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缔造和平》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缔造和平》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5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缔造和平》的读后感10篇

  《缔造和平》是一本由[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7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缔造和平》读后感(一):缔造中东的“和平”?

  对中东而言,1919年是个不幸年份。被拖入一战的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巴黎和会上,中东的前途变得更加迷茫。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在《缔造和平》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大国外交下小国无奈选择的图卷。

  深邃多思的作者仅凭三言两语,便将一个个历史人物从历史记忆的深处拉出,让我们察其言,观其行。此后深刻影响土耳其的凯末尔,是一个充满矛盾领袖,摇摆于自由传统之间,试图努力把握其中的平衡;费萨尔亲王则褪去了昔日的光环,被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空手而回,甚至最后失去了在叙利亚拥有的一切;阿拉伯的劳伦斯也随着和会的继续进行而变得执拗失望,甚至开始搞一些无聊恶作剧来消磨时间

  弱小民族命运也受到了作者的关注。饱受屠杀之苦的亚美尼亚人虽曾打动了威尔逊总统,但却错过了建国的有利时机,最终“被世界抛弃”;骁勇善战的库尔德人在巴黎和会的年代支持力量微乎其微,建国的梦想难免幻灭;犹太人通过贝尔福宣言,获取了在耶路撒冷建立“民族家园”的权利。弱小民族的命运大概也是巴黎和会上强权竞逐下一个无奈的结局吧。

  作者对民族独立运动评价是值得体味的。埃及的代表团为参加巴黎和会而奋斗,不曾想是一场空梦;印度的穆斯林掀起了哈里发运动,并在甘地的领导下发起和平示威。埃及和印度给英国造成的麻烦并不比土耳其少。土耳其遭受希腊的入侵,在反抗外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并在洛桑会议上折冲樽俎,争得主权。希望缔造和平的三巨头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结果民众对威尔逊的失望最终大大地超过期望,这大概也是十四点原则可悲之处吧。缔造和平的三巨头并不能妥善解决中东地区问题,委任统治不过是以文明为标榜的殖民统治形式而已。被委任统治暂时掩盖的民族和宗教争端并未得到较好解决,最终将在列强撤离中东后以更为激烈的形式呈现出来。

  时移事迁,白云苍狗。99年后的今天,美英法认定叙利亚政府使用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对叙利亚发动空袭,大国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中东这片历尽苦难土地。尽管中东地区并非巴黎和会关注问题的核心,但若要深刻把握此次会议中列强对中东的博弈与较量情形,《缔造和平》实为难以绕过之书。

  《缔造和平》读后感(二):世界格局欢乐形成

  两个帝国的解体和无数国家的建立,真想不到是在这么欢乐的氛围中成型的。1919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华丽舞台,这个舞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后来的欢乐和哀愁定了基调,万万没想到,如此结果,克里孟梭如果地下有知,他是否会为自己贪婪感到羞愧,劳合·乔治的幽灵是否会在欧洲的上空徘徊流泪,固执的威尔逊是否也为他的没有坚持原则幡然悔悟呢。

  1919年的巴黎和会,确切来说是三巨头的茶话会,一直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是,2月14日,老威尔逊要回美国,他是1918年12月登上欧陆的,受到了以法国人民为代表的欧陆人民的热烈欢迎,他手持十四条原则,准备用新的秩序圣经来解决这个烂摊子,他的固执帮了他不少忙,在狡猾的乔治和贪婪的克里蒙梭的轮番轰炸下,他绝大部分坚持了自己心中的圣经,这个圣经就是现代秩序的起源

  十四条是什么呢?自决,这是关键词,大英帝国带着自己的小账本穿过英吉利海峡时候,想的是瓜分猎物,呆在爱舍丽宫的克里蒙梭如意算盘跟这个差不离,一战是猎场,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猎物,怎么分,这是两位在森林里打猎的乔治和克里蒙梭的共同小九九,乔治和佩奇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有光头强,光头强威尔逊可是那个时代圣人,他不是来瓜分猎物的,而是来讨论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

  自决的后果就是两个庞然大物衍生出现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光头强威尔逊的正义感和新秩序圣经为龌蹉的佩奇和乔治敲响了警钟,巴黎和会也基本上是三个人酒店里划分,那时候的巴黎是全世界各国的头面人物的聚集场所空前绝后,除了印第安人基本上这个星球上的每个民族都有参加,只不过有准时的,有迟到的,迟到的不多,当时的朝鲜迟到了,是因为交通原因,这个我是不知道的,书里的这些迷人细节,有的欢乐,有的悲伤,让人不胜嘘唏。

  在这个新旧秩序的交替时刻总体来说,是新秩序战胜了旧秩序,或者说,新秩序已经完全进入了旧秩序的腹地,这个腹地为接下来的国际关系相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旧秩序的幽灵也一直在和会的上空久久不去:战败的国家比如德意志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这个致命的后果以及新旧交替时的权力真空使得悲剧重演。

  令人印象深刻的时候是中国,最后的签字仪式参与国都会得到60张门票,但是中国代表团的代表一个都没去,因为谈判的结果令中国非常生气,把德国的殖民地山东半岛和青岛算怎么回事,我们愤怒了,但是亲爱的顾维钧,这个可是和会上每个座位都在当时可以吵到很高的价格的,卖了也是不去,表达愤怒也是不去,为什么不高价卖给凡尔赛宫周边黄牛呢?

  《缔造和平》读后感(三):理性与人类和平

  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最令我们印象深刻?塞尔维亚青年冲动、德国皇帝战争激情、凡尔登战役惨烈,亦或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恐怕这些都没有1919年1月到6月间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一切值得令人回味。在这里你会见证伍德罗•威尔逊的心事重重、劳合•乔治的油腔滑调、克列孟梭的不知所措、甚至是奥兰多无助眼泪。当然不只有缔造和平的四巨头,“安静”的北洋政府代表与“上串下跳”的日本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年轻的越南帮厨阮爱国(也是我们后来熟悉的胡志明)呈递的激昂的请愿信,尽管最后这封信并没有被伍德罗•威尔逊所瞧见,以及因为护照问题被拒之巴黎门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朝鲜籍研究生李承晚的焦急,等等。这些你都会从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的《缔造和平》这本书中有所发现

  笔者无意于大肆追捧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只是作为世界史专业的一名学习者见惯了历史学家们所呈现出的冷静客观。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独树一帜小说写作风格着实令笔者眼前一亮。她把尘封在安静角落中的历史记忆有序地串接起来,这让我们发现影响会议进程的不仅是传统教科书中强调的四巨头或是三巨头政治密谋,也有巨头身边的小人物。像威尔逊的大嘴夫人,她虽然在嫁给威尔逊之前答应过要帮助自己的丈夫,但是这位前珠宝出身太太似乎并没有给予威尔逊更多有益的帮助,相反她似乎更钟情于巴黎的时尚奢华风情万种的罗马尼亚王后玛丽也不甘寂寞。在嫁到罗马尼亚以后,这位王后丢掉了维多利亚孙女贵族尊严,俨然与巴黎街边的女郎没了区别。来到巴黎以后,她纵横于福熙、豪斯、贝尔福甚至是威尔逊等人身边成了交际花,为罗马尼亚尽可能争取利益

  当然,除了动人情节丰满的人物刻画外,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对《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也有冷静的分析。她认为和平缔造者们对欧洲外的世界处理地太过草率。在非洲,他们依然沿用帝国的方式瓜分那里的地盘;在中东,他们似乎有意忘记了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觉。种种问题不断积聚,致使旧愁未了,又平添了新恨。这不仅给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类投机分子可乘之机,甚至时至今日,民族和宗教冲突依然成为那里动荡不安的主因。

  执笔之时,正当美英法开始对叙利亚地区进行联合空袭,不知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成为这些大国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多希望99年前的伍德罗•威尔逊能够再次站出来畅谈自己关于民族自觉和国际联盟理想;也多希望天赋人权思想成为国际交往出发点根本准则而不是流于政治形式与口号宣传;当然,笔者也希望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这本《缔造和平》能够带给你更多有关人类文明进步的启示

  《缔造和平》读后感(四):缔造了和平还是战争

  最近的爆炸新闻无疑就是中兴公司遭到美国政府的封杀,而中兴公司则进入休克状态,已经退休的公司创始人侯为贵带着现任董事长以及总裁再次踏上美国的征程。而同时创业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却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华为暂时进不去美国市场。但是除了美国之外华为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现在华为自己研发的芯片骁龙,还是在云服务方面,华为和中兴已经联想最大的不同就是自主研发。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但是回想一战时期的中国在巴黎峰会上的处境与现在的中兴处境是何其的相像,所谓弱国无外交。即使是有理的一方,最终还是日本赢得了想要的一切。

  1914年发生的一战,其实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根本不会发生战争,即使发生了也会很快的结束,但是战争从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持续了4年多时间,双方都伤亡惨重。作为战胜国的一方,协约国由于在美国的参战下取得了胜利,同样是美国的参战直接导致20年后同盟国的胜利。

  一战之后的和平峰会由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四国共同参加讨论,实际上主要由美国、法国、英国主导。作为一战三巨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乎世界的未来走向。作为战败国德国,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峰会的焦点,对于德国的处理,各方各抒己见

  首先是德国,德国的宿敌法国,恨不得肢解整个德国。在欧洲的历史上基本就是法国和德国在争夺霸主地位,自从拿破仑战争以来,法国就一直一阕不振,法国一直想恢复拿破仑的荣光,但是事与愿违,法国没有赢得任何战争。无论是拿破仑三世和德意志帝国的普法战争,还是一战,亦或是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都是在美国的参战下才赢得了战争。即使是在今天成立的欧盟,也是由法国和德国主导。

  再者是英国,英国自从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日不落帝国已有几个世纪,但是在一战之前,可以清楚的看出英国处在衰退的边缘,无论是一战之前的布尔战争,还是一战,英国已经不是几个世纪之前的英国了。20年后的二战将彻底的拖垮整个大英帝国,如果不是丘吉尔,大英帝国也许会衰退的更快,即使是丘吉尔也只是延缓了而已。英国的政策始终是抑制欧洲崛起的大国。也就是保持势力均衡。拿破仑战争中法国,普法战争中的德国,一战、二战中的德国,都是英国打击对象

  最后是美国,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前任校长,以及现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可以说伍德罗·威尔逊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战之中他为他自己的理想成立国联而四处奔走。国联也可以说是今天的联合国的前身。在伍德罗·威尔逊的第二次任期内,他的计划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对,这也使得它的第二任期变得郁郁寡欢,也许他的构想太超过他所在的那个年代。

  作为一战之中的三巨头,到底是缔造了和平还是缔造了下一场战争?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许战争大于和平,当巴黎和会最终被签订时,许多局外人意识到,这只不过是缔造了另外一场战争而已。例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批评说,这只不过是延缓了20年后战争而已。而事实确实是这样。总之,一战之中的巴黎和会与二战之中的雅尔塔会议相比,一个缔造了战争,一个缔造了和平。在巴黎和会中你会发现三巨头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奔走,所以他们很难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也是巴黎和会失败的原因。但是一战的爆发为二战锻炼了许多将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乔治·巴顿、戴高乐、丘吉尔当然还有阿道夫·希特勒。20年后他们将以各种方式在战场上相见。

  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过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而他的曾祖父就是《缔造和平》的主角之一,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而本书《缔造和平》一书是麦克米伦的代表作,斩获达夫?库珀杰作奖、西塞尔·提尔曼历史著作奖、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类杰作奖等众多奖项。是一本值得阅读好书,本书也是大国外交三部曲之一,其余两部分别是《峰会》以及《雅尔塔》。 

  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中的镜像

  《缔造和平》读后感(五):“和平缔造者”

  书绝对是本好书,就是不明白译者为什么要把英文的原书名《Peacemakers》翻译成现在的中文书名《缔造和平》,既改变了著者的本意,也没有显得更加讨巧。

  可以和另一本《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暴力1917-1923)》对照着看。那一本讲述的是战败者的混乱,这一本讲述的是所谓的“和平缔造者”是如何在巴黎和会缔结了合约,但并未真正缔造和平,也并未真正结束战争——结束的只是一战,其它战争纷至沓来,包括二十年后的那场更大浩劫。

  不过,关于二战的爆发与巴黎和会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解读和作为读者的我的解读有些不同。作者在书的末尾说:“希特勒不是因为《凡尔赛合约》才发动战争的”,似乎有些为巴黎和会叫屈的意思。也许有一些道理,但是作者忽略了事情发生的另一个前提,或者另一个假设:希特勒的上台难道不是由于《凡尔赛合约》而导致的吗?

  或者,正如大部分的分析家所推断的,也许《凡尔赛合约》并未直接导致二战的爆发,甚至如作者所说的,二战爆发的一部分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凡尔赛合约》并未真正地有效地被执行。但是,正如作者在本书中从头到尾所描述的,所谓的这些和平缔造者们,不管是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威尔逊,还是传统列强的代表者劳合•乔治及克列孟梭,还是左右逢源的投机者意大利的奥兰多,在巴黎的这几个月里,目标各异,各怀鬼胎,没有一位是真心地想为地球或人类缔造和平,真正的目标不外乎是为本国或者亲密盟邦争取更多的领土和利益,甚至是为自己以及自己的政治小圈子争取更多政治利益,甚至只是因为缺乏常识或者耐心,便可以只在粗略的地图上划一条没有什么逻辑的直线从而决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民众的国籍归属,从德国到匈牙利,从波兰到捷克,从希腊到土耳其,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的描述打了作者结论的脸。

  话又说回来,作者认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及和平缔造者身上过于轻描淡写也过于武断粗暴,也还是有些道理的,毕竟,这些政客,有些甚至年迈或重病缠身,还是费了很多心思想要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

  只是,目标并不是那么纯洁,手段也绝非那么高尚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