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倾听的读后感10篇
《等待倾听》是一本由阿曼达·诺克斯[美]著作,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倾听》读后感(一):天使杀手————天使的自述
长大,是我们小时候最想的一件事,长大后,我们可以自己做决定;长大后,我们可以自己处理事情。但长大,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在跌跌撞撞中或无奈或努力或愤怒,觉得世界到了尽头。而那个曾经饱受争议的女生却在成长中历经艰险,最终她如是写道,“无论如何,我回家了”,游子外出归乡,此一句便热泪盈眶,明明朴实的诉说着整个案件的终始,却如此让人揪心压抑。跟着她来到了2007年......
2007年的阿曼达,是一个自由奔放、少不更事的女孩,她有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毕业之后,为了改变现状,她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意大利,这时候的她甚至还听不懂意大利语,年轻勇敢的阿曼达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城市——佩鲁贾开始自己的意大利留学生涯,学习语言、学习专业、规划自己的人生,一切似乎那么的理所应当。阿曼达很快便找到了合适的房子,在那里还遇到了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克尔彻,她们都是外来者,都没有安全感,理所当然的成为最好的朋友。而在2007年万圣节后,佩鲁贾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被害者被割喉谋杀,生前曾被暴力对待和侵犯,赤裸着躺在地板上,身上被一条棉被遮住,现场到处都是血迹!这位可怜的受害者是阿曼达的室友,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克尔彻。而阿曼达的不当行为竟让她成为主要嫌疑犯——在案发现场与男友亲吻、在警局翻筋斗拉伸,还有曾经抽大麻和随便的两性关系等。从此,她陷入了意大利司法审判的漫长煎熬中。
书中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五章详细介绍了阿曼达为寻找自我决定游学意大利,思路遵从着她走过的路一直到找到一所满意的住所的过程中所遇所感,混乱却又真实。之后便开始迎接黑暗与血腥,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都是写她在狱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变化,仿佛若凤雏浴火涅槃,最后重获新生。
因不懂意大利的语言与法律,在被怀疑时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没有听从大人的话求助大使馆,以为自己在为好友伸冤,以为自己可以应对,以为自己可以压抑住那些恐惧与不安,但事情的发展却远没有眼前所见的那么简单,它在没有的察觉的时候便已经将阿曼达带往地狱,她不断遭受着压抑的审问,不断承受着人们的人云亦云,何其无辜。
这本书是她成长的经历,也带给我们很多震撼与警醒,愿,所有的姑娘都可以顺利的成长。
《等待倾听》读后感(二):请给我倾听的权利
之前有在海外杂志上见过这个新闻,第一个印象是惊叹于真凶的残忍,第二就是对于受害者室友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阿曼达 诺克斯遭遇的同情(当然那时的我愿意相信她是无辜的),这次通过小站得到这本书,感谢小站。
一个普通的美国学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留学,虽然她的生活过的很放纵,但是她也只不过是无数无知少年中的一个普通人。在2007年的时候,那时她只不过20岁,她却要承受不是她这个年纪应该承担的痛苦与无辜的指责。在这一年,她的英国室友 梅雷迪斯 克尔彻被残忍的杀害了,她无辜的成为了嫌疑犯,这件事当时甚至引起了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出面进行斡旋。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警察,律师,法官,无数的闪光灯,还有喧嚣着呼喊着的人群充斥在她的生活中。
阿曼达有着美国人特有的热情,从一开始就因为两人年龄的差距小等原因,她和梅雷迪斯处的最好,谁能想到后来发生的事情呢?给她带来的噩梦般的遭遇,难以想象的私法误判接踵而来,佩服她的那份坚毅的心,最终战胜不幸的那份勇气。
在这过程中,她因为种种误解受到了严酷的审讯,即使还来不及为自己的好朋友而伤心。后续的审讯让阿曼达受到了国际的关注,人们对她做出各种研究和推测,而她也成了五花八门的小报的重要人物。
2009年,在一场充满争议的审讯中,阿曼达被判谋杀罪成立。2011年10月,在意大利的监狱中度过了四年的阿曼达经过一段漫长的上诉过程,被无罪释放了。之后,她迅速飞往美国的家。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要相信梦想,相信爱,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永不放弃,we will succeed at last!
《等待倾听》读后感(三):“翻案”的故事
这本书,让我想到聂树斌案,都是一个执着的“翻案”的故事,甚至案情都有些相似,都是强奸杀人,只是结局却完全不同:聂树斌死了,再也不会诉说真相,而阿曼达活下来,用这本书告诉人们真实的一切。
有多少人的命运被这起谜案改变,又有人多少人在这些年间暗暗地角力呢?
百度百科词条里,阿曼达的头像是一张在法庭上流着泪的、委屈的表情的照片,而本书的封面阿曼达的表情要淡定泰然的多。相信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段里,不同的结局。哭泣的阿曼达是因为误判的冤屈,百口莫辩,而《等待倾听》的阿曼达,经历了这一切后,变得释然。这时候的人们,终于愿意听她说真相了。
书籍的封底,是阿曼达被当做嫌疑人控告之前,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信很短,但有一段话,我记忆犹新。阿曼达说:我想让你知道,我内心不会绝望,一切都好,我保证,我也不想你心灰意冷……所有这些事情让我们经历痛苦,带来磨练,却能让我们更坚强,给我们机会去生存、去睿智、去改善,。我们是唯一了解我们生命价值的人,所以不管身在何处,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每一分每一秒吧“
阿曼达的故事,更具欧美化一点,真的要用上“争议”这个词,不得不说的是室友的死,并不是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2009年-2011年,一共3年的时间,阿曼达就举证说清了自己的问题。但那段日子对阿曼达来说所有的争议、喧嚣、负面像潮水一般蜂拥而至。回不了头,也看不到岸。
意大利上诉法院推翻阿曼达谋杀罪的理由是主要物证上的DNA样本存在瑕疵,并下令将其释放。诺克斯随后返回监狱办手续和领取私人物品,几小时后离去,恢复自由之身。返回她的家乡美国西雅图。
2007年那年,她只有20岁,她站在风口浪尖。她的一位来自英国的室友梅雷迪斯·克尔彻被残忍杀害,天真的女孩成了嫌犯。她占据了英国、意大利、美国三个国家的新闻版面。她和“凶杀”、性、毒品紧密相关,她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一度引起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出面斡旋。
而她,只觉得天晕地旋,所有的生活都在一刹那崩塌。她坠入了由警察、律师、法官、无数的闪光灯以及喧嚣着呼喊的人群所组成的世界。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在法官26年的监禁的判决下,彻底黯淡了光明。
我并不喜欢这个真实事件的发生,毕竟这显示的司法的不公正,但我喜欢阿曼达在本书中教给我们的事。她让我们记住了梦想,爱,善良,公正和永不放弃。
《等待倾听》读后感(四):《等待倾听》讲给内心无偏见的人听
曾经在豆瓣上看过一则文章,描写了国外很多个变态杀人犯,于是乎就有网友问为什么在中国没有那么多变态杀人犯,理所当然的就认为中国没有变态的杀人犯,其实不然,中国之所以没有那么多,是因为媒体和政府没有让这些变态杀人犯的信息被曝光出来。而不是单纯的没有变态杀人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看到书的封面内容,就很迫不及待的想去阅读这本书,但是对于我而言,我还是如阿曼达一样,相信人性本善。我不相信一个20岁的大学女生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割喉)来伤害自己的室友、甚至是朋友。一个来自自由而民主的国家——美国的女孩,独自一人踏上意大利求学之路,却不想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家人的命运。虽说人生很长,可是在我看来,有些年纪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在最应该享受生活,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遭遇了这样的事。我被她的文字所感染,跟着主人公一起从开始的兴奋、好奇、到惊讶、彷徨、恐惧,仿佛我正如阿曼达一样感受着她的感受,我无法想象远在大洋彼岸另一边的我如果陷入的同样的境遇,是否可以不被发生和经历的一切所打倒,我会经受的了这般恐吓和精神折磨吗?也许不行,我比阿曼达要脆弱,但是我同她一样相信正义,哪怕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
人类即是善良又是邪恶的,我们可以对不了解的事情妄下评论,可以对警察或检察官说出的话就全盘相信,而对一个脆弱的女生抛下各种猜测和联想,并想法设法歪曲一般人看来很正常的表现。我们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感同身受只有在你同样经历着我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轻易的对我说:我明白,我能体会。新闻媒体的工作是说事实,而不是搞噱头、断章取于。
说实话在我还没有看这本书的内容的时候,我是认为阿曼达多少还是参与了犯罪的,可是当我带着一颗毫无偏见的心来阅读的时候,我越看就越觉得阿曼达绝对不会是凶手。也许只是我的感觉,不管怎么样,至少法律给了她公正的审判,她也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可是全书留给我的印象是意大利社会检察官、法官、警官在参与刑事案件的不专业和对人性的无所谓,不知道这是意大利人的特点呢,还是个别现象呢。怎么会有这种拿人的性命不当回事的司法机制。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个人去读。
《等待倾听》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致需要了解真相的人——评《等待倾听》
“自由,一个人已经离开,我很快也会离开。”当阿曼达望着所在牢房墙上的这行字的时候,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等待倾听》这本书是根据阿曼达·诺达克斯的真实经历所写,这不同于一般的小说,纪实文字,严格来讲这是一部有关事实真相的回忆录。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异国他乡的一桩大案子。案件是在2007年11月2日,刚刚过了下午一点钟,佩鲁贾凉亭大街七号别墅里发现了英国留学生梅雷迪斯的尸体。而根据意大利当地司法部门的认定,阿曼达具有重大的嫌疑。
阿曼达·诺达克斯是一名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的女大学生,在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留学。可以想象一下,一位远离家门的女孩跨越几千公里独自到异国求学,在到意大利的初期一个人要面对很多的事情,好在阿曼达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姑娘。在到意大利佩鲁贾不久她便找到了合适的房子,遇到了同样留学此地的梅雷迪斯。这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好姑娘,二人一见如故是室友兼同学。
可是,在2007年的11月2日,她发现梅雷迪斯的尸体被藏在衣柜中,。这种种的一切就是阿曼达人生噩梦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阿曼达身陷牢笼,这对于阿曼达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被意大利警方指控在留学期间残忍杀害室友,从而震惊意大利全国,被称为“天使脸孔杀手”。从此事件的发生,阿曼达在意大利的监狱里度过了整整的四年时间。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是一种坚持,在警局期间阿曼达被警察逼供,诱供,从而莫名其妙的接受警方对自己的定罪。这一切的一切都对她来说就如同是一场噩梦,这对她不公平,真的不公平。噩梦还有醒来的时候,可对于阿曼达来说室友的死亡对她来说是一个心结,她害怕、无助、彷徨。当地警方在案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不是扩大追查范围,而是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陷阱,通过诱供让阿曼达一步步的进入这个陷阱。
众人的指责与不信任,言语不通,法律意识的淡薄,亲人的远隔万里,所谓的司法公正在这里没有得到体现,我看的是栽赃嫁祸。在被关押期间家人的陪伴,律师的帮助,以及阿曼达不曾放弃的信念,支持她等到了无罪释放的日子。四年前,她从这道门走进来,现在她又从这道门走出去。她重获自由之路她走了整整四年,期间她失去了学业,失去了时间,她从绝望到看到希望,到最终的重获自由,她走了四年。阿曼达自由了,她自由了,她要回家了。
当看到案情了结,阿曼达无罪释放的时候,我真心替她松了一口气,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司法公正到最后得以体现。可以说是没有家人倾尽一切的支持与帮助,她很难在意大利的那场斗争中赢得最后的司法公正。
在书里当我看到阿曼达面对室友尸体时的那种无助和彷徨时,我能体会到当时她的那种状态,面对前一天还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现在变成一具冰冷尸体的那一刻,害怕会占据主导地位,那是人的本能反应。还记得那时候我自己独自一人守着我同学的尸体,坐在黑夜里,当时风是冷的,夜是冷的,他的身体也是冷的。没有光、没有人,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怕。我独自坐在马路牙子上等待,感觉那个夜真的好漫长,当时真是怕极了。
看到阿曼达被她的男友拉斐尔安慰亲吻,感觉她还是幸运的,在那个时刻有人不离不弃,有个肩膀依靠总是好的。最终一切都要结束,建议有空的朋友都去看下这本书,这是切切实实的真事,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伤害。
《等待倾听》读后感(六):【拾光书屋(书评)】等待倾听,也回报世界以歌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了这本书,心情有些复杂。
《等待倾听》这本书,没有特别精致的写作技巧,没有渲染,没有煽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它言语朴实,平铺直叙,用回忆的方式,沿着一条时间的直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充满坚毅、善良的心路历程。不同于我们看过的任何一本回忆录,没有丰功伟绩,没有奇闻异事,却足够吸引人。真实,所以震撼人心。
作者阿曼达·诺克斯,于2009年在意大利佩鲁贾被控杀人。2011年成功翻案,被无罪释放。现在,在家乡西雅图生活,学习创作。这本回忆录成书于阿曼达出狱后的一年多以后,在许多人的帮助下,阿曼达重现了那件骇人听闻的事件带给她的无法挽回的灾难。
她真的是足够勇敢。写这部回忆录,必定需要重新回忆起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件,警察的严酷审讯,被误解却百口莫辩的委屈,被人诋毁名誉,胡乱捏造事情时的气愤,在监狱收到陌生人恐吓信时的惊恐,对家人的担忧,四年牢狱生活的孤独……一切曾经遭遇过得噩梦需要被重新回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是,她勇敢地把噩梦剖开来,还原真相,也告诉我们真相永远不会被掩埋。
所谓勇敢,可能就是敢于面对噩梦,敢于正视淋漓的伤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即使,世界黑暗,扼住她的喉咙,用流言蜚语诋毁她的人格,面临窒息的危险,仍然心怀信念,相信真相,相信真理,相信世界充满善良与爱,不卑不亢,迎来生命的曙光。
等待,倾听。嘈杂的世界里,被倾听是多么朴素的愿望。可是这里的媒体、警局,用先入为主的怀疑剥夺了一个女孩被倾听的权利,以及如梦的年纪里最宝贵的青春。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每个人也应该去倾听,倾听关于真相的声音,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而不是因为名利而拒绝认错,因为自己的私欲将无辜的生命送到黑暗深处。
作为以真实标榜自己的新闻媒体,到处挖掘隐私,从只言片语里主观臆断,大肆诋毁一个人的人格,着实令人失望。而被检察官蒙蔽了眼睛的新闻工作者,让语言变成了杀人的帮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言拥有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只有在心怀善意的人手里,才会发挥它“良言一句暖三冬”的效果,否则,只是一把杀人利器。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回忆录,我们孤独前行,倾听,让我们心灵相通。等待倾听,也回报世界以歌。
《等待倾听》读后感(七):幸好有人愿意倾听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琼瑶女士的一帘幽梦,道尽了身处爱情之中的女子,暗恋之情无从诉说之苦。感情之苦无人诉说,尚是一种伴着甜蜜的痛苦。而因为偏见进而受尽牢狱之苦,却是一种伴着绝望的痛苦。近日翻阅了一本来自美国年轻女子阿曼达的自传体纪实小说《等待倾听》,在其中,深受触动的便是阿曼达描述的,那种因为各种偏见而遭受莫名牢狱之灾的绝望之苦。
美国留学生阿曼达在这本回忆录中,以时间为序,将这四年的时间分为三章,第一部分重点描述了她去意大利留学的前因后果,以及在佩鲁贾这座城市两个来月的生活,直到因牵涉杀人案件而被拘入狱为止。第二三章实则都是在描述监狱之中的生活,以及她为证清白,一直不屈地上诉,在经历了噩梦般的四年牢狱生活之后,最终被无罪释放而结束。
因为是阿曼达的自传式回忆录纪实小说,所以本书一直是站在阿曼达视角来看待周遭事物,并细致描写了她在遭遇到这些事情的心理活动。从谋杀罪成立再到四年之后的无罪释放,从这本书里,可以清晰地看见阿曼达那种受尽冤屈而无人倾听与诉说之苦,幸运的是她有家人一直坚定地陪伴着她,并支持着她,最终得以重获自由。
本书中,我重点阅读的其实是第一章以及最后的审判章。从第一章里,可以看出为什么人们,甚至包括那些警察及法医鉴定者,对她存在这么大的偏见。不得不说,阿曼达是在为她以前的各种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而买单。毕竟在世人眼中,一个吸食大麻,滥交乱性的女子,实在不值得为人称道,而且在警官审讯过程中,她还说谎了,隐瞒了自己吸食毒品的历史。并且在室友被人杀害后,表现得看上去不如大家一样悲痛,甚至还与男友接吻,表现似乎更像一种解脱后的欢愉?这样的一位品性极其不良的女子,做下什么惊天动地之事,甚至杀人,在世俗的眼里,应该也是不足为奇的吧?
可站在阿曼达的视角来描述这一切事情,包括在凶案现场为什么有那样的反应,一切都能顺理成章地解释清楚了。对一位不过二十出头的女子来说,她毕竟年轻不谙世事,除了被朋友教导得走上了歪道,做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叛逆出格之事,其他似乎看不到有暴力凶杀的影子。也正因为自己并没有犯下杀人之重罪,所以她能以类似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这样的案件,可凶杀现场的可怖及被杀者是自己的室友,那种恐惧感让她向身边的男友去寻找安慰,一切都是情有可原,感情上说得通。当然最终的结果法庭在重新审理了相关证据后,认定阿曼达并没有实施其他犯罪,释放了阿曼达。
书之末尾,阿曼达在书中写到:无论如何,我回家了。
当看到这里,一直被压抑的心情最终得以一抒,是啊,不管怎么样,最终尘埃落定,事情终于结束了。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就是一位被控犯有谋杀罪的女子,最终通过自己的不屈上诉被改判无罪释放而重获自由。有的人也许觉得这也许不过是一起简单的司法误判,可是对我而言,这部小说却不可避免地将我拉回到初一的那段时光之中。
但幸运的是,我和她都有一个好妈妈,是家庭给予了我们信任,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在无人愿意倾听的日子里,是温暖的家认真地倾听并张开双臂保护了我们。
《等待倾听》读后感(八):语言的苍白无力
在法律面前,再漂亮的话语也表现的苍白无力。在一个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多么真诚的话,在一个不相信你的警察面前都是为自己开脱的证据。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倾听的人也有许多,他们需要我们的倾听,我们需要还他们自由和公道。
阿曼达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在意大利求学的日子里,找到了满意的住房,认识了性格相投的梅雷迪斯等人,之后阿曼达开始了独自在外的生活。期间阿曼达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酒吧的工作,交往了几个男朋友,并在后来认识了真正的情人拉斐尔,两人迅速确定了关系,并进入了热恋。一切都进行的井井有序,只有阿曼达的工作不是那么顺心,酒吧的生意并没有因为阿曼达的努力工作而变好,还是寥寥几人。后来酒吧老板决定再招一人吸引顾客,阿曼达的工作日也因此减半,因此和拉斐尔待在一起的时间加长,后来的亡灵节那天阿曼达才得以和拉斐尔一起度过,第二天因为拉斐尔家的水管漏水,拉斐尔家没有拖把,阿曼达回别墅拿拖把,却发现别墅里有些不一样,因为拉斐尔急着用,就没多注意。回去的时候越想越不对劲,后来拉着拉斐尔一起回去,发现一个房间的玻璃碎了一地,梅雷迪斯的房间门紧闭,但阿曼达以为是进了小偷,报警后,注意力在有没有丢东西上,后来才注意到紧闭的房门。最后在赶来的朋友的帮助下撞开了门,发现梅雷迪斯被杀,后来警察到了,阿曼达作为第一目击者像警察说明情况,一心想协助警察破案,却被警察怀疑。警察进一步锁定阿曼达为嫌疑人,单纯的阿曼达却没有一丝怀疑,依然以为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被当地警察羁押,也没听从亲友的意见,和美国大使馆联系,找律师为自己辩护,直到被警察精神压迫,被虚拟出的想象压倒,最后被送进监狱才明白自己的处境。后来精神恢复,记起一切,却没有人相信,只有家人在不顾一切的帮助,最后在无数次的上诉后,终于以当初意大利警察破坏了案发现场,取证太迟而被释放。
阿曼达在监狱里待了长达三年的时光,无人倾听她的话,在监狱里的阿曼达,一切的语言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没有人愿意去倾听,去相信。幸运的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最终获得自由。年轻的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世界,无所畏惧,现实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耳光。年轻的我们不够成熟,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等待倾听》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卡帕内的救赎
到异国留学意味着什么?你将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展开一段崭新的人生,在异域风情中获得知识、学会独立,归来时绽放璀璨的人生光彩。然而当你年轻、无知,甚至对于即将生活的国家知之甚少时,一切还会如想象那样美好吗?当20岁的阿曼达·诺克斯怀着满腔热情到达意大利古城佩鲁贾几周后,她的室友突然遭遇了残忍杀害。她年轻、不谙世事,而且语言不通、缺乏法律意识,在此之下,种种误解将她推进司法与舆论的漩涡并进而被判谋杀罪入狱,孤立无援的她要如何面对这一切,救赎自己?
回忆录分为三部分:自决定留学到被控谋杀室友入狱的佩鲁贾部分,以及不断抗争直至出狱的卡帕内监狱上下两部分。时间跨度由2007年4月到2011年10月。阿曼达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带领读者走进故事中。
全书围绕着追求公平,寻找自我的主线发展。自由活泼同时认真努力的西雅图女孩阿曼达为了学会如何做自己作出重要的人生决定―留学佩鲁贾,而真正的留学生活开始后,过于轻松的课程使她变得迷茫无措、无所事事,她开始尝试结交不同的男友,与同居室友一起吸食大麻,在酒吧打工,与新男友同居……一切到这里似乎都只是每个初到异地的留学生可能经历的过渡期,而当同居室友梅雷迪斯被意外发现惨死于别墅中后,阿曼达的以上行为忽然都成了她可能犯罪的证据―一个私生活放任混乱的,在酒吧工作的“坏”女孩,显然比任何一个规矩生活的“好”女孩倾向于作案。
简单的人物关系图
《等待倾听》读后感(十):这样做,你成功地被当成了杀人凶手
如果你稍微关注世界时事,你肯定记得2007年的时候,有一个叫阿曼达·诺克斯的名字满天飞,伴随着这个名字的,还有她媒体赋予她的两个标签:“天使脸孔杀手”、“像狐狸一样狡猾的诺克斯”。
而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在阅读《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之后才知道阿曼达·诺克斯这个人,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事情会使一个19岁的普通的女孩闻名于世。
阿曼达·诺克斯,居住在西雅图,原读于华盛顿大学,2007年9月留学于意大利佩鲁贾一所大学。开学不久,被指控和男友拉斐尔·索莱奇托合谋残忍杀害室友梅雷迪斯·克尔彻,两人分别被意大利法庭判处26 年和25年监禁。继而上诉,历时四年后于2011年10月3日,两人被无罪释放。让阿曼达名声大噪的是凶杀案发生不到一个星期,意大利检方和警方故意散布给媒体的阿曼达的日记隐私,使这个19岁的女孩瞬间在全世界面前裸奔,坚信她就是杀害梅雷迪斯的支持者骂她“残暴、变态、荡妇”。2011年被无罪释放的阿曼达和拉斐尔,在案发6年后,也就是2013年被意大利法庭否定无罪,再次被判有罪,直到案发8年后,2015年9月,意大利最高法庭才最终公布阿曼达和拉斐尔无罪,并且告知世界无罪理由。
既然无罪,那么当初这一切“莫须有”的罪名,又是怎样缠上阿曼达和拉斐尔的?
《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中,阿曼达以当事人身份,采用纪实手法,分析了当年19岁的幼稚无知的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跳进自己挖的火坑去的。
①带着无知闯世界。19岁的阿曼达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冲动,就像所有的19岁立志要闯荡他乡刚成年的“大人”一样,阿曼达认知的世界中只有善良和等待被探索的历史秘密,江湖险恶人心叵测这些对她来说就是概念。所以布雷特开玩笑送给她的粉色兔子震动器,她会随手放进行李箱把它带到佩鲁贾的公寓,并且把它随手放在公共卫生间的洗脸盆旁边,以至后来成为误导世人攻击她是“荡妇”的“有力证据”之一;所以在火车上可以跟勾引她的克里斯蒂亚诺发生***,跟在咖啡店认识几天的米尔科上床,把在红灯区当晚认识的鲍比带回公寓留宿,以至后来坚持认为她有罪的人骂她行为不捡、乱性、滥交……
也许,在美国,19岁拥有自己的震动器,跟多个男人有过性关系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稀疏平常。美国人没有禁欲思想,认为和谐的性爱是感情的重要部分,所以他们在寻找爱情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先发生的通常是性行为,而不是像中国等国家,认为只有确定关系或者婚后才能发生关系。《情妇》中的Karen和Joss,《绝望的主妇》中的Bree就是代表,这并不代表她们乱性,反而是对她们未来的感情负责的表现。
但是世界各地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并不都是像美国的那样,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意大利,这个有历史的国家的子民们还是对阿曼达的这种跟男人“滥交”的行为表示不耻。偏见带到工作上便会成为不公平对待的导火线。
三天内,反复被传话并且问同一个问题,阿曼达心里只有“配合警察,把自己知道的真相全部告诉警方,早日找到凶手”的想法,根本就没有像另外两个室友劳拉·梅泽蒂和菲洛梅娜·罗马内利那样,第一时间咨询律师解除房租租赁合同并且请教如何回答警方问题。即使在妈妈和多丽姨妈的多次提醒下,要找个律师,要向驻意的美国大使馆寻求帮助时,阿曼达依旧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依然坚信自己能处理好一切。
这种盲目的自信和无意识恰好是无知的表现,这种表现放大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就不是特例了。普通百姓,即使像我,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的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是甚少,对国家政府机构执法部门天生带着敬畏态度,内心里它们是权威机构,是值得被信赖的,坚信无论何时,它们都是正大光明公平公正的代表,却忘记了,这些权威机构都是人在操控。而人,是有主观意识的。所以带着主观意识的意大利警方在认为阿曼达满口谎言之后对她采用了殴打、恐吓、威胁、欺骗等非法审讯手段,得到了他们想要听到的“真相”。
③不合时宜的怪异举止。书中第171页中,阿曼达写到:“检察官下定决心要证明我有罪,他们只会看他们希望看到的,听他们希望听到的,发现他们希望发现的。事实受到诅咒,我感到非常愤慨”。
无论是书《等待倾听》(Waiting to Be Heard),还是纪录片《阿曼达·诺克斯》中,阿曼达的行为举止确实“怪异”。在血淋淋的案发现场,她没有像菲洛梅娜那样被吓到哭天抢地,迟钝的脑袋只有“出什么事了?出什么事了?”;之后在别墅外面和拉斐尔相拥、接吻;在警察局突然醒悟过来发现梅雷迪斯真的被杀了,突然表现得异常愤怒暴躁;在警察局拉斐尔安慰阿曼达时做的鬼脸,讲的笑话,向某警官展现身体柔韧性的劈叉动作;在混乱和恐惧中用英文写下的真切表达心情的日记……
在纪录片《阿曼达·诺克斯》中,接受采访的检察官之一的米尼尼回忆道:“阿曼达一系列不寻常的怪异表现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她是嫌疑人。”
每个人表现恐惧绝望的方式都会不一样。有些人恸哭,有些人昏厥,有些人哭天抢地,有些人面无表情眼神呆滞。阿曼达属于最后一种。可米尼尼却说:这太奇怪了,她起来一点都不伤心,甚至有点冷漠。
而在美国文化中长大的阿曼达绝对不明白伤心恐惧时候向亲爱的人索要亲吻和拥抱这样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什么会被检方和世人诟病,他日还被作为杀害梅雷迪斯的后兴奋开心的证据。
④压力。因为凶手作案手法极其残忍,所以案件一开始就举世瞩目,加之警方后来透露给媒体的消息是”因为性爱被杀”的噱头,把阿曼达和拉斐尔刻画成一个因为和梅雷迪斯玩3人游戏产生争执继而将梅雷迪斯残忍杀害形象。无论是梅雷迪斯的家人还是意大利政府,还是世界各媒体、各人民群众,都希望意大利执法机构快快把凶手绳之于法昭告天下,以慰亡者在天之灵。所以即使在明知证据DNA被污染、数量不达国际标准的情况下,甚至在凶手鲁迪·盖德伏法后,检方还是坚称阿曼达和拉斐尔是帮凶。
而警方初期监听鲁迪·盖德的电话录音中,鲁迪明确表示阿曼达跟此事无关,她当时不在现场,可后来庭审时,鲁迪改口称在公寓中见到阿曼达和拉斐尔,并且他们行为古怪。有作奸犯科历史的鲁迪为了邀功减刑的满口雌黄居然可以让检察官以此作为重要证据去定阿曼达和拉斐尔的罪。事态发展到此,检察方真的是因为压力才这么做么?还是检察方在明知自己犯错却因为付不起错误的代价而为之?
阿曼达的表现确实怪异,但是这难道可以成为警方认为阿曼达就是杀人凶手的证据?
涉及隐私的日记难道不是只能作为警方和检方的秘密档案保存起来的吗?又是谁赋予了谁权力向媒体泄露这些隐私?
案发现场工作人员不应该是全副武装包括鞋子也要穿保护套的吗?为什么肆意踩踏并且没有受到保护的现场,在案发46天后发现的文胸搭扣可以作为拉斐尔是凶手之一的证据?
警方和检方在明知自己错了却因为付不起错误的代价而继续强迫所有人相信这个错误不是错误?这样的司法公正如何取信于民?
两人前途光明的大学生,没有罪,却以戴罪之身在监狱中度过了自己宝贵的4年时光。这过程中的痛苦和心理阴影需要经过多少年光阴,要在心理医生多少年的治疗下,才不会出现在以后的噩梦中?将来,在每一个人都认识你,在超市排队买单都会被人惊呼“哦,你就是那个阿曼达/拉斐尔”的时候,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故事看似完结了,可这藏在故事背后的以后该何去何从?