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10篇

  《老子智慧》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一):老子的智慧是中国人真正的智慧

  在传统文化的建构中,如果说儒家是以伦理哲学见长的话,那么,道家贡献则在于为我们的民族缔造了一种智慧哲学。它们在数千年的沧桑流变中两相辉映,互动互补,犹如双开的绚丽花朵,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点缀异彩纷呈。道家的智慧哲学是围绕着对“道”的阐释而展开的,其代表典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老子的智慧》以其精炼与忠实久传不衰。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道德经》既是一部思想深奥的哲学作品,又是一部语言优美、富含韵律文学作品,以其文本的诗学特征而被称为“哲学诗”。许渊冲教授关于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自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诗歌翻译的实践当中,而同样富于诗学特征的文化典籍如《道德经》、《诗经》等的英译尚未有人运用这一美学理论来进行鉴赏。林语堂翻译的《老子的智慧》,便是兼具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层面

  林语堂翻译《老子的智慧》,其目的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在作品中,老子的思想被分成七大篇,分别是道的性质、道的教训、道的描摹、力量源泉生活准则统治的理论和箴言。每篇中包含若干章,每一章都加上了一个小标题。作品中还对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对比。在林语堂看来,“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一面。一个民族场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浪漫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崇拜原始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天地开辟之神话。”

  博集天卷出版的“林语堂逝世40周年几年典藏版”版本的《老子的智慧》与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每一章的译文后面都有关于序子思想的论述。林语堂认为,庄子是老子最出色底子,也是道家思想最伟大的代表,所以理解老子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读老子的时候同时读庄子。因此作品中系统地介绍了老子何庄子对生活、自然、社会政治态度,对学者研究《老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重要桥梁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通过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的时候,才发现自身的幼稚,看待问题肤浅处理问题的荒唐。《老子的智慧》系统解读了老子的思想,并与现实联系。为读者带去新知和帮助,探得老子的人生智慧,使人生置于有道之中,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值得一读。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二):知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这本书适合35岁以上的人读,太早读,理解不了老子的良苦用心,太晚读,很多事情明白已晚,会走了不少弯路

  《老子的智慧》里面讲的老子的几个思想:

  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è),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水性具有三大高尚品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老子对水及其特性深切体悟的思维方法,影响后世一代一代人,使自然之水具有了精深的文化内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种博大恢宏的智慧。事在人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是一种达观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种高超的入世智慧,淡泊宁静是一种超脱生活态度

  二.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比如跑跑步,读读闲书,如读《老子学智慧》。尽管在老子的言语中他并没有告知我们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懂得有无是相生的,是相对的。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如思想,如意念。人生在世,我们每一个人若能时时保持心灵的“无”,保持空杯的心态,才是人生最大的才富!

  三.认识自己

  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聪明表现;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自知”比“知人”更可贵。他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己能够认识到他人的长短善恶,就是聪明了,而自己能了解自己,方才是智慧。自己能够将别人战胜,就是有力了,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方才是坚强

  人的一生,认识自己最重要,也最困难。当你看清你自己,这份自知会帮助你看清生活。

  四.知足常乐 我国古人曾经做过一首打油诗,名字叫做《不知足》。诗中说: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根基

  买得田园多少顷,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梦一回。

  荣华富贵,七情六欲,欲望永无穷尽,像童话故事中《渔夫金鱼》里的老太婆一样,不知满足,终成一梦,令人深思。

  如此看来,祸患莫大于贪婪罪过莫大于不知足。治国与做人是一样的的道理

  老子所说的知足,并不是意味着什么也不做了,而是不应有无止境贪欲。人生最大的败笔,莫过于因不知满足而自毁前程。老子所说的知足,就是教人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贪欲,不要被贪欲迷惑了自己的思维。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安徽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作为来往通道。家建房想占用这通道,张家不同意,写信告诉张英,张英回信写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遂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所以,要学会自己的生活减法,从现在开始,慢慢卸下肩上的压力负担,让自己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

  读《老子的智慧》的感想

  老子告诉我们“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总有花谢,总有花开,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不要绝望,要相信时间之河滚滚向前,污浊终会过去。当然,在获得喜悦夸奖时也别得意忘形,也许它会是下一个悲剧的开始。

  没有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不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累了,泡一壶茶,读一本书,听一段音乐;倦了,出去走走,放心,你离开地球它仍会继续转。

  《菜根谭》开篇就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花开成景,花落也成诗,若风和日丽,就静看光影;若雨雪霏霏,就且听风吟。

  在林语堂看来,最好的生活便是闲适的人生。智慧的人绝不盲目劳碌,过于劳碌的人很不智慧,善于优游岁月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懂得闲适的人,将一己灵魂看得比名利更紧要,鄙视人世间欲望功名,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痛苦,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三):一代国学大师

  如果说林语堂的书,记忆最深的当然是《京华烟云》。那时候尚不知道作者是一代国学大师,只是多少读出点书中的智慧来,知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家。现在读林语堂的书多了,有一种遗憾就越来越强烈先生的书,都是英文版的,我们所读的,是别人翻译来的。多少是有些二次加工痕迹,多少会跟作者真实的思想有些距离的,在语气上,措词上,感受上以及主观上,都会多了一个人的许多的思考的,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林语堂。

  这个人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他的境界,都应该是顶端的。以前追过一段时间《论语》,喜欢于丹讲述时的那种语气,喜欢她带来的智慧灵光,让论语接近了我的思考。而读了这本〈老子的智慧〉,才发现原来思想这东西,各有所长,各有所指,各有所优。老子跟孔子是同时期人物,大约老子比孔子年长二十几岁。但是二人的思想很多地方相冲突,各有各的观点理念,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曾经在创新课堂上提到顿悟,那时候看到“释迦牟尼顿悟后立地成佛;老子西出阳光顿悟成仙”,当时只是笑笑,觉得解释顿悟有些牵强。现在读林语堂的解说老子的书,发现大师的智慧和灵光,照进了我的思想,于是孔子和老子,庄子与孟子,各自的态度和学说,都有优点缺点来,觉得国学原来这样丰富多采百花齐放。你接受什么样的生活,源自你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在儒家之外,老子和庄子另辟了一条更宽广的路,带来一种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最喜欢读庄子了,庄子梦蝶,那种洒脱和浪漫的思想,在那样遥远的古代,愈发的让人佩服了。

  简单话语却道出大大的智慧。普通人读国学,有时候一知半解。而国学经林语堂这样的大师解释下来,我们就加深了理解,也基本可以明白和接近古人的思想了。以前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句的句式和形式挺牛,但其中深意只是表面了解了。所以我觉得读国学的话,可以先读读大师们的解释和引用,这样跟现代生活更接近,也更方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了。

  在本书中,林语堂老师用自己的智慧重新解读了老子思想,很有深意,很有创想,也很有思想的!比如,“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场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道德经和孔子的教育,对现在的我们都非常有意义。前一阵子城市里推进讲文明树新风,道德经也被翻新出来,很多围墙上都有道德经的文化展示,是一种新时代繁荣表现了。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四):人生之道

  作者将老子和庄子的结合起来讲,将相似的思想放在一起,让读者对比阅读,这样从庄子来探究老子,从老子来理解庄子。聪慧贯通,更深地理解道家思想。

  常言用道家养生,用儒家入仕。道家思想确实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心胸开阔。但是,道家的崇尚本性,愚民等的思想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是消极的,也过于安于现状安逸逃避。不过我们在读这些哲学思想时,一定要以辩证的思维去糟取精,也要理解产生这样思想的社会背景。其实,更好的是,以当下社会背景,加入新的理解。道家思想最讲究变化,在不同情况下的理解肯定有所不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调整

  在这样一个人人奋进的社会中,安于现状或者像文中所说的在原地思索真理追求自然的方式,放弃机械等一切不自然的东西,这都是把事物过于绝对化,只追其皮毛,没有追其本。道家有谦逊、不争、以弱胜强。

  谦逊就是让我们低调、不要抬高自己,骄傲自满会找到别人的嫉恨,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敌人。其实,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总会有人比我们更厉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比我们厉害的地方,我们没有理由自满,去骄傲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我看来,一个喜欢与别人争的人,根本争不到什么,也争不到最高的地方。就比如在跑步比赛时,你总是往后看怕别人追上来,你怎么能一心往前跑呢?真正跑第一的人,只是一心在往前跑,不会想后面的事情。在当代社会,不是靠勾心斗角来赢得一切,而是当你心无旁骛地专注做好自己时,你就是第一,不用跟别人争,因为没有人可以跟你争。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越刚的东西越脆,越柔的东西越韧。水最柔弱,但是没有能把水弄断的器物。做人处事也一样,柔弱并不代表你不厉害。就像抬手不打笑脸人,刚硬的人拿你没有办法,但是你的柔弱却无法让他施展刚硬。

  作者并不是一对一翻译老子原句,而是以很流畅通顺的语言,将深层次含义体现在翻译中。真的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五):《老子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第一次读得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书籍乃是皇皇巨著《京华烟云》,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恩怨情仇至今仍停留在脑海里,而读完《老子的智慧》这本书,只感觉脑子里一篇空白。每本书都带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意识,要想真正的读懂一本书,就必须使自己的感悟尽量与作者的思想境界达到同一个高度,这个是非常难的。林语堂作为国学大师,其内心所追求的思想便来自道家学说,这点从姚思安具有的深厚道家学问以及对儒家思想伦理纲常那一套的鄙夷便可看出。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那什么是道呢?从文字学上来理解,道是我们所说的路,但从一个思想流派上来说,道是“规律”,自然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儒家讲为人处世,道家讲如何出世,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讲“不争”,庄子讲“逍遥”,这都是林语堂所倍加推崇的,天地万物皆有自己的道,故人也应追求自己的本心,所以说道家自始至终都是罗曼斯的。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注重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道家学说从来都不是讲政治的,如果讲也说的是清静无为的政府,这与儒家学说格格不入。林语堂在书中之所以大肆抨击儒家思想,主要是因为道家与儒家两大学说从根源上就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说两者从诞生起就是相互抵抗的。道家哲学派在对待孔教哲学上从来都是一种嘲笑的态度,而且是不可抗的嘲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开篇的两句话,也是劝解世人的一句诫语。不要急于求成,顺应规律,不可逆反而行。这句话在现今尤为浮躁的社会是多么的难得。我们是应该放下自己的身心,静静的去思考,去冥想,给自己的思想洗一下澡,涤除污垢,与自然万物融合。我想,这才是《老子的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