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簪中录4》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簪中录4》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簪中录4》的读后感10篇

  《簪中录4》是一本由侧侧轻寒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01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簪中录4》读后感(一):以情而起,以情而终。

  四本读毕,震撼仍在,以感情角度在此做个总评。

  在网络小说泛滥的时代,这本无疑是与众不同的,有优有缺,或许三四较前捎有不足总体是一本优秀的小说,能把坑填完,画一个完美句号,已足够欣慰。一根簪子,数多案件,黄梓瑕以天资之才,复杂中找寻条理有限中寻找变通。

  一、春灯暗

  ——到最后,心中最牵挂的只有雪色

  第一本读完,心中被震撼到的是皇后女儿母爱。因为夔王妃之案,牵引出了关于皇家的内幕,背后曾经发生的过的故事。在那个时代,身为女子无奈,身为读书人气节生活所迫梅婉致不得不放弃自己丈夫女儿,为自己重新获取生路,却为了心中欲望,做出了残忍事情。对于害死自己的女儿,只留下一生的痛。对于雪色,一眼便是万年,没想到心心念念的人还是被自己所错过

  二、九鸾缺

  ——愿吾女吕翠滴,一世顺遂,平安喜乐

  第二本读完之后,泣不成声。或许吕至元恨她是个女孩,却想不到,这份父爱却是根深蒂固,一生呵护,换来残忍,怎能不恨不怨,怪自己,表达错了方式

  或许钱关索,即使迫于无奈,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若可以从来,定会寻找其他出路,也不会将女儿卖出,造成一生悔恨

  “父皇,你可知道,你给的,从来不是我想要的。”对于同昌公主,想要得到的或许只是最平常关爱陪伴,而不是金银玉石错造就的世界,终究,是表达错了方式。

  三、芙蓉

  ——你我此生,本不该相遇

  第三本读完,想了想应该是爱情吧。对于禹宣和黄梓瑕的感情,是真实而让人心痛的初恋,若从来一次,此生最好不相遇,我间接害你兄弟母亲,你因恨害我全家,到最后真相大白,反而是最不想面对的结果。对于王蕴,你我本无缘,强求总无果。只因年少时偷偷在远处观望了你一眼,那种欣喜,此生圆满可惜,他终究不懂她。幸得相逢未嫁时,得遇夔王。或许是偶然,是注定,是天作之巧,将你我在各自人生遭际之后相见,从此心有灵犀惺惺相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相对于傅辛阮,是错付与人,为之可叹。

  四、天河倾

  ——只怪我们生在帝王

  虽然知道,最至高无上权利,是无人可违拗的,本是同根生,只怪你太过优秀,不得不防。在最后一本中,看到了夔王与七弟的兄弟之情,终于还是无奈。

  《簪中录》剧情关联环环相扣,以一开始夔王的符咒之谜,到最后解开,以黄梓瑕背负杀害全家之冤到沉冤昭雪,以王宗实怀念一生的种樱桃姑娘转换为对李漼的恨,以王蕴对黄梓瑕的一目而视到一生的牵肠挂肚,以周子秦对黄梓瑕的崇拜到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付出实现

  作者巧妙的将各个案件与当朝晚期真事的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在事情发展中,将云韶六女逐渐穿插进来,推进剧情发展,对于破案的案件,塑造出周子秦这个生动人物,使案件破解过程更加合情合理,将人生中各种情感作为关键,更加真实的呈现。黄梓瑕的习惯用簪子记录,理清线索,这点是其他小说所没有的,是非常棒的描写方式。观看的过程中也有吐槽过,黄梓瑕与李舒白的感情线不够具体的呈现,作者描写表情面部变化很多,或者动作语言方面,在前几部中并没有很完美的呈现,第四部对王蕴的利用,太多尴尬的描写,感觉不得不尴尬了。对于周子秦和二姑娘,同样不够具体。对于案件结果的处理,或许有点超现实,有点不可思议,好在有始有终,更多的是对人物情感的感叹

  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部分,在读的过程中倍有紧张感,一是黄梓瑕去见皇后,明知道可能是必死之路,却得大难不死;二是张行英在送黄梓瑕回去过程,总担心对黄梓瑕下杀手,还是来了栽赃嫁祸。

  虽然看大女主类型的小说总避免不了男二男三都喜欢女主,女主自带圣母光环,总能幸免于难,这部书不一样在女主基本都在女扮男装,而且自己天资聪慧,更为出彩,并不会有玛丽苏的即视感。总的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小说,非常值得阅读的,而且可以感受写作技巧感悟

  《簪中录4》读后感(二):一路滑坡进狗血

  豆瓣的评分,显示这部长达4本的小说,后两本略低于前两本。

  我这人看起书来,只要看进去了,一般就很难停下。在亚马逊上买了电子书,任由它静静躺在手机里不曾看下去,直到前几天忽然拾起,居然一口气顺了下去,一直看完。

  前两部还算精彩,就是大唐皇帝绿云盖顶,真叫一个惨啊……第4部看到48%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有一肚子的槽不知道要往哪里吐了。

  唔,豆瓣评分诚不欺我。

  人们都说谈恋爱的人智商会下降,黄梓瑕和李舒白都不能幸免。尤其是夔王殿下,自从谈了恋爱之后,智商那是直线下降,天天看见黄梓瑕就想牵牵小手摸摸小脸,搂搂抱抱。大概是情情爱爱太占地方脑子不好使了。

  李舒白非要赶黄梓瑕走,黄梓瑕就不走。李舒白生气了,把黄梓瑕气跑了。黄梓瑕二话没说就投奔了王蕴,王蕴乐呵呵接受了黄梓瑕的虚情假意

  黄梓瑕和王蕴真是可怕,一个说什么也要为了情郎舍下终身又看着情郎痛苦搞得自己也痛苦,一个说什么也要为一个只见过一面就爱得轰轰烈烈今生今世非卿不娶。

  大概作者是想告诉我们,爱情才是这世界上唯一动人心魄力量吧……

  不,最动人心魄的还是小红鱼。

  这玩意儿太tm邪性了,在这样一个背景构建下出现这么个超自然玩意儿,我有点接受无能,讲真。

  如果这故事本身就很灵异,比如说开篇黄梓瑕全家不是死于什么砒霜而是死于鬼魂索命,或者皇后三十多了还看着跟二十七八似的并且生了孩子都丝毫不被皇帝察觉怀疑其实是用了邪术保养身体,然后同昌公主还真是被天上飞下来的大鸟叼走了……这样的情节的话,我就觉得小红鱼就是这么流弊,毕竟啥事儿都有可能发生。

  但是这故事一点都不灵异啊!案件里的死法都可正常了,大家发现尸体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恐怖事件发生,然后你告诉我小红鱼就是这么叼。

  好吧,那我也只能接受这个设定,然后吐槽。

  总之到了第4部,所有的情节都透着一股勉强的味道,感觉像是硬把一些情节和线索堆砌到一起,张行英和鄂王的忽然跳反,王宗实的神秘加戏,黄梓瑕对王蕴说句实话也挺暧昧的,以及贯穿了全书的智障周子秦越来越智障了(但我还是挺喜欢他,毕竟在这本书里算个正常人,难得……)。

  作者的文笔是很稳定的,流畅,看着舒服。就是对李舒白的描写,未免有点玛丽苏,看个一次两次还行,看多了就像是奶油吃多了,腻歪

  这毕竟是个古言,当着皇帝的面儿,黄梓瑕分析案情时的台词就像少年青天似的,还卖关子,我要是皇帝,先拉下去打一顿,学会说话再来bb……

  看到最后的最后我忽然顿悟了为什么李舒白、黄梓瑕都变了,变傻了,变笨了,变迟钝了,因为反派根本不够那么厉害,所以就只能暂时牺牲一下主角的智商和情商,衬托一下反派的伟光正高大上

  其实这本书的推理约等于无,绝大多数时候大家都能在看到2/3的时候懵懵懂懂地去猜到结局。但胜在作者还算心思缜密,铺上一条短短的线索就能派上用场前提是这线索得短,贯穿了始终的小红鱼这条线索,到最后看似玄得不得了,然而大家也都能在看书的过程中猜个八九不离十

  不过这毕竟是言情小说,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正因为这是一部言情小说,才会让我觉得不该如此,李舒白、黄梓瑕、王蕴和禹宣的感情纠葛,就像国剧八点档,乱七八糟,狗血淋漓

  《簪中录4》读后感(三):蕴

  我很喜欢王蕴 但有人曾说 黄梓瑕人生中最重要时刻 无一例外统统没有他的参与

  可我只是喜欢他那对心上人的羞怯那燎烧在心头的疤痕那杨公公真是料事如神失而复得喜悦今生今世我还是欠缺了一个机会那不择手段只为占为己有事到临头也不过是起承转合的一个章节哪怕只是他一个人的永世相思

  毕竟他们曾并肩踏过水波般的灯火,穿过长安笔直宽阔街道。这座世上最繁华都市,千楼万阙被灯火映得通明。

  毕竟他曾想接近她但事到临头看到她瑟瑟发抖的身段后也只能轻轻吻过她光洁额头

  毕竟他曾温柔似水地笑着跟她说 “你若喜欢的话,以后我们成亲时,也可以让他做一对这样的花烛。”

  毕竟他曾让全都城最好的绣娘给她做了锦绣精致嫁衣

  毕竟他可是清楚她的身段 信口说下的制出竟如此合身

  纵然他曾想毁掉自己日日相思求之不得美好东西

  纵然这将将十余年附在心头的侧目与光亮 不过是他一个人的一厢情愿

  纵然再珍贵的东西 也都比不上他肩上琅琊王家的重担和王家长孙的身份

  可从那句料事如神开始

  便自然沦陷

  毕竟我喜欢的 是苦苦挣扎求之不得 是相思将将十余年终究竹篮打水一场空 是今生今世欠了这样一份机会 是从未得到过即使虚无也不过是起承转合的一段

  毕竟 今后我再遇到相关“蕴”的字眼 都要频频侧目

  《簪中录4》读后感(四):水墨画卷

  2015.5.26日晚,我看完了《簪中录》,看着完结的字样,我久久不愿意放下手机。 在这个电子书的年代,我却透过了这样一本书,闻到了阵阵书墨的香气,悠远而绵长,印刻在我的记忆里,永不会散去。 簪中录,作者侧侧轻寒。她用细腻笔触,描写了一幅唐朝画卷。作者古文功底深厚,对于唐代的知识,有丰富积累特别擅长于画面的描写。以至于,我眼前经常浮现一幅幅水墨画一般的图像。 书中,以黄梓瑕为主线,铺展开的一条条错综复杂的线索,在最后都一一得到解答。你可以把它当成悬疑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宫廷斗争来看,又或者,可以把它当成见证黄梓瑕感情路的各种挫折来看。无论怎么看,此书都是完美的。作为悬疑,它条理分明丝丝入扣,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为宫廷斗争,它讲诉了,为达目的,为权力欲望,为了江山,各种耸人听闻的手段。作为言情,它清晰的塑造了各种人物,个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各种感情纠葛毫不突兀,最后会觉得,男女主人公在一起,是水到渠成的自然。 随着时光流逝相信簪中录,也会在时间长河中,沉淀成为经典。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不管在多少年以后打开,都会再一次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心旌神荡。 《簪中录》,5.21日开始拜读,于5.26日结束。期间,查阅生僻字词近百,也由于这样的查找,更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期风土人情社会面貌。对于作者的景仰,也达到了一个高度谢谢作者,为我们带来如此经典的作品期待再次拜读新作。

  《簪中录4》读后感(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簪中录》读后

  唐朝懿宗年间君王骄奢淫逸,奉迎佛骨,宦官弄权。太平盛世鲜衣之下,难掩风雨飘摇之实。

  蜀地郡守之女黄梓瑕,身陷灭门血案,蒙受凶手之冤,只身潜入京师,意图雪洗清白邂逅夔王李叔白,携手破“四方案锋芒初露。遂定盟约,如黄梓瑕能理清真假王妃谜团,夔王则陪其重返蜀地翻案。黄梓瑕乔装夔王身边小宦官杨崇古,出入宫闱王侯高户,踏遍市井酒肆作坊。幸有仵作奇才周子秦如兄弟般两肋插刀协助,又须与似敌似友的未婚夫王蕴周旋,却始终心系孤冷夔王李叔白的风雨陪伴。

  春灯暗,簪中录一破宫闱王妃奇案;九鸾缺,簪中录二破“天谴”连环凶案;芙蓉旧,簪中录三破蜀地灭门血案;天河倾,簪中录终破乾坤颠覆悬案。

  黄梓瑕与李叔白,一个是沦为通缉犯的才女,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王爷,本来的轨迹应如抛物线的两个顶点,背道而驰,越分越远。追求真相渴望却如金手指大开,将抛物线打结,两个顶点自此相遇,再逃不出同一个圆。

  从初见时,她冒名顶替被识破的尴尬与衣衫褴褛的邋遢,他洞悉一切的傲孤与毫不掩饰的厌恶;到破四方案时,她小试牛刀从容,他愿意收留她的尝试;从她整理案件线索时,习惯拔簪笔划,他怕她披头散发,于是订制簪中簪相赠;到她揭破宫闱王妃疑云,被皇后宣召进见,他怕她有去无回,装作不经意提醒她二字“真身”;从她为好友张行英谋职,咬牙与驸马蹴鞠,他怕她体力不支,突然中途将她换下,并策马纵横,大获全胜;到蜀地遇袭,他中毒箭后拼死带她逃离包围,她虽为他疗毒,却无以答谢他风雨同路的赤诚;从他察觉乾坤异动,激将她的未婚夫退婚,以免她日后遭遇夫家牵连;到他明知重返京师有去无回,遂留下一年后再拆的绝笔,她却识破他的小诡计,千里走单骑,只为再伴他身。自此,两颗红豆,金丝一串,戴在腕间存心间,入骨相思知不知?

  于是此后,他被诬杀弟奇案,身陷囹圄,她为他奔走,不惜蒙骗未婚夫愿再续婚约;于是此后,她为他的案件抽丝剥茧,自己也再次被诬杀人困局,她冷静推理,不惧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于是此后,越来越接近真相,她假装中蛊引蛇出洞,不惜以身犯险;于是最终,乾坤巨变,她拼死说出真相,只为还他清白,无畏天崩地裂。待到一切尘埃落定,她始发现,他相赠的簪中刻字如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入骨相思早已种在她断案时候最爱笔划的簪中,幸好,她明白的不算太迟~

  诗经小雅有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周子秦和王蕴之都是描写的栩栩如生的男配。周子秦出身世家,却爱不入流的仵作工作。平日大大咧咧,验尸细致入微,成日乱穿鲜亮服饰,愿为好友两肋插刀。性格单纯直接的技术男一枚,辅助女主破案功不可没。王蕴之是典型的封建世子,遵循三纲五常,天地君王。只为奉行君王旨意,只为维护世家大族,铁面冷血,情谊皆无。纵使曾经也是为了惊鸿一瞥偷窥未婚妻倩影的羞涩少年,纵使对未婚妻一往情甚至深试图网开一面,但家族声誉重于千钧。王蕴之是王氏一门的王蕴之,李叔白却甘愿做女主一人的李叔白。

  《簪中录4》读后感(六):还不错

  从1看到4,作者的文笔很不错,精致细腻,娓娓道来。

  书中人物性格都相对丰满,尤其女主是我很喜欢的类型,坚强聪敏不卑不亢,三观正而又丝毫不造作,也有脆弱的时候,除去对她的外貌描写太多太苏,无处让人指摘。男主完美强大,几乎没有弱点,始终很云淡风轻的样子,我可以理解皇帝为什么那么恨他了,他这个臣子当的如此伟岸,衬托的周围人都很渺小。从送镯子那里就喜欢上女主真是意外啊,因为后面一段时间还是冰山脸。周子秦这个角色不能说不好,但是他身上有太多人的影子了,至少我看到了方兰生,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脸谱化,而且他对女主的崇拜实在是很尴尬,以他的情商智商从头到尾没遇到大波折使得人物没有成长和进步也不合理。王蕴,很同情的一个角色,如果当初女主先遇到他又会如何呢,不可知,空劳相思,他夹在家族和自我中左右为难,哪一样也没有好结果,私以为他的矛盾比男主多太多,所以更动人。

  女主和男主的爱情线细水流长,相依相伴,除了初恋捣点乱,根本没有任何人能插进去,男主还担心周子秦,何必呢,周子秦和女主之前的气场从来都没有荷尔蒙存在过。全书看完为王蕴难过好久,即使好的结局,总有一个人不圆满,总有人求而不得。王蕴为了女主给他食物而暗自欢喜,下一秒就得知是拿自己试毒,他对于女主从来不是特殊的,即使在她答应嫁给他的时候,这么卑微的喜欢,到头不过一场空。

  推理其实还是弱了些,但不是不能接受,但被某些国产侦破剧洗礼后,已经只要求相对合理完整了。

  不过还是要吐槽,有些设定让人难以相信,比如一条小鱼就能诱发人心底的黑暗面,而且永远是反派想要的那个方向,这就算是现代也做不到啊,毫无科学道理,哪怕说是在受害者脑子里下了蛊也合理点,于是从禹宣的下毒,到李润的自尽,再到捕快和他爹莫名其妙的疯狂,都没有足够的动机。而且作者的自说自话太严重了,最黑暗的,最绝望的,最难以相信的,最没有人性的,我以为要写出什么深刻的悲剧,结果不就是皇帝忌惮自己的兄弟,派人设下陷阱吗,这种为了皇权六亲不认的事情历史上数不胜数,仅唐朝不就有李世民杀兄逼父吗,女主和男主的说辞仿佛自己遭受了空前绝后的不公虐待,至于吗?太没见过世面了吧?而且幕后凶手是皇帝这个实在太好猜了,有能力在权倾朝野的王爷身边安插眼线而不被发觉的人就没几个。还有就是男主口中神奇的会变字的黄纸,原来就是身边人换了纸,理论上来讲当然可行,但是王爷你真的就没发觉纸被换了吗?那些字都能在你心里烙出印来,你忧心忡忡那么多年,居然从没发觉纸不一样了,那些纸的厚度新旧表面质感就算一样,你从没想过在纸上留下点痕迹吗?

  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夔王在皇后召女主进宫前的暗示,女主承认自己的身份反而留得一命这个地方很妙,符合逻辑又很意想不到。滴翠的父亲那样煞费苦心为女儿报仇,他在大堂上,对着失去爱女大发雷霆的皇帝,说:凭什么,皇帝的女儿,只因为心情不好,就可以随意摆布我女儿的命运,将我的女儿打落地狱?刺人如此,父爱啊。男主看了公主的伤势后,果断的离开,意味着公主已无法可救,那个曾经灿烂明媚的小姑娘就这样走了,让人难过。王蕴扮做刺客逼近女主,女主害怕而又能发出一击保护男主,女主的形象很立体,不像其他小说过分的勇敢无畏或者无所作为。

  番外元夜里女主和男主已经结婚了,有一个孩子,日子和谐滋润,不过由于男主特殊的身份,女主还是当起了贤妻良母不能再断案,曾经才名天下的黄梓瑕,成了夔王妃,也只能从路人嘴里听她那过去的传奇,我还是很惋惜,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啊。

  《簪中录4》读后感(七):评论簪中录

  总算看完侧大人《簪中录》全套四册。每册所花时间约3天时间,几乎都是一气呵成。我很少有时间专注看书,更不用说写书评什么的,但这次破例了,有空就把这个书捧在手里。原因很简单,这套书故事情节一流,除《甄缳传》以来,不可多得的宫斗小说。侧大人有如此说明:“ 《簪中录》是我初中就开始追寻的一个故事,直到今日最终落下结尾。” 这真可谓叫:十年磨出一把锋利的剑!

  《簪中录》就是破案的书,四册书就是四个大案。前后又相互关联。而第四册就是终极版,把前三册埋下的线最终作了解读。从四方案,真假皇后,先皇遗诏涂鸦,灵徽公主被刺薨逝,女主黄梓瑕全家灭口案的真相,到最后的终极PK,皇帝和男主夔王李舒白之间皇权的争斗,中间还穿插其歧乐郡主和鄂王李润,作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侧大人的写作手法很挠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你心痒痒地,又抓不住北。案件不到最后,读者无法推断出结果。在整个案情铺开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叙述,看似轻描淡写,点到为止,实则都是破案的契机。待最后案情的解读,逐个疑点推断,不牵强,故事饱满,符合逻辑。

  再来说说侧大人笔下的人物。他们鲜活丰满,跃然纸上。夔王自持内敛,君临天下的风范;黄梓瑕聪慧伶俐,大胆智慧,为爱决绝;王蕴痴情忠诚;王皇后,步步为营心机不断,风华绝伦母仪天下;王宗实,阴森寒冷十足阴谋家,影响了三朝天子的宦官重臣,最后可以全身而退。最喜欢热热闹闹的周子秦,大红大绿永远慢半拍的好闺蜜。还有,让人不寒而栗的神鱼——阿迦什涅。

  侧大人描述爱情,是那种不热烈不喧闹,点点滴滴但又恰到好处,触动到看客的心里。我早过了爱情的年龄,也觉得唯美。

  侧大人手笔轻盈,人物相貌,环境风景,经她一描述,到处都是这样美好的意境。每每看到心动处,我总会对自己一声哀嚎,怎能原谅自己言语的贫乏?好多情景,原来可以这样写……

  一不小心,写了一大堆,也无法表达对这套书的热爱。原本只需要写《簪中录4》的书评,我没有分清重点,就只好全册讨论了。愿各位看客不嫌啰嗦。也愿此文能表达出对作者侧侧轻寒的敬意。

  《簪中录4》读后感(八):一世长安

  //天上地下,太遥远了//

  一直看得都是现代推理的小说,看的都是犯罪心理或是融合了现代科技查案,这次第一次看古代推理,回归原始也不错。

  四大案件,铺的网很大,不过随着不同案件的水落石出,男女主的分别的谜团也慢慢揭开。被诅咒的男主,被陷害的女主,还是其他的案件其实都离不开人为的因素,就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推理小说,每一件悲剧的背後都是有人从中作梗。同昌公主的案件让我最深刻,杀人的背後只是一个父亲的爱而已。可最後男主的案件却落入俗套了,只是一贯帝王家的阴谋,那个诅咒的真相原来只是那麽简单的两个盒子。

  不过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把真实历史跟故事融合的作者,也一直很喜欢看因为能让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那一段历史,作者很熟悉那段历史,而且文笔不错。

  //我不要做你人生中锦上添的那一朵花,我只意做与你并肩携手的一棵梓树,风雨来的时候,我们能相互遮蔽风雨。//

  我挺喜欢黄梓瑕这个女主,她的坚定不移,明知道危险也愿意去站在夔王身旁,我一直都很喜欢并肩携手的爱情。

  //小鱼的记忆只有七弹指,无论你对它好,或是对它不好,七个弹指之后,它都会遗忘你对它所做的事情。//

  夔王李舒白,冷漠孤独是一开始对他最适合不过的形容词,可其实他也只有二十三岁,他也曾经有血有肉的活过,有孩子气的一面,只不过在皇宫阴谋下生生被灭掉了。那个在他人看来天塌下来也不会有甚麽表情的,过目不忘身兼多职的李舒白其实没那麽坚强,在那次没有足够兵力下对抗庞勋的时候会想过不如就死在那好了。

  可李舒白在黄梓瑕还是那麽强大,他却在没人相信黄梓瑕的时候相信了她,在她需要时永远做她的後盾,帮她清理後路,实现了护她周全的承诺。

  他的爱很深沉,也很美好,很有安全感。

  //中心藏之,何以忘之//

  他们的一生才开始,一世长安,这是多麽好的祈愿

  《簪中录4》读后感(九):什么意思。。 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

  什么意思。。

  真相是不是只有一个?

  每当看这种推理断案的书,我们都会把一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真相究竟是什么?

  从头到尾专注于故事的内容,迫切的想知道下一本会说什么,下一本的故事结尾又是怎样,一路追来,到如今的第四本,大结局入手,我突然发现,难道真相就只有一个吗?

  或许站在黄梓瑕的立场,追究事实的真假,真实发生的,存在过的就是真相。真相就是给所有人清白,包括罪恶。可是对于皇帝、皇后、郭淑妃等,这样权高位重的人而言,或许真相就是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让一切该隐藏的尘归尘土归土;对于李舒白、王蕴、禹宣这样的人而言,或许能得一人,有时候比真相都重要。

  那么黄梓瑕,你追求的真相,最后让你得到什么了?如果知道结局是如此,你还会探究那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真相吗?

  《簪中录4》读后感(十):评《簪中录》

  曾听有人说不看韩剧,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没意思极了。对于喜爱看书、看小说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作者文笔、知识量怎么样读上一章就知道了个大概。也就决定了是否有读下去的必要,《簪中录》这一套4本的书读下来却仍是让人深感意犹未尽。作为一部以破案推理为主言情为辅的小说,能吸引读者到如此地步算是很成功的。作者的匠心独运令我们折服,在已有的历史上勾勒出这么一大串悬疑推理故事来,着实令人佩服。

  四本书四段故事四段阴谋,一段段的勾心斗角,不仅处在里面的人水深火热,让我们这些围墙外的观众也如热锅上的蚂蚁。处在故事中的人当局者迷,皇上总担心皇位被抢(完全的庸人自扰),夔王总担心幕后黑手,黄梓瑕担心身份被拆;而作为读者就急在看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而这也正是本书吸引人的地方,才能让我们一读再读,爱不释手,并且每段故事总会在结尾处让我们震惊不已。

  帝后篇:

  都说一入豪门深似海,生在帝王将相家也是一件水深火热的事儿。勾心斗角是家常便饭,尔虞我诈是添酒小菜,并且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即使你多么的想置身事外,那都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哪段阴谋,皆是为自己的利益驱使。皇宫以及后宫争斗中,权乃是最大诱因。《簪中录》以皇后的阴谋开始,以皇帝的阴谋结尾,也算前后呼应。高高在上的皇帝总担心手握重权的夔王来谋权篡位,却殊不知完全是庸人自扰。也许是皇位来的途径不够正当,所以才会一直战战兢兢,深怕有朝一日被推下龙椅。由此苦心经营数十载的阴谋便拉开帷幕,从夔王的大展拳脚开始就精心安排此阴谋事件,可谓是苦心孤诣,精心安排夔王身边的“亲信”为自己服务。即使是这样一个万人之上的天子,也难免会被人算计,还是与之同榻而眠数十载的配偶。所以从这点来看,作者是公平的,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就会为你关上一扇窗。你处处在坑害别人之时,说不定你也正腹背受敌。被最爱之人欺骗,尤其是在古代被人最看中的清白之身,怎能让人忍受,更何况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皇上,但是说这皇帝太爱也好亦是孤独、习惯也罢,竟也是忍了下来,从这点能说这皇上真是懦弱么?且从历史来看,唐朝便是从这位皇帝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的。

  平民篇:

  纵观全书,只有四个案件,而有三个的结局都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第二篇,在皇权泛滥,随手都可任性杀人如捏死蚂蚁般简单的年代,在自己手无寸铁、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平民眼中,喊冤已经不能为自己平反,唯有靠自己才能为自己报仇,所以看至最后才明白杀人凶手是何许人。不得不再次感叹作者的构思谋篇,把人物的形象描绘的太过真实,竟让我们局外人也看的一头雾水,这才不一路追逐看下来,仿佛也站到了故事人的身边,听黄梓瑕娓娓道来故事真相。

  言情篇:

  虽然此书是推理为主言情为辅的小说,但是字里行间又完全充斥着深沉爱意即使男女主角的感情没有太多笔墨渲染,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局外人感到那深深情愫。这样的有机结合,让我不得不再次佩服作者的文笔,简直炉火纯青、游刃有余。李舒白已经知道黄梓瑕身份时,还冒大险让其留在自己身边随进随出的查案做事,这样一个气度不凡之人没能成为皇帝实在是唐朝的不幸;直至李舒白送了黄梓瑕一支簪子,感情线也渐渐明朗,但也许是更早,早到黄梓瑕十二岁一举成名的时候;那就不得不提起男二——王家长子王蕴,即使作为黄梓瑕的未婚夫,在夔王李舒白面前也注定是炮灰一角,这就正应了人生八苦之一的求不得(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爱别离、五阴盛);在蜀地,李舒白自知回到长安面临的处境异常凶险,在临别之前为黄梓瑕解除婚约,还她自由身,骗她留在蜀地等他归来;而黄梓瑕一意奔向长安、伴君左右,“若无法与那个人并肩携手抗击风雨。她又何必白白活过这一场,又能算得上什么圆满如意。”一个不想她涉险,一个聪明无敌识破谎言,追去只愿共风雨。自此,二人在大唐的长安,携手寻找真相、抗击命运,最终终得圆满。

  人物篇:

  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很成功,男主李舒白、女主黄梓瑕自是不必多说。

  周子秦这个人物该是很鲜明的,每天衣着华丽,拿黄梓瑕的话来说就是看着像孔雀,一个大男人甘愿穿如此艳丽的衣服,背后体现的却是母爱,只因母亲年纪大老眼昏花,看不清东西,在三个兄妹之中只有周子秦甘愿穿上母亲挑选的艳丽衣服;再有就是对于梦想的坚持,作为高官的公子,甘愿做一个每天触摸尸体的仵作也不凭着家世进入仕途,不做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工作;同时他的风风火火、大大咧咧、活泼天真也为这沉闷、压抑的阴谋背后活络了不少,实乃这本书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王宗实,一个宦官。却是服侍了三代帝王,尤其是年纪轻轻,不过三十又几,那手段自是可以想象。在历朝历代中,最忌讳的便是宦官当道,那社稷安危也就完全掌握在他们手中,但是王宗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先帝大笔一挥便是抄人满门,看看,皇权在帝王眼中多么随意,也就因此造就了王宗实这个大宦官。先帝驾崩时帮着现帝谋权篡位,作为支持现帝的第一人那自是重权在握了。虽是看上去这么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并不是那么心狠手辣,最后揭穿皇帝阴谋,没有他的帮助也是不可能,结局处终于大仇得报,也就孤身一人远离朝堂,做那自由自在的小鱼去了,不过他将他的宅邸留给黄梓瑕是什么意思?

  看了这么多小说、见过那么多世态后,终于思考起一个问题:到底是小说来源于现实,还是小说都是凭空想象?那就来看一下小说中那一段帝王吧:

  唐懿宗李漼

  (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

  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

  夔王李滋(李舒白)

  (9世纪-863年),唐朝皇子,是唐宣宗的第四子,母吴氏。

  生年不详,833年后出生。会昌六年(846年),李滋被他父亲唐宣宗封为夔王,住在大明宫内院。李滋是宣宗最喜爱的儿子,宣宗有意由他继位,却碍于其非长子未确立为皇太子。宣宗临终将李滋托付于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矫诏欲出支持宣宗长子郓王李温的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为淮南监军,王宗实起初欲赴任,但在左神策副使亓元实提醒下入宫面圣验证诏命真伪,发现宣宗已崩。于是王宗实矫诏以郓王为皇太子,即位为唐懿宗,而王归长等皆被杀。咸通四年,夔王李滋薨。

  鄂王李润,大中五年始王。乾符三年薨。

  怀王李洽,大中八年与昭、康二王同封。亡薨年。

  昭王李汭,宣宗第九子,母元妃赵氏生生於唐开成五年庚申正月丙子大中八年甲戌封昭王大中十一年八月廿日授成德军节度使,乾符三年丙申五月戊寅薨。生三子,嫡僼次佑为饶刺史季佯。佯字伯柔,寓昌水后改为京。裔下后世称“三田李氏”--界田,新田,严田。

  康王李汶,宣宗第十子,母仇才人,大中五年生,生母仇才人因产病而死。咸通七年七月廿七薨,年一十六,乾符四年葬。

  王宗实

  (生卒年不详)唐宣宗时期神策军中尉,拥立懿宗。

  859年,唐宣宗病逝。宣宗未立太子,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支持夔王,立遗诏夔王李滋继位。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称王归长他们矫诏,拥立皇长子郓王李温为帝,是为唐懿宗,年号咸通。懿宗即位后,王宗实杀死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