来不是没有缘由的。弗洛伊德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从小接受父亲与犹太民族传统教育青少年学习生理学、医学知识,甚至在维也纳这个在世界历史中充满特殊意义的城市成长,遇见一生挚爱“玛莎”。这样方方面面条件都是成就弗洛伊德的要素,而我认为,成就弗洛伊德的伟大,在于他的性格。书中讲到,弗洛伊德以自己为实验,尝试服用“可卡因”,研究“可卡因”的效用;在父亲死后,开始了对自我的分析,将自己做的梦逐一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为之坚持了两年,后来写出了《梦的解析》著名理论。正是由于弗洛伊德有这么一种善于思考、去深究、勇于坚持的性格,才让他敢于在“心理学”这片无人的荒野前行,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并不断前行,即使途中与曾经的伙伴分道扬镳,被迫害,依旧坚持自己的研究,最终在心理学的领域开辟出属于弗洛伊德的道路,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整整两本书读下来,断断续续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在近90万字的故事里,经历了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得不说,我很喜欢欧文·斯通的叙述方式,一切从追求爱情开始,而弗洛伊德与玛莎的这条线索也贯穿整本书。这样的方式,将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这样一位仿佛离我们很遥远的伟人,一下子和我们拉近了,也给予了这本传记一个美好的底色

  ——bushii记于2015年6月22日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五):佛洛依德和精神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华盛顿的时候,我的好朋友Patrick每周二晚上下班后都会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课。这门课叫做“Anthroposophy”——人类哲学。他曾经跟我说过,这门“人类哲学”的学科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应该有更高的智慧,而现在人类是堕落的,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这种更好的智慧。

  我完全不相信这一点。但是看Patrick这么认真的去上课,又会在想,这门“人类哲学”真的是门科学吗?

  读佛洛依德的传记《心灵的激情》,可以看得出,佛洛依德为精神分析这一门学科此做出的努力。看佛洛依德和他的朋友们每周三聚会,去咖啡馆探讨,最后在欧洲一起为了创建精神分析协会,觉得特别美好。

  读过一篇报道,说信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就如同信仰一门宗教。但是在我看来,“精神分析”可能仅仅是一种访谈技巧。从这本传记中了解,它并不是一门脑科学,而是通过精神分析的实施者对患者的谈话,来治愈患者。越读我就越怀疑精神分析的科学性,因为,成功治愈患者的精神问题,和精神分析的实施者的阅历方法,以及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读到最后一章第十节,有一段证实了我的观点

  “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见了一次面。……两个人都对对方怀有戒心,各自坐在房间的一边,相向而谈,每个人都讲自己的那一套理论,爱因斯坦讲数学,西格蒙德讲精神分析。双方都听不懂对方讲的是什么,但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佛洛依德相信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而爱因斯坦则坦率地对无意识心理表示怀疑,他不敢相信精神分析真的能探查到内心深处,从而改善人们的健康、增进人类的知识。”

  但是,佛洛依德建立了一套从性起源的论述和方法论。他对此所做的努力,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开始读佛洛依德传记《心灵的激情》,第一是因为读了作者欧文斯通(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记,觉得太好看了,第二呢,则是本身想了解一下心理学,想了解一下这位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果然没有失望。对于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入门好书,其中很多故事都可以当做病例来看,而佛洛依德和他的伙伴们对他们的治疗手法,也可以算作浅浅入门了。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六):人生一大梦

  人生从遇见爱情开始。欧文•斯通显然认可这句话,他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以弗洛伊德第一次亲吻玛莎的那天为起点,不落人物传记从出生甚至祖辈开始的窠臼,去除前奏铺陈,直接进入人物生命的重要时刻,新奇而极具吸引力。

  困顿中的弗洛伊德曾想,为什么昔日同窗已成为学院举足轻重的教授,自己却一无所成?他给自己的答案是因为他爱上了玛莎。为了尽快赚取跟她结婚的资本,他不得不离开前途无望的实验室,进入综合医院工作,尽管实验研究才是他的理想。受《动物生命史》影响,他原本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发表过鳗鱼生殖腺的形态与构造论文。可是玛莎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维也纳医院内外科辗转后,他最终走进了精神病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精神分析学派。他揭开人类潜意识的面纱,为整个世界的心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在人类发展历程上,因思想超前,不被当世接受的例子不胜枚举,轻则如达尔文成为众矢之的,重则如布鲁诺献身真理。弗洛伊德尚属幸运,尽管他的理论使他一次次遭受人生中的寒冬,师长否认、挚友离去、学界排斥、社会唾弃,但最终他的精神分析在治疗非器质性疾患的效用不断被实践认可,成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个伟大人物的曲折历程,一个学派的分娩阵痛,这正是欧文•斯通的志趣所在。

  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一生为25位世界名人撰写了传记。他擅长用小说形式展现人物命运,用文学语言营造情节氛围,并对人物言行、心理进行想象刻画。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学术性的历史记录,作者可以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人物生活细节进行艺术化的色彩填充,具体较强的可读性。在刻画学术人物弗洛伊德时,作者以学术思想为主线,用家庭、友情、爱情烘托,塑造了一个执著、坚定、敏锐、专一的弗洛伊德。

  书中的矛盾冲突都围绕着弗洛伊德的学术思想展开。他荣幸地获得了去法国跟随当时最权威的神经学家夏可学习的机会,学习成果却使他被导师迈内特甚至整个学院摒弃。因为夏可研究的男性癔症,使用的催眠术,在维也纳学界都是被否认的,他因此成为维也纳的“叛徒”。他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无意识和性欲理论,却使他成为学界和基督教会公敌。多年好友布洛伊尔也与他决裂,布洛伊尔如长辈般一直给予他帮助,潜意识理论也是在他的启发下产生,他的离去使弗洛伊德伤心不已。成名后,曾跟随他学习的阿德勒和荣格也另创自己的理论,再次给他以打击。但是,弗洛伊德是个坚持已见、从不放弃的人,即使孤立无援,他也从未向权威和世俗妥肋。

  与学术上的波澜起伏形成强烈对比,弗洛伊德的婚姻爱情可谓平静如水。践行婚姻跟性爱分开的莎乐美与尼采、里尔克等多位才子有过情人关系,也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她认为在弗洛伊德家里看到了平衡的完美关系。弗洛伊德与玛莎相伴57年,养育了6个孩子。当弗洛伊德因性欲理论被诬为道德败坏的“浪子”时,玛莎淡然一笑说,我怎么不知道我身边这个人是浪子呢?

  弗洛伊德与玛莎订婚后的异地四年只能靠信件交流,弗洛伊德向玛莎倾诉内心的激情与孤独,温柔的玛莎回以支持、信任和安慰。欧文•斯通有幸读到了玛莎保留的900多封信。他毫不怀疑地告诉人们:“在弗洛伊德的爱情生活中,玛莎的确是他唯一的对象,甚至被他视若珍宝。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人的地位能够超越玛莎。虽然他在婚姻生活中热情的部分比大多数男人都结束得早,但却用他一生的奉献和全心全意的理解弥补了这些遗憾。”

  本传记的结尾依然不落俗套。弗洛伊德在纳粹的威胁下离开维也纳前往英国,作者就此搁笔。但是我们知道,一年后,83岁的老人,在与癌症抗争了14年后,终于闭上了那双窥测人心的眼睛。人生一大梦,弗洛伊德,这个伟大的释梦者,永远地留在了梦中。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各位编辑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七):在自由中死去——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欧文•斯通(Ieving Stone) 著名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弗洛伊德传》是他的一大力作。全书将一个不畏权威,不顾众人眼光,历经艰辛,勇往直前探索真理,最终取得不朽成就的人物还原在读者面前。而这位传主也是人尽皆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马克思一起被称为“改变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之一。

  对于传记,一个永恒的中心问题就是怎么样写好传主,怎么样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人格魅力,生命历程传达出来。凡是看过Ieving Stone写的传记的人,大都会被他的文风所折服。因为他写的更像是小说,本书在对弗洛伊德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学术思想与治疗案例的详尽探究、深入解析的基础上,虚构人物的对话,渲染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常有“尽管无据可查,然而还有作者可能发生的小插曲”的锦上添花。如此,客观地展现出成为“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从26岁与玛莎热恋至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的生命历程。如果说是这对弗洛依德一生的栩栩如生的视觉还原,并不过分。

  丰富翔实材料与史实,加上极富有文学素养的文笔,对于读者了解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以及这位卓越的心理学家的理论学说,都具有非常全面的阐释。

  我对Ieving Stone的语言叹为观止。不同于惯性思维里乏味,学术的偏见。他总是能用神奇的话语,将你拉进他创造的极富文学色彩的世界里。

  对白的绝妙:“我在绝食。今天是我的绝世日。”“什么罪?”“自欺欺人。”

  写关于弗洛伊德与玛莎的爱情:Ieving Stone笔下,陷入爱恋中的弗洛伊德跟许多平常人一样,不是那个世人眼中理智,沉静的学术研究者,而是一个易生气爱吃醋的小伙子。

  “在原始部落里有一种迷信:如果你占有了一件本来属于另一个人的东西,那个人就在你的掌握中了。这是一种魔法。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他们,而他们无法抗拒。”

  “那你现在把我掌握了;你要支使我干什么?”

  “我要是说出来,魔法就被你破除了。”……

  “我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你手里削的不是一只苹果,那是我……”

  从此书中,关于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论知识随着他的生命轨迹展开层层剥落。

  就如,父亲雅各布去世,葬礼的迟到,在他的潜意识里留下印记,于是在梦境之中出现,“人人都应该履行对死者的责任。我没有尽责,我的行为要得到宽恕、因此,这个梦其实是派遣自责感的一个途径,而一个人的死又会给活下来的人留下这种自责感……”老人的死通过正常意识背后的某条隐秘道路深深刺激了他,促进他对无意识的思索,认为只有通过对无意识的探索才能从癔症中得到恢复,梦中无论多么模糊的视觉形象,多么破碎的对话都有合理的解释。从而在对病例治疗的研究基础上完成著作《癔症研究》,《梦的解析》等等。

  弗洛伊德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掘荒者,思维、心灵,总能开出花。他用一种心得方式来了解人性,并在已知的观念上对自己的研究体系不断修改,趋于成熟。他有关人类动机的全部思想普及于心理学家们和普通人之间,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一种常识,使弗洛伊德主义几乎和达尔文主义同样耳熟。

  英国生物学家A. G. 坦斯利说:“弗洛伊德坚持自己的结论,对同行的敌对观点毫不在乎……要像他的某些同行那样妥协的话很容易,无非是修改一下措辞,或者选择用更抽象的、与主流思想相比不是那么突兀的说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他拒绝这么做,因为这样……不是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的最完美表达。”

  弗洛伊德的学说一再受到抨击,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人性——俄狄浦斯情结,性本能等的深刻理解,引起轩然大波,污名四起。恨不得把他关进“愚人塔”。好在对于真理总是有人追随,弗洛伊德的身边一直有妻子玛莎,朋友诺特纳格尔,克拉夫特•艾宾的坚定身影。

  《论癔症的病因》一旦发表,“就一切都完了。”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面对妻子搬离维也纳到柏林去的提议,40岁那年的弗洛伊德说,“维也纳是我的货包,维也纳是我的牢房。”他坚定,他的著作就像是约书亚的号角,只要够响亮,堡垒就会震塌,所以他留了下来。1938年,纳粹攻入维也纳,83岁弗洛伊德离开维也纳前往伦敦过流亡生活,凝视着海峡对岸,心飞回维也纳,默默想,“我将在自由中死去。”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八):弗洛伊德在事业和家庭中的人格魅力

  (刊于《南方日报》2015年7月11日A14版)

  文/俞耕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深刻影响20世纪后人类文明与现代思想的巨人,他的著作与人生争讼纷纭,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想为其立传不会“讨巧”:有弗洛伊德自传在头,有各种版本传记在后。然而,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却以传记文学的视野窥透了这位思想巨擘的多重角色和生活质感。理论的沉思和日常的欢愉参差互见,医生的诊疗和教授的传道相应相生。作家的描写冷静又富于想象,视角立体又兼具多维。他全景式还原了生活场景的细节,描绘了弗洛伊德身边的“人物群像”。在书中,他们早已成为了“文学形象”。

  欧文·斯通在多元复杂的“角色关系”中分析传主形象、人性和气质,这也消解了以传主为话语中心,褒贬其他人物的一种“暴力”。无论荣格、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有怎样的恩怨纠结,作家显然用多元移动的视点,平和审视了“同道关系”的相交与分野。在书中,你能感到精力过人的荣格,侃侃而谈,气势纵横,才学飞扬的神采。特立孤高的阿德勒,从开始就不是追随者,他保留意见,独立思考,对任何体系都保持警惕的距离。他们成为了弗洛伊德的路遇“风景”,偶然的同行和必然的分道一样“美丽”。

  在“师友关系”中,弗洛伊德是作为后进新锐和先行导师的形象出现的。书中有意描绘了弗洛伊德是如何“评职称”的。这与以艾宾为代表的师长,温厚大度的人格,提携后进的姿态密不可分。这种学术环境反衬着当下学术处处散发的金钱和权力味道,带给我们深刻反思。可以说,弗洛伊德是以“医生”的职业来做“精神导师”的事业。他对于拓展学说,发展门徒,尤为在意。“西格蒙德认为这些通信者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学生,因而总是在收信的当天就认真答复,从不马虎”。他以诚相待,忘年相交,师生友谊往往熔铸“亲情”,很多年轻学生将其视为“父亲”。因而,他的精神分析事业得以播撒到各地:如德国的亚伯拉罕、布达佩斯的费伦齐、苏黎世的荣格等等。

  弗洛伊德是幸福的,他的成功光晕和玛莎同在。玛莎聪慧坚韧、善解人意,顾全大局,可谓是“女性美”的典范。欧文将玛莎作为弗洛伊德的“背景”描写,处处都有她的光影。她的美德在于“成全”,表面上看只是“贤内助”,事实上却成为弗洛伊德“爱的栖息地”。作家关注温情的家庭氛围:作为儿子、父亲、丈夫、兄长的弗洛伊德是个充满担当的“顶梁柱”,温暖众人的“好男人”。

  他的光热超出了理论,更在生活上,家庭里,诊疗中。他对寡居的妹妹百般关心,对小姨子敏娜寄居的理解,对女儿因样貌自卑的引导……都让我们看到弗洛伊德的人格魅力。他把病人当做贴心伙伴,发现他们的“天才”长处,聊天散步不仅治愈疾患,更成就了真挚友谊。直到今天,他仍给我们以启发:医患关系在本质上是医生把病人是否当做人的问题。

  欧文的力度在于他的书写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分析了弗洛伊德在错误和痛苦中的自我检视和超越挣扎。弗洛伊德有其自身的弱点:他的心理分析富于天才,在识人上却远不及亚伯拉罕的直觉敏锐。他对人性颇有研究,但对纳粹本质缺乏认识,对形势却估计不足。他对病人分析有加,对自身的心理压抑却疑窦重重。伟大从每刻的反省与超越中诞生。他反思了父亲之死带来的不安忏悔背后深藏一个诅咒弑父的情结;检讨了一战前自己对民族和战争狂热迷恋的罪恶;审视了自己执意留守导致女儿安娜被纳粹逮捕的自私。他在抑郁中超越,在超越中不凡。

  一个伟人在乱世有始有终,获得现世声誉终究是幸运的。他教会我们:研究理论不能丧失日常欢愉,执着事业不应淡忘家庭温情。医生和教授这两个高尚名词在当下社会的蒙尘,正是因为缺少弗洛伊德这样的拂拭者、守护者。

  文章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7/11/content_7447854.htm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九):真则不丑,假则不美

  在所有读过的传记文学中,欧文·斯通的作品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当年读《渴望生活》,热情似火的梵高、绚丽的向日葵、的浩瀚星空,至今尚在记忆中时时呈现。

  后来,知道斯通尚有《心灵的激情--佛洛依德传》、《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不过却一直无缘拜读。虽然《马背上的水手》多次再版,确很多次网购《马背上的水手》而不得;《心灵的激情》似乎在中国文联社1986年出版后一直未见再版,更是难以求索了。

  按《译后记》,姚锦清先生在参与翻译《心灵的激情》并审校1986年中国文联版之后不久,出国定居。本次应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之约请,于2013--2014年费时1年多,对原书进行修订与重译,才有了今日这套16开本、867页,898千字的新版。

  在精神分析法出现之前,作为维也纳派,佛洛依德追随老师们,相信所有的神经疾病都是器质性的,是脑部病变引起的。所以,医生所能做的工作就是等待病人死亡之后解刨脑部,检查病变。

  经过在巴黎追随夏科医生学习,在作为开业医生期间,佛洛依德渐渐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学习电击疗法、催眠术的应用,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

  然而,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甘苦,真的不是我们凡人能够想象的。

  面对各种指责及对个人的污蔑,佛洛依德坚信“真则不丑,假则不美”,不断开拓精神分析法的疆域;面对内部的不断分化,佛洛依德以宽容、以有利于精神分析法的推广为原则,最终使得精神分析法得到确认,为人们打开心灵的黑穴。

  也许这种坚持以医学的方式解释精神分析法,正是精神分析法得以进入科学领域的前提。

  不能不佩服斯通的学识之富,在这本以佛洛依德生活为点缀,以佛洛依德思想为主干的传记体小说中,斯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出清晰的描述,使我们在未阅读佛洛依德著作的情况下,得以对精神分析学说作出较为全面的了解。

  《心灵的激情》读后感(十):假如不能上震天堂,那么我将下撼地狱

  标题这句话是弗洛伊德的一句名言,据说印在《梦的解析》的扉页(我读过的版本没有这句,因此不能确定)。读完《心灵的激情 弗洛伊德传》,我想对这位老前辈说一句:请收下我的膝盖,这霸气十足的一句话,您做到了,真的做到了。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那个北大毕业的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我们一帮十八岁的大姑娘小伙子在底下目瞪口呆,连声“这理论也太变态了吧!”由此可见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理论的时候,人类的下意识会多么的惊诧。不去谈他理论的正确与否,他的这个学派也已经渐渐走向没落,然而精神分析理论在现在心理学界依然有市场,也依然有人在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治疗来访者。现在的治疗方式是多种心理理论的综合,哪种适合这个病例就用哪一个流派的理论。

  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我对弗洛伊德的景仰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扎实的基本功

  先来看弗洛伊德的求学经历,跟随布吕克教授学习生理学基础,专门研究低等生物的神经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进一步研究脑解剖学和病理学,先后在外科、内科、小儿科、眼科等等等等部门工作;研究可卡因临床使用效果;在巴黎接受夏科指导,对癔症和催眠疗法产生兴趣;到法国南希学习暗示法。

  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从他1876年开始接触医学到1896年提出精神分析学的概念,这中间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的时光,在从事专门的心理学研究之前,弗洛伊德是有着扎实的病理学基础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就产生机制而言,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而是脑理学,因此,这么扎实而全面的医学基础,是弗洛伊德开宗立派不可或缺的。

  精神分析学派艰难的被接受历程

  诚如前文所提到的,21的世纪的我们第一次听到这么惊世骇俗的理论时,都愕然到不行,更不用提十九世纪那个年代,从弗洛伊德决定在公共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理论时,弗洛伊德便开始了他和别人“决裂”的一生,当然这种决裂是科学上的决裂,和人格无关。和自己的导师、自己的挚友决裂,这样的人生经历该有多么痛苦。最最开始,如此惊世骇俗的理论引来了一座城池的孤立,这么极端的环境下,依然坚持,这是科学家的精神。

  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决裂

  先是阿德勒(1911),再是荣格(1913),再然后连自己的亲生女儿安娜都不能完全赞同他的理论(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尤其是他认为可以做继任者的荣格的背叛,荣格在他八十岁大寿时都没有任何表示,这对他的打击可谓十分巨大,荣格弗洛伊德认为是他之后精神分析学派的扛旗者,然而,可惜的是,就目前我们所知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继任者达到了弗洛伊德的高度。就连荣格最被人广为所知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放在整个心理学界,若以重要性来论,个人觉得只能评个二到三级!

  在经历如此之多的挫折和打击,弗洛伊德依然坚持对自己理论的坚定,单凭这一点,就是宗师风范!

  “潜意识”的发现当属不世之功,梦境是潜意识向意识“泄密”的途径也当大赞,我曾十分擅长释梦,曾因为释梦而交到一个极好的朋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梦都需要拿到潜意识这个角度来说,有时候的确只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自己前段时间有个亲身经历,证明这个理论的无比伟大。写书评就不过多的出卖隐私了,此处按下不表。

  不过依然有点小小的建议,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其人生也必然有缺点。比如弗洛伊德和莎乐美的婚外情故事,或许欧洲人的确要比国人在这方面宽容,但在书中只提莎乐美魅力无穷和与别人的情事,不提二人之间的风流,也是失之偏颇的。

  这篇书评拖得太久了,一则因为自己私事干扰,二则干货太多书本身实在太太太长了(哭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