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回原形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打回原形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回原形的读后感10篇

  《打回原形》是一本由朱新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 一千遍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打回原形》读后感(一):玩家老朱

  “下臭棋,读破书,瞎写诗,乱画画,拼命抽香烟,死活不起床,快活一塌糊涂。”这是朱新建生前的自嘲,落拓不羁,浪如神仙

  老朱的率性让我们羞愧。通常活到这个份上,就得把自己端着不能放下。要真放下了,便是另一种境界。兀自欢喜,任由评说。

  禅宗里有句话叫“若要人知,终不言说”,你要想人家知道你,你就不要说话,你竭尽全力表达时候,人家就不愿知道了。这是对的,但不适用于老朱。在老朱这里,行动是一种力量语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力量,唯感他说得太少了。

  小朱(朱砂)有孝心,做了件大好事,要不老朱妙笔生花般的语言就无法集结成书,定是种遗憾结论是,老朱说与不说江湖地位就在那里,众人真知道他如是说,或拍案叫绝乎,或哑口无言也。

  《打回原形》读后感(二):南方人朱新建

  朱新建一直被称作鬼才、奇才之类。依我看,“鬼、奇”云云,用词都有点浮夸之嫌,真实情况简单——一个艺术家,跟绝大多数人做的不一样,比如“画的女人,没有职业、没有道德、没有思想,只有春困与性欲”这样的事儿,别人用脑袋里固有的一些概念经验无以置评,就扣上这么一顶仿佛置之四海另类皆准的帽子

  朱新建不怪,依据同为艺术家的他的儿子朱砂说,朱新建日常说话“有一种南方人自谦诚恳的口吻,讲的是一些生动直白故事,让他即便是站在一个极端立场,也不觉得刺耳,乍听之下觉得可以和他是一拨的,甚至主动和站在一起”;还说他谈论事情永远互相勾连着,分也分不开。这样态度上的模棱两可,是南方人喜欢的谁都不得罪,也不白也不黑,只带一点赤”。你看,挺温和平常人,不怪不奇也不鬼。

  朱砂这些评论父亲文字,是作为朱新建文集《打回原形》的序言发表的。朱新建去年过世,朱砂今年编了这本书,一来算是纪念父亲,二来也整理一下朱新建留在人世的文字。蒙朱公子信任,我帮着编了一稿原著,编得荡气回肠,连连击节。书上市后忍不住又挑了些精彩章节重读。这遍读完,闲极无聊的时候,还会不时拿出来翻,还会不时发现一些之前没留意到的精彩。我的意思是,这本书值得反复读。

  一个有趣现象是,不少如今六十岁上下的艺术家、文化人,不约而同都在做着同一件事,即从纯个人角度串讲一遍他感兴趣那个领域历史。什么意思呢?比如阿城,曾经有几年多处演讲,后来把演讲稿整理为《闲话闲说》一书。表面模样是长篇随笔骨子里是以他个人趣味,串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再比如眼下的陈丹青,以最时髦视频媒介,通过梳理西方绘画史的一些“局部”,从纯个人角度串讲西方美术史。朱新建这部《打回原形》亦可作如是观,他用比前二者更散乱、更蔓逸,但同时自然也就更真率、更大胆方式,串讲了一遍中国文人画的历史,甚至是整个中国画历史,乃至于整个中国艺术史。

  细考这一现象,大概有几点可说。一是这一代人从小在新中国新教育体制接受历史教育,人所共知原因漏洞不少。后来随着社会进步,视野愈渐开阔,颇有痛定思痛拨乱反正需求。二是人到一定年纪,随着学识积累见识增长,以及思考的不断积淀,也容易自信,进而形成更加个人化的历史观。三是至少上边提到的这三个人,都在创作实操的领域打滚儿探索多年,有充足实践;所谓“见修相长”,实操进展到一定程度,于见地有所突破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内心自会有站更高看更远的需求,梳理历史,就是更高更远的表现之一。

  朱新建串讲的中国画史到底如何,在此不作具体剧透了,大致是两个主干,一是宋为顶峰;二是本真为上、生命力为上、天性为上。

  说说“本真”。一个“真”字,也是伴随人类历史从头讲到尾,所谓“真善美”,真字当头,至重至要,然而这个“真”到底说的什么,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理解。当下来说“真”,情况要更有趣些。科技进步导致我们有种错觉,仿佛很容易发掘“真相”。比如“人肉搜索”,什么犄角旮旯的信息,瞬间皆可捕至眼前,可是,这就意味着真相易得么?怕也未必。有句老话儿说,“天线很多,图像不清”,有时候“知”的越多,往往被淹没在里头了,反而与“智”愈行愈远。“真”属“智”的范畴,而“知”与“智”显然不是一回事儿。朱新建讲“真”讲得别具一格,一个真实的人,真实面对自己时,是个怎样的状态?本人生活状态由此又有何变化?书中有不少细论。

  从对“生命力”、“天性”等要素的不断强调,不难看出朱新建既重视天分,又不偏废艺术本体,大致要算艺术本体论的艺术观。对中国文人向来爱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不太以为然,相反,他赞同“诗不落禅语”。他觉得太多文人、官员(当然是指古时候真正有才有料的文人、有文化的官员,绝非当今这些伪文人、附庸风雅的官员可比)参与绘画这一游戏后,把本体绘画“掐死了”。比如他说金农,画得很文气,文化内涵深,但对绘画本体的破坏是非厉害。对此他感慨道:“继青藤和石涛之后,好不容易建立起一点的本体绘画,在金农手上又被打掉得干干净净。”而朱新建认为宋王朝画院之好,就好在那时候的画作还可以看到比较完整的本体绘画的影子

  就好比老说诗是语言的艺术,但是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里,还是要反映个什么、表现个什么,很难回到语言的疏密、节奏这类语言本身来讨论。绘画也是如此,都说中国画是线条水墨的艺术,可是真要回归到线条的力道、水墨的的比例这类问题,在很多人那里没了“反映”,没了“表现”,不“画中有诗”,一句话,没个抓挠,就真无法接受。从这一角度讲,朱新建串讲的这套中国画史,也可以说是侧重于本体绘画的一部历史。

  话说回来,朱新建这样的年纪,所受教育的背景,导致他终究难以一丝不挂挣脱意义审美体系,最后他还是不自觉地找了个大背景作依托,那就是“文化”。所以我说他的艺术观“大致”是艺术本体论。书中有段话透露了这一消息:“我到今天的认识,审美的层次就是在比谁更真诚,而不是说谁的形式花样翻新,形式完全可以不动,你要讲腐朽,谁的形式有齐白石腐朽?你要讲时髦、轻佻,谁的形式有林风眠轻佻?水粉、明暗、高光,他什么都弄,无所谓,他依然那么朴素、那么真诚。你要说瞎弄,谁瞎弄得过关良?整个跟涂鸦一样,但是他内心的文化层次在那儿,对文化体会深度在那儿,你就觉得他非常深沉。”注意啊,一边在说明暗、高光;一边又找到了个“内心的文化层次”。

  朱新建不算太长的一生,亲历中国艺术品市场瞬间爆棚的一整个过程。他的同辈艺术家们,不少人在这一过程中迷失,丢了自己。《打回原形》里虽然没有对此长篇大论,但不少片言只语,都能看出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他在“画一无是处的画”一文中直截了当地说:画画永远是少数人玩的游戏,少数人在画,少数人在买,大多数人读印刷品。大部分画廊要完成的事,就是美化一下老百姓的生活,花几千块钱买一件挂在家里,显示有点文化,如此而已。所以像他这样的人,不能指望群众都喜欢他的画。他说,“我一年画一千平尺,这也是因为目前需要钱来过相对宽裕日子,假如我的画卖到三万一平尺、五万一平尺,我也不会画这么多。”

  显而易见,朱新建对艺术与市场,以及功名利禄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清醒,保持一个智者应有的态度。面对利益引发的巨变,随时需要“降伏其心”,但是愣压是压不住的,摁了葫芦起了瓢,说不定愈抑愈盛。智者的态度是以心的智慧扫荡之,转识为智,化敌为友

  我读《打回原形》,还有一个不时冒出的读后感——爱好文艺的人,尤其应该读读这本书,它可能会帮助很多人更加坚定一种有着较高质量人生追求。朱新建在书中说,“人类这个欲望究竟靠什么能够遏制住?这个很困难。所以我开玩笑说,艺术、审美这种败家子的玩意儿生产出的很多‘废料’,从物质上说,它是没有用东西,但这个没有用的东西可能恰恰会有很大的用处,它让你取得另外一种快乐,不耗能的,不消耗物质的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深度很深。”真是这样啊,人生之枯燥乏味与无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凸显,每个人都不妨提早为自己预备点抵御这份枯燥乏味与无趣的武器,对很多人而言,艺术是选择之一。关于这一条,书中有不少高论散见多处,可加留意。

  朱新建文风极活泼,所以他的文章都很好读,也都不长,一旦读进去,特像身处一家情调足足的咖啡馆,偶遇个风趣男人,随便聊聊浑身舒泰,而后欢笑而去,了无牵挂,尽兴而返似的。比如他聊花鸟画时顺嘴说道,“曾以为从古到今,不会超过十只好鸟”;比如他老是忍不住要赞宋徽宗,说着说着自己也觉赘述,笔下一转说,“不说皇帝了,说个奴才玩玩”;比如他说,“中央美院可以改名叫中央美术情报交流学院”;再比如他讲民国几大家画风:“有这么几个人,一个是穿着长袍马褂的糟老头子,可一上了篮球场,生命力一点不比乔丹差,这人就是齐白石。第二个西装革履一副洋场恶少派头,可一开口朴素得像个老农,这就是林凤眠。还有一个光着膀子蒋门神似的,再一交谈才发觉对方学贯古今,那就是关良了”;还是聊民国这几个人,他还说,“吴昌硕也算比较倒霉,假如没有齐白石,他可能聊备一格,因为突然出了个齐白石,他的作品就变得整个没有意义了”……这类朱式特有的议事法,在全书俯拾皆是,生动极了。

  说了以上这么多,回头再看朱砂序中两次提到朱新建是个“南方人”,我简直要大逆不道说一句:知父莫如子。子路曾经问孔子关于“强”的问题,孔子说,“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强者居之”。《世说新语》里也记载了一段关于南北人之差异的话,禇季野对孙安国说“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后来支道林听到这段子又说,“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打回原形》里呈现的朱新建,风趣、机智,恣意蔓逸,但又形散神不散。这个“神”是什么?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清通简要、牖中窥日,这几个形容词不失为打开朱新建之“神”的几把钥匙

  《打回原形》读后感(三):哪个当代都没有大师

  朱新建和王朔成了亲家,不清楚他们孩子的情况,只觉得两个亲家很般配

  自王朔以来,“痞子”不那么讨厌了,自朱新建以来,“流氓”有时候放出光彩,二位把这两个词儿给过滤升华了。

  李小山说,朱新建画的女人,没有职业、没有道理,没有思想,只有春困与性欲。朱新建认为李小山说的很对,经常引用这段话作自我说明,生怕大家误解。他感到委屈的是,他只是画他认为女人美的、好看的、诱人地方,他画的是一种类型、一种倾向,只是没有专门盯在爱情上。我觉得这值得同情,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学于是宣言满街都是圣人,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学也可以宣言满街都是流氓,那街上到底是圣人还是流氓,难不成即是圣人又是流氓。善、欲,都有个过与不及的度的问题,就审美来说,本身便有多种,你能批评审美的深浅,却不好抱怨审美的对错

  美或不美无法测量,只能靠玩的人自己去把握感受。所以朱新建强调的是生命的态度、生活的态度,而基本的态度就是——真诚。画家最后还给社会的应该是他的生命态度,这个生命态度要从作品中体现出来。他觉得,画家群体中最缺少的就是对艺术的真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书看得再多也没用,技巧解决的再好也没用。审美的层次就是在比谁更真诚,而不是说谁的形式更花样翻新,形式完全可以不动。好的笔墨只不过是抒发个人的感觉情绪时更真实、生动一点,并不是卖弄,让人家感到你很有学问、很有功底,笔墨的学问,在彼而不在此。自己感受的东西多些,画的就会生动一些,否则就会呆板无味。“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做事真诚一些,倒时才会有人信,才会有相对理想的回报。真诚,朴素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不容易,发现自己战胜自己,要更难一些,“只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画得好不好也不要紧”。

  朱新建对中国画抱有很大的信心,觉得它是一个经过很长时间承传下来的很深厚精神矿藏。为丰富自己的精神,挖自然矿藏的时候,同时要挖掘自己内心的精神矿藏,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说到用什么方法绿色,对自身伤害较小,这方面中国画可以帮上忙,这甚至还是它的强项。当然,自然矿藏并不好挖,传统文脉是古人鲜活的生活感受积累,同时也是一副镣铐,知道这副镣铐的人已经很少了,能够戴着走几步的更少,能够戴着跳舞的就少之又少了。不过如果无视这副镣铐,玩中国画确实就太没意思了。说到自己的画,朱新建坦白,中国画的笔墨表达的是那种远离肉欲的、天人合一的野逸思想,西方人则喜欢写实的、色彩强烈的、比较激动的表达,他的企图是把两种东西揉在一块儿。

  朱先生很真诚地告诉我们,当代书画家不太容易出大师,因为他们的贡献、影响,我们当代看不到,所以当代有没有大师不是现在说了算的,哪一个朝代的当代都没有大师。大师不讲了,即使一流的画家也不容易有,他必须有特别大的才气,有非常厚的学养,又要有病,这几样,偏偏是很难凑到一块的,起码是不好掌握的。他的建议是,就别操心自己在艺术史的地位了,向蛤蟆学习,好好活,抓到蚊子吃蚊子,抓不到蚊子吃苍蝇,反正要有自己的活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好自己的工作,具体你到底是个什么,由动物学家去归类吧。

  现在有厚度的书多,有深度的书少,有热度的书多,有风度的书少,有角度的书多,有态度的书少,所以朱先生《打回原形》这种有深度有风度有态度的书可称得上是不可多得。

  另,书中偶有小误,比如第73页,“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伯虎的诗句,朱先生给算到扬州八怪名下了。

  《打回原形》读后感(四):打回原形

  读完《打回原形》。

  与其说阅读文字思想,不如说阅读姿势态度。

  朱新建是“除了要吃饭,其他就跟神仙一样”的人,书中呈现出一种真正自在的生活样貌。

  朴素,真诚,赤子之心。

  是“一个很有经验和阅历的人,还有一份光溜溜的小孩的性情。”

  读这本书之前,就在QQ 的说说记过一个他的小故事:

  “年岁渐长,崇拜赵佶、金农、莫迪里阿尼什么的。却画不出与他们一般模样的画儿,依然惹恨。就不再崇拜谁,爱怎么画便怎么画。有一个故事说,一人射箭,先画一只鸟来射,未中;把鸟画大,仍未中;就先射箭,后画鸟,果然百发百中。我喜爱这后一种方法。居然有朋友喜爱,就更来劲了。”

  拍书影时,想着:天真的人,拉个天真的娃娃陪他玩耍。

  《打回原形》读后感(五):妙人自有妙人法

  前几日看完,顺带粉了一下朱王两家的小儿女:朱砂和王咪。

  果真是妙人自有妙人法,朱王两家端得是书画传家但又带着一股子逆劲儿,养出来的老少男女也是长袍马褂但斜着眼泠泠地看。南人北北人南的根底不消多说,做事的洒脱和通透也是自然。似乎,这些,在“他们”那个圈子,都不难。

  其实不然。

  就像他书里说那一段从六流到一流画家的话一样,远瞅着哪个间隔都不是什么大龙门,身为鲤鱼,且蹦跶就是,可就是有几道无形的坎,不是输给天,就是输给懒。

  没输给天也没输给懒的,也可能寡淡。于我这般凡人,还是“有趣”更要紧

  但一个人有趣是极难的,你得雅得撑住面儿,又得俗得不掉底。说话留一线,做事碗端平。好在朱老这个领域里,也不必事事绷紧,非原则的玩笑开两句,日后好相见就行。

  然而更难的是还不避讳有趣中关涉着一点儿“政治不正确”。朱老谈自己画美人时候的任性,那股子“就这么地”的口吻是肖似黄永玉。怕什么的,就得承认美和善是有抵牾的,甚至偶尔还得悖一点儿真。十足十的美就炫目了,那属于科学的迷人,而艺术,需要一些邪性。

  南京长大四处闯荡的朱老在我这个同为南京根却是四海客的傻丫头看来,是格外亲近的。这个亲近狭隘了说是乡情,扩大一些胸襟就是同为“好色者”的相吸。他在书中反复说的食色性命,也是低开高走的各类人生大问题和小常情。道理稀溜溜可以说漫天,但是其间的“欢喜”,是难以言表的东西。

  看到书的尾声处,知道朱老因缘种种,是做过牢的,坐牢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要紧的是我们无法从不自由的囚笼中挣脱出来。朱老肯定也有他自身苦楚,没有苦楚的人生显然值得怀疑,然而书面是不必龇牙咧嘴去说。世间苦他尚且挣脱了,太虚种种,想来他也无惧。

  这书与我同时看的有好几位书友,看完推荐的又有几位,非常欢喜有同样喜欢这种清畅文字的伙伴,好像我们小辈在一起促膝围坐,而朱先生在我们中间,轻笑漫谈。

  《打回原形》读后感(六):不懂画,没关系

  不了解美术,也没听说过朱新建,读这么书,是逛书店时被他的封面、排版和字体吸引了,简洁大方,不疏不密,觉得淡定从容,是那种让人确认“还是纸质书阅读体验更好”的书。

  随手翻开,谁知字如其表,只是多了些率真潇洒,于是买下来,还没回家,就在咖啡馆读了起来。

  大半本都是谈中国画,我一个彻底的门外汉,竟也看得津津有味。一路下来,也知道了所谓文人画传统可以追溯到王维,他的画比诗还好;知道了宋徽宗的画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很有造诣。

  当然要不是文章清新,我也读不进去。没有假大空,尽是大实话,或许因为有些文章是演讲、口述的原因,文章末尾没有“总结陈词”,说哪哪结,觉得不俗、不腻。

  知道了这些,就激发了我体内对于画、对美术的一些兴趣。

  凭着这点兴趣,又去国博看了黄永玉的十二生肖展,觉得有趣。两个老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可爱。

  原来对这些不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是缺少领路人。就像三年前在华盛顿逛美术馆。原来觉得自己逛美术馆完全是附庸风雅,那次有个策展人的朋友带着,找了几幅画讲了讲特别之处,就越看越有意思。

  这次和朱新建的缘分,要说回来,还是要多亏实体书店的存在。没有书店,就没有乱翻书,没有乱翻书,就不会看一些平时以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书。

  因为一本在天津大悦城无意翻到的书,让我在十几年后又去了国博,人类文明就这么流动起来了。

  《打回原形》读后感(七):深圳商报读书周刊丨妙人自有妙人法

  前几日看完这本《打回原形》,顺带粉了一下朱王两家的小儿女:朱砂和王咪。

  照片里,朱新建的公子朱砂和王朔的千金王咪这一对璧人儿皆是素衣长裤,潇洒文艺,隐隐透着不羁。按说这种路数的青年艺术家正是放浪形骸好年纪,但是这二位居然学成归国早早成婚,反把身为文艺大腕的父辈们吓了一跳。他们的解释也有趣:从前,离家远游是“叛逆”;现在,踏实做事才算“独立”。

  果真是妙人自有妙人法。朱王两家端得是书画传家但又带着一股子逆劲儿,养出来的老少男女也是长袍马褂但斜着眼泠泠地看。见识这事儿,和眼界有关,南北流离东西飘荡是一种,淫浸书堆身处画室是另一种,可怕又可喜的是这些养分他们全部都有。如此根底长出来的人物,有在审美上很毒的眼,做事上很软的心。朱砂和王咪的设计工作室,挖掘不知名的旧式作家,推出隐士画家的创作笔记,瞧着都是不讨巧的硬骨头,他们非得啃下去。不消多说,这份对喜爱之物的执著和对经济利益的洒脱和他们二位的父亲们十足肖似。似乎艺术家的心思通透是一种自然。好像这些,在“他们”那个圈子,都不难。

  其实不然。

  朱新建老爷子在书里那篇 《一流大师和六流画家》 ,就是在谈一种成功的“不必然”。自古说登科及第鱼跃龙门,放到现代社会就是争名夺利攀爬等级。在艺术圈,大仙小神甚多,虚名闲职也管够。但要让旁人,特别是同行们,掏心窝子地说一句“这东西做得还成”,简直堪比撬动皇帝老儿的金口。刚入行的时候,好像远瞅着哪个间隔都不是什么大坎,从六流跨进五流只消溜溜达达,五流跻身四流也就稍微咬咬牙。如果都这么顺畅,那看起来身为鲤鱼的各类艺术家们,只要且蹦跶,会钻营,混脸熟就都能一道道门地跃过去。可你要再往上走走看,就会发现,糟了,有阻滞。

  老爷子全书都是大白话,其公子朱砂也在序言里说此书文风是一种“坐地搓脚似的腔调”。这种腔调使得朱老评论事臧否人的时候都带着一股子真诚的轻巧。在谈论到从三流到二流的困难时,他直率地用老友陈丹青做例子,说他“差不多算三流画家”。这个评价虽是戏谑,但也诚恳。因为他精准地指出了陈丹青的“阻滞”:太关心社会对自身的评价。

  在朱先生的真诚之外,他还流露出了一丝“狡猾”。这段文字读下来的时候,我们满心期待他要说出怎样的人物才能算得上一流,他却突然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已经不想成功了。读到这里忽然觉得老爷子实在太懂文字,甚至骨子里应该藏着小说家的灵魂,胃口吊得这样足这样高的时候突然把劲儿卸了下来,但又是情理之中,让你只能会心一笑。

  其实朱老所说的阻滞,或曰“无形的坎”,无非就是搞艺术这件事,不是输给天,就是输给懒。

  没输给天也没输给懒的,也可能失败于寡淡。艺术工作者要在“真努力”之外捕捉住“非常美”,等于要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抓住倏忽即逝的灵光,十年磨刀一朝屠龙,甚难。然而在稍有眼力见儿的观众眼中,看出一件作品是否有意思,却是三五秒的事情。时间的落差带来创作者的内心煎熬,多少苗子在这种苦熬里不但没摸到灵光,反而失去了原本朴拙的一点趣味。

  兜转一圈,无论仙家凡人,都会期待在画儿里看出趣味。越高蹈的艺术,才越会渗透出一种雅俗共赏的“有趣”。

  但一个人有趣是极难的,说了雅俗共赏,你就得雅得撑住面儿,又俗得不掉底。“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是文学之一种,“丰子恺画画不要脸”是图像之一种。让人吃吃笑,还能回味想。

  然而更难的是还不避讳有趣中关涉着一点儿“道德不崇高”与“政治不正确”。 去年在北京看黄永玉先生的水浒画展,那张题字“爱了,把我怎么样”的潘金莲着实“任性”得可爱。朱老谈自己画美人时候的口吻,坦荡荡认可李小山关于其画只有“春困与性欲”的评价,并将其化负为正地理解,那股子“就这么地”的态度也是十分黄永玉。二位都是性情中人,雅量气韵之外有一缕混不吝气质。怕什么的,就得承认美和善是有抵牾的,何况本身那些评点里所苛求的“善”就流露出一些可疑。世上多的是百无聊赖的美和虚度光阴的情啊,既然那么多道学家喜欢腻在其中指指戳戳,何妨率性些,用一开素绢一杆秃笔把伪善道破。

  有时候这类趣味偶尔还得悖一点儿“真”。在“电太不请再”那章的第四十八条里,朱老爷子听留学生安东尼说蹩脚中文也能听出乐子。真的,语言只要交流中能理解,严格符合语法是不必要的,甚至固定搭配也是不必要的,这是开通,并且这就是中文。朱老了悟到这一层,就得大自在。

  不过安东尼那句字谜般的“朱,你坏了,警察抓你,后来你又好了。这个大学。”初看只是觉得逗趣,看到书的尾声处,知道朱老因缘种种,是做过牢的,微微唏嘘。转念一想,其实坐牢不是什么要紧的事,要紧的是凡俗如我们,无法从不自由的囚笼中挣脱出来。

  因此在艺术这件事上,也不能被囚住了。过度追求满,到底要亏的。十足十的美太炫目,譬如正圆,譬如斐波那契数列,那是属于科学的迷人,而艺术,需要一些顽童般的疏漏,需要一些“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邪。

  顽童般的朱先生,南京长大四处闯荡,这在我这个同为金陵人亦为四海客的傻丫头看来,是格外贴心的。狭隘了说,这贴心无非是乡情,但略略扩大一些胸襟,大概是同为“好色者” 的相惜。人生这种命题过于宏大,但细细滤出五光十色来又很细腻。他在书中反复说的食色性命,也是低开高走的各类人生大问题和小常情。一口辣椒酱一口小馄饨的苦中作乐;对皮相和肚子里有货的探讨;关于艺术技巧与创作激情的调和……似乎也就是自己从年少到晓事的一路成长困惑。不谦虚地说,尽管文人的风骨性情可能是一代一代弱下去了,但很多成长印迹却往往重叠。读先生的书,大约就是要打破一点人生的线性,看到大家名士其实也可以和我们这一辈很亲近。

  既然是妙人,通透得紧,他笔下的道理,换其他表述也可以稀溜溜可以说漫天,说到出一整排畅销书也打不住。但朱先生文字间的“欢喜”,是其他方式难以言表的东西。

  朱老肯定也有他自身苦楚,没有苦楚的人生显然值得怀疑,然而书面上不必龇牙咧嘴去说,狰狞也有悖他散淡的性情。如果某种表述不算不敬,我想说:世间的苦他尚且挣脱了,太虚种种,想来他也无惧。

  【发表于《深圳商报》2015年04月26日 星期天 第C06版 书林】

  《打回原形》读后感(八):Back to orignial self

  1. 内心,真诚、节制、内敛

  2. 绘画是人类独有的行为

  3. 精英主义。画画永远是少数人的游戏,少数人在画,少数人在买,大多数人读印刷品而已

  4. 画画是游戏,中西方绘画各有其游戏规则,懂得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深入,是为所谓欣赏

  5. 文人画注重内心深度,自成境界,但是对于绘画本体的破坏比较大。

  6. 朱新建画的女人,没有职业、没有道德、没有思想,只有春困和性欲。

  7. 受弗洛伊德泛性论影响较深。

  8.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9. 柔日读经刚日读史,有钱学仙没钱学佛

  10. 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

  11. 三千子弟惭愧煞,个郎不肯过江东,山河自古多情种,不以成败论英雄

  12. 英雄要邪,英雄不邪是死英雄,美人要淫,美人不淫是泥美人。

  13. 山中果然是非少,清风明月蛮悠闲,本来懒练点金术,无奈买酒要酒钱

  14. 世上本来快活多,神仙何止这八个,自从买米要银子,人间哪得不啰嗦

  15. 月印千江

  16. 闲时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17. 除了要吃饭其他就跟神仙一样斋主,只为寻开心自认前生便是八大山人

  18. 赵佶、牧溪(法常)、徐青藤、陈老莲、赵孟頫、黄公望、钱选、郭熙、黄荃、石涛、八大、金农、林风眠、黄宾虹、齐白石

  19. 麻姑仙坛记、绣眼腊梅、五灯会元、世说新语、第二十二条军规、禅宗与精神分析

  《打回原形》读后感(九):不亦快哉

  喜欢的是简单文字的堆砌。把最晦涩难懂的道理讲的很直白。做ppt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人看得见,看的清,看的懂。写文章也一样,首先得让人认读懂。只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只做出了花里胡哨的效果。

  有些人说话就是很耐听。

  应该是两个世界,精神和真实的。可以快活,诗意,但是也不要把现实生活过在理想里,该结婚就结婚,该养家就养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担当,专一,先做好一个人,再去做艺术家,理想家,诗人。有多少人也忘了这点。

  “有了营养,健康,最后就是没了舒服和快乐”。任何事情都有度,学了分析后,我变得越来越“宽容”,因为再精确的东西都会有误差,但是我们说,它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于是也就没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