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10篇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是一本由李礼 / 方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一):和父亲一起聊历史经济

  历史学人01,一本无论是风格还是编排都深得我心的MOOK杂志书。近年MOOK风在身边出现,但是总觉得,没有一定的深度,还真的不是很待见它。难得遇到这本历史学人,真的没有让我失望

  书本到手以后,父亲先看了前面的部分内容,在和我聊天的时候,父亲说,这书颠覆了他的一些观点。源自那句:总体上,文学已变得更加关注个人而非更宏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定义后者也变得更加困难。此前的他觉得,文学在本质上,就像鲁迅先生的呐喊一般,是可以影响甚至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但是,现如今,文学早已被科技和经济所排挤出了改变排行榜,渐渐的变成了关注个人而非社会;这一点让他感触颇深,确切的说,是让文科毕业的父亲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说,爆炸式的亚洲转型,让全民都处于转型风暴中;想想如今文字更多的是组成了段子,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被阅读;连爱阅读的父亲都爱在朋友圈转文字,书也渐渐的看的少了;一是文学类书籍出品质量下降;二是大家都懒得去看大部头的书籍了。

  而自己阅读了这本MOOK体杂志以后,印象却真的和历史挂钩,因为被《钢的城》的照片冲击了。很简单,因为打小也在工业制作的某个厂里长大;小时候在某一段时间,某一段产业升级工厂减产停产的时候,被家人带去车间玩;虽然当时并不是废弃的厂房,但是那些生产场景还是可以看到的;所以画面里的感觉特别熟悉。就如同书里说的,我的家人当年的故事,如今还能经常听到,所幸的是,所处的产业还在生产,还在升级,泱泱大厂当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现如今,估计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了,但是还好,这个产业不像钢厂的产业命运那样被遗弃。所以,印象中的历史,离我很久,还可以像金海岸说的那样,听工人们聊他们的生活,聊他们的工作,还有那些过往的历史;足矣!只是觉得,其实很多废弃厂房,最后被改成各式的用途,也是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北京的798,又不如当年同学发过来她的办公室等等都是原来50-60年代的厂房改造的。突然想起,年幼时,那个地板铺着花图案地板砖的职工饭堂,就这么被无情的推倒重建,什么都没留下;总觉得新建的地方,土的跟什么似的;大抵这也是80后的我们的一切记忆趣味了吧。毕竟,这些都带着浓浓的回忆

  这本MOOK体杂志,充满了满满的历史味道;也弥漫着新时代气息;父亲和我都很喜欢这本小书,希望能一本接着一本的继续发行下去。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二):寻找历史感

  历史感是什么?是熟读历史后按下决心不再重蹈覆辙?还是势要为祖国崛起重新创造历史?这些固然是历史感,但是试问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又有多少个人能真正持有这种宏大的情怀呢?小市民如你我这样的,历史感是什么?又从何如来?也许读一下《历史学人01》对探讨这个问题有点帮助。

  在《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一书中,编者前言是这么评价这本书的:在本书中,我们探讨了中国和亚洲正在发生巨大财富故事,没改过则是整个故事的参照背景。我读完之后,感觉这个定位是有所偏差的,起码这本书里的主题可不仅仅是财富故事,除了经济学领域知识,还涵盖了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音乐书评等。虽然覆盖面如此之广,但是通本读下来我却收获了一直有点扑朔迷离的”历史感“。

  第一部分命名为专题(topic),将从工业革命前夕到现代移动商业社会的漫长经历讲述了一遍,没有涉及很详细的内容,却能从中感受到经济的变迁。讲述了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如何通过资本的区别产生,”资本家“对待财富积累态度又是怎样转变的。一直发展到现今这个社会,资本高度运转,而不再简单集中在某几个大亨手中。经济如何发展,想必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经济没有向”资本需要高度运转“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将会什么样?

  第二部分为访谈(interview),是关于历史学家卡洛·金兹保关于历史的访谈。里面谈及了卡洛·金兹保在洛杉矶和意大利罗马居住时所产生的不同的历史感。在洛杉矶感受到的是历史感的匮乏缺失。在罗马街头看到古罗马的建筑废墟等一切都在提醒世人,现在居住在这里的你们并不是第一批人类,而是由过去产生的,过去也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而已。我关于本书”历史感“的感想也是这篇访谈中得到启示

  第三部分则是影像(photos),是关于已经拆迁的首钢工厂内部的九幅照片。照片试图通过厚重色彩浓重色调告诉后人,旧产业虽然已经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慢慢消失,但是旧产业那时期工人留给后人的精神却不会消失。历史并不一定是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有时候一张照片往往更能讲述历史,留住历史。

  第四部分为随笔(essays),共六篇。主题有关于汉学家的他传《汉学家的骑士精神》,有关于概率学出现的相关历史《面向未来计算》,有关于研究群体心理学发展的《群体的亲密关系》,也有关于音乐的传播发展。涉及的话题虽然多,但是却总是离不开”历史发展“四个字。如果没有书中人物探索,恐怕我们还停留在那个用神旨来解释一切事情的发生的年代,还停留在那个对群体行为心理研究较为单一的年代。看完这几个随笔,会突然由衷地感谢前人前辈付出努力,才让历史再往前发展。

  历史感并不一定是如文章开头所说的,历史感是个人心中对历史前人前辈努力过的一切作肯定或者客观的评价。感谢前人为我们积累下如此多的文化遗产,才使我们在今天收获更多的美好的生活。漫步古城相信这种历史感会席卷而来。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三):经济话题优先?不是为了过去 是为了现在 ——《历史学人01》,进行中的现实

  经济话题优先?不是为了过去 是为了现在

  ——《历史学人01》,进行中的现实

  如果说之前非金融专业的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可能只是出于一个书虫的杂食爱好,那么经过13天断崖式下跌的股价以及这个周末因为出手维护A股市场稳定而出现的各路即便被八卦消息一时冲击却也不能影响最大话题的地位的相关的经济新闻,已然可以体会到,在这个依旧需要穿衣吃饭的现代社会,如果不将经济的话题优先放进历史当中,那么也太可笑和不靠谱了。

  因而作为新的MOOK系列,中信出版这样在经济类书籍的占据“半壁江山”的“大佬”怎么会放过在一本标识“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的主题书呢——当然是经济,两个月一谈——第一期的“强盗资本家”的话题在赚足眼球同时,也不正是在关注当下进行中的现实生活,通过过去的故事,谈今天的情况么?

  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这向来是历史学人们想要推崇的话题,这些年让历史枯燥乏味的陈述句变得有趣作家已经很多了,自然有B格的中信是不屑一顾的,那么让话题更加尖锐和有预见性吧,那么即便不那么好读也会有人不得不掏腰包的。

  那么内容当中重头戏的六篇将近100页左右的主题文章似乎也是站定了出版方的立场——通过年轻一代理想上的重新定位以及对生产力的革新,让这个正在不断呼吁“全民创业”的国家能够迎来新的生机,不至于掉入到“中等收入陷阱”“成熟市场对稚嫩的新兴市场的碾压”的夹击之中,在一个看似并没有明确信仰崇拜的地方,树立一种能够替代宗教潜移默化塑造规则力量,以让市场能够不失去制约,能为在整个市场中的人们划下底线,从而能够建立一个相对在人面对市场法则上面能够“平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机会平等”)的社会。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的某种不成熟的理解了。但是从各条被强调并且加粗加大单独成页的话语中,没有耐心的读者还是能够管中窥豹,一探究竟——“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人们称为一项庞大事业的主任,是因为他们是资本本身的主人。”“从一个更宏观视角来看,商业的意义正在于,以利润作为激励,激发人们身上潜藏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熊彼得的‘破坏性创造’的方式,在造福于最大多数的人。”这些话大多都有一些站在高位者的上帝视角,当然,如果习惯了中信出版的这种B格,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一点“给跪”的囧,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佩服出版业者在自己的风格选择上的坚持,毕竟也不是所有销售商都能够坚持不跑别的路线而专注机场书店几多年的(这真的不是讽刺)——定位上就精英化了的读物,自然是要适应这种风格的,但是可想而知,单单只看这样的文章,是不能够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样的升斗小民会在这样的市场当中被冲往何处?真实发生的故事是类似我母亲的同学的父亲这样的: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凭借专业开了一家中小规模的化工厂,经历过九十年代和08年,却在技术和产业不断革新当中,渐渐陷入亏损,不得不破产……在影像这一小的专栏中,产业革命进行中的镜头选取的评论也许能够给予回答,“个人经历在历史巨轮面前总显得微不足道,但却自有其鲜活、真实……希望现在的人,能铭记是谁用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我们的过去……那些拼搏和奋斗历程……应该通过我们的身体力行传递下去。”

  所以应该还会看第二本的,毕竟我们都活在一个巨大的市场当中。

  y 林怿

  2015-7-5 14:24:21

  写于御庭园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四):一本独特的历史读本 ——读《历史学人: 强盗 资本家?》(第1期)有感

  一本独特的历史读本

  ——读《历史学人: 强盗 资本家?》(第1期)有感

  文/看书起舞

  手头这本《历史学人: 强盗 资本家?》真的与平时的历史书、历史杂志不一样。首先是它的编排,除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各种字体也是不拘一格的。该提炼的提炼了、该强调的强调了,该突出的突出了,当然,该详述的也详述了。总之,其编排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次是内容,篇篇精彩,是历史爱好者的“甘霖”。如《强盗资本家前夜》一文中讲到,在国家的性格中出现了两条交织的主线,政治自由理想主义,并从中滋养出“利欲熏心但讲求实际”的物质主义。如在对卡洛.金兹堡的访谈中说:作为历史学者,就像医学从业者一样,均拥有义务。一边,医生相对于活人;另一边,历史学者相对于亡者。……

  除了随处可见的精彩论述,这本书的撰稿者也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者、作家和名人绝对值得拥有。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五):一本有野心的杂志

  以《学人》为名的杂志,有一本世界级的神刊物,那就是美国的《经济学人》,其他的貌似就没有了,所以,看到这本《历史学人》,多少是有点兴趣的,最基本的兴趣:这到底是一本山寨的装逼物品,还是真有野心做一本历史学的一流杂志?从封面的定位看,这本刊物旨在“打破历史的时间、空间界限全球视野采集内容和主题,让过去与未来一样崭新,开阔每位读者的视野,启迪思维。”“《历史学人》则缩短你和过往的距离。”野心是不小。而且从本期内容看,致力于研究的,也是野心勃勃的内容,因为他的目标客体就是也写野心勃勃的野心家,如马云等被称为强盗的资本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读毕全书,你不会为买入而感到后悔,这确实是一本有野心的杂志,而不是一本野鸡杂志。

  作为创刊号,本册主题是“强盗资本家”,听起来像是辱骂,其实“强盗”二字已经和现在的“土豪”一样,是一种褒义词,是一种可以吸引眼球的明星资本家。但与众不同的是,这本书里的文章是以历史的视角关注资本与人,探讨中国与亚洲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商业变革和财富故事。所以有时虽然是讨论历史,但却是很近的历史,没有和现实切断的历史。比如引领创业风潮之先,或者说最早一批嗅到创业时代即将到来的牛文文,在本书中对于访谈的回答就比较精彩,而且为强盗们辩护的也非常有力量,比如他认为那些身价上亿的资本家,亿元只是符号象征;再如认为现在的创业成本已经很低了,这个十几年前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风险投资的介入,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成思危一直呼吁的风险投资。再如,思考谁会是下一个马云,这是留给读过这本书的你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当年比尔盖茨做首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话题,那时候我们觉得,Windows如此强大,甚至形成了全球垄断,怎么可能会有人打破呢?但这个03年的问题,在08年就有了很鲜明的答案。所以,在本书集中的探讨下,你在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互联网时代,我们强调“参与感”,这本书看来也可以作为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致命的缺陷,排版太糟糕了,简直就像盗版书,字体很不规范,如果说是编辑的刻意的话,实在是很失败。任性,要基于规律,这是最想对编辑说的话。但无论如何,我个人还是很期待第二期的出版的。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六):从历史学观世界的进步

  拿到这本书,入眼的即是“‘强盗’资本家”五个大字和有些与之对应的资本家戴着黑色头套的封面图片,也许此刻,你就认为这是本攻击资本家大亨的书,那你就有点断章取义。本书分为四部分,专题部分中《强盗资本家诞生前夜》部分,通过讲资本家积累财富的过程,来告诉我们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发展进步。伟大的商人或者巨富,除了个人身上所有的远见、冒险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勤奋工作等等所有成功学交给你的特质,还需要时代发展的机会窗口,也就是说时代发展铸造了一批批的巨富大亨,我们常常把一切社会不公归罪于他们;而同时也正是这些大亨们的影响,才使我们人人都受益于铁路、石油、汽车和互联网等等的发展,将我们推进了“现代”,也正如亨利•福特那句著名名言“年轻人,现代是我创造的”。第二部分影像,书中一些《钢的城》的九张图片,给予我们关于“产业命运、废弃”的最直观的感受。第三部分随笔,里面收录了7篇文章,其中《汉学家的其实精神》这篇中作者写道“成功者通过改变自己已适应这个世界,失败者总是尝试着改变这个世界来适应自己,因此,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进步,都依赖于失败者。”作者通过不一样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进步。第四部分是一些书评。最后关于整本书的排版可以说还有待改进,关于文字与图片之间的排版,个人感觉最后一部分的书评的布局选择最好,给人一种尊贵的感觉,可以全书都选择这个排版;还有书中的好些插图模糊不清,也许是编者为了贴合历史这一主题的刻意安排,但给人视觉感觉相当不好。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七):从资本历史中看经济

  从资本历史中看经济

  文/泊南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河肮脏的东西。”正是这些资本的垄断,积累,才造就了JP摩根一般的人物--强盗资本家。

  而在中国,以马云为代表的中国富豪榜们,“在获取财富的规模与速度上,他们与硅谷的同代人相似,但其在历史转变中的位置,更与‘强盗资本家’相似。”谁曾想到,多年前的穷小子马云摇身一变,成为可以曾经的JP摩根比肩的中国式“强盗资本家”。

  以上这些内容,全部出自中信出版社新书《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该书尝试用了MOOK形式,由从专题,访谈,影像,随笔以及书评五个板块组成,以历史的视角关注资本与人,探讨中国与亚洲正在发生的巨大的商业变革和财富故事。

  “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该书确实做到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但又结合实际,一改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的形式,做到专题内做文字插入少量图片,而在影像《钢的城》中大量展示照片,因地制宜,使“MOOK”本土化。

  专题内如《强盗资本家诞生的前夜》,《亚洲的爆炸式转型》,纵向剖析资本的积累与亚洲巨大的商业变革。这里面重点提到中国1992年的改革开放年, “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中国运转。”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并且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条路走的更加彻底。

  在影像《钢的城》中,摄影师以4K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了因为“产业升级”而正在被拆除的首钢。这样只是产业革命的一个片段而已,全国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企业因为产业升级而不得不走上被拆的道路。“个人经历在历史巨轮面前总显得微不足道,但却自有其鲜活、真实。”可是,这些重工重污染的企业,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被带入了东北,而现在正在浓烟滚滚的北方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产业升级”,重现蓝天白云。

  历史的巨轮总是在不断的前进。当我们将历史照进当下,你就会发现过去与现在一样崭新。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八):慢慢涉猎知识

  现在比较盛兴“Mook”书,网络对此词条的定义为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杂志书”。“Mook”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最近流行的文学类“Mook”像郭敬明的《最小说》、张悦然的《鲤》,这种书的运作方式也赢得了固定的阅读群体。

  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Mook”《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这本书有点《读库》的感觉,虽然以经济和资本发展为主题,但也涉及音乐、影像等其他知识。本书的编辑把此书定义为“一份深度关注全球历史问题的精品系列读物”,目标是“开阔每位读者的视野,启迪思维”。

  不过读者大可不必被此书的定位吓到,读本书并不需要读者拥有过多的经济学、历史学知识,只需要有一颗想汲取营养的耐心,慢慢涉猎其中的知识即可。在《黄金时代还是镀金时代》里,作者探讨了商业的影响力,尽管媒体和人民对于资本家多持批判态度,认为资本家用自己的方式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但文章从辩证的角度论述了资本家的功过,资本家的商业行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很多的资本家把赚来的钱投入到公益事业,作者倾向于肯定商业的历史发展,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都得益于市场经济。在《重塑平等社会》里,作者主要介绍了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罗桑瓦隆在著作《平等社会》里的观点,认为新的平等社会应该是由个性之个体组成,对重建平等社会,提出词典式平等二原则,但作者认为平等理论容易,践行平等的实践却要难得多,我们“缺少理性的行动”。纵观本书的文章,作者们的立场都比较客观,引用各方学者的论述和实例来论证观点。与同样是讲述资本家的书《货币战争》相比,《历史学人》是一本知识含量更高、理论性更强、思辨性更深的书,当初的《货币战争》引发了经济学界和历史学界太多的争议。但《历史学人》的作者多数都是历史学者、评论者,术业有专攻,对自己所写都有深刻的研究。

  《历史学人》作为“Mook”,在选材上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强盗资本家”作为第一个探索,应该只是一个小的起步,如何做好“专题”是关键点,满足读者的知识涉猎是着眼点。对于我个人而言,不想它成为多么高深的学术书,只希望它继续以客观的角度提供多源的观点,让读者在其中慢慢涉猎知识。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九):市场与共同体秩序

  Mook,一种介于图书与杂志的中间形态,也有人称为“骡书”。这样的特点对于编辑的掌控提出了挑战。Mook尺度把握与选题同样的重要,否则容易滑向一个极端。从这点来看,中信的这本书还不错。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作为一个Mook系列的第一集可以说是过分的简朴了。没有介绍,也没有创刊词,一般报刊首刊所有的那些说明性的文字,他都没有。

  《“强盗”资本家》这一集中有着几个看似不同的选题。“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仔细研读一下,历史与现实,市场经济与二十一世纪都是各个篇章所关注的。

  尽管由书名的“资本家”一词较容易联想到万恶的资本主义,但实际上书中所提到经济行为称为市场经济更合适。资本主义并不能等同于市场经济。就像不远的过去有一场讨论,“姓资”“姓社”不是市场经济的属性。

  围绕着市场,派生出一种秩序,一种社会规范。经济依赖于宗教,还是在经济中给宗教一个位置。这样的态度导致出宗教与原教旨主义的区别。而对英国的感慨,实则与姓资姓社如出一辙。同样,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大抵如此。

  怀着同样的情怀,来审视过去的那个时代。或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言,以市场为代表底层经济行为最终决定了社会这个大共同体的秩序。当然,反过来,共同体对市场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所以范德比尔特其实是与其时代相适应的。而三马或者BAT的出现也是与时势分不开的。

  由强盗时代自然就到了黄金时代,商业革命后,重塑平等的社会。“现代性条件下的共同体秩序”,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总体而言本书所选的文章恰如形容散文时所说,形散而神不散。通篇的质量都比较高。不过末尾的几篇随笔确实显得有点拉低了水准,散了前面文章的神。尽管本书的名字叫做《历史学人》,可是如果不给你看封面,通读全篇的话还能分辨出这是一本与历史有关的书么?

  历史也能赚钱,不是么?

  《历史学人01:“强盗”资本家?》读后感(十):《历史学人01》:当我们谈论历史,我们该谈点什么

  以主题读物的方式来承载历史,由历史学人社发起创办、中信出版社出品的《历史学人》,其目的其实很明确,是希望让“历史”得到更开放、更广泛的阅读,以更理性的方式被公众接纳。而这样的诉求,更多的是出于“历史和现实同样能崭新”这样的微妙断言——我们总能从故纸堆中的记述,窥探到有关当下和未来的蛛丝马迹——于是反过来,谈论历史,其实也就是让当下和未来,得到更好解读的有效途径。

  由此,《历史学人》的第一辑,将主题选定为“强盗资本家”,其目的同样显而易见——关于资本运作,它的各个面向和结果产生的影响,始终是人们关心和热衷探讨的话题。而它的“痕迹与延伸”,也很容易在历史语境下得到可靠的参照。在主题策划之下的六篇文章,讨论的目的性还是很明确的,其中像第一篇《强盗资本家诞生前夜》,实乃“破题”之作,从历史的源头探寻“强盗资本家”这一身份的由来;而接下来文章,尽管探讨的话题彼此不同,但中心的态度,还是肯定了主流的商业——资本运转模式,对时下社会形态塑造的积极作用。作品所选用的文章普遍深入浅出,很适合普通读者。而其中最后两篇《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和《重塑平等社会》,倘若细读下来,或许会给读者带来不少启发。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日趋商业化的社会呢?对于不同人,甚至是处在不同时刻的相同的人发问,我们恐怕都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答案。但倘若把这个问题放入到历史语境,人们似乎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一个趋于普适性的解释。且不论由于商业衍生的种种改变,是否真的给人们从感官到心智上带来了更大程度的愉悦体验,但它切实提供了改变的契机和指向,而这指向也往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从另一个角度,商业所带来的改变,往往是大众意义的——它需要依托一个更大基数的群体——市场,才能实现价值意义上的成就。于是作为附利,大众所能享用的,恰恰是之前根本不属于他们的“生活品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商业促使了流动的发生,不安定,却充满可能——进步的,甚至是必然卓越的。

  当然,如果下了这样的定论,那这本作品一定是非常可疑的。所以上面的论点,仅仅是主题下的文章所表现出的倾向——对商业社会所驱动的进步意义的肯定。但在这一过程中的问题,显然还是需要更繁琐的讨论。只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问题没有答案,而是理性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缺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所以探讨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往往也不会有决定性的意义。

  接下来的内容,看似驳杂,其实彰显了这样一本读物所具备的包容性和多角度的可能。无论是对卡洛•金斯堡的访谈,还是后面的一系列随笔,都彰显了这样一本大众读物的品质。而我最喜欢的,是名为《钢的城》的图片日志,它记录的是因“产业升级”而正在拆除的首钢。说来也巧,我的家乡,刚好曾拥有曾经全亚洲最大的纺织厂。而它的拆除,其实是发生在我童年里,最奇怪的记忆之一——在那之前,我认识的所有人都与它有关,而在它于一夜之间,被蓝色的施工围栏包围后,那些原本认识的人,也变得彼此不认识了。

  这大概就是吊诡所在了。人们处心积虑寻求的进步,“升级”,总伴随着损失与拆毁。获得总伴随着失去,这是任何交易必然要呈现的规律,但对于一场以“所有人”作为资本的交易里,我们究竟该如何计算盈利,或是亏损呢?

  谈论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