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10篇

2018-06-09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10篇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是一本由罗振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一):为了自己人格健全

  身外之物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前提下,尽可能释放善意。因为一个人做事是否能够成功,不取决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可怜的张廷玉,他当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取决于他人的赏赐时候,追求一个身体之外的目标,并因为这个目标戕害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一个挥之不去妄念,需确实要别人来满足期望。没有看清楚身体外的东西,因为身体外的东西没什么可追求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非此不可的目标。生命中一切的行为和追求,都是为需要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并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

  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人,人都讲道理。只要你用一个“诚”字,该怎样就怎样,对方就不会欺负你;即使他欺负你,那也只是实力差距带来的正常结果,总比你耍无赖、使巧计,最后吃一个大大的暗亏要好得多,对谁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诚”字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这就是晚清史上著名的刺马案。慈禧怀疑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干的,于是把他叫来,阴阳怪气地问:“此事甚奇呀!”曾国藩回答得非常简单:“我也觉得此事甚奇。”一个字也不多说,完全不跟老佛爷辩解。老佛爷拿他一点儿招都没有。

  都是明白人,千万不要跟老中医偏方

  有人问我什么是自由主义?我找到了自由主义反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没法说清楚一件事物定义,你就找到它的反面,说清楚它不是什么。

  自由主义,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君臣之间,有时候像身处一桩完全没法离婚婚姻之中。臣子最后跟皇帝分手说白了也不是离婚,只是分床睡。“我老了,陪不动你了,我能不能到那屋待着去?”但是在传统社会结构中,臣子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皇帝跟臣子博弈的内容是什么?不是你能不能干,不是你是不是清廉,而是你爱不爱我。

  人不能有妄念。

  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愿望

  曾国藩在祁门设立大营的时候,《湘军志》的作者王闿运就在营中。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将祁门大营四面围住,猛烈攻打,情况非常之危急。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派仆人去看王闿运在干什么。仆人回来说,老人家在读《汉书》,夜半时分,点灯熬油,继续用功。 曾国藩说,你再去看看他的仆人在干什么。一会儿仆人回报说,他的仆人正在收拾行李。曾国藩说,我就说嘛,像王闿运这样的经学大家,《汉书》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怎么还会在这么紧急的时候读《汉书》呢?他这是假装镇定,等着仆人收拾好行李好开溜呢。

  历史上很多成就了一番事业大人物,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谁都靠不住,即便是那些亲如手足的人。

  当一个人要做大事,而身边所有人都要对付时,那该怎么办呢?曾国藩的心法是:“结硬寨,打呆仗。”

  处理天津教案。中国民众打死法国传教士,顺便杀了几个外国人。朝廷派曾国藩处理。

  一方面是国内的舆论压力,谁要是偏向洋人,谁就是汉奸肯定遗臭万年。另一方面洋人也不是吃素的,当时法国人已经把军舰开到大沽口

  曾国藩处理整件事件:第一步,谁杀的人?谁杀人就是谁犯法,抓起来就得杀头。

  二、其他国家大使、领事、外交官也别围着我闹,你们说我们赔多少,我们就赔多少,

  三、单独再跟法国谈判。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没处理好这件事,就要代表中国政府到法国去赔礼道歉

  我们一般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往往就是因为欠缺就事论事能力

  总防范别人,自己先犯错

  专注于当下,就是破纠结最好的法门。切忌“目光远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该办的事办好。这样所有的矛盾,都会在你往前走的过程当中自然化解掉。

  左宗棠经常在背后给曾国藩捅刀子,曾国藩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简单,该解释这件事就解释这件事,过后我全当没发生过;该帮你左宗棠的时候,我还是要帮你。

  鼠目寸光:我就处理眼下这一件事,处理好了,不考虑周边的第二层、第三层博弈关系,这反而是在乱局中、变局中最最聪明方法

  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戴高乐将军评价法国:法国所取得的胜利总是一时的辉煌,而遭受的灾难却是永久性的

  第一,利用手艺

  第二,会抓机会

  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困局是无解的。梁启超写《李鸿章传》,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就是说李鸿章很有才能,但是可惜他的见识不够,而且他一生遭遇情境境遇都很悲哀知识分子这么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同时代的人这么说,就缺少一份谅解。什么叫见识不够呢?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在具体经验、传统、境遇当中,无论是悲也好、惜也好、敬也好,我们都只是作为局外人在旁观罢了。一旦我们置身到他的环境中,你遇到的全部是每一个时刻最具体的选择。 现在回头去看那段历史,知道当时只要改革、维新就能富强,当时谁不想富国强兵?可是眼前这一步,遇到的最具体的一个问题是,该怎么做?不是说造舰、造炮、建工厂,推动市场经济,国家就会马上繁荣起来的,具体负责的人有具体的难处。包括写《李鸿章传》的梁启超,后来在民国时期也当过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却干得一塌糊涂。所以每一个具体情境里的人,都有他具体的难处。

  曾国藩:“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替手就是接班人、继承人,他就找了李鸿章这么一个替手。这就是不往后看、向前看的一种人生观

  李鸿章:从来不沉浸在过去的恩怨之中。

  人在面对未来的时候,是有两种心态的,第一种是贪婪,第二种是恐惧

  李鸿章搞洋务运动跟张之洞完全不一样,没有什么巨大动静,只是一步一步地往前拱,从来也不说我这个伟大计划受到挫折之后我有多受伤,我一颗玻璃心碎一地。只要是他想干的事,他是有机会就往前拱一截,有机会就往前走一步。

  李鸿章随时都在变方案,从来没有什么激进口号,但是一旦他发现哪儿松动了一点儿,立马就往前拱一点儿,叫“日拱一卒”。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推动着中国的进步。

  李鸿章,既不跟历史叫板,也不跟未来较劲,他就活在当下。

  李鸿章好不好用巧妙呢?当然也好,一个老官僚、老滑头,他能不好用巧妙吗?但是李鸿章有一条,他用巧妙,不是为人是为事。比如我要造铁路,我要造北洋舰队,我要去谈判一个什么具体成果,他是为这些事好用巧妙。不是说他不为自己考虑,他考虑的基础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际关系

  1898年,夏秋季节山东段的黄河决口,朝廷要李鸿章勘河,就是勘探黄河。那时候李鸿章已经75岁了,不太能走了。他就上了一个折子,说我老了,岁数大了,精力都不够用了。这个折子写得非常短,前面引了圣旨,后面只有几句话,意思就是表明态度,你让我去我就去,但你最好别让我去。后来清廷给驳回了,就是要折腾他,甚至是惩罚他。李鸿章这个人就是这样。我不跟你意气用事,不跟你生气,你让我去,我就说最好别让我去;你非得让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岁数,我都会踏踏实实地把这件事干成。这就是李鸿章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谓的周边关系所绑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李鸿章张目而卧,张之洞闭目而奔

  自由主义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

  一个好的制度生产出两样东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对力量的控制。这两者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

  屋大维为了建立帝制都做了什么呢?第一,把牌桌支好,大家不准掀桌子;第二,确定玩的内容,不玩争上游,而是玩麻将,打一张吃一张;第三,定规矩,是玩四川麻将还是北京麻将;第四,搞氛围,大家融融洽洽,和气一堂;第五,等你们把所有高帽子都给我戴上,每个人都愿意到我家来打麻将的时候,对不起,我就要坐庄了,而且是连庄。我就可以把这个职位一代一代地往下传了,罗马帝国就此建立。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这个时候技巧出现了,如果你不仅要追逐内圣,而且要追逐外王,那就不仅要当一个君子,还要有能力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做成这一番事。

  曾国藩自己写道:“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己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就是说,我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

  不能让他人难为情,让人有台阶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三):专注当下,做对的事

  做到深入浅出,罗辑思维可以算一个,能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通过生动例子掰扯清楚是本事

  1、妄念就是一个人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2、人不能有妄念,不追求身外之物,一切都是只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人格健全。

  3、立身之本,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与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

  4、对手不止是敌人

  5、为人处事切忌“目光远大”,而要“鼠目寸光”,就事论事,专注解决当下的问题。

  6、不要因为防范别人会怎么样,而扭曲了自己原本的行为和判断

  7、诚以待人,全力以赴,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8、专注当下,别想太多,顾虑重重举步维艰

  9、曾国藩: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

  10、刘春:不问是非,埋头业务,屁股干净,尽力协调。

  待续。

  11、不要让情绪性的东西迷住了双眼,影响了判断。

  12、人一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混得有多好,哪怕你是国王,都应该有一门手艺,这是人生定立根基重要的基础。

  13、对过去的贪恋,对未来的恐惧,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得自由。

  14、不被人际恩怨,周边关系所绑定,所有的注意力都是在如何把现在的事情做好。

  15、临行喝妈一口奶:不要想未来会怎么样,利用好现在有的资源,做现在岗位最漂亮的事。

  16、为老板打工同时,利用现在老板的资源做出名堂,让所有人看到你。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四):未来不迎 过往不恋

  失业了,可以腾出大段的时间阅读,搬家的时候带了一皮箱的书,多半是买了还没有读过。

  因为结婚,常年的驻外与家庭产生了不小的矛盾,艰难抉择后,决定离开我喜欢的海天公司和岗位。坚决背后是对未来或者说是未知的恐惧,没有工作日子在车贷房贷的压力下,显得更加彷徨不知所措

  《成大事者不纠结》第三章怎么做个明白人(时代迷茫的明白人:李鸿章)中说:“让一个人思想和行为不自由的,有两个牢笼:一个是对过去的贪恋;一个是对未来的恐惧。”读到这里,让我赶到了深深共鸣。我从书中找到的答案是“日拱一卒”我找到的答案与书表方法论不同,书中是说不是当前体制较近,我看到的是其扎马步的核心方式,底盘稳,气凝丹田。

  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的历史故事,在我们村头常年靠墙而坐晒太阳爷爷辈口中,已经讲得透透的了,但是听到最多是关于命运有关的,讲曾国藩属于何种命数,什么卦象,封王拜相是命中注定,对于其于中兴之功,则谈之很少,作为村里德高望重长者,正正经经的谈论前朝野史的快感就如同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家长里短的快感是一样的。结硬寨,打呆仗是从战术上曾国藩的基础方针,是湘军能够打胜仗技术层面保障,而文人能打仗,不在于一夫当关,不在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不在于视敌将如插标卖首,而在于能够在在晚清已经腐朽和顽固的封建体制之内,游走于其官僚一系统,从而将整个战争起机器运转,故曾国藩胜在聚财,拢权。而对于曾国藩,对于后是最大的影响,则是其在私德方面,梳理的近百年的道德标准。剿灭太平太平天国最终会作为一个历史事件,逐渐再历史长河中变轻,而曾氏道德,则会随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前进。

  向来我对于由其他形式的传播方式转换为文字乃至成书的作品不太感冒,购买这本书的本意也是为了免运费凑的一本书,积压半年使得有时间去看。这样的书我一般认为多有拼凑之嫌,全书上下不能够连贯,通过传播媒体表现出的语言落实到书面,总感觉口语化过重,有极大的圈钱嫌疑,而这本书在我的看法内,也不能免俗,何况《罗辑思维》这个强大的IP,使得这本书的出现带有那么强的功利感,但是我还是能够接受,因为小人或者君子,<罗>都将其做在了明面上,就像是说我做了不要脸的事情,我承认啊,但是我不伤害别人,我只求自己一点利益加上一点一点自我感觉良好的具有分分享精神的道德情操,你管我干嘛。胡林翼就曾用此种态度为左宗棠求情。我觉得这种作为不讨厌,个人还比较喜欢。

  全书章节均出自逻辑思维的视频,因为逻辑思维每一集均有独立的主题,因此全书读完并不觉得凌乱,没有什么拼凑之感,同时每一个章节均有一个完整的题目的论证逻辑,这是逻辑思维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里面逻辑清晰,知识面甚广,论证简单直接清晰,里面多段的论证亦是我们思考及处理事情的样本,因此这本书我是难以厌倦,用一上午的时间加上中午吃饭的时间,一口气读完,并辅以《战天京》《铜官感旧》等书比照阅读,甚是兴趣盎然。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五):挺好看的

  新式鸡汤?至少书名是,但书名和内容没什么联系,标题党滚粗。

  这是一本历史读物,给我们讲了曾国藩、卢梭、雍正、渥大维(奥古斯都)、胡适……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每章小节有个总结,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有什么启发blabla,鸡汤主要就是这一小部分,建议忽略。

  如果你看过《逻辑思维》这个节目,这本书大概会比较无趣;如果你没接触过节目,这本书可以读读。

  《成大不纠》一书最大优点在于能训练你的逆向(反式)思维,破除常规,历史尤其如此。历史是谁写的?后人、胜利者,历史是他们来定的,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将一个人从历史中抹掉,就像《1984》中描述的那样。

  所以,我们长久所受的教育中,有些定论并不一定是“神圣不可更改”的,这本书就换了一个角度,说了一些不那么正统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中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偏向性,因为它是围绕着一个观点来展开论述的,那就必然导致符合论点的材料被采用,无用又与论点相违的材料被抛弃,这种避重就轻的手法用在历史上可不行。

  看过一部分今人写的历史,基本就是一家一个说法和态度。从目前所了解的来看,本书大致属实。

  对于历史,一点一点去了解就好了,不要强分对错,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历史怎可能黑白分明?

  教科书除外。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六):看得我有些纠结

  成大事者不纠结,但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有些纠结。

  罗胖的《罗辑思维》从成立的那天到现在,我基本上是一期不落的看完优酷视频听喜马拉雅音频,偶尔也会凑凑热闹买几本图书,但如同其他几本《罗辑思维》的书一样,我越来越纠结是因为对这些书的内容我越来越无感。

  私认为,《罗辑思维》的内容非常适合音频,视频次之,图书更次之。因为《罗》这档节目最初的定位,是为大家而读书,所以无可避免的节目中必然包含了很多自己的心灵鸡汤似的观点,这些内容,在音视频中听听也就罢了,但如果集合在书中却显得十分单薄。在我看来,《罗辑思维》还在探索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集合所有的节目出书不是不好,但读者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干货,而不是行距巨大的音视频内容简单的重复。

  不过话说回来,我对节目或书中的很多观点却是颇为认同的:什么是自由主义的人生观?在我看来无非是两句话。第一句,我们绝不去强制他人;第二句,我们尽可能地不让他人来强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七):入门级读物

  这本书更像是《罗辑思维》这一节目的文字版,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罗胖以说书人的身份,透过一本书,摆出观点,讲明道理给我们,帮我们读书。

  所以在书里面你能看到不少真知灼见,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张廷玉、曾国藩、拿破仑三世、卢梭、嘉庆、李鸿章、雍正、甘地、隋炀帝、屋大维、胡适,他们的命运和结局无论好坏,在各自的历史里都是不能忽略的人物,这也从侧面加深了本书的论据。曾国藩作为唯一出场两次的人物,可见作者对曾的推崇。

  作者讲述的每一个人物基本上都参考了相关书籍,这些书籍如下:

  《饥饿的盛世》、《战天京》、《中国崛起》、《罗马人的故事》、《共同的底线》、《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

  如果想对这些人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读这些书不行。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了解这些人物的一些入门书籍,读完之后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也许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本书竭力在为我们提供一条解决现实困境的方法和路子,这种困境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有所涉及,也是一本开启思想的入门书籍,值得对人生迷茫和困惑的人拿来一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八):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偶然的机会读了这本书,以前也没听过罗胖这个人,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关注了逻辑思维,有空也看一看,也算是鸡汤界的精品吧。书中对隋炀帝、嘉庆帝甚至是秦桧的评价跟我们接受的历史知识不一样,我无法确定谁是谁非,但书中有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大意是站在你的立场和时代对其他人的决定没有显得你多英明的必要,因为时代不同,处境不同,作出的决定不可能相同,可能也算不上明智,所以不要苛责别人的决定,接纳别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决定。

  对于我这种比较纠结的人,读这书还真的有点用,起码让我思考了一两天,我究竟在纠结什么,我为什么纠结,虽然不一定能成大事,但至少让自己少点纠结和矛盾也挺不错的,这日子已经很苦逼了,就少点纠结来折腾自己吧。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九):修炼“不纠结”

  看到书名直到读完整本,一直没有刻意理清罗胖想要说什么,倒像是看了一本读者文摘,听了几个精彩历史人物故事,学到了些许人生道理。

  看了豆瓣其他人的书评才恍然大悟,其实从书名到罗胖讲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在围绕着一个中心“不纠结”。

  纠结这个词不够震慑人心,罗胖想要说明的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大道。如何做到不纠结?借用书中提到曾国藩的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然后也就是说要专注当下!能有如此胸襟的人方可不纠结、成大事。

  从另一个角度,罗胖借用了冯唐对“妄念”的定义: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来说明不要被过去的功绩以及未来别人可能会给予的恩惠绑架,应该跳出来,专注自身,专注当下。

  “这种对他人力量的希冀自然而然引出了人际关系的互动博弈。我们希望别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同时又在不自觉地防范别人。当我们抱有这种心境时,就容易对对方的举动过度解读,导致过度反应,而这种态度也会转嫁到对方头上,做出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我们反而感叹自己的先见之明,觉得自己的防范果然不无道理,殊不知我们自己才是始作俑者。 ”(这里引用的是另一篇书评非常棒的解读)

  罗胖还列举了自己的两个朋友,在大企业、大组织这种复杂人际关系网络中非常混得非常好,他们的相同点便是就事论事,专注当下,专注把自己的业务做到最好,做到无可取代。

  做到以上这些还不够,我们除了让自己从人际关系的泥潭里解救出来以外,我们还应反思自己是否将他人置入这桎梏中。这里提到曾国藩“尽量对他人释放善意”的处事方式:不要让他人感到尴尬或难堪,更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去要求他人。比如曾国藩并非不收礼,但是绝不多要,20两银子以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断然拒绝会他人难堪甚至猜疑。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不要纠结于人际关系(但是就像曾国藩那样对他人释放善意、让他人舒服是基本的要求),不要纠结于过去的成败,每做一件事不要纠结于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回报。从现在这个点出发,做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就比如,现在做的事既是给现在的老板做的,同时也是做给未来的老板或投资人看的,终归到底是做给自己的。

  全书六章,每章解析两个历史人物,大体是一正一反,列举几位:

  一个公务员的海市蜃楼:张廷玉;被一个”配享太庙“(灵位入太庙,与历代帝王同享后世祭奠)的妄念支配了一生,最终落寞而死。罗胖引用冯唐对妄念的定义,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被过去绑架:拿破仑三世;因拿破仑家族的血统,出人意料地登上帝位,为了恢复拿破仑一世时代的荣光,陷入了巨大的虚荣牢笼。

  玩坏一盘好棋:隋炀帝杨广;隋炀帝称不上贤明,但绝不像教科书中写的那般,相反他极有谋略跟野心,他要让自己成为”千古一帝“。隋炀帝的年号大业(霸气!),大业5年,东都洛阳和大运河已经出现在了帝国的版图上(实际上是两步非常重要非常正确的棋),凿通了西域和丝绸之路,而且文治武功一时鼎盛。如果就此打住,隋炀帝可称得上是千古一帝,唐宗宋祖无能出其右。

  但是...膨胀的自信心,过高的目标,大业5年,在民力殆尽的时候,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征辽东,全国上下民不聊生。隋炀帝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破罐破摔最终从千古一帝的位置上摔落。

  正面例子提到了曾国藩、卢梭、李鸿章、甘地等,提到曾国藩的部分最多,也是一直钦佩的人。“笨蛋”曾国藩、一个“诚”字走天下的曾国藩、对自己要求极严,但不会把自己道德标准强加给别人的曾国藩。更多细节以及更多人物大家可以去看书~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读后感(十):有趣史料包裹下的一本大写的鸡汤

  从书的文体上来说,就是议论文啦,我有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引用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反复论证我的观点的正确,从而引申我的论点如何为今所用。

  想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遍迷惘的时代的普罗大众提供一本心灵以及行动手册,说是一本大写的鸡汤不算冤枉。

  光看一个论点本身真的很单薄。任何一个事情起作用都有很多因素在促进,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人和,单单引用出一个点来效仿,那这鸡汤喝得必须要反胃的。但在看论点的过程中读些史料倒是很有趣的,作为一只懒人,要去啃资治通鉴啊历史读本,相信是读不下来的,逻辑思维好的是把一个一个的事件和人物择出来对比讨论,很清晰有可读性。

  就说用曾国藩的例子来讲明的专注在当下,我就不是很同意。埋头苦干是好的呢,可是我一直有的一个观点是,做正确的事情比如何正确地做事情更加重要。所以在埋头苦干前,先把大方向理理好,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再使出大力气干,对我来说更make sense些。

  当然噜,一个道理和论点本身是很难去支撑的,在不同的情况和历史条件下,使用方法都不同。鸡汤虽好,可咱们也要学会怎么喝好。

  喝好,身体才能好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