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风格感觉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风格感觉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2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风格感觉的读后感10篇

  《风格感觉》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平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431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格感觉》读后感(一):如何写出大众喜爱的文章

  作者认为文章烂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诅咒”,由于这种诅咒的存在,作者在写文章时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

烂文的原因及解决

  作者用“古典风格”写作来破除“知识的诅咒”,这种“古典风格”写作实际上就是用户(读者)思维,明确自己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就能地更好把握文章写作。

古典风格八技

一、少用路标

  路标:类似于“小节”、“述评”、“预告”这样的词语

  办法

  ①用提问来开头

  ②运用视觉

  举例:

  ①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一个名字流行或者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②前面这段证明父母有时会给女孩男孩的名字,但绝不会反过来。→正如我们看到的,父母有时会给女孩取男孩的名字,但绝不会反过来。

二、少用术语

  术语、官腔……过多,文章乏味

  举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三、慎用引号

  引号容易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举例:

  她是一个“学习很快的人”。→她是一个学习很快的人。

四、慎用模糊、强调

  模糊语言降低文章自信;强调语言可能过犹不及

  举例:

  我们几乎喜爱他。→我们喜爱他。

  他是个非常诚实的人。→他是个诚实的人。

五、不用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导致文章乏味,多用新鲜词汇具体意向。

  举例:

  神操作

  →

  666

六、不用僵尸

  避免抽象名词模式策略前景……

  避免将动词名词化、形容词化。

  举例:

  做出一个决定。→肯定一个想法

  起作用的。→促成。

七、多用互动

  多用“你”、“我”人称代词,与读者互动。

  举例:

  轻微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有害。→千万不要在室内使用

八、巧用被动

  被动可以引导读者目光

  举例:

  小熊维尼吃了蜂蜜。→蜂蜜被小熊维尼吃了。

附:文章连贯性

连贯性

  《风格感觉》读后感(二):找到合适的风格感觉,培养正确的风格意识

  ——《风格感觉》第二章书评

  杨立华

  作者很喜欢写作指南,因为自己的写作曾经受惠于此。写作指南不仅是作者理念的一种表达,而且是自己所叙述的理念的具体体现。作者认为以前出版的论述风格的书籍虽然有一些用处,但是不少内容已经过时作为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心理学家,作者对风格的理解是“有效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关注”。所以,他写了这样一本《风格感觉》,来帮助想要改善自己的写作风格的写作者,包括博客公众号作者,写书评影评评论者,让他们写的东西更加吸引人。

  首先作为一名译者,我很理解翻译《风格感觉》这本书的不易。用中文翻译一本英文写作书,而且很多地方涉及英语用词和语法,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译者很好地完成了这个过程的转换,既让人领略到原文的意旨,也能对中文写作有所感悟。关于书名的翻译,我个人认为如果翻译成“风格意识”(the sense of style),可能会好一点。这里的意识,借用的是足球中对球员的一种评价或者要求,比如“跑位意识”,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足球场合适的地点上。作者史蒂芬•平克在这本书第二章着重强调了一种写作风格——古典风格。因此,所谓的风格意识,就是明确地知道自己写作的风格在哪个点上。古典风格不是工具书风格,不是实用讲解一道菜的做法;古典风格不是意识流风格,只专注于记录自己内心心理活动

  古典风格意味着,清楚明白地向读者展示一些值得知道的东西,就像站在读者背后,用手指一个方面,让他可以看到你看到的景象。古典风格有一种贵族气质,它本身对读者也有一定的要求:“真相属于所有那些致力于获得它的人,但肯定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任何人的天生权利。”这些东西是需要动一些脑筋才能读懂的,但是随着在读的过程中所付出努力,读者的理解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随之增长。古典风格认为,写作是一种对话,而不是自言自语始终把读者放在心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跳脱出自己的世界,不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特别专业领域。举一个原文中用到的例子,在一篇学术论文的开头,一位作者写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然而,古典风格则会这样写: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这样的风格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因为读者不关心作者专业领域的人在做什么,读者期待从作者那里获得一种看待常见问题的不同视角,并且有所启发

  古典风格作者信任读者,不要认为读者太过于挑剔,所以一直在解释,试图让自己写的东西毫无逻辑漏洞,这样反而让行文变得啰嗦。作者举了下面这个例子,说明自我意识过强的作者,会让他们的行文多么乏味:

  语言习得的问题极为复杂。对“语言”“习得”“儿童”这些概念定义都很难。对于实验数据的解释有很多不确定性,关于这些理论有大量的争议。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在古典风格中,作者相信读者有足够智力,懂得许多概念不易定义,许多争议不易解决。读者正是来看作者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其实,古典风格作者认为读者和作者是平等的,不会故弄玄虚,比如作者所举的这个例子: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以多样的策略来处理这个主题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司法角度

  作者建议改成这样:

  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会变得危险。我们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但可能也需要通知警方

  是不是感觉正常多了?因为后面这种风格,我们会觉得作者说的是人话。

  当然,作者也举例说明了“我们”这个词可以与读者拉近距离

  第一个要讨论的主题是专有名词。

  作者建议改为:

  我们从专有名词开始

  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可以给读者一种和作者携手并进的感觉。

  除了这些实用的建议之外,作者最后还表达了古典风格写作者背后一个特定的世界观:“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而且无偏见观察者能够发现它们”。这一世界观不同于后现代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后两者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的东西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出来的。古典风格写作者相信存在这样一种客观真理,但是在论述它的时候也很小心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把怀疑自己有偏见,弄错了事实焦虑显露出来。这要求写作者“先了解真相,再将其变成文字,而不能利用写作的过程组织和理清思路……古典风格的目标是使得文章看起来像作者在下笔之前思路就已经完全成型”。借用当前流行的一句话:“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风格感觉》读后感(三):平克《风格感觉》:在认知科学家眼中,文章应该怎么写?

  ---为什么写作风格重要?---

  ①确保清楚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生命来解码含混文字。行文每清楚一分,都可以预防大量错误挫折和浪费。

  ②风格赢得信任。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会相信作者在其他不那么容易发现的地方也会同样要求自己。

  ③风格给世界增加美。

  ---什么是好的风格?古典风格。---

  古典风格是——

  * 向读者展示世界,并与其对话。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

  * 使写作这件不自然的事,变成最自然的两件事:说与看。

  * 将一个论证缩减至最精炼,做出有序的解释,用既熟悉又准确的类比来说明它。这既需要认知努力,又需要文学巧技。

  ---如何写作?----

  【要】先写,然后再一轮轮修改。三种修改方法:①请别人看自己的草稿;②过段时间,当自己不再熟悉文章内容时再看文章;③大声读出你的文章,看看有无拗口之处。

  【要】相信读者有足够的智力,懂得许多概念不易定义,许多争议不易解决。读者正是来看作者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要】假定:虽然读者跟你一样睿智见多识广,但他们碰巧不知道你知道的一些事情

  【要】多查资料。尽量保证你写下的文字为真。

  【不要】不要“专业自恋”。研究者常常会忘记了文章写给谁看,自恋地大段描写同行才着迷的而不是读者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不要】不要把轶事或个人经历当作世界的常态

  【不要】不要陷入“知识的诅咒”——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不肯详述推导的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细节

  ---如何遣词?---

  【要】删掉不必要的词。

  【要】多个词语并列时,把最长的放在最后。

  【要】为常见术语加一点儿解释,比如“拟南芥,一种开花的芥末类植物”。用举例来解释也很好。

  【不要】不要使用模糊语言——“几乎”“显然”“比较”“相当”“近乎”“部分”“主要”“大概”“与其”“相对而言”“像是”“这样说吧”“有点儿”“有那么点儿”“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而言”。

  ---如何造句?---

  【要】避免歧义,毫不吝啬地使用标点符号

  【要】遵守语法规则。如果读者相信作者在组织文字时经过深思熟虑,就更能相信作者背后所做的调研思考也是认真的。

  【要】让读者看到形象,听到声音,感受到行动

  【要】向右分支。

  【要】把最笨重的部分留到句子末尾

  【要】连贯。当一个句子与另一个相连,读者需要发现其中的关联。需要上下文,引领读者理解为什么作者觉得需要做出此刻的论断。

  【不要】不要向左分支。一种常见的向左分支结构是:一个名词前面用一个复杂短语修饰。语言学家把这种结构叫作“名词堆积”,例如“我的母亲兄弟妻子父亲表兄弟”。

  【不要】不要使用重重嵌套的从句。不要“中心埋置”,也就是一个短语被夹在另一更大短语的中间。

  【不要】少用否定。对读者来说,否定陈述(“国王没有死”)比肯定陈述(“国王还活着”)更难理解。

  【不要】不要抽象。与其说“食物摄取方式身体质量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食物摄取量根据一种单调递增关系预测了身体质量指数的水平”,不如说“吃得越多,变得越胖”。

  ---如何组织文章结构?---

  【要】尽早点明主题和论点。读者必须知晓主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读者必须知道作者的论点, 才能知道作者的叙述正走向何方。因为只有当你知道一个人的目标时,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先主题,再评论。

  【要】把已知信息置于新信息之前。先已知,再未知

  【要】把路径清楚地铺设出来,使你走到的每个转弯处都显而易见好文章会利用读者对下一步去哪儿的预期。它陪伴读者踏上旅途,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从一般到具体、从大到小、从早到晚),或者通过叙事弧来讲述故事

  【要】使用“举例、概括、解释、落空的预期、详细阐述、顺序、例外、否定、因果”,这些都是连贯之弧,指出我们思想中一个观点通向另一观点的路径。

  【要】利用“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来组织观念

  【要】论述要比例均衡。你最重要的主张,要用最长的篇幅和论证来支持

  【要】段落分界,宁可多,不要少。缺乏经验的作者更像学术作者而非记者,常常分段太少而非太多。体谅你的读者们,时不时让他们的眼睛休息一下。要是一个句子不再与上句有阐释或承接的关系,就在它前面划上段落的分界吧。

  《风格感觉》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最近在读一本被力荐的关于写作的书,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一口气读完前三章,感觉非常满足

  我一直都对文字很着迷,一方面是对它可以传达的力量,另一方面就是文字组合出的语言美。

  前者就不多说了,伟大的著作比比皆是;后者于我而言是不可名状的。最近因为太忙,都是随手翻看之前看过好几遍的书,比如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还有李海鹏和王小波,每次看他们的文字内心都很激动——怎么就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看完这本书里的分析,再重看那些文字,心里有了一些答案

  在这前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比和分析,给你指明了方向——说来也很奇怪,以前我很爱读实用性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喜欢principles,可能是琢磨的乐趣更大吧^_^

  TW,在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写作真的和教学有很多的相似性。

  以下是整理的笔记(加粗为引用),很零散,是看的过程中比较有启发性的。

  Chapter 1 破解好文章

  这一段作者给了几篇美文,然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真的是享受!

最恰当的单词不仅比任何其他选择都能更精准地表达含义,而且其音调和发音也与含义相呼应。这就是音义联觉,也就是声音的感觉。声音决定意义,而非意义决定声音,比如用“萦绕不去”(haunting),用“尖刻(tart)"表示”尖刻“。这个现象并非偶然。倾听你的声音,感受发音时的肌肉活动。”丰乳肥臀”(voluptuous)就有唇齿吐纳的丰肥感在,而“撩人”(titillating)的发音吐字,则用一个淘气的单词撩拨耳朵,似不经意又逃不开。

  以前跟着夏鹏读经济学人的时候,他就讲过这一点,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语言真是美。其实感觉中文也有相同的特点,比如“厌恶”听起来就很厌恶,而且作为象形文字,有的时候视觉上也有类似效果,比如“恶”,“哭”等,都包含着自身的意思。

  在分享了几篇美文后,作者总结了一些特点:

坚决用新鲜词汇和具体意向,而不用陈词滥调和抽象概述;关注读者的观察角度及其视线的目标;以简单的名词和动词打底,审慎而明智地插入不常见的词汇或成语;使用排比句;偶然制造精心安排的意外;呈现有说服里的细节,避免直白的表达;格律与发音与要表达的含义和情绪有共鸣。

  以上几点,对标下自己喜欢的那些文字,果然都中。大学时候看《送你一颗子弹》就觉得刘瑜写东西怎么就那么直击人心,以上所说的第一点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二章 观看世界的窗

良好写作风格的关键,是要对假想中交流所置身的虚构世界有清楚的概念,这远比一切戒条都重要。

  这章作者主要介绍了“古典风格”,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风格,但是看完这一章你会想着向它靠近。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找到了“教学”的相似性——关于如何最好地呈现。

  古典风格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作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 古典作者的简洁“来自其思想的优雅,绝非来自时间或主顾的压力。”

  古典风格如何解释抽象概念

作者须先了解真相,再将其变成文字,而不能利用写作的过程组织和理清思路。

  滥用元话语

  所谓的元话语其实就是路标,也就是我们清楚地讲出接下来要讲什么。这一点在之前的磨课里也听过,这一点其实对听者很没意义,更多的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那就很没必要了。

更好的做法是,把路径清楚地铺设出来,使你走到的每个转弯处都显而易见。好文章会利用读者对下一步去哪儿的预期。它陪伴读者踏上旅途,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或者通过叙事弧来讲述过程。 有个办法可以不用元话语来引入新的话题:用提问开头。

  除此之外,作者还列举了很多需要避免的情况,每一条都是我们日常很常见的:

  混淆写作主题与自己的专业

  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不假思索地使用陈词滥调

  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很抽象对不对~具体可以看书^_^

  第三章 知识的诅咒

  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惊奇,因为这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东西,尤其是作为要“传输知识”的老师。 在这一章作者提供了不少理论知识。

  先科普一下知识的诅咒: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你对一样东西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为什么作者会发明这么多令人迷惑的术语? 专业知识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独特,从而更难与人分享。当我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的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做“功能固着”。 我们是灵长类动物,1/3的大脑专门用于视觉,还有许多沟回专门用于触觉,听觉,运动和空间感。对于我们来说,要从“我以为我理解”前进到“我理解”,我们需要看到形象,感受到行动。 知识的诅咒与组块和功能固着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典风格为何如此难以掌握。想象自己睁开双眼,正在进行一场对话,为何如此之难?这件事做起来比听起来要难的原因在于:如果你精通某一话题并有独到见解,那么你也许已经在使用抽象的组块和功能性的标签思考了,这样的做法业已成为你的另一种本能,但你的读者对此还很陌生——而且你总是最后一个认清这点的人。 只有先把想法的轮廓呈现在页面上,作者才能腾出认知资源做进一步改进,让文字更合乎语法,更优雅,最重要的是,对读者来说更易理解。 但是,克服知识的诅咒这一规则,可能是与合理的道德建议最为接近的写作建议了:要一直努力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发现别人的所思所惑。

  看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我觉得要把它再看一遍,因为我们真的一点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毕竟“大脑很理性”这句话也是大脑自己告诉我们的XD

  所以之后在与人交流,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中,这样会少掉很多“沟通成本”。而在教学的时候更是要如此!

  Tata!

  这本书后面更多的是实战,而且主要是英文写作,可以有选择的看~

  前面三章真的是豁然开朗,还需要再消化吸收。正好还需要看<Elements of Style>,放在一起看会有新的想法吧!

  《风格感觉》读后感(五):《风格感觉》精读指南

  繁体中文版《写作风格的意识》出版比它早近一年,我已精读过两遍,写下大量读书卡片和一篇读后感《写作风格思考 15 条》 ,简体中文版《风格感觉》出来,第三遍一天读完,姑且写个简易的精读指南吧。

精读序言

  此书精华集中在阳志平老师的序,尤其注意阳志平总结中西方对古典风格的定义、演变和路线。读完此书,可深挖一下篇序提到的推崇古典风格的作家,整理其写作文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未尝不可。

  阳老师的序源自他之前写的《平克写作八原则》,可新旧对比精读一遍,序中有术语(例如元话语、僵尸名词)暂时看不懂不要紧,可以先看例子,阳老师分别列出好坏两种写法,先着重感受。待全书阅读完毕再回头看这篇序,就会清晰更多。

如何精读

  全书共六章,前三章讲如何破解好文章,并写出易读易懂的好文章,是写作指南的核心内容;后三章是讲英文的句法与文法,过于技术与繁琐,只适合指导英文写作,不太适合中文,大可略读,所以,此书精读前三章足矣。

精读第一章《破解好文章》

  写作跟炒菜不同,炒菜你可以依着菜谱炒出不错的菜肴,但写作却不能只依靠写作指南写出优秀的文章,写作高手都有各自写作与阅读经历,积累有一份暗默在心,不可明说的写作清单,而这份清单只能由自己构建,不能由他人代劳。

  如何构建清单?平克的建议是对好文章进行逆行工程,破解其写作技巧,他在书中引用三篇英文好文进行破解赏析,示范建立清单。

  中文写作高手大都同意这个观点:从英文世界写作方法,从中文经典体会写作精妙。《风格感觉》三篇破解示范虽道理想通,但语言是英文,个中精妙无法完全察觉,当然可以阅读原版感受,但更建议在实践中参考平克的破解方法,再寻来中文经典私自再解读。

  中文经典建议选择钱钟书的《围城》与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完毕之后再寻找相关文学论文对比,发现他人解读与自己解读的差距,以此获得进步。

  最后再推荐王文兴的《家变六讲:写作过程回顾》,此书是作者本人对自己作品的文本细读示范,既是解析也是复盘,对日后你复盘自己的写作,构建写作清单有极大帮助。

精读第二章《观看世界的窗》

  此章重点讲述古典风格,古典风格是此书的重中之重,搞懂古典风格,丢掉此书无憾。古典风格是什么?是呈现、是告知、是图景,是建议写作者用引导者的身份来面对读者,想象读者就在你面前,你如何用最容易懂的话来让读者清楚明白。

  这道理与演讲一致,TED 掌门人写过一本《演讲的力量》 ,其中提到:「我们喜欢冒险,喜欢去新的地方时有一位博学多识的导游相伴。他会给我们讲解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引导我们爬出窗外,走进陌生的世界,给我们戴上全新的眼镜,让我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观看寻常的事物。」

  古典写作风格即是将作者视为导游,读者视为观众,将观众带领到一个美丽的新地方。

  译者王烁老师在书中不曾写序,但曾在多处推荐《风格感觉》,力推古典写作风格,例如《马上写》、《写作之难》和《怎样成为合格的写作者》,也写过一本小册子《有效阅读十三篇》,说的也是如何练成古典写作风格的技巧,建议阅读。

  另外,此书是平克致敬《风格要素》的作品,《风格要素》将古典风格总结成四个字:朴实、简洁、清晰、真挚。朴实的语言要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明快;简洁的句子要做到简明扼要,不应有冗词,不应有赘句;清晰的词语要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真挚的文章要流畅自然,而非刻意显露自己。

  读完《风格感觉》,还可以找《风格要素》来阅读,更有助于你精进写作。

精读第三章《知识的诅咒》

  为什么科学家的知识很多,却往往不能写出易读的文章?因为这些科学家写作者不具有高阶同理心,难以理解和想象别人未见识过他已司空见惯的事物。这是人类认知最省力原则决定的,你对一种知识越是熟悉,你对于它是如何难于学习的记忆就越少,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了解知识诅咒的形成,掌握方法破除知识的诅咒,你才能写出读者容易读,喜欢读的文章。

  .S. 译者王佩老师写过一篇《知情的魔咒》 ,曾表示「the curse of knowledge」应翻译成为「知情的魔咒」而不是「知识的诅咒」,但不知为何最终出版时又改成了「知识的诅咒」。个人认为「知情的魔咒」比「知识的诅咒」更加形象易懂,解释成本更低。建议参考阅读王佩的《知情的魔咒》加深理解。

小结

  写作手册是词语的音符、文字的颜料,所以平克爱读写作手册,我爱读写作手册,所有爱写作的人都爱读写作手册,但要成就写作,多读细读精读还不够,还用亲自将音符写成弹成曲谱,将颜料点缀成画作,成为每个人都可以观赏的艺术。

  想锻炼逻辑思维有效表达,想养成持之以恒的写作习惯?

  欢迎关注公众号:笨方法学写作,博客 :www.cnfeat.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