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寄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寄养读后感10篇

2018-06-09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寄养读后感10篇

  《寄养》是一本由[爱尔兰] 克莱尔·吉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寄养》读后感(一):敞开心扉的爱与接纳

  《岛上书店》里写到:“在散文以外的文字世界里,最雅致的就是短篇小说了。”

  现当代世界文坛里,能够仅且仅凭短篇小说奠定其文学地位作家,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闻名如艾丽丝门罗是其中一个,博尔赫斯也当属其中一个……而在这些赫赫大名的大家里面,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却当属罕见典型的一个。她算不得高产,甚至可以用“龟速”来形容她的创作进度,至今也才出了二三作品。她算不得如同艾丽丝门罗、博尔赫斯那样名声大噪、家喻户晓,但是她只凭三部短篇小说作品,已然跻身世界一流短篇小说家之列。读她的小说总感觉被一种魅力深深吸引:仿佛看到契诃夫的轻柔、博尔赫斯的精致、雷蒙德·卡佛的微妙。难怪乎外界对她的赞誉之高也实难以一见——“同博尔赫斯和雷蒙德·卡佛一样,以精致动人的短篇小说见长”。

  在普遍认知里,写作短篇小说的难度远大于中长篇小说,因为要在有限篇幅中将所有你需要铺陈想要假定的设局尽可能言简意赅表达出来,又要在谋篇布局上巧思奇设,这最是考究作者的匠心独运,以及写作能力

  只是对于吉根而言,质朴如她、冷静如她仿佛自始至终不为这些繁枝茂叶所累。她沉于世俗,却又跳脱于世俗。舒缓、还带有些克制的文字中,毫不刻意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平凡故事展示了一个怎么看怎么普通不过怎么平实不过的故事情节。《护林员的女儿》如此,《走在蓝色田野上》如此,《男人女人》也是如此……但是这种平凡遮掩不住她文字下的敏感细腻、精致的迷人魅力,或者诚如她说:“不管是谁,平凡日子里都会有惊心动魄的瞬间……”

  “我不会说我对生命悲观,我描述的只是现实。”“我没有刻意夸大,也不曾定义这些是压抑黑暗面,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普通的生活。”俨然这是对她自己的小说的最好的诠释吧。

  这次《寄养》也不例外,故事一如这个书名一样言简意赅、波澜不兴。但是吉根的文字严肃中总不乏绵软的韵味、渐微的精致和细长的张力。只是这部新作给人的感觉多少有异于吉根的上两部作品,由一种冷到极致的旁观变得柔绵温暖的洞悉,还有那满满的温情润物无声不经意就钻进了心窝

  《寄养》的故事起源自一个小女孩“我”因为久旱失收、家里又背负着众多孩子的抚养的艰涩生活而被迫寄养到另一个家庭。在这个陌生环境里,她凡事敏感,处事小心,还需要察言观色,她就像一只卷缩起来的小刺猬窥视着外面的一切一切。她佯装执言而暗地反抗,假意驯遂却暗藏心事。她将所有软弱深藏,袒露人前的是一副看似坚强模样,就算水烫的皮肤生疼她唯有逼着自己换种想法,就算怕黑的紧只是她更怕将这种想法说出来,就算要她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要她嚼着草皮一样的艰涩难啃的维他麦,为了讨喜她选择沉默选择所有的不介意。

  “这个家里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而我们不需要羞耻。”然而养母埃德娜的话,重又打开了她的心房,她学着适应、学着容纳。随着彼此生活的深入了解,她爱上了这个“没有秘密”的家,爱上了这两个如母亲一样爱她待她的养父母

  如果生活是一种照见,养父母的爱让她敞开了心扉的接纳,而她的到来也为这个家庭添进了一缕暖阳,洞明人心阴暗。在这个“没有秘密”的家里,本就深藏着惊人的秘密。背负丧子之痛的金斯莱夫妇,收养开始就是一种缅怀的形式。他们想告别过去,却放不下悲伤,小女孩的到来无疑成了他们的一场救赎。让她穿一样的衣服,做曾经儿子做过的事情,只是相似情景到底有着大大不同,“她”从来不是“他”,也不可能成为“他”。当金斯莱夫妇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有过泪,有过痛,但更多的是他们发现对她有着有别于儿子的疼爱欢乐

  当悲歌奏成欢歌,人心暖意缱绻缠绵;可是再把欢歌换成离歌,这份爱依恋与惜怜几欲令人伤悲,那个挚真的拥抱,那声情深的“爸爸”,画下的是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的结局,更是给我们画下一个爱的符号

  所有深爱,都是敞开心扉的接纳与付出

  吉根隐忍内敛的笔锋里,谁又能说她的故事不精致?似是白描,素淡的细节却愈见真情细微中又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吉根的魅力吧!

  《寄养》读后感(二):《寄养》:平静温淡,却有力

  同样是用英文写作的女作家、喜欢以“乡下女孩”做故事的主角、专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更重要的,或许是爱丽丝•门罗新近斩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缘故,现在人们很乐意拿克莱尔•吉根和她作比。但事实上,两人的创作风格是颇不相同的。仅仅是从人物角度,就像是《岛上书店》里的小女孩说的话,“门罗小说里的人物总是很任性”——如果非要挑个词语,来形容吉根作品里的女孩们,“逆来顺受” 似乎就很贴切。可这“逆来顺受”,却总与仇恨无关。

  《寄养》是吉根2010年出版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小女孩,被寄养在“陌生人”家里的故事。全书以小女孩的视角展开,看似并没有太多的波澜,却好像是把一支棉花糖溶在水里——没人察觉,却分明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因为是从小女孩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所以看起来,许多事情都是不甚明了的,诸如像是女孩被寄养的缘由、“陌生人”家的秘密,作者都没有在一开始给出交代。但随着寄养时光的深入,小女孩开始越发对熟悉这个新环境。她不再用怯生生眼光打量“陌生人”——毕竟金斯莱夫妇已经不再让她感到陌生。她开始越发喜欢这个“家”,因为这里,“没有秘密”——至少秘密无关于她,“就没有羞耻”。

  每一个孩子都该是用来疼爱的,毕竟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这世界的现实。可“现实”种种却正切实地发生在要去疼爱孩子的父母身上,这便使得“父母之爱”常常不如想象那般理想。因而“寄养”的故事发生,也一定是出于无奈的缘由。可这无奈作用在孩子身上,也就只能是茫然无助了。把一个孩子送到陌生人家里,对孩子来说总是一场噩梦——至少在一开始,未知带给孩子们的除了恐惧,便不会再有其他东西。就算是孩子足够幸运,遇到的事像金斯莱夫妇这样的善良的人,可就像是金斯莱夫人所说的,“我绝不会把我的孩子放到陌生人的家里”,那毕竟将是一段无从预知的经历,而孩子甚至连为何自己要经历这样的事情,都无从知晓。

  但在另外的家庭,现实带给金斯莱夫妇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灾难。那灾难使得他们把全部的爱倾注在这个“寄养”的孩子身上,变得顺理成章。毕竟爱是本能,有的人疲于去做,可有的人,却无从倾注。

  所谓现实的无奈,便在这个短短的故事里得到了展现。“不幸的家庭往往不同”,甚至大概就连我们自己的身份,都是由所遭逢的苦难标记的。可是好在,无论现实又多么令人难过善解人意的人们,还可以紧紧相拥。

  至于孩子,他们大概总是能看得透爱的秘密,我们才会把他们看作是天使吧。天使不说话,他们的拥抱平静温淡,却富有力量。

  《寄养》读后感(三):克莱尔•吉根的乡间民谣

  文/夏丽柠

  从凯尔特竖琴到爱尔兰短笛; 从热情奔放的大河之舞到爱尔兰男人的传统短裙; 从最伟大摇滚乐队U2到天籁之音恩雅; 爱尔兰的“文化特产不胜枚举。其实,它最重要的“特产”是文学。从首都都柏林就曾走出过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叶芝、戏剧家贝克特、文学批评家希尼和天才语言大师萧伯纳。

  作为笃信天主教的国家之一,爱尔兰男作家的风头明显盖过了女作家。但是,在这个国家众多的“文学资产”中,有位女作家却显得弥足珍贵。她就是克莱尔•吉根,一个从东海岸威克洛郡乡间走来的短篇小说家。她在文学上的成就特质可以与“短篇小说之王”雷蒙德•卡佛比肩。

  吉根属于尤为低产的作家,收获异常丰盛。从1999年开始写作,至今只出版过三本书,每本都获得过文学奖。《寄养》算她的“新作”,却是写于2009年。本书一经推出,便斩获了当年的“戴维•伯恩爱尔兰写作奖”。

  小说讲述一个爱尔兰农户家的小姑娘,由于家里孩子众多而生活艰辛,她被送往一户农庄主家寄养。小女孩佩妥用一双稚嫩的小手和一对好奇眼睛去触摸世界,观察生活。吉根以佩妥的口吻将“寄居”生活娓娓道来,就像一只缩在壳子里的蜗牛,你以为它在蜷曲,其实有可能它在探究惊天秘密。

  然而养母的话,“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而我们不需要羞耻”,仿佛为小姑娘的寄养经历,甚至于为整个人生里的日常生活都定了调子:阳光之下,并无新事。每个人都必须即真诚勇敢面对生活。小女孩正是从养父母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一如既往热爱生活的温暖情愫,尽管他们承受过失子之痛。吉根用无穷的冷静讲述了一个背后凄凉的故事。每一个场景都似从日常熔炉里抓取的一把带着火星灰烬。纵然生活热烈燃烧,吉根却只写那些灰烬里的光亮

  吉根的小说好似溶化在爱尔兰乡间的泥土里,她从未被都市生活所迷惑。即便从美国留学归来,她也依然乐于回归田园生活。即便夺取万元欧元大奖,她的愿望也只是买个新桌子。就像本书的开篇,“我们经过了希莱拉村,父亲在那儿玩‘四十五’输掉了我们的红毛短角牛; 然后是卡纽的市集,那个赢了小母牛的家伙在那里迅速卖掉了它。”普通的村落,嗜赌的农民和可以用来做赌注的牲畜,寥寥几笔,吉根便描摹出一片农村生活的景象。我们可以读到她对乡土眷恋,接下来,她更是用文字邀请我们一起踏进了农户的家门

  读过《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和《南极》,再读本书,发现吉根的笔触始终静默,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像聂鲁达的诗句:“我喜欢你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她笔下叙述出来的宛若一首接一首的生活民谣,充沛情感都在旋律里流淌而过。然而,这些“民谣”一定是克制内敛,不会拖泥带水。比如本书结尾,在分手之即,佩妥扑到养父怀里不断地呼唤:爸爸。这好像电影里的长镜头可以伸展开去想象这个男人的舐犊情深。而两个字足以释放小姑娘在寄养其间所有堆积起来的情感,也足以让读者阅后泪流满面

  吉根说,“我认为短篇小说可以很好地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沉默,孤独以及爱”。《寄养》,就是吉根这句话的完整诠释。

  杂志用稿,谢绝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寄养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