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羊》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羊》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羊》的读后感10篇

  《黑羊》是一本由[危地马拉]奥古斯托·蒙特罗索(Augusto Monterro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羊》读后感(一):寓言,小说或其他

  《黑羊》包含四十个寓言,主角们大多是猴子、狮子、驴子这样的动物,也有“睡不着觉的镜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此外,还有来自古代神话的“参孙和非利士人”,更有作者本人化身的“讽刺作家”和“寓言家”。文风简洁诙谐,超凡的想象力可与博尔赫斯媲美。中文版特邀阿根廷画家米盖尔·卡里尼绘制15幅精美插图。

  奥古斯托·蒙特罗索(Augusto Monterroso,1921-2003 ),危地马拉作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在墨西哥度过。以短篇小说见长,在拉美文学爆炸一代中独树一帜。曾获“胡安·鲁尔福”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与胡里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胡安·鲁尔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为同带人。

  米盖尔·卡里尼(Miguel Carini),阿根廷画家,曾在南美各国游历,南美的文化和传统渗入了他的创作中。他是精通各种艺术形式的炼金术士,绘制了一个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的世界。曾多次获得西语世界重要的艺术奖项,作品亦被各大博物馆和个人收藏。

  提到蒙特罗斯,就不得不提其极富盛名的短篇小说《恐龙》。《恐龙》原文只有七个西班牙语单词:“Cuando despertó, el dinosaurio todavía estaba allí.”

  它没有主语。《恐龙》具有小说的浓度;它包含了丰富的时间感;它具有多义性,人物、情境乃至副词“依旧”都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而西班牙语中despertó这个动词前省略的第三人称单数主语,也有可能是“他”或“她”。当代有文学评论家讽刺蒙特罗索的一句话不能成为短篇,而他的回应是:的确不是短篇(story),它其实是小说(novel)。

  蒙特罗索在《黑羊》中的叙事笔法无疑是简洁幽默的,同时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气息。里面运用了大量神话般的隐喻和动物世界的荒诞情节,讽刺揭开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语言流畅而令人回味无穷。蒙特罗索也说过“很多人没有完全理解我的书,因为它们并不产生幽默。他们错误的理解了某些幽默、某些讽刺倾向,或者我描述某些荒诞场景时他们以为我是在引大家发笑。我其实只是想引起大家反思。”

  而要想理解蒙特罗索故事中的隐喻,必须将目光放到其自身经历、祖国危地马拉乃至整个拉丁美洲。

  《黑羊》,一个个寓言故事,亦或者说是一串串混杂着古神话色彩与现代化式的隐喻。

  《兔子和狮子》讽刺了歪曲事实的心理学家,嘲讽了掌握话语权的当权者、专家以及史书撰写者们等等,矛头则直指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却没有正当的用好知识,他们可能是坏,或无知。

  《想当讽刺作家的猴子》则很好的写出了,一个人写群众文章,要“从群众中来去”,但是在群众中则必会受社会关系干扰。宕开一笔讲,这与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亦有相似之处。叔本华认为“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好贵的品质。”当然,说这么多似乎有些跑题了。

  《爱做梦的蟑螂》是这样写的:“有一回,一只名叫格里高利·萨姆沙的蟑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叫弗朗茨·卡夫卡的蟑螂,梦见自己是个作家,写关于一位叫格里高利·萨姆沙的职员,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蟑螂的故事。”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如出一辙。它同时表达了蒙特罗索对写作回文结构的热爱。 实际上,他确实有收集回文诗句的爱好,并经常和有同样喜好的科塔萨尔通信交流此事。 这种回文结构的写作几乎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游戏,它摆脱了文字的工具性,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指意,似乎像是一个作家对现实的逃避。但《黑羊》这样的作品又明确地显示出,这位作家并非是逃避现实之辈。“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来划分哪些是纯粹的游戏性,哪些是在表现现实,甚至像科塔萨尔所说的那样,他们的这种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拥有革命意义的东西。国家、民族、自由、独立乃至独裁,这些大的词语听起来都很‘正经’,因此‘不正经’的游戏就有革命性,是希望的所在。”范晔说,“这正是拉美作家非常吸引我的东西,虽然这种反抗似乎看不出实际的意义,书写一个回文能击退军队还是让总统下台?但是他们相信无用的东西有其作用,无用的诗意是用来对抗实用主义。”(引)

  《狐狸比较聪明》中幽默的讽刺了作家与书评者间难以言喻的角色扮演,令人忍俊不禁。而普遍认为这篇短文写的是其好友胡安·鲁尔福。胡安·鲁尔福在短篇集《燃烧的原野》和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后就此封笔,是一个低产而高质的作家。其行文亦影响了一代拉美文学家……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对短篇小说写作艺术的建议》一文中写道“你必须要读胡安·鲁尔福和奥古斯托·波拉尼奥。”而伊塔洛·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也写道“我想编一本只有一个句子、或者甚至只有一行文字的故事集。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个作家可以和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相媲美。”

  蒙特罗索则说过“我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写作。因为那样非常不好。在艺术中,知晓往往意味着僵化。艺术的美存在于感知、冒险和寻找”。

  而这本小说附赠的小册子更是令人忍俊不禁,其封面写着“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却设计成了镜子的模样。似乎就在告诉拿着它的我:你一无所知。

  《黑羊》读后感(二):你在说什么?

  因为图案色彩艳丽、纸张、印刷极好加之文章短小而借阅此书,哗哗哗地便看完了。

  然而,它在说什么?

  一篇篇乏味而故作高深的寓言,实在如同嚼蜡,没有一丝让人愉悦的阅读感及掩卷思考的韵味。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站在高处用嘲讽的眼光冷冷地俯瞰着庸俗的世人。也许跟翻译有关,但原文估计也不会有趣到哪里。

  对政治、人性等都有讽刺。有几篇还是可以看看的。如《皮格马利翁》,给它三分颜色就想大红的雕塑们;《“善”的独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良知》,食肉植物家族因别人的批评议论而改变习性,变成素食者而互相吞食;《狐狸比较聪明》,见好就收、不留把柄的作家狐狸。有句话还算有点意思,“到了天堂唯一的缺点便是再也看不到天空”(《不完美的天堂》)。余皆乏善可陈,而且有些真的不知所云。全书就如《猴子思索着那个主题》一篇中言:“有些愚蠢的作家自以为聪明,写一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书”。

  也许只是我智慧不够而已。但这本书真的不在我审美范畴内。嗯嗯嗯的。

  《黑羊》读后感(三):意义的迷宫

  危地马拉作家蒙特罗索唤醒了寓言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同时他为猴子,狮子,苍蝇,兔子…在文学世界里约定俗成的形象增添了新的色彩。

  寓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伊索寓言》经过几个世纪的整理,改写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其中的每个故事的结尾处对寓意的解说成为一种永久的定格,耗费了故事的延宕性和广阔的可能。总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是一个个封闭的故事,它不允许读者更多的参与和解释,它要求的是跟随,跟随着故事,去领会结尾处指明的寓意。这样的书写形式或许和宗教时代的要求有关系。

  而蒙特罗索的对寓言的书写,则兼具寓言传统的讽刺魅力和后现代文本的不确定性的诱惑。《黑羊》是蒙塔罗索第二部作品,全书由四十个短小的故事组成,故事虽精炼,但是却是一个个意义的迷宫,这一个个故事仿佛一个个精心编织的谜语,而其中的寓意则要有读者自己给出。享受故事的幽默,讽刺,甚至在个别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到处于困境中的无奈,同时判断蒙特罗索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蒙特罗索放弃了对确定的寓意的追求,他用凝练的语言记述一个个动物世界里的一个个微小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瞬间,其中的寓意就是在这哭与笑之间。

  这个故事简直就是一个哭笑不得的典范。蒙特罗索嘲笑的是那些等着看享乐猪被屠杀的“辛勤劳动者”而一向被人鄙视的享乐者,却是真正的伟大者。对享乐和辛勤劳作传统的道德评判在这个短短的故事中瞬间土崩瓦解。看到结尾处,读者不禁会觉得等着看享乐猪被杀的骡子一类者还挺悲哀的。有趣的是“这只猪死于公元前八世纪”,而诗人荷马也是死于前八世纪这是一种巧合还是蒙特罗索精心编织的一种映射?这本小书中充满了这种或许永远无法解答的谜团,而这种扑朔迷离的可能却让人欲罢不能。

  值得一提地还有他对文学中某些经典的戏仿。比如《皮格马利翁》,《佩涅洛佩的布或骗了谁》…最有趣的应该是《爱做梦的蟑螂》了,这个短短的故事是对卡夫卡《变形记》的变形。——有一回,一只名叫格里高利·萨姆莎的蟑螂,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叫弗朗茨·卡夫卡的蟑螂,梦见自己是个作家,写关于一名叫格里高利·萨姆莎的职员,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蟑螂的故事。这个戏仿的经典可以和卡夫卡对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的戏仿像媲美了。《爱做梦的蟑螂》有着《变形记》巨大的叙事力量做支撑,尽管很短,却余味无穷。卡夫卡的《变形记》被囊括进了这短短几十字里,并且原本的意义被彻底颠覆。

  这四十个故事,每一个都是一座意义的迷宫,充满了各种迷人的可能性,同时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特质应该是开放,可阐释,展现生活的褶皱和隐秘之处,而这些特质恰恰是蒙特罗索作品的特质。要熟悉一个作家,最直接最精准的方式莫不过是他的作品,面对《黑羊》,可以和蒙特罗索打个照面。

  《黑羊》读后感(四):24-42 黑羊

  知道黑羊是因为文景的微信号有过推介,好像还发过编辑手记,那插画太炫目了,色彩很绚烂,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粉的都堆出来,难得的还不刺目。所以在图书馆里很容易就被发现了,没特别找就拿在手里了。

  是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素的短篇故事集,说寓言更合适,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都有一搭没一搭的读过,还有庄子好些篇也应该算寓言吧,假托动物寓人。

  这本书只有128页,40个故事,还有很多页这些炫目精美的插图,所以两天就翻完了,如果不觉得头脑膨胀半天也可以。大多故事就半页一页两页的,很简洁,几行字也是一篇,但是读一会儿就觉得该歇歇,太饱满了。其实很好笑,但是总又笑不出来,说的就是你我呀,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啊。据说这书已经出版风靡了50多年,可是这世界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变得更好。那些愚蠢的事还在重复,也许变本加厉。原来还觉得怪诞的事情越来越习以为常。这本书帮我认清周遭,可是又如何,愚蠢的人类还不是继续着愚蠢。越读越悲哀。我们可以更好一点么,至少不要这么愚蠢?好像不可能呢。

  插图细看很多细节,很丰富,有些就是前一幅的局部放大,给人感觉却不同。书做得很用心,编排纸张装帧都好,谢谢文景。

  知道拉丁美洲的地名一般是通过足球赛,这么多地方,危地马拉以前只是一闪而过的名字,这回是因为这个作家印象更深刻了。作家国籍是危地马拉,但是出生在洪都拉斯,还流亡智利,最后在墨西哥安顿,在墨西哥大学任教直至退休。总感觉拉丁美洲南美洲动荡不停,不知道人家怎么看我们呢。

  以前知道黑羊的典故是因为亦舒有一本黑羊,群体里的异类,那本书讲些什么已经不大记得了。至于这个黑羊现在还是记得的。

  “黑羊

  许多年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有只黑羊被枪决了。 过了一个世纪,一群懊悔的羊在公园里为这只黑羊立了一座宏伟的马姿雕像。 从此以后,只要黑羊一出现,就将它们快快处决,以便让那些平庸的后代羊群也能够借此练习雕塑。"

  《黑羊》读后感(五):世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做只猪

  黑羊本是因为毛色太深无法加工而被农场主剔除掉的,后来嫌弃的人一多名称也臭了。如今农场主没剩多少,轻视倒遗留下来。 老狗玩不出新把戏,老话也适应不了新世界。既然人类对言语的迷信强过对真相的追求,那建立一套新的语汇不就得了。 蒙特罗索就写了这样一本新寓言故事集。 其中两篇很适合我当下心境。

  猴子思索着那个主题 一只猴子在某个机缘里思索起文学这个领域时,心里想着:“这个主题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呢?”然后它又想到一个不发表作品的作家这种无趣的主题;或者是某一类作家一生都在准备写一部旷世巨作,但是却渐渐地变成一位只会机械地读一些世界名著,而事实上却对这部作品一点也不感兴趣的读者。 或是另一个更普遍的情形是,当它对一种文体充分琢磨淬炼时,却发现其实没有什么话要说;或是观察到,其实越聪明的人越是不写作。 就它所知,它的周围就有人不像它那么聪明。像它就有点瞧不起书出版后被所有的人评论着,虽然有时候这些评论甚至是不错的;也有一些人,无论如何,还算是小有智慧之名,但却痛苦地揣想它们的朋友一定在等着看它到底可以写些什么。而它也真的出了本书。唯一的结果是它的朋友开始对它的智慧起疑,这些人有的时候还为此自杀。 或是有些愚蠢的作家自以为聪明,写一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书,而那些聪明人也真的欣赏它们。 或是一些也不聪明也不笨也不写也默默无闻也不存在也什么都不是的人。

  《黑羊》读后感(六):看得太通透,一切便都成笑料。

  一部所谓大胆嘲笑人类愚蠢的超短寓言集,通篇基本都是各式森林动物相关的短篇寓言。当动物通晓人类社会法则,作者甚至极为娴熟的把动物与人类共存于同样的社会框架,不分种族的在同一个世界,从而营造出某种微妙又荒诞的氛围。大胆的讽刺,令人唏嘘的冷幽默,看得太通透,一切便都成笑料。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由西班牙语翻译而来,读得实在甚为晦涩。不知是否为遵循原文的语境,译者习惯性运用大量冗长又逻辑混乱的长句形式,连语句最基本的逻辑似乎都被搅混。坦白讲,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

  以及,小而薄的书本里夹杂着大量彩页,颇有凑数的嫌疑。这本书定价36元,总觉得价格稍虚高。个别小寓言故事还是蛮引人深思,思想角度有新意,但总体来讲平平,随便翻翻即可。

  《黑羊》读后感(七):人间动物园

  如果要论起近代史上最不幸的国家,危地马拉肯定是其中一员,先是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长达三百年,而在独立之后又历经独裁统治,以及无休止的内战,直至1996年才告一段落,随后,他们又迎来了深约百米的危地马拉天坑。

  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火山浮石之上,无时不胆战心惊,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随时可能塌陷的共和国。长年的动荡和不幸使他们变得敏感并且多疑,过去的灾难不会一笔勾销,他们也不再会轻易为任何人提供的未来下注。危地马拉著名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在其小说《玉米人》曾借此安慰自己的民族:“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勇敢镇定,这种品性在他们的作家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正因为国家的命运如此,所以才在文学方面涌现出惊人的能量,这里从来不缺乏坚韧顽强的写作者,他们以独特而壮丽的语言从侧面勾勒出这个国度的肖像。危地马拉不只拥有植根于传统风俗与异色神话的魔幻主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还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核心成员路易斯·卡多萨·阿拉贡,以及以撰写短小的讽刺寓言见长的奥古斯托·蒙特罗索。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所提到的那篇无与伦比的一句话小说,“当他醒来时,恐龙依旧在那里”,即是出自蒙特罗索之手。

  蒙特罗索曾获“胡安·鲁尔福”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他的创作风格与同时期其它作者差别较大,一直专注于超短篇寓言的创作。《黑羊》一书即是他四十篇寓言的结集,阿根廷画家米盖尔•卡里尼为之绘制15幅精美插图,浓烈而奔放,一并收入书中。

  蒙特罗索的这些寓言,字数少的只有短短两三行,多的也不过千字,主角多是猴子、狮子、驴子等动物,蒙特罗索将其完全拟人化,构建起“想当讽刺作家的猴子”、“蟋蟀老师”等荒谬的形象,再以此对抗更为荒谬的规则,以及世俗的惯性,堪称一部人间动物园的鸟瞰图。

  蒙特罗索的写作上承伊索寓言的讽喻传统,也受博尔赫斯的影响,对于语境的营造十分狡黠,看似松散随意,实则每个词都处在最佳位置上,他能将深邃的叙事空间蕴藏在精悍的篇幅之内。其语言里的简洁源自他对拉丁语作家前辈的热爱,而那些讽刺与想象则植根于社会环境。与阿斯图里亚斯作品里那些繁复瑰丽的神秘意象正相反,蒙特罗索的作品如一把轻盈而锋利的短刀,刀背散发出阵阵寒光,世界的片段也在此被映射出来,这不过是全景中的一个角落,或者四分之一遭受过不公的脸庞,但其背后的肇因却无比复杂。他更像是一位化学高手,他的写作即是语言的蒸馏过程,去芜存菁,以最原始的方式将发人深思的场景抽取出来并加以合理展现。

  蒙特罗索曾说过:“我们不应该认为作家或艺术家跟擦鞋匠是不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艺术家找到了一种发泄自己痛苦的途径。”无论从幽默的短篇寓言里,还是那些善意的文字游戏里,稍加反思,都不难读出蒙特罗索的痛苦,在幽默的外表之后,无奈与阴郁接踵而至;他始终在描摹的,或者说抗争的,正是屈辱及其所创造的。

  《黑羊》里精彩的篇章很多,同名寓言讲述的由于社会生存法则中的恐怖与不合理,从而持续酿成不公的悲剧;在《掌权的智者》里,讲述的是狮子和猴子代表着的武力与智力在政治上的交锋;而我最喜欢的是一篇是《两次都打在同一地方的闪电》,有趣而悲伤,在这里不妨原文抄录:

  从前,有一道闪电,它两次都打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当闪电发现它第一次打时,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现在已经不需要打了,于是觉得很沮丧。

  《黑羊》读后感(八):关于“黑羊”(black sheep) 的理解

  危地马拉作家奥古斯托·蒙特罗索(1921-2003),生于危地马拉城,青年时代因不满国内独裁统治而长期流亡墨西哥。

  关于“黑羊”的解释(摘自郭存海的新浪博客):事实上,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黑羊”都是一个比较非常的词汇。《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黑羊是指群体中最不受待见、最不受尊重的成员,被认为是群体的一种耻辱。这个比喻的基础是,黑羊的市场价值远不如白羊,因为黑羊毛相对于白羊毛更不容易染成其他颜色。在16世纪,黑色被认为是邪恶之色。到18世纪,这个习语普遍被视作是群体中的另类。而在心理学上,“黑羊效应”,通常用来指群体成员评价同群体中不受欢迎的成员的倾向——同群体成员对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个体的攻击更甚于群体外成员的同类攻击。

  《黑羊》读后感(九):重塑雕像的权利

  文/恶童

  如果奥古斯托·蒙特罗索是在用语言来打碎既往的雕像,那么这本《黑羊》或者还有他的其他故事,则是他重塑的新雕像。

  正如黑羊不断被赐死,白羊不断在纪念,我们可以瞻仰雕像的精美与高明,但不能忘记我们究竟在纪念的什么。

  关于这些寓言式的故事,我们可以走马观光,然后迅速离开,或者也需要剥开象征与符号,看看它们究竟是什么。就像我们打碎了蒙特罗索新塑的雕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雕像。

  下面是我对这些寓言故事(我的确愿意这么称呼它们)的一些批注。

  -

  《兔子和狮子》

  两人相遇,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叫嚣的厉害的那人,在另一个人眼里却显得可笑。

  《想当讽刺作家的猴子》

  讽刺—>招待—>讨好—>矛头指向他人

  当它不讽刺—>人们就不能借其口发出内心声音—>引起对猴子态度的转变

  另外,猴子被动物款待,也就吃人家嘴短,为人作喉舌了。(经济资本力量对媒体的影响。)

  《梦见自己是鹰的苍蝇》

  当一个人拥有了与他自身不相配的力量之时,他兴许并不会因此而快乐。

  当一个人失去了本可能或即将拥有的力量之时,他会发现原来的自己多么卑微。

  《佩涅洛佩的布或谁骗了谁》

  故事站在佩涅洛佩的心理角度描写,但最开始就提及尤利西斯的聪明狡猾。所以尤利西斯的角度上来看:

  他的远行是为了让别人以为他是因为受够了佩涅洛佩过于投入编织而出走,实际上,他是为了让佩涅洛佩由于与追求者打情骂俏而放开手中的编织,这不就达到了他最初的目的了吗。

  《黑羊》

  对英雄的塑造与纪念,让后来人奔赴英雄的下场。

  但谈及影响,那些普通观众只在于纪念和练习纪念本身,而不在乎英雄为谁而战,因谁而亡。

  《掌权的智者》

  文明对荒夷的征服,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否是一种伪命题?韵味在灾难和野蛮面前,人类和文明都脆弱不堪,但表现的最「厉害」的却往往是人类。

  or,对文明和武力的反讽。

  《睡不着觉的镜子》

  以别人作为镜子来反馈信息,确定自我,追寻存在感。

  而夜里,黑暗让镜子失去映现一切的能力,也就消解了对存在感的依赖。

  《想要拯救人类的猫头鹰》

  似乎在说,人类做的这一切,都需要另外的一群人去收尾。即,一部分人闯祸,另一部分人去收拾烂局,这是一种乱位。

  王小波在特立独行的猪里,最后说,一些人总想为别人设置生活,另一些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

  只有这只猫头鹰,既因为没人听他的,而无法设置别人的生活,也因为自己不去听别人的,未被别人设置。

  《后悔的判教徒》

  并非虔信宗教,而是迫于群体压力。

  《顿悟一切互为因果的长颈鹿》

  相信因果。

  却不思索本不应有大炮在山林深谷里。

  《其他六位》

  对「数字」的沉迷与执着。十大XX,九大XX,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诸如此类。

  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鲁迅提及的「十景病」也是如此:「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要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青蛙》

  正在走入圈套。如鸡、猪,被养被食。

  喝彩并不因为别人的美,而是因为自己的享受。

  《想象上帝长相的马》

  人照着自己的样子来想象上帝也是违反好的品味,但上帝究竟如何?骑士之于马,谁又之于人呢?

  《会下金蛋的鸡》

  对才能的表演与滥用,让才能疲于庸俗的忙碌,却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想想那些心算达人,记忆高手,最强大脑。

  《被惯坏的乌鸦》

  人们欣赏美,但美却反过来,伤害人们。只因,美也有它的素养准入门槛。

  以致于人们不再那么需要美,而趋向于大众文化。

  《括号()》

  我永远也无法变成其他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

  《寓言家和他的书评家》

  在本书里,蝉隐喻为叫嚣与懒惰,蚂蚁象征着勤劳与忙碌。书评家是蝉,寓言家是蚂蚁。

  一味的评判或许并不能带来有利的结果,反是踏实地努力让结果更快的到来和实现。

  《狐狸比较聪明》

  不,其实他们根本无所谓你出书的好坏,而是你出的书,养活了更多无聊的人。

  读者、评论家、教授,他们要以你的书以及关于你的书的评论,来展开自己的人生。

  2015.4.23

  《黑羊》读后感(十):一只黑羊路过

  看寓言故事大多数是在小时候,偶然间看到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道闪电,它两次都打在同一个地方,然而,当闪电发现它第一打时,已经造成相当大的伤害,现在已经不需要再打了,于是觉得很沮丧。”寓言很短寓意很有意思,看着这一个寓言想起的不仅仅是赫拉克利克深刻的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话,那就是说当初他老人家第一次踏进去的时候就差点儿挂了的意思了,也就是说闪电的沮丧如同大哲学家一样一样,好像耳边怎么又有曹大师他老人家说的留心处处皆学问,不过也要注意安全,在这个季节里宁可让闪电沮丧点也不要去和它探讨哲学命题。还是看这本叫做《黑羊》的小书,还附送了一本小笔记本封面使用纸张做的镜子里面可以写点读书心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